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盛泽镇志 >> 第十五卷 人  物

第十五卷 人  物

2013/1/17 16:06:17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8495

 

 

本志为人物立传凡12篇,16人。这16人是:周用、卜梦熊、卜舜年、周宗建、柳如是(女)、计东、孙金彪、汪访庐、汪鞠如、郑慈谷、郑瑛(女)、郑之蕃、郑辟疆、张士一,徐蔚南、刘天韵。“人物录”收入人物凡61人。这61人是:王朝臣、陈宣、周兆南、徐佛(女)、周灿、王家彦、钮应斗、朱明德、汤豹处、王奂、徐溶、仲枢、仲周霈、王○、计瑸、程邦宪、陈宗元、沈日富、沈枝珊、王景贤、沈景修、洪鹗、仲颐、沈鹏、汪大千、徐蘧轩、王鸣泉、钮擎球、张德騵、王庆禧、陆荣光、杨士鉴、杨明暄(女)、钮树椿、张耀德、唐炳麟、丁趾祥、叶新明、张品泉、沈文潮、张梓柟、程强、朱剑华、(以下“流寓”)张翰、盛章、沈周、朱国祚、朱之蕃、戴瀚、汪文柏、张庚、金农、钱杜、顾广誉、陶淇、陶模、邵力子、许静芝、俞清志、楼浩白、何庚。“人物表”收入人物凡194人。

 

第一章 人物传

 

周 用

周用,字行之,号白川,其父赘于盛川计氏,遂定居里中。明成化十六年(1476)生于烂溪母家,自幼学习勤苦,寒暑不解衣。明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授行人。正德初,选为南京兵科给事中,后改南京礼科、兵科。武宗遣中官至乌斯藏迎佛,周用上疏切谏。迁广东左参议,他监军龙川,在番禺擒斩“匪盗”900余级。嘉靖初,转浙江按察副使,补山东临清兵备副使,升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代监司审讯南阳狱,平反冤案,牢狱为之一空。遇大旱,发币赈济饥民,他自请任汝宁分守,躬行阡陌,查清户籍,发放贮米,里胥不得为奸,民得实惠,获生者无数。嘉靖八年(1529),以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军事,当地有一造反首领,官府久捕不获,用察其部下有一动摇者,即对他恩威兼施,胁使他擒杀首领来献。周用认为“治盗当塞源”,即必须清除赃吏。他下令郡邑均徭赋,缓征科,抚流民,逾年,四境安然。南赣因商税太重,商贾避而他往,致使军饷不足,周用调整商税,使轻重适度,商人皆复归。

后召入佐院事,迁吏部右侍郎,又迁工部尚书。他发现采购物资的吏胥经常受贿,先给商人钱而后进货,奸商因此获利。他令百姓将货物直接送进衙门,并立即付钱,黠胥无隙可乘,积弊遂绝。改刑部尚书,九庙失火,他自请免职,朝廷内外均表婉惜。嘉靖十五年(1536)因众官推荐,复任工部尚书,起督河道,数月即改漕运粮。皇上召拜左都御史,以二品任满9载,并加封太子少保。嘉靖二十五年(1546)转吏部尚书,以劳累致疾。嘉靖二十七年(1548),卒于官,享年73岁。赠太子太保,谥恭肃,入府学乡贤祠,称为名臣。

周用为人寡言笑,慎操守,居官不挈妻子,一旧袍累年不更换。所需盐酒蔬果之类皆至市上购买。免职后囊无余资。工诗文,兼善书画。书风俊逸,绘画得沈周指点,布置渲染,备极高雅。山水遒劲缛密,气韵蔼然。喜为诗,每画必题。著有《读易日记》、《楚辞注略》,有文集十六卷行世。

卜梦熊 卜舜年

卜梦熊,字仲登,别号景川,明嘉靖十五年(1536)三月十一日生于盛泽。梦熊幼即超敏,十岁时于书无不读。善辞赋,倚马千言。他携笈赴石城,叔祖虹泉公、族叔立斋公让他参加制举社。经制科考试,许多人都先后脱颖而出,惟独梦熊屡试不第,他翻然浩叹说:“我何必循规蹈矩,做一条书中的蠢虫呢?”于是投笔击剑,习骑练射。他参加武举考试,连续三次夺魁。中武举后,慷慨散金,常与四方敢死之士一起出猎,身跨骏马,腰挟宝刀,射空中苍鹰,原上狡狐。入夜,与客谈兵,天下大势,如运于掌。

甲戌年(1574)会试,考官试读梦熊答卷,叹息道;“真是天下奇才,可惜策语过激!”竟不敢将卷子进呈。梦熊闻讯后慨然说:“我不受功名的羁绊,可以遍观天下形势!”他策马东距鸭绿江,北至碣石雁门,西抵榆林套地,凉州宁夏,几达河源沙海。每次视察形胜,他务必审测军队的强弱,骑在马背上指点古来兴亡。军中将校素慕其名,迎请他至上座,健儿击着羯鼓,吹着长笛,军中妇女脚穿绣袜,身着胸甲,舞蹈着上前,为他祝福。正当酒酣耳热之际,将校请他作书,他墨浓笔饱,挥洒一时,这些书法作品被勒于石,标于柱。在他临别时,都督朱公、参将袁公拿出名马宝刀相赠。他又策马向南,渡河入洛,东还邹鲁,逆江流,历匡庐,过三峡,入剑阁,辗转浙江、福建,才尽兴而归。

梦熊返里之后,立志杜门著书,有《晚香亭集》10卷、《武经髓》诸小说、《防倭防国志》、《古今陈变兵变》等行世。他醉心于地方风物,时驾小艇垂钓于盛湖。撰有《盛川题景记》、《盛湖八景诗》、《盛湖志》等诗文。梦熊又善画,岩壑飞动,画理入妙。52岁始生长子舜年,60岁又生次子皋年。舜年孩提时,梦熊要他咬菜根,使他日后习惯于蔬食。又要他抱薪、牧羊、洗涤溺器。晚年卧病,他教诲舜年说:“乃父此生不能见用于朝廷,但赤心历历,夜可对天。我视公侯如竖子,见富贵若淖污,你将来一定要坚持乃父的气节!”他含笑而逝,享年66岁。

卜舜年,字孟硕,号野水,父亲去世时,才15岁。幼承父训,足不出户。三年丧毕,到嘉兴参加童子试。秀水知县颜欲章阅他的卷子,赞道:“旁若无人,奇士奇士!”当即圈定为第一名,补诸生。他去谒见颜公,颜公当面给予嘉奖,认为他居于乡间,见闻陕隘,可到禾城来拜师求学。他就负笈至嘉兴,寓于东墖寺的废房中。楼无窗棂,梯级不全,但他青灯一盏,天天攻读到夜半。有一次,华亭老辈陈眉公到空楼相访,惊讶地问:“这是你读书的地方吗?”他打开书箧读舜年的文章,连读数篇,感叹道:“你真是天下的奇男子啊!如此劲骨,如此灵思,将来一定大有可为!”过了几天,眉公把他招到府中,恳切地说:“你读书数年,不过涉猎到文采之末,你万不可画地自封!”先生传授他河图洛书谶纬支千营阵之学。

