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吴江运东“ 无锡人”
张金龙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2023年3月15日,网传“苏南硕放机场改为无锡苏州机场”,后经证实:“目前未改名”。据悉,目前该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正在进行,预计2024年前完成主体工程,2025年上半年竣工投用,通过两市协同对机场扩建,苏州拥有国际机场的梦想也将曲线实现。硕放机场于2004年2月18日正式开通民用航班,是江苏省内最大的军民合用机场。苏州市内也建有城市候机楼。笔者多次赶赴硕放机场登“基”,仰视高悬的机场前缀地名字符“硕放”,内心往往比其他普通“机友”更感亲切!





苏南硕放机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着手创建无锡机场,涉及硕放部分老百姓需要易地迁房。其中,有88户农家积极响应动迁号召,配合移民至吴江县城厢区庞山乡定居。1955年5月伊始,苏南吴江县城,京杭大运河以东,从此增添了一小众特殊群体——“无锡人”。时隔六十八年之后的今天,笔者饱含深情地翻阅《吴江县志》《无锡县志》等方志,引经据典,意欲探求“运东‘无锡人’”的来龙去脉。寻根之旅,缅怀前辈。




01

20世纪50年代

硕放移民知多少——移居吴江


解放初期,硕放范围原称“墙门镇”“薛典镇”,后合并称“墙门区”。1929年,设立硕放乡。巧取区域内南有“硕望桥”、北有“放鹰桥”两村两桥首字命名。《无锡县志》记载:“大墙门原名杨李巷,明代,村东有当铺,墙门口为集市处,习惯称大墙门口。新中国成立后称大墙门,简称墙门,为硕放乡政府驻地”。县志中未提及大墙门的细况。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吴熙编定的《泰伯梅里志》记载:“邹昭伯第:在塘庄东,今宅已废,而犹有大墙门之称”。可见,大墙门即为邹昭伯的宅第,且早在1897年,大墙门已不见踪迹。明朝进士邵宝在《邹氏庄东新居记》中详细描述了邹昭伯宅第的位置、历程、概貌等。文载:“漕河贯锡城东南流,左涯有支渠二,曰伯渎、沈渎……欲知昭伯者,请观于斯作新居记。”邵宝(1460—1527),无锡人,别号二泉,刚正清廉,曾任贵州巡抚、礼部尚书等职。当时,邵宝亲临塘庄邹昭伯新居,并特意作记。由此看来,五百年前的大墙门已是十分壮观且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摘自《硕放志》)

处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1954年筹建硕放机场,翌年硕放墙门农民搬移至吴江县。主要涉及到四个自然村落:鳌塔桥、毕家桥、大树下、凌更上。鳌塔桥以方、毕姓居多,也就是搬迁至如今的庞南三队集中地。其余三个村坊有邹、凌、朱、陈、陶、陆等十余个姓氏。

据《吴江县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四卷“人口”记载:“1955年5月,因国家营建无锡硕放机场,从硕放墙门区迁来88户370人,安置在城厢区庞山乡定居。”时隔不久,吴江县委县政府将硕放移民所在地命名为“文化新村”。

正是在那个年代,公安部门户籍登记时,考虑到红旗一二三队“无锡人”,从硕放搬迁前后大多数农民知书达理、重教崇文,明显有别于其他各队村民,于是有个“文化新村”的自然村名,特指“无锡帮”“无锡浜”或“无锡队”,亦颇具历史因缘,并一直延续至今。近日,据原红旗大队副书记凌寿康、陶兴昌等大队干部叙说,上世纪50年代吴江县领导张吉田等同志曾参加“文化新村”揭牌仪式。翻阅1982年版吴江县公安局户口簿,赫然注册有“籍贯:江苏无锡县;出生地址:无锡硕放”。最新版的户口本上,加注“松陵镇庞南村文化新村”字样。由此足见,运东“无锡人”集中居住地的人文底蕴丰厚!“无锡话”依然是占据这方水土的“语言孤岛”,局地流行,口口相传,生生不息!


