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同里镇志 >> 第六卷 老 宅

第六卷 老 宅

2010/4/15 15:24:06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33656

    同里的古镇区素有“明清博物馆”的美称,据嘉庆《同里志》记载:“镇之东西距止二里许,周五里余”,“民居稠密,树林阴翳,桥梁寺观,牌坊棋杆,近联遥接”。明清时期同里的建筑已有一定规模,逐步形成高密度的建筑群。各种建筑物大多依水而建,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宅,因水成园。有的外观恢弘,有的造型轻巧,它们粉墙黛瓦、黑白相间、古朴庄重、高低起伏、疏密有度、重脊高檐、宅园相融。

    同里深处水乡泽国,历史上交通闭塞,只通舟船,少有兵燹之灾。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两朝,同里恬静、安逸的古镇风情和幽雅的居住环境成为官宦退隐、富贾置产、文人雅士集聚之地,他们在同里建造了一大批宅第园林,为荣宗耀祖,竞相攀比,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多数老宅为名门望族所有。

    同里古镇是传统文化的历史载体,众多老宅则是悠久岁月的见证,刻录着古镇变迁的印痕,是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浓烈江南水乡韵味的体现。同里老宅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地方特色和吴文化民俗风情。2003年,古镇区有明清建筑11.2万平方米,占古镇区的61%,其中临水民居1.33万平方米,面水民居4.13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吴江市级文物控制单位21处。

    同里的部分老宅与园林相连,园林是这些老宅的组成部分与补充,园林使老宅环境更为优美。在民国时期,同里著名的私家园林有:退思园(俗称任家花园)、环翠山庄(俗称严家花园)、愚园(俗称顾家花园)、王家花园等。

    明清老宅在建筑结构上一般不超过两层,完整的老宅通常由门厅(即墙门间)、轿厅、大厅、楼厅、书房、杂屋组成,各房屋旁有蟹眼天井,用于通风、采光、泄水,各房屋之间有厢房、天井、院落、围墙、门楼等相连,正门有石库门、竹丝墙门、将军门、戗檐墙门、雀宿檐墙门等,边设备弄串连各进院落,有的各进间用封火墙隔断,用于防盗防火。老宅的窗户样式繁多,常见的有支摘窗、木板窗、蛎壳窗、方格窗、花雕窗、梅花格窗、冰裂格窗、八角窗等,按用的地方可分为落地长窗、半窗、屏窗、气窗、天窗等。老宅屋脊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屋脊有甘蔗脊、纹头脊、纵头脊、哺鸡脊、雌毛脊、龙吻脊等。有些大户人家还有走马楼、花厅、旱船、水船、祠堂、花园、天桥等建筑。又安排了亭、台、楼、阁、廊、坊、榭、轩、荷花池、假山、小桥等,周围种植各种花木,显得十分高雅。

    同里的老宅上还有各式雕刻,主要有木雕、砖雕和石雕等作为建筑装饰。大型住宅一般三者齐全,木雕多用于梁枋、雀替、门窗、护栏等,石雕用于大门口、界石、院落、地面等,砖雕用于门楼、照墙、屋脊、戗角等。雕刻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文字、神仙、佛像、动物、植物、组合图、花纹等。构成的图案、文字都含有吉祥、如意、平安、升官、发财、富贵、长寿、喜庆、美满等含义或是岁月、历史的记述。

    同里老宅,一般都采用传统的立帖式或抬梁式砖木结构,木柱多立于石墩之上,明代有的用硬木做柱础,清代至民国常用条石做基础,普通民居只有一至二层条石,大户人家的房屋不但地下用条石,地面上墙下方也有五至六层条石,房屋地基采用外低内高形式,有利于泄水的同时,还有“步步高”之含义。

    老宅的房屋布局更是各显神通,从高处俯视房屋布局,有的象条船(如杨天骥故居),有的象仙鹤(如务本堂)。有前宅后园或前店后宅,纵向布局,备弄深深,进数众多(清代的永安典当房屋达10进),各进之间有各式砖雕门楼,有的一进一个门楼。有左宅右园横向布局,朴实无华、素静淡雅。还有建于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建筑。

第一章    历史古宅

    同里历史悠久,老宅众多。清代嘉庆《同里志》记述,自明初至清嘉庆,镇上颇有规模的“园第”有38处(见表6-1)。这些记述的“园第”、老宅有的仅存遗址,有的遗址无存,已成为历史古宅。据顾氏家谱《西宅别业》记载:明代顾氏一族在同里建造的老宅就有19处(见表6-2)。本章所述历史古宅都是根据文档资料记述,加以整理、选取后记入。

表6-1 清嘉庆《同里志》记载的38处古宅

序 号 名 称 年 代 地 址 业 主 说 明
1 水竹墅别业 跨西珠、西柳两圩 叶 茵 水竹墅桥在原处
2 万玉清秋轩 秵圩 宁昌言 退思广场西
3 水花园 同里湖滨 叶振宗 清代“废为渔丛”
4 有竹居 庞山湖滨 任仲真 遗址无考
5 遗老堂 南旗杆 何 源 留耕堂之东弄堂
6 恒心堂 西圩 周 镠 遗址无考
7 梅屋 秵圩 何 昇 遗址无考
8 吴家廊下 西圩 吴 骥 遗址无考
9 莫宅 谢里村 莫 旦 遗址无考
10 盘窝 东溪桥附近 顾 昶 遗址无考
11 栖逸草堂 北秘圩 任伯通 遗址无考
12 乐寿堂 东圩 顾 宽 遗址无考
13 墙里陈家 西圩 陈 序 遗址无考
14 楼下沈家 西圩 沈士元 遗址无考
15 唐家屋 漆字圩 唐 氏 漆字圩西部
16 孚寄堂 西圩 陈王道 珍珠塔景点
17 善庆堂 秜字圩 章 宽 爱富希建材厂
18 耕乐堂 西柳圩 朱 祥 景点
19 西宅别业 东柳圩 顾自植 文物控制单位
20 师俭堂 南旗杆 王有庆 留耕堂之东弄堂
21 光禄第 东圩 顾 絅 遗址无考
22 湖村别业 原字圩 任秀之 遗址无考
23 陆园 钱家浜 陆府修 同里镇西
24 梅园 黄杨浜 陆林 遗址无考
25 侍御第 东圩 顾曾唯 刘家弄
26 筠轩 西圩 陆云祥 遗址无考
27 莲浦书塾 秵圩 任大任 退思广场西
28 江湾草庵 宋墓港 朱鹤龄 遗址无考
29 文衡第 西圩 周爰访 南旗杆
30 务本堂 成字圩 顾我锜 遗址无考
31 蓑笠亭 富观桥南 朱 培 遗址无考
32 留耕堂 西圩 王文沂 文物控制单位
33 敬仪堂 东柳圩 王 铨 同知署旧址
34 经笥堂 南秘圩 任德成 遗址无考
35 栖碧堂 西圩 王 锡 遗址无考
36 大夫第 秜字圩 金廷烈 爱富希建材厂
37 太史第 西圩 王曾翼 遗址无考
38 大尹第 东圩 祝怀真 遗址无考

表6-2 明代顾氏家族在同里建造的老宅一览表

地  点 名 称 所有人 备  注
祖 宅 东圩 世业堂 顾 昶(号盘窝)
祖宅南 香影堂 顾 宽(号感梅)
祖宅南 世采堂 顾 宏(号愚闲)
祖宅西 同心堂 顾宽、顾宏 后称光禄第
祖宅西 怀思堂
大 房 烂树头 侍御第 顾 纲(号独村)
大 房 漆字圩 余庆堂 顾而谅(号敬山) 顾纲曾孙
大 房 漆字圩 永锡堂 顾后烜(号霞亭) 顾纲五世孙
大 房 漆字圩 海红花馆 顾我椿(号佳友)
大 房 漆字圩 孝友传家 顾后耀(号雪坡) 顾我椿子
二 房 南市 柏楼 顾 纪(号野舟)
三 房 活业堂 顾 经(号蠢庵) 有油车碓坊
四 房 果字圩 荣禄堂 顾 纶(号云居)
四 房 中市 望溪别业 顾 □(号里斋)
五 房 天字圩 复古堂 顾 绅(号南村) 同里湖滨
六 房 成字圩 务本堂 顾 宏(号愚闲)
六 房 成字圩 朴实堂
七 房 祖宅东南 崇礼堂 顾 纯(号澹泉)
八 房 长庆桥北 西宅别业 顾文言(号吴川)

