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话说八都
陈志强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话说八都

八都中的“都”,为古代行政区划名,明清时,吴江地域分为二十九都。现在,“都”这个古代行政区划用于地名的在吴江境内惟有七都镇、震泽镇的八都社区和横扇街道四都村。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乡都图圩


八都,原为吴江二十三乡镇之一,今天的八都区域包括古时的八都、九都、十都。清雍正四年(1726),析吴江偏西地置震泽县,八都属之。民国元年(1912),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为吴江县,八都重归吴江。民国18年8月,八都范围内设八都乡、花木桥乡等7乡。民国35年10月,7乡合并为花木桥乡等4乡。民国37年2月,4乡合并为八都乡,八都的地域范围至此定型。1958年10月成立八都人民公社,1983年7月恢复八都乡建制,1992年9月八都撤乡建镇。2003年11月,八都镇与震泽镇合并成立震泽镇。







传统村落  古韵飘溢





以前,八都境域内有好几个传统村落,原八都镇政府所在地——贯桥即是其中之一。贯桥这个古村落的得名由来是这样的,清咸丰年间(1851—1861),当地建了一座石拱桥,名为贯桥,意谓贯通河东西两岸,于是,桥名便成了村名。后贯桥历有修缮和改建。在贯桥村贯桥头,至今尚存一座古桥,名为长春塘桥,亦名少年桥,初建无考,清宣统三年(1911)重建,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长春塘桥


该桥为梁式三孔桥,横跨贯桥河,东西走向,主要构件为青石和花岗石,全长28.2米,中孔高4.4米,跨度5.7米,两边桥孔跨度4.45米,桥面两边置有护栏。中孔桥面石长6米,两边孔桥面石也长达5米。


桥两向均镌有对联,南向为:“伯老同居,乐创洐梁济普渡;少年共处,坚修坍道广方行”。乡民们不分老少皆愿意捐修桥梁,帮助众人渡水过河,以利大家遍行各地。北向为:“长庚妇埭,南来笠泽决泓水;春布虹腰,北去洞庭耸峙峰”。全联意为:修筑长路和美堤,以接纳那南来的浩渺太湖水,建造那如彩虹般的桥梁,北去迎迓那耸立着的洞庭诸座秀峰。


贯桥村还有两座古桥,一座名长生桥,桥址建在汤家扇,初建无考,现存之桥重建于民国35年(1946),为梁式单孔桥,桥长12.6米,桥面石南北两侧刻有“长生桥”桥额和“民国丙戌上冬月重建”字样,该桥现如今仍是汤家扇村落东西要道。另一座桥名为王家桥,桥址在王家港,初建无考,现存之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亦为梁式三孔桥,桥长19.1米,该桥桥台金刚墙为青石砌置,可见其初建年代约在明代。



 长生桥

不少吴江人曾记得,以前平望去浙江湖州的公路上,在震泽和南浔中间这段里有一个停靠站,名为夏家斗。该地也是一个传统村落,位于八都社区东南部,东邻龙降桥村,南濒頔塘,西靠八都集镇区和曹村村,北连前港村。村名由来是这样的,村内大姓中有“贺”一姓,因当地方言里面“贺”与“夏”发音相近,遂谓之为夏家斗村。清乾隆元年(1736),夏家斗村地域内已形成乡村聚落,村中屠姓人家以渡船为业,后有贺姓人家逃难来此,凭借良好的地理禀赋,发展农业生产,繁衍生息,家族越来越兴旺。他们不但栽种水稻、油菜,栽桑养蚕,还从事先祖传承下来的传统副业,编织竹篮、竹筐、竹蒸架、竹筷、竹扫帚等器具。农闲时,便会将商品担到震泽、南浔和一些乡村出售。民国7年(1918),夏家斗渡口处建歇凉亭,以方便行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随方言把“贺”读成“夏”,于是有了“夏家斗”的名称,一直沿袭至今。夏家斗境内原有祠山庙、石方庵等古庙,石方庵已毁。祠山庙内有—株树龄400多年的银杏树,树高25米,树围4.65米。村上尚存有古桥一座,名为旺港桥,属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梁式三孔桥,初建无考,现存之桥为民国6年(1917)重建的。桥身两向均镌有对联,是为:“往事重提,人迹模糊红板旧;前溪如画,波光掩映碧阴浓”和“水陆交通,从此旅行称便利;乡邻守望,而今唤渡免斯须”,前一联颇具诗情画意。



