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栖栖燕头楚尾 拳拳枌榆之念
朱赓荪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一)

刘献廷(1648—1695),清代直隶大兴(今北京)人,清初地理学家。字继庄,一字君贤,别号广阳子。刘献廷曾向其好友、清初思想家王源(1648—1710,字昆绳,号或庵,直隶大兴人)叙述自己的家世时,称他家祖上是吴人,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人。


▲ 刘献廷《广阳杂记》

原来刘献廷的祖父、父亲(刘鑛)都是明代的名医,在宫廷里任职太医,早年间就从吴地迁往京城而落籍大兴了。从此,刘献廷也便对自己先世的祖籍苏州是念兹在兹了。所以在他19岁的时候,其父母等长辈都故去后,就带领全家迁往南方,并在吴江的寿圣禅院里隐居了下来。从他的隐居地以及他存世不多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他的先祖应该就是吴江人了。


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在他名序、后编辑为《清代学术概论》一书的第八节里说:“清初,有一大学者,而其学无传于后者,曰大兴刘献廷。”由于刘献廷的大部分著述都是“随手散去”,没有予以整理著录,随着他的过早离世而逐渐散佚了。今天能以得见的,也就是他随手所记、门人黄曰瑚(字宗夏,清代安徽歙县人)辑的《广阳杂记》和《广阳诗集》两册薄书,而《广阳诗集》也是他的“弟子所录”才存世的。正由于刘氏的著述大多散佚而“其学无传于后者”,也就难怪今天苏州、吴江能提到他的人便不多哉。


▲ 《清代学术概论》


刘献廷从小就喜欢读书,小时候为了读书,他是夜以继日不肯睡觉,父母非常担心他读坏了身体,一到晚上,他们就拿走了油灯,他就偷偷地用香火照明,一只眼睛就因这样微弱的香火而被看坏了。他读书不仅非常之博,连外国的书也不放过,好友王源夸他是“颖悟绝人”。清代大学者全祖望(1705—1755,浙江鄞县人,字谢山)撰写了《刘继庄传》,申论刘献廷的学术说:“继庄之学,主于经世,自象纬、律历以及边塞关要、财赋、军器之属,旁而岐黄者流以及释道之言,无不留心,深恶雕虫之技。其生平自谓于声音之道,别有所窥,是穷造化之奥,百世而不惑。”虽然刘献廷具有这样的才华,但他却不肯走仕途之路,而是以行医、教读和著述作为自己的事业,终其身就是一介布衣。


▲ 全祖望


刘献廷自幼就已立下将来要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志气,他说,这样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胸襟眼界,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更是能“与读书、交友、历事相为表里”。康熙朝“三藩之乱”平定后,妻子张氏不幸早逝,于是他离开避乱时躲藏的洞庭西山,回到了吴江。安排好家中的事务,便打点起程,出游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他每到一个地方,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山川河流、农田水利、草药土方、民情风俗等,还要“访遗佚,交豪杰,博采轶事,以益广其见闻,而质证其所学”,更要悉心学习和掌握各地的方言土语 ,参与自己熟习的“声韵之道”和天竺陀罗尼语(梵文)、拉丁语、波斯语、蒙古语、女真语等音,而撰著了《新韵谱》一书,这就是今天汉语拼音的最初基础,可惜,这部书没能流传下来。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几可与近现代的音韵学大师们相媲美呢!


▲《拼音文字史料丛书 刘献廷 》


刘献廷性好交友,尤其是喜欢与文人学士交往。他在北京参与修《明史》和《一统志》的四年时间,就结交了300多位朋友。他为此还写了《录友谱》一卷,以备他日披阅,“以代把晤”,可惜也没留存下来。他的好友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于书是无所不读,当时人就誉其为“博学”,但他还是最佩服和推重刘献廷的学识,并将刘献廷引荐给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健庵,明末清初昆山人),一起参与修《明史》和《一统志》。刘献廷于是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北上到京,与万斯同等人一起在明史馆里看书修史。


▲《明史》


修史期间,刘献廷是每天都要出门去的,有时甚至要出门一个月后方回史馆。一回来,他就将所见所闻讲给万斯同听,斯同便把那一段日子所读所悟的说于他听。他们两人谈论完毕后,献廷就又出门去了。因此,馆中修史的同僚是晤见斯同的时候多,知道献廷的人却很少了。他们两人在那四年的日子里,将身心都扑在了修史上,还将修史所得的薪金都用在了抄集史馆秘书上,以致所抄之书堆放了好几个书架呢。这一段轶事,让我们可以略窥刘献廷的生活,以及他注重书本与实践、实际相结合的治学方式。

