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横扇镇志 >> 第十五卷(社  会)第二章(风俗习惯)

第十五卷(社  会)第二章(风俗习惯)

2012/12/21 12:15:19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276

第一节 岁时习俗

 

一、新年(春节)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放开门迎春爆竹、百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大年夜12时前后放爆竹,“迎新春”更显热闹。春节早餐吃糖水糯米小圆子,中午吃“长寿面”。当日不拎水、不扫地。人人穿新衣,邻里见面互道恭喜,不许说污言秽语。年初二起开始彼此探亲访友,最迟的要过正月二十。

春节期间,除商业、交通、邮电等行业反而忙碌外,其他行业都要过年初五才开工,商店一般上午营业下午打烊,到年初六才全日营业,春节里婚嫁忙碌。

二、接财神

接财神又叫接路头。年初五是五路(东西南北中)财神生日。初四晚上起每家焚香点烛,鸣放鞭炮,恭祭财神,以求各路财神爷给其招财进宝,全年发财。开商店者尤然,初四晚上店店摆酒席,必备猪头一个,活鲤鱼一条安放,以求利市高升。店主或当家先生要手握燃香到店门口恭候财神进店享席。黄昏,沧洲墩财神庙里财神爷被抬出去全镇“行香”,并向每店赠马章(财神像)一个,届时店家又要燃放爆竹。请财神席要过翌日晨才收场。年初五晚店主备路头酒宴请职工,同时解雇不称意的伙计。

棺材店、药材店和医生者不许公开接财神,民众认为他们接了财神发了财。便意味着生病者、死者会多,广大老百姓会遭殃。

三、清明节

每年公历4月5日左右是清明节。清明为民间传统鬼节。前一、二日家家裹粽子,备祭品祀享祖宗。清明节前或当日,家家要往祖坟“上坟”吊念。新亡人逢第一个清明称“新清明”,凡至亲等都要备祭品上坟祭祀。

清明节后,农忙将开始,所以吃清明粽子俗称“苦粽子”。

清明处大好春光时节,阳光明媚,空气清鲜,草木新绿,油菜花怒放,民间有到田头“踏青”、“游菜花”玩赏春光的习俗。

按传统迷信,谓清明百无禁忌,鬼不作祟,所以那日移坟、动土可以平安无虞。

四、立夏

每年公历5月6日左右为立夏节。届时杜康新熟,故“立夏”俗称“酒鬼伯伯生日”,“饮酒赏立夏”为盛事。立夏的传统食品有麦芽塌饼、酒酿。蚕豆糯米饭家家必吃,佐以应时菜肴油氽臭豆腐干、咸鸭蛋。届时正好蚕豆初熟,小孩子有结伴到田野烧“野火饭”吃的乐事。

立夏日人人要称体重。传说此俗起源于三国末期。南蛮孟获为感诸葛亮七擒七纵之恩,臣服了蜀国,后来诸葛亮去世,刘阿斗无能,蜀被司马氏所灭,阿斗被软禁。每逢立夏节,孟获要把阿斗过秤,看他是否比上一年体轻了,若体轻,就说明司马虐待了他,孟获就要向司马氏提出“抗议”。

立夏节,岳家要往新婿家送新嫁女儿的夏用物品,如单衣、凉席、蒲扇等。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提高,改送高档衣衫、电扇、空调等,名为“送夏衣”。

五、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过此节,风俗繁复:一、全家吃粽子、油燉、大黄鱼、大蒜烧豆腐、饮雄黄酒、嚼雄黄炒蚕豆等。二、小孩子吃蜘蛛蛋、穿印有蜈蚣、蜘蛛、壁虎、蝙蝠、蛇“五毒”图案布料制成的衣服,戴老虎帽、着老虎鞋;拿八卦大黄、独瓣大蒜头、五彩红绿绸流苏扎一起挂在身上;肉体上涂雄黄,眉间写“王”字。以上作法传说可以“压邪”。三、门头挂菖蒲、大蒜、蓬蒿束;拿苍术、白芷放脚炉里薰烧以祈驱整个夏季的蚊虫。四、中午拜灶神。其它时日拜灶用素肴,独这天用荤肴。五、受《白蛇传》影响,午时三刻关窗闭户家人不许外出,以免见“五毒”现原形。

