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吴江师范,我的青葱记忆
王静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我曾是一名师范生,毕业于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乡村教师诞生的摇篮,办学理念不拘一格,共性中追求个性,办学成就斐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者毕业照(第一排左一张瑞华老师,左七徐文江老师,右一孔霞老师;第二排右一石昶老师,右六作者,王静摄)


一 |吴江师范的历史演变

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成立于民国11年(1922)8月。1943年,面向苏州地区招生。1962年,被迫停办。1984年,因振兴乡村教育事业的需要,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吴江师范,校名定为“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面向苏州各县(市)招收初中毕业生4个班,学制三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制逐渐发展为三年制、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2003年,并入南邮吴江职业技术学院,告别独立单位生涯。



吴江师范学校旧影



二 | 井井有条的住宿生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吴江师范。户口迁出农村,书包翻身。学校在鲈乡南路,我背着行李铺盖,跨入校园,一路往南艺术楼行政楼教学楼操场宿舍楼食堂,似在夹道欢迎新生。





吴江师范学校菜票




这里的师范生,来自苏州六县市大都第一次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女生住北楼,男生住南楼相隔很近,但大家地盘意识清晰,井水不犯河水,互不串门。

学校在宿舍安排上基本按地区进行分配,比较人性化。在宿舍的卫生检查方面,记得要求“三清三齐”。地面、桌面、床面,一尘不染鞋子、毛巾、杯子,摆放有序。值得一提,军训富有成效。被子都叠成了豆腐块,四四方方,有棱有角。负责检查的,由舍长负责把关还有两名成绩优异能力超群的楼栋长。猎鹰般的双眼,直击每一个墙角旮旯。检查结果公布在外墙黑板上。班主任老师每天关注这张动态表格。若连续几周被扣分,免不了促膝长谈。

学校很重视师范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每天早上,准时准点开展晨跑活动。体育部长迎着初升的朝阳,率先来到操场。开启喇叭,播放运动进行曲。激扬的音乐似源源不断的能量,把人一天的精气神唤了出来。接到指令后,我们鱼贯而出,活力四射。班级体育委员金建军,排在队伍最前面,生龙活虎,摩拳擦掌。整队完毕,一派青春的律动,在校园里此起彼伏,回旋震荡。校园彻底苏醒。

早上,定时强健体魄。晚上,定时武装头脑。19点,班长王洪像个定时闹钟,打开电视机。大家齐刷刷,放下手头活一门心思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学生会干部行政领导徐文江副校长,巡视检查。经常瞄见邻座徐勇,手像粘在了下巴上,极其专注。通过半小时的时政学习,大家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三 | 勤学苦练基本功

“我们面向农村,胸怀比太湖宽广。我们甘当园丁,让水乡百花怒放……”作为将来扎根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园丁,除了学习文化课,还要勤练“三字一话”基本功。写一首漂亮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人人过关。这是作为师范生必备素养。


吴江师范学校校歌



“三字”由孙俊良老师负责教学。钢笔字毛笔字,大家不陌生。软笔书法,大部分第一次接触学习时诚惶诚恐。孙老师讲述灿烂古老的书法文明历朝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壮了大家的士气。他又示范操作,教我们怎么摆放文房四宝,怎么执笔蘸墨书写。初次书写,瑟瑟发抖,龙飞凤舞,涂鸦级别的抖书诞生。点评作业环节,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一张张照猫画虎的作业,有时是结字合理,有时是收笔自然……在他眼里,总能找到可圈可点之处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大家深受鼓舞,兴致盎然。教育的本质:以爱育爱。在这里,一种力量感召另一种力量,这种持续的力量,演变成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推动内驱力,练字蔚然成风。在孙老师的因材施教,传道授业解惑下,不乏脱颖而出者。班里王毓明同学,从刚柔相济,法度森严的唐楷,到飘逸纵横,豪放恣肆的草书,无不能写。经常见他站着悬肘书写。我好奇,东施效颦。想不到这习惯,保持到现在。榜样的力量无穷。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除了书法,普通话也需勤练内功。从说方言到讲普通话,心理层面,有个接受和适应过程。张瑞华老师教我们普通话语音课。声音清脆悦耳,标准动听。每个拼音的发声路线,涉及部位,迂回曲折。讲解清晰,有条有理,从不错位。他鼓励大家大胆说,积极走出第一步。我们还进机房上课。人机对话设备,即点即通。老师点兵点将,也可主动点击播音键,让老师纠正发音。大家争先恐后。对我们江南人而言,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发音,像先天性生理缺陷,有点棘手诚如有些地区,nl不分一样。刚说翘舌音时,舌头要么直布罗陀,不听使唤要么又内卷过头,听起来像大舌头,极其不自然。有了语音课上的专业指导,大家信心提升,逐渐滋生底气。日常交流,慢慢出现说普通话的声音。虽有点洋泾浜,但阻挡不了想说的热情。渐渐地,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声音加入,如大海卷起千层浪,波涛滚滚。参加工作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在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普通话等级面考中,获得二级甲等的好成绩这跟上学期间的严格训练,无不相关。