后来,颜公北迁,眉公东归,舜年返回故园。每出门,抬眼望天,不视乡人。他自名其居为绿晓斋,在大门上书一副对联:“乡人皆恶,国士无双。”又书一联:“濯足须加汉光腹,抵掌欲捋梁武须。”他常常穿着奇服,市人为之惊动,目为狂倨。家中食客满座,与同里庄汝培时相过从,颇多酬和之作。舜年才思敏捷,雄视千古。诗学孟东野,别具生趣,又擅字画,兴至时作书作画,烟云乱点,飒然风生。别人以重金相求,每遭谢绝。有知己者贫穷,他以画相赠,作为接济。而参加科举考试,却一再失意。于是仿屈原《楚辞》作《滔滔》之章:“东联淄文兮南络沅湘;黑者错白兮弱者间强;灾既陷于入坎兮,害乃基于剥床;商羊之马舞兮,安睹鸾凤之跄跄;固帝心之欣祸兮,亦今俗之好殃!”足见其愤世疾俗之意。

此后,他到苏州去学吴歈,拜国工张怀仙为师,摹尽其妙。逢良辰美景,他登坛献技,玉喉一发,如珠如圭,犹如凉风在树,残照在夜,听者为之动容掩泣。舜年十分快意。他姿情自放,竟游于平康,与娈童相处,因患瘵疾。舜年自知寿且不永,就作《自为墓志铭》。有人向他乞画,他在画上但题“泥无身”。年三十四(1620年)而卒,名声终不出州里。有《绿晓斋集》行世。其弟皋年,字又硕,工词赋、书画,常为兄代作书画,世莫可辨。年二十四天逝。

舜年卒后,世代有人凭吊其故居。盛湖别称舜湖,即是后人对舜年的纪念。

周宗建

周宗建,字季侯,明代吏部尚书周用的曾孙。宗建幼时,他父亲辑符在一次闲谈中跟客人谈起杨忠愍的生平,宗建听后急切询问详情。当他听了杨忠愍因弹劾权奸严嵩而获罪惨死的情状后,愤怒地叫道:“为何杨公这样的好人却遭惨死?那严嵩如今在什么地方?我去找他评理。”众人都十分惊诧。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任武康(今浙江德清)知县,又调任仁和(今杭州)知县。因政绩优异,升任为监察御史。宗建居乡时,见民生凋敝,忧思难忘,作《吴农叹》诗一首:

田家终岁勤耕作,获稻秋成未为乐。

民间粟少官廪多,辛苦农人食藜藿。

半年犹自苦饥寒,况乃天灾水为虐。

赋税东南尽入边,征输岂问年丰恶。

司牧年年见岁丰,老农日日填沟壑。

吁嗟皇天岂不仁,饥寒犹作中土民。

边城白骨收不得,何如力作沧江滨。

宗建入京后,于天启元年(1621),为遭受宦官魏忠贤迫害的已故顾存仁、王世贞、顾宪成等人请封谥号。沈阳被后金(后改国号为清)攻破,形势危急,他借此请求皇上破格用人,召还被革职的熊廷弼,廷弼遂复任辽东经略。是年冬熹宗的乳母客夫人出宫后奉旨复又入宫,宗建率先抗疏极谏,称:“天子成言,如同儿戏,法官禁地,仅类民家。”他忤旨诘责的举动,受到清议的推重。

熊廷弼虽已复职,实权却落入广宁(在今辽宁省)巡抚王化贞手中。王大言轻敌,不听调度,致使广宁失守。但廷臣大多庇护王化贞,企图加重熊廷弼的罪名。宗建愤愤不平,为廷弼辨解。他历陈数事,指出:“象魏忠贤之流,目不识丁,而陛下对他笑语频频,日与相亲,用人行政仅凭他动一动嘴唇!”见到宗建的奏文,魏忠贤恨之入骨。宗建巡视光禄寺,力剔奸弊,节省甚多。他又清查上供的器物,中官深为恼怒。给事中郭巩,先因弹劾熊廷弼被贬谪,廷弼战败后,他又复职。他知道魏忠贤最恨宗建,就巴结魏阉,上疏抵毁廷弼,并因此抵毁荐举廷弼的人。南京御史涂世业附和他,妄称“周宗建贻误了封疆大事”。宗建愤然上疏驳斥世业,疏中涉及郭巩,揭露他巴结魏忠贤的丑事。郭巩有魏阉作后台,上疏数千言,肆意抵毁宗建,并累及刘一景、邹元标、周嘉谟、杨涟等数十人,把他们悉数指为廷弼逆党。宗建知道祸害的根子在于魏阉,而魏阉正受到皇上的恩宠。每虑及此事,他彻夜难眠。宋氏、韩氏是宗建的两个爱妾。她们得知丈夫欲奏参魏阉,毅然鼓励说:“大丈夫不应当如此吗?谏而听,国之福;谏而不听,也是臣之份。”宗建敛容说道:“你们俩身为闺秀,尚如此明礼,为了社稷,我死有何憾!”于是他上疏直攻魏忠贤,将魏阉编纂《三朝要典》,嗾使党羽假造《东林点将录》,妄杀无辜,残害忠良,与客氏狼狈为奸的种种罪状,一一点数出来,并声称:“举朝噤若寒蝉,臣若顾惜微驱,不为入告,天下事尚忍言哉!”疏文入宫后,魏忠贤大为惊恐,率领刘朝等人围在皇上的身旁哭泣不止,并请求自髡(kun,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以激怒皇上。皇上严令宗建交代实情,宗建从容地回奏,继续直进忠议。皇上大怒,下令当廷杖打宗建,由于阁臣力争而告止。天启五年(1625)三月,大学士冯铨御、御史张慎言唆使门生曹钦程诬劾宗建,宗建及李应升、黄尊素等人均被削籍,下抚按追赃。翌年,魏忠贤派缇骑逮治,宗建遂下狱。狱吏毒刑逼讯,并厉声骂道:“你还能再骂一句魏上公一丁不识吗?”最终,以接受熊廷弼13000两贿银的罪名,将宗建打死在狱中。魏党失败后,崇祯帝下诏赠宗建太仆寺卿。宗建的两个遗孤,由宋氏、韩氏分别抚养。福王时追谥忠毅。著有《论语商》2卷,《四库全书总目》收录。里人陈基在《周忠毅公玉印》一诗中赞道:“逆麟披逆竖,堂堂忠毅公。貂珰为动魄,肝胆何其雄。慷慨尽臣节,浩气归太空。一百八十载,青史留英风。”直到20世纪初,盛湖公学的校歌中还唱道:“宗建与孟硕,流风余韵今尚存。豪侠秉血性,节义贯古今。”

柳如是

柳如是为明末吴越名妓,本姓杨名爱,小字影怜,号蘼芜君;后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她祖籍嘉兴,生于吴江,幼年时被卖到盛泽归家院(今盛泽终慕桥北堍)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徐佛“能琴,工诗,善画兰”,如是受其教养,熏陶,才艺日显。稍长,被卖到吴江故相周道登家。周于崇祯二年(1629)罢相归里。如是进周家后,先在周母房中作侍婢,年幼聪明,主人常抱她坐在膝上,“教以文艺”。后来,她成为周道登的宠姬。由此为群妾所妒,被诬与男仆私通,几遭杀身,幸赖周母怜惜,“得鬻为娼”,再次流落青楼。当时如是年仅十四岁。

