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7 0:30:11
作者:
周春华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5202
柳亚子(1887—1958)先生是民革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以诗歌为武器宣传革命,坚持真理、爱憎分明,是一位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积极拥护者、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他的诗紧密结合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撼人心灵的艺术力量——正如周恩来总理送给他的对联中写到的那样:“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与毛泽东主席也有深厚的交谊,诗词赠酬频频。毛泽东主席曾以“人中麟凤”来表达对柳亚子的敬意之情,更对他的诗词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尊诗慨当以慷,卑视陈亮、陆游,读之使人感发兴起。” 柳亚子在我国近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的影响,将永远会被后人所记取并将放射出不灭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前夕,从香港北上参与新中国筹建的柳亚子,在他的《感事呈毛主席》诗中写下了“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的诗句(分湖:现名汾湖,在黎里东。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分界湖,早在宋元时期就是江南有名的风景胜地。)就这样,原本在江南颇有名气的水乡古镇黎里,在不经意之间,更是名扬天下了。
水乡明珠——江苏关江黎里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始建于初唐,定型于南宋。小桥流水,景色宜人,物产丰富,文化积淀深厚。自宋以来出特奏名状元1人,进士26名,举人61人,秀才无数。古镇黎里拥有30余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其中,明代建筑鸿寿堂,18个木鼓墩,历600余年完好无损,堪称江南之最;周公傅祠堂是周氏祭祖的族祠,规模形制吴江地区首屈一指;禊湖道院经重新整修,成为公开活动的道教场所;三里长的市河穿镇而过,石驳岸上排列着254个象鼻眼,也是江南之最;12座古桥雄跨两岸,85条弄堂结构各异,古色古香的民居鳞次栉比,邻傍的古建筑端本园、沿街廊棚等景观引人驻足,好一派典型的明清风貌。
柳亚子故居,就坐落在水乡明珠黎里镇的中心街上,是一座清代乾隆年间的优秀建筑,又是一处近现代的重要史迹。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备弄深达92.9米,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百余个自然间。现存的3座砖刻门楼,高大气派、栩栩如生。其中第四进仪门上的砖刻门楼雕刻技艺最为精湛,上饰百鸟朝凤,并辅以春桃、夏莲、秋菊、冬梅四季花卉图案;下饰水族龙宫图案,螃蟹、水兽、鲤鱼等各种水下珍奇尽置其间,艺术价值极高。
1887年5月28日,柳亚子出生在分湖之滨的北厍镇大胜村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柳亚子12岁时,随家人迁居黎里镇寿恩堂。1906年,20岁的柳亚子加入同盟会,复又入光复会。1909年11月13日,柳亚子和陈去病、高天梅等人在苏州虎丘秘密组织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1922年初,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了赐福堂,从原来的寿恩堂搬到了这里。赐福堂便成了柳亚子会见四方爱国人士、议论国家大事、编辑《南社丛刻》、撰写爱国诗词文章的地方。是时,柳亚子把赐福堂的第五进的东厢房作为自己的书房,并取名为“磨剑室”。
磨剑室的取名源于贾岛的《剑客》这首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柳亚子在赐福堂住的这段时间里从磨剑室开始,不断磨砺自己,磨砺儿女,以期为国为民贡献才干。早在1906年春,他和高天梅等人在上海吴淞口的一条邮轮上,秘密拜谒孙中山,之后革命的种子在柳亚子心里开始萌发,于是进理化速成班学习实用化学,打算制造炸弹以进行暗杀。当时的柳亚子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高明不了多少。随着历史的发展、阅历的增长,柳亚子的思想不断前进,终于脱尽了游侠精神。磨剑室南窗下,在供有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的书桌上,柳亚子用那支如椽大笔,把诗歌作为宣传革命的利器,唤起民众的觉悟,鼓吹民主革命。
柳亚子在报纸上不断发表文章宣传革命、反对蒋介石的“清共”政策,遭到了以蒋为首的反动派的抓捕。1927年5月8日深夜,上海特别军法处长陈群受蒋介石之命,从苏州派遣十几个军警直扑黎里镇,把赐福堂团团包围,他们用拳捶脚踢枪托砸门。当时一家人已经熟睡,柳亚子夫人郑佩宜思路灵敏,立刻意识到是有人来抓柳亚子了。她机智镇静,让柳亚子起床穿衣,穿过厢楼来到第五进楼上最西边,藏身复壁。郑佩宜与女佣把边上的两个矮橱一摞箱子移过来挡住复壁,不漏一点痕迹,然后叫佣人去开门。自己回到卧房,依旧躺着,叫侍女睡在边上。无非、无垢睡在一起,在另一间,郑佩宜还叮嘱好她们不要起来,照样躺在床上。荷枪实弹的军警闯进来后,打着手电,拿了柳亚子的一张旧照片,穷凶极恶地到处搜查。当时没有电灯,黑灯瞎火的,军警们一时没能找到。
柳亚子藏身的复壁是暗室的一种,其实就是两堵墙中间空,用以藏人的。那是富家大户为了防备强盗或意外而设计的,一旦遇到变故,主人就携带金银细软暂时栖身。这里的复壁比较简易,西面是墙,东面和南北两头都是木板,装有一扇小门,只有2.4平方米大小。
柳亚子在复壁内,外面的叫骂声杂沓声,声声钻入耳朵;胸中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涌上心头。他知道尽管藏得隐蔽但依然凶多吉少。于是他口占《绝命词》28字:“曾无富贵娱杨恽,偏有文章杀祢衡。长啸一声归去也,世间竖子竟成名。”瞑目待尽。
