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横扇镇志 >> 第十三卷(医药卫生)第一章(医疗卫生机构)

第十三卷(医药卫生)第一章(医疗卫生机构)

2012/12/21 11:06:19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7743

第一节 私人诊所

 

横扇地处湖滨,虽系偏僻小镇,但中医历史较长。清末民初以来,除本地中医外,有外籍中、西医来横扇开设诊所,也有的中医暂借药店坐堂就诊。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时在横扇南埂上(今厍港村)行医的陈良轩老中医,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求医者络绎不绝。民国17年(1928),湖州人周济苍在镇港北贤泰弄内开设“湖滨医院”(后改为周济苍诊所),为我镇第一家西医内外科诊所。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战乱,外地来我镇开业行医的医生较多,但时间较短,有的则匆匆数月。清末至民国时期在我镇开业的医生列表如下:

另有治疗挑痧(痧是指胃肠炎、中暑、疟疾)、推痉(痉:痉挛,儿童高热痉厥俗称“抽筋”、“起筋”)的民间医生,最早的是苏北籍的刘安子,约在1925年来横扇港北西市王根生茶馆作理发兼治挑痧,颇受当地人民信任;本地直港上的秦凤林、吴家浜的范老虎也治疗挑痧。本镇庾六姐专为小儿推痉。上述四位民间医生解放后仍在民间行医,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

 

第二节 横扇镇卫生院

 

1952年10月1日,横扇联合诊所成立,开设于镇港北西市原医卫协会旧址(宋宅)。诊所设中医内、外、妇、儿4科,备有观察床位。共有医务人员7名,陆明道任联合诊所主任。这就是横扇卫生院的前身。1956年,诊所因业务繁忙,经县卫生科批准,招收钱秀霞等3名女性,分别担任诊所药房、财会、护理工作。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招收曹尚德为中医学徒。诊所仍以中医药治疗为主,辅以西药。内科只能治疗疟疾、痢疾、伤寒等一般常见疾病;外科治疗疮疖、流注、痈疽等皮外科疾病。

1958年8月,横扇人民公社成立,联合诊所改名为横扇人民公社医院。将原诊所房屋全部翻建扩展至250平方米,增设病床12张,添置医疗仪器,设化验室,开展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检查。县卫生科派出针灸医生1名,开设针灸科。1959年调来痔外科医生1名。1961年招收中医学徒1名,护理员2名,化验员、挂号员各1名。1962年又分配来卫校毕业生2名,会计1名,总人数达25人。

1960—1961三年困难时期,公社医院改为联合诊所,经济好转后,又复为原名。1964年,下设东风、先锋两个医疗点,由诊所派医务人员轮换。这一年,又调入2名卫校毕业生,1名针灸医生,招收临时杂勤工1名。“文革”期间,有13名医务人员下放农村生产大队医疗站当“赤脚医生”。1969年,苏州市三院和吴江县医院、防疫站的4名医务人员下放充实诊所工作。

1971年至1972年,在解放军101医院血防医疗小分队与南京省工人医院医疗小分队的协助下,建立了手术室,抽调4名“赤脚医生”来院培训。在小分队的领导下,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开展切脾手术(详见第五章血吸虫病防治第二节)和计划生育结扎手术。化验室实施肝功能及血型鉴定、血液交配试验等新技术项目。1972年8月,医院派出1名医生到苏州三院放射科进修,翌年,医院建立放射室,开展X光检查,从此可以为患者进行肺、胃、肠、骨透视。1973—1976年,医院先后派出多名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内、外、中医等科,此后医院可为患者进行阑尾炎切除、疝修补、下肢静脉曲张等下腹部和胃切除手术。届时,肝功能等检测成为常规检查项目。

1975年1月,横扇人民公社医院更名为横扇人民公社卫生院。同年,卫生院在镇港南西市原玉丰酱园作坊旧址翻建门诊室与住院部,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当年竣工迁入新址。届时,原下放农村医疗站的医务人员全部返回医院,苏州三院、吴江县医院、防疫站下放诊所的医务人员也全部上调回城。1975年至1979年,卫生院招收10名插队知识青年,通过培训后,分别在医疗、药剂、防保部门工作,其间有7名医务人员到龄退休。

1978年,公社卫生院增设防疫保健组(简称防保组)后,设医务、防保、后勤三组。1980年,县卫生局进行医疗机构整顿,实行院长负责制。卫生院通过整顿,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正常轨道,经济上扭亏为盈。同时,扩建病房和办公楼约计252平方米。