如是丰姿逸丽,翩若惊鸿,诗词书画,无不精通。尤擅长近体七言,分题步韵,顷刻立就。作书得虞世南、褚遂良笔法。“性机警,饶胆略”、“豪岩自负,纵荡不羁”。被逐至松江后,她的绝世才貌,赢得当地名流的瞩目。当时,松江是文人党社活跃之地,如是常与复社及几社的高才名辈频繁交往,才艺愈益精进,思想也日趋成熟。她喜穿儒服,和诸文人平起平坐,纵谈时势,随相唱和,以友朋兄弟相称。

如是初到松江时,就得到名士宋辕文的青睐,俩人相互爱慕后,遭到宋母反对。不久,松江郡守方岳贡驱流妓,如是有被逐之虞,处此逆境,如是请辕文商决,她案上放置一架古琴和一把倭刀,问辕文道:“当今之计奈何?”辕文答道:“姑避其锋”。如是大怒道:“他人言此,不足为怪,君不应出此语”,你我“‘自此绝矣’!”说罢,持刀斫琴,七弦俱断。

崇祯五年(1632)春,如是和松江名士陈子龙结识,子龙风流倜傥,才气超人,在晚明党社中极负声望。陈柳感情逐渐深挚,于崇祯八年(1635)春同居于松江城南门内的南楼。俩人常和几社诸名人吟咏游宴于南门外陆氏园的读书楼。但子龙夫人张氏掌握家政,难容如是独立门户。如是不愿作人侧室小妇,遂于此年秋毅然离开子龙,移居横云山之麓。不久,她重返归家院,经常往返于吴越之间。

当时,东林领袖、虞山钱谦益和陈子龙并负盛名。如是深慕钱的学识和才华,曾道:“吾非才如钱学士虞山者不嫁。”钱闻此言大为激动,也说:“吾非能诗如柳是者不娶。”庚辰年(1640)冬,如是扁舟访钱,她幅巾方鞋,着男子服,精神洒脱,仪度闲雅。谦益见了,大喜过望。辛巳年(1641)六月,钱、柳在葺城舟中结合。钱虽有嫡妻,却公然对柳“礼同正嫡”,并“挥霍万金”,特为如是建造一幢“绛云楼”,名居所为“我闻室”。钱的这种举措,遭到当地绅士们的哗然抨击,谦益悍然不顾,仍怡然自得。绛云楼旁龛金石文字,广列历代书画,尊彝环壁,藏书万卷。钱、柳同居于此,日夕相对,读书论诗,考异订讹,题花咏柳,殆无虚日。如是博闻强记,每临文有所探讨,“某书某卷,随手抽拈,百不失一”。每当谦益倦于见客,就由如是穿儒服,飘巾大袖,代为应酬,曾称如是“此吾高弟,亦良记室也”。戏称她为柳“儒士”。十年后,绛云楼火灾,珍贵文物焚毁殆尽。钱、柳乃移居红豆村庄。他们生一女名出,招赘赵管为婿。

甲申之变后,南京建立弘光政权,谦益任礼部尚书。次年五月,清兵南下,如是提出“宜取义全大节”,劝谦益投水殉节,谦益不能。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又被谦益死死拉住。后来,谦益降清,奉召入京时,如是拒不随夫北上。谦益降清后有悔意,曾恼恨地说:“要死,要死!”如是叱责道:“公不死于乙酉,而死于今日,不已晚乎!”后来,谦益参与反清复明运动。顺治五年(1648)四月,钱因资助黄毓祺图谋反清一案,在苏州被捕入都问罪(注)。这时,患病卧床的如是奋然跃起,甘愿为犯人妇随夫到南京,多方活动,曲为斡旋,才使谦益得以无罪生还。为此谦益写了“从行赴难有贤妻”的诗句。如是坚持抗清,始终如一。她竭力资助姚志卓起事。闻郑成功谋划攻取南都,她即起响应,付以劬劳。

康熙三年(1664)五月,谦益病故。钱氏家族乘机发动家变。族霸钱朝鼎又指使族人朝暮逼索如是,竭尽侮辱威胁,先夺田600亩,继索银3000两,“有则生,无则死”。并扬言要把赵管夫妻打出家门。如是被逼写下遗书,以示愤慨,然后投缳自尽,终年49岁。

如是诗、词、赋造诣极高,传世之作有《尺牍》、《戊寅草》、《湖上草》、《柳如是诗》等。当代大学者、历史学家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一书中写道:“虽然,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认为如是诗文有“三户七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对这位女侠名姝极多赞辞褒意。

注:一说顺治四年(1647)丁亥三月,谦益在常熟被逮入都。当时,京都在今南京。

计 东

计东,字甫草,号改亭,明代末年生于盛泽。15岁时,补为诸生,声誉日起。他年少而负经世之才,意气勃发,自比王猛、马周。清兵入关,明室衰微,计东著《筹南五论》,以此谒见南明大学士史可法。可法视为奇才,可惜当时大势已去,无法对他重用。明亡后,他闭门苦读。出于生计,他于顺治十四年(1657)参加乡试,考中举人。顺治十八年(1661)因江南奏销案被黜。他心情颓唐,决意云游四方,从京师北走宣云,南历漳洺,东至济兖,纵览山川胜景,广交各地名士,海内士大夫莫不知计甫草之名。所到之处,虚馆设席,备受礼遇。大学士王熙对他尤为器重,屡次推荐而未果。

计东胸罗今古,才压俊英。他近与长洲(今苏州)汪琬研欧曾之文,远与睢州汤斌讲程朱之学,跟他们颇多唱和之作,文章醇正和雅。他性格豪爽,长于交游,曾同山阴骆复旦、会稽姜承烈、萧山毛牲、太仓吴伟业、长洲沈德宜、吴县尤侗、华亭徐致远、宜兴邹祗谟、无锡顾宸、昆山徐乾学、嘉兴朱彝尊、嘉善曹尔堪、德清章金牧、杭州陆圻等许多名士结成十郡大社,数百条游艇荡漾在嘉兴南湖,集会3天以上,才定交而去。这在当时传为文坛盛事。

计东外表放浪不羁,而内心却中正严谨。他至顺德(今河北巨鹿)缅怀归震川,访求遗址不可得,竟在他官署旁的废圃中长跪流涕。在邺城(今河北安阳)寻觅谢茂秦的葬处,最后在荒草丛中找到谢的墓地,赋诗吊之。他请求当地官员,为谢墓封土3尺,并立石碑一块,上书“明诗人谢茂秦之墓”。同邑友人吴兆宽流放出关,他百般照应,将自己的爱女配给兆宽的儿子。兆宽被赦还后,计东代他抵偿朝廷的一半罚金,仍与他交好如初。

