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七都镇志 >> 第十三卷 人 物

第十三卷 人 物

2012/12/25 13:40:40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7127

 

  本志为人物立传的凡2929人。这29人是:谢炎、谢涛、谢绛、谢景初、谢景温、盛章、丁大会、曹镤、曹应仙、毛衢、皇甫涣、孙从龙、吴默、庄元臣、孙养正、毛以淳、孙履恒、孙淳、孙兆奎、孙志儒、张鸣钧、孙世实、钱康民、丁秉成、孙本忠、孙本文、王孙乐、孙云蔚、沈康。

 

第一章  人物传

 

谢炎,字化南,北宋端拱元年(988)进士,谢涛之弟。祖籍阳夏(今湖南太康),祖先谢懿文当盐官(今属浙江海宁)知县,葬富阳,遂为富阳人。父崇礼担任中吴军(今苏州)节度推官而迁徙吴江,居七都东洚(今长渠港村)。他敬慕韩愈、柳宗元的文章道德,与杭州卢稹齐名,时称卢、谢。中进士后,调补昭应县(今陕西临潼)主簿,迁伊阙县(今属河南洛阳、伊川),升湖南华容县、湖北公安县知县。卒年34岁,有文集。

 

 

谢涛,字济之,北宋淳化三年(992)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炎之兄。涛14岁能讲解《左氏春秋》,20岁时文章受到吴县知县罗处约、长洲县王禹称推崇,名冠吴中,讲学阳山白莲院。中进士后,为梓州(今四川三台)榷监院判官。在镇压李顺农民起义中出谋划策立功,升观察推官权知益州华阳县(今属四川双流)事。战乱刚停,田庐荒废,豪绅抢占腴田。他下令田归原主,事态于是平息。改任秘书省著作郎,通判寿州(今安徽省凤台),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升太常寺博士,召对长春殿,赐五品服,送试学士院。契丹南犯,真宗御驾亲征,命涛以屯田员外郎知曹州(今山东荷泽)事,调属县粮赋至睢阳(今河南商丘)助战。属县涝灾,民生困苦,他上奏朝廷以过睢阳的江淮漕粮充军米,获准。斩结交权贵豪绅恶棍赵谏于市,人心大快。以连坐担保检举了益都路(今山东青州)、利州路(今陕西汉中)私铸大铁钱的官吏30余人。授三司度支判官,知泰州、徽州(今安徽歙县)事,召还授以兵部员外郎直史馆判三司都理欠司,出任两浙转运使。复命后赐三品服,升礼部郎中判官农司兼侍御史知杂事。因反对拆除城门庐舍以过真宗灵驾的主张受到赏识,进吏部郎中入昭文馆,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权西京留司侍御台,拜秘书监,又迁太子宾客。景祐(10341038)初卒,享年75岁,追封礼部尚书。

 

 

谢绛,字希深,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涛之子。少有才名,15岁任秘书省校书郎。中进士后,授太常寺奉礼郎知颖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迁光禄寺丞。绛喜论时政,上书论四民失业,经翰林学士杨亿极力推荐,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仪院判登闻鼓院。仁宗即位(1023),迁太常寺博士。因议论皇族血统,出京任常州通判。天圣(10241032)年间,旱灾蝗起,滑州(今河南滑县)黄河决堤,他上疏请下诏引洪赈灾,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得到仁宗赏识,调任真宗朝国史编修官。史成,迁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任开封府推官。又迁三司度支判官。以后对朝政、禁中多有议论章,均被采纳。历兵部员外郎、掌制诰、吏部判官等职。宝元(10381040)年间,出使契丹,回朝后授河南邓州知州。为政宽厚务实,计划修复六门堰以利灌溉,工程未就而卒,享年45岁。为官清廉,家无余资,追封礼部尚书。著有文集。

 

谢景初

谢景初,字师厚,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绛长子。中进士后,授大理寺评事知越州余姚县(今浙江余姚),筑海塘防水患,民赖以安业。迁益州路(今四川成都)提点刑狱,以屯田郎致仕。景初博学经文,尤长于诗,为欧阳修、王安石、梅圣俞所推重。女婿、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自云得句法于谢公。在益州时,他受唐末五代薛涛加工染色纸的启发,设计、制造出深红、粉白、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10种色彩艳丽雅致的书信专用纸,史称谢公笺,为中华名纸之一。

 

