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菀坪镇志 >> 第四十二章 民情风俗

第四十二章 民情风俗

2012/12/21 16:31:38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181

 

菀坪人民来自全国各地,“十里不乡风”,各地风情不尽相同。其中不乏一些封建糟粕,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基本绝迹,近年来有所泛起。因全镇以河南籍人居多,故境内不少习俗被河南籍人同化。本章所记的,主要是河南籍人的民俗习惯。

 

第一节 时令习俗

 

春节  旧时,春节指正月初一至十五半个月的时间。建国后,国家法令春节放假三天,一般企事业单位休息五天。初一凌晨交子时分,各家燃放爆竹,举行“接年”仪式。由家长率领儿孙,捧五根柳枝,绕居宅一周,然后用红纸条将五根柳枝箍住,置放供桌下面。五根枝条谓“五路财神”,柳枝是柴,“柴”与“财”同音,意为“接了财神”。清晨,晚辈至长辈床前拜年,以示问安。年初一早餐,河南籍人吃饺子,苏北籍人吃汤圆。早饭过后,左邻右舍相互拜年,祝新春愉快。如是“孝家”,第一个春节年初一,至亲持“三牲”礼来祭奠,称“烧新香”,“三牲”为一尾鱼、一方肉(肉须开一义口),一捆纸。年初二,始赴亲戚家拜年。红男绿女,络绎不绝。初三早晨,朝大门烧纸敬香,称“烧门神纸”,谓送门神上天。后方可扫地,向外泼水。十五之内,皆为拜年活动,同时,借此闲时互相请客吃饭,增加感情。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俗叫“正月半”,祭祖仪式与除夕同,故有正月十五大如年之说。是夜,家家点灯,有的人家间间房内皆上灯,灯火通夜,如外嫁女回娘家过节,须回避堂屋的灯,民间有“看了娘家灯,穷断脊梁筋”之说。春节期间,群众有舞狮子、玩旱船的习惯,以欢度佳节。近年来,此项活动已淡化。

清明节  清明节家家有包粽子,插柳条和上坟扫墓的习惯,千百年来沿袭至今,仍为广大人民所继承。

清明吃粽子,有苦粽子之说。因清明过后,农村进入春耕备耕大忙时期,男女劳力将要投入紧张的春耕生产,故称苦棕子。与冬至吃团子称甜团子,形成反差。

清明上坟扫墓,表示纪念祖先。民间习俗以清明前后三天为上坟期,但一般在前三天上坟,宜早不宜迟。远在外地的子孙,大多要赶回家为祖宗坟墓培土上坟。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家家包粽子、门上挂艾蒿、菖蒲等。

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的风俗,小孩用雄黄酒涂耳朵,额上写王字,穿印有老虎、蝎、蜂、蛇等图案的黄衣服,意能避瘟驱邪。八十年代,此风已绝。

七月半  迷信说法,七月半是鬼节,一年之间,七月半乃青黄不接之际,家家摆供饭、化纸帛祭祀祖先,河南人习俗,进入中旬后,一年在七月十五前过节,有“饿鬼等不到七月半”之说。而苏北人在当天过节。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建国前,民间有赏月的习俗,赏月时,台上供香斗、红菱、藕和月饼等,祝贺天上月圆地上人圆。

冬至节  农历在10月份,河南籍人有冬至迁坟,并葬之俗,同时,还有冬至吃团子之说,冬至团子为甜团子,意为冬至过后,一年之中农忙基本结束,农民可以休闲一段时间了,与清明苦粽子成为反差。

