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横扇镇志 >> 第十三卷(医药卫生)第四章(卫生防疫)

第十三卷(医药卫生)第四章(卫生防疫)

2012/12/21 11:16:01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767

第一节 卫生运动

 

一、环境卫生

民国时期,横扇地区的公共卫生设施极差。吴江县设有卫生机构,倡导公共卫生,但人们不重视环境卫生,镇区的街后巷尾露天粪坑、垃圾堆、臭水沟随处可见,时疫经常发生。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卫生,1949年6月,吴江县时疫防治委员会成立,横扇乡设立时疫防治小组,开展卫生宣传,着手整治集镇环境卫生。1951年起,吴江县相继成立卫生科、卫工协会、血吸虫病防治站、妇幼保健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卫生防治机构,开始指导基层各方面的卫生工作。

1951年,横扇乡清洁管理所(时称卫管会)成立,受辖于镇工商联,负责镇区环境卫生工作。有施杏生等3名清洁工人每天倒洗镇区马桶200多只,清扫街道2次,冲洗简易厕所3只。

20世纪50年代开展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和麻雀,后麻雀改为蟑螂),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每年春夏开展两次突击。特别是灭鼠,任务落实到各企事业单位,农村落实到户,上缴鼠尾,全乡由卫管会统一上报县爱卫会。

1958年,横扇人民公社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在公社统一领导下镇区增设公厕,继续清除露天粪坑、垃圾堆,填平臭水沟。1959年,公社决定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在全社范围内开展清除地面棺柩的工作,对其一律深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农村推行以生产队为单位粪坑小型集中,搭棚加盖,实施粪便管理。禁止在河内洗马桶。70年代农村普遍开凿场边小水井及家用灶边井。80年代开展“除害灭病”春夏爱国卫生运动,镇区新建和改建公厕4所。1983年起,开展市容整顿,镇区绿化,爱国卫生运动与创建文明单位相结合,实行门前三包(包绿化、包秩序、包卫生达标);门内达标的经常性考核制度,增加清洁工人,街面、弄堂路面划片整扫。1984年,横扇乡卫生院、缫丝厂等被评为文明单位。

1996年春,横扇镇开始创建苏州市卫生镇和江苏省卫生镇,成立卫生镇办公室(简称创建办)领导开展爱国卫生活动。1996年—1998年,镇区拆建和新建公共厕所14处(单位厕所不在内),卫管会雇合同保洁工17人(15人为道路保洁工、2人为河道保洁工),“创建办”增添清洒车1辆、清运车1辆、手推垃圾车5辆。道路保洁工实行划段责任制,对镇区主干道5条、次干道1条、小街小巷10条,约计43426平方米的道路全天保洁,河道清运船全天清除河面漂浮物。安置于各地段的标准垃圾箱115只,做到日产日清。同时,配备卫生消杀员,负责全镇区垃圾桶、公厕、阴井、药物喷洒工作。

1997年10月,镇政府投资10万余元,择蚂蚁漾北滩,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使镇区生活垃圾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理。1996—1998年共清除生活垃圾5531.5吨,打捞河道漂浮物1475吨,处理大粪275吨。

在创建市级和省级卫生镇活动中,参加者8000多人次,青年志愿者450多人。组织单位卫生检查每月1次,行业大检查共12次,道路保洁大检查16次。发放单位灭鼠药160余公斤,蟑螂药110公斤,消杀用药敌敌畏52880克,灭害净17000克,奋斗呐36080克。

1998年8月,横扇镇通过苏州市爱卫会考核验收合格。同年12月通过江苏省爱卫会考核验收合格,分别命名为苏州市卫生镇和江苏省卫生镇。

二、粪便管理

民国时期,粪便归私人所有。横扇镇上有全记粪行和沈琴宝粪行两家。他们划段倒洗镇区港北街的马桶,全记粪行从石墩桥往西到丙字圩;沈琴宝粪行从石墩桥往东到沧洲墩。港南街无粪行,粪便由附近农民负责倒洗马桶作肥料。粪行各备1—2条粪船常年雇倒粪工人数名,倒洗镇上港北居民马桶的粪便,粪便售给农民作肥料。在农村,农家都有粪坑,将粪便贮藏起来作肥料。但在河港里洗马桶却是普遍存在的陋习。