谢景温

谢景温,字师直,北宋皇祐元年(1049)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绛次子。先后任(河南)汝州、莫州(今河北任丘)通判、江东(指今安徽广德以东地区)转运判官。因筑宣城百丈圩获罪,降为知(江苏)涟水军。熙宁(10681077)初年,谏院邵亢为他辩白,迁真州(今仪征),提点江西刑狱。历任京西、淮南转运使。因其是王安石弟弟的内兄,骤升至侍御史知杂事。后因苏轼与王安石交恶,景温未站在安石一边讲话,改直史馆兼侍读,未就任。复出知(河南)邓州,一年后升陕西都转运使。因为不服从司农管辖,改知邓州、襄州(今湖北襄阳)、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判龙图阁作监,转任谏议大夫知谭州(今湖南长沙)。协助章淳开五溪,以功升礼部侍郎,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应天府(今南京)、瀛州(今河北河间)知府。元祐(10861094)初,升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未及一年,因在瀛州时推崇巫婆李氏事被弹劾,降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元祐三年(1088)旧事重提,又改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再改兴国军(今湖北阳新)。时章淳当宰相,景温主张跑马圈地,将西夏并入版图,以定边疆,被采纳,升知河阳军(今河南沁阳)。卒年77岁。

 

 

盛章,字如晦,一字俊卿,儒林六都吴溇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敷文馆学士。吴溇原有尚书桥,俗名盛家桥(今桥因建马路而拆除填河),因尚书盛章居第(今七都农业银行址)在此,故名。退归后,封吴江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赠银青光禄寺大夫。后迁居二十都(即盛泽),子孙蕃衍,散居吴江城乡者甚多。《盛湖志》谓盛泽之地名因盛章而得,但无可考证,姑从阙疑。

 

丁大全

丁大全(?~1263),西丁家港(今薛埠村)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原籍镇江,后迁居薛埠汤篮圩,建有宅第、坟墓、祠庙及桥梁等。大全初任萧山县尉,为人颇工心计,善于拉拢关系,向上巴结,南宋理宗(12251265)时,官至极品。宋理宗好色信谗,宫庭内外,妇寺专横,戚幸交通。时新相董槐素著政声,力请理宗除弊兴利。一班蝇营狗苟之人,已是闻风生怨,视董槐如眼中钉。丁大全原为戚幸婢婿,尤为忧虑,密遣心腹至相府,欲与槐结欢,遭槐拒绝。大全得报,恼羞成怒,于是日夜隐伺槐短。槐复入劾大全,不应予重任,理宗袒护。大全遂上章劾槐,尚未批答,大全竟擅用台檄,调兵百余人,露刃围槐第,并迫令出赴大理寺,罢槐相职。太学生陈宜中等六人联名攻大全,大全嗾使御史吴衍,劾奏六人妄言乱政,遂致六人削籍,编管远州。且立碑三学,戒诸生不得妄议国事。大全得任谏议大夫。未几,命大全签书枢密院事,马天骥同签书院事。天骥与大全同党,因阎妃进用。朝门外发现匿名揭帖,上书八字:“阎马丁当,国势将亡”。大全等毫不为意。宝祐五年(1257),任贾似道知枢密院。越年,擢大全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史载“一丁一贾,并掌枢机,宋室事可知了”之说。开庆元年(1259)十月罢相,授观文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判镇江府。中书舍人洪芹、监察御史朱貌孙、饶虎臣相继上书追论其罪,要求将他发配。景定元年(1260)授守中奉大夫,离职送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居住,又移居南安军(今江西大余)。二年,监察御史刘应龙上书追论其罪,三年七月贬漳州团练副使,安置贵州(今广西贵港市),又移置新州(今广东新兴)。四年正月,由将官毕迁监护流放海岛,在藤州(今广西藤县)被人挤入水中淹死。《宋史》人奸臣传。后子孙迁居南浔三里桥及长兴等地。今薛埠村尚存有一桥,即太师桥。

 

 