计东长子计准早卒,他在茅塔建思子亭一座,终因忧伤成疾,抑郁而死,终年52岁。一年后,开博学鸿儒科,王熙推举计东,派人到吴江寻访,而他已魂归黄泉。

计东游商丘时结识宋荦,把他看作唐代严武、李德裕一流治国之才。后来,宋荦果然当上吏部尚书,人们佩服他有知人之鉴。宋荦上任江苏巡抚时,计东已故世20余年。他怀念故友,替计东的遗作写序,《改亭集》遂得以行世。其名入《清代七百名人传》。

孙金彪

孙金彪,字绍襄,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生,元和籍人,以勇侠名闻里中。其父孙七,精于拳技,赌博为生,有枪船四、五十艘,常泊于西白漾目澜洲旁。那枪船,船头上设置一把大铳,船头两旁装有几柄快棹,两船相并,瞬息间可行百里,内河寇盗皆以此为利器。孙七屡在乡里行善,故里中不论贫富,对他均有好感。孙七死时,金彪年仅14岁,已入武庠为诸生,群枪船以侍奉孙七之心将他奉为船主。金彪仍在镇上设博,年虽少,独能以兵法部勒其众,刑赏不徇私情。

朱法度,东舍港人,亦开赌于盛泽,凶横滋事,无所不为,居处枪炮林立,人莫敢近。咸丰九年(1859),太平军东进,江苏巡抚徐有壬恐法度有变,捕之甚急。法度弟法二被逮至狱中,法度跳梁抓住仇人沈滚灯,挖去他的腹心,在腹中放进砖石,沉至河中。太平军将至盛泽,有人谋请释放法二,使令团练,以对抗太平军。于是,法度更横行无忌。王永义,盛泽巨商,曾至嘉兴犒劳文明军邓光明营,见法度与太平军战,欲谋杀之。金彪之师沈玉叔说:“欲除小鬼法度,非金彪不可。”王乃设盛宴款待金彪,金彪敬诺之。当时,有上千巢湖人驾粮船至盛泽避乱,金彪说其酋助己,聚众千余人,围法度于西市,设计擒杀法度、法二,并戮羽党20余人。团练一日散尽。时咸丰十年(1860)七月初一,金彪年仅17,遂设保卫局,集枪船,训团练,战守之计皆一决于金彪。

当初,金彪说巢酋,以盛泽附镇许巢人设博局为酬。巢酋自以为功高,欲分盛泽博局之半,遭金彪拒绝,怏怏不能平。且巢人作恶,里人深为恐惧,婴儿夜啼,告以巢人至即噤声。金彪思忖,不除巢酋,终非久计。适值巢酋生日,金彪载羊酒前往庆贺,而暗伏枪船于芦丛中。饮酒至薄暮,金彪对巢酋说:“今夜月色甚佳,我俩驾小舟纵饮舜湖之上,好么?”巢酋欣然赞同,中流酒酣,金彪请巢酋以铳击宿鸟,以此赌胜负。酋三击不中,面有怒色。金彪道:“请看,我一击便中!”竟以铳猛击酋胸,酋当场死于湖中。众哗然失措,伏舟尽出,金彪手佩刀,厉声说:“尔主已成盛泽之患,所以要除掉他。此事与尔等无干,不必恐慌。欲留者,须听从约束;欲去者,可驾舟归乡里。”巢人尽降服。

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攻克吴江。金彪趁势投李麾下,授千总。后随张勤果至陕甘,以战功擢记名提督,授陕西汉中镇总兵,赏黄马褂。光绪壬辰、癸巳年间(18921893),统嵩武军驻山东烟台,为东军之冠。当金彪在盛设保卫局时,一日,听渔夫骂道:“谁说孙氏之人守法,拿了我一条大黑鱼而不给钱。”至夜半,金彪忽然要庖人鲙黑鱼来吃,庖人无处求鱼,只得叫起那个强取黑鱼的士兵。金彪问明情由,即将士兵斩首示众,所部肃然,不敢犯纪。

汪访庐 汪鞠如

汪访庐(18481917),其先祖隶籍徽州,世居黔县黄陂,清初迁归安(今属湖州)之双林镇。祖汪雍斋,于嘉庆年间以负贩丝绸为生,资金仅制钱数十吊,往来于王江泾、盛泽间。后以经营获利,改而为座商,创汪福昌绸庄于王江泾。咸丰七年(1857),雍斋殁,其子少田、荔园继承父业。十年(1860),王江泾毁于兵燹,便将绸行迁至盛泽。战事初定,少田、荔园相继谢世,由访庐、聘庐兄弟继续经营,并将牌号改为汪永亨。

当访庐继承父业之际,正值咸丰战乱初定,富裕之家结伴避居上海租界,其地商贾麇集,繁阜喧盛。访庐将绸行析而为二,从弟聘庐主持隆记,专营福建、长江帮;访庐主持昌记,专营广东帮。两行均在沪上设分庄,与各地客帮直接见面,并与外商接触,业务大盛。访庐又因胞弟众多,另设信记、成记、正记等下县庄,分别由诸弟独立经营。至此,汪永亨已执盛泽绸业之牛耳,对盛泽各类绸缎向全国及海外行销推波助澜。访庐捐四品顶戴,每当新春开庄之日,他红翎蓝顶,全副袍褂,率领全镇诸商执礼于庄面,俨然为盛泽绸界领袖。

访庐五十大寿后,自以为基业已定,遂退居双林,筑园自娱,而将昌记业务交托长子鞠如掌管。

汪鞠如,同治十年(1871)生。幼时未称颖悟,但其母唐太夫人家教甚严。在私塾就读数年后,即至店中充当学徒,学习看庄。奉父命接管绸行时,年仅20余岁,他一面恳求申盛两地店伙全力相助,一面刻苦自励,熟悉业务。其时盛泽镇乡机户所用丝经粗细不匀,织造手艺高下悬殊,鞠如精于看庄喝价,把握绸货质量,其出售之绸货,胜人一筹,在客帮中获得信誉。盛泽绸类在练染整理过程中均须加浆,使绸身挺刮厚实,而由此亦易于吸水,运输途中常致霉变。鞠如鉴于此,打破旧规,倡导改浆货为清水货,倍获客户赞许。由于注重质量,在意大利都灵赛会、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南京南洋劝业会及杭州西湖博览会上,汪永亨绸庄频频获奖,为盛泽丝绸赢得极大声誉。

甲午战后,又逢庚子之变,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幸南方官绅提出东南互保之议,上海工商业得以安然无恙。于时局维艰之中,鞠如悉心筹划,锐意进取,二、三十年间昌记业务突飞猛进。绸货品种,除原有的纺、濮、罗、绫外,新创花纺、线条纺、彩条纺、缎条纺等,每年直接运销仅盛纺一种即多达数百箱(每箱六十匹),所盈之利,年逾万金。当其鼎盛之时,号称拥资60万两。鞠如又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其绸货远销南洋群岛、越南、暹逻(泰国)、新加坡、马来亚、法国。

30年代,因汪氏生齿日繁,析产分营,财力分散,更因当时通货紧缩,物价下跌,日本、意大利垄断国际市场,汪永亨日现衰落。鞠如将敬记业务交其子钦臣继承,并改牌号为敬寅记。沦陷后,销售零落,日趋缩小。民国38年(1949)初,敬寅记遂告停歇。

