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吴江县志 >> 第五卷(农业)第五章(畜牧业)

第五卷(农业)第五章(畜牧业)

2012/12/23 16:43:41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373

吴江县的畜牧业以饲养猪、羊、牛、鸡、鸭、鹅为主。民国24年(1935年),全县养猪14.08万头,耕牛10.56万头,湖羊17.6万头,家禽177万羽。但至解放前夕,畜牧生产徘徊不前,猪肉不能自给,需从外地调入。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畜牧生产的发展。至80年代,全县每年畜牧业的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均在7000万元以上,1984年达10446.79万元,是1949年1680.3万元的6.22倍。

第一节 畜禽生产

一、畜禽组合与生产水平

1949年,全县畜禽组合和各类畜禽结构的比重(折合家畜单位计算)是:以耕牛、生猪为主体,分别占家畜单位总数的35.37%和34.27%,其次是湖羊,再次是家禽、家兔。50年代起,由于农户个体经济全面过渡为集体经济,畜禽组合明显以生猪居首位。到1958年,生猪占折合家畜单位总数的52.07%,其次是牛、羊,再是家禽、家兔。进入80年代,随着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畜禽组合逐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以折合家畜单位计算,1985年生猪比重上升到80.20%,是1949年的2倍多,家禽比重上升到11.82%,为历史最高比重;耕牛所占比重则降至1.33%,为历史最低点。

因地理环境、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吴江县内各类畜禽分布有明显的差异。西南部12个乡镇,水稻面积较少,桑园旱地多,草源丰富,历史上除养蚕养猪外,注重养羊养兔。至今,全县90%的兔、羊,均出产在西南部,是湖羊、毛兔的重点生产基地。1984年后,更是羔皮、兔毛等外贸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东北部11个乡镇,人口较少,粮田面积多,历来以粮食生产为主,对发展畜禽生产,非常有利。但土地多,劳力负担重,因而县内饲养的耕牛绝大多数分布于此,生猪、家禽饲养也比较多,唯养羊、养兔向无习惯,至今饲养的羊、兔仍是寥寥无几。

生猪饲养 1949年全县饲养6.28万头,50年代年平均饲养10.50万头,比1949年增长67.19%。1958年,全县有繁殖场241个,饲养公猪453头,母猪1.75万头。60年代年平均饲养29.10万头,比50年代增长177.14%。70年代年平均饲养72.10万头,比60年代增长147.77%。到80年代前6年,年平均饲养86.20万头,比70年代又增长19.56%。每年出栏肉猪44.80万头,出栏率保持在110%。

湖羊饲养 1949年饲养8.83万头,50年代年平均为10.24万头,比1949年增长15.97%。60年代、70年代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养羊业持续发展,年平均为15.20万头。80年代前6年农田承包到户耕种后,年平均饲养12.56万头,其中1980年出栏10.60万头,存栏11.51万头,均为解放以来最多的一年。

家禽饲养 50年代,年平均48.90万羽。60年代,年平均72.50万羽。70年代饲养量猛增,年平均132.20万羽,比60年代增加82.34%。到80年代前6年,年平均饲养达337万羽,年底圈存均超过200万羽,为历史最高水平。

家兔饲养 1949年,全县饲养6.64万只,50、60年代略有增长。70年代随着外贸出口增多,兔毛价格上升,10年中年平均饲养34.73万只。1981年又猛增至105.62万只,年产兔毛30万公斤,为江苏省兔毛产量的四分之一。1982年兔毛出口减少,收购价格大幅度下跌,毛兔生产随之下降。1985年兔毛出口转俏,价格相应上升,毛兔生产又有发展,年饲养120.63万只。

耕牛奶牛饲养 1949年,全县有耕牛1.30万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耕牛逐年减少。到1985年,仅饲养2500头,存栏2119头,为历史最低点。1972年,盛泽镇开始试养奶牛。1980年起,奶牛饲养量有所发展。到1985年底,盛泽、震泽、庙港3乡镇,共饲养黑白奶牛326头。

     吴江县几个年份畜禽组合、结构对照表      单位万头(只)