曹镤,字良金,号桐丘,亭子港(今蒋家港村)人,明弘治六年(1483)进士。其先本姓吴,过继曹氏,后遂从其姓。选庶吉士,学博才高。十四年改刑部主事,恤刑四川,平反诸多冤狱,进员外郎。性耿介,因忤中贵人,乃左迁东昌府通判。时镇守太监在临清者尤暴横,镤抗章劾其罪状云:“臣伏读陛下登极诏书,凡镇守内臣,非旧制者奏闻裁革。临清州止有一卫,官不满十数,军不满三千,有一兵备副使坐镇其地矣。守备之设,尚谓冗滥,何必又增镇守,以遗民患?且本府赋役繁重,民财日空,加以水旱频仍,民不聊生。陛下即位之初(指武宗),正宜加惠贫民,以收人望,岂宜留此衙门在彼,上无补于朝,下有损于民,中不便有司?伏乞敕兵部遵诏裁革,召还内臣,幸甚。”武宗准奏。刘瑾怒.,使人寻衅迫害,阴谋未逞。旋迁兴化府同知,都司刘全乃瑾族,刘全恃势不法,镤举按其罪降至千户。镤擢升湖广佥事,甫去,刘全籍瑾援即复旧职。镤闻叹日:“时事至此,何仕为?”遂乞休归。于居所北积土为丘,植桐百余株,列八景于其上,自号桐邱,时常与文徵明、顾应祥等人登眺吟咏。镤善丹青、书法,片纸尺幅,为世所珍。卒年九十三(一说九十六)。

 

曹应仙

曹应仙,字默庵,号后邱,镤次子,亭子港(今蒋家港村)人。由邑廪例入太学,大司成甘泉湛深器重之。明嘉靖(1522——1566)初授山东临清州别驾,治河有功,升云南盐井提举,擒治土司猖獗者。后调四川合州,署铜梁、綦江两邑事,勤政廉明,案无留牍。时白莲教蔡伯贯聚众将作乱,应仙为防御计,昼夜勒习乡兵。未几,府通判郭某来署州事,尽散其所勒之兵。及乱起,通判已归府。乱兵攻诸州县,州县皆不备,乱兵遂同日攻陷8城。守城者或被虏,或遁去。而应仙纠集已散乡兵,提戈率兵,大呼突阵,大战3日,夺还被虏两知县。乱兵气沮,应仙乘胜逐北,歼其巨首田纨等20余人,合州平,不久,8城尽复。后为当事者所忌,功不上,群起构陷夺功,应仙遂弃官归,时万历四十四年(1616)。返里时,合州百姓扶老携幼相送,并立碑表之。

 

 

毛衢,字大亨,号鹿泉,亭子港(今蒋家港村)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少好学,求师不远千里。初授浙江台州府太平(今温岭)知县,后调金华府永康县,皆有惠政,百姓感恩戴德,颂声四溢。升刑部主事,迁员外郎,详慎疑狱,审理公平。未几,升四川按察使佥事,剔弊厘奸,威惠并著,转云南布政使参议。寻升四川提学副使,矢公矢慎,杜绝奉承请托,按才录用,奖拔诸多有才之孤寒子弟。衢工文章,操笔立就,初为诸生与华亭徐阶并为督学御使萧鸣凤赏识,功名虽不及徐阶,而政干著称于时。

 

皇甫涣

皇甫涣,字时亨,号莲塘,明嘉靖二十六年(1544)进士,填泥扇(今叶港村)人。性倜傥,有干才。授南昌知县,又补固安,案卷烦剧,游刃有余,廉平明察尤著,贤声三载。擢升刑部主事,群称其能,进员外郎。寻出为广东佥事,屯兵岭西。时值苗民张琏啸乱,流毒三省。涣亲冒矢石,一鼓讨平,擢升布政司参议。驻惠(来)、潮(阳)弹压海疆,生擒贼首林朝曦,海疆遂安。因性耿介,不媚权贵,被劾归里。相传涣貌甚奇,面多髭髯,色大赤,皆上卷,望之可畏。在粤时,以所割贼首空其中,实以豕肉,当人前啖之,人见其状皆胆落,威望大著。涣生毒疮卒,著有《莲塘漫笔》。

 

孙从龙

孙从龙,字汝化,号质庵,染店浜人。少警敏凝重,时有倭警,学童均踉跄逃走,唯从龙诵读自若。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行人,考选刑部郎中,后出知广信府,赴任时单车敝笥,力持节约,不耗市中一线。广信地当孔道,过往官吏频繁,百姓苦于供应,从龙减省常费大半,民负减轻。为政宽和,以德化民,建兴贤公署训士,广置学田,周济贫士求学。郡岁饥,从龙先令各县出仑谷赈济灾民,然后劝富室出粟平粜,米涌而价平,人心遂安定。永丰旧有矿盗,嘉靖间封禁诸山,设巡司守之,从龙调整建制,多方条划,盗警遂息。不久,擢升江西副使,兼管九江道,裁决累年淹狱。因体衰而乞归,时士民皆恳留,竟不可夺其志。归里时,从龙行橐萧然,来去无异。卒年六十三岁。著有《易经参疑内外编》。

