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平望镇志 >> 第十二卷(社  会)第五章(宗  教)

第十二卷(社  会)第五章(宗  教)

2012/12/23 19:12:13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772

  

第一节 佛  教

 

佛教传入吴江始于魏咸熙元年(264),有1700余年历史。嗣后历朝沿袭佛事活动。抗战期间佛事一度停顿,胜利后又兴起。新中国建立后,在破除迷信中逐渐停止活动。1985年,盛泽、黎里、平望等地佛教信徒70人申请设立“佛教居士林”,并由优婆夷(即在家女居士)薛志源负责成立“佛教盛泽居士林理事会”筹备小组,佛事又有一定开展,信仰的不多。

佛教活动场所为寺庙,历史上平望地区共建供奉佛祖的寺、庙、观、堂、庵、祠、院、阁等58处,建于宋、元、明、清各朝,其中主要的,一是殊胜寺,一是东岳庙。

殊胜寺是平望地区最早的名寺,北宋治平四年(1067),名僧如信建,旧址在平望莺脰湖滨北岸,今镇中心小学一带。如信有信徒七人,其中法升、法安二人尤为突出。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宰相蔡京取道南征,途经平望至寺内,赐以寺名“殊胜”。该寺历代多次被毁,几经重建扩建。至清宣统年间,寺殿夷为平地,仅存瑞芝房、古银杏树一棵。此树相传系数百年之物,为平望镇古迹之一。1972年被毁。

东岳庙,一名小九华,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旧址在安德桥南堍今面粉厂,祀东岳泰山之神。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里人吴国忠偕僧通运募建后殿,奉祀幽冥教主(即地藏王菩萨、俗称地藏殿)。

 

第二节 道  教

 

道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汉安元年(142)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因道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为“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正一经》和《太平祠板经》为主要经典。现道教已不存在。当时活动的地方有昭灵侯庙、道士观和清真道院。

昭灵侯庙,一名城隍庙,在安德桥堍,巡检司署左。祀(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明)“城隍之神”,是本地最早的道院。初建无考,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改建稍移西南。四十六年里人募建。清康熙四十年(1701)里人募建大殿,头门、仪门,后宫、书楼,东、西鼓亭,又于西偏建随粮王、游巡司二殿。乾隆十三年(1748),殿前建一轩。三十二年建五峰园,颇有泉石之胜。嘉庆十二年(1807),大殿、后殿、书厅、后宫毁,里人又募建。道光七年(1827),里人重募修。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六年(1867),里人募建后殿、书厅。光绪元年(1875)建头门,四年造戏台,增高围墙,十二年里人募建翻轩三楹。建国前,该庙仅有道士香火一人,生活来源依靠向香客收取香火费和到丧事人家做道场、断七等。建国初,道士出走另谋生,此庙也改建为国家粮库。

道士观 在复兴村第六队,初建无考。据92岁的老农陈海生讲,在他童年时就有此观。三开间三进,九间平屋,正山门供座塑像皂隶,二进供座塑像大、二、七老爷,后进是膳宿的地方。更换三代道士,有道士、香火各一人。该观辖管六个方,每年七月初五日轮流值方做庙会,届时六方的老太均到观内烧香点烛,吃素斋,并在化缘簿上签名,随意乐助。每年端午节,道士画符送给农户,每户化米二升至二斗不等。香火挑筐边送符边化米。每年在年初头和正月半,信徒到观内烧香拜佛,均要交付点烛钱。道士到丧家做法事时,穿上黑色扯襟道袍,头戴诸葛道帽,并收取报酬。建国后,道士回俗,观也派了他用,直至失修成了空地。

清真道院 即真武祠(奉祀真武),一名元天宫,在殊胜寺西。宋建炎四年(1130),里人陈省元建。明洪武十年(1377)天师张宇初题额。正统十年(1445)县丞侯贵重建。景泰五年(1454),里人费文进修,赵兰立碑。嘉靖二十六年(1547)毁。二十八年(1549),浙人重建。清康熙四十年(1701),道士黄鹤鸣修,又增建三元殿。乾隆二年(1737),道士沈仙期修,又重建灵官殿。五十二年(1787),大殿毁,道士巴纯一募建。咸丰十年毁,同治四年(1865),道士徐翔重建山门。七年(1868),建楼三楹,道院内原有道士、香火。到民国初年道士出走,院房由平望商务分会使用。建国后,房屋改为商店。


第三节 基 督 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中华基督教苏州区会派美国传教士徙步西,最早来平望镇传道。随后,其他教派也陆续来此传教,主要有基督教南长老会和使徒信心会二派。