解放后讲求科学,移风易俗,雄黄酒有毒不再饮用,苍术白芷也不再薰烧,改用灭虫药水。端午吃食没变更,门上挂菖蒲、大蒜、蓬蒿束照常。传说端午是杀鞑子的日子,菖蒲代表宝剑、蓬蒿为鞭子,大蒜是被杀的鞑子头。那一天,渔船上人还要向河里抛粽子,为纪念大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是端午节投汩罗江而死的。

六、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称天贶节。“六月六裹只馄饨落一落”,传统在那一天家家要吃肉馄饨,或浇头面条。六月六的日头(太阳)相当有六十六个日头,所以那天晒冬衣、被褥最管用,美其名日“晒行头”。读书人都不忘晒书箱、晒书本。六月六又称“猫狗生日”,将猫狗洗浴,可以一年不生病。这天若打雷,一般要连打六十六个“猫狗阵”,当年夏日雨水必然较多。

七、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的鬼节。家家蒸馒头、放糕、备菜肴在十二、三日预先“过节”,传说鬼们吃过酒席十五日晚上要去涟水荡(王江泾附近)观赏“芦花会”。是日,渔船人习惯往河里扔猪头,祭享水母娘娘,保佑船只平安多打鱼。

俗语“甜馒头、苦粽子”。甜馒头就是指七月半所蒸的馒头,因为吃过这馒头后可有几月农闲,所以是“甜”的。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传统的团圆节。从前,这一天家家要团聚共进晚餐。现代由于家人工作在四面八方,已不讲究这种规矩。节前,晚辈要给长辈送月饼,出嫁的女儿尤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已不限于月饼,还有名酒、名烟、水果等。企事业单位近年已形成向工作人员赠送月饼与水果的习惯。

中秋之月于全年中最明;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当夜赏月为传统雅事。

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为阳,两九叠一起故称重阳。又称“登高”节。届日有插茱萸登高习俗,据说可以避邪。其实,其时秋光最好,天高云淡,登高极目远眺,确能令人心旷神怡,胸襟开朗,利于精神保健。

1985年起,国家于该节定为“老人节”,旨在敬老、尊老、爱老。届时各企事业单位都向退休职工慰问送礼。

十、冬至

冬至处公历12月下旬初。该节顾名思义:寒冷的冬天来到了。自冬至起,最冷的九九开始。一年中冬至日最短,冬至夜最长。所以有“做个夏至日,睡个冬至夜”之说。

冬至也为鬼节,有祭祖之俗。盛行做糯米团子,冬至的地位与“年”相仿佛,因此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十一、小年夜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称小年夜。那天晚上家家户户要送灶君(前一、二日也可以)。相传灶君为“东厨司命”掌管各家祸福,灶君每年年底要往玉帝处作一次工作汇报。因此,小年夜每家要把灶上的灶君请下来,以糕果、酒菜祭享后,焚化送它上天庭,待“立春”过后,买新灶君像从天上接回家来。解放后这项举作已经废止。还有,小年夜晚餐多数人家吃汤落肉团子。

十二、大年夜(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即为大年夜。各家都有吃年夜饭的习惯。从前儿子多的人家,要一个个排好次序请长辈吃年夜饭,所以他们二十七、二十八开始要连续吃几顿年夜饭。吃年夜饭前先祭享祖宗,祭菜讲求丰富,比清明、中元、冬至“过节”时多得多,纸箔也化得多。以己及祖,也让祖先在“冥国”过个丰乐之年。

吃年夜饭时要放3—4个爆竹,全家人要一个不少地围坐一起进餐,历时较长。餐毕也要放爆竹。吃年饭时或饭后,长辈赠晚辈红纸包的“压岁钱”。

年夜饭后,要干的事还很多,于从前,主妇们在土制熘秋米、芝麻糖、炒南瓜子等,接着装年饭,刮镬子,水缸里拎满水等等工作。男的通宵“守岁”“暖灶”,青少年到自家田里“烧田财”,孩子们作伴递灯笼去圩岸上或串门玩耍。第二天主人早起放几枚迎春爆竹。有些人家彻夜灯不灭,脚炉火不熄。

