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安德桥下
施嘉凝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平望,是我的故乡。安德桥下,则是我长大的地方。这几年平望老街变化巨大,而在家门口安德桥的怀抱下,我的童年从不褪色,我心里的故乡永远年轻。


▲ 平望


读大学后开始啃读清代编修的《平望续志》,而通过书中收录的老地图,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我小时候最常住的地方,正是平望古运河最精华的一段。


▲ 平望镇运河里的住宅小区


家住老巷,毗邻古运河。道坂街巷集聚之处,矗立着一座唐大历年间便已建成的拱桥——安德桥。镇志里花了大篇幅讲述这座老桥的来历,它历经宋、明、清代重修,即便抗战时期略有破损,但是仍然以古老的姿态怀抱年轻的时代。


▲ 安德桥(施凝提供)


“安德”这名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我虽然自小在拱桥的影子下长大,却也不是很清楚。爷爷说,桥名是音译更迭而来;而街口烟杂店传来的版本里则是说由杨万里题词而来。其实不论桥名如何得来,我认为“安德”二字,本就可以浓缩平望人的气性。“安”,安静,安宁,是千年来平望人祈求平安顺遂、阖家喜乐的温良。而“德”更有规诫的意思,是平望人心中无形的准则:见贤思齐,正身明德。而这些,历经千年岁月涤荡,仍然保存在每个平望人心中。


▲ 安德桥侧影(施凝提供)


安德桥靠近老街的一侧,右边是司前街的支道,整条街道有点类似T字形,呈东西走向,至今有800年历史。附近古朴清街景保留至今,街道两侧苏式民居也完整可考。近年来政府着重保护这一块极具原始苏韵的小地方,重新修缮得十分完备。


▲ 司前街


在我七八岁的辰光,约是2009年时,安德桥至劳动桥这一条小街热闹非凡。从劳动桥头这一侧,右边是一个“9.9元”大卖场,天天说是倒闭前最后一天,可是连着喊了一两个月都没有倒闭。巷口左侧是卖各种劳保用品、床上用品的四联铺。每天清晨,大约是凌晨四五点时,四联铺前面都会有大批自带板凳的爷爷奶奶。他们会在这片小广场上喝茶聊天,一起欣赏日出。我曾有一次和爷爷一起参加这“神秘”的集会。4点钟到场,聊天至约7点,人潮才渐渐散去——大多是去劳动桥对面的平望老菜场吃早点了。如果在当时进入司前街的巷子,第一家是卖小鸡小鸭的店。小时候,每天早上奶奶都会带我去隔壁的老茶楼接热水,趁她接水的时候,我就会悄悄去小店门口观望那些毛茸茸的小脑袋。小小一寸天地之间,藤编的大盘里冒着上百只毛茸茸的小脑袋。有时候不用走到巷口,就能听到鸡鸭交杂的絮语。印象里的老茶楼,两扇木制大门常年打开,跨过门槛便是一间非常大的屋子。屋内摆放几十张木制方桌以及长凳,十多架老式电风扇从房梁悬挂而下,墙皮则被烟气熏成旧旧的灰黄。南前街附近的老人们都喜欢来这里喝茶遛鸟,或打牌、下棋。茶楼对面是一幢漂亮的小洋房——群乐旅社旧址。在解放战争时期,群乐旅社在平望扮演的也是“情报中心”的特殊角色。进一步深入小巷,左右两侧分别是两个澡堂,小时候最常去的是新民浴室,还记得玻璃门后堆着一个个大木桶。再沿着巷子径直往前走,左右两边是剪刀铺和辣酱店。剪刀铺的老爷爷现在还开着门,用着的还是十几年前的老招牌——一把活灵活现的大剪刀牌。我童年时粮仓边上的糕点店里可以买到麦芽饼和薄荷饼,一边吃一边可以走到老城隍庙,也就是安德桥头。


▲ 平望辣酱/薄荷饼制作


爷爷对我说,据说明清时期,司前街茶肆酒业林立,有繁华一时的迎秀楼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商馆。民国后随着制丝业发达,在安德桥臂弯下也建立了震昌、招商、戴生昌三家轮船局。爷爷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门前运河里的商船更是络绎不绝,简直填满了河道。由于水上商业过于发达,在安德桥的两侧还建立了两个码头。可是随着古运河改道,今日只能在桥头看见几处固定穿梭的石环,别无其它。而且随着水路运输的没落,这一切只能存在于岁月里了。到我这一辈,只能在爷爷的记忆里感受安德桥畔的辉煌。


▲ 安德桥巷景(施凝提供)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平望的老街区在近几年穿上了新衣。但是我总感觉有些寂寞。也许是因为老茶馆关闭了大门,再也看不到那穿梭在巷子之间的人潮。也许是因为9.9元大卖场关闭了,糕点店也消失了,口里尝不到薄荷糕那熟悉的滋味了吧。现在司前街上的商业气息渐渐淡去,大部分商铺都改成了普通民居。但是,老街换新颜,有更多的旅客愿意来安德桥走走,感受没有经过过度商业化的平望古镇之美。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红灯笼,并且在门口栽种鲜花绿植,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同时,新引入的咖啡店、文艺馆也给居民们带来了全新的文化视野。司前街区的古围墙、老纺厂被妥善保存,老粮仓也修整开放,给年轻的一代一个崭新的窗口,来品味平望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小镇。


▲ 安德桥附近街景(施凝提供)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二十年间光阴似箭,然而家乡的老街永远年轻。敲敲志书的书背,能从书卷的缝隙里抖出一片星海,挑挑拣拣,拼拼凑凑,镇志里的是文字,而眼前的,却是家乡。安德桥臂弯下的老街,永远年轻,永远明亮。




作者简介

      施凝,女,就读于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家有一只肥猫。喜欢做手工和陪猫猫玩耍。空余时间会组织苏州深度游,带领舍友们感受苏州的美丽。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梅雪芬

◆ 审 核:王来刚

◆  片:施嘉凝、馆藏及网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烧行灶

2、庆祝震泽中学百年华诞——回忆震中农场

3、吴江运东“ 无锡人”

4、隔窗窥新月——写在黎里中心小学建校120周年

5、话说坛丘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