美国传教士徙步西来平望镇传教,始在南大街中木桥附近买房建教堂,不久由马云泉牧师接管。最盛时信徒约有300多人。民国12年(1923),马云泉牧师病故。苏州区会派包涵智牧师来平继任。次年,信徒们筹资,由包牧师经办,在螽斯港北岸建造新教堂。落成后,为纪念徙步西和马云泉二位教堂创始人,特取二人名中间一字,将新教堂定名为“步云堂”。民国34年,包牧师病故后,一直由苏州市内牧师姚天惠(现苏州市基督教“三自”主席)兼任平望“步云堂”主管牧师。此时基督教使徒信心会正处活跃时,南长老会信徒受其影响转入信心会。至建国初到步云堂做礼拜的仅有20余人,渐趋衰落。

使徒信心会源于西成滩。民国24年(1935),西成滩孙秀道(女)在苏州帮佣时信了耶稣。回家时,她向邻里传教。有位同村老太接受了基督教义,还动员女儿在灶家扇夫家动员全家入基督教。不到一年,信徒就在西成滩、灶家扇两地迅速增加。在信徒的要求下,苏州信心会孙树本牧师差遣传道人潘从道同妻子潘雪贞、舅弟潘恩源一起到平望,以西成滩为中心布道。民国25年,在平望镇大街租借二楼三底房屋设布道所。次年,因信徒渐增,由潘从道负责经办,众信徒集资奉献,以及苏州教会补助,在平望螽斯港南岸建造教堂和教牧人员住宅。当时信徒已有150多人。民国26年,平望信徒张爱娜出嫁至盛泽,由此信心会在盛泽发展近百人。盛泽监理会转入平望信心会。陈谓英在家设布道所,由潘恩源、蔡新义轮流传道。民国29年以后,信徒发展到400人左右。民国32年,潘从道调回苏州,传道人蔡新义调来平望,潘恩源、吴奉主等人协助工作。同年,潘从道被提升为牧师后仍回平望。信道会与信心会以同样方式传入平望,由此传到盛泽、黎里、北胜、浙江嘉善的南胜,以及金泽、青浦、练塘等地,设立布道所。其他教派的信徒也纷纷转入信心会。至建国前夕,已拥有信徒800多人。民国34年,平望使徒信心会信徒倪星白被推选到苏州信心会学传道,回平望后与信心会负责人不合而退出信心会。

1951年,基督教上层人士提出了“自治、自养、自传”的爱国运动。使徒信心会继续在平望布道。1952年后,吴奉主调任盛泽布道所工作,发展信徒200多人。同年,蔡新义调走,又从马腰调来曹圣德传道,与潘从道同事工作。1953年,上海倪振声披着宗教外衣进行反革命活动。1954年,信徒倪星白在震泽聚会处负责人的鼓动下,退出平望信心会,纠合信徒10多人在他家中聚会,成立平望地方教会。不到二年,受上海倪振声反革命集团的牵连而被捕拘留。自此平望聚会处自动解散。1958年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教堂逐渐冷落,牧师潘从道等转业。“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取缔,宗教房产由当地政府接管,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神职人员的冤、假、错案逐步平反落实政策,宗教房产清理退赔归还。1981年,原有的“卫理公会”“信心会”“信道会”“浸理会”及聚会处合并为“三自(即自治、自养、自传)爱国基督教会”,会址设在盛泽中和桥堍,教徒发展至千余人(其中盛泽百余人),经费由教徒奉献,有专职神职人员3名,下设4个片,13个点。平望、盛泽、八坼为一片,信徒均为年老者。每星期做礼拜时,传教士轮流到各点传道。平望每逢星期天常有数十人去盛泽教堂做礼拜。

 

第四节 天 主 教

 

天主教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苏州传入我县并开教。始在黎里建造教堂为吴江县内本堂,后来相继在平望、盛泽、同里、芦墟等地建堂布道。平望的天主教堂是由小圩村发起,在平望镇蚬子滩(迮家庵地方)建房设堂的,堂名“平望护守天神分堂”,信徒大部分是渔民。教堂神父由苏州神甫钱润身兼,堂柱刻有“天主降身1903年”(即此年建堂)。每逢星期六瞻礼日,教友集合堂内诵经。此日,教友忌食猪肉。教友须熟览《早夜操》《圣经》,不识字则用口传。平望分堂属黎里教区。该堂在民国26年(1937)日寇侵华时炸毁。民国36年,由天主教负责人在南大桥玄坛庙北隔壁购买三楼三底房屋,准备重开教堂,但因多种原因而衰落。

1953年,上海揭露披着宗教外衣进行反革命活动的龚品梅集团后,吴江信徒渐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成立“吴江县天主教爱国会”,负责人钱俊元(苏州杨家桥本堂神甫兼),唐敏(修女、县政协委员),每年在本县举行56次宗教仪式。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