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横扇镇志 >> 第十二卷(文  化)第二章(文化机构)

第十二卷(文  化)第二章(文化机构)

2012/12/21 10:55:58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649

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级的统一部署下,横扇逐年建立了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电影队、影剧院、图书馆、俱乐部以及文化中心等文化机构,横扇供销社还投资开设了新华书店。

 

第一节 文化站

 

文化站的前身是农村俱乐部。横扇乡农村俱乐部于1951年建立,由横扇中心民校副校长倪正方兼任主任。俱乐部办公地点设在政府。1953年俱乐部又改由大庙区文教助理陈维臣兼管。

1958年成立横扇人民公社。公社设文教委员管理文化工作。1964年4月,横扇文化站正式成立。文化站为国办文化机构,站长由县文教局任命,业务由县文化馆指导。

横扇文化站初建时租用民房作办公及活动场所,后来搬入公社内办公。1984年乡政府筹建赞春园,文化站才有了专用场所;1993年镇党委、政府在南举路建设新的文化中心,投资120万元,于1994年建成开放。1997年12月文化站从文化中心内搬出,改在中国农业银行老营业房内办公。

文化站为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它负责组织、辅导乡镇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促进乡镇基层两个文明建设。三十多年来,横扇文化站努力组建有关文艺宣传队和各类文化团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积极参与县市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历年来,培养出一批批的业余文艺表演人才和文艺创作骨干,有多种作品和演出获省市级奖项。

为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文化站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录像放映等宣传设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成效显著,深得政府和群众的好评。1987年文化站获苏州市文化局、市计生委“计划生育宣传”二等奖,吴江市“计划生育宣传黑板报”一等奖。

由于工作突出,横扇文化站1993年12月被苏州市文化局授予“苏州市先进文化站”称号;横扇镇1994年5月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江苏省先进文化乡镇”称号。

横扇文化站站长

第二节 广播电视站

 

1964年10月,横扇公社成立有线广播放大站,负责转播吴江县人民广播站节目。当时,只有镇区各单位装有线广播。广播线路与电话线同缆传输,通广播时不能打电话。广播设备只有一台30W功率的太湖牌扩大机,一台电唱机。广播室设于公社大会堂一角。放大站由公社邮电局带管。魏月芬担任播音员。凡装广播的户每月收取费用1元,其中50%上交县广播站。

1966年有线广播向农村传输,广播站采用毛竹杆架设专线,到年底生产大队、生产队及生产队仓库都已贯通。1968年,每个大队干部和生产队长家庭都通了广播。

1969年,添置300W的扩大机1台。翌年,又置550W扩大机1台,磁带式601型录音机1台,有线广播线路从此传输到农村大多数家庭。同年,周泉明被任命担任有线广播放大站负责人(1987年正式任站长)。

1971年,在镇北大街政府大院内,正式建造播音室、仓库等4间100平方米新宅。下半年,以方型杆替代毛竹杆对全社的广播传输线进行改造,有线广播入户率提高到80%以上。

1973年购置1000W自装机1台,1976年开始埋设广播地下线。1980年以后,有线广播放大站转为集体事业机构,先后更名为横扇公社广播站,横扇乡广播站。

1983年,在原址上翻建二层楼房,总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办公室扩至6间,机房也大为改观。

1985年,传输杆全面改装圆型水泥杆,主馈线更新为3.0m/m铁芯线。同年实行广告播出。

1989—1993年,由乡信用社、供销社牵头,同里一位个体户承包建成了镇区闭路电视网络,能转播中央电视台1套、苏州电视台等7套节目,还可定时播放录像,镇区约有200户入网。

1990年广播站实施动圈化建设,韩家湾村率先成为我乡实现动圈化的行政村,至1993年,全镇各村有线广播实现了动圈化。

1991年,新置淞声GSP—3X8—3型输出柜、新亚铁壳播音控制台,4台250功率扩大机。同年根据省、市文件精神,由乡转发《关于多渠道筹措资金搞好农村有线广播事业的实施意见》文件,广播站开始实行有偿服务。

1992年更名为横扇镇广播电视站。

1996年10月,镇级有线电视网络开通,并一步到位实现与有线电视台光缆联网,将中央电视台1、2、4、5、6、7、8套,上海,山东,贵州、云南、广东等25套节目沟通。用户大都在镇区,共达320户。

1997年6月,叶家港村有线电视网络初步形成,实现镇村二级光缆传输,成为全镇第一个光缆联网村。

 

