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统计公报 >> 统计公报 >> 2003年苏州市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苏州市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4/22 4:42:48    作者:  来源:  中国统计信息网    【字 号:  】   点击量:9364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非典”疫情和部分生产要素“瓶颈”的制约,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积极实施开放带动、城市化、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吴江速度”,全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协调发展中实现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03年,全市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据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8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8%,经济增长速度创八年来最高。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455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403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171.15亿元,增长27.6%;第三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4.8:60.9:34.3。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2.88亿元,比上年增收10.49亿元,增长48.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6.56亿元,比上年增长57.9%,两项增速居苏州五(县)市首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达11.7%,比上年提高了2.15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农业围绕“做优粮油业、做美林木花卉业、做精蚕桑业、做大畜牧业、做特蔬菜业、做强水产业”的总体思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2亿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调整到40.5:59.5,制定农产品标准化操作规程37项,建立并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1只,绿色农产品6只。农业利用外资迅速发展,全年利用外资项目45只,合同外资5850万美元。农村十件实事开始实施,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8.94万千瓦,拥有各类大中型农用拖拉机466台。全年完成水利工程总投资1.1亿元,全市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积极做大做强板块经济,形成了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电子资讯三大支柱产业和“一镇一业”区域集群板块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有6个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扶持的20个产业集群之列;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110家,比上年增加25家;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吴江“亨通光缆”成功上市;产品调优、调新工作不断推进,全市已有注册商标1951只,知名、著名商标39只,拥有苏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78只。2003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新六大绸都之一,横扇镇被评为江苏省羊毛衫名镇。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01.16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完成工业增加值15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40.13亿元,利润总额20.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6%和18.8%。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94.1%,私营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3.28亿元,增长27.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工业增加值112.2亿元,利润总额1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9%和2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8.9%,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迅猛增长,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达49.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3%,增幅居苏州五(县)市之首。

  全市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实现增加值18.4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年施工房屋建筑面积49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房屋竣工面积262.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9.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全市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社会投资需求十分旺盛,全年投资增速高位运行,投资总量再创新高。2003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2.12亿元,比上年增长62.3%,其中,以市镇重点建设项目及房地产业为主的三产类投资完成4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4%;以工业投入为主的外资、私营个体经济投资是全市投资的主体,分别完成投资额29.61亿元和10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0%和48.2%,形成了共同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达1470个(不含房地产和私人建房),计划总投资292.09亿元。其中个体私营项目1154个,占总量的78.5%,本年新开工项目1266个,上年结转项目204个,年末已竣工投产项目974个。实现新增固定资产107.3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0.3%。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市50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已开工建设项目49项,累计完成投资额22.73亿元,年末已完成并投入运行项目17项,累计完成投资额7.64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呈产销两旺态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9%,累计施工面积154.25万平方米,增长80.8%,实现商品房销售金额7.84亿元,比上年增长98.5%。全年商品房的平均售价为2015元/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社会综合运输能力大幅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15.87万辆,比上年净增23915辆,增长17.7%,其中各类汽车25402辆,私人汽车16324辆,分别比上年增长38.1%和52.5%。交通部门全年完成客运量854.04万人,客运周转量32185.89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59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全年发送函件349万件,特快专递23.54万件,报刊2455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11.96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年末市话和农话用户289797户,比上年增加19808户,其中小灵通用户60433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50万户,比上年增长104.1%,年末电信因特网用户为46950户。

  旅游资源和设施开发力度加大,同里古镇环境综合整治明显见效。由外来民资建造的珍珠塔景点和私家园林静思园正式向游人开放,再现盛世造园。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9.1%,接待中外游客25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6.7%。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随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住房、汽车、旅游、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商贸流通结构有了新的调整,居民消费信心明显提升,新一轮消费升级快速展开。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88亿元,增长11.3%;餐饮业零售额6.33亿元,增长28.7%。全年个体行业零售额1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市场95个,其中消费品市场70个,生产资料市场22个,生产要素市场3个。全年完成市场交易额220亿元,其中东方丝绸市场成交额达180亿元,列全省商品交易市场第一位。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市场物价保持稳定,总体呈稳中略升格局。从消费价格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4%,居住类价格上涨9.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8%,衣着类价格下降7.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6.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6.9%。从生产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4.3%。

七、对外经济

  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全市“三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3.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7%,其中出口32.83亿美元,进口40.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8.5%和108.1%。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比重达96.7%,比上年提高38.3个百分点。在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为29.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2%。至年末全市有4家企业列入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2家企业列入全国出口企业200强,有4家企业列入全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全年新增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62家,总数达195家,全市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为349家。

  全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259项,注册外资1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9%,其中增资59项,注册外资1.69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5.38亿美元,增长29.5%。全市新批项目中投资超千万美元的26项,比上年增长52.8%。投资行业进一步优化,除IT行业外,纺织、房地产行业逐渐成为吸引外资的热门领域,全年纺织行业引进项目83项,占全部项目的32%。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增长。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4603.96万美元,完成营业额4640.6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1%和97.2%。全年累计外派劳务人员272人,年末在外劳务人员共计765人。