1985年,卫生院又筹资18万元,征地4.6亩,在镇港南西市新建门诊住院楼1幢,连辅助用房共计1438平方米。同年7月1日,卫生院迁入新址。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卫生院改设二部(门诊部、住院部)、二组(防保组、后勤组)。门诊部设内、外、儿、妇产、针灸理疗等临床科室和超声、心电图、放射、中、西药房、挂号收费等辅助科室;住院部设病床40张,有手术室、抢救室和临产室。防保组负责全乡保健、计划生育免疫等工作。后勤组负责物资管理、收费、挂号、食堂、清洁卫生等工作。1987年,卫生院建立口腔科,添置牙科综合治疗机及有关设备,为患者拔牙、镶牙、口腔疾病治疗。

1989年9月,“横扇乡医疗合作风险保障基金会”成立。12月,启动“母婴系列保健服务”。1990年开始,遵照计划生育指示精神,开展产后即时上环工作。1991年,卫生院与缫丝厂、化工厂、联华丝织厂签订协议,联合设置特约病房,方便厂方职工就诊,并为职工进行健康体检。为解决和改善职工住房,1991至1992年,医院大楼进行加层,并建造宿舍楼1幢,计1084平方米,分配职工住房8套。

20世纪90年代,卫生院投入大量资金,化验室更新设备,尿检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同时增加新的检测项目,从肝功能检测增加到肾功能、血、胆固醇等的测定。妇产科在普及新法接生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和熟练地为计划生育上环、取环、女扎、男扎、中期引产、剖腹产,并可以为患者实施等离子治疗尖锐湿疣、宫颈糜烂等医疗手术,提高了妇产科急症诊断与紧急手术的能力。

1992年11月8日,横扇撤乡建镇,乡卫生院更名为横扇镇卫生院。随着我镇羊毛衫个体工业的发展,外来人口迅速增长,为适应病人对医疗的需求,卫生院在派出医务人员进修业务的同时,继续投入资金更新医疗设备,购置“海鹰线阵B超”等一批检测仪器,提高了辅助诊断能力与准确性。1995年开始,卫生院实行科室经济核算,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为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服务,卫生院持续开展“白求恩杯”竞赛活动,倡导白求恩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并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1997年,经市卫生局考核,横扇镇“爱婴医院”建设合格。同年,又投入资金对放射科进行改造,增建X光室,购置200mAX光机及自动洗片机,实施隔离透视,增加拍片项目。

1997至1998年,为配合横扇镇创建市级、省级卫生镇,卫生院投资18万元,对医院大楼内部进行改造、装修,拆除钢窗,改换铝合金门窗;安装污水处理设备。至1998年底横扇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2522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727.82平方米,住院部设病床40张,门诊部共有西医内科、西医外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放射室、化验室、护理室、B超室、心电图室、手术室、供应室、药库、中药房、西药房等15个科室,医卫人员50名,全年业务总收入达2646877.80元。

1982—1998年横扇镇卫生院各类获奖称号简表

横扇镇卫生院历届领导任职情况表

1987—1998年横扇镇卫生院职工人员状况统计表

1998年横扇镇卫生院拥有主要设备情况表

1987—1998年横扇镇卫生院经济情况表

单位:元

1991—1998年横扇镇卫生院放射科、功能科工作量统计表

1991—1998年横扇镇卫生院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和病床数统计表

1991—1998年横扇镇卫生院手术工作量统计表

单位:人

1991—1998年横扇镇卫生院检验室工作统计表

单位:人

第三节 村卫生室

 

1969年2月,跃进大队(今姚家港村)率先在横扇成立第一个大队医疗站。同年9月,除捕捞大队外(后几年条件成熟后也建立起来)20个农业大队都建立起大队医疗站。大队医疗站由公社(乡)防保组行政领导;公社(乡)卫生院统一管理。每个大队(村)医疗站配备1—3名赤脚医生,他们一般脱产半至一年在公社卫生院内从基础医疗技术学起,让其逐一在护理、内、外科室内轮流实习(女的还去妇产科),还由医生、护士当教师不定期选专题给予上课。没有脱产学习的赤脚医生,卫生院每月安排2—4天让他们集中到院授课培训,具备条件的还抽往上级有关医院短期进修。

1983年,赤脚医生改称乡村保健医生,经过考核,合格者发给证书。1985年,横扇乡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成立,农村医疗站更名为行政村卫生室。同年,为规范村卫生室药品进购渠道,保证药品质量,乡政府决定由乡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村卫生室药品代购工作,药品代购证由卫生院向县卫生局申领。

1986年,各村开始创建合格卫生室,从1985年至1993年,全乡(镇)21个行政村有乡村医生42名。1994年,渔业村停办。从1994年到1998年,全镇有20个乡村卫生室,乡村医生37名,办医形式都是村办镇管。1998年底,经过验收,全镇有甲级卫生室11个;示范卫生室4个;合格卫生室4个;不合格1个。大部分卫生室面积在40—60平方米之间,最大的姚家港村有100平方米;最小的是沧洲村,仅25平方米。

1998年横扇镇行政村卫生室情况统计表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