 祠山庙院内银杏树



 旺港桥


八都有一自然村,名气也颇响。该村名为双塔桥村,前属北长村,2003年7月,北长村与贯桥村合并后,又隶属于贯桥村。双塔桥村东临汤家扇,西与同名的七都镇双塔桥行政村接壤。因其位于双塔桥畔而得名。双塔桥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桥南是稽五漾,桥北是倪家漾。该桥约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水中小洲东西各建一拱形三孔桥,名为双石桥,后在两桥堍镇以石塔,故名双塔桥。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两桥俱圮。清雍正七年(1729),里人重建,东侧的那一座仍为拱形三孔,西侧的那一座则改作梁式。现存之桥(东桥)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1982年,电影《杜十娘》剧组在双塔桥取景,拍摄杜十娘掷百宝箱于水中等镜头。现存之桥全长34.3米,桥顶立有四根望柱,雕有两对石狮。桥身两侧各镌有两副对联。其中有一副为:“惟上上田,农桑兴大利;活泼泼地,兰若宛中央”,反映了当地农桑生产的情景。



 双塔桥村





古桥众多  异彩纷呈




八都古桥数量颇多,除了上面已提及者,不胜枚举。其中,文物保护级别最高的是位于龙降桥村的香花桥。


香花桥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吴江仅存的三座宋桥之一。其形制与七都东庙桥相仿,也为梁式三孔桥,但是形体稍小些,全长16.1米,中宽2.09米,堍宽2.55米,中孔跨度4.66米,高3.66米。全桥主要构件,如排柱、石梁等多为武康石(紫石),石梁之间的石板和两处桥台夹杂青石、花岗石等石料,留有后代修缮维护的痕迹。此桥的每一根石梁均是由两端逐渐向中间增厚,外侧凿成弧形,使桥虽为梁式,但整个桥面犹似拱形,于稳重之中透露出秀逸之美,保存着宋代桥梁的风貌。


香花桥在当地又叫“香火桥”。其正名和俗称,都与佛事有关。“香花”,与“供养”连之,乃是一种礼佛仪式。而“香火”,指香与灯火,为供奉佛前之物,引申为供神拜佛之事。据当地人说,以前,香花桥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南有南港,北有北港,两港西接徐家漾,流至东边合二为一,构成了一个独脚圩。圩头有一寺院,名为麒麟寺,香火颇旺,寺院里的僧人为方便香客进香,用香客所捐的香火钱建造了此桥。现在,寺院没了,但寺院建造的桥已历经七八百年,依然安稳地躺卧在碧水之上。


香花桥






与香花桥同建于龙降桥村的万福桥,文物保护级别也不低,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又名乌梢桥,位于龙降桥村的陶家浜自然村,跨东杨定港,初建无考,现存之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东西走向,为梁式三孔桥,桥全长30.4米,中孔跨度6.75米,高3.4米,梁石由九根巨型花岗岩条石铺就,两侧护栏各为三根花岗岩长条石铺设而成,桥台和桥墩下部为花岗石,上部为青石垒砌。桥墩为顶面是1.36米×1.98米的平截方锤体造型。桥东西两堍,原都建有凉亭,西凉亭前柱上刻有对联:“风雨雅乃平安地;日月高庚入乾坤。”纵观该桥,所跨水面较宽,桥身跨度较大,采用方形实体式桥台和桥墩,均用青石和花岗石水平叠砌而成,十分坚固。这种体例大都出现在山区河道上,在江南水网稠密地区颇为罕见。鉴于此,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当在情理之中。


