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七都镇志 >> 第十二卷(社会)第三章(宗 教)

第十二卷(社会)第三章(宗 教)

2012/12/25 13:35:05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963

 

      七都的宗教源远流长。由于旧时科学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的能力低下,生活中往往祈求神灵的庇佑。究其历史,唐、宋间佛道两教并存,佛教尤甚。据查,七都镇各自然村差不多均有供祭祀的社坛(庙宇),总数约有六七十处。时至民国年间,西方基督教又传入七都。

 

第一节   

历史上,七都地区佛教很兴盛,有记载的寺庙有数十处之多,其中较有名的是:

妙智寺  址在七都半洚村(今长渠港村),始建于唐开成五年(840)。宋时僧智雅重建。元至正十七年(1357)罹兵火,僧德庵补葺。明洪武(1368-1398)中重建。景泰五年(1454)僧文庆修,中有北山堂、野望轩。隆庆五年(1571)僧智洪增建佛阁。清顺治十一年(1654)僧超宗重修,雍正四年(1726)僧鼎文重修。“文化大革命”前,寺内尚存有明弘治(1488——1505)年间长洲文徵明书写的匾额“景山堂”1块和清朝乾隆皇帝书写的“智通无碍”匾额1块,惜在“破四旧”时被毁掉。

双林寺  址在六都儒林里(今属浙江胡溇),始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吴郡志》云,昔倪林里有寺,因湖涨圯坏,儒林里始建招提,倪林之人讼于有司。时郡将曹琼上其事于朝,逐赐额“双林”,双林寺由此而名。宋建炎(1127——1130)中,僧景宗重建,咸淳(1265——1274)中僧了宗修。明宣德(1426——1435)中僧德祯修,崇祯七年(1634)僧大纯、大纲重修,又增建大士阁。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僧祖述加修。寺中有浮江佛、古杏寺、窈窕湾、交光殿、关房琴、拈花堂、不枯木、楝花桥等8景。解放后尚有僧众居住,今废。寺基上尚存2株古银杏。

孝思庵  址在七都孝思兜(今方家桥村),周十三亩。元泰定(1324——1328)中僧思贤建。明洪武十三年(1380)重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僧致斋、探遐重修。今废。

妙华庵  址在六都叶港(今叶港村),宋淳熙(1174——1189)中僧紫颖建,咸淳(1265——1274)中僧易觉重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僧普宏重修,万历(1573——1620)中州牧皇甫荆山捐资重修。清康熙(1662——1722)中僧圣先重修。解放后拆除,内有铜佛1(地藏王神像)1吨重,政府收缴。

吴王庙  俗称吴溇大庙,在吴溇村北,滨临太湖。此庙乃古泰伯祠,晋明帝时泰伯敕封为三让王。初建无考,明万历(1573——1620)中,僧应仁重建。清顺治(16441661)年间乡人误以衮冕认为东岳,而让王古庙竟改为东岳行宫,三让王即成东岳大帝。时吴元方《烟畔竹枝词》有“让王采药过东湖,湖上立祠溇号吴。堪笑溇氓呼岳庙,鸡豚日日满前铺”之句。后庙内增设十殿阎王。旧时香火独盛,且有盛大庙会。解放后,曾改为供销社采购站。后被太湖浪涛冲圯。

浮碧庵  址在双塔桥(今李家港村)水中一洲。建于明洪武(13681398)中,前临稽五漾,后濒倪家漾,烟波浩荡,左右两桥,辅以石塔,上有高阁,可登临眺望。清风帆影,夜月钟鱼,荻渚鸣榔,苔矶垂钓,为六都第一胜景。万历(1573——1619)时,南浔董宗伯份重修。清乾隆九年(1744),寺僧以阁将圯拆下改建平屋。后在内构筑楼房三间。庵内香火不绝,今尚有1僧住持。人民公社化时,曾拆卸前埭房屋移作它用。1980年拍摄电影《杜十娘》时,曾借用庵内楼房、双塔桥及其河面作为拍摄基地。

祠山庙  址在隐读东村(今勤丰村)。祠山神姓张名渤,后汉时人。初建无考。传说清康熙(1662——1722)初为丐者所居,群聚偷窃,有少年恶丐者,举火焚之,火方发,屋忽圯,举火者不能出,压死于神座前,火遂熄,神像俨然无一损者。里以为神,遂延僧古泉募资重建。人谓此事亦偶然耳,神苟有灵,能为祸于举火之人,而于偷窃者一无所问,其藏奸纳污耶?抑谓丐者不足计较耶?旧时香火不绝,且年年有庙会。解放后改设俱乐部、冬校,后改建学校用房。庙内尚存古银杏树一株。