鞠如思想开朗,气度豁达,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盛泽凡修桥铺路、建设电灯电话,都获得他的赞助。培元公所重建时,其门墙、广场、河埠等建筑均由他督率施工,建成后宏丽轩敞,为地方增色。他又创设绸庄船,绸货朝发夕至,及时灵便。他交游极广,与郑式如、邵力子、俞粟庐、吴昌硕、陆廉夫、倪墨耕等相友善。他重视教育,创设学校,栽培桃李,功绩卓著。两次出任盛泽商会会长,乃众望所归。喜丹青,曾绘《菊隐图》,柳亚子为之题诗。1949年卒,享年79岁。

郑慈谷 郑 瑛 郑之蕃

郑慈谷,字二贻,号式如,又号拙庵,别署留余斋主人,清同治六年(1867)八月十三日生于盛泽。父郑恭燮,字孟调,又字理卿,与弟恭和,均以诗文负重名于乡邑,不幸盛年夭逝。式如2岁而孤,母亲张夫人抱冰茹檗,抚养式如及其兄公若成长。式如天资聪明,早岁读书,为先生王星伯所激赏。弱冠补诸生,掉鞅文坛,里中宿儒,如李匏斋、沈蒙庐、施孚庵、王冬花辈,都折节与他结成忘年之交。

戊戌维新后,为图拯救国难,兴学劝商之风大盛。式如辟居宅,出私财,聘贤能,在家中大厅创办盛泽第一所学校——郑氏小学。其子咏春、桐荪率先入学。学校张榜招考新生,里人子弟争赴就读。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与举人张季琴、俊彦洪雄声共同筹划扩大郑氏小学,于太平桥头创建盛湖公学,式如自任校董。他又提倡实业,与商界之贤者首创商会,任本邑商会坐办兼文案,统管邑中商务。汪永亨绸庄饮誉海内外,曾赖式如相助。辛亥革命后,吴江光复,众推式如为盛泽司令部长。适值客军与本地民团发生内哄,一触即发,时态严重,他当机立断,向左右密授方略,缓解调停,风波遂得平息,乡里免遭灾祸。省议会建立后,他被选举为省议员,兼任吴江县劝业课长。他的陈说,荦荦大端,不作急功近利之见,受到乡里的普遍推崇。

式如热心公益事业。市河因年久淤塞,早时堆满垃圾,潦时泛滥上岸,民国2年(1913),由式如发起联合商界汪鞠如、陈辰生等筹款大加疏浚,费银万余元。民国4年(191546日夜,盛泽看马灯失火,赤炎四射,观者塞途,顿时乱作一团,踏焚压死者相枕藉。式如家在长庆坊,急忙开户接纳逃人,使众多人群免难。灾后,他主动让出屋基,辟出茂林里,以便疏通人流。茂林里,即今之新开弄。式如之德,里中父老至今称颂不绝。民国8年(1919817日,竟以微疾殁于第宅,享年53岁。

郑瑛,字佩宜,式如长女。光绪十三年(1888925日生。幼年丧母,甚得父亲及祖母宠爱。少年时,其兄咏春、桐荪入家学读书,佩宜十分羡慕,常伫立户外听课,学习英文单词。16岁时,受天足解放风潮的影响,于夜间偷偷扯去裹足布,因而双足有些畸形,成为终身恨事。是年,与同邑黎里镇柳安如(亚子)订婚。佩宜之祖父理卿、叔祖寅卿与亚子的祖父笠云为中表兄弟。郑柳两家既是亲戚又是世交,由亚子叔父作媒而联姻。佩宜之父在送子赴吴江考秀才时已识亚子,订婚时,致书亚子之叔:“令侄亚之卢、孟(卢梭、孟德斯鸠),今之顾、黄(顾炎武、黄宗羲),幸得坦腹东床,何快如之!息女娇痴,本不足奉箕帚,惟念男女相差三百级,支那旧例,差堪援以自解耳!”当时亚子提出条件,要郑家送佩宜至上海求学,未得回复。后亚子在上海健行公学求学,结识云间L女士。L女士为逃婚避居上海,向亚子求婚甚炽烈,亚子投身革命,预备作国殇雄鬼,见L女士赞成革命,遂引为同道,于是致长信于岳父,要求解除婚约。式如接信,不露声色;黎里闻讯,合家鼎沸。亚子父致函其子称“亚卢先生”,断绝父子关系。后由亚子姑母凌氏设巧计疏通,领亚子至盛泽,使双方有面晤之机。佩宜温文尔雅,端庄秀丽,亚子见之深为敬服,离异之念化为云烟。光绪三十二年(190610月,佩宜与亚子在盛泽举行“文明结婚”,她头上不戴金银饰品,不盖四方红巾,身穿一套粉红色衣裙,雅致大方。废除拜跪之礼,实行鞠躬,一切从简。这在吴江全县是破天荒之举,一镇为之轰动,争观者如潮,一时传为佳话。至重阳节返黎里,伉俪已脉脉情深了。

佩宜对丈夫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在政治上多有帮助。亚子到广州、南京开会,她总是相依相随。亡命东瀛,避难香港,她与亚子相濡以沫。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反动派突然于夜半至黎里家中搜捕亚子,她闻急促的叩门声,知有大祸,机智地让丈夫藏身楼上复壁,对士兵从容应付,终于使亚子幸免于难。在抗战期间的屡次迁移中,她曾到难民收容所度生。1942年初,她与亚子分手,带着外孙光辽经惠阳、淡水、龙川、曲江,颠沛流离,在桂林与阔别半载的亚子聚首。亚子性情豪爽,急躁易怒,而对佩宜则温和恭顺。在亚子眼中,她是个天资聪慧、个性很强的非凡人物。她随同亚子结识何香凝、经普椿,拜会毛泽东、周恩来,风云际会,堪称英杰。19509月起,定居北京紫禁城西之北号街89号,直至1962年逝世。

郑之蕃,字桐荪,别号焦桐,光绪十三年(1887612日生于盛泽,式如次子,佩宜二兄。其伯父慈崧无子,以桐荪为后,桐荪与兄之兰(字咏春)皆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咏春历任江苏高等学堂、江苏铁路学堂等校教授,长桐荪1岁,民国11年(1922)病殁于苏州滚绣坊寓所。桐荪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赴美留学,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得数学学士位,又在哈佛大学深造1年,于宣统三年(1911)经欧洲返国,历任福建马尾海军学校、上海南洋大学、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安庆高等学堂等校教授。民国9年(1920)至清华学校任教。民国2324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沦陷期间,桐荪蛰居上海,守正不阿,生活十分清苦。民国321943)至33年(1944),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复至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退休。

桐荪是我国教育界和数学界的老前辈,译有外文数学教科书数种,对中国古代数学有深刻的研究,著有《四元开方释要》及《墨经中的数理思想》。建国后,参加数学名词编译工作,长达3年之久。《数学名词》于19563月出版,桐荪出力甚多。他虽专业数学,而博闻强记,于文史无所不窥。对于历代兴废和山川变革,以至诗词的流派、各名家诗词的评论,都有独到的见解,著有《禹贡地理新释》、《宋词简评》等。早年曾与苏曼殊、柳亚子等南社诗人相唱和,工力颇深。桐荪及其兄妹3人皆为南社社友。他所作诗词,计数百篇。对于名胜古迹,锦绣河山,每以排律吟之,气势壮阔,音调激越。建国后治理黄河,桐荪曾赋长诗《河清歌》以歌颂之。

