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横扇镇志 >> 第十四卷(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第二章(农村建设)

第十四卷(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第二章(农村建设)

2012/12/21 12:09:24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744

解放前横扇农村闭塞落后,农民生活艰苦。除有几条大众行人的传统通途较为宽大,其余的行道都为弯曲、狭小,雨日泥泞的小道。解放后随着水利建设的开展,某些地段改为大道或路径变动,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有大的改观。由于地处水乡,水港多,有农桥百余座(石桥、木桥、独木桥)。20世纪80年代以后除个别石桥外,都翻新成宽阔的水泥桥。

农村住房基本上为砖瓦平房,但都低陋狭窄。少数地主人家有楼房。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内,农民翻建房屋较多,但仍求简陋,用材马虎。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大批农户翻建水泥结构的楼房。90年代进一步营造别墅家园。电灯、自来水、摩托、彩电、电话等进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节 乡  道

 

横扇地处水乡平原,道路平坦,解放前毫无道路建设,全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为路”,且大都是弯曲、荒草的田陌小道,遇雨后泥泞难行。但也有三条传统的较宽的通衢:一为镇区往东至庙前、四都村,庙前往北至太湖新桥;二为镇口往南至罗家坝桥;三为姚家港至亭子港的湖塘路。湖塘路属小粉土壤地段,细腻光滑,雨停路干,实为良道,此道可直达庙港、吴溇。

某些通途间尚有河流阻隔而无置桥梁,需用摆渡船通行。主要渡口有桃花渡(镇区东南,去平望必经)、泥水港(偏西南、去梅堰)。该两渡口行人来往多,常年设固定摆渡船。另有徐河湾至庙港、吕家浜至杨家田、荣斗庙至徐水浜、厍港至周家田等处都以拽渡船架途。1958年太浦河开掘,直至1979年横扇太浦河大桥竣工通行,其间20年间,南北来往人员也由摆渡船解决。

建国初期,除了兴修水利,某些行道有所变大和改径外,一般道路都无改观。进入改革开放后,由于横平公路和环湖公路的贯通,各村乡道才有更新并相继通了公路。具体表述如下:

横扇镇村际公路通行情况表

第二节 农  桥

 

横扇农村农桥众多,解放前共有160余座。其中石桥约占1/3。建国后由于农田水利与乡村建设的具体需要,填了旧有的港叉,新辟出河道。旧桥拆除,新桥架设。到1998年,横扇村际桥梁不少于解放前的数量,尚存一些河道走向不变原设的石桥外,余全已改建为水泥桥梁。各村通公路的道口都建有公路桥。

现有较重要、有名的农桥有:

竹林桥:位于现庙前村1组,跨直大港。东西走向,拱形石桥。跨度6米,高3.22米,长15米,桥面宽2.4米。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重建。因桥东有片竹林,故名。现已破旧不堪。

博士桥(八字桥):位于现庙前村2组(四都村)。分别由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两座梁式单孔石桥组成。两桥呈直角座向,犹如汉字“八”,故名“八字桥”,又谐名“博士桥”。其中东西向桥跨度5.4米,长10米,高3.1米,桥面宽1.8米;南北向桥跨度4.8米,长11.7米,高3.05米。桥面宽1.6米,同治十二年建。

万善桥(观音桥):位于现庙前村4组,跨坍阙港。南北走向,拱形石桥。因桥北原有观音庙,故又有观音桥之称。跨度5.7米,桥长15米,桥面宽2.8米,高4.2米。建民民国17年(1928)。

邑宁桥(施相公桥):位于现庙前村5组,跨庙前港。南北走向,拱形石桥。原桥北正对施相公庙,故又有施相公桥之别称。桥跨度5.7米,长17米,高3米,桥面宽2.3米。光绪十六年里人重建。现保存完好。