年份

畜禽种类

家  禽

家  兔

1949

饲养头数

折合家畜单位

占总数%

6.28

1.26

34.27

1.30

1.30

35.37

8.83

0.88

23.89

33.74

0.18

5.60

6.64

0.03

0.87

1958

饲养头数

折合家畜单位

占总数%

13.18

2.64

52.07

1.27

1.27

24.61

9.85

0.99

19.20

28.45

0.14

2.43

17.10

0.09

1.69

1968

饲养头数

折合家畜单位

占总数%

42.74

8.55

69.98

1.44

1.44

11.93

18.04

1.80

14.86

75.60

0.38

2.45

18.85

0.09

0.78

1978

饲养头数

折合家畜单位

占总数%

80.05

16.01

82.55

0.72

0.72

3.71

16.62

1.66

8.61

161.52

0.81

4.17

37.89

0.19

0.96

1985

饲养头数

折合家畜单位

占总数%

81.07

16.21

80.20

0.25

0.25

1.33

8.23

0.82

3.55

475.71

2.38

11.82

120.63

0.60

3.10

注:家畜单位折合标准:耕牛=l,生猪=0.2,湖羊=0.1,家禽、家兔=0.005。

二、畜禽品种分布

生猪 吴江县内历来以饲养黑色猪为主,品种比较混杂,主要有横泾木渎猪、焦溪二花脸、嘉兴黑猪等。50年代,先后引进约克夏和苏白公猪,但母猪仍以当地黑猪为主。60、70年代,县、公社、镇相继建立种畜场。母猪主要饲养枫泾猪品种。这种猪的特点是,适应当地环境,抗病力强、耐粗饲料、早熟、母性好、产仔多,成活率高。特别是与苏白、长白公猪交配所生的杂交一代,在正常情况下,每窝产仔成活仔猪平均能达14头,初生个体重在1公斤左右,窝重为14公斤左右,育肥效益较好。经5个月饲养,个体重均可达到70公斤,瘦肉率也比较理想。80年代,仍以此品种为主。农村饲养的近3万头母猪中,太湖枫泾品种占三分之二,其余部分是黑色杂种猪,还有长×枫或杜×枫二元母猪。由于母猪的增养以及对产仔率、瘦肉率的要求提高,自1985年开始,全县建立公猪精液供应总站,主要采集长白、约克夏、杜洛克和枫泾本种公猪精液,实行统一供精,逐步淘汰社会散养公猪,以全面改良猪种,提高生猪质量。

湖羊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蒙古寒羊南移至太湖流域,改放牧为圈养。经过当地农民长期选育出的湖羊,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品种。湖羊主要有大耳、小耳两类,体型上并无多大差异。吴江县内饲养的以大耳羊居多数,个体体重在40~50公斤左右。公母均无角,头狭长,鼻梁隆起,颈与体躯较长,四肢细长,尾肥大成圆形,尾端异尖,全身洁白无杂色,能适应太湖周围气温高、雨量多、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一年四季能发情,进行配种繁殖,年产羔率在200%以上。日常饲养以青绿饲料为主。羔羊在出生后的l~3天中即行宰杀,皮板轻薄柔软,毛色洁白,富有光泽和天然波浪花纹,是国际市场上独一无二的银白色羔皮。硝制后,可以染成各种颜色,缝制上等裘皮服装。小湖羊羔皮一直是吴江县外贸出口的独特产品。除两类湖羊外,还有体形较小的山羊一二千头,但分布很分散。

耕牛 水牛是水田耕作的主要役畜,大都来自浙江省诸暨、兰溪、东阳、义乌等县,一部分来自江西省。这两种水牛,体形大,骨骼粗,强壮有力,耐粗饲料,性情温和,使役理想。全县以田多劳少的东北部各乡镇饲养较多。7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耕牛逐年减少,至1985年全县仅存栏2119头,有9个乡镇没有耕牛。

家禽 主要是鸡、鸭、鹅。解放前饲养的鸡大都是卵肉兼用的本地杂种草鸡和太湖三黄鸡。70年代末,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较多,有红波罗、海佩科、新浦东、海星、罗斯鸡等,大部分饲养在沿太湖的松陵、同里、八坼、菀坪、横扇等乡镇,其他乡镇仍以饲养草鸡和太湖三黄鸡为主。肉用型鸭以苏州大鸭、北京白鸭为主,蛋用鸭以绍鸭为主。鹅为太湖白鹅。养鸡养鸭以农户私养为主,“文化大革命”中,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错误思潮影响下,采取禁养限养等措施,农户养禽受到限制,户养数量骤减。80年代起,农户养禽迅速恢复和发展。养禽专业户应运而生,每户养百羽、千羽以上。自养种禽,开设孵坊的一条龙生产经营者也相继出现。又引入一些新品,如康贝尔鸭、雁鹅等。