解放后上述习俗基本都延续了下来。有更新意义的是:除旧和迎新的爆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者结合于午夜十二时一并放爆。届时爆声重叠响彻苍穹,蔚为壮观。近年,由于进入小康生活,除夕夜的各色焰火连放不断直至深宵,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到处是一片祥和幸福的气氛。

 

第二节 生产习俗

 

一、开秧扇

节临夏至,移栽晚稻的夏种大忙开始。解放前凡雇有长工的地主富农家,夏至日例行对长工放假一天,给他们点另用钱上街玩耍和理发,当天伙食也略作改善,权为“以逸待劳”。翌日起“开秧扇”往大田移栽,到全部移栽结束要7到10天左右连续作战,劳动艰辛而紧张。

解放后,地、富打倒,长工解放,此俗不复存在。

二、望山头

横扇是蚕桑业发达地区之一,历史漫长,形成不少蚕桑生产习俗。其中最主要的是蚕宝宝“上山”,蚕体裹身基本成茧以后,岳母要往新婿家“望山头”。例行做法是:岳母携粉丝(象征蚕腺体)、杜园笋(涨头)、水糕及时令桃子、枇杷、杨梅(三果)到婿家,这些食品都要放在“山头”上,以祈求蚕茧丰产。中午时分取下。过后,水糕要赠送左邻右舍。

“望山头”连望三年,传说此风俗的兴起是由于早先蚕种质量不好,养育过程中存活很难。再由于丝价昂贵,有“一两蚕丝一银元”之说。凡养蚕能达于“上山”,结成茧子,算是大幸。所以“望山头”实质上是一种庆贺活动。

解放后,此俗逐渐消匿。

三、新店开张

新店开张时间需选择在上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都选择在带“8”日子的上午8时),大放爆竹。亲友要送粽子、糕点、糖果、绸幛、对联、画轴、镜框等,其上题词都为吉利话,无非生意兴隆、发财等。粽子、糕点等要赠送左右店邻。对联等悬挂在店堂内。届日店主办酒席招待来贺的亲友和招聘来的职工。改革开放后新店开张往往大摆场面。办酒席十至几十桌的不在少数,一切亲朋好友齐邀至,大放爆竹更显热闹。

四、收学徒

从前商店和手工业者盛行收“学生意”(学徒)。拜师那日,当学徒者由他至亲(娘舅、姑夫)领着进店,携带糕团(高高高)食品及红皮甘蔗两根(节节高)。学徒在红毡毯上向店主下跪。若店大还有经理、账房先生者,还要逐个下跪。学徒送来的糕团食品分赠邻里店家。

解放后私营商店转为集体商业,不再收学徒。手工业收徒,也不再有上述跪拜仪式。

 

第三节 生活习俗

 

一、婚嫁

民国以前,横扇境内男女婚嫁都是包办买卖封建婚姻,从相亲、定亲到成亲,完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国时期,仍很少自由恋爱。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八字相配,以及身价财礼等。男子可以纳妾,干涉寡妇再嫁。

婚嫁历来男家主动。从前男家先请媒人物色女家,有一定眉目后,女家去男家相亲,男家设茶水招待,若女家认为合适中意,就可饮茶,称“受茶“,若不中意,就不能饮。

从前迷信:相亲满意后,女家要向男家提供女儿的“年庚八字”。男家拿到年庚后要去“星卜”,看当婚男女年庚是否“相克”,克者要告吹,“相成”者,男家委媒人去女家告知可结“秦晋”,名曰“期口”。

“期口”后男家要择曰“文定”“纳采”或“文定”“纳采”一起做,俗称“一盘出”。其中摆放聘金、首饰、衣服等(近年还加摩托车、冰箱彩电等高档物品)。择定的婚嫁日期一“道日”,可以在“盘中”一并交付,也可稍后奉达。