桐荪妻曹珊,湖州南浔人,19409月逝世。桐荪独居于清华园内,步履雄健,常至西山、颐和园,远至十三陵、官厅水库等处。居京时与柳亚子过从甚密。19631023日病逝于清华园,享年77岁。

郑辟疆

郑辟疆,字紫卿,蚕桑教育家,清光绪六年(18801128日生于盛泽。祖父曾开郑利昌绸行,母家张氏,开乾泰绸行。父亲业医,不事产业,人称“郑踱”,家道遂中落。兄弟5人,姐妹2人,辟疆排行第二,从小生活贫苦。母亲在油灯下织绸,常常熬夜到鸡鸣的情景,每年小满先蚕殿祭祀嫘娘娘的乡俗,使他受到熏陶,培养起对蚕桑的深厚感情。

光绪二十四年(1898),辟疆赴杭州西湖蚕学馆应考,获第一名,得以全免学膳费。戊戌变法发生,他同情和支持维新派。教员稽慕陶“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后留校执教,旋即赴日本留学,进长崎农林高等专科学校蚕丝科攻读,寄居在一个兼营蚕种的蚕农家中,课余,他帮助这个蚕农养蚕育种,并以其设备,与日本同学白泽干一起,进行育种培桑试验,育成一种成熟快、个体大的新原种和生命力旺盛、极易栽活的山地桑。

回国后,辟疆接到多方聘书。当时山东蚕桑业远逊于江南,而他在日本培养的山地桑正适于旱地栽种,于是毅然接受青州蚕桑学堂的聘书。在青州时,他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老教材,编写出版了包括桑树栽培、养蚕、制丝、蚕体解剖、蚕体生理、蚕体病理等内容的我国第一部蚕丝教科书,为我国的蚕丝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培养的山桑在青州所属五县普遍栽种,繁殖并大批量应用其优质原种。民国7年(1918),他受聘出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决心以此为基地,在近代中国蚕丝业中心的太湖流域奋发图变。

他上任后,励志办好“女蚕”,为发展中华蚕丝事业培养人才。他整饬校风,保护女生的正当权益,训示“对学生体罚、变相体罚者戒”。为激励全校师生,他特邀费迈枢作词、季绕西谱曲,创作校歌一首,并亲自改定歌词:

宁沪苏常,淮海徐扬,

高圩壤地辟蚕桑。

女红无害,农事无伤,

实业教育此提倡。

意法日本,继起竞争,

挽回利权谁之任?

勤朴则能,诚谨则成,

英才会起成绩彰。

阳山之阳,我校恢张,

声名日蒸布四方。

翌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奋起响应,亲率师生上街游行,发表演说。“女蚕”学生还拔下头上的日制发夹,以竹簪代替。同时,他把学生的爱国热忱引导到为振兴我国蚕丝事业而发愤苦读。“女蚕”师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工厂去从事蚕桑和缫丝业技术改革,成绩卓著。看到“女蚕”学生短衣裙衫到农村的情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十分恐慌,惊呼“日本蚕丝业的劲敌是中国蚕丝业的勃兴”,叫嚷要消灭“女蚕”!

辟疆主张改革蚕丝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在民国11年(1922)校庆十周年纪念会上,他提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口号。他在校内设原种场,扩充蚕种实习。他鼓励毕业生经营新蚕业。针对当地蚕农以土法养蚕、蚕病蔓延的情况,他专程带师生到庙港开弦弓村作实地考察,逐户指导村民对蚕严格消毒,并献出自己精心饲养的我国第一期原种,使该村蚕茧大丰收。这是我国“土蚕”革命的开始。影响所及,各地蚕种场应运而生,仅吴县浒关一地就办有“壬戌馆”等十多家蚕种场。民国12年(1923)秋,在蚕校创办新蚕种推广部,遴选优秀毕业生胡泳絮、费达生等4人负责。入冬,雇船2艘,在震泽和所属双杨、开弦弓等6村将所制蚕桑、蚕丝、蚕种、蚕具和改良缫丝车等各式模型巡回展览。两岸蚕农赞声不绝。设推广部11年,他的足迹遍及苏南各地。

沦陷期间,辟疆入川。由费达生等负责乐山蚕丝实验区工作,辟疆与费等积极宣传和实施良种,设蚕业指导所及大小桑苗圃7所,5年内产苗660余万支,并设蚕种创造场和冷藏库,使川南蚕业迅猛发展。抗战胜利后,返回“女蚕”。当时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对教育置之不同,他在被日军毁坏的废墟上制订复兴计划,孜孜不倦,重振旧业。

建国后,任苏州蚕丝专科学校校长兼苏州丝绸工学院院长。历任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委员,中国蚕学会一届名誉理事长等职。1950年,与费达生喜结良侣,是时辟疆70岁,费49岁。黄炎培闻讯挥毫赋诗:“真是白头偕老,同宫茧是同心;早三十年结合,今朝已近金婚。”1960年,他与妻在研究改进外国引进的缫丝机的基础上,试制成D101型定纤自动缫丝机,在全国推广。潜心学术研究,前后校释了《蚕桑辑要》、《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辑补》、《野蚕录》等著作。

这位功高德昭的教育家,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难逃厄运,备受迫害。19691127日病逝,享年90岁。留遗诗一首:

生存有止境,好比灯油尽。

油尽灯自灭,永别无需惜。

遗体付火化,灰烬一扫光。

寿丧是喜事,大家都欢欣。

一生无贡献,未尽人民责。

徒餐三百石,无以报农人。

郑氏一家多事蚕桑,其兄普一任杭州蚕校校长,弟子庚主持壬戌馆工作,侄女桂婕深研蚕体解剖学,侄儿声镛为蚕学教授,可谓“蚕桑世家”。

张士一

张士一,谱名德谔,又名谔,清光绪十二年(188633日(农历)生于盛泽镇西荡口卡子弄。父张伯华是前清秀才,以设学馆训蒙童维持生活,母亲靠绣花贴补家用,家境贫寒,以致士一长得矮小。

士一14周岁,考取了上海南洋公学(即今交通大学),随同乡绍籍人邵力子到上海。为了供他读书,其父不得不向本地富豪借高利贷。南洋的学制分中院(即中学部)与上院(即大学部)。士一进上院后主攻铁路工程。因自立心切,课余翻译书籍,一年后他的学杂费用,已自力解决。毕业前,其父因病辍教,家中生活无着,士一奋力编译,目疾大作,险致失明。待病情稍好,只得放弃南洋学业,1907年赴成都高等学堂任英文教员。在成都,除上课外,还要为几个外籍理化教员课前译讲义,课上代口译,课后改作业,常至深夜不得安息。第二年续聘时,校方要求更苛,于是士一愤然拒聘,另谋出路。

