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横扇镇志 >> 第十二卷(文  化)第五章(文物古迹)

第十二卷(文  化)第五章(文物古迹)

2012/12/21 10:57:55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256

横扇的文物古迹散落于各村落,年久湮没、失存。1984年3月26日吴江县政府发出了《关于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横扇文化站在县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办公室的具体领导下,成立了乡普查小组。经一年余的努力,获知了充浦和湖城遗址,了解了一批古寺古桥的历史档案,对尚存的古桥、古银杏部署保护,另外根据民间提供的文物线索作了有关的发掘整理。在此基础上,1986年10月16日,横扇乡人民政府专发了《关于公布横扇乡文物控制单位的通知》,决定徐河湾“节孝坊”、庙前竹林桥等9处古迹和9棵银杏树列为横扇乡文物控制单位,划定范围指定专人严加保护。1997年横扇乡又在吴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吴江市文化局的具体领导下,进行了全乡现存文物的现状调查。进一步加强了保护工作。在普查过程中,小组人员李子植先后被评为吴江县、苏州市文物普查工作先进个人。

 

第一节 充浦及湖城遗址

 

1.充浦遗址:  20世纪70年代,今庙前村的农民在坍阙港地段平整土地时,于1米深处发现石子街面,经发掘,呈现出一条近百米的西北——东南向石子街道。街旁又发掘出砖砌品字形井台、灶头等遗迹;还出土了一些瓷片、陶片。后来据专家鉴定:这类物品出自上限南朝下限宋朝时期。足见那时横扇的中心在该处,属古四都,自然地名叫充浦。充浦的湮灭史料记有:“元大德十年(1306年)5月,大水害稼,七月大风太湖溢,漂没田庐无数,四都充浦沉为湖。”(《吴江县志》)嗣后,上述市井、人家移居至地势较高的四都村(今庙前村)。

2.湖城遗址:  湖城为元朝张士诚修筑。在横扇北,傍横草水路南,东起四都之充浦,西迄浙江湖州大全港,为一字石基土城,全长约百余华里。明兵围湖州,张士诚曾竭力守此,明将常遇春统兵自太湖破之直捣大全。宏治年间城渐废,仅存遗址数处。20世纪70年代,本公社向阳六队(今北前村6组)社员为整圩移垦田埂,曾于此挖掘出百余米长的石基。

第二节 石桥与牌坊

 

在文化站人员普查的基础上,1986年10月16日横扇乡人民政府发文定为文物控制的古石桥共有8座:

竹林桥:所在庙前村1组,东西跨新有圩、笋字圩。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1806年)重修。拱形石桥,高3.22米,长15米,跨度6米,宽2.4米。

桥联: 梁跨东西利涉新,泽通南北安澜古。(南)

槎浮莫阻乡关去,龙卧疑从震泽来。(北)

永兴桥:所在大咸港(叶家港村),东西跨女宇圩、宙字圩。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三孔梁式石桥。

博士桥:所在庙前村2组。原为木桥,清同治十二年重建为梁式石桥。为呈八字形分别架于一处的东西跨笋字圩、牛字圩;南北跨牛字圩、理场圩的两座桥。东西向的桥面宽1.8米,长10米,跨度5.4米,高3.1米;南北向的桥面宽1.6米,长11.7米,高3.05米,跨度4.8米。

邑宁桥(又名施相公庙桥):所在庙前村,南北跨角字圩、银字圩,北堍正对施相公庙。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花岗石拱形桥。桥面宽2.3米,长17米,跨度5.7米,高3米。

桥联: 放鸭栏开春涨软,卖鱼网晒夕阳明。(东)

成梁正遇神仙诞,题柱还期经济才。(西)

万安桥:所在施家村,东西跨嗣祧圩、西奎圩。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重建。为东西向三孔梁式石桥。

种德桥:所在叶家港村,东西跨盈字圩、重字圩。民国7年(1918年)春建,为三孔梁式石桥。东斜面长6.37米,西斜面3.36米,中部桥面长6.59米,宽1.97米,小孔长0.8米。

桥联: 南辕北辙桥通一水便行踪;东盈西重地踏两圩成坦道。(南)

浪息具区千万水;工成民国七年春。(北)

万善桥(观音桥):所在庙前村4组,南北跨角字圩、北低圩。民国17年(1928年)建。因址在观音庙前,故又有观音桥之称。该桥为拱形石桥,跨度5.7米,长15米,宽2.8米,桥洞高3.5米,桥高4.2米。

桥联: 波心静浸一轮月,舰道直冲万丈虹。(东)

江接吴淞潆洄一曲,地连苏浙津逮万家。(西)

天庆桥:所在扶持港(姚家港村),东西跨东潜圩、西潜圩。民国29年(1940年)7月重建。

除上述石桥外,还有洪福桥(虹桥)(庙前村),钮家桥(庙前四都),曹祥桥(旗杆下4组),福民桥(沧洲2组),生庆桥(庙前7组),放生河疑云桥(尹家港),安乐桥(姚家港),太平桥(娘娘庙港),富宁桥(小咸港),兴隆桥(七拱头桥)(打弓湾村1组)。

徐河湾6组的节孝坊为清乾隆年间所建,现为横扇乡文物控制单位。据传是当地徐德明妻王氏,夫死后其公婆还在,王氏为了尽孝,终生不再转嫁。其死后,官府为表彰其德,申报朝廷,皇帝敕封,乃建此坊,今尚保存完好。