第一节 宋元时期古宅

    一、水竹墅别业

    为宋代宝祐时著名诗人里中隐逸叶茵(字景文)所建。叶茵所建的水竹墅桥跨西珠、西柳两圩,属二十八都辖地,则水竹墅别业位置当亦在此。叶茵曾就其别业中景观题诗十首:《曲水流觞》、《峭壁寒潭》、《安乐窝》、《野堂》、《竹风水月》、《广寒世界》、《盟鸥》、《得春桥》、《赏心桥》、《寻源桥》。旧志撰者对其中部分景点提出质疑:“得春桥(即今之公园桥)在二十七都,赏心、寻源二桥,郡邑诸志并未载,曲水流觞诸景无考,存以备考可也。”但从其他诸诗中,尚可窥测别业中楼、亭、池、桥,竹月桂香、鱼跃鸥狎、策驴纵马,景物秀致,视野辽阔。水竹墅别业,堪称为同里镇有史可证的颇巨规模的园林佳构。惜遗址无考,唯民国时改建的南板桥(其前身即水竹墅桥)仍在原处。

    二、万玉清秋轩

    为元太尉魏国武宣公宁玉之少子、太中大夫、江南财赋司副使宁昌言之别墅。宁玉始家松陵,其子宁昌言致仕归来,于毗邻的同里秵圩(今退思广场以西一带),另建别墅。园林亭馆,恢闳瑰玉,“其间有岁寒屏,屏北有苍筤谷,谷深有来鹤亭,亭相植有桔圃,圃之阴有芙蓉沼,沼上有菊坡,坡有金粟坞,坞之阳有碧梧冈,梧下结室数楹,左藏图书,曰‘师古斋’,右可偃息,曰‘栖云馆’。中设几席而层其前,荣合景物之美,而署其楣曰‘万玉清秋轩’”。该宅园楼、台、亭、馆、斋、坞、圃、谷,有美皆备,当时华亭(今松江市)绘士张可观据园中实景描绘,遂使后人能窥知昔年规模和盛况。在图左并有时人吴郡侍郎金问、嘉禾(今嘉兴市)周鼎为之撰文,周叙、郭登、杨溥等为之题诗,遂使万玉清秋轩之名传之弥久。

    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驻同里,万玉清秋轩及其西侧的慧日忏院作为太平军前军军帅金大昌的邸辕。万玉清秋轩遗构之楼房充作扣贤馆,从清末民初至解放初期,万玉清秋轩和慧日忏院旧址,曾设团练公所及区级行政机构,基偏北一隅之假山石和阶沿石相传为昔年旧物。从刘铉所作《题宁氏万玉清秋轩图》古风一首可觇昔年旧貌一斑。

    三、水花园

    元末明初为镇上富室叶化(振宗)所居。因地连同里湖滨,“园广数里,中有聚书楼、约鸥亭、小垂虹,池阁石梁,映带左右”,园在湖旁,故习称为水花园。惜于“明洪武中俱没入官,遂废为渔丛”。该景观因紧邻湖边,长期经风吹浪打,水土流失,遂致湮灭,岁月嬗变,今已无遗踪可考。明代张居杰在其《过访何方伯》诗中有句“湖山佳处足徜徉”,此时水花园尚好,是以留连玩赏之。嗣后在清康熙末年,被誉为“南国才人冠”的顾我琦曾赋题为《同静宜水花园晚眺写怀》一首,曰:“落日映沧波,联镳此夕过。烟深遥艇没,云尽远山多。□路饶荆棘,生涯在薜萝。寻常恋君意,同此岁蹉跎。”足证是时水花园遗址尚存,堪供临迹凭吊,而抒发感时伤怀。

第二节 明清时期古宅

    一、遗老堂

    为明正统年间江西右布政使何源致仕归老之宅,何源曾自号“东吴遗老”,故称其宅为遗老堂,其旧址在西圩(今富观街南旗杆)。豫章祭酒胡俨为之撰《遗老堂记》。何源自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充贡,次年会试中乙榜第一,授德州学正,历仕五朝,为政廉明,捐俸赈济灾民,兴学奖掖士子。苏州太守况钟曾受业于何源门下。时人称何源“文章、政事有古大臣风,家无余资,惟书籍万卷而已”。何源归里后,故旧同好,时来叙晤觞咏,抒发情怀。或揽湖山之胜,访钓于烟波,优哉游哉,尽享遗老之乐。清嘉庆《同里志》集诗中,录有张居杰、魏骥、张洪等所作《过访何方伯》、《送何方伯还吴江》诗作多首。明景泰四年(1453年)何源亡故,孙何昇无子嗣,家道衰落,遗老堂宅第为隐居乡间者王有庆购得。王有庆在“遗老堂”旧址上创建“师俭堂”(今师俭堂为文控单位“留耕堂”之一部分,详见第二章《存世老宅》中“留耕堂”)。

    二、有竹居

    旧址在庞山湖滨。明洪武初,曾任南康郡丞之任仲真引疾归祖居吴松青龙江后,访旧吴江,喜爱庞山湖滨的湖光山色,遂构建园第,作久居计。其父曾授侍讲学士,曾向拒给朱棣撰写登基诏书的方孝孺赠画竹,遂名其住处曰“有竹居”。任仲真曾赋有《构有竹园》五律一首,述其新居前后之变化。

    三、盘窝

    为明成化乡饮大宾顾昶居所。顾昶号盘窝,故题其居处曰“盘窝”。原址在东圩,今东溪桥附近。南京国子监学正莫旦曾为之撰写《题顾处士盘窝记》一文,介绍盘窝概况:“镇之少南,市喧稍寂,幽居悄然,如山林者,盘窝也。”其中设施建筑则“堂焉、室焉、斋焉、阁焉、榭焉”。楼、台、亭、阁俱备,俨然为别有洞天的园林宅第。“盘窝”,为主人自谦之辞。顾昶淡于名利,与他为友者,都是一代儒士名流,如吴宽、莫旦、汝泰等,经常诗酒酬酢。顾昶性好善,乐为公益,曾慷慨捐资六百金,将原在距同里湖仅半里处的东溪桥移建于内,以免川圯低隘引人涉水。其友姚明曾作《题盘窝》一首(见《艺文》卷)。

    四、栖逸草堂

    为明洪武时承事郎任伯通居处。任伯通于明初自宜兴来吴江,醉心湖滨风光,于此筑屋隐读,且性好道学,淡泊恬澹。获悉镇上翊灵道院岁久倾圮,乃独自斥资修葺。并增建道堂,储藏经卷。又在院东侧栽桑种竹,结庐架屋。洪武中授北平布政司参议之故人朱仲南题其居处之额曰“栖逸草堂”。虽不尚豪奢华丽,而花木扶疏、雅淡清丽。任伯通遂自庞山湖滨迁徙来镇,亦以其新居清幽自赏,作《道院东轩作》一首以表心态。镇上儒士隐逸,常集草堂品茗畅晤,论道赋诗。教谕吴骥亦为座上客,曾有《翊灵道院会集赠任翁伯通》一诗,以记志同道合之情。

    五、莲浦书塾

    原址在镇上之秵稴圩,现退思广场西侧任家弄一带。为清初诸生任大任设训蒙之学舍,地傍荷花荡,故题名为“莲浦书塾”。任大任事母孝顺,以束脩供养其母。时逢灾荒,群盗破门而入,大任以身护母,曰:“吾家训蒙,所有书而已,亲老勿相惊。”盗见其居寒酸,其人清贫至孝,遂感叹离去。大任住处虽蔽庐数椽,而一时贤士名流纷至,如徐枋、包捷、戴笠等,过从甚密,倾心交游,结为莫逆。任大任之曾孙任思敬亦入太学。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巡抚汪志伊书题“五世同堂”额,藩司张师诚题赠“升平入瑞”额,更使莲浦书塾遐迩驰名。任大任生前曾赋《莲浦读易》一首,意境清幽洒脱,浑然超逸。