婚嫁期男家共三天,“落桌”、“正日”“花会”。女家只有一天“正日“。“正日”是正式娶嫁日,娶嫁有两类方式:“迎娶”—男家开大船(近年用汽车)到女家把新娘娶来;“送亲”—男家不动用交通工具,而由女家将新娘送上男家来。不论“迎娶”、“送亲”,其一切礼仪相同,唯不同的:用“迎娶”方式的,男家的迎娶船到女家村坊时,有村人途中“作栅”。作栅有多有少,凭村人高兴。作栅的动作很简单,只要将篙子或竹竿往迎娶船前一横,迎娶船就算遇到“栅”不可通行了。为“通栅”,迎娶船上要拿出糖果或香烟或红包给摆栅人,如摆栅人嫌少,那么还要按规定迭加数量,直到摆栅人满足“放栅”为止。

迎娶船到女家埠头,要向女家送“小六礼“后才可停靠。然后由船上“掌迎盘”掌管送“大六礼”等等帖子,帖内放钱。女家有“看帖人”,如果帖内金额不合女家要求要退帖重来,直到全部帖子妥善解决,再后新娘才许讨走。

新娘娶到男家,进行参拜天地、祖宗等结婚仪式,然后送入洞房。接着酒宴开始,晚上闹新房。

次日,岳丈(或舅郎)要往男家“望朝”。“望朝”后小夫妻俩去女家“回门”(解放后“回门”不再,“望朝”也在男家迎娶船头提早举行)。

再过几日,小夫妻到女家“做新客”吃蹄子。女方有叔、伯等也照样款待。“做新客”小夫妻俩要停留几日。离开时,岳家要做大量团子“送女婿”。

结婚一月整,女家要放舟将嫁女接回家过一些日子,名为“载满月”。

婚嫁中另有“养媳妇并亲”、“入赘”、“两头挂花幡”三种不同情况:

1.养媳妇并亲:从小领养在家的童养媳,成人后由公婆作主,选定吉日与其子成亲。婚礼除迎娶仪式不用外,其它如宴请亲友乡邻,新人交拜天地、洞房花烛等习俗同样进行。

2.入赘:俗称招女婿,即男方到女家成亲落户。除迎娶外,其它婚事仪式照常规进行。入赘后,生男育女全姓女方的姓,女方财产有继承权。

3.两头挂花幡:男女成婚后,两家都备有新房,生男育女,一胎姓女姓,二胎姓男姓,两家财产双方都有继承权。“入赘”、“两头挂花幡”两种婚嫁习俗仍沿袭至今。

解放后,1951年10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止包办婚姻,禁领童养媳,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准许寡妇再嫁。结婚双方须亲至当地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提倡婚事简办,有的举行旅行结婚,一些企事业单位组织结婚的青年男女举行集体婚礼。

附一:抢亲

抢亲的陋习由来已久。解放前一些已有婚约的男方因无经济能力正式择日迎娶,男方家长便与媒妁串通,对女家封锁消息,“密谋”于某日庙会春台戏场上组织人力对在场看戏那姑娘实施“抢亲”。先由媒妁作眼线侦察那姑娘在某处,就暗示其未婚夫及已安排好的有关抢亲人员逢时机架住姑娘,同时放爆竹、鸣锣,将她劫持到男家,强行“拜堂”,结为夫妻。

附二、拖亲

与某女青年已定婚约的男青年,若因父或母亡故,经济困难,家里缺人照料,可以与女家协商,即日结婚,名为“拖亲”。

拖亲时男女青年穿白衣白衫先到未出殡的父或母灵枢前双双跪拜,然后出殡。出殡归来,男女双双脱去孝服换上吉服举行婚礼,略备水酒招待亲朋,“拖亲”仪式告终。

解放后,由于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建立,生活水平提高,婚烟法制健全,再无抢亲、拖亲的事件发生。