 

第三节 庙宇与银杏

 

横扇最大最古的庙宇要数崇吴教寺(庙前四都村)。张骑庙(姚家港村)、娘娘庙(叶家港村)、施相公庙(庙前村4组)、玉隆道院(东岳庙)(庙前村)等也不乏历史与规模——以上详见本志《社会卷》。

其它大小不等的庙宇遍及各村。主要的有沧洲墩上的财神庙、北前村的三官堂、皋桥宝鼎庵(大家港村)、西林庵(大咸港)、洪泗庙(星字湾村)、吉祥庵(石塘村8组)、下扇庵(旗杆下村7组)等。

银杏树9棵:

四都村崇吴教寺内(庙前村3组) 1棵  约800年

大咸港(叶家港村)       1棵  约300年

洪泗庙(星字湾村)       2棵  约200年

娘娘庙(亭子港2组)      3棵  约200年

沧洲墩(市镇)         1棵  约300年

陆家湾(打弓湾村)       1棵  约200年

四都村崇吴教寺内的那棵银杏树为横扇年岁最久、生长仍茂的一棵。相传植于元代。曾有轶闻:涨家港村有个五婆婆在袁世凯家当过佣人,有次她跟随主人去五台山烧香,遇一和尚告诉她:该僧的祖师曾为了完成元代百花公主的遗愿,曾特地到了吴江,专于平望殊胜寺、双阳永乐寺、四都崇吴教寺各栽下银杏树一棵。

该树眼下树高6.10米,直径2.06米,树干圆周6.47米,四人伸双臂合围才可抱尽。树冠圆周30.6米,遮荫达697.48平方米。

张骑庙(姚家港村1组)原有树龄不同的两棵大银杏树,20世纪60年代被砍伐。

 

第四节 越王残钟

 

1960年春季,横扇一古墓中曾出土残铜数片,经考古学家考证,历史价值不凡。但具体出土情况不详,兹将《考古》1961年第7期发表的陈邦福同志的文章全文转摘

 

吴江横扇出土越王残钟考释

陈邦福

1960年春季,江苏省吴江县横扇一古墓中曾出土残铜数片,其中有钟残片一,存字一。兹将考证所得,并参酌诸家之说,略述如下。

出土钟残片二,有字一片当是编钟,无字一片当是钲类。两片钟乳大小不同,饰界宽狭亦不一律。此外尚有器口薄片一,四周有连环卐字花纹,另外圈文,以器口推之,疑当是鉴类。

有字一片,残存鸟书一字,盖古乌字,正用作於。《说文解字·乌部》曰:“乌,孝鸟也,”古文作“於”。此钟铭左所从正象乌形,即乌鸦之乌,与乌邑布诸乌字或从佳或从乌者正合,与信阳古墓新出编钟“[左隹右人]”字从佳亦合,钟文右边从[左隹右人],疑乌鸦初本象羽毛外张,后经文字演变,遂直书作“人”字。此与乌邑布上半从人及信阳编钟乌字左边从人均相合。足证钟文为乌字,用作“越王於赐”之“於”。

旧出越王矛,郭沫若先生《两周金文辞大系》补录一释作“戊王者旨於赐”。容庚先生曰:“据前出越王矛,曾释作戊王者旨於赐,矛文於赐以为句践之子鼫与作品。钟文仅存於字,上下残缺,当即越王之名。”案容说正可备作参考。古人命名取字,除伯仲叔季之外,多用声训例。矛文“戊王者旨”当读“诸旨”,“诸旨”二字与下文“於赐”二字声正相近,故亦相应。此即虢公鼓字石父(《吕氏春秋·当染篇》高注)栾施字子期(《左传》昭公十一年)以声命名之一例。

然诸旨究属何王,文献杂乱,难于证实。余谓《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之“太子适郢”、《竹书纪年》之“鹿郢”,皆《史记·越世家》鼫与之声转,亦即《越绝书》之“与夷”,古夷读异又读薙),与旨、赐皆可通转。以越世系证之,盖为一人。越世系共有四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越春秋》卷六《勾践伐吴外传》,《越绝书》卷八《外传纪地传》,《竹书纪年》。四说颇有同异,不能混合。

此残片出于吴江横扇,距太浦河约十里左右,于周实为吴地。吴灭入越,复为越地。《国语·越语》曰:“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案句无今诸暨句无亭,御儿今嘉定御儿乡,勤今宁波地,姑蔑今太湖地。今吴江所隶区域,在上述范围之内。

此残钟片既为越王於赐之钟,出土于吴越邦域之中,而审其篆体,亦当为越器。此钟於字为鸟书,与天壤阁旧藏戊王剑及近出戊王剑、矛等俱相似,皆作鸟书。与动武钟、利徙钟、脚原钟等亦相似。动武钟曰:“动武□□吴疆戎起□末”、当是吴越战争时事。

陈邦怀云:“信阳古墓近出钟有於字,其左旁即乌字简写,右边从人,可为横扇新出古残钟从人之一证。钟文属于鸟书,故屈曲其笔,形如弓字而实非弓字。”又曰:“此钟与旧称之脚原钟,同为一系,皆为越制。”陈直云:“古残钟文字,鸟语甚古,若证诸他器及结合出土地点,当为越国文字。”谭戒甫先生云:“此钟铭文与越王矛相似,释作於字,当为越器”。    (《考古》1961年第7期)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