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汤逸民先生事迹考

汤逸民先生事迹考

2019/1/14 8:49:54    作者:  庄培尧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390

  ●吴江现代教育先驱,震泽明体学堂创始人

  ●《庙头小学记》碑铭书写者

 

  汤逸民先生(1875±~1949后),原名汤之盘,字聘棠,号品堂,别署彬堂,后改名潜,改字逸民,晚号丰翁,震泽县(清雍正四年即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置震泽县,民国元年即1912年并入吴江县)震泽镇人。

  汤逸民作为震泽“明体学堂”的创始人,上海中医学院资深教授,但在新编的《吴江县志》、和《吴江名人录》里,竟无其名其传,可说是一个被家乡人佚失了的真正吴江民国“逸民”。

  汤逸民少攻举业,精通经史。在光绪24年(1898)就与松陵吴燕厦(斯千)等一起考取了秀才,并由震泽县庠拨入苏州府学。与他同年入泮的震泽籍同学还有震泽庄严、双杨周心梅、同里杨千里(1882~1958)、松陵王振之(1876~1922)等。从他创阅报社,广购中外各种报纸,以及在“明体学堂”开设英语课、上海中医学院担任训育主任等情况看,他应似在清末像苏州中西学堂这类“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冀开海内风气”的中国早期新式学堂学习过的,是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秀才。

  光绪29年(1903年),清廷“癸卯学制”颁行,科举制度从此宣告正式结束。各地废科举、兴学堂,开民智,育新民,形成兴办学堂热潮,新式学堂和现代教育也在江震悄悄地诞生,汤逸民投入了地方维新革命的行列,锐意学习新学说,积极传布新知识……

  光绪30年,公历1904年9月2日《警钟日报》的“苏州”新闻中,即有报道汤逸民创办“震泽阅报社”的事迹,题为《记震泽阅报社》,称:

  “近来震泽镇风气稍开,闻徐君沧粟、汤君聘棠邀集同志,就东西两市各创阅报社,广购中外各种报纸,以备浏览,冀明时务,而广见闻,此亦开风气之一端也。”

  光绪31年(1905),汤逸民以地方吐丝捐作经费,在震泽上塘东栅(东市)三官堂弄,改建荒废的“三元阁”房屋,兴办新学“明体学堂”,并任校长。教育课程除了国文、史地外,还有博物、数学、英语等课。学生中著名的有孙本文(1892~1979)等。

  光绪34年(1908)2月,汤逸民又在震泽镇发起组织“震泽商会”,成立附属于江震商务分会的震泽商务事务所,他作为发起人被推为名誉会员。9月,由于震泽丝经业交易量巨大,为了更好地“推广商业事”,复与议董庄熊、吴锡爵、叶煜等筹划,后经苏商会等批准,把商分所改组升格为商务分会,并选举庄熊为总理。

  宣统元年(1909)春正月,同是震庠秀才的吴霓仙(1855±~1940±)也在庙头村“辟宅为学舍”,创办了江震地区最早的乡村新学“庙头小学”。辛亥光复后至民国成立初,吴霓仙还一度担任过震泽市乡公所议长等职。

  民国元年,江震两县合并,震泽复归吴江县。汤逸民创办并任校长的“明体学堂”改称“吴江县震泽市立明体两等学堂”。7月,吴霓仙儿子吳毓麒出任震泽区学务委员。不久,“庙头小学”也改为公立。是时,吴江县和震泽市教育会相继成立,汤逸民与庄严、吴霓仙、吳毓麒等当是其成员。因此,汤逸民与“庙头小学”吴霓仙和吳毓麒父子的关系应该是相当密切的。民国四年(1915),“明体学堂”又改称“吴江县第五区区立震二国民学校”,庙头村吴霓仙任校长的“庙头小学”,也改称“吴江县第五区区立震六国民学校”。

私立上海中医学院院舍

  民国五年(1916),名医丁甘仁与夏应堂、谢利恒、费访壶等在上海创办中医学校,8月23日,学校正式在白克路人和里珊家园丁宅开学。丁甘仁出任总理,夏应堂、费访壶任协理,谢利恒任校长,吴江徐访儒为会计。汤逸民被聘为首批六名教员(谢利恒、郑传笈、黄体仁、徐访儒、邵骥)之一,担任国文、作文等课程的教授。是年7月,震泽黄文东(1902~1981)在震泽市私立丝业高等小学毕业后,即考入上海中医学校,为首届学生。而黄文东是否为吴江乡人徐访儒、汤逸民所带去?目前未见黄文东传记资料,待考!

