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庆祝震泽中学百年华诞——回忆震中农场
曹庆林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震泽中学校门旧影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贯彻这个新的教育方针,震泽中学成立了校勤工俭学委员会,并把学校西边的一大片农田纳入学校的版图办起了学校农场,正式命名为震泽中学实验农场,简称震中农场。整个校园面积陡然增加了两倍多,其西部边界延伸到老荻塘与新开河的交接处。若从高空鸟瞰,震泽老镇区的下塘就像一艘浮在水上的巨型长舟,而震泽中学就是这长舟的尖头,逆水向西。我们的农场就在这个三角形的半岛上,灌溉用水很方便。农场里有旱地,也有水田,约3万平方米。


震中农场地理位置示意图(作者绘制)







经营农场的总指挥是杨允武老师,他原本是教化学的,家在县城松陵。他身材瘦小背有点驼,其貌不扬。而我们的农场规模不小,作为农场场长的任务很重。首先要规划每一块田地上种什么,收获了这一茬下一茬又得种什么;其次要安排各个班每周的农活。杨老师总把这一切安排得有条不紊。

我们在旱地上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如青菜、白菜、莴笋、黄瓜、茄子、西红柿等,品种繁多。水田中则养植了芋头、慈菇和莲藕。农场东侧地势较高就栽上桃树,建成一个不小的桃园。田头路边也不让闲着,都种上蚕豆、毛豆、向日葵等。

那时候每班每周都设有半天的生产劳动课。每班选出一位同学担任劳动委员,这是班干部中的重要一职。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倪鸿祥,他直接与杨老师联系,分派各小组的劳动任务。除了劳动课,我们还需要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农场干活。全校所有老师都分派到各个班级与学生一起参加劳动,那时提倡知识分子通过参加体力劳动改造思想。所以每天下午整个农场人头攒动、人声喧闹,一派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的景象。


中学生列队劳动


为此学校添置了大量的农具,并将原先作为学生食堂的晓庵祠堂改作工具房,学生食堂则搬到学校东南角的教堂里。工具房中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具,这边是锄头、铁搭和锹,那边是扁担、杠子和箩筐,还有粪桶和粪勺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若要用到大型农具如水车、水牛等,就向附近生产队借用。我校的寄宿生大都来自农村,个个都是干农活的好把式。我就是向他们学会了踏水车。刚学会时稍有紧张就会踩空,以至两手挂在横杆上称为“吊田鸡”,被大家哄笑。驾着水牛在水田中犁耙需要很高的技能,我曾站在耙上在水田里走过一趟来回。因这个农活有人身危险就不让我再试了。

我们在农场里学会了最基本的农业技术,学到了许多农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艰苦劳动的锻炼,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稚嫩的中学生来说,在锄草时两手起泡,在挑担时肩头红肿,都是家常便饭。大家认为这是衡量自已能否经得起考验的时候,都能咬着牙扛过来。而且由于长时间困于课堂,一旦来到田野呼吸清新空气,觉得很开心。课堂学习原本是件辛苦事,农场劳动调剂了生活内容,便不觉得它的苦了。 

参加体力劳动使我们正确认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懂得要尊重体力劳动者。尊重所有的普通劳动者也让我们树立了人人平等的观念。所以我们这一届同学参加工作后和群众的关系处得特别好。工作时特别能吃苦,不怕体力劳动,不怕累也不怕脏。


1959年学校发给作者的奖品——小日记本(作者提供)


在农场种庄稼离不开施肥。农场的肥料主要来自学校的厕所,自产自销的人粪尿是质量最好的天然农家肥。当时学校的公厕是一种箱型坐式厕所,每个座位口上装有能翻转的盖子。各座位间没有隔板。为了进出男女厕所方便,冲洗厕所时就得同时安排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但我第一次走进女厕所时总觉得怪怪的。记得我和一个女生用粪桶从晓庵桥边的桥口取水扛到厕所,然后再用手将它提到半米多高的一个个座位口往下冲。我俩个子矮很吃力,弯着腰,头靠得佷近,她的长发飘拂在我脸上痒苏苏的。