生庆桥:位于现庙前村7组。单孔梁式石桥,东西走向。桥长12米,宽1.85米,跨度5米,高3米。清康熙年间重建。

万安桥:位于现施家村堵上,东西走向。梁式三孔石桥。清道光二十四年重建。

福民桥(小彭家桥):现位于沧洲村2组。南北向,单孔梁式石桥。设石栏杆。清道光二十四年重建。

大庆桥:位于现姚家港村扶持港。东西向,单孔梁式石桥。民国二十九年重建。

放生河疑云桥:位于现轮牛村尹家港。东西向,单孔梁式石桥。民国十八年重建。

永兴桥:位于现叶家港村大咸港。东西向,三孔梁式石桥。清道光十年建。

种德桥:位于现叶家港村(叶家港)。东西向,三孔梁式石桥。桥长16.6米,宽2米,跨度8.2米。民国7年(1918)春重建。

太平桥:位于现亭子港村娘娘庙港。东西向,三孔梁式石桥。清同治元年十一月建。

曙光桥:位于北前村4组与施家村6组跨三级河(三级河北桥)。东西向水泥结构。1964年秋新建。长27米,宽1.54米,高4.50米。

横扇太浦河大桥:位于太浦河。南北向,五孔水泥公路拱桥。1980年3月28日竣工。宽7米,长182米。是横扇镇区通往南片厍港、大家港村的交通大桥。

 

第三节 农房建筑

 

解放前后,横扇农村的住房以砖木结构的平屋为主,猪羊棚等下脚屋为草房,少量外来户也住草房。房屋都是狭窄低陋。少数地主人家有楼房。居住地域较集中(除少数外来户),住户都毗连在左右前后。尤其沿湖塘的姚家港——亭子港各村落的农户,都连接集中于“港”的东西两岸,坐北朝南。最大的破车港,港两岸集居了二百多户人家。

20世纪60年代后期,农户翻建房屋的增多,但仍都是平屋。碍于当时经济和建材的紧俏,用材简单将就,东西山墙不用木柱,木梁架在砖墙上,名谓“架梁房”。

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来临,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他们首先拆卸平屋改建楼房。以后,一般农户的致富步伐加快,建造楼房就显普遍起来。80年代中期以后迈入高潮,建房都力求楼式新型别致。

据不完全统计,1978—1985年底,全乡农户翻建楼房的仅222户。而1986年当年新建者就有135户,计810间、20250平方米。户数占了前8年的60.7%。1987年风起云涌般出现325户建成了楼房,计1950间、54600平方米,户数竟为上年的2.4倍。1988年,506户,建1482间,81563平方米,户数又为上年的1.56倍。1989年批建了520户;1990年644户。这样刚踏入90年代,全乡已实建楼房共为3028户,占总户的43%。

农户楼房的建筑布局大体为三楼三底,也不乏两楼两底、四楼或四楼以上的,都为钢筋水泥结构,且建设质量和样式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观。进入90年代中期,三层楼及各样式的华美别墅建筑开始露头与星罗棋布起来。经济雄厚的叶家港村、大家港村还开辟出了新的居住区,区内各户建房不但宽畅且新颖别致,不乏争奇斗艳的味道。区内广阔的水泥大道直贯其中,气派有胜于集镇。

据横扇房管所的房产证发放统计,1998年止,农户建有新楼者,镇中片1215户,253902.38平方米,户均209平方米;西片1379户,288298.55平方米,户均209平方米;东片1171户,283125.82平方米,户均241.8平方米;南片1579户,348051.5平方米,户均218平方米。这样,全镇新建楼房共5344户,占总户的74.3%。总建面积达1173378.20平方米,户均208.3平方米。

 

第四节 农村公用设施

 

解放前,农村没有公共设施。20世纪50年代仍是一片空白。60年代后开始极缓慢地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才以极大的速度完美提高。最早进入农家的是供电,其次是自来水,接着是电话。

一、供电。

1962年公社自力更生筹备供电材料与平望变电所沟通,横扇开始通国家电。农村各大队按自身物质条件的可能先后通了电。进入20世纪70年代,全公社各大队生产队全部通电,农家安了电灯。

二、给水。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生活全用河港水。1983年镇区筹建了自来水厂。有了镇区的带头,农村也逐渐筹建净水池装用自来水。以大家港村为最早(1994年)。农户凭经济实力自愿安装自来水,以后逐渐普遍建立起来。到1998年底基本普及,家家农户用上自来水。

三、电话。

1958年公社化后,横扇开始安装电话。公社设总机,每个大队办公室安置1部电话。嗣后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年来少有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个体行业迅速发展,尤其是羊毛衫针织业的崛起,对信息的快速贯通,农户有此迫切要求。农村家用电话起步,由星星点点而成片发展。到1998年,全镇约85%的农户通了电话。同时移动电话也为数不乏。1998年叶家港村有线电视开通。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