外面的军警搜到了柳家的卧房,离柳亚子藏身的地方只有几步路的距离。几个士兵问郑佩宜,柳亚子在哪里?郑佩宜沉着地回答,不在家里。士兵继续追问,郑佩宜不予理睬。其中一个士兵走到无非、无垢的卧房,揭开蚊帐,用手电筒照着她们,问:柳亚子在哪里?无非、无垢说,不知道。士兵们问不出什么,又找不到柳亚子,走到书桌旁边,看见柳无忌的半身大照片(当时他在北京清华学校念书),把它丢在地上,发泄气愤。外面的军警找来找去,要么是女的要么是男佣人,一看那样子就不像是有文化的。这个时候,几个士兵终于在楼下天井角落,找到一个穿长袍的男子,如获至宝,高声嚷道:“柳亚子在这儿!”所有军警都围了上来,拿出照片对将起来。照片是几年前的,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像,一个为首的士兵问道:“你是柳亚子?” 当时在柳家作客的妹夫凌光谦吓得期期艾艾的说不出话来,其中一个士兵说:“不错,就是他!他是哑子,柳哑子。”(北方话“亚”、“哑”同音,那批士兵不是本地人)。其它的军警一听说得有理,就把凌光谦捆绑起来带走了。第二天,费太夫人托人急告柳亚子的舅舅、隐退苏州的费仲深设法营救,不久得以释放。
军警走后,柳亚子马上从复壁出来,换上短装,穿上当地渔民常穿的竹裙,雇了一条网船,天色未明就启程,摇了3天3夜来到上海。隐姓埋名改作唐隐芝,东渡日本避难。柳亚子这次侥幸脱险,是复壁救了他。可以说,复壁是柳亚子坚持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又一历史见证。
柳亚子此次离开黎里,便开始了他居不定所、颠沛流亡的生活。1947年10月,柳亚子从上海秘密飞抵香港,带着民联中央关于成立国民党民主派联合组织的意见,认为应当即刻着手开始成立的筹备工作。经过商议,决定由李济深、何香凝、柳亚子、蔡廷锴、朱蕴山等组成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推李济深、何香凝为筹委会召集人,柳亚子为秘书长、文件起草委员会召集人。11月12日上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坚尼地道52号正式开幕。会场正中,高悬着柳亚子手书的“一旅兴夏”匾额。会上,柳亚子报告了大会的筹备经过。1948年元旦,国民党民主派在香港举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民革正式成立。柳亚子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成为了民革中央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柳亚子定居北京。1950年冬天,柳亚子把黎里赐福堂捐赠给当地政府;并托人把赐福堂中收藏的4.4万余册的藏书、400余包信札一并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此后又把沪寓藏书、香港藏书以及北京北长街藏书分别捐赠给各图书馆,为我国革命史、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1958年6月21日,柳亚子因病治疗无效,在北京医院溘然长逝,享年71周岁。首都各界为柳亚子先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执绋主祭,灵柩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苏州人民永远怀念柳亚子先生。1980年5月,苏州市吴江县政府把赐福堂以柳亚子故居之名,列为吴江县首批文保单位。后得上级领导的重视,拨款整修部分房屋,于1981年10月初对外开放。1982年3月,柳亚子故居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吴江县成立柳亚子故居文管所,进一步加强了对故居的管理与保护。1987年5月4日,经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柳亚子纪念馆。同月28日,在柳亚子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1995年、1997年,柳亚子纪念馆相继被吴江市、苏州市、江苏省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及特殊人群免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28日始,柳亚子故居纪念馆对全社会实行免费接待。
柳亚子故居共6进。第一进门厅正前方挂着屈武题写的“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柳亚子全身铜像就在这里。第二进是前厅,展示了柳亚子与毛泽东诗词唱和的盛况,此处的二人铜像,还原了当时《浣溪沙》唱和的场景,铜像后面墙上的背景取材于著名油画《良宵》,西墙上是毛泽东《沁园春·雪》原词,东墙上是柳亚子的和词。第三进恢复了旧时赐福堂原貌,按照当时的格局摆放了红木桌椅,中堂悬挂了一幅对联,“源驻禧厅迎仙客,丰临福堂纳佳宾”。第四进是故居的主展厅,以柳亚子生平事迹为主线,采用文字、图片、雕塑、多媒体等方式,系统介绍了柳亚子先生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门口悬挂着廖承志题词的“柳亚子先生故居”匾额,厅中放置邓颖超题词的柳亚子汉白玉半身像,柱上是周恩来赠送给柳亚子的一幅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东墙上,概括介绍了柳亚子在乡邦文献、南明史、书法方面的贡献以及他的部分著作,厅中北墙上则装上了多媒体,播放与柳亚子相关的文史纪录片,西边展厅分五个时期:青少年时期、南社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抗日战争前后、新中国成立前后,系统地介绍了柳亚子的一生。第四进楼上恢复了柳亚子一家当年生活起居的原貌。第五进是藏书楼,新辟吴江南社纪念室,展出有关南社的实物与文献资料。柳亚子著名的书斋“磨剑室”和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历史见证“复壁”都在这里。故居四、五两进东西两厢相通,构成了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走马堂楼”。第六进庭院内,新辟了“柳氏家谱碑廊”,36块碑刻记载着柳亚子上五代的行状事迹,是研究柳亚子及其祖辈的重要历史资料。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古色古香的江南名宅,赋予了柳亚子故居多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更是吴江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