家兔 解放前,农户养有少量草兔和观赏毛兔。50年代互助合作时期,大多饲养青紫兰和肉用大白兔,以农家分散饲养为主。70年代末,毛兔价值高于肉兔,掀起养毛兔热,90%以上的农户都饲养吴江本种长毛兔。成年兔的体重一般在2.5公斤左右,年产兔毛250克左右。母兔1年能产5窝,繁殖仔兔可达30~40只。这种兔食草为主,生长迅速,繁殖力强,全身洁白无杂色,绒毛多,粗毛少,不打结,且具有早熟、耐粗饲料、泌乳率成活率高、饲养成本低等优点。80年代起,陆续引进德国长毛兔品种,并大批饲养以德系和中系长毛兔杂交的后代。这种兔的个体重可达3~4公斤,年产兔毛500克左右,比本地兔增产近一倍。1985年,全县饲养的120余万只毛兔中,绝大部分是这类兔。另有少量纯种德国长毛兔,集中饲养在县种兔场和重点养兔户家中。

三、畜牧专业饲养场

综合性种畜场 50年代末,县种畜场在平望成立,各乡镇也兴办猪的繁殖场。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这些场全部撤销。70年代初,在大办畜禽事业的同时,多种经营、农业、商业3个系统,先后建有以猪为主的3个县级综合性种畜场,即八坼镇西郊的县第一种畜场、农业系统庞山湖良种场内的第二种畜场和八坼镇郊的商办种畜场。三个种畜场主要以繁殖种猪为主,同时培育种禽、种兔和引进新品种。各场长年饲养种猪百头左右,年培育优良种猪千头以上。种禽、种兔的数量,根据各乡镇的实际需要而定,做到有计划地繁殖培育。

单项专业饲养场 70年代末,县内开始兴建单项专业饲养场。全县23个乡镇都有种猪场,每场常年饲养种猪50~80头。种兔场初建时仅限于西南部12个乡镇,一般每个乡种兔场饲养种兔100只左右。其中横扇乡种兔场常年饲养200只左右。1983年兔毛滞销,各地供种数量锐减,种兔场停办,唯有横扇乡种兔场坚持繁育。全县大部分乡镇都有1~2处家禽哺坊种禽场,每场饲养种禽千羽左右。规模较大的松陵镇顾家荡哺坊和菀坪乡哺坊太湖鹅种禽场,年饲养种禽都在2000~5000羽。

第二节 饲养管理

吴江县农户饲养猪羊向以圈养为主,很少放牧。饲养耕牛和家禽,则采用舍养和放牧相结合的方法。圈养的猪羊按公、母、大、小不同,实行分圈饲养。种公畜的饲养管理更为精细,日常饲料大都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以保持种公畜的性机能旺盛精液品质优良,遗传基因正常。对母畜,则针对空怀、妊娠和哺乳三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空怀期母畜,以养得既不过肥也不过瘦为原则,多喂青料和粗料,少喂精料,适当加强运动。怀孕期母畜,根据怀孕初期、中期和后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饲料喂养和管理方法,以确保母畜与胎儿的健壮和顺利安全生养。哺乳期母畜,则加以细心护理,加喂精料和多汁青料,以促进分泌足够的奶汁,保证后代生长迅速又健壮。种禽饲养,既要选择适宜的水口和地方,进行合理的放牧,又要补充各个不同时期的精料,并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干燥等。

各类畜禽均有特殊的管理方法。耕牛出生满半年后,开始进行调教,训练使役能力。仔猪出生满50日龄时,进行阉割,分圈饲养。湖羊和毛兔,饲养到清明、立秋等季节,均要采取定期剪毛、修蹄、药浴、驱除寄生虫等。肉猪、肉禽的圈养则不分阶段,用同样饲料,圈养到可以出售上市。

第三节 疫病防治

一、畜牧兽医机构

解放前,吴江县没有专门畜牧兽医机构,仅有少量民间兽医走村串户,为患病畜禽诊治,为畜禽阉割。1951年,吴江县农林科内配备畜牧兽医技术干部3名,专事畜禽疫病防治。互助合作时期,县建立湖羊良种推广站和畜牧兽医站,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近10名,业务上接受苏州专员公署兽疫防治站指导。各区也配备专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2名。至1958年,又相继筹建了集体性质的公社畜牧兽医站,每站3~5人,负责全公社的畜禽阉割和疫病防治工作。