八、金融保险业

  全市金融部门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金融业务取得了可喜的增长。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00.11亿元,比年初增加91.3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9.73亿元,比年初增加36.6亿元,人均储蓄额达19425元,比上年提高4730元。年末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23.5亿元,比年初增加90.55亿元,增量是去年的2.3倍,其中短期贷款余款150.15亿元,比年初增加46.25亿元,年末消费贷款余额27.6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年末签发承兑汇票余额26.2亿元,比年初增加16.54亿元,开具信用证余额2.97亿美元。年末不良贷款率为5.4%,比年初下降4.72个百分点。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086.8亿元、现金支出1186.2亿元,累计净投放9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健康、稳定的金融环境,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费收入大幅增长。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寿险保费收入4.3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7486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财产险给付6800万元,寿险给付686万元。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41.1亿元,全市拥有上市公司3家。

九、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化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规划向纵深发展。全年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市区道路延伸整治工程、环太湖大堤配套建筑主体工程、黎里、南麻、盛泽110KV输变电工程、吴江第二高级中学异地重建主体工程、市党政信息网综合平台、盛泽污水处理工程等17项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并投入运行,城市布局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绿化建设大规模推进,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6万亩,松陵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710亩,建成了富有水乡特色的大发绿地、江陵大桥绿地、银杏广场、三里桥生态园等一批公共绿化景点。年末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全市水、电、气、路、信息、绿化“六网”更加完善。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53.5%。

  全市在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基础上,着眼长远,精心规划,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吴江”,重点围绕“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控制大气环境污染”,着力控制运河环线和太湖流域环线的水环境,大力开展沿太湖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畜禽养殖治理工程、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工程、蓝天工程、农村卫生改厕工程等九大环保工程。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已通过了省级专家的调研考核。

十、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列入上级科技计划项目132项,其中工业项目54项,农业和社会发展项目78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全市拥有省级认定民营科技企业43家,其中有4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4家企业被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共有79项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科技载体建设得到加强,吴江光电缆产业正式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亨通、永鼎集团的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启动运作,填补了历史空白。全市有618人晋升中高级职称,新增本科以上学历人才1544人,我市被评为江苏省科技进步先进市。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市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小学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分别达到100%、99.95%、99.55%;初中升高中比例为95.55%;普通高考录取率81.8%。吴江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吴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年末全市共有小学75所、初中24所、高级中学7所、完中2所、职业中学3所;全市在校中小学学生总数107039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为53188人,初中在校学生为33239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为14991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为5621人;年末全市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6183人,比上年增加205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新品不断,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活跃。全年共举办各种文艺赛事和群众文化活动380多场,观众近60万人次。图书、博物事业稳步发展,“两馆一所”克服非典带来的影响,全年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和外国友人120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又有新发展,有线广播完成村网复整80个,有线电视完成村网建设22个,铺网率100%,建成苏州市级有线电视镇5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1996户,行政入户率82.3%,顺利通过省广电局“有线电视示范县(市)”考核验收,成为江苏省首批有线电视示范县(市)。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同里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并被批准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非典”期间,全市万众一心,严防死守,确保了吴江安全无“非典”。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卫生城市成果进一步巩固,居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0个,新增私人门诊部2个、医务室2个;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5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数3.8人;全市拥有床位数1825张,全年累计完成诊疗217.6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7902人次,收治病人51895人,比上年增加7902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吴江市第九届运动会。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72186人,比上年增加2763人,其中,男性人口384422人,女性人口38776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8%和50.2%。全市非农业居民231614人,全年出生4639人,出生率为6.0‰;死亡5937人,死亡率为7.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9‰。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919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国有单位职工26674元,增长42.5%;集体单位职工18716元,增长41.9%,其他单位职工10604元,增长11.9%。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50元,比上年增长12.6%,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830元。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1平方米,市区住宅成套率达89.9%。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9%和43.7%。

十三、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全面实施,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1.43万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为8112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年末职工人数15.0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年末职工人数14.99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年末职工人数分别为10.56万人和8.81万人。年末全市各级职业介绍机构32个,全年新增劳动就业岗位3.48万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20家,床位1000余张,各类收养人员767人。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56万元,接收社会捐赠款31万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323人,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1316人和6007人,全年累计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57.55万元。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纯农户增收难和低收入居民生活困难的矛盾依然突出;商品房有效供给不足,房价上涨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交通、能源、土地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不相适应;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还需不断完善等。对此,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开拓奋进,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注:1、本公报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2、吴江市国内生产总值改称为吴江市生产总值。

  3、各项人均指标按户籍人口计算。

  4、财政收入的增幅为剔除社保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后的同口径之比。

  5、第一产业增加值按新口径计算,2002年数据作同口径调整。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