随着科技进步,碾米机横空出世。民国初年,米行“丰泰豫”购置碾米机多台,碾米机早期以煤为燃料,大量的煤渣堆积在米行加工厂后的旷地,同里镇居民习称此地为“煤山头”。后来,米行股东将“丰泰豫”转让给本镇实业家庞元润经营,易名 “大丰”,后又更名为“顺丰”,与后来镇南的“源丰”、镇西的“协丰”,构成了庞氏家族米业“三足”。
为了打破垄断,1914年同里大户任氏一族的任家璧(1889-1934)在东溪米市开设了“福泰米行”。因他早年留学日本,思想开放,很早就用柴油机发电碾米,并向周围居民供电,后来还创建了同里第一家电灯厂。福泰米行就坐落在大东溪桥东堍北岸,也就是“大丰”米行的对面,米行规模盛大,可与大丰比肩。
每年秋收,农民满载庄稼,摇着船桨到同里东溪河粜米(卖米),河埠头停靠着各类船只。大米行如“大丰”盖有数间门面的行场,可同时与几个粜户进行交易。信誉至关重要,米行在经营仓库、厂房和碾米设备之外,还需要在周围市镇核价,力求个公允。粜方提供样米,米行门庄先生(验货员)把好质量关,通过看、闻、捏来判断优劣。双方议价结果达成一致,遂过斛计数,管栈(保管员)指定的仓廒贮存,脚班(工人)掮货,货款立结。据民国15年(1926年)2月《吴江报》报道,当时同里米行库存糙米峰值达到11.5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