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公社畜牧兽医站全部撤销。1963年,相继恢复。70年代,公社站增到5~7人,各基层食品站配备肉食品卫生检验员1名,生产大队各配畜牧技术员1名。1985年,县还成立家畜改良站。1985年,全县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56人,其中全民29人,集体127人。共有畜牧兽医师3人,助理畜牧兽医师18人。

二、畜禽的主要疫病防治

猪瘟 俗称倒棚瘟、烂肠瘟,传染快,死亡率高,波及面广,解放前无特效药物治疗。1950年,县内推广猪瘟疫苗预防,病情有所控制,但每年发病死亡数仍在几十头至近千头。70年代,发病死亡数有所下降。1984年实行猪瘟新的免疫程序后,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猪丹毒 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发斑,常发生于每年5~8月高温季节。解放前曾广泛流行,60年代初仍经常发生。自公社畜牧兽医站建立,普遍使用青霉素后,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下降,尤其在推广猪丹毒菌苗防疫后,发病面逐年缩小。至1985年该病基本消灭。

气喘病为猪霉形体引起的肺炎。1959年在屯村繁殖场首先发现,60年代初很快在全县蔓延。经采用药物防治和加强饲养管理,至1980年已很少发生。

猪流行性感冒及传染性胃肠炎  70年代发病面广,发病率在0.5%~1%。冬春季节易患此病,但死亡率较低。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饲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此病相应减少和得到控制。

仔猪黄白痢  是发病率最高,对仔猪成活率影响最大的猪病。由于饲养管理、气候条件、畜禽疾病、环境卫生、机体抵抗力等制约因素,又无有效的疫苗防疫,严重影响仔猪的成活率。80年代,农户养猪取代了集体养猪,饲养管理有所改善,该病的危害程度明显降低。

耕牛血吸虫  1952年首次在屯村乡查得病牛25头,70年代对本病查治,阳性率最高达11.4%,随着消灭血吸虫病的深入开展,耕牛血吸虫病逐年减少,1985年血吸虫阳性牛已绝迹。

口蹄疫  1977年冬,由外地带毒猪传人。至1982年,每年都有发生,主要感染牛、猪。由于加强检疫工作,1983年后未再发生。

羊快疫  1972年在桃源、铜罗首次发现,至1978年仍有发生。由于使用羊快疫菌苗防疫,并采取系列防治措施,1979年后未再发生。

炭疽  主要危害羊。据老农回忆,解放前就有发生。1953年,桃源、青云、铜罗等地暴发,死亡羊1023头。1966年和1974年两度暴发流行,死亡近百头。1982年至今未再发生过。

布氏杆菌病、结核病  解放后,在县内有零星散发,危害较轻。80年代发病量逐年下降。

鸡新城疫(鸡瘟)  是鸡的主要传染病,吴江县内始发年代无历史资料可查,50年代至70年代流行较广。1984年推行新城免疫程序新技术后,该病已得到全面控制。

鸭瘟、小鹅瘟  解放前已有发生。解放后,呈散发性及地域性流行。80年代加强防疫工作,发病量大大减少。

其他寄生虫病 猪姜片虫,在提倡以“三水一绿”(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和绿萍)为主要青饲料时,危害较为严重。多种畜禽的蛔虫,亦很普遍。自1980年后,由于鸡兔饲养的大发展,鸡兔球虫的危害日益严重。后经采取行政手段和驱除药物双管齐下的措施,至1985年已基本控制。

新发现的疫病,主要有两种:

1985年,首次在庞山湖畜禽良种场内,发现鸡的免疫功能下降综合症,后确诊为腔上囊病。以后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发现,现已有疫苗防疫。

1984年冬,首次暴发兔瘟,以出血性败血症状为主,引起兔的大批死亡。兔瘟传染快、来势猛、死亡率高。1985年已试制出防疫疫苗,兔瘟病得到较好的控制。

          1949~1985年吴江县畜牧生产情况表    单位:万头(只)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6.2