 

 

吴默(15511637),字因之,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七都虹呈港(今长渠港村)人。默资性沈敏,好静悟,以经学名诸生间。明万历二十年(1594)会试第一,人呼吴会元,授兵部主事。二十七年补礼部,进郎中。三十一年迁尚宝司丞,三十六年进少卿,后改通政司参议,历左通政,四十二年进太仆寺卿。默在礼曹日,无锡某馈以珍宝,值千金,求疏叙其父某官荫,默谢曰:“彼当得荫,具疏吾职也,何赂为?”其人固致前馈,卒却之。邑令刘时俊吏治为三吴最,以漕卒鼓噪为督漕李三才所劾,默方官尚宝,未与时俊相识,素闻其贤,为白於河道御史,御史出弹事示之,默曰:“为百姓受过,此令所以贤也。”复讼言於朝,吏部尚书孙玮竟用默议,仅夺时俊俸二月。默寓居同里,时俊重其行义,恒挐小舟从一奚童诣候,问政得失及邑中利弊,默条悉以告,由是治益有声。而默留时俊食,惟脱粟蒸瓠而已,时俊以是益重之。庄烈帝初,魏党霍维华旧知吴江,於众日:“吾将起,吴江佐铨。”默闻之,艴然曰:“霍若挽我,必逃之深山。”晚徙家,郡城巡抚以下至守令日造请其门。凡民间疾苦、吏事颇僻、赋役之失当、豪家之肆暴、胥吏之作奸,莫不具为白之,当事者逐奉行。故当时吴中巨姓相戒不敢为非。崇祯十年卒,年八十七。

 

庄元臣

庄元臣,字忠甫,号方壶,原籍震泽,中举后迁戴家浜(今薛埠村)。生平喜谈治理国家之道。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授中书舍人,奉命出使,先后册封平原、安丘两王,因母丧归里。三十六年,吴中发大水,元臣条议渡荒方略,当事者采行实施,虽患,秩序井然。不久北上,卒于山东济宁船中。元臣平时学习刻苦,所学无所不涉,每阅一书,必分析推敲,扼要钩元。尝言读新书如遇新知,读旧书如逢故友。穷其先秦、两汉诸子百家之书与唐、宋、元、明之文,旁及楞严、法华诸经,深得其理。为文论10篇,以明古今作者之得失。行文思路广阔,信笔而书,千言立就。元臣才华横溢,著有《叔苴子》、《四书觉参符》、《三才考略》、《金石撰》、《凤草阁》、《时务策》等。

 

孙养正

孙养正(1585——1616),字圣蒙,号青城,吴溇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养正天资颖悟,求学如饥似渴,十九岁中举,二十岁进士及第。授福建兴化府司理,精于断案,讯狱得情。平时设善恶循环簿,令乡老书其实迹,不可欺骗蒙蔽,朔望上报。日后有争讼者,取簿视之,明察秋毫。时兼摄莆田县,该县历年拖欠赋税已奉诏蠲免,胥吏却匿旨不下,民莫知之。养正闻,怒斥当事者,才谕百姓,民沾实惠。惠郡滨海,潮水冲灌,危害百姓甚极,养正发动郡民,带头捐俸修筑海塘,保卫生命财产,并遍拆郡中多余祠庙,以供筑塘材料。塘成,百姓感恩戴德,人尊称谓“孙公塘”。在任十月,因勤于政务,积劳成疾,卒于官,年三十二,人皆惜之。殁后,因清廉贫困,后事无着,士民争相捐助,柩乃得归故里。

 

毛以淳

毛以淳,字允享,号瑷山,七都八角亭(今蒋家港村)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进士,进士毛寿南次子,后迁居黎里。授河南陈留(今属开封)知县,政勤守廉,催科不扰,狱讼得情,政绩卓著。擢南京兵部武选司主事,升员外郎,又授职方司郎中,改北武库司郎中。在南在北任职都掌握军机大事,整饬军政,巡查边防,深受兵部尚书器重,晋阶奉政大夫。以痰疾卒于家。

 