二、丧葬

旧时,人亡故,小辈为其擦身,穿寿衣后安放在门板上停放正屋中堂,头南脚北,脚边置油灯一盏,尽夜不熄,称长明灯。丧家派人先到寺庙里“批书”,为死者“开路条”,再往亲戚家“报死”。各亲戚家闻讯即买白布、烧纸往丧家“上相”,行“吊仪”吃豆腐饭。凡至亲者要出资邀和尚为死者“做祭念”。做丧事一般历时三天(三朝丧)。地主等富家有“五朝”“七朝”甚至“九朝丧”的,但尸体要横陈于正屋中堂,头东脚西。出殡的前一天举行“小殓”一将死者入柩,全体亲朋和自族都要跪拜。次日晨“大殓”,灵柩钉锲最后完善,赴丧者一样跪拜(解放后实行火葬不用灵柩,但大小殓的仪式无异)。吃罢早饭出殡,和尚道士奏乐,子女披麻戴孝,亲者穿素白,一行人相送,灵柩入土为安。

解放前,横扇盛行土葬,土葬有地上葬、地下葬之分。地上葬,停棺地面,用砖瓦砌小房,将棺柩围盖住,贫家则用稻草将棺柩蒙盖住;赤贫户或无人收尸的,则用薄皮棺柩或盐蒲包将尸体葬到台基上(公用墓地)。地下葬,用土堆坟。富贵人家坟墓建筑考究,墓穴用砖砌,墓顶用石板,由石榫封合,墓上堆土。

自死者逝日那天算起,家人要做“七七”,每逢“七”期点烛焚纸,共四十九天结束。其中“头七”后做“神会”,“五七”要往东岳庙进香(神会、进香解放后已废)。解放前,要为死者立牌位设灵台,灵台安放三、五年不等,然后脱白除灵(俗称“除座”),一个死者的丧事才算最后告终。

解放后以上丧葬风俗虽有所保持,但已削繁就简,举行火葬。除进行“做祭念”“做七”还盛行外,其余部分已基本消除。

三、建房

新建房的过程中,有大大小小规矩,重点在于上梁和进屋两项。

上梁要选择吉日。房屋正梁中间包红布,左中右两端各钉2枚“顺治通宝”铜钿,共6枚。红布上再结扎一双红筷,在红布正中悬串有粽子、方糕、万年青的挂束。在木匠安架正梁的同时,大放爆竹。梁架牢,梁上再披帐子一顶,被面一条。接着木匠往梁下抛馒头、糕、糖果等,小孩子等彼此抢拾,增其快乐和喜气。接着在正梁下摆方桌,设祭菜点香烛迎享祖宗。当晚办上梁酒,一切亲朋好友都来赴宴。

吃上梁酒的亲朋好友要送“红包”以示祝贺。主妇的娘家送礼最重。除必备涂红新长梯1条(表示步步高升)、数量多的粽子、糖果或糕点外,还要赠彩电、冰箱、卫生设备、沙发等等。已成家的兄、弟、姐妹也要争相送礼。

新屋落成,主人搬入新居那天,称作“进屋”。届日,凡亲戚好友都要到场,一般携馒头、活禽等食品作礼,主家同样要备酒席招待。

乔迁又称“搬场”,“搬场”与“进屋”的规矩不相上下,不再赘述。

四、打船

解放前,农家打造新船与建房一样郑重其事,俗称“打船造屋”。新船竣工之时,亲朋好友都要送礼庆祝,主家备酒宴招待。

附:改革开放后,某户买摩托车之类,同样要赠糕点等祝贺,糕点分送乡邻。但主家酒席不办。

五、生日、寿诞

生日为出生之日。“做生日”一般在逢旬年的生日,如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等改称“做寿”。此类活动解放前较多,解放后一度匿迹。20世纪80年代重蹈覆辙,且越演越烈,还新滋出幼儿周岁生日、十六岁花季生日之风。内容也趋丰富,化费升级,已经从以前的单纯吃“生日面”“寿面”、酒宴外,新增大蛋糕,蛋糕上插燃与年岁同数的彩烛,大染了“洋”气。送礼者也要由原始的送寿面、寿桃扩大至五花八门,尤其是幼儿周岁和十六岁的花季生日,长辈还要赠其金饰、高级衣物。主家办筵席招待已不在话下。