    六、大夫第

    在秜字圩之章家浜北岸,为清乾隆时南澳同知金廷烈府第。解放初共有房屋211间。该宅面浜向南,毗连三栋墙门,每栋都是三开间。中间一幢称为直楞墙门,门两侧有青石狮子一对,第二道门楣上悬挂竖写“大夫第”三字匾额,匾的四边雕镂彩纹。直楞墙门两旁通称为东墙门和西墙门。三幢建筑的各房,均由各自大门出入,内部有备弄可交通。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金松岑即出生于西墙门内。在西墙门后宅有一小花园,题名为“笏园”,玲珑雅致,清丽绝俗,为金松岑读书休息之处。民国元年(1912年),金松岑合家迁居苏州濓溪坊时,将笏园中之假山石等一并装船运去,另建一园,名曰“韬园”。在西墙门的另一支金氏后裔家中,迄今犹珍藏有黄杨树匾额一方,雕刻“抱经西舍”四字,匾右角题“壬寅夏月”,左角二行题“慕潮贤侄佳雅鉴”和“荔盦钱庆辰”。20世纪50年代,大夫第曾辟为农业中学、同里中学师生生活区。1964年创办吴江石棉社(即江苏爱富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前身)并扩建厂房,遂后分多次把旧有宅第悉数拆毁改造。“大夫第”现无遗迹。

    七、环翠山庄

    位于镇南西初圩,大燕港畔三元街13号,堂名“宗经堂”,是严宝礼的祖居。系清同治中叶(1866~1871年)画家严友兰所建,布局为东园西行,占地5亩,至民国时期为严友兰子严三和与严宝仁所有,共有房屋84间近2500平方米,其主要业主是严三和,严宝仁只有8间182平方米。严三和是严宝礼、严宝仁的堂叔;严宝礼、严宝仁是堂兄弟共一个祖父,严友兰与严宝礼祖父是亲兄弟。

    环翠山庄可分成两部分:

    东部又称严家花园,布局别致,以荷花池为中心,池周设有假山、八角亭、船厅、四面厅(原称旱船)、梅花馆(又称书房)、观梅台、花厅、“绿云小憩”、曲桥等建筑。严友兰善画花卉,又精书法,严三和得家传,初画山水、花鸟,后工墨梅墨兰,在画屋四周植梅,室中悬“梅坞”匾额,号梅坞居士、梅坞主人。共有各种房屋31间,其中有三层小楼,大花木园、小翠竹园。荷花池上两座小桥:一座为曲桥,一座为独步桥。独步桥长5尺,宽仅3尺,拱形单孔,小巧玲珑,构筑精美,属“小桥极则”。园中广植翠竹、桂花、山茶、竹桃、黄杨、冬青、石榴等花木,有“环翠”之意,故得名环翠山庄。

    民国时期环翠山庄是严家的住宅区,严宝礼早年住过。小部分出租给居民居住,解放初期有一半以上房屋用于出租,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1980年在严三和子女严万里、严云鹤等人名下留房7间154平方米,在严宝仁妻朱小妹名下留房8间182平方米。1978年起在环翠山庄内开办眼镜厂,并将部分公房翻建成厂房,1983年将长方形旱船翻建成四面厅,四面厅属方形攒尖顶结构,四面装有落地长窗,建筑面积36平方米,高4.34米。1990年前后眼镜厂将私房买下同余下公房一起拆除翻建成厂房。

    环翠山庄西部民国时期是源丰米行的行址。源丰米行是当时著名的大米行,有房屋53间。西部沿河有五开间的廊棚,廊棚在60年代初拆除;南面是五开间平房四进,各进间由天幔或穿堂连接;中部是三开间平房四进,房屋之间只有1个小天井;北部是不规则的小屋区及四开间楼房;西北角还有一块空地,原是平房,在抗日战争期间拆成空地。1952年出租给协记米行,60年代由糠麸站使用,1978年后开办五金厂时全部拆除翻建成厂房,80年代后都归眼镜厂使用。

    环翠山庄至2003年,虽然留下了旧址,有古树、花池、小桥、四面厅等,但都非原貌,其余都是吴江汇华笔厂的办公楼及车间。

第三章    存世老宅

    2003年,同里的明清建筑和民国时期的老宅仍有数百处,本章选择镇上规模较大或有一定特色的老宅85处,连同在本志《退思园》、《旅游》、《文物古迹》等卷中提到的14处共99处(见表6-4)。在民国前,同里大户人家大多起有“堂号”,2003年收集到196个同里的“堂”(见表6-3)。

表6-3 同里的“堂”一览表(一)

名称 始建年代 建造人 主要业主 规模 地址 备注
1 孚寄堂 明嘉靖 陈王道 旅游公司 4410平方米 陈家牌楼 即珍珠塔景点
2 兰云堂 陈家牌楼内内宅
3 玉兰堂 陈家牌楼内花厅
4 宏略堂 陈家牌楼内正厅
5 清远堂 陈家牌楼内花园中
6 予山堂 周石泓 陈家牌楼
7 耕乐堂 明正统年间 朱祥 旅游公司 五进52间
1549平方米
陆家埭 景点
8 承恩堂 明末清初 严宝德等 两进16间
225平方米
陆家埭
9 听松堂 沈惜粹 陆家埭
10 行素堂 黄仲梁 陆家埭
11 崇雅堂 费袁氏等 陆家埭
12 树德堂 钱其莘等 陆家埭
13 文恩堂 严树德 陆家埭
14 盐公堂 严长浩等

两进9间
219平方米

陆家埭 今存明厅部分
15 宁远堂 苏信忱 三进30间
662平方米
陆家埭 今存新宅于
民国9年翻建
16 训业堂 庞翔云 陆家埭
17 世芬堂 范公亮等 三进29间
625平方米
陆家埭
18 福茨堂 宋陈氏 陆家埭
19 三谢堂 邵康孚 4间88平方米 南旗杆
20 经笥堂 民国初 任申甫 任韵秋等 五进38间
1161平方米
南旗杆
21 留耕堂 清康熙五十年 王文沂 王绍鏊等 3组五~七进
156间3021平方米
南旗杆 西弄堂部分
是文物馆景点
22 师俭堂 明末 王有庆 王天禄等 东弄堂
23 敦厚堂 清康熙年间 王润身等 中弄堂
24 春晖堂 叶夏标 南旗杆
25 崇俭堂 王宋氏 南旗杆
26 至山堂 费大凯 南旗杆
27 诚复堂 任郑氏 南旗杆
28 严经堂 顾中坤 南旗杆
29 庆余堂 严殿英 南旗杆
30 澄思堂 钱莼荪 三进9间
195平方米
南旗杆
31 学古堂 邵康孚 五进36间
652平方米
南旗杆至东旗杆 含三谢堂4间
32 庸德堂 清后期 钱太初等 四进43间
780平方米
东旗杆
33 康德堂 钱如愚 东旗杆
34 承德堂 清光绪
二十一年
庞元润 庞能一 五进48间
985平方米
东旗杆
35 居易堂 乾隆年间 王曾翼 王江氏 东旗杆
36 宝树堂 沈君修 东旗杆
37 荫余堂 清光绪十一年 任兰生 退思园 景点
38 亨复堂 清中叶 任艾生 78间1770平方米 新填地至书场弄
39 重德堂 陈松椿 南书场弄
40 世德堂 清道光年间 曹家 张文伯 五进44间
1333平方米
新填地 不含世德
宾馆扩建
41 长荫堂 任氏共有 荷花荡
42 素行堂 朱遐宣 荷花荡
43 积善堂 董银生 荷花荡
44 有美堂 吴砚孙 荷花荡
45 修德堂 任纯九 两进10间
250平方米
荷花荡 1996年存数
46 富复堂 任畹谦 荷花荡
47 经笋堂 任迈文 荷花荡
48 三德堂 任凯甫 忏荡浜
49 天庆堂 陈马氏 忏荡浜
50 裕丰堂 王荫昌 忏荡浜
51 务本堂 清光绪十九年 叶仲甫 叶昌祚等 105间
2400平方米
烂树头
52 勤补堂 叶仲甫 叶履仁等 烂树头 务本堂内
53 尚义堂
54 经笥堂 任叶氏 烂树头
55 积善堂 叶家 陈明德 三进6间
96平方米
烂树头
56 崇雅堂 费静秀 得春桥东
57 恩泽堂 清嘉庆年间 凌翔云等 25间
397平方米
凌家廊下
58 恩泽堂 章凤岗 凌家廊下
59 听松堂 沈冯氏 凌家廊下
60 承启堂 凌春明 凌家廊下
61 敦本堂 清光绪年间 宋兰阶等 五进37间
905平方米
新驳岸
62 一寿堂 王志均 新驳岸
63 慎修堂 清咸丰年间 金家老三房 106间
2099平方米
新驳岸
64 之凤堂 沈纪铭 新驳岸
65 顺余堂 赵庞氏 新驳岸
66 毓瑞堂 蒋申伯 新驳岸
67 庆善堂 民国13年 陈雅初等 四进62间
1371平方米
红塔埭
68 训业堂 庞家良 红塔埭
69 恩泽堂 张梦篆 红塔埭
70 恒余堂 周秀珍 红塔埭
71 种德堂 朱周氏 红塔埭
72 百忍堂 张良伯 红塔埭
73 有余堂 清后期 潘醉岩 三进12间
203平方米
尤家弄
74 有余堂 清后期 顾信孚 四进13间
287平方米
尤家弄
75 几豫堂 费吴氏 尤家弄
76 丰盈堂 唐王菊英 尤家弄
77 尚志堂 民国初年 朱哉春 五进45间
791平方米
尤家弄
78 静晖堂 沈鸣锵 尤家弄
79 希古堂 清末 叶庆华 四进25间
660平方米
尤家弄至道士埭
80 嘉荫堂 民国11年 柳炳南 四进32间
808平方米
尤家弄至道士埭 景点
81 怀德堂 姚 家 道士埭
82 耕读堂 褚金珠等 道士埭
83 贵兰堂 任池砚 道士埭
84 贻谷堂 黄沈氏 道士埭
85 正谊堂 陈幼祥 两进24间
477平方米
道士埭
86 寿银堂 张殿英 道士埭
87 福如堂 徐平阶等 五进50间
1133平方米
同泰弄
88 福如堂 徐泉生等 三进39间
799平方米
伍家弄
89 世德堂 吴国真 伍家弄
90 务本堂 王夏氏 吉利桥
91 德润堂 钱秋临 吉利桥
92 森桂堂 任小苏等 竹行街任家弄东
93 世禄堂 任筱珊等 竹行街任家弄西
94 三德堂 任凯甫 田滩上 今广场
95 经笋堂 任载初 田滩上 今广场
96 培德堂 袁啸菊 93间
1673平方米
袁家厅
97 聚庆堂 钱子宜 闵家湾
98 行素堂 黄伯埙等 闵家湾
99 善庆堂 沈庞氏 闵家湾
100 渭起堂 民国14年 吕鉴青 吕公侠等 三进25间
331平方米
竹行埭