孙履恒

孙履恒,字仲立,号裒谷,染店浜(今染店浜村)人,从龙次子。履恒天姿颖异,学有原本。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举,四十四年就任浙江义乌教谕,于诸生间识拔张国维(后张国维仕至兵部尚书),时张国维贫,履恒多方设法资助。后履恒升广东三水县令,又调新宁知县。时有大寇祝可敬勾结红夷海盗劫掠惠、潮。履恒有武略,谙熟兵法有名,两广总督特疏其才,调履恒练乡勇500余人。亲冒矢石,且抚且剿,终于擒获贼首祝可敬,将其正法,余众骇散,红夷也循。擢升肇庆府同知,因故挂冠归里。天启三年(1623)张国维官至南都巡抚,时张献忠起事卢庆间,张国维奉有江皖两抚犄角控贼之命,遂延请履恒至幕府,请教攻守之策。由于履恒谋划得当,献军西走,南都遂安。履恒生平秉正,不挠于当事,办事认真踏实,著有《武经七书》行世。

 

 

孙淳,字长源,号孟朴,质庵孙,染店浜人。少负诗名,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人庠,因故未第。天启七年(1627)秋,与同邑吴扶九、吴允夏、吕石香等四人创为复社,义取剥穷而复也,以继东林。并与太仓张溥之应社并合,海内名士皆闻风而来,知交遍天下。集同社文人之文表凡四卷,辩邪正是非之介,确然不可易。风行远近,人皆称孙夫子,名重一时。时相温体仁方柄国,不合其意,遂具疏倾陷复社。疏中有“网罗天下豪杰,一手握定朝权”等语。因张溥、孙淳等为社魁,祸几不测,幸赖祁彪佳、倪元璐等公上疏,白其诬事,始得解免。孙淳乃一介书生,其名能为邪党所忌,上动朝廷,亦足立传志之。淳家有万卷藏书,著有《梅绾斋诗》二卷。

 

孙兆奎

孙兆奎(16071645),字君昌,号犹文,染店浜人,履恒孙。明崇祯九年(1636)中举,习兵法,性恬淡,不图名利钱财,关心国事,论及古今是非成败、人品邪正,均能侃侃而谈,与同邑吴日生挚友。其时,大明国事日衰,战事四起,于是仗剑谈兵,结识天下英俊,谋划勤王。时崇祯帝罹难,金陵又失守,兆奎痛不欲生。适值兵部主事吴日生奉史可法之命归里办事,两人政见相同,遂与吴日生教习水师,起兵于长白荡,以家财给饷,号孙吴军,尊奉明宗室乐安王为主,意图兴复明室。顺治二年(1645)八月,清总兵吴胜兆南下,孙吴军战败,其父与妻女俱赴水殁,兆奎自溺未死,被清军押送至江宁。当时督师洪承畴(明降将)驻节金陵,劝降兆奎,兆奎守义不屈,厉声对抗曰:“汝犹在乎,先帝误闻汝死,涕泣赐祭,汝不闻乎?吾今陷汝手,唯求一死,无他议也。”接着朗吟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汝曾读此句乎?”洪怒,驱出斩之。临刑时,兆奎作绝命诗日:“书生自分无攸济,只为纲常看得真。今日从容趋死地,欣然谈笑拜君亲”。时年三十九。

 

孙志儒

孙志儒,字茂叔,号大若,双塔桥(今李家港村)人。先世从绍兴迁来,家素贫,力耕自给。然性好学,平时手不释卷,虽事农桑却常携一编坐草棚中诵读,人群笑之而不顾。明崇祯十六年(1643)中进士,知福建莆田知县。志儒与同榜乌程温宝忠交谊最深,时大明国事已危,两人常忧伤叹息。宝忠曰:“吾必以身殉之。”志儒曰:“苟有变,吾披发入山矣!”后清兵南下,宝忠合家殉难,志儒遂弃官归里,杜门不出,同榜者诸人多入清朝为官,力荐其复出为仕,志儒坚辞不起,曰:“吾守吾拙而已。”,布衣蔬食终其身。生平精历数之学,然藉以自娱,不以炫人。继娶黄氏娴熟诗文,在明代应聘教王子妃,在京三载归。

 

张鸣钧

张鸣钧,字双南,号笠滨,七都桥下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外派为山东巡按,历任江南泰东道、江宁驿盐道、河南按察使、直隶(今河北)布政使,还朝任通政使,又任顺天府(今北京)府尹,皆有政绩。在河南时,教老百姓植桑养蚕。告老还乡后,修稽五漾(即金鱼漾)南滩石塘。