诸葛武侯庙  址在丁家港(今薛埠村),祝献者以诸葛亮为六都土地之神,故立庙祀之,初建无考。明正统(14361449)中,县丞柳臻复之,并吊以诗曰:“丞相祠堂在蜀中,何年创建太湖东?曾烦先主垂三顾,遂使孤臣守一忠。此日留心匡社稷,至今洒泪泣英雄。黎民兴感重修饰,共祝威灵保岁丰。”有人怀疑:亮丹心为蜀,岂在于吴?其为土地神者必亮之弟瑾也。有人以为不然,当曹操破荆州,顺流而下,吴人胆落矣!虽有周郎,非亮助之,岂易成赤壁之功哉!则亮有德于吴久矣!况攻之于火,借之于风,巧通天地之徵,吴中人早已神明奉之,殁而祀之,宜也。庙后原有古银杏两株,其一在人民公社化时砍伐,以作七都公社制作办公用具之材,另一株遭雷击烧死。庙因太湖水浪打倾圯。今其周围已作为七都太湖俱乐部,即太湖浴场。

岳庙  址在七都双荡兜(今双荡兜村),初建无考。庙之前埭为东岳行宫,后埭为新云禅寺,岳庙由新云寺僧管理。旧时香火不绝,解放后,岳庙改为粮库,寺房改为学校。1969年,寺房被拆卸,砖瓦木料用以建造七都缫丝厂。

 

第二节   

道教原是我国正教,后随佛教的传入,人们逐渐崇奉释老。萧、梁以来,江南独盛,迨至宋、元,尤为侈滥,故道教渐次抑损。今仅将有史可考的道观志之。

洞真观  址在七都半洚村(今长渠港村街头上),宋德佑元年(1275)里人谢长卿舍地建,后几经修建。解放后,改建为街头小学。

祖师庙  又名南圣堂,在隐读东村道士湾(今勤丰村)。初建无考,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庙内向有“洞真福地”匾额。解放后曾改设为学校,人民公社时改为畜牧场。

解放后,七都尚存有俗家道士多名,如双石港村的道士浜、勤丰村的道士湾、长渠港村的街头上、长村等地均有道士,专为民家办丧事服务。

 

第三节  基督教

民国31年(1942)传教人杨克亨夫妇从浙江湖州来吴溇镇创办吴溇耶稣堂,堂址设在吴溇北港滩一户农家。翌年,迁入集镇上一王姓地主的大厅里。杨克亨购置了长靠椅,筑了讲台,订阅了多种教会杂志。因房东也信教,故从不收取房租。

吴溇耶稣堂的组织系统是属“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华中年谊会”“湖州教区”“南浔牧境”管辖。当时,杨克亨除了每逢主日在耶稣堂讲读圣经、教信徒唱诗、祈祷外,平时外出传教、探访教友,还免费为孩童种牛痘。他自制许多中草药,替老百姓免费治病,冬天还救济穷苦教徒衣被。当时心田湾信奉耶稣的教徒较多,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解放前,七都地区教徒已有200余人。

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杨克亨于1950年回老家湖州,吴溇耶稣堂关闭,教徒改在家中祈祷。“文化大革命”时,教会活动停止。1981年,吴溇和许家港两地开始恢复家庭聚会,且逐渐兴盛,形成南(许家港)北(吴溇集镇)两个点。1983年,由许家港教友孙金龙向吴江县宗教科进行了登记备案,由吴江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委员、震泽教会负责人陈胜祥相继介绍张小荣、李金生去苏州参加教会短期培训。1991年推荐张灵美去南京神学院进修,以充实教会的神职人员。

1993年下半年,吴溇集镇聚会点教友已增至300余人,原活动场所(民宅)无法容纳。因此,由该点负责人王其新提出申请,请求市宗教局设法解决。8月中旬,苏州市宗教局会同吴江市宗教局与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领导人员来七都视察教会情况,不久作出了准予建堂的批复决定。但因选址意见分歧,暂时无法落实。1994年,由张灵美、李金生与七都镇领导协商,同意将原敬老院的房屋借给教会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此后,教会购置了风琴,成立了乐队。

19951月,由心田湾信徒孙金大、孙荣林提议,经教会同意,买下了镇商业公司心田湾经营部的6间房屋。后又经南北两点负责人商讨,决定改建七都教堂。经请示镇分管统战工作的镇领导同意,于1995220动工,发动教友奉献捐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时两个月,至420新堂落成,耗资13.5万余元。由于信徒的增加,1998年又在教堂北侧增建了一所新教堂,耗资20多万元。堂内设施齐全。建堂经费全由教会筹措,教徒捐助。1999年全镇教徒约有2000余人。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