表6-3 同里的“堂”一览表(二)

名称 始建年代 建造人 主要业主 规模 地址 备注
101 寿南堂 严年项 竹行埭
102 尊德堂 顾庞氏 竹行埭
103 蔚文堂 清后期 范葵忱等 四进34间
636平方米
范家埭 即范烟桥故居
104 世芬堂 范叔敦等 五进49间
805平方米
范家埭
105 存仁堂 范朱金珍 范家埭
106 式谷堂 清代 范吕氏等 四进40间
678平方米
前漆字圩
107 来复堂 任百川等 3组四~五进101间
1870平方米
前漆字圩
108 信复堂 任翰章等 前漆字圩
109 元善堂 顾骥常 漆字圩
110 世德堂 周增跃 漆字圩
111 世德堂 沈保芬 漆字圩
112 训业堂 庞仲经 漆字圩
113 敦诗堂 范兆芹 漆字圩
114 信堂 邹叔和 漆字圩
115 耕读堂 褚联华 漆字圩
116 敦仁堂 范剑平 漆字圩
117 迎春堂 梅恒强 漆字圩
118 怀蒲堂 叶龙生 漆字圩
119 丰亨堂 范书诚 二进8间
143平方米
北墙门
120 孝义堂 胡钦安 北墙门
121 润德堂 钱顾龙珍 太平桥南
122 仁寿堂 费仲光等 唐家屋
123 敬余堂 康熙十八年 金钰生等 三进37间
721平方米
西埭
124 崇雅堂 清光绪末 顾朗秋 顾炳生等 五进35间
645平方米
西埭
125 诚复堂 任孝达 西车
126 盐公堂 严长浩等 司前
127 玉虹堂 周凯天 司前
128 敦彝堂 李屏南 蒋家桥西
129 积善堂 陈兆熊等 两进32间
583平方米
蒋家桥东
130 春晖堂 叶茀康 两进28间
680平方米
严家廊下
131 礼善堂 清光绪初 任湘隐 任蓉裳等 四进51间
1004平方米
严家廊下
132 文笥堂 邹天荫 严家廊下
133 文笥堂 邹儒柏 四进18间
297平方米
严家廊下
134 文笥堂 清代 邹儒柏 两组25间
467平方米
西弄
135 河东堂 民国初 薛绶夫 薛梅春 一进13间
277平方米
西弄
136 敬仪堂 清乾隆元年 王 铨 王稼冬等 八进99间
2428平方米
太平桥北 即太湖水利
同知署旧址
137 行忠堂 任振声等 太平桥北
138 纯嘏堂 胡 家 顾如芬 同知衙门
139 缉复堂 叶潘氏 同知衙门
140 崇雅堂 费吴氏等 同知衙门
141 耕裕堂 黄 家 杨荫清 两进17间
409平方米
仓场弄
142 尔雅堂 沈加生 仓场弄
143 敬修堂 李谢宝瑾 仓场弄
144 孝友堂 张兰庭 仓场弄
145 敦彝堂 薛思明 仓场弄
146 茂萱堂 金仲禹 仓场弄 即松石悟园景点
147 听松堂 沈祖荫 仓场弄
148 允綦堂 清末 李星北 三进34间
649平方米
仓场弄至石皮弄
149 思贻堂 金任氏 富观桥头
150 行素堂 黄张氏 富观桥头
151 致和堂 钱秋临 富观桥堍
152 留余堂 王振哲 高地上
153 乐寿堂 民国18年 薛凤钧 薛天游 两进34间
746平方米
高地上
154 鼎元堂 刘季常等 船舫里
155 听松堂 沈仲清 船舫里
156 红上堂 丁金氏 北旗杆
157 世德堂   吕菊云   北旗杆
158 茂萱堂 金砚君 五进76间
1786平方米
北旗杆
159 崇本堂 民国元年 钱幼琴 钱家骏等 548平方米 长庆桥北堍 景点
160 行忠堂 任南曾等 长庆桥北堍
161 怀思堂 顾启仁 135间
2774平方米
富观街 西宅别业
162 仁本堂 顾品叔
163 和雪堂 赵钟麟 章家浜
164 务本堂 清道光年间 叶荣光等 两进11间
173平方米
盐店埭
165 贻谷堂 民国初 黄起龙等 四进30间
647平方米
盐店埭
166 五福堂 民国13年 项传德 五间184平方米 盐店埭
167 春晖堂 叶与时等 东溪桥头
168 延恩堂 金家 周仁基 两进16间
241平方米
大墙门口
169 庆丰堂 清咸丰年间 刘家杰等 六进97间
1344平方米
刘家弄
170 醉经堂 王哑子 荷包弄
171 翠娱堂 沈石安 叶家场
172 崇本堂 何建章 成字圩
173 余德堂 民国16年 周松庭 四进89间
1855平方米
成字圩
174 世业堂 顾永祺 成字圩
175 希古堂 清道光二十一年 项筠松 三进33间
711平方米
马家廊下
176 慎修堂 金馥章等 泰来桥
177 安丰堂 民国17年 蔡来生 蔡宝钰等 两进21间
627平方米
铁匠弄
178 世德堂 周纪文 袁家白场
179 敦仁堂 清代 钱绍屏等 七进78间
1535平方米
三阳田至铁匠弄
180 敦复堂 任梦影等 三阳田
181 寿山堂 明末清初 朱知稼等 三进24间
464平方米
三阳田 即五鹤门楼
182 来复堂 任孝和 竹行头
183 敦行堂 费君屏 三元桥南
184 藏恕堂 严宝礼 三元桥南 陈去病故居南邻
185 明善堂 1932年 陈去病 42间831平方米 西初圩 即陈去病
故居景点
186 浩歌堂 1932年 陈去病 3间 西初圩 陈去病故居内
187 宗经堂 清同治中叶 严友兰 严万里等 三元街杨家弄 即环翠山庄
188 忠恕堂 邹竹前 南埭
188 森桂堂 李乃荣 南埭
189 森玉堂 郑仲经等 南埭
190 惟俭堂 朱振霄 南埭
191 素行堂 李见生 南埭
192 丰盈堂 唐周氏 北埭
193 承德堂 钱景仁 北埭
194 崇雅堂 费袁氏等 北埭
195 余德堂 叶玉衡 南荒圩
196 华萼堂 费旭中 南荒圩