事实上,“三字一话”老师必备基本功。最好一专多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技多不压身。我在绘画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坚持和成长,得益于绘画老师沈忆红和石昶的鼓励与指导。说来话长,与沈老师的缘分源于初中。她是我们的美术老师。齐肩秀发,明眸皓齿,温润如玉。说话轻声细语,慢条斯理,如沐春风。走起路来,轻盈飘逸,如林中仙子。明暗五调子,三庭五眼,黄金比例……黑白的素描世界,泾渭分明 ,又相互融合,令人着迷。可巧,我上了师范,她刚好也去了师范。后来,与才华横溢,南艺毕业的高材生石老师喜结连。二年级时,石老师教我们画水彩画和水粉画,写工工整整的美术字。画色彩画,掌控水分很关键 。很多时候,容易自我发挥。一不小心,流光溢彩,成了“印象派”绘画大师。当然,石老师一定有办法。拿起我们的画笔,看似天马行空般寥寥几下,却妙笔生花,“四不像”被救了回来。春天里,学校附近的油菜,花开成海,婆娑起舞,蜜蜂嗡嗡。他带我们户外写生,教我们画尽人间春色。


旧时课堂



三年,大家沉浸在“三字一话”和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当然还有学唱歌,学弹琴,那也是基本功。音乐老师孔霞,优雅端庄,性格温良教我们识五线谱。五线谱像小蝌蚪一样,在我眼前四处游荡,看得眼花缭乱。孔老师也教声乐。她说:“咱们不能像大嗓门一样扯着唱歌,要掌握一定的发声方法。”大家努力寻找气运丹田,声音由腹腔,穿透至头顶,直达天花板的感觉。悟性好的同学,一点就通。音乐课,动口又动手,还学习弹琴。学校艺术楼有琴房,都是风琴。每天吃过中饭,琴声四起,悠扬婉转。“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也能弹儿歌。撑开手掌,一个八度,刚好够着。不滥竽充数,不乱弹琴。那是真下苦功,弹得手指抽筋,趁热打铁,去老师那交差还课。


四 | 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

学校考虑到个体差异,尽情发挥兴趣特长,开设了各种社团课。书法、美术、舞蹈、朗诵、英语……美术书法,我的首选,还选了英语课。英语杜老师,头发有些花白,腰背微驼。我不知道她几岁,看起来更像和蔼可亲的老太太。一张口说英语,可把我们震慑住了。从未听过如此纯正地道的英语发音。她的声音,略带沙哑,属于女低音。唱卡伦·卡朋特的《昨日再现》时,简直就是卡伦再世。用“但愿长醉不愿醒”来形容当时沉醉的我,最恰当不过。吴江师范,卧虎藏龙。杜老师,身手不凡。我们对她充满无比的敬意。英语课,并非就说说唱唱,还要默写单词,中英文互默。有一次我把“甲板”写成了“脚板”。杜老师在课堂上语重心长:“我们作为师范生,一定要多读书。学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若自己都写错别字,那以后岂不误人子弟?”没有点名道姓,我不知道当时有几个人和我一样,被直击痛点。脸庞发烫,羞愧万分。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自此,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了新的思考。这也是后来发奋学习,争取继续深造的原因。

五 | 层出不穷的课外活动

 吴江师范的毕业生,本着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政策,主要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师范依托自身优势和特点,就地取材,在学校南面,开辟农场,将近80亩,作为实验和劳动基地。这是乡村办学亮点。这个农场我们去过种植各种瓜果蔬菜,还养猪养蚕。平时在食堂吃到的各种新鲜绿色食品均产自此地。一到蚕豆成熟季节,我们向食堂借来锅瓢碗筷大米菜籽油,带上纯净水。浩浩荡荡,奔赴农场。分散在班级自留地采蚕豆七手八脚剥豆子钻进附近小树林寻来砖头石块,搭起灶膛,烧野火蚕豆饭。格外香,全部吃光光。别具一格的劳动课,终身难忘。


劳动最光荣



这种劳动强度,对我们农村长大的孩子而言,不过小菜一碟,丝毫不伤筋动骨。学校还有农忙假,够我们不忘初心再度体验艰苦的劳动生活。大概两周时间,记得是种田时间

当然,学校也不会只把我们拘束在这几方天地里。每年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春游,放眼外面的大千世界。中巴车载我们去过宜兴。出门在外,自然时刻注意为人师表,不是因为校服上別着引人注目的校徽,更多的是学校浸润教育后,化为了自觉行为。




《长大后我成了你》



吴江师范,我青春年少时,最重要的一段读书经历。她在振兴乡村教育事业培养乡村教师的道路上,用深厚的文化积淀,托起我,承载我,给予阳光雨露和豪情万丈。在这里,有最初的启蒙,坚实的起步,更有不断前行的源动力。



END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示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团子飘香廿四夜


忆儿时过年


“吴江”情缘


一个家庭的燃料变迁史


老骥伏枥 修志不已——金家坝社区退休老师屠振雷散记







    





往期推荐:





纪念震泽中学百年校庆:我们中学时代的美食


发塘纪事


老宅忆旧:机杼彻晨昏


吴江的桥


蒯氏有五女,贤名天下扬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