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七都镇志 >> 第三章 文 化

第三章 文 化

2012/12/24 13:45:53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176

 

第一节  文化机构

一、文化站

195812月在双荡兜始建七都文化站,领导群众文化工作,站址先后迁至望湖路、人民路镇政府大院内。文化站成立后,开展文化娱乐体育、图书阅览等活动,还配合中心工作,并以黑板报等为阵地,开展各项中心工作的宣传活动。文化站编制实行“一站一人制”,由文教局与乡(镇)政府双重领导。

二、文化中心

七都文化中心于19817月成立,由影剧院、广播站、文化站3个单位组成。在七都公社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党委宣传、科协、共青团、工会、文化站等有关单位的人员组成文化中心管理委员会,由党委宣传委员任主任、文化站站长任副主任,全镇文化活动由文化中心统一领导管理,日常工作由文化站站长负责。文化中心设有图书室、象棋室、康乐球室等活动室。1992年新建文化宣传橱窗,设在原镇政府大门两侧,计2440平方米,铝合金结构,造价2万元。文化橱窗除宣传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外,同时配合中心工作,用文字或图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七都两个文明建设等。1994年又在望湖北路设桌球室、歌舞厅、录像放映室,从多方面为镇区青年提供娱乐场所。1999年,图书室迁至原七都中学内,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工作人员增至3人,图书达16879册。

三、《七都镇报》

《七都镇报》创办于1998116日,由中共七都镇委会主办,党委书记周学林为创刊献词。报社设在镇政府大院内,主编由镇党委宣传委员沈宏彪兼,副主编由镇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冯月根兼,并由2名编委主持日常工作,党委宣传办发行,为不定期内部赠阅刊物,该报每期841张,吴江报社电脑制作中心电脑照排,吴江市文教印刷厂承印。该报内容以七都的人文、景观、风土乡情、改革成就为主,旨在让在镇的七都人和在七都的外地人了解七都,也让外地的七都人更全面地了解家乡的巨变,以激发七都人为家乡的两个文明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至1999年底共出版13期。

 

第二节  群众文化

旧时七都群众文化娱乐比较活跃,在节日和庙会活动中村坊间自发组织“出会”、“春台戏”等活动,如“灯会”、“元霄锣鼓”、“土地会”、“东岳会”、“拜香会”和“网船会”等,乡民无不兴高采烈,村坊间则竞出节目,斗艳斗妍。

解放初期,群众性的业余文化活动由村俱乐部和乡文化站组织,参加者大部分是年轻文艺爱好者。195812月,七都公社成立业余剧团,由虞兴宝、孙宝珠等20余人组成。以演传统越剧为主,在境内各大队巡回演出,时有被外地邀请演出。1959年参加县文艺会演,其中《云开日丽》曾获二等奖。1966年“文化大革命”停办。70年代,各大队普遍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练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等,城镇下乡知识青年成为文艺骨干。80年代按照苏州地区提出的农村集镇文化站要求,组建文艺宣传队,每逢节日,文化站与工会、团委、妇联等配合,举办联欢晚会。

 

第三节  旅游文化

七都北濒太湖,风光秀丽,宜于开发旅游。199211月,七都建筑公司曾与湖州航行公司联手合作,投资40万元,开阔太湖水上游,每逢周三、五、日清晨“碧岩”号游轮自七都开航,横渡太湖至东山、西山、无锡等风景区,傍晚返航。游轮可载客90人,内部设施完善,快捷平稳。

七都镇的领导为加快环湖旅游带的开发,镇上各企业单位还联手协作动工兴建太湖山庄渡假村、太湖不夜城、卡丁车游乐城、太湖浴场、水上餐厅等旅游服务设施。

1997102630日,举办首届中国太湖旅游节。上海市第二届电影节的部分中外著名导演、影星和电影制片厂厂长应邀出席开幕式。

199971822日,举办第二届“1999七都之夏”太湖旅游节。活动推出了民间舞狮舞龙、赛龙舟、快艇、摩托艇比赛等项目,吸引各地游客4万余人,还邀请上海、苏州、无锡等地艺术家专程来七都作文艺演出。戏曲表现艺术家、著名演员徐玉兰、毕春芳、金彩凤、李炳淑、茅善玉、小王彬彬、袁梦娅及著名演员游本昌、王汝刚、黄永生、韩兰成等登台表演。还举行了金卢太湖度假中心落成仪式。《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上海东方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十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报道。

 