除夕  除夕,旧称年三十,也叫过年,这天或前数天,家家大扫除,户户搞卫生,室内室外焕然一新,准备过年。上午,由家长将祭祖器具整理停当,摆上供桌。供桌正中墙上贴(或挂)上祖宗神位,称为“香火”。河南人的香火供的是“祖宗昭穆神位”,乃是自家的列祖列宗,供奉的范围不及苏北籍人供的“天地君亲师位”广泛。香火两侧配有对联,一般是:上联为“祖德永扶家业盛”,下联为“宗功常佑子孙贤”。供桌的上首,供“东厨司命神位”,即民间传说的灶神,也有一副对联,“上天秦善事,下界保平安”。供桌的下首,供“长生土地神位”,即土地菩萨,同样有一副对联“春种一粒子,秋收万担粮”。下午,撕去所有门上的旧春联,换上新的春联,春联古称“桃符”,今称“门对子”,一律选用红纸。写的无非是吉祥如意一类的字句。宋王安石的《元旦》诗中,“爆竹声中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就是这种情景。有丧事的人家,第一年不贴春联,第二年贴黄色春联,以示“孝家”。孝家的春联,一般写“守孝三年容易满,思亲千载最难忘”,第三年又贴红色的了。门上春联贴好后,(堂屋大门上的春联要等吃过年夜饭再贴),再贴其它地方,称“杂笺”,如灶台上贴“小心火烛”,猪圈上贴“槽头兴旺”,鸡栏里贴“鸡鸭成群”,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窗子上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傍晚,举行祭祖仪式,这是除夕中最为隆重的场面。仪式由家长主持,儿孙辈肃立两侧,家长在神位前供饭菜,燃红烛,化纸币,上香敬酒行三叩首,同时心中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来年人口平安,万事如意。然后儿孙辈轮流向神位叩首,皆有祷告,内容因人而异。在祭祖过程中,放爆竹,燃千响,以示隆重。祭祖后,开始吃年夜饭,除夕活动进入高潮。旧例,远在外地的直系亲人,平时不能聚首,除夕一定要赶回家过年,所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吃年夜饭时,有“余饭碗”的习俗,取“来年有余”之意。饭后,长辈给未成年的儿孙辈发红包,俗称“压岁钱”。故有“夫妻同饮团圆酒,儿孙增添压岁钱”之句。然后,贴上堂屋大门的春联,自此,三天内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以为“扫掉财气”。饭后,儿孙们可以自由活动,家长则在堂屋烧香,俗称“守岁”。建国前,大户人家烧三夜香,小户人家也要烧一夜香,如今一般只烧五炉或七炉香了。至此,除夕一天的活动方告结束。

 

第二节 婚事习俗

 

建国前,男女婚事,由双方父母包办,所谓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决定了男女双方的终身大事。旧时婚事,先由媒人撮合,如双方父母同意,女方出具生辰八字,男方请算命人推算,是否相克,称为“合八字”。生辰八字由红柬写成,封面正中写“坤造”二字,扉页写女方出生年月日时,字须成双,必须八字。如双方不相克,即为婚事合适,遂定亲,定亲后,逢端午、中秋和春节(俗称三大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有“养女不为贵,要吃三个连肝肺”之说。同时,男方须向女家送上聘金;聘金多少,视男方经济情况而定。男方须要婚娶时,必须通知女方,叫“送日子”,旧称“下花”,即将婚娶时间通报对方,一般用红柬写成,封面正中写“预报佳期”,扉页写上婚娶时间,大多数送“对月日子”,也有个别送双月日子的。男家喜事为三天,第一天称“落桌”,远方亲戚陆续到来,小弟兄们帮助借桌椅,第二天称“正日”,亲朋好友前来贺喜。上午八时、九时,由媒人带领迎亲队伍出发,建国前迎亲为花轿,90年代之前用船,近年来改为汽车了。不管是轿、船和车,都用红绸扎成花朵,贴上红喜字,建国后还插上红旗。一路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下午三四时,迎亲队伍返回。新娘出门称“出阁”,出阁时,新娘要哭,一来表示难舍父母亲人,二来取“哭发、哭发”之意。新娘至男家后,迟迟不肯进门,向男方索要红包,一般要两次红包,也有要三次红包才肯进门的,据说,要红包是取“要发要发,越要越发”之意。拜堂后,男方先燃一个爆竹,有两重意思,一为告诫男方亲友暂停嬉闹;二为通知女方送亲人,男家准备停当,欢迎上门。送亲人称“上客”,由2人组成,一为长辈,一为平辈。上客上门寒暄数句即开筵摆酒,男方大宴宾客,敬喜烟、发喜糖。酒过三巡后,上客即知趣退席,临行前,既要教导新娘孝敬公婆,尊重丈夫,和睦家庭,勤俭持家,又要向男方父母要求担待新娘一二、表示客气,然后返回,有“上客是狗,吃了就走”之说。上客离席后,新娘由男方重要女眷带领,逐个拜见长辈,长辈则送一红包,称“拜钱”,以示见面礼。团圆酒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称“回门”,如女家在外地的,也可三天回门。回门时,女方也设宴由至亲相陪,长辈也送红包。回门返家后,男方小弟兄闹新房,有的甚至闹至午夜方散。第三天称“散厨”,新娘早起,为公婆献上洗脸水,下厨房为公婆做一道点心,以示孝敬公婆。小弟兄们帮助归还桌椅。至此,新婚喜事方告结束。