表6-4 同里镇存世99处“老宅”一览表

编号 名称 始建年代 建造人 主要业主 规模 占地面积
(平方米)
地址 备注
其他卷14处
1 退思园 清光绪十一年 任兰生 2622平方米 5674 新填街 《退思园》卷
2 大庙 南宋嘉定十三年 叶 宣 14000 镇之西北郊 《旅游》卷
3 罗星洲 1643平方米 14886 同里湖 《旅游》卷
4 陈御史府 明万历八年 陈王道 4411平方米 17185 富观街 《旅游》卷
5 耕乐堂 明正统年间 朱 祥 五进52间
1549平方米
1791 陆家埭 《旅游》卷
6 卧云庵 12间
230平方米
上元街 《文物古迹》卷
7 任氏宗祠 清初 任兰生等 25间
850平方米
1471 红塔埭 《文物古迹》卷
8 南园茶社 清光绪二十四年 金立初 24间
463平方米
东埭南埭 《旅游》卷
9 丽则女校 清光绪三十二年 任传薪 82间
2550平方米
5353 东溪街 《旅游》卷
10 陈去病故居 清末民初 陈去病 42间
831平方米
1565 西初圩 《旅游》卷
11 崇本堂 民国初年 钱幼琴 钱家骏等 548平方米 503 长庆桥北堍 《旅游》卷
12 嘉荫堂 民国11年 柳炳南 四进32间
808平方米
1065 尤家弄至道士埭 《旅游》卷
13 庞氏宗祠 初建光绪二十一年
重建民国19年
庞庆麟

24间
480平方米

2357 高地上 《文物古迹》卷
14 松石悟园 民国13年 金仲禹 321平方米 石皮弄 《旅游》卷
富观街16处
15 西宅别业 明万历初 顾文言 135间
2774平方米
富观街
16 三谢堂 邵康孚 4间
88平方米
南旗杆 学古堂36间
652平方米
17 留耕堂 清康熙五十年 王文沂 王绍鏊等 共156间
3021平方米
南旗杆 西弄堂
18 师俭堂 明末 王有庆 王天禄等 东弄堂
19 敦厚堂 清康熙年间 王润身等 中弄堂
20 太湖水利
同知署旧址
清康熙年间 陈沂震 王 铨 92间
1796平方米
太平桥北
21 庞家墙门 清光绪二十一年 庞元润 庞能一 五进48间
985平方米
东旗杆
22 茂萱堂 金砚君 五进76间
1786平方米
北旗杆
23 文衡第 清后期 周炳星 三进15间
236平方米
南旗杆
24 庸德堂 清后期 钱太初等 四进43间
780平方米
东旗杆
25 澄思堂 清末 钱莼荪 三进9间
195平方米
南旗杆
26 允綦堂 清末 李星北 三进34间
649平方米
仓场弄至石皮弄
27 天放楼·红楼 民国初年,民国37年 金松岑 16间
504平方米
富观街
28 吴伯如宅 清末 吴伯如 六进30间
756平方米
北旗杆
29 经笥堂 民国初 任申甫 任韵秋等 五进38间
1161平方米
南旗杆
30 乐寿堂 民国18年 薛凤钧 薛天游等 34间
746平方米
高地上
鱼行街15处
31 计成故居 顾久源等 45间
984平方米
会川桥东堍
32 潘氏墙门及潘宅 明末清初 潘声阳等 33间
519平方米
漆字圩 潘氏墙门
1间17平方米
33 天主教堂 清光绪三十二年 三进26间
498平方米
北埭 全称耶稣
圣心分堂
34 永安典当 清光绪年间 典当公产 十进73间
1515平方米
南埭至北埭
35 周氏旧居 潘 家 周松庭 三进42间
762平方米
北埭
36 严文彬宅 严文彬 四进34间
588 平方米
范家埭
37 东埭王家老屋 王忆庭等 四进40间
719平方米
东埭
38 范家埭世芬堂 清中叶 范君翊等 五进49间
805平方米
北墙门
39 范敬心宅 范敬心 四进35间
664平方米
范家埭
40 费巩故居 费也敏 四进36间
718平方米
北埭
41 漆字圩任家 任翰章等 五进101间
1870平方米
漆字圩
42 式谷堂 清代 范兰畹等 四进40间
678平方米
前漆字圩
43 蔚文堂 清后期 范葵忱等 四进34间
636平方米
范家埭 范烟桥故居
44 丰亨堂 民国初期 范汇如 二进8间
143平方米
北墙门
45 沈丹忱宅 民国 沈丹忱 三进39间
754平方米
前漆字圩
上元街12处
46 盐公堂明厅 明代 严长浩等 两进9间
219平方米
陆家埭
47 承恩堂 明末清初 严宝德等 两进16间
225平方米
陆家埭
48 敬余堂 清康熙十八年 金钰生等 三进37间
721平方米
西埭
49 陆家埭世芬堂 清初 范晋钦 三进97间
1737平方米
陆家埭
50 礼善堂 清光绪初 任湘隐 任蓉裳等 四进51间
1004平方米
严家廊下
51 崇雅堂 清光绪末 顾朗秋 五进35间
645平方米
西埭
52 宁远堂 苏信忱 三进30间
662平方米
陆家埭
53 严家廊下春晖堂 叶茀康 两进28间
680平方米
严家廊下
54 蒋家桥积善堂 清代 陈兆熊等 两进32间
583平方米
严家廊下
55 西弄文笥堂 清代 邹儒柏 两组25间
467平方米
西弄
56 河东堂 民国初 薛绶夫 薛梅春 一进13间
277平方米
西弄
57 司前金家 民国21年 金福成 金岭南 两进15间
265平方米
蒋家桥西
竹行街13处
58 伍家弄福如堂 清初 徐泉声等 39间
799平方米
伍家弄
59 尤家弄尤家 清同治五年 尤培昌 四进40间
586平方米
尤家弄
60 同泰弄福如堂 徐雪聪等 五进50间
1133平方米
同泰弄
61 有余堂潘家 潘重远 三进12间
203平方米
尤家弄
62 正谊堂 姚 家 陈幼祥 两进22间
477平方米
道士埭
63 道士埭任家 任筱珊等 五进28间
420平方米
道士埭
64 袁家厅 袁果山 93间
1673平方米
闵家湾
65 闵家湾尤家 尤松庆 尤培昌 四进20间
307平方米
闵家湾
66 有余堂顾家 清后期 顾信孚 四进13间
287平方米
尤家弄
67 希古堂叶家 清末 叶庆华 四进25间
660平方米
尤家弄至道士埭
68 尚志堂 民国初年 朱哉春 五进45间
791平方米
尤家弄
69 修德堂 民国初期 任元锡 二进10间
250平方米
广场
70 渭起堂 民国14年 吕鉴青 吕元珪等 三进25间
331平方米
竹行街坝基上
新填街12处
71 侍御第 明嘉靖年间 顾曾唯 刘家杰等 六进97间
1344平方米
新填街 今刘家弄
72 务本堂 清光绪十九年 叶仲甫 叶履仁等 105间
2400平方米
烂树头
73 亨复堂 清中叶 任艾生 78间
1770平方米
新填地至书场弄
74 世德堂 清道光年间 曹 家 张克俊等 五进44间
1333平方米
明清街 不含世德
宾馆扩建
75 典当场内王宅 庞 家 王耐园 14间
330平方米
烂树头
76 何家旧宅 何嘉瑜 24间
389平方米
南濠弄
77 烂树头积善堂 叶 家 陈明徳 三进6间
96平方米
大东溪桥堍
78 金氏诊所 叶 家 金慎安 三进14间
253平方米
大东溪桥堍
79 延恩堂 清末 金 家 周仁基 两进16间
241平方米
大墙门口
80 磨坊弄春晖堂 清末民初 叶巩祚 两进12间
231平方米
磨坊弄
81 余德堂 民国16年 周松庭 四进89间
1855平方米
成字圩
82 大墙门吕宅 民国24年 吕钰生 三进30间
564平方米
大墙门
东溪街11处
83 恩泽堂 清嘉庆年间 凌翔云等 25间
397平方米
凌家廊下
84 叶家旧宅 清道光年间 叶国钧等 两进11间
173平方米
盐店埭 也称务本堂
85 慎修堂 清咸丰年间 金家老三房 106间
2099平方米
新驳岸
86 敦本堂 清光绪年间 宋兰阶等 五进37间
905平方米
新驳岸
87 饮马桥堍顾家 顾志先等 五进28间
420平方米
凌家廊下
88 东溪桥头王家 王士愕 8间
122平方米
338 小东溪桥堍
89 杨天骥故居 清末 杨天骥等 五进35间
692平方米
红塔埭
90 贻谷堂 民国初 黄慕芗 四进30间
647平方米
盐店埭
91 庆善堂 民国13年 陈雅初等 四进62间
1371平方米
红塔埭
92 五福堂 民国13年 项博卿 项传德 5间
184平方米
盐店埭
93 袁氏旧宅 民国22年 袁啸菊 12间
194平方米
南濠弄口
三元街6处
94 寿山堂 明末清初 朱知稼等 三进24间
464平方米
冲字圩 即五鹤门楼
95 希古堂项家 清道光二十一年 项筠松等 三进33间
711平方米
木湾上
96 蔡家老屋 清光绪二十九年 蔡来兴 蔡五宝 四进38间
600平方米
三阳田
97 敦仁堂 清代 钱诒善等 七进78间
1535平方米
三阳田至铁匠弄
98 安丰堂 民国17年 蔡来生 蔡宝钰等 二进21间
627平方米
铁匠弄
99 庞氏新宅 民国20年 庞元润 四进28间
778平方米
厂滩头