 

孙世实

孙世实(19181938),又名孙方,是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孙本文次子,叶港村人。世实从小聪明活泼,品学兼优。民国24年(1935)考入清华大学,参加“一二·九”运动。翌年,他与黄华、蒋南翔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被逮捕关押三月有余。出狱后,他作为清华大学代表,出席北平学联大会,被选为北平学联常委,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北平学联党组织的领导成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奉命由北平转上海,又至南京,再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宜昌,他与张清华等组织中共宜昌特别支部,后又建立宜昌区委,世实担任区委书记,领导宜昌、枝江、宜都、公安、石首等县中共党组织的开辟工作。民国27年夏,调入中共湖北省委任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民族解放先锋队湖北省队部训练部长,不久又任省队代理队长,并兼任全国学联干事。同年10月,日军包围武汉,他随同《新华日报》和八路军办事处人员乘坐新升隆轮于22日撤离武汉。23日,船行至湖北嘉鱼县燕子窝江面,遭日机轰炸起火,世实为抢救落水同志而牺牲。125日,中共中央在重庆为孙世实等25位罹难者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送了花圈,吴玉章、秦邦宪和董必武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致悼词,邓颖超专门写了哀悼诗,高度评价死难烈士的革命精神,重庆《新华日报》为悼念死难烈士出版了特刊。

 

钱康民

钱康民(19071939),同盟会英烈钱涤根之子,松陵镇人。北伐战争前夕,钱康民在上海模范中学读高中,一面学习,一面帮助父亲放哨联络,传递密信。父亲牺牲后,康民入上海大学政法系,与中共党员廖承志、王绍鏊来往,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康民通过组织关系进入国民党江浙联防处任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钱康民和同乡同学赵安民在浙江安吉、长兴一带建立抗日武装。民国27年(1938)一月,国民党军委会苏浙行动委员会在浙江省长兴县成立太湖别动队,赵任司令,康民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至七月,部队发展到8000余人。八月,该部被改编。十月,日军扫荡杭嘉湖地区,钱康民等人在吴兴县双林镇与日军激战3昼夜,终因弹尽粮绝而失败。28年三月,钱康民所在部队改编为第三战区江南挺进纵队步兵第三团。他的坚决抗日言行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怀疑。此时,中共党员丁秉成正在吴江谋划建立抗日武装。同年5月,钱康民从第三团里拉出40多人枪,与丁秉成一起建立中共领导下的江浙太湖抗日义勇军。康民任司令,在江浙接壤的吴溇、乔溇、大钱一带发动民众抗日,袭击日伪军,并做金阿三的策反工作。仅两个多月,部队发展到二三百人,并与当时已东进到无锡的新四军“江抗”总部取得联系。823日,钱康民、丁秉成率部队行进到吴溇附近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袭击,在指挥部队突围时,钱康民左肋及前胸中弹牺牲。死后由金阿三收尸,柩厝乔溇张家坟地。解放后,由浙江省长兴县追认为革命烈士。

 

丁秉成

丁秉成(19081939),原名陈显堂,曾用名李愈秋、丁月槎,山东省峄县(今枣庄市)人。民国27年(1938)夏,受中共中央特科派遣到吴江地区开展武装斗争,争取和改造杂牌游击部队,建立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丁秉成到吴江时的公开身份是吴江县政府政工队指导员。他以政工队为基地,开展办识字班、出墙报、教唱抗日歌曲,演短剧等活动,宣传鼓动青年参加抗日斗争。28年春夏间,中共吴江支部在严墓(今铜罗镇)成立,丁秉成任书记。他通过中共党员王绍鏊,向活动在七都、横扇的国民党游击队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他还对活动在北厍、黎里的郝道生部开展工作。同年5月,丁秉成和钱康民一起组建江浙太湖抗日义勇军,丁任副司令。823日,部队开往吴江县吴溇途中,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袭击。子弹击中了丁秉成腹部,他顽强地用手捂着外流的肠子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壮烈牺牲。第二天,中共中央特科的战友和当地群众含泪在宋溇胡家兜掩埋了烈士的遗体。解放后,由浙江省湖州市追认为革命烈士,并移柩至南浔烈士陵园。

 