万福桥






龙降桥村真是一个古桥的世界,除了上述的香花桥和万福桥外,还有仰嘉桥、协茂桥、当桥和洪福桥,均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或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当桥位于十都里,为梁式单孔石桥,跨北港,南北走向,全长11..6米,始建年代无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重建。桥北桥墩东侧金刚墙上嵌有碑石一块,刻有“当桥”“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建”“十都领村二圩同启”等字样。在清代,当桥南北堍曾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小集镇,桥北有一条石板街,店铺密集,桥南设有当铺,故桥名为“当桥”。清咸丰年间,由于兵燹,这里一带市集被焚烧殆尽,当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洪福桥,又名廊带桥,初建无考,清嘉庆十六年(1811)、宣统元年(1909)两次重建。桥身两向均镌有对联,是为:“北望洞庭,湖山隐约;东联震泽,带水还环”和“雁归齐排,旋登彼岸;鸭头同泡,利涉安来”两副联均文字优美,颇具诗情画意。


仰嘉桥




协茂桥


当桥




洪福桥



花木桥村也是一个古桥大村。大柏桥,跨太龙浜,初建无考,现存之桥重建于民国8年(1919)仲冬,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该桥为梁式三孔桥,南北走向,长18.4米,中孔跨度4.95米,高3.2米。南北两向各置台阶7级,另加2层辅级。桥面三孔各由3块长条石铺面,桥基内侧排柱由4块长条巨石组成,中孔排柱由3块长条巨石组成。中孔桥墩两侧刻有对联,东向为“水映一泓,叠石成桥多利赖;波平两岸,荷锄带月便归来”,西向为“水涸遍成梁,急待鸠工占利泽;天寒伤病涉,安排雁齿乐群黎”。东向对联中的“荷锄带月”,撷自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从此联中可看出,大柏桥对于周围的乡民来说,是沟通南北两岸的主要交通设施,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如今,这桥仍是村上的重要交通通道,为了村民们出行方便,在不妨碍古桥风貌的前提下,于旁侧又修建了一座水泥桥。西向对联中的“鸠工”,为聚集工匠之意;“病涉”,为苦于涉水渡川之意;“雁齿”,比喻桥的台阶,指代桥梁。从此联中可看出,当时乡民们对于这座桥梁的落成,是颇为欢欣的。同时,也可看出,联句中的“天寒”字样与此桥落成于仲冬时节也是相吻合的。


大柏桥


北花木桥,也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位于花木桥村姚家里。该桥为梁式三孔桥,跨花木村河,东西走向,桥全长21.1米,高4米。东西两坡级均为六级。该桥建于民国17年(1928)。该桥冒枕石两端刻有“暗八仙”图案。中孔排柱两侧分别镌有桥联:南侧为“旧日板桥红树石应纪戊辰岁;垂虹烟火碧天中直射斗牛光”,北侧为“千顷莅涛北去好追宗悫志;万家灯火南来合汇頔塘流。”联中的“宗悫”,系南朝宋名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一天,老师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响亮地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后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北花木桥


花木桥,亦名南花木桥,建于民国13年(1924),也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跨花木村河,为梁式三孔桥,东西走向,桥全长23.1米,中孔跨度5.5米,高4米。东西两坡级均为十级,东西桥堍小平台部分分别为南向石级和北向石级。中孔排柱两侧分别刻有桥联,南侧为“新圯已成可免跋涉;丕基永奠咸得利济”,北侧为“北望洞庭湖山隐约;南通笠泽溪水萦回”。联中的“圯”,指桥;“洞庭”,指太湖;“笠泽”,指笠泽江,即吴淞江。