六、过房,过继,领养

1.过房,又称寄名。目的在于配亲戚,源出自家至亲少不够闹猛,或是本性喜欢多交亲配友。做法是:将自已的子或女认他家夫妻作“过房爷”“过房娘”,书面语即为“寄父母”。这样两户本来毫无搭界的人家便成了亲戚。当然也有不少亲上认亲的。配过房亲的大致出于这两种情况:一是双方的夫或妻经常在一起工作、生活,话得投机,感情比较亲热,就由双方或一方提议或旁人撺掇,把此子女寄名给彼夫妻,或反之。另一情况是阿谀取宠趋炎附势,为一己之利益找靠山,硬扯自已的子女投靠寄名的,这种情况解放前后概莫能外。解放前还有因迷信寄名的,如为了出生的孩子容易抚养,将其过房给关圣帝君,观音大士等,祈求神佛庇佑。还有某家子女兴旺硕健,自家子女弱瘦,央求将己生子女寄名于某家的。再者家有重病人久治不愈,就去认过房儿或过房女冲喜,名日“斋星官”。被过房的子女要求越幼越好。那一天,被过房的幼儿(幼女)由母亲抱着,携星官马章(像)、香烛、纸帛、爆竹、一桌素菜肴等到过房爷家摆设斋祀(即斋星官),一边将幼儿抱到病人床前由幼儿的母亲代叫声“过房爷”并叩头,随后“过房爷”出“压岁钿”,招待中饭,自此双方成了过房亲。

结成了过房亲的双方,彼此间的礼尚往来与亲生关系一样对待,如寄父母死亡了,寄子女要与亲子女一样礼仪对待,寄子女婚配,寄父母视之若亲生。

在过房亲的群体中也不乏有始无终,俗语“过房亲,三年亲,过了三年冷清清”便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2.过继:中年夫妻没有生养子女,为了日后“延续香烟”不灭门,可以采取自愿原则于侄子中选取一名充当继子。若老辈弟兄多而只有其中一家生有儿子,这个儿子可以兼作多家老辈弟兄的继子,俗称“几房合一子”、“三亩地竹笋只生这个芽芽”。如若无近亲侄子过继的可以次而代之以堂侄、外甥、表亲过继。

继子有上门和不上门两种。但不管上门与否,继父母对继子的抚养义务以及赋于继子的权利义务都相当,如继子对继父母的养老送终、遗产继承等。

3.领养:解放前,夫妻婚后不育、没有子女的,自族、至亲中也无条件过继的,才可以领养外姓孩子作自己的子女,也可去育婴堂领养。凡领养来子女一律改姓养父之姓,视同己出。领养与被领养两家之间平日可以来往也可断绝来往。子女日后对养父母的扶养义务和继承遗产权利与己出毫无区别。

解放后,领养比较自由,不受自族与至亲中具有过继条件的限制。凡领养者需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申报户口,以示合法。

七、怀孕与小孩子出生

1.端糖:出嫁的女儿怀孕后,其娘家要准备“端糖”(民间以讹传讹变叫“担汤”)。“端糖”必须要赶在孩子临盆前的时期内,但约定俗成不可在农历5月(忤逆坯,不孝父母)、6月(要落胎)、8月(七上八“下”,不发达),其它月均可。娘家去“端糖”时,要送出生婴儿的毛衫、抱裙、尿布等衣着以及红糖、火腿、皮蛋、鲜鱼、胡桃、荔枝、桂园等,其他亲属来“端糖”大致也要此类食品。进入新时期后,由于大众生活水平提高,馈赠的物品除上述外,更显丰富多彩、高档现代化。娘家“端糖”还要裹送大号粽子(俗称gáwū粽),将它分赠亲属。亲属收到这类大号粽子等于得到邀端糖的请柬,不得不往。

婴儿出生后,娘家还要购买家禽、脚爪等食品赠送产妇,名为“端熟糖”,感情至好的亲戚也不在例外

2.做三朝:婴儿出世第三天,有钱的人家要“做三朝”,办筵席,吃三朝面,亲友一般都要邀到。亲友要向婴儿赠云片糕和“压岁钱“。经济稍次的人家三朝不“做”,但也要下“三朝面”,1—2碗分赠乡邻,一般为大肉或鱼肉双浇面。

