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横扇镇志 >> 第十五卷(社  会)第三章(宗  教)

第十五卷(社  会)第三章(宗  教)

2012/12/21 12:15:58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418

第一节 佛  教

 

横扇境内的佛教信仰始于五代。崇吴教寺建于后梁开平二年,之后历代有所增建,具体情况已不明。现在存址或重建的有南宋的张骑庙、施相公庙、娘娘庙(今亭子港村,原名报恩寺)等。到民国年间,各种规模的庙宇几乎星布全镇村落。

崇吴教寺最兴隆时,规模宏大,有僧房48间,和尚100余名,到民国时期还存5名,壬楚为师太。继者为通元。同时期施相公庙先后有阿龙师太、益泉师太当家,法根继之。四都玉隆道院(即东岳庙)先后有老道李启峰、施性稼当家,后继者孙凤林(九岁时入道)。张骑庙有巧林师太当家,继者庙根,后为三福。娘娘庙淦山为当家师太,梅林师太继之。下扇庵当家师太为小娜师太(因生成小手,人称小手师太)。罗粟港慈云庵有尼姑5—6人,当家者有富贵师太、文师太,继者为双喜、安庆等。

寺庙和尚除在寺内做日常佛事外,地域内有人亡故,都要应邀到家做祭念,诵念《玉皇忏》;做“五七”念《金刚经》以及超度(除座)亡灵念《金刚经》、《大悲忏》、《地藏经》等。

解放前,横扇民众普遍信奉佛教,按地段庙里设“巡址簿”记载各家户的各代死者姓名,每年逢清明、七月半、冬至、大年三十前,庙里师太要将巡址簿上各户死者抄录一份,送达每户,名为“节关”。在“过节”时候将“节关”焚化给亡祖。和尚送“节关”时每户要赠米赠款作谢仪。送“节关”是人人关注的大事,庙里从不肯马虎随便。能上“巡址簿”的亡者,必须在超度“除座”以后。

解放前,比较有规模的佛事活动有四都村东岳庙的“三月廿八坐夜佛”,那日白天演戏,晚上信佛的太婆们坐庙堂里的蒲墩上一边念佛一边折柴元宝,直达天明。所折柴元宝回家焚化给亡祖。张骑庙每年农历8月拜“华严经”,持续达月余,信佛者络绎不绝,分日分批参加念经、吃斋。另外,还有三月十八娘娘庙的“三茅会”等。

佛事活动另有做春台戏和行香两类。解放前定期演出春台戏的有正月二十沧洲墩开印戏以及二月二十日的张骑庙、三月十八日的娘娘庙、三月廿八的四都东岳庙等,三人浜、潘家潭、后河浜等村也有春台戏演出。如出火灾,还要演谢火神戏等。某些村落还有民间自愿组织的“刘王会”,每年正月初三、七月半要举行行香,如三人浜、北前扇等。张骑庙每三年行一次香,其规模十分宏大。

解放后,上述庙宇逐年被毁,和尚还俗或死亡,一切佛事活动自行消匿。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原来庙宇重建的重建、修复的修复,都出自民众的自发。似解放前那般的佛事规模虽未曾出现,但民众烧香拜佛日趋增多。横扇地区主要庙宇如下:

一、崇吴教寺:庙址在四都村。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毁于清咸丰元年(1851)正月初一。据说那天因两个乞丐煮饭而引起失火,导致全寺焚没。

数年后,四乡士绅会聚共商修复大事,开缘簿请大家施舍募捐,可到场士绅都推诿观望。星角里(今属平望)有位屠姓富绅,其孙屠阳春,年12,代祖与会,因后到,不知缘由,坐上主位。士绅让他先开缘簿写疏。年小志大的屠阳春见状竟大胆写下:“小小屠阳春独建崇吴寺”十个大字。后屠翁勇挑这副重担,弃产出资,三年内重建崇吴教寺。后来,村人为纪念屠阳春功德,曾在头山门为其塑像。

崇吴寺以后又逐年衰败,解放时,单剩头山门四金刚殿。1958年拆除,现尚存参天银杏1棵。

二、张骑庙:庙址在今姚家港村张骑庙港。

张骑庙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张世杰而建。据传,要建庙前,有一只大鸟衔一支木头落在这里,大家都传言这是张世杰显灵骑木降临此地。当时,当地老百姓视其为圣物,用刀刮其木屑当作仙丹医治病人。此木日损月消,不久就全给当药吃光了。为了报答张世杰的恩典,周围老百姓募资就在降木处建造了庙宇,取名“张骑庙”。当地村也易名“张骑庙港”。

张骑庙承各路香烟的鼎盛,到民国初年发展到三十六间九天井的规模。

庙港徐家湾有位清末武进士徐梅峰某年患重病久治不愈,由人介绍到张骑庙烧香求仙方,不久病愈。徐梅峰开始信佛,有心破钞在张骑庙做点功德。那时正巧村上人想筹建庙台,在徐梅峰的带头下,庙台开工,自民国11年—13年(1924)竣工。