第一节    富观街老宅

    一、西宅别业

    位于东柳圩。又称顾家弄。面河朝南,东至石皮弄,西与崇本堂相连(花园部分与允綦堂相邻),北靠石皮弄。现有房屋135间,2774平方米。

    西宅别业始建于明万历初,由顾文言(号吴川,明万历元年贡士,湖广靖州府江陵县儒学训导)所建,后系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举人、万历二十年壬辰进士,官至江西兵备道、江西刑按察司副使的顾自植(字公立,号含素,顾文言孙)宅第。清康熙年间多次修建。新四军6师18旅组织科长、革命烈士顾葆恒出生并从小成长在中部第六进内。

    西宅别业的房屋可分为3组,中部一组是顾家绶封公支,有七进67间(含1958年拆除大厅5间),房改前第一进业主是钱家骏、钱家华兄弟(即崇本堂房产所有者)。1953年,有13间原顾寿生房屋接管为公房,其余房产归顾昌莺、顾昌栋、顾昌汉、顾昌丽、顾敬恒和顾仲芳等所有,该组东部有备弄1条,3组房屋都可以从此弄出入。东部一组是顾家友杰公支,有三进32间,可从石皮弄出入,1970年房改前业主是顾吟春、顾昌栋等,其中北部三楼三底及两边楼式厢房为顾吟春于民国16年(1927年)在院地上建造。西部一组是顾家僖愚公支的,在崇本堂以北,有走弄与崇本堂备弄连接,共三进18间,北面与花园相连,房改前业主是顾品叔和苏琴芳(顾启仁之妻)。

    中部一组的第二进原是5开间正厅,于1958年因成危房而拆除,现旧址空地尚存。该厅为明代建筑,据目击拆屋之邻居称:厅柱下均为木柱础,柱础之下为方形青石。其后是四进楼房,内宅槅扇上均有雕刻,迄今还在楼房第四进、总第六进的石库门后有保存较好的砖雕门楼一座,上嵌“棣萼联芳”四字,上款书“甲戌秋日”,下款书“纳生钱襄”。“甲戌”应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钱襄于康熙时曾任贵县县丞。在题字砖雕两端各有一块砖刻浮雕,雕刻精湛。左侧一块从局部残损的图案辨识,为“徐庶走马荐诸葛”,右侧一块缺损严重,从仅存雕像难以推测原意。门楼两侧都用精制的砖刻垂莲镶边,两旁八字墙用水磨方砖贴砌,上部有屋檐承接滴水。1997年此门楼曾移建世德堂,后经交涉复归原处。

    其后花园名为“愚园”,习称“顾家花园”。该园精巧玲珑,井然有致,有罗汉松、桂花树、广玉兰等各种花木,还有假山、花池、三曲桥、亭、轩等景,花园围墙上爬满古藤。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被街道居民辟为菜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园内名树古木悉被砍伐,花池填没,亭轩拆毁。从此该园无存。1975年房管所在该处建造平房2幢15间397平方米,安排住房困难居民居住。

    房改后西宅别业内的房产经过收购、交换、拆除、搭建等变动,私房数大幅减少,现有私房6户27间502平方米,公房108间2272平方米。

    中间一组房屋本来可以从正门前后互通,现已将各进间的正门堵阻砌死,只能从备弄出入。西面一组因崇本堂作景点开放,正门和备弄都不通,只能从中间一组备弄或石皮弄出入。

    西宅别业总体保存较好,房产保持明末清初之形制,区域内没有砖混结构的楼房,是典型的同里镇明清时代的深宅大院之一。

    二、三谢堂及邵氏旧宅(学古堂)

    落在西圩南旗杆与东旗杆连接处,公园桥(原名得春桥)堍号学古堂。朝向南,东和南两面临街面河,西靠文衡第周宅,北接庸德堂。其中三谢堂建于明代,其余房屋在三谢堂建成后历年添建。解放前是邵康臣、邵康孚兄弟的祖传房产。邵氏认为其厅是风水宝地,要后代谢天、谢地、谢祖宗,故将其祖传的明代建筑起名为“三谢堂”。邵氏旧宅共有房屋五进36间652平方米,其中三谢堂房屋4间88平方米(含弄堂间,不含添建部分)。

    邵氏旧宅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房产在解放前归邵康臣所有,共有房屋三进15间259平方米,均为平屋或坡屋。由于受地形限制,房屋建成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其第三进的房屋内有2个阁楼,中间用方砖铺地,两边都是地板间两进天井内各有一普通门楼,前进由于房屋低矮,门楼也低矮,有一些简单花纹砖雕,后进门楼现已破旧不堪,天井中间部分用石板铺地,旁边用碎石铺地,老式的门窗,可以看出过去是用蛎壳采光,现改用玻璃,门窗上雕刻很少,现只有第二进有几扇内窗上有花纹及花草之类的木雕,其余未见雕刻。西部是邵康孚的房产,共有五进21间394平方米。第一进是平屋2间,第二进是三谢堂,第三进是一楼一底和4间平屋,4间平屋中东面一间归邵康臣,第四进只有一间平屋,第五进是一楼一底带厢房。此外还有一些附房,由于是普通古代民居,没有门楼、斗拱、雕花等,前两个天井较大,中间常走的地方铺有长条石,两旁用碎石铺地。

    三谢堂面阔3间,另有弄堂间1间,共4间,房屋低矮,檐高只有2.25米,无装饰。东面2间是青砖铺地,西面1间是地板间,为明代一般民居,其显著特点是柱下的柱墩用硬木制成,后建的柱墩一般用石材制作。其北部在清代曾扩建出2.3米,并将每间房子南北一分为二,由于北面扩建房太小,又将原墙体南移了1.1米,俗称移动一架壁,形成现在的格局。

    邵家弟兄的房产在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当时邵康臣房产全部没收;邵康孚在顾家弄留房1.5间22平方米。至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邵康臣留房在其第一、二进,共8间126平方米。邵康孚留房在第三~五进,共9间143平方米。