不久,得母校教师之助,返南洋公学任英文教员兼西文文案(即英文秘书)。无奈该校天主教势力猖獗,清规戒律日增,甚至强制中国师生穿欧服,士一不甘受辱,于民国3年(1914)夏辞职。7月,进上海中华书局任英文编辑。一年后,受黄炎培赏识,推荐为南京高等师范英文教员。民国6年(1917),该校公费送士一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教育,主修外国语教育理论,并选修法文,自修德、意、日、俄等语。留美两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后改名中央大学)英文部主任。其后,士一一直担任教育系教授,桃李遍及海内外。

抗战开始,士一携同全家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生活每况愈下,穿平价布,吃掺砂发霉的平价米,全家面容消瘦。但士一潜心教学,拒绝兼课而得额外报酬,学术上硕果累累。每逢讲课,座无虚席。民国34年(1945)秋,学校因无教务长而推迟开学,师生员工向当局公推士一,于是校长亲往邀请,士一答应暂代此职,不受兼职金。于生活困顿之中,士一此举,令同仁惊讶不止。接任后,他发现上届毕业生的文凭被扣未发,其时毕业即失业,何况没有文凭,于是他急学子之急,立即签发。有一次,一个学生因成绩不好须重读一年再毕业,便上门掏出手枪威逼给他文凭,士一执意不肯,那人只得快快而归。这个学生工作后致函道歉,表示多亏老师严格,否则徒负虚名。在重庆时,国民党曾强令教授们签名入党,士一坚决拒之,报以轻蔑一笑。

翌年,士一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蒋家王朝濒临覆灭之际,台湾大学来人聘士一赴台任教。士一率家赴沪避匿,俟来人去后再返石城,迎接解放军渡江南下。士一早就同情共产党,掩护过地下党员,支持进步学生。他不禁止子女看红色书籍,说:“应该各方面的书都看,否则怎能判别是非呢?”

19495月,士一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副主席。6月,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宴请。其后,当选为南京市、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担任过南京市、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监察局副局长等职。

院系调整后,师范学院独立,士一先后担任教育系和外语系教授兼主任。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共63年,成为卓有成就的教育家。1910年即出版《记忆学》(“实用心理学”丛书之一),1921年出版《英华会话合璧》,1922年出版《英语教学法》,特别是1930年出版的《初中直接法英语教科书》等教材,在英语教育界影响极大。他著述的英语教学法专论颇丰。在三、四十年代曾参加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他提出“情境教学”的原则,主张初学者要注重耳口练习,反对在教学中滥用翻译,认为文法只是用来辅助学习英语的,“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外国语,并不是要使他们成为外国语的文法家”。他提出“四熟主义”,即听熟、说熟、看熟、写熟。他一生十分关心中、小学英语教育,对教学目的、原则以及实验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相当的建树。

士一又是一个体育家。年轻时的艰苦生活促使他更加重视体育。他是我国新体育的奠基人。20年代初,他和郭秉文、黄炎培、袁观澜、沈恩孚等知名教育家不满于旧社会的教育制度,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彻底扫除“重文轻武”的旧观念,以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他有感于体育教师的不足,创建了南京高等师范体育科。他致力于群众体育,被公推为江苏体育传习所主任。江苏创建体育场在全国最早、最多,得力于士一的倡导。他为体育战线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的学生,南京体育学院院长徐镳称他为“对我国体育事业做出划时代贡献的战略家”。他在体育方面亦多有著述,1915年即发表《职务上多坐者之体育》一文,首创了10分钟体育操(即今课间操)。他多年不断从事太极拳锻炼,练推手也很有成就,故年逾古稀仍精神矍铄,讲话铿锵有力。

士一兴趣广泛,善诗词,喜篆刻,能识我国的古乐谱,能弹古筝,拉二胡,吹军笛。他认为学外语与学音乐相通。在国外,他曾演过歌剧。

在共产党领导下,他心情舒畅,工作勤勉。不料“文革”中遭受迫害,于1969年含冤逝世。享年83岁。1986年安徽歙县举行了“张士一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士一弟子雅集,发表了许多纪念性、学术性文章,以表思念之情。

徐蔚南

徐蔚南,原名毓麟,笔名半梅、泽人,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出版家。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盛泽。父观荦,字佩青,前清拔贡,擅诗词,业医,世称儒医。居后街,与县丞邵霖为邻,过从甚密。蔚南自小与霖子力子相识,为世交,后受力子提携。幼时受知于里中名儒孙星华。后进上海震旦学院,由法国神甫执教,教法甚严。后考取官费留学赴日本,毕业于庆应大学。回国后,曾由力子介绍至绍兴第五中学教国文。民国11年(1922)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作品,有新诗《狱中的人》、《微笑》、《勃来克》等。从此步入文坛。

20年代初,受苏联十月革命及“五四”文化思潮影响,创办《前进》半月刊,又与其兄徐蘧轩合办《新盛泽》报。列宁逝世后,蔚南著文悼念。黎里柳亚子读了《前进》半月刊后,十分赞赏,致函蘧轩,猜测蔚南是其“令兄”。蘧轩将此情况告诉在绍兴的蔚南,蔚南即致函亚子,记述了他在绍兴的游历。亚子一见此信,爱不释手,就将它刊登在《新黎里》上,并在信后赞道:“蔚南先生是文学家。这一封不经意的信,也充满了文学的趣味。”蔚南在读到这份报刊后,又致函柳亚子说:“你恶作剧,把我的不通的信要去发表在《新黎里》上,我望你以后不再恶作剧,做个最好的小孩子!”不料,亚子对徐文爱之弥深,当天就给蔚南复函:“你把长篇累牍的信写给我,我真正感谢不尽,我又要想在《新黎里》上发表了,你不会再骂我顶坏的小孩子吗?”两人遂成至交。民国13年(19248月,柳亚子在盛泽创建吴江县党部,蔚南参加筹备,并在家中接待会议代表。同年,应亚子推荐参加新南社。民国21年(1932)上海通志馆成立,亚子为馆长,蔚南任编纂主任,著文甚多。“通志文字,悉用白话,小夫多咋舌者。”(亚子语)

客居绍兴时,蔚南创作了不少描绘越中山水的优美小品。这些文笔轻灵流畅的抒情写景之作,收入与王世颖合著的散文集《龙山梦痕》中。该书是蔚南的代表作,由刘大白、陈望道作序,亚子题词,民国15年(1926)出版后誉满文坛,对当时的散文创作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其中《山阴道上》、《快阁的紫藤花》尤其脍炙人口,为许多散文集所选用。同年在复旦实验中学任教,后历任浙江大学、上海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民国21年(1932),随亚子于上虞白马湖拜识何香凝。同年任《民国日报·觉悟》、《大晚报·上海通》、《ABC丛书》主编。民国18年(1929)出版学术论著《艺术哲学》。民国22年(1933)出版短篇小说集《奔波》、散文集《春之花》、《水面落花》。民国24年(1935)出版小说集《都市的男女》。翌年出版散文集《乍浦游简》。所编《ABC丛书》旨在普及一般学术思想,丛书作者有沈雁冰、杨贤江、高尔松、高尔柏等,自民国17年(1928)至24年(1935),共出版152种,一时风靡全国。蔚南因请杨贤江写稿,有“通共”之嫌,曾被上海警备司令部逮捕。经蔡元培、刘大白保释,始得幸免于难。