到解放前夕,张骑庙各项佛事不衰,有和尚多名。庙舍及庙台完整,至1958年全毁。

三、施相公庙:建于南宋。岳飞被害以后,岳飞的结拜弟兄施全为了报仇,某次他潜伏于杭州邑宁桥下趁秦桧灵隐进香回来,伺机行刺,不幸未遂,施全被秦桧所擒身遭屠戮。江南人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各地纷纷建庙塑像以示纪念。庙前村民届时效法于洁字、银字两圩的交接处建造施相公庙,并参照他地建相公庙的惯例,在准对山门的河上架设石桥,桥名取施全遇难地杭州“邑宁桥”同名。

此庙自南宋建庙直至民国香火一直鼎盛,并在庙所在地形成“庙前”集镇。解放后该集镇逐年衰败。

 

第二节 道  教

 

横扇道徒不多。道观仅四都村上的玉隆道观。据民国15年5月23日《黎里报》有关记载:“横扇四都村玉隆道院即东岳庙,建于五代。相传清世宗(雍正)为皇子时,与该庙羽士某善。曾数至其地,有密室。龙床尚在。世移年远已不可考。惟世宗所书“憩寄”二字匾额至今犹存。笔力雄厚。中铃朱文方印……”

该文又述“(玉隆道院)兹因年久失修,由石塘钱禄(徽)庭发起,募捐重修,共化银1600余元。刻已工毕,焕然一新。太湖垦荒客民等亦捐洋400元,兹届竣工,该客民等捐资于旧历三月廿八、廿九演草台戏两天……”

如上,可知当年玉隆道院的兴旺及影响不凡。该院后来逐年衰落,到解放时院房颓败,仅存道士1名。1958年整体拆除。

横扇各村坊一般都有一、二名道士,但他们都属散兵游勇,各自为政。道士所作民间法事为送葬、斋皇和道场。念“志心朝礼”《玉皇忏》、《东岳忏》等。

解放前,还有民间自愿组合信奉道教的“三官会”。“三官会”一般由几个自然村联合参加(不信的人家可不参加)。每年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进行三次集会。每次集会由一户当值会。各户挨次轮流。凡值会者那日要备具香烛纸马,并担负参加三官会的每户一人来进中、晚两餐的素斋。参伙者要向值会户送“香金费”,以助那天费用支出。届日要派定五、六名识字者诵经礼拜。八月十五正值中秋节,轮到的值会户还须在住屋大场上搭小台,以供晚上供奉香斗,特邀道士参加诵“大斗忏”“小斗忏”。闹到半夜结束。

解放后,道士们都弃行务正业,民间的“三官会”等自行消散。

 

第三节 基督教

 

民国初年,本镇王福堂是基督教传教士,全家两代四口人都参加该教。在他的传教下,另有信徒多名,常集中在港北贤泰弄内吴云启家做礼拜。后来王福堂去世,其儿王金寿家迁盛泽,横扇原有信徒基本停止活动。因基督教不享祀祖宗,所以信者也难发展。直达解放,基督教在横扇没能盛行。

改革开放后,基督教又开始传播,并取得信徒。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旗杆下、石塘、庙前、倪家扇等村有人信教并有所扩展。在上述村虽无正式教堂,但已有固定处所“做礼拜”(星期五或星期天),牧师自菀坪来。到1998年,全镇信徒已有几十人。

 

第四节 道会门

 

一、中华理教会(在理)

民国十八年左右,横扇建立中华理教会悟修堂。由河南人(居住地今菀坪)曹万泰和本镇周应模筹建经办,买得横扇镇北大街中部偏西的史可鑑家旧房改建而成悟修堂。该堂的当家者张龙吉(山东籍)常住苏州,是中华理教会的二号“通”字辈教爷(一号称“大”字辈)。凡有教事他就来横扇主持。

参加该理教会的人称“在理”。参会之人不论男女一律戒烟戒酒,不得破戒。凡一旦发现破戒者,称作“反理”,开除会籍不贷。“悟修堂”信徒以太湖移民的河南人居多,约有百余人。横扇籍也有七、八十人。

“悟修堂”内供奉观音和地藏两尊菩萨。所搞佛事活动都选择在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个观音生日和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届日所有“在理”人员都参加吃素斋和参拜菩萨,邀请金家扇道士打唱等。地藏王生日在晚上活动,和尚放焰火,放水灯,煞是热闹。

解放后,中华理教会不再存在,所有“在理人员”不再“在理”。此教会仅成了历史陈迹。

二、一贯道:

一贯道是反动道会门。横扇的一贯道孳生于1946年,台主是河南人曹万泰(筹建横扇“中华理教会”人员之一)。台址设港南西板梢。最盛时道员极众,以妇女为主。1947年,受横扇小学在校学生曹万泰之子曹世忠的怂恿,届年横扇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几乎全部参加了一贯道。

一贯道坛堂居中设弥勒佛,左右两旁列关公、吕纯阳、济公、观音等(塑像或挂像),中间挂轴,书“明明上帝”。该坛1948年衰败告终。

同时或稍后,河南人刘登科在南小港(今大家港村1组)自设一贯道道坛,参加者都为河南人。1952年国家取缔反动道会门组织时被取缔。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