建国后,政府颁布《婚姻法》,婚姻大事,由男女双方自主,不再受旧的一套约束,但农村中婚姻习俗有少数如故。

 

第三节 丧事习俗

 

丧事,又称“白事”,因丧事人家男女都戴孝,一片白色,故称白事。如死者是家中长辈,在其弥留之际,由帮忙人(称“承重”或“扶重”)替其沐浴,换上新衣,停放堂屋东侧。衣服必须“五领三腰”,“五领”即五件有领子的衣服,“三腰”即为三件裤子,中式裤子都有腰。)尸体头南脚北,头前置一大盆,称“牢盆”,出殡时,将大盆摔破后众人从破片中跨过,谓“牢饭吃尽,从此升天”。尸体头下点油灯一盏,称“长明灯”,谓照亮道路。脚下缚公鸡一只,称“爬路鸡”,谓爬清路上的障碍。子女和媳妇俱重孝,孙辈戴黑孝,曾孙佩红布,旧例称见过四代人的丧事为半喜半忧,佩红布。亲友吊唁时,儿子在大门外跪接,以示答谢,妻女在尸旁痛哭。谓“嚎丧”。尸体一般三天即出殡,出殡称“出棺”,又叫“上山”,子女及至亲均须送至墓地。1968年平望火葬场建成后,改土葬为火葬。长辈死后,子女逢七日设祭,河南籍人祭五七,苏北籍人祭六七。旧例,孝家三年不办喜事,三年脱孝后方可男婚女嫁。现在改为一年了。

 

第四节 生活习俗

 

满月酒  婴儿出生后,其父至外祖家报喜,如报喜礼物中有公鸡时,则生的是男孩,满月摆“满月酒”,答谢众亲邻,建国前,满月酒仅限于至亲,近年来,逐渐扩大到同事好友。究其原委,一为祝贺,礼尚往来;二为感情投资,增进友谊;三为扩大热闹气氛。

生日酒  俗称过生,又叫作寿。旧例,家中长辈过生时,晚辈为其作寿,一来表示敬老,二来炫耀邻里。近年来,生日酒逐渐普遍,如小孩10岁生日设“过关酒”,(迷信说法,10岁是人生一关)16岁生日叫“成年酒”,名目繁多。老年人生日,做九不做十,因“十”与“死”字谐音。故避之。

上梁酒  建房造楼,乃人生中一件大事,至亲好友,送礼祝贺,上梁之日,主人摆“上梁酒”,以示答谢。近年来,相互攀比,送礼越送越大,宴席越办越好,档次越来越高。甚至有数十桌者。更为甚者,不但上梁办酒,搬家也办酒,不少经济拮据人家因此而负债。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