蔚南精通法文,深研法国文学,一生致力翻译法国文学。民国12年(1923),蔚南与沈雁冰结识,受到沈的激赏。民国14年(1925),由沈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其第一部翻译小说《人生为他人的》即由沈介绍发表。莫泊桑的《她的一生》译本由沈作序。其它译作有法朗士的《女优泰绮思》、梅特林克的《茂娜凡娜》、大仲马的《基度山恩仇记》(节本)及《印度童话集》等。

民国24年(1935)秋,应叶恭绰之邀,任上海市博物馆董事。翌年任历史部主任。其间著成《上海棉布》、《顾绣考》两书。民国26年(1937)应邵力子之邀,任南京中宣部主任秘书。是年秋,日军侵华,蔚南随力子撤至武汉。力子因同意出版《新华日报》一事,受到陈立夫的责难,遂辞职。蔚南亦离职返沪。翌年秋,与胡朴安一起创办《正论》社,制造抗日舆论,教授学者多为撰稿。其间蔚南常与共产党驻沪人员接洽,商谈抗日反汪事宜。民国30年(1941)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蔚南闭户不出,以典卖衣物度日。东亚同文书院院长大内原与蔚南相识,胁使当研究员,蔚南坚决拒之,但居处已受敌监督。乃于民国31年(1942)底从屋顶露台越墙出走,经屯溪,转桂林,抵重庆。张道藩邀任中宣部专门委员之职,蔚南婉言谢绝,以致生活困顿,无暇顾及在沪的妻子儿女。

抗战胜利后,返沪主持《民国日报》的复刊工作。上海通志馆恢复,任副馆长,并兼任大东书局编纂主任。出版了《木偶奇遇记》、《夜店》、《野性的呼声》等书,并主编“青年文选”,扶掖文学青年成长。他有感于国统区的局势,自述“初回到上海的兴奋一天天冷淡下去”。后通志馆改为文献委员会,蔚南任副主任。建国后,仍在该处任职。致力于翻译《苏联短篇小说选》、《胡志明传》等。胡志明来中国时,蔚南与他有交往。晚年积劳成疾,于19521月逝世,终年53岁。

按:征集蔚南资料时,访诸里中父老,均言蔚南聪明绝顶,个子瘦而高,面色清癯,颇富文人气,喜谈法国文学。读蔚南文,觉其笔触细腻,意境淡远。里中所出文人,蔚南可谓泰斗。

刘天韵

刘天韵,弹词艺术家,祖籍山东,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于盛泽。任上海人民评弹团团长、中国曲艺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大代表。

天韵故居在盛泽镇毛家弄。父刘松山,据传曾做过裁缝,家境清寒。母亲盛泽人,教子甚严,持家勤俭,在家中排织机一台,终年操作不辍。天韵共弟兄两人,兄新声,长其5岁。天韵兄弟幼时,父母即领童养媳两人,其兄婚后,夫妻间仍以兄妹相称。

毛家弄口,即盛泽繁华的南大街,酒肆茶楼,鳞次栉比。弄口东首为畅乐园书场。书场为一跨街楼,外设茶馆,兼营点心,门面宽畅,生意兴隆,江南评弹名家,屡擅胜场于此。天韵从小即喜听“戤壁书”。一次,夏莲生至畅乐园说《三笑》。夏说唱俱佳,本父子双档,而不幸中年丧子,寂寞悲哀。夏说书时屡见天韵,其全神贯注而又伶俐活泼之状惹人爱怜,欲收为徒。天韵父母初不肯,而夏再三恳求,许以不付拜师金。当时,天韵虚龄11岁,即辍学从艺。半年后,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挂牌登台,艺名“十龄童”,为先生唱开篇,竟一炮打响,艺名大著。天韵学唱时,由师母指点,每日学开篇一则,背熟为止。当时一地说书,动辄数月,而每日所唱开篇,不得重复,其艰辛可知。

天韵自出科说《三笑》始,又弹唱《落金扇》、《描金凤》等。与其徒谢毓菁拼档,世称“刘谢档”,名噪一时。解放军迫近上海,闸北尚在激战,天韵带头上电台播唱欢迎上海解放的开篇。他接到特务的恐吓信而置之不顾。建国后,天韵放弃单干的高额收入,率先参加评弹团,去治淮工地、海岛前沿、工厂农村,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演唱。同时,书目益多,技艺益精,并创作新书,如《一定要把淮河治好》、《小二黑结婚》;整理旧书,如《林冲》、《王魁负桂英》、《三约牡丹亭》等。《玄都求雨》为其代表作,曾为少奇同志演出。弹唱时欢哈嗢噱,情动四座。电台争相播送,脚本刊于《人民文学》并译成外文发表,极一时之盛。天韵善唱干板,对“山歌调”、“乱鸡啼”进行精心加工,使它们更接近劳动者本色。弹唱时快慢、高低、跌宕的节奏臻于完美,入于化境。谢毓菁叹服说:“先生已把这种曲牌唱绝了。”

天韵传授学生时常说:“艺术是相通的。要多听京剧、昆剧,以加厚艺术底子。”他喜听李桂春的《包公怒铡陈世美》。有一次在剧场听京剧,如醉似痴,皮袍的背面被贼剪掉一大块也未发觉。他喜种花养鸟,以求艺术的灵气。他说《三笑》,不但注意唐伯虎、秋香、祝枝山等主要角色的塑造,而且对次要角色的塑造也一丝不苟。如写石榴爱唐寅之深,通过她一片痴心多方烘托,酣畅淋漓,使听众越品越有味。盖叫天曾说:“我很敬佩刘天韵,他演的角色,都很神似。春夏秋冬四香,其不同的性格和神情从他的口、眼、身、手中表现出来,使我对武松的表演很受启发。”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时,天韵为中央领导演出,弹唱陈调唱段“林冲踏雪”。毛泽东听后赞许道:“唱得好!”周恩来与天韵切磋书艺,建议说:“悲哀的方面要减少些,反抗的方面要增加些。”天韵极为心折。今世传“林冲踏雪”唱段,已突出了林冲的满腔义愤。酷爱评弹的陈云也称“刘天韵是个好角色”。在评弹界,天韵被誉为“大师”。

天韵从艺后,未与家乡童养媳成亲,后在上海结婚。童养媳爱天韵甚深,因此抑郁成疾。天韵为其延医治病,病好后另嫁人。天韵侄女韵若,自小聪颖活泼,天韵因备尝旧社会艺人的辛酸,不许其从艺。说:“刘家第二代不吃开口饭。”正值解放,天韵才允其侄女正式学艺。韵若得叔父亲授,书艺大进,早成响档。1965年上海之春音乐会,韵若以“送瘟神”开篇名动江南。年前张刘档(张如君、刘韵若)在电视书场开说《描金凤》,家喻户晓。天韵与侄女多次合作,书目有《三笑》中的“追舟”、“小橱房”、“误入房厅”等。1962年赴香港演出,天韵发病,手脚麻木,不能登台。1965年病愈重,卧床半年许,终因脑溢血病逝于上海,终年59岁。

天韵对家乡梦寐以思,极喜目澜洲景致。他说:“目澜夕照,水天空阔,使人情思无限,是蕴育艺术性灵的!”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