孙本忠

孙本忠(18971968),字瓞绳,孙本文弟,叶港村人。民国7年(1918),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10年毕业。13年赴法留学,先后入蒙贝利亚农业专科学校、里昂大学动物系研究蚕体生理。17年,发表《家蚕中肠细胞的生理研究》论文,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江苏省农矿厅荐任技正兼无锡蚕丝试验场场长,后任中央大学、浙江大学蚕桑系主任。22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荐任技正蚕桑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孙本忠随中央农业所内迁,35年又迁回南京孝陵卫。38年五月,在南京郊外孝陵卫开辟桑园,建造蚕室,进行正规化的家蚕育种研究。1951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成立,孙本忠任研究员兼养蚕系主任、蚕种研究室主任。他还先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蚕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第二届人大代表、民盟镇江市委副主任委员。孙本忠一生致力于家蚕育种,解放前选育出具有二化性黄皮蚕品种“中农29号”,提出双交杂种等良种繁育方法。解放后,整理出华八、华九、华十、瀛翰、瀛文等5个品种、11个品系的杂交方法,培育出春用品种“镇江1号”、“镇江2号”,选育出“镇江3号”、“镇江4号”双限性品种。他还主持制定《家蚕选种工作试行方案》在全国推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遭到迫害,19688月,患食道癌病逝南京。

 

孙本文

孙本文(18921979年)原名彬甫,曾用名孙共,别名时哲,叶港村人。孙本文早年在家乡小学任教师,民国4年(1915)八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后在南京高等师范附中任教。10年四月,赴美留学,获得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5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大夏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7年,与游德嘉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东南社会学会。18年赴南京任中央大学社会系教授、系主任。同年,东南社会学会改为中国社会学会,孙本文当选为理事长,并创办《社会学刊》,任主编,19年五月,他任国民政府六部高教司司长。20年六月,加入中国国民党。21年辞去官职专事教育。30年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并被教育部聘为部聘教授。33年,创办《社会建设》月刊,任总编。解放后,孙本文被聘为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在南大地理系教统计学。1962年起,先后在政治系、哲学系任教。他是江苏省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江海学刊》编委。19792月病逝南京,孙本文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也是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到中国的主要学者。著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上之文化论》、《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当代中国社会学》、《现代社会科学趋势》等。50年代,孙本文发表人口控制论述,曾受到不公正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受到不公正待遇。

 

王孙乐

王孙乐(19061995),名堪,字孙乐,又字晚芗,号苦田、三痴,七旬后更号弩叟。吴溇人,世代读书,著名书法家。宅第毁于日军入侵,乃寓居南浔。孙乐幼年就读于家塾而小学。家贫,14岁去沪郊罗店镇泰昌当铺为学徒至职工,但性不合商贾。青年时期钟古乐,自习琵琶无成,入票房学京剧颇有收获。孙乐尤爱书法,童年见金漆堂匾,辄以食指书空,及长遍涉唐宋诸体。后为求精进,函问道于沪上书画家俞剑华、书家曾农髯弟子李肖白等,尤于俞氏处得益良深。孙乐26岁时,投贴正式从师金石书画家朱其石,常至其沪寓问艺,以师友相过从。孙乐黎时即起,临池学书,工余潜心临摹刻印,临摹学画常至午夜。每日书、画、刻并进。所需书籍范本,先借阅,后合会小款购画册贴本,分月偿还。卧室、床帐内遍布影印名迹,以便心悟手揣。当时,沪上名家书画展月有数次,孙乐必请假往观,遂熟识张大千、贺天健、郑午昌、谢王岑诸名家,潜入师门谈艺。每观展览囊饱饼饵以备充饥,自早至晚,中午不返。读书画刻意求通,有时遇名迹,索思寤寐间,痴求得其精髓。且性慕豪纵,习作不事做作。民国26年(1937)日军入侵,孙乐所在当铺被炸,只身逃难,返老家吴溇,失业,仅携刻乃、印石,籍以糊口。后重务商业,旋举家迁南浔,直至退休。其妻患精神分裂症,服侍十余年,家务之余,仍孜孜不倦于艺事,醉心笔墨刀刻而不弃。蕴其意于名字间,谓家贫不堪,舍“不”字以堪为名。处苦志坚,反其苦而日王孙之乐。痴于书、画、印故号三痴。自谦耕耘衰草苦田,了无一得,又以苦田、驽叟为号。王孙乐学大家锲入而颖出,自成一家,其书法遒劲凝炼,豪纵洒脱。山水自然出俗,简炼富生趣,尤善写梅。治印得乃师之髓,别具一格,为印林所珍。近十余年来,其书画刻印先后被市、省、国家展出。又应日本书界所邀,其书法送展扶桑,屡获好评,在《炎黄子孙与各国友好书画展》上获国际书法二等奖。著有拓钤订本《王孙乐治印·集外》,并于后跋中谦以俚句云:“末技雕虫愧未工,铅刀窃喜悟穷通。寻春老朽党恩托,夜静常留砚几中。”生前是湖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孙云蔚