硕放移民户口簿(作者提供)



1942年出生的方志远老先生,激动地追忆搬迁经历:1954年,无锡县硕放的鳌塔桥、毕家桥、大树下、凌更上四个自然村落农民代表,“大人们”多次来到吴江县庞山湖实地考察、确认。解放初期,新一代移民思想纯洁,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拥护有关搬迁政策。大概在1955年5月21~25日之间的某一天。数艘大轮船拖曳着十四条木船,一路向南,浩浩荡荡,顺风顺水从硕放行驶到庞山湖农场;途经江南运河,转入浮玉洲桥、大窑港、同里运河,受到庞山湖湖区的老百姓夹岸欢迎,敲锣打鼓,掌声雷动。一排长木船酷似游龙一般穿越三孔木制的庞山湖大桥,抵达了庞山湖农场东侧的落脚处(即如今庞南村一二三队)。88户人家中的年迈者及其未成年人,第一时间寄宿在同里镇各个住房宽裕农家,散落在南旗杆、金家厅、庞家厅等处;小学生寄读于南濠弄小学(现为丽则女校旧址,1930~1958年校名为南濠弄小学)。年富力强的移民,则居住在庞山湖农场东侧、堤岸南侧临时搭建的简易草棚里,从事农业生产。方冷先生当时为政府统一建设小平房的基建负责人。1957年,建成前中后三埭平房之后,在同里寄人篱下的老人小孩全部正式入驻。小学生转移至庞北瞭望楼以东的简易茅草棚学校继续读书,直至1958年农场东侧的庞山湖小学落成启用。从此,“无锡人”尘埃落定,安居乐业,繁衍至今……

方耀昌为1955年硕放移民至此的红旗大队(庞南村)第一任书记,以下名单按照先后次序为后任书记或副书记、代书记(截至2022年):邹元法、张金根、王庭瑞、吴文宪(音)、陶兴昌、凌寿康、王有财、吴扣宝、毕雪良、马康生。2022年下半年,庞南村并入江陵街道新设的城南社区(三庞村)。




02

20世纪70年代

作家的“第三故乡”——硕放移民聚居地红旗大队文化新村


话说知青上山下乡,不得不提及范小青女士。1974年范女士于吴江中学高中毕业,下放至湖滨公社红旗大队二队(与当时的妇女主任邹玉琴结亲,寄住于凌兴初先生家中,邹勤玉当时为二队妇女队长)。范女士1977年12月参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启的首次高考,1978年2月进入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82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师,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直到1985年调到江苏省作协当专业作家,曾任江苏省作协主席。1980年起发表文学作品,以小说创作为主。近读范小青美文《回家去》,其中写到:“我又有了第三故乡,那是我在县里高中毕业后,又独自去插队的地方,是江苏吴江县的湖滨公社红旗大队,有一片水面,叫庞山湖。虽然这个公社现在已经没有了,但在我心里,那也是我永远的故乡。”



范小青

1955年出生于上海松江,江苏省苏州市人。1969年底随父母下放到苏州吴江县农村,1974年高中毕业插队务农;1978年初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1985年初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2023年3月22日,印象·江南作家电影签约仪式暨现实题材电影《赤脚医生万泉和》研讨会在苏州举行。导演范小天与知名作家毕飞宇、范小青、王尧等共同构建“印象·江南作家电影”体系,其中的一部力作——改编自范小青提名茅盾文学奖、获得紫金山文学奖的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的同名电影于4月正式开机。范主席对笔下那些农民的偏爱,饱含浓厚感情描绘这些人物的善良质朴与聪明智慧。她承认自己很喜欢《赤脚医生万泉和》中的农民角色:“故事的大背景和人物生活的大环境是有参照的,但人物本身大多没有什么生活原型,是虚构的。每个人物身上都凝聚着我的农村生活经历,也包含我现在与农村的很多联系。”