解放后,横扇于1951年成立清洁管理所(当时称卫管会),粪便由政府管理。镇上有3名清洁工人每天倒洗全镇马桶,冲洗厕所。对于设在街后巷尾的露天粪坑,政府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的加盖搭棚,有的逐年拔除。自横扇人民公社成立以后,镇上的粪便管理由卫管会具体负责,每天按计划供应农村生产队。20世纪70年代初,农村曾一度开展大规模集中搬迁粪坑活动,将各家分散的粪坑,由生产队另辟地段集中安放,搭棚加盖。倒洗马桶派专人负责,由生产队统一评工记分。从此不再去河里洗马桶,而集中在土方潭或专开洗马桶潭清洗。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里推广过沼气池建设,利用生物发酵消灭粪便虫卵,达到无害化。据1980年统计,全乡共建沼气池1068只。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大量施用商品肥料,市镇粪便滞销。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职工住宅和民宅逐年增多,因卫生设施跟不上,粪便、废水随意排放,都给粪管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饮水卫生

横扇历来以饮河水为主,有条件的人家将河水贮于水缸用明矾沉淀后饮用。解放前,由于文化落后,卫生知识缺乏,特别是农村,久有饮生水的不良习惯,住家喝上镬、汤罐里的温吞水,田里劳作时,直接饮河水。解放后,政府重视饮水卫生,大力宣传不喝生水喝开水。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乡开展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工作。60年代,农村生产队开展粪坑集中管理,开挖洗马桶池,禁止在河内洗马桶。70年代,全社推广打场边井、灶边井,饮用井水,全乡共打井1050个。水源清洁了,但由于农家无条件普遍购置热水瓶,饮生水的陋习还不乏存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杜绝。

1984年,镇区建成自来水厂,镇区居民和附近村的农民开始饮用卫生的自来水。以后自来水向农村推广,1994年,大家港村率先建成了自来水厂。至1998年底,全镇21个行政村都有了自来水厂,全镇人民都饮用了自来水。随着横扇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富裕的人家,去商店购用纯净水,开始流传“水乡人民买水吃”的佳话。

四、食品卫生

横扇镇于1982年起纳入食品卫生管理轨道。当年,结合工商部门换发营业执照纳入发证管理的共8户(生产加工单位3户、饮食店3户、杂货店2户),以后逐年增多。1983年,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监测工作。同年,县卫生防疫站发放卫生许可证、健康合格证,建立食品生产单位检查制度。1985年,执行县卫生局颁发关于监督队伍、发证、食品检测、索证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监督、检测工作。

1986年8月19日,横扇食品单位向上海市青浦县义仁泰食品厂进销冷饮,因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致使有些人饮用后身体不适。9月23日,青浦县分管卫生工作的沈副县长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特来横扇表示歉意及慰问。

1995年,全镇生产经营食品单位44户、食堂5个、个体户167户,发证率100%,从业人员252人,体检合格率95%以上。

1983—1995年横扇镇食品卫生发证、从业人员体检情况统计表

五、学校卫生

横扇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学校的环境都较良好,中学绿化覆盖率达70%;小学达40%;幼儿园达64%。幼儿园环境布局富有童趣。各学校对环境卫生都划片包干。中学将区域分成:教室及公共走廊、道路和绿化区三大块,分别纳入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中。各校都订有卫生管理考核制度,学校设立卫生检查考核小组,经常性对负责包干卫生区打分测评。每校都设专人每天定时冲刷厕所。

食堂卫生是学校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中、小学学生就餐人数很多,幼儿园中午饭及点心全部包干。中学食堂采用堂长负责制,严把食品进货关,每学期初与各类食品供应商签订好供销合同,从源头上把住了食品的质量卫生关;小学由校长亲任食堂组长,总务处具体负责,层层落实食品卫生责任制,进货、验收、操作关关把紧。各校任用的食堂炊事人员事先都作过体格检查,健康者才可上岗。每餐就用结束,食堂人员都对学生餐具进行一刷、二洗、三冲、四消毒工作,然后进行一次食堂内部的清洁打扫。中、小学、幼儿园历年来未发生过食物不洁中毒事故。