    邵氏旧宅房屋解放后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产权人经买卖、继承后为邢巧生、汪爱珍、刘城。第五进私房主刘城在2000年翻建过楼梯间,装修过部分房屋。邵氏旧宅中三谢堂部分现在是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用作同里镇老年体育协会的活动室。邢巧生将房屋买下后,于次年利用东南角桥堍下一间开了个小卖部,现在连墙门间作为店面出租。其余房屋都用于住宅。

    邵氏旧宅现有私房3户17间284平方米,公房20间362平方米,共有房屋37间646平方米。

    三、留耕堂(含师俭堂、敦厚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位于西圩南旗杆,共有房屋3组,每组五至七进,3组房屋东部各有一条备弄,分别称东弄堂、中弄堂和西弄堂,在中弄堂和西弄堂之间沿街一至三进共平屋6间是王氏宗祠。第一至二进各横式平屋1间,第三进平屋4间。留耕堂房屋1970年时共156间3051平方米,是一个明清建筑群,占地将近十亩。

    1986年批准的吴江市级文物控制单位留耕堂包含师俭堂和敦厚堂两处,三处老宅紧靠在一起,以备弄为界,房主都姓王,同里人将三条备弄合称为“王家三弄”。东弄堂及东弄堂西房屋是王有庆在遗老堂的遗址上创立的师俭堂(遗老堂详见本卷《历史古宅》)。王有庆字君隆,号养讷,隐居乡间,以诗酒自娱,不求闻达,明代后期迁到镇上。中弄堂及中弄堂西房屋是始创于康熙年间的敦厚堂。西弄堂及西弄堂西房屋是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举人王文沂始创的留耕堂。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举人王时彦,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举人王堡,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举人、乾隆四十三年戊戌戴亨榜进士、嘉庆己未年(1799年)授浙江按察使的王锟(字振伯,号翠庭)等人都世居于此。

    留耕堂是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王绍鏊故居,王绍鏊在此出生、居住和求学。他在留耕堂有祖传房产,民国时期用王恪成名字登记用地两块,面积分别为4分1厘3毫和5厘6毫。至文革前在王绍鏊名下有房屋17.5间226平方米,房屋的西部有一个花园,称王家花园。1970年房产列入私有房屋改造(以后简称“私改”),至1980年产权全部发还。发还房屋后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出售给吴江石棉制品厂(即吴江新型建筑材料厂)、吴江电机厂和吴江航运公司。余下三间半平屋72平方米,原打算在1989年出售给苏州求精机械厂,由于王绍鏊长子王辅世出面并经民进中央给吴江县政府发公函“为保留仅有的王绍鏊故第,不同意出售”,才得以保留。2003年,这三间半房屋是王绍鏊2子3女的共有产。

    现同里历史文物陈列馆内房屋共21间,房改前是王震生和其妹王玉珍的共有产。民国时土地权状上为王震生与王恪成(绍鏊)共有。

    因房屋成片危险,东弄堂和中弄堂的第二、三进在1978年由房管所翻建成两层8开间砖混结构房屋一排。翻建后中弄堂不通,第一进弄堂用于居住,后面的与西弄堂打通,从西弄堂出入。

    西弄堂内由吴江新型建筑材料厂于1981年翻建五楼五底砖混结构的职工宿舍。翻建后王家花园就名存实亡,但此地仍叫王家花园。

    留耕堂第五进是房厅,立帖式砖木结构房屋保存较好,通面阔17.85米,进深10.63米,高5.21米,房厅对面有门楼一座,也是留耕堂现存的唯一一座门楼,上刻“忠厚贻谋”四字。

    留耕堂内因房屋翻建和建造小屋等房产数量增加,至2003年有私房12户1003平方米;优售房19户1118平方米;单位所有房产5处364平方米;直管公房2403平方米,租户37家。共有房屋4888平方米。

    四、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

    位于东柳圩太平桥北堍东首,俗称同知衙门。面河朝南,东是茶馆弄,后部与崇本堂相连,西是仓场弄,北接允綦堂,东北与顾家花园相邻。

    同知衙门房屋始建时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历官营缮司主事、礼科给事中、刑科掌印给事中陈沂震(字起雷,号狷亭)的住宅。雍正初年(1723年)陈沂震被抄家,陈沂震自杀在书房中,家人子弟逃亡,陈家衰落。雍正八年同里设太湖水利同知署,用陈沂震入官房屋改建成同知衙门。雍正十三年,同知项喻(五品官)将太湖水利同知署移驻吴县洞庭东山。乾隆元年(1736年)房产经官发卖,为诸生王铨(号澹园,字然明)以纹银3000两购得整个宅地。

    据当时的官契等凭证记载:地基为17亩8分、房屋七进、大门宽7间、后宽17开间、东西备弄、后为花园、房屋共91间。王铨将衙门改为民居时,改建戟门,撤去大门前石狮一对。而旗杆石、隔河照墙、仪门抱鼓石、仪门内之木雕垂花门完全保存。中路6扇墙门,东西各为弄堂门,各有花厅书楼,北部直抵磕头坟,西部后门通仓场弄,恢复陈沂震抄家前形式。改大厅名“敬仪堂”,天长陈以刚榜书,上款作“然老年先生属”。砖雕门楼上题“青箱世绪”四隶字,上款“然明”,为里人袁龙(号东篱)所书。

    至太平天国时,忠王李秀成弟李明成进驻,当时第一进为墙门间和王家宗祠,第二进为原衙役房改的轿厅,第三进原衙门大堂改为大厅,第四至七进分别为仪厅、堂楼和花园等。太平天国失败后,第五进堂楼为官军洗劫焚毁,花园亦遭蹂躏。当王家重新住入时已满目疮痍。乃卖去西侧房屋,花园亦卖去部分给人家造屋,于是太平桥堍房屋归任姓所有,宅基地从原来品字形变成三角形,主建筑仍有轿厅、大厅、仪厅等。大厅青石阶沿、柱础,前后弯椽为轩,有双层屋面,中间四脊柱虽不甚粗,但大爬梁及所有桁梁都非常粗,仪门额枋上有四个凸雕圆形花纹,抱鼓石高1.5米,凸雕三狮滚绣球,为同里之冠。敌伪时期被一贯道无偿占用,解放初曾被粮库用来储存谷物。解放后,本处房屋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四进,房改时是任姓房产,堂号“行忠堂”,业主是任振声和任传铨兄弟俩,有房21间525平方米;东部为王姓私房,堂号“敬仪堂”,业主有王耐园、王根生和王根祥兄弟、陈英兰(王稼冬之母)和李云仙(王家桢之母)、周荣泉,此外还有王姓公产,共有房屋71间1271平方米,第三进大厅、第五进堂楼变成院地。1970年,共有房屋92间1796平方米。

    同知衙门房屋保存相对较好的是东部第四、六两进,第四进现开敬仪堂民居客栈,房屋外形保持原貌,又新建了门楼,门楼上有暗八仙图案和“敬仪堂”三字,房屋整修一新,但添建的东厢房22平方米为砖混结构;第六进房屋原样未变,房屋构造明末风格明显,院内几棵树木高出楼房,围墙上爬满古藤。其余各进变动较大,如原第一进王姓公产(宗祠)于20世纪50年代改建,为砖木结构,但已非原貌;第三进处70年代由同里涂料厂在空地上建二楼二底一平屋,为混合结构,1985年交换给汤日新,现登记在其子汤琴星、汤琴生名下,共5间74平方米。

    西部旧房翻建、空地建房较多,出现砖混结构的小楼房多处。主要有:药厂用空地建造和购买任姓房屋翻建的各一幢,均为二楼二底;化机厂翻建的楼房一幢等。

    房产经各种变动,总面积增加。东部有私房8户67间1233平方米,公房7间147平方米;西部有私房3户8间171平方米,公房14间280平方米。有单位房587平方米,共有房屋2428平方米。

    五、庞家墙门

    位于西圩东旗杆,堂号“承德堂”,朝向东。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庞元润出资在父庞庆钰购得的地基上建造。至1970年房改前房产归庞元润孙庞能一所有,共有房屋五进48间,建筑面积985平方米。

    房主庞元润,字二如。民国19年(1930年)在同里下乡移迁庞氏宗祠于字圩高地上,民国20年建三元桥北堍房屋。晚年将本处房产传给长子庞文彬(字琴生)。庞文彬1950年病故后传给子庞能一。