花木桥








古寺遗存  犹放其彩







八都境域内古迹不少,现尚存一些遗存,散发着熠熠光彩。宝觉寺颇有名声,坐落在曹村村寺浜,占地10亩,东近震泽镇区,南与荻塘相望,西与浙江南浔为邻,北濒太湖。宋绍兴十一年(1141),僧佛光建宝觉寺,寺因为住持高僧法号宝觉而得名。后毁,僧元兰重建。明清时,宝觉寺颇为兴盛,有殿堂、楼阁、法幢等建筑,高低错落,成为文人雅士参访和高僧大德修学之地。明初吴中“十才子”之一的张适有《宝觉寺》一诗,诗曰:“留衣山馆夕,飞策蒲城秋。迹逐初来雁,情亲欲下鸥。晚云黄叶渡,斜日碧江流。正是怀思处,听钟独倚楼。”明代严墓诗人王叔承有《曹村访宋宗献因同金伯行泛舟过宝觉寺观玉兰夜宿书馆》诗曰:“水村晴霭曲,数里足淹留。花映清溪艇,山明野寺楼。琴书春思合,文酒夜光流。恰喜吾庐近,还来杜若洲。”清康熙《百城烟水》作者之一的徐崧,则于清顺治初年避居宝觉寺所在的曹村,他在《百城烟水》中这样描述曹村的:“曹村,在马赋西六里,上塘有金氏墓,松楸最盛。下塘为金太傅讳之俊。所居,有宝觉寺、中庵、外水诸庵。”记宝觉寺又道:“宝觉讲寺,在曹村。宋绍兴十一年僧佛光建,后毁,僧元兰重建。” 徐崧还留下《顺治初避居曹村》一诗:“僦舍村塘北,维舟岸柳根。妇依邻女绩,儿唤野鸦翻。树臼晨舂米,芦帘日掩门。兵戈能不到,即此是桃源。”








明嘉靖《吴江县志》载宝觉寺并张适诗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王叔承咏宝觉寺诗


宝觉寺经天灾、兵患、动乱,饱经摧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存有两殿,即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大雄宝殿内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弥勒佛像,四周有十八罗汉像。“文化大革命”中,大雄宝殿佛像被毁,观音殿被拆。1992年,复建宝觉寺大殿、斋堂等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大殿内重塑三尊佛像。2003年,宝觉寺有僧侣4人,每月农历初一、月半,香客盈门。


宝觉寺









历史名人  光耀里中








八都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过多位名人。


吴秀(生卒年不详),字越贤,号平山,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出任江西九江知府,开凿龙开河,造良田3000顷,又开凿老鹳河便利商贾停泊。在扬州知府任上,修复五塘,建义仓。再迁福建按察副使,后归乡。吴秀在震泽筑有康庄别墅,为震泽八景之一,内有石刻“平山”两个大字,系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书,本在扬州平山堂,吴秀去官时摹勒带回震泽。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吴秀


康庄别墅


庄宪臣(生卒年不详),字昆明,博雅能文,与其弟庄元臣齐名,时称“庄氏二杰”。明神宗、熹宗期间,天下多故,庄宪臣以诸生不得用,悲歌慷慨,发为文章,其语多指斥边事,绝无忌讳,明末清初史学家吴炎称其“有经济才”。著有《燕超集》数十卷。


庄元臣(1560—1609),庄宪臣之弟,字忠甫,号方壶,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授中书舍人,奉使封平原、安邱二王,以母丧归乡。万历三十六年,吴中发大水,庄元臣条议荒政,当事者予以采纳实行。不久,庄元臣北上,卒于山东济宁舟中。所著有《四书觉参符》《叔苴子》《三才考略》《金石撰》《凤阁草》《时务策》等凡数百卷。


清道光《震泽镇志》载庄宪臣、庄元臣


金元嘉,字季宾,曹村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为举人,翌年中为进士,官至绍兴知府。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金元嘉


金之俊(1594—1670),字彦章,一字岂凡,号息斋,曹村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中书舍人,转礼部主事,晋郎中,出知顺德府,升湖广副使。备兵长沙、宝庆(今邵阳)时,李自成军正当扩展、强盛之际,金之俊检查军械和军粮,保障全楚的安定,迁江南参政。不久,擢升佥都御史,巡抚京东,督治昌平,为添设兵部右侍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金之俊引刃自杀,为李自成军发觉,遂被执,遭受笞击和拷打而不屈。入清后,仍授兵部右侍郎,迁吏部,晋升工部尚书。不久,转吏部尚书,历中和殿大学士,著有《息斋集》《文通公集》《金岂凡诗选》等书。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金之俊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思言

◆ 美 编:沈思思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全文图片由陈志强提供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盛泽店铺

2、家在桃源,运河边

3、庙港鱼虾蟹

4、从芦墟走出去的苏州中学名师——夏蕴文

5、圆明寺里的千年钟声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