在对学生的个人卫生,各校都十分注重。中小学设卫生与健康教育课,让学生在系统获得卫生和健康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和搞好个人卫生。中、小学每天上、下午都安排学生作眼保健操,由老师监督务必认真做好。每学期学校对学生作一次视力、身高、体重等检查,建立学生“健康与个人卫生”档案。对中学女生还建立“月计卡”档案。小学每周设有“安全卫生”日,组织人员对学生的头发、颈、手、衣服等的卫生状况检查打分。以此经常性加强学生对个人卫生的认知和提高。对学生的肠道等寄生虫病、头虱等,每学期由镇医院防疫部门发放药物进行防治。幼儿园的个人卫生工作更加突出,他们严格做到幼儿每人一巾一杯,并经常注意消毒。饭前、便后老师督促其用肥皂冲洗双手。饭桌每在饭前用84消毒液擦桌。午睡床单、被头、枕套随时晒洗。凡使用的玩具,每日用肥皂水清洗消毒一次。新幼儿入园前严把体检关,由医院开出健康证方允许入园。

横扇中学有住宿生,学校对每届新生入学前,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体生活和个人自理能力的突击训练。入宿后,学校由一整套《住宿生守规》、《宿舍卫生标准》所约束规范。

 

第二节 预防接种

 

民国时期,横扇境内儿童已开始接种牛痘疫苗。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的健康,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每年开展预防接种工作。1952年,横扇乡妇幼保健站成立,乡政府组织全乡医务人员下乡开展免费接种牛痘及注射白喉类毒素、霍乱疫苗、鼠疫菌苗等。

1958年,公社医院注射伤寒、副伤寒菌苗、麻疹疫苗、百日咳菌苗、乙脑疫苗。20世纪70年代初期,全社对儿童推广“接种四苗,预防六病”(接种卡介苗、小儿麻痹症糖丸、百日咳、麻疹;预防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白喉、破伤风、小儿麻痹症)。1976年,公社对15岁以下儿童接种卡介苗。1981—1983年,接种卡介苗、白喉、百日咳、流脑菌苗、乙脑疫苗等。1985年开始建立计划免疫门诊,实施7周岁以下儿童预防接种登记建卡制度。结合儿童保健门诊体检,每月定期有计划地通知儿童来院作健康检查,进行预防接种。要求周岁儿童完成“四苗”(卡介苗、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症糖丸、百日咳三联苗)接种任务。1998年,全镇计划免疫门诊“四苗”覆盖率98.5%,儿童保健门诊日到院率92%左右。

 

第三节 防病工作

 

一、传染病防治

清末、民国时期,横扇境内发生和流行过的急性传染病有霍乱、天花、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百日咳、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疟疾等;慢性传染病有肺结核、麻风和性病等。尤其是霍乱,发病时间在每年夏、秋二季,蔓延迅速,危害严重,死亡率高,一人得疾全家感染,甚至几天内灭门绝户的也不在少数,肆虐时竟连医家都不能幸免。民国33年(1944)横扇流行脑膜炎、霍乱,在很短时间内,死亡380余人,如尹家港人金季英医生在夏天接诊一霍乱病人后,他母亲去打扫病人的呕吐物而突遭感染当天死亡的。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的健康,逐步建立县、乡(镇)、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类传染病每年采取预防接种,预防服药,处理疫点,隔离治疗,以及建立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等一系列防治措施。1953年起,天花在境内绝迹;1954年古典型霍乱也在境内绝迹。1962年,吴江及横扇邻近地区出现由埃尔托弧菌引起的副霍乱流行。同年秋,吴江县卫生局抽调一批医务人员组成医疗小分队来我社实施全民强制性菌苗预防注射,有效地遏制了副霍乱的再度发生。

1960年秋间日疟与1962年秋恶性疟再度在横扇暴发流行。据1962年统计,全公社恶性疟发病人数达1198人,年发病率达588.24人/万。为此,横扇公社医院在治疗这些病人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人口服乙胺嘧啶十伯氨喹林的抗复发预防。1963年又对全民进行了两次上述口服药预防。1965年,恶性疟发病率降到26.58人/万。1974年起,横扇再没出现恶性疟病人。1977年,间日疟年发病率降到1.38人/万。1981年后,横扇再无疟疾患者出现。

横扇最后一次流行性脑炎发生在1963年。通过及时治疗和加强预防,以后基本被控制下来。除1985年发生过1例;1986年发生过2例外,以后再无发生。

对于伤寒、痢疾、传染性肝炎这三种肠道传染病,公社医院很早专设门诊,检索腹泻病人,隔离、治疗病人,收效显著。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控制。

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对象主要是儿童。解放后开展预防接种,发病率大有下降。据统计,除1983年发生5例麻疹、乙脑;1984年13例百日咳;1986年2例流脑外,到1998年新病例再无出现。