孙云蔚(19081997)又名孙华,吴溇村人,西北农业大学教授。民国17年(1928)毕业于苏州农校本科,后任南京中山陵园技术员。民国21年至25年,在日本国立园艺试验场和九州大学农学部攻读研究生。学成归国后,历任前西北农学院教授、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昌大学农学院教授、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名誉教授,此后一直在西北农业大学任教授兼系主任。曾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科协委员、陕西省园艺学会理事长,生前任陕西省农学会顾问、陕西省园艺学会名誉理事长以及《中国园艺学报》、《中国果树》、《中国果树志》、《果树科学》、《西北园艺》等杂志的编委和顾问。云蔚长期从事于果树栽培和果树资源的教学、科研和果树专著的编著工作,先后出版著作50多部,1500多万字。主要著作有《果树园艺通论》、《果树裁培学》、《西北果树》、《中国果树史与果树资源》、《现代果树科学集论》等等。有的被译成外文,出版国外。主要论文有《我国果树种质资源》、《西北地区果树生产和研究的方向问题》、《西北地区果树种质资源》等200余篇。所有稿费一部分上交国家,其它都接济贫困亲友、学生、工人、农民。

孙云蔚曾任陕西省第一届、三届人民代表、第四届政协委员。1960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从事高等教育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陕西省授予他“陕西科技精英”荣誉证书。

 

 

沈康(19162000),桥下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先后在乡村小学和上海商务私立尚公学校读书。青少年时进上海大陆绸厂当学徒。民国22年(1933),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平版厂当工人。“八·一三”事变后,他怀着强烈的爱国救国热情,报名参加上海红十字会第一伤兵医院的救护工作。此后,在商务印书馆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党的外围组织,接受进步思想的教育,组织开展抵制日货、保护工人利益的正义活动。

民国28年(1939)春,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被推选为同仁代表团执委会成员,多次同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的资方进行有组织的斗争。30年十二月,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沈康辗转到达丹阳地区,分配到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军实科任材料保管员、保管组长、总务股长。35年一月,任华中军工部二总厂一分厂总支书记。民国26年(1947)三月,任鲁南军工部第五炮弹厂总支书记,六月任渤海军工局三总厂教导员兼副厂长。沈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主要从事弹药制造和管理工作。其时克服了极其艰苦的条件,经受了战争环境的考验,为人民军队的兵工厂建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19492月,沈康参加华东党校南下干部培训班学习,6月,带领一个中队参加上海接管工作,任上海通用机械厂军代表。11月,任上海电线厂副厂长、厂长。19535月,任上海电缆厂党委书记、厂长。

19581月,沈康率团赴前苏联、前东德、匈牙利等国电缆公司考察访问。6月,在北京机械学院参加干部培训班。1959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为期三年的电线电缆专业学习。19626月起,先后任上海电缆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兼所长,为建设集产品研究、专门设备研究设计和工厂工艺设计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所倾注了毕生精力。“文化大革命”期间,沈康遭到排挤打击,但仍以电线电缆的科技事业为重,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顽强革命精神和坚定意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沈康以极大的工作热情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努力排除各种干扰,进行科研秩序整顿。1980年,提出“成立中国电缆专业公司,促进电缆工业现代化”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1981年国家主管部委采纳了他的意见,批准成立中国电线电缆进出口公司,沈康任该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名誉理事长。其间,他不仅重视线缆产品及其设备、技术的有序引进和消化吸收,而且主张积极扶植与鼓励线缆产品的出口。在组织开展行业调查、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及国内外线缆技术交流等方面,为部局主管部门出谋献策,为研究所和电缆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1984年底,沈康致力发展家乡经济,不顾年老体弱,扶持七都创办第一家电缆行业——苏州吴江特种电缆厂。创办初期,他经常往返七都、上海之间,为企业出谋划策,深入车间科室,了解生产工序,把握产品质量,帮助解决技术难关。使双塔集团从小到大,乃至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为七都成为全国“电缆重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康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处处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深受家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