我们的农场除了种植业还办起了饲养业。我们在王晓庵墓园的西南角搭了个羊棚,在西北角筑了个猪圈。通常猪有七八头、羊有十几只。羊的饲料不成问题,农场和校园提供的青草就足够了。猪的食量大,最喜欢吃食堂的下脚料和剩菜剩饭。但当时师生们很少有吃剩的东西,为此在农场栽种了专给猪吃的甘兰菜,但主要靠农场上的副产品,如菜根、藕节、萝卜缨等。在这些杂物中再加入一些糠,拌在一起烧熟后猪也很爱吃,它们吃得很享受。那时候墓园里成天猪哼羊叫,我们的先贤在地下也不再寂寞。

除了养猪、养羊我们还养鸭子。这小鸭子还是我和杨炳兴、吴伟炎三人一起去七都买的,我们用了半天时间步行至吴溇。路过双塔桥时还对一个残存的塔座绕了一圈,以求小鸭不病不瘟。刚买来的雏鸭如一团团小绒球,特别可爱。乙班的徐景全同学当上了鸭司令,我十分羡慕。鸭子长大了就放养在农场南边的一个小浜里,有时也把它们赶到农场的水田里寻食。

农场生活丰富而有趣,我们还曾作过一个科学实验。有一次杨老师配制了一大瓶药水,分发给我们用来浸泡每一朵蕃茄花,说是可以培育出无籽蕃茄。可惜这次试验似乎失败了,结果是蕃茄籽稍为少些,称不上是无籽。但作过处理的蕃茄长得又红又大、卖相特好。产量又高,吃不完就拿到市场上去卖,能卖个好价钱。所得款项交给学校,也留小部分作班费。

学校农场的最大功绩是改善了师生的伙食。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困难时期食物极度匮乏。那时配给中学生的粮食每月三十斤,虽高于一般居民,但远不能满足我们正在长身体的需求。因此农场及时扩种了能充当杂粮的南瓜、山芋和胡萝卜等,使大家避免了挨饿,更没有人得浮肿病。农场给学校食堂提供了充足的新鲜蔬菜,还有猪肉、羊肉、鸭肉和鸭蛋。在那最艰苦的岁月里丰富了师生的餐桌,改善了大家的生活。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居住在本镇的走读生并没享受到这些福利,但没有人觉得吃亏。而且每到寒暑假,农场的农活都得由走读生们承担。尤其是夏天,庄稼疯长,农活繁重。晴天要浇水,暴雨需排涝。有时晚上还得守夜,为了保护劳动果实我们轮流值班。每班三、四个人提着马提灯巡逻在河边长堤。这时头顶是满天繁星,四周是蛙声一片,身旁有萤火虫飞舞,夜晚的农场别有一番情趣。到后半夜我们就在农场边的教室里亮着灯休息,或聊天或看书。有一次我就在马提灯下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一晚读完。


马提灯和《林海雪原》



学校农场大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活动天地。在春天或秋天的早晨,许多同学会来到农场这片绿色世界里大声地朗读语文或背诵英语,不用担心互相干扰。晚自习前我们喜欢到农场的水边,一边散步聊天一边观看一道道风帆在夕阳和晩霞中飘来飘去。


1963年作者同学在震中农场古运河畔(作者提供)








弹指间这一切都是六十年前的事了。沧海桑田,当年的农场早已被漂亮的教室、宿舍和运动场替代。但我脑海中总有一些农场往事难以忘却。

在震泽中学的百年校史中,学校农场是很特殊的一页,应给它重重地写上一笔。所以我尽力回忆,收集素材,作为礼物献给母校的百年华诞。




END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作者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示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吴江运东“ 无锡人”


隔窗窥新月——写在黎里中心小学建校120周年


话说坛丘


消失了的高地村


摇啊,摇……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