另,1983年以小学生为主患甲肝136人,1988年出现耐氯霉素菌株伤寒39人(死亡2人);1989年有42人;1990年4人。

肺结核,本地人称之为痨病。解放前发病率较高,解放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起居注意了科学卫生,加以医药事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防治,发病率大为降低。凡有患者,都及时予以治疗,死亡者甚少。

1985—1998年横扇镇结核病人管理统计表

性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横扇多年绝迹的性病呈现死灰复燃的迹象,1987年从外来打工者中发现首例。1991年8月又发现本土人患有此症。90年代后有蔓延趋势。据近年市里粗略统计,我镇性病患者为全市第三。

二、寄生虫病防治

横扇地区常见多发的有钩、蛔、蛲、鞭等多种肠道寄生虫疾病。解放前农村人不注意饮食卫生,多吃生、冷、不洁食物,所以上述寄生虫感染率极高,儿童患者居多。成人虫积腹痛、胆道蛔虫病、钩虫病、贫血者缺乏有效的治疗,往往常年不健康直至早丧。

解放后,人民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卫生知识普及,加以药物的进步,寄生虫病的发生有所收敛。但仍面广量大防不胜防,被感染者还众多,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如虫积腹痛、胆道蛔虫痛以及由寄生虫而形成的贫血患者还属医院门诊的常见病。

1977年以后,省血防研究所多次在平望、庙港及我地开展防治肠道寄生虫病试点科研工作。1988年该研究所在姚家港村从事调查寄生虫病流行情况,被查出蛔、蛲、钩、贾弟、哈氏、姜片等肠道寄生虫9种,总感染率高达84.66%。1991—1993年该所进一步对我地三种农作物种植区9个村肠道寄生虫病感染调查,获资料如下:

同时,又调查了横扇中学、中心小学以及上述9村的村办小学,学生感染情况如下:

通过调查,掌握了实情,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接着在全乡范围内用西安杨森药厂生产的安乐士进行普治了一次,费用由大额合作医疗基金中支付。

从1986年开始,每年对中、小学学生发驱寄生虫药物2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寄生虫病感染大幅度下降,据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第二次肠道寄生虫病”抽样调查,我镇姚家港村的情况如下:

姚家港村小学生蛲虫感染抽样调查

姚家港村人体肠道寄生虫抽样调查

三、丝虫病防治

丝虫病也为横扇地区危害人体健康较严重的寄生虫病,由蚊子传播。俗称“发流火”、“大脚疯”。我地中、西、南片患者较多。虽无确切统计,但据现在的中老年人回忆,直至20世纪50至60年代青壮年“大脚疯”者所见甚多,可知历史以来直至解放初期此病的发病率不低。缘由在于对此病无法作治疗,且不引起人们重视。1956—1958年吴江掀起对该病患者的调查摸底。1958年县在震泽召开现场会议,在全县开展以血丝虫病五害(害生产、害生活、害健康、害美观、害国防)为内容的宣传教育防治工作。在县的统一部署下,我社立即在全社进行采血普查,对查实的阳性病人口服海群生药物普治。通过普治,血微丝蚴阳性率大幅度降低。全县自1958年的11.35‰降至1960年的2.87‰。1970年在贯彻中共中央(70)31号文件时,全县再次掀起防治丝虫病的高潮,到1972年全县血微丝蚴阳性降为0.058‰。1987年7月,吴江县接受省卫生厅组织的基本达标考核,选择了八都乡4个村;同里镇3个村和横扇的施家、姚家港和韩家湾3个村,计二乡一镇10个村为考核点。唯横扇还查出有微丝蚴阳性8人。再经过数年努力,1998年该病在横扇才绝迹。

四、碘缺乏病防治

碘缺乏症——甲状腺肿大。俗称“大头颈”。1985年横扇镇对7——14岁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共查574人(男341人,女233人),发现甲状腺肿大者90人(男40人,占11.7%;女50,占21.4%),发生率15.7%。90人中82人为生理性肿,8人有碘甲状腺肿大(弥漫型7例;结节性1例)。并立即对这8名患者给予碘油丸治疗。以后在1995、1996、1997连续3年又对全镇中小学生1166人;2098人;2000人进行了碘油丸预防性服药。

1997年以后市场开始销售加碘食盐,横扇防疫站每年分别对10家经营碘盐商店、5家居民用户进行半定量监测,10家经营户送样到站定量检查,经查每年全部合格。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