6.2

7.6

8.9

13.9

10.0

9.1

11.1

16.2

13.1

9.2

8.8

6.6

11.5

22.3

29.0

39.2

47.6

40.6

42.7

43.6

54.0

58.2

65.9

68.4

72.1

77.0

77.6

69.0

80.0

100.0

91.9

82.7

83.9

89.6

88.1

81.1

 2.8

 2.5

 3.3

 4.1

 6.0

 5.0

 4.9

 4.9

 5.4

 5.8

 1.6

 1.5

 1.4

 1.4

 4.6

 7.9

13.4

10.5

11.7

14.2

11.0

13.6

19.2

22.4

25.4

28.6

29.7

30.3

26.5

31.4

46.4

45.5

42.5

43.5

47.9

47.5

42.1

 3.4

 3.7

 4.3

 4.8

 7.9

 5.0

 4.2

 6.2

10.8

 7.3

 7.6

 7.8

 5.2

10.1

17.7

21.1

25.8

37.1

28.9

28.5

32.6

40.4

39.0

43.5

43.0

43.5

47.3

47.3

42.5

48.6

53.6

46.4

40.2

40.4

41.7

40.6

39.0

 1.30

 1.30

 1.40

 1.43

 1.40

 1.55

 1.47

 1.52

 1.36

 1.27

 1.19

 1.17

 1.04

 1.08

 1.26

 1.10

 1.29

 1.32

 1.39

 1.44

 1.48

 1.52

 1.42

 1.31

 1.15

 1.00

 0.89

 0.79

 0.75

 0.72

 0.72

 0.68

 0.65

 0.57

 0.44

 0.32

 0.25

0.02

0.02

0.03

0.03

0.03

0.04

0.04

0.04

0.03

0.03

0.02

0.02

0.03

0.04

0.04

0.05

0.12

0.12

0.11

0.11

0.11

0.11

0.10

0.10

0.09

0.09

0.08

0.07

0.06

0.06

0.06

0.06

0.06

0.06

0.05

0.04

0.04

1.28

1.28

1.37

1.40

1.37

1.51

1.43

1.48

1.33

1.24

1.17

1.15

1.01

1.04

1.22

1.05

1.17

1.20

1.28

1.33

1.37

1.41

1.32

1.21

1.06

0.91

0.81

0.72

0.69

0.66

0.66

0.62

0.59

0.51

0.39

0.28

0.21

 8.83

10.19

10.56

11.59

15.45

10.16

 8.06

 7.95

 7.95

 9.65

10.80

10.99

10.31

 7.42

11.67

11.61

11.34

12.58

11.33

18.04

20.22

20.44

18.49

16.84

16.67

18.62

18.36

16.54

15.40

16.62

20.61

12.11

16.02

14.10

13.17

11.74

 8.23

4.1

5.1

5.3

5.6

7.7

5.1

4.1

4.1

4.1

4.8

5.3

5.4

5.1

3.8

5.8

5.8

5.7

6.3

5.8

9.1

10.1

10.2

9.3

8.4

8.3

9.2

9.1

8.3

7.6

8.2

10.1

10.6

7.1

6.8

6.5

5.8

4.2

4.73

5.09

5.26

5.99

7.75

5.06

3.96

3.85

3.85

4.85

5.50

5.59

5.21

3.62

5.87

5.81

5.64

6.28

5.53

8.94

10.12

10.24

9.19

8.44

8.37

9.42

9.26

8.24

7.80

8.42

10.51

11.51

8.92

7.30

6.67

5.94

4.03

 6.64

 6.64

 7.18

 6.52

 8.11

 9.78

12.54

 9.91

18.44

17.10

23.30

26.10

22.11

16.29

11.01

 9.47

25.70

21.15

18.85

18.85

18.60

27.60

33.31

29.75

26.87

29.83

27.25

30.68

32.00

37.89

56.62

65.46

103.64

65.13

45.25

48.88

120.63

33

40

48

49

47

47

48

48

62

28

72

54

54

56

64

86

79

79

91

76

94

118

92

144

128

132

118

98

122

160

210

182

204

242

296

623

475

0.04

0.08

0.08

0.12

0.18

0.29

0.38

0.47

0.51

0.48

0.45

0.38

0.19

0.10

0.08

0.12

0.13

0.37

0.22

0.21

0.11

0.12

0.15

0.12

0.13

0.11

0.12

0.15

0.21

0.13

0.18

0.17

0.24

0.23

0.26

0.22

0.30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