(二)

不看重家财和济困帮难是刘献廷身上具有的善德与侠义气概,其志在“利济天下后世,造就人才”。他一家准备从北京迁往苏州时,身边还有几千两银子,由于随时帮助困难的亲友邻居,已经所剩不多了,唯一的财产,尚有一处药铺。孰料邻居家有一待嫁女子,因未婚夫家贫,流徙在外,无力迎娶,她又誓死不改嫁。刘献廷毅然卖掉了药铺,将她的未婚夫找回来,赠他一笔银两,总算帮助他们完了婚。刘献廷自家的生活更是困难,他自恃有一医技在手,终于将家迁到了吴江。这恐怕也是他们一家到了吴江以后,也只能住居在寺院里的缘故之一吧。


▲ 药铺


吴江“沈”氏是大姓。那还是在刘献廷搬到吴江不久的日子,当地的士大夫们凑了一笔钱,请一位高僧讲《法华经》,献廷也参与其中。高僧一登坛讲经,他就伏在桌子上打起了鼾。坛上的经一讲完,他却也醒了。与会的文人都在暗笑他,那位高僧便找他去谈谈有啥看法,两人一接谈,竟把那位大和尚给吓住了。赶紧请他上坛讲《法华经》,他讲得比那大和尚着实要高明精彩得多,与会的那些僧侣则更是钦佩无比,都愿奉他为师。他只是一笑下坛,长揖出门,不再去听讲了,沈姓的子弟们从此对他也都“争宾礼之”,愿和他结交朋友。献廷亦与吴江高士沈永启(1621—1699,字方思,号旋轮)缔结了忘年莫逆之交:“我将与此翁,相视忘高深。无何有之乡,莫逆于此心。”(见《广阳诗集》)沈永启是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的弟子,刘献廷则对金圣叹的文学才华是十分的钦佩和推许,这一点,连为他作传记的全祖望都感到有点难以理解。其实,刘献廷是认为自己的文学修养、观点与金圣叹很是相通,所以“生平极许可金圣叹”而引金氏为知己;金圣叹遇难后,刘献廷不仅与其子金雍相过从,还编选了圣叹的遗诗集《沉吟楼诗选》传世。



▲  古佛经 《法华经》/清同治刻本《吴江沈氏诗录》


刘献廷虽经常远游在外,但他对故乡吴江的山山水水、乡情人事都是非常地关心,这在他存世不多的文字诗句中仍可以窥见一二的。这不,他在广东罗浮游历的路上,闻知与自己定有忘年交之谊的叶燮(1621—1703,明末清初吴江人,诗论家)纂修完成了《吴江县志》,真是欣喜无比,立马赋上七言长诗一首道喜,其中有句赞云:“时当郡邑修志传,主持此事非公谁?张髯奋笔果神速,功成三月人争疑。或谓江城一邑耳,区区焉用牛刀为?公言搏兔亦全力,是非肯听人推移。”(见《广阳诗集》)其实,我们从全首诗里不仅可见他对叶燮之文才与声望的推重,还透溢出自己对桑梓之地文化建设的高度关注与眷念。


▲ 叶燮画像


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下半年,刘献廷终于结束了南方之游,回到了吴江。他欲将各地的所见、所闻、所历一一静心整理,准备认真撰著时,孰料已经疾病缠身,不到一年而与世长逝矣。弟子及朋友们将其妻张氏与他一起葬在了苏州的陆墓山上,据说山上有陆云(262—303,魏晋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才望与兄陆机被并称“二陆”)的墓地,所以被称为“陆墓山”;不过,此山也俗称“吴山嘴”,就是洞庭西山南端的第一峰也。


作者简介

朱赓荪,男,1952年生,苏州人。自由撰稿人。曾随已故学者周少平(名穗成,以字行)先生习太平天国史,有小文被北京的《太平天国史研究通讯》(内部刊物)、第89辑《近代史资料》刊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各种报纸、杂志和网络发表长短稿三百多篇,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杂文随笔《续草斋拾草》一册。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梅雪芬

◆ 审 核:王来刚

◆  片: 馆藏及网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安德桥下

2、烧行灶

3、庆祝震泽中学百年华诞——回忆震中农场

4、吴江运东“ 无锡人”

5、隔窗窥新月——写在黎里中心小学建校120周年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