3.做满月:婴儿出世满一个月要做满月(有的满两月,称“双满月”)。亲朋好友送红包、云片糕。小儿出生后剃第一个头,点香烛、放爆竹拜“阿太”,娘舅买“满月”帽、划大糕。自家办酒席,做大量”乓糕“,赠前来叨讨的村上孩童,做大量团子分赠乡邻及所有亲朋好友。碍于经济,不办满月酒的人家,上述例规也不可缺少。

4.端年饭:婴儿出生若在上半年的,当年舅妈、姑姑就要给孩子端年饭。若出生在下半年,那么在次年开始端年饭,一连三年。端饭的日期必须在冬至节前。年饭是一大碗赤豆糯米饭,上放煮熟大鱼一条、大肉一快、大蛋饺两只、红蛋4个,桔子4只、染红花生果、乌菱若干以及“压岁钿”。衣着方面,当年赠帽子,次年鞋袜,第三年衣料。年饭受出以后,回赠糯米一大碗及桔子等。

5.送七子:送七子的习俗是自改革开放后才萌生并普及起来的,每年在孩子的生日前,凡舅舅、姑姑及寄父母都要对该孩子“送七子”。所谓七子是七样蜜饯瓜果食品,另加活禽1只,小孩衣料若干,压岁钱、爆竹和百响。这些东西送到孩子家后,那天,孩子的父母要选择在孩子出生的那个时辰里,放爆竹、百响,然后将“七子”给孩子享用。

八、望病探疾

人生了病、亲友要来探病,俗称“问讯”。时间都需在上午,下午是不可以的。探病者携带水果、营养品赠病人,坐病人床前询问病情,以好言安慰,以求病人生理、心理平衡,树立战胜疾病之信心与希望。临别,要祝愿病者早日康复等等。解放以后,又多了组织关怀,凡单位所属工作人员生病,单位领导、工会领导与亲友一样前来“问讯”,病重的、困难大的还可得到经济照顾。

九、扳蹄子

凡年近60岁的老人,已出嫁的女儿或寄女儿都要在老人59岁那年赠送一对蹄子,禽蛋和面条若干,让父母辈吃了长寿,再是66岁将即,也要照例赠送一次。

十、分家

多子的家庭,在其中一个或全部儿子结婚以后,父辈提出要与他分家自理。分家时间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十五,因这时正是一年中间。该年度中的经济收支及农事进程都正值一半,这时候分家比较合理。分家之日,舅舅、姑夫等亲戚家及族里长辈都要到场。父辈提出分配家庭财产的方案,经共同协商,达成协议后写一式几份分家契,接着照契约实施分发财产。主家办分家酒。

分家既定,岳父母要往婿家赠送饭箩、扫帚、锅、碗等一应日常家用办伙的工具物品,每件双套。且还要置大肠(新家越做越长财、长寿)、肺(沸起来)等食品,意在祝愿新家兴旺发达。

十一、学龄儿童上学

儿童上学前,娘舅要赠送一块书包布,布上系条红线绳、绳头扣一枚铜钱。另加纸墨笔砚、描红簿。有的娘舅还买应读的初级课本《百家姓》《神童》《千字文》等。送书包布的同时,还赠粽子、糕、糖果等。解放后,此俗无改。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娘舅除送高级书包、文具用品外,更增赠洋伞、雨鞋及红包。

民国时期,学龄儿童上的是私塾,学生第一天到塾,先叩拜孔夫子塑像,再向塾师下跪,由家长分送塾师及同窗粽子、糕、粽子糖及分斟各人糖汤茶。另有两根红皮甘蔗存放于课堂内。根据传统,这些东西无非盼望自家子弟上学后“高高高”(糕)、“中中中”(粽子)(中秀才、举人、状元),糖则表示甜甜蜜蜜,大家友好上进。

后来,现代学堂兴起,学龄童上学时,除娘舅学前赠物仍然保留,上学时的那套规矩已成历史。但是子女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等,近年新长了大办筵席,亲友送礼祝贺的风气。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