《赤脚医生万泉和》签约仪式




近日,笔者在采访原红旗大队赤脚医生陈月英女士以及方祖龙、凌菊仙、方祖根、谢淑文、毕杏珍、陶兴昌、凌寿康、方文海等十位老长辈(年纪在八十岁许),“无锡”乡音未改鬓毛衰,无不深情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当年插队入户三年的具体细节,印象深刻。“苏插青”入乡随俗,科技文化随之下沉民间,积极弘扬正能量,活跃民间文艺,影响力较大。近年来,笔者珍藏吴江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局1973年编印的《中学生作文选》,饶有兴致阅读了吴江中学高二学生范小青同学的作文《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年正值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十周年之际。



1973年吴江中学高二学生范小青作文《向雷锋同志学习》(作者提供)




03

20世纪90年代

笔者的“第二故乡”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县城最高学府——吴江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庞山湖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连续深耕八年之久;其间,扎“根”农村,结缘庞南文化新村。

《松陵镇志》记载:1992年7月3日,吴江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1993年11月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设立江苏省吴江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8平方千米,分运西老区、运西新区、运东分区(含庞南村)以及同里分区。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五十年代第一批硕放移民的新生代后辈们,能文善武,青胜于蓝,人才辈出,屈指可数,譬如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张耀芬女士毕业于南京某大学,并留任省城某校工作等等。不少文化人士于九十年代前后相继在吴江县文教体卫科、公检法、财政金融、组织人事系统等条线担纲部门要职。

笔者在深度专访进程中,得到现庞南村(祖籍硕放鳌塔桥)“七零后”后裔方先生如数家珍般热情讲述书香门第的“家族史”。据口口相传、代代相承——有文字历史记录的最先“太祖”为方肇基(音),传言祖先方氏一族从安徽桐城自由迁徙,兵荒马乱之间驻足于硕放(笔者不由自主联想到了清代江南省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方苞,被尊称为“桐城派的鼻祖”)。“七零后”方先生的曾祖父方培琪(音)、祖父方耀忠为土著鳌塔桥人,祖母顾银云为附近的方丈湾人。“耀”字同辈家族中的方耀昌、方耀明等人,搬迁至吴江县后,曾担任红旗大队干部;方耀明曾在吴江公园篆刻石碑,《枫桥夜泊》是碑文代表作之一。总之,文化新村中,擅长琴棋书画或能歌善舞的人士众多。90年代初期,笔者曾有幸在方祖勇旧宅中一睹其父方耀明的山水花鸟画作,至今记忆犹新。

查阅无锡硕放乡土地管理局1991年电子版“区域图”,硕放村、鳌塔桥、方丈湾、方家门前等地名依然沿用,令人欣慰!留住乡愁,回老家的诱惑常在!上世纪90年代,有户籍资料佐证——部分吴江运东“无锡人”有意无意将子女婚迁至硕放墙门村、鳌塔桥、塔西村等地,赓续血缘,把根留住!



1991年硕放村、墙门村、塔西村区域图(作者提供)





04

21世纪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2000年前后,“无锡队”又经历两次拆迁,村民们顾全大局,乐于奉献,服从安置。一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筹建常台高速公路,姚、张姓等十多家村民面临房屋搬迁;二是新世纪初,吴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进行国土统一规划,涉及庞南村一二三队居民房屋搬迁。后来,大部分村民相继拆迁至新建的山湖花园或庞杨小区(运西城南地块)。1993~2003年,庞东村民陈金根先生营建了“江南第一私家园林”——静思园。





静思园(作者提供)




2002年11月2日,运东的庞南等9个村与运西的庞杨等7个村,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代管。12月8日,苏嘉杭高速公路通车。





长三角一体化提速示意图




高空俯视吴江经开区庞南村一二三队所属的旧宅居地,酷似扁长形“口”字造型。高耸矗立的南北走向高速公路,犹如一支巨大的狼毫毛笔——中锋行走——将“无锡队”版面——激情飞扬书空成一个“中”“丰”“申”字。寓意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充满着“无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大“中”华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风生水起……





END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作者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示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隔窗窥新月——写在黎里中心小学建校120周年


话说坛丘


消失了的高地村


摇啊,摇……


从《松陵志》到《吴江县志》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