第四节  洪福木偶昆剧团

七都孙堡村(今前浜兜村)洪福木偶昆剧团,创建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前身为姚家创建的“公记保和堂”班子。洪福木偶团演唱昆腔,经姚姓曾祖父辈流传下来,有百年以上历史。当年曾盛极一时,请熟悉当时情景的如在世的姚五宝、姚季生俩老人为该班子的传人。据《南林丛刊正集》记载:“清道光年间,手技杂戏(即木偶戏)演剧无虚日。”,即指此剧团的演出活动。1955年文艺团体登记时正式更名为“吴江洪福木偶昆剧团”。曾在江、浙、沪一带演出,活跃于南京、杭州、上海、无锡、嘉兴、松江、常熟、湖州和吴江本县城乡。

演出的剧目主要是昆剧传统戏,如《长生殿》、《蝴蝶梦》、《邯郸梦》、《游龙船》、《白兔记》等,还改编移植现代昆剧《白毛女》、《除四害》等。演出剧目原有500多出,以后逐渐减少,传到姚季生手里近200出,均有抄本。

木偶戏演出时一面提线操作、表演各种动作和杂记,一面配唱昆曲,是极为罕见的,颇具江南戏曲文化特色。

1959年,江苏省戏曲学校将剧团请至南京,聘请姚老先生为12名木偶班子学员传授提线木偶技法。19625月,刘少奇主席到江南视察工作时,江苏省戏曲学校为刘主席安排文艺演出,昆剧木偶《水漫金山》也在其中。其后剧团大部分人员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回乡务农,演出活动随之也停止,而剧团十多箱服装、道具、木偶头面和一箱昆剧抄本,几经转手,不知去向。

 

第五节    电影戏曲

解放初至1970年,吴江县电影流动放映队至七都各村巡回放映。各村包场,平均每年23场。七都流动电影队创办于1971年,配有16毫米放映机2台、电影船2艘、工作人员6人。七都流动电影放映队每月下村平均放映6部影片,实行定额包场,由村大队支付放映费,邻近社员可以自由观看,不需买票。

七都影剧院建于1975年,影院址设在妆桥路。当时为七都大会堂,1982年剧场与放映队合并为影剧院,投资20万元兴建,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舞台面积70平方米,座位1047席,35毫米放映机2台,幻灯机1台,工作人员5人。影剧院以放映电影为主,时有吴江县锡剧团、越剧团、浙江越剧团以及外地歌舞团、评弹团来七都演出。1992年撤乡建镇,邀请上海轻音乐团及艺术明星孙启新、孙青等来七都作专场演出。1990年后,影剧院多次翻建,总投资22万元,现有固定资产(不包括房屋)12万,电影售票收入每年10万以上,戏剧票房收入3.5万元,1995年总收入约16万元。

1999年起由个人租赁,当年上缴租赁费2.5万元。

 

第六节  广播电视

七都广播电视站的前身为七都公社放大站,成立于19674月,配专职人员1名,负责转播县广播节目,站址设在公社机关内。设有100瓦扩大机1台,当时广播线路不设专线,借用电话线路,通到各大队办公室。1968年公社北部的12个大队设有专杆线,广播线路通至每个生产队。1972年增加通讯报导员和3名专职人员。

1984年,公社放大站改名为七都乡广播站。1991年更名为七都广播电视站,并由集体上升为全民体制。

广播站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用于定编人员工资以及日常开支、设施改造。其中县通至公社的线路由地方财政负担,公社通到大队的线路费用由生产队负担。1985年更新全部线路,耗资9.5万元。

广播站初建时只有100瓦扩大机1台,至1995年有550瓦输出立机2台、电视录像机1套、放像机1台、录音机1台。全镇广播喇叭2917只,占户数的92%,通播率100%,通响率95%,广播线路长54.5杆公里,村以下线路315.6线公里。

广播站播送“本乡新闻”、“科技”、“生活知识”等,每天播出10小时。19944月建成有线电视网,总投资29.9万元,内设接收天线1座、卫星天线2座、前端1台、接收机4台、21寸彩电1台、放像机1台、发射机1台。1997年添置5KVA电源配电柜1台、20路输出变电柜1台、250瓦输出功放4组。1999年置250瓦输出功放2组以及其他广播设备共10多万元。共有终端、副端约5000多户,有线电视转播26套电视频道和1只录像频道,全天24小时进行转播。录像在每天晚上730分放映。星期五专为税务、工商、计划生育、公安、综合治理、文教卫生等部门放映有关方面的资料片,为七都镇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9993月,实现全镇28个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在全市第二个实现有线电视镇。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