第三节 电影队及影剧院

 

20世纪50年代横扇开始有电影放映。1954年秋,破天荒在张骑庙(今姚家港村1组)庙场上放映无声影片《七女渡江》,放映单位为当时负责在吴江县地区流动放映的江苏省第27电影队。

1956年吴江县组建电影队,初建3只由人摇的流动电影船;1960年发展至5只,即5个流动放映队,负责在全县农村巡回放映电影。为加强领导,县随时成立了电影管理站。1964年全县又增到9个放映队。横扇地区安排第7、9两个队专事放映。

当时期放映的影片有《天仙配》、《牛郎织女》、《三打白骨精》、《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柳堡的故事》、《抓壮丁》等;还不乏新闻纪录片。农村电影放映,都为集体包场方式,每场收费15—20元,每大队每年轮放3—4次。镇区采用售票方式。每张票价0.03—0.05元。放映队用的是苏式16mm放映机,放映效果很受群众满意。

1972年10月横扇成立公社放映队,负责本公社范围内的电影放映和普及工作。放映队初始用的是国产最小型的8.75mm影机。赵林征、顾永林为放映员,赵林征兼任队长。届时,县第9农村流动放映队还没撤走,继续留横扇、庙港两地放映电影,因此农民看电影的机会比以前大有增加,由每大队每年的3、4次增到20次左右,但农民看电影的兴趣反而越来越增,还经常有争抢放映的事情发生。

为了大力宣传和光大电影事业,县文教局和物价局特意规定电影放映费的标准为:包场每场6元;镇上电影票价0.02元。甚至还明令公社革委会无权更改这个价码。放映员每月工资30元,但本人只准领6元,其余要交所住生产队评工记分;凡晚上去农村放映电影,放映员每晚补贴费0.1元,如逢大风大雨无法放成功全场,还不能计酬这0.1元的补贴。

1972年10月—1975年10月,公社电影队是靠员工肩杠电影机下乡进行放映的,嗣后才添置了1只1.5吨的放映船,还增购了1台16mm放映机,放映员也增至4名,他们全是复退军人,共产党员,赵林征仍为队长。

1976年县9个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全部撤消。公社电影队开始独挑放映重担。1978年公社放映队又增1只4吨放映船,放映员扩至5人。

1983年10月以前电影队进公社大会堂放电影,事前要与管理大会堂的人员协商并取得同意,且对营业收入按一定的比例分帐。10月,电影队和大会堂合并,报请苏州市文化局批准,成立了横扇乡影剧院,任命赵林征当经理。

影剧院将原大会堂管理人员3名,电影队5名合在一起,共8名员工。16mm放映机增至4台。2台固定于影剧院,这样,镇上天天就有电影看了。原有的2台仍流动于乡里21个大队为农民放映。1985年新添一套35mm的放映机,原有的2台8.75mm放映机淘汰,又增1名放映员,横扇影剧院步上了大城市影院那般放映影片的水平。

随着家庭电视机的普及,1985年下半年,全国电影市场出现滑坡,横扇影剧院也不例外。工作人员想尽办法,例如配合中心宣传工作,组织单位包场;每年春节期间上映敬老专场电影,选择放映中老年喜闻乐见的越、锡剧传统戏曲片《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珍珠塔》、《碧玉簪》等,收到了极好的票房价值。平时,还接洽一些受青、壮年青睐的现代歌舞团来演出,使下跌的电影业务暂时得到缓解。另外,还经营饭店、烟酒副食品零卖,开办羊毛衫厂,开设电子游戏、录象放映等项目。

1993年后,影剧院实行改革,采用承包方式,将有关经营项目责任到人。从这后,不但使全院人员的收益得到保证,而且还很好地完成本职的电影放映与宣传工作。

横扇电影队、影剧院自1972—1998年,先后有24次、8次、3次分别被县(市)、苏州市电影系统、江苏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单位。另有2次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文化部、广电部评作先进影视单位。

 

第四节 图书馆

 

一、文化站图书馆:

该图书馆于1989年12月7日开始筹建,1990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当时藏书2000册。订有报刊杂志40种。1992年藏书增至3000册。为了响应上级号召乡镇建设万册图书馆,横扇乡(镇)政府拨款12005.19元,苏州市文化局、吴江市图书馆、文化局各赠款1000元,吴江市宣传部、文化馆各资助500元。以上共得图书经费16005.19元;另外,还得到苏州市图书馆、吴江市新华书店、工人文化宫以及本乡(镇)家具厂、商业公司、供销社等单位的捐赠书籍共6546册。以致横扇镇文化站能于1993年2月16日实现建成万册图书馆的目标。3月18日,吴江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向横扇镇颁发了“万册图书馆”匾额。馆里实有图书12729册,馆舍面积200平方米,工作人员3名。

图书馆藏书全部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著录,并备有著录卡备查。一切规章制度均按县(市)图书馆要求制订,每年接受县(市)图书馆考核、评比。

图书馆实行有偿服务,凡读者申领借书证,先预付领证费30元;凭借书证借阅图书,按旧、半新旧、新书,每册借阅一昼夜分别收费0.20元、0.30元、0.40元,凡借图书有所损坏、遗失者一律照赔不贷。

时至1998年,图书馆藏书增至16000册,发放借书证823张。

二、横扇中学图书馆:

1991年底筹建,1992年春正式对学生开放。总图书5000册,来源于文教局支援,本校投资购买。设兼职管理员1名,师生人执借书证。以后历年正常开放,规模逐渐扩大,年平均增书籍2—3千册,1998年底达2万册,师生每人平均占有量20册。

三、横扇中心小学图书馆:

1992年秋设立,有藏书橱5个,图书1200余册。以后逐年添置以及学生捐赠。1995年配备1名教师任专职图书管理员。截止1998年底,馆里藏书达20858册,书橱20个。当年,各类图书重新登记造册,实现规范化管理,经吴江市教育局验收合格。

 

第五节 俱乐部、文化中心

 

民国时期,横扇个别村子里,有一些喜爱吹奏乐器的农民自发组成锣鼓班,常固定在某家练习演奏乐曲,自娱自乐。那些可谓不具名的俱乐部。夏季晚上乘凉,各村村民都习惯集中于某个场头,一边乘凉,一边说笑话、讲故事、闹幽默,一直到深夜,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称作乡村俱乐部。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庆祝“五一”“十一”等节日时,主要有学校、粮管所等大单位,组选有文艺表演能力的人排练文艺节目;或组成文艺宣传队,去街头、广场作结合中心工作的宣传演出。

至于真正俱乐部的出现,一直要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横扇镇区家具厂、供销社等组成有13个俱乐部,共设管理人员32人。俱乐部里设乒乓、康乐球、象棋、图书阅览、电视室等。

1981年起文化站筹建文化活动中心。投资15800余元(县工会拨款1.5万元,余数由镇工会补足),在今大桥路征地3亩多建造“赞春园”,北建6间平房,南建运动场,中设喷水池,设有图书室、阅览室、茶室、棋室、乒乓、康乐球等室,室外安靶打汽枪,沿围墙装饰12米长的宣传画廊等。

1992年下半年因镇建设规划需要,赞春园被拆除。1991年成立以乡宣传委员挂帅的文化中心筹建小组,投资120万元,11月动工于次年建成建筑面积为195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楼。

1993年横扇21个行政村,有16个建成村俱乐部,占村总数的76%。每个俱乐部都有1—3间活动场所,设专职服务员,负责对来活动的人沏茶,安排和整理活动器具、卫生等工作。上活动室者杯茶收费0.20元,活动室器具设备以及服务员报酬都由村里负担。办得好的有七家村、旗杆下、庙前、倪家扇、星字湾村等。

鼎盛时期,镇上共有企业俱乐部8家,每个俱乐部除了传统的活动项目外,还增设卡拉OK室。缫丝厂还设舞厅,组织工人举办舞会、卡拉OK演唱会等。

俱乐部受镇党委宣传办公室领导,业务上受文化站指导。

 

第六节 新华书店

 

横扇的新华书店由供销社经营,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伊始投资约3万元,经销每学期的中小学课本、有关科学、社会、文艺书籍,以及儿童文具玩具。历年来经销情况良好,再行投资4万元扩大规模。80年代前期处于黄金时期,又增资5万元。书店特置新自行车1辆,领导亲自送书到校、到单位图书馆和下乡服务。新华书店后来开始萎缩,但一直维持到1998年供销社整体解体而停业。横扇供销社新华书店1977—1979年连续三年被吴江县评为先进单位;1980—1982年升级评为苏州市先进单位(县先进仍续);1983年4月更获得江苏省图书发行供销社系统先进单位(集体)和个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