  徐访儒(1860~1925、9、25)名嘉树,别号寄螺生,吴江人。清末秀才,业儒攻医。光绪26年(1900年)间,曾任吴江县拒烟会义务医员,后兼办上海爱国女学平望分校【吴江志书皆无此记载,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史料!】。民国成立后,曾任神州医药总会文牍员,上海振中学校教务长,广益医院医员及报馆编辑等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立后,历任教员兼书记、会计、事务主任等职。

  汤逸民离开震泽,到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执教,推测应当是徐嘉树的推荐和介绍。后来吴江中医庙港徐鹿萍、西医师震泽庄畏仲等一度到校任教授,也当是在他们介绍下而至。

  但是,《吴江县教育状况》之《各区公私立学校一览表(六年八月至七年七月止)》却称:“第五区区立震二国民学校,校长汤之盘,教师7名,学级三个(七年四月增一学级)……男女学生共125名。”照此说法,汤逸民在上海教书一年后,在1917年8月至1918年7月间,曾回震泽再任校长,后不知何时又归上海执教。但也有可能是视学周公才把他与兄长之名搞错,当时校长或许已是汤之盘之兄汤之铭!待考。

  民国7年(1918),上海中医学校迁至城内小西门石皮弄广益中医院内,并正式定名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民国19年(1921)11月,王一仁、丁仲英等发起组织上海中医学会,后得到丁甘仁和汤逸民等师生们的响应,丁甘仁出任会长。民国11年(1922)1月,上海中医学会创刊《中医杂志》,汤逸民为撰《祝词》祝贺。

  民国12年(1923),王慎轩等同学发起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生社团恒星社成立,汤逸民应邀担任社長,并协助筹划创办《恒星社医报》,阐发中医,保存国粹,发表有数篇医论。

  民国21年(1932)1月,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改组更名为“私立上海中医学院”。丁济万出任院长,黄文东任教务主任,汤逸民出任训育主任等职,并任职多年。

汤逸民所题《新辑订正诗法指南》书名

  民国22年(1933.),汤逸民还曾为上兴业书局出版、顾亭铠(鉴)所辑《(新辑订正)诗法指南》一书题写书名。

  民国35年(1946)8月,上海中医学院被政府勒令停办,共毕业学生30届869人。汤逸民也似在此期间告老回乡。

《庙头小学记》碑,翻拍于《梅堰镇志》

  民国36年(1947),震泽区庙柳乡庙头村吴氏创办的“庙头小学”,由于校舍“延陵祠”被侵华日寇烽燹所损毁,不蔽风雨。为此,吴霓仙儿子吳毓麒与吴氏族人、乡党,重新协力捐资在祠东隅辟地建校。仲夏,“庙头小学”新校舍落成,吳毓麒撰写了《庙头小学记》,汤逸民为书《庙头小学记》碑铭,其时他已年龄在七十左右。此石碑甚小,宽约40厘米左右,高约70厘米左右,为一手规整的馆阁体小楷,端正劲美,非常可爱。从他数件书法作品看,他的字丰腴雄浑,结体宽博,骨力遒劲,师法褚颜。行草笔法秀挺流畅,古意盎然,当脱胎于颜鲁公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因此,他也可名入吴江书法家之列,其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当不是今天的金钱所可以衡量的。

汤逸民为常熟余继鸿所书扇面

  《庙头小学记》碑文,记录了庙头小学1909年创办和变迁的历史,以及学校被日寇破坏后重建校舍的源由经过等,同时也记录了庙头吴氏一族等办学的历史,故这普普通通小小的《庙头小学记》碑,实为吴江近现代教育史独占鳌头、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物之一。吳毓麒的《庙头小学记》,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这篇民国美文当在吴江文学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可流传千年的。

  汤逸民的撰述有:《中医杂志》创刊《祝词》、《论医术不可分门户》、《改革国医须先求有改革国医之人才》和《国医与国脉之关系》等文章。编着有:上海中医学院《(中西各科讲义)国文》等。

汤逸民编《国文》民国油印本书影

  关于汤逸民,吴江名中医钱星若先生曾撰有《汤逸民》事略一条,收入俞志高编著的《吴中名医录》中,文称:

  “汤逸民,原名彬堂,别署丰翁,世居吴江震泽镇花山头,为清末老秀才。性好研习医学。无师承而能识别温凉补泻,未开业而能为人治病处方。中日事变后,离震去沪,在某中医学校执教。解放初年返震泽旧寓,衰老不问外事,与人处方亦偶一为之,虽非医林之辈,却可记其医事简略。”

  钱星若(1895~1992) 名文炜,祖籍吴江,生于吴县甫里。民国中,悬壶震泽,遂定居吴江。擅长内科,与震泽宋霖若(1897~1961)同名于时,人称“震泽两若”。解放后,长期在震泽医院工作,曾任吴江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等职。撰有《自怡庐论证医案选存》等。

  汤逸民原名汤之盘,还有兄长汤之铭。兄弟俩名字的来历,当取自典籍《礼记·大学》:“汤之铭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句。

  汤之铭,光绪21年(1895),取入震泽县庠,是与徐鸿勋、徐曾泰、金廷栋、金廷梁等同年入泮的秀才。宣统元年(1909),他考取府学拨贡。《震泽镇志续》卷八“贡生”,也有记载,称:“宣统帝元年(1909)己酉,汤之铭字桂堂,拔贡生。”在《震泽镇志续》宣统三年(1911)九月的修志《启》中,他作为发起人也列名其中,其十人是“倪鸿孚、周家圻、周积芹、汤之铭、施肇震、龚应鹏、龚应翔、沈建勋、戴士荣、周积萱”。新修《震泽镇志》中,也称民国12年(1923)间,汤之铭(桂堂)曾任震泽市自治公所议事会议长和董事会董事。

  但是,也有资料称:“汤之盘(桂堂)”,“汤之铭(品堂)”之说。

  本人综合分析所见材料,认为这说法很可能是当时作者因对汤氏兄弟不相识或不熟悉,而把兄弟俩的名字搞错,弄颠倒了!

  一是,“汤之铭字桂堂”,是《震泽镇志续》的明确记载,而且这书汤之铭是修志的“发起人”,他应该是参与或读过书稿人(包括同镇同龄人),对此记述条目,搞错的可能性可说是微乎其微。再则,新编《震泽镇志》在市议事会、董事会有关文字中,也有明确的“汤之铭(桂堂)”之说。

  二是,《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震泽商会庄熊相关信函所称:“震泽商会事务所发起汤之盘”和“震泽商会,发起系舍亲汤君聘棠先生。”以及钱星若先生“汤逸民”事略中之“原名彬堂”。庄熊和汤之盘既是亲眷,又是震泽商会的组织同人,他的说法搞错的可能性也不大,这也是第一手材料。而“品堂”,实与庄熊所说“聘棠”、钱星若先生所说“彬堂”,读音相近。再说钱星若民国中到震泽后,长期在震泽工作生活,其“汤逸民,原名彬堂”之说,应该也没有多少大问题的,最多是“彬”字因读音,而写作别字等的小问题。

  从而可知,品堂、聘棠、彬堂等,应是汤之盘的字号。而桂堂,当是汤之铭的字号。

  汤逸民正因为长期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上海中医学院担任语文教师、训育主任等职,编有教材《国文》一册,对中医学有广泛的涉猎,从目前所见其公开发表的几篇文章看,他对中医学和医古文、中医改革等多有较深入的研究,应该是一位新旧会融、医儒兼通的老秀才。所以,钱星若先生说他“能为人治病处方”,就不作为奇了。从汤逸民清末民初在震泽的十年办学之路,到他三十年左右的上海中医学校教授生涯,可说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他虽非医学名家,但也是为中国现代教育和中医学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一位伟大教育家。

  汤逸民,曾听乡中老人讲:他好像本是庙头村汤家里人,父亲是丝经行“车保头”,晚年曾在庙头小学教过书。至于庙头村,历史上隶属震泽镇(区)。1958年9月才划归梅堰人民公社,2003年12月庙头村又随梅堰镇并入平望镇。至于钱星若先生所谓汤逸民“世居吴江震泽镇花山头”之说,推测当是他家在震泽的丝经行的店铺,也即今天乡下人在城镇所购赁的商住房。【末确!】现录之待考。

  关于吴江民国“逸民”汤逸民的更多详细和原始履历档案、事迹材料,尚需到吴江和上海等地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去细细挖掘,寻找那些网络上不为大众开放的所谓珍贵古籍档案。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