    庞家墙门房屋的显著特点是第一进石库门外南侧有两组残存的旗杆石,这是因为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祖上庞庆麟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故建房时门前树此旗杆石,东旗杆的地名就来源于此处的旗杆石。

    庞家墙门第一进是平屋5间,北起第一间是墙门间,还有4间叫照厅。第二进是5开间的大厅,该大厅为抬梁式砖木结构,称庞家厅。大厅和第三进的3间楼底1951年起做粮管所粮食仓库,前后约6年。第三进是五楼五底的堂楼,两边是楼式厢房,中间石板天井,天井东与第二进交界处有砖雕门楼一座,上面砖雕原有的人物和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第四进是平房3间、一楼一底及厢房。第五进也是平屋3间。解放初在第五进的南面偏西方向还有三楼三底和一个较大的院子,院子里有荷花池、假山等,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除,后为吴江电机厂翻建的车间。此外北部还有零星小屋5间。第一至三进在北部有备弄一条,三至五进备弄在中部,要通过第三进天井前后备弄才能相接。

    在1970年房改时,给房主留房3间,其余没收。至1981年落实房改政策时收回原留房,在第五进留房7间,为一楼一底带厢房上下及平屋3间,共161平方米。

    现庞家墙门内有私房1户9间163平方米,为庞能一4子3女的共有产。公房41间824平方米,租户12户。共有房屋50间987平方米。

    该处房屋保存较好,除在1958年拆除三楼三底及院子外,没有大的变动,所有房屋都只是修过,没有翻建。但一些附属设施损坏较大,如门楼、石板天井、方砖地等,有的由原地板间变成了混凝土地。

    此处房产除北面沿街小屋由李元明开牙医诊所外,其余均为住宅。

    六、茂萱堂(金祖泽宅)

    位于西圩北旗杆永安桥南堍,坐南朝北面河。在民国后期,金祖泽(字砚君)是全部房屋的所有人,房屋来源于祖传,建于清代,至1970年共有房屋五进76间1786平方米。

    据吴江市档案馆同里镇民国时地籍登记第16册中记载:“地号——1577,地目——宅,面积——贰亩玖肆捌,坐落——西圩,所有人——金茂萱。配地籍图上注记名字叫金佐才。”

    茂萱堂第一进沿街平屋10开间,是同里第一进房屋间数最多的。20世纪60年代办草织社时曾翻建过,后被电机厂用作食堂。第二进一排平屋达12间,电机厂时内部打通,用作产品仓库。1992年6月第一、第二进房屋一起拆除,翻建成现两层办公楼。第三至五进现仍存在。第三进东部是3开间的楼房及2座厢楼、1间带阁楼平房,西部是5开间平屋。该进楼房在1967年曾发生火灾,3间楼面带一边厢楼楼面全部烧毁,被毁后由草织社出钱委托房管组对其大修,大修时因建筑材料紧张,房柱是接的,下粗(原来的)上细(接上去的),屋面用细椽、芦帘、土瓦。第三进被电机厂作职工宿舍。第四、第五进是十楼十底的走马楼,叫玉云楼,楼正中朝北处有座门楼,现尚存,但已无砖雕,门楼下大门已砌死,此两进现在要从东旗杆出入,玉云楼楼层处都有挑檐,挑檐内有各式花纹木雕。天井中原有金桂和银桂古树各1棵,银桂现已无存,金桂现开花虽茂但树身被蛀,在树高1米处粗达22厘米,树龄在150年以上。该走马楼因有此桂花树,同里人称之为“桂花厅”,曾用作同里镇人民政府干部宿舍。桂花厅东还有3间平屋及1个院子,电机厂将此用作托儿所时在院内建1间小屋,现院中东南角有黄杨古树1棵,高1米处直径达28厘米,树龄在200年以上。

    1956年茂萱堂全部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作为金立初(金砚君长子)等人的共有产列入没收,因本地无人没有留房。直至1989年张文韵(金立初妻)提出申请,才在桂花厅西南角留房二楼二底及相连厢房上下,共6间,登记面积158平方米。在1994年初房改优惠售房时,房管所出售给俞鸿苏5间103平方米,庄秋萍2间48平方米。都在第五进桂花厅上。

    现茂萱堂的第一、第二进处是一座混合结构的两层办公大楼,建筑面积805平方米,上面平顶,四周有女儿墙,墙上用琉璃瓦,铝合金窗,现代木门,该房电机厂曾作舞厅、办公室、俱乐部等使用,修建珍珠塔景点时用作办公用房。第三至五进仍为清代建筑,是居民住宅,在第三进天井处有2间灶间34平方米,由电机厂建,1989年交换给公房,现桂花厅中有3户私房,共14间309平方米,公房33间1055平方米,金砚君宅第三至五进还有清代房屋47间1364平方米。

    七、文衡第(周氏旧宅)

    位于西圩南旗杆,系清康熙时江西学政周爰访宅第,东接三谢堂,西邻经笥堂任宅,房屋朝南。从现有房屋式样看,翻建于清代后期。解放前是周炳星祖传房产。共有房屋3进15间,建筑面积236平方米。

    文衡第第一进是平屋3间,中间墙门间用4扇墙门对外,缩进约1米,以减少墙门的日晒雨淋;第二进是正厅,三楼三底西边带楼式厢房,房前石板天井,天井南有普通门楼1座(无雕刻);第三进是一楼一底东面带楼式厢房。

    该处房产于1956年1月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没收。1981年1月落实房改政策,在周炳星名下留房,在第三进,一楼一底及厢房上下共4间54平方米。经两次买卖为朱梅私房。

    周氏旧宅保存情况较好,除第二进的门楼于2002年部分倒塌而拆除外,第一、第二进都保持原貌,古式的墙门、梅花格落地长窗、半窗等未加改变。第三进房屋在1993年后,进行了装修,老式门窗全部换掉,厢房拆除,但主体仍为砖木结构。第三进与第二进在交界处砌断,现在第三进房屋要从富观街52号(邵氏旧宅)内出入。

    本处房屋主要用于居住。1965年曾被同里信用社借用于办公,时间不长。现除第一进开设小商店外,其余房屋都用于居住。由于第三进厢房被拆除,现共有房屋13间225平方米。除第三进为一户私房外,其余房屋都是公房。

    八、庸德堂

    位于西圩东旗杆,朝向东。按建造时间不同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民国时期称钱家新屋,有四进27间,建于民国时期;北边称钱家老屋,有三进16间,建于清代。系钱植之、钱慕云和钱太初堂兄弟三人的祖传房屋。

    钱家新屋第一进是一间墙门间,石库门,外墙角上立有堂名石碑;第二进是平屋4间;第三进是三楼三底的堂楼,两边楼式厢房,正屋都是落地长窗,厢房有花格木栏杆,全部是半窗,下边裙风板,长窗和半窗都用梅花窗格,中间是石板天井,风格别致;第四进位于老屋后部,四楼四底,从新屋的石库门出入,只有南边有楼式厢房,也用梅花窗格的落地长窗和半窗,天井的花坛中有近百年天竹一棵。

    钱家老屋第一进是平屋5间,北起第二间墙门间对外用4扇老式墙门,第二进茶厅是平屋3间,第一至二进中间都有退堂门分隔前后;第三进是三楼三底,不带厢房,院中原有一棵含笑花树,高出屋面,开花时香传很远,1995年后被砍。

    庸德堂房产一贯用于居住。据钱太初于1954年8月10日书面反映:房屋在抗战时的田契登记为钱太初和钱植之、钱慕云三人合有,占地8分2厘7毫。以后有较详细的分家,钱家新屋27间,属植之和慕云各12间,太初3间;钱家老屋16间,慕云2间,太初14间。在1948年土地登记时分开登记。1964年6月房屋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由政府没收,交房管所管理。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钱植之留房6间101平方米;钱慕云留房6间105平方米,于1996年出售给金纪平;钱太初留房10间194平方米,其中6间142平方米于1995年出售给陈金土。

    庸德堂至今保存尚好。其中老屋第三进楼房和新屋第三进楼房的北面部分由陈金土、金纪平买下后进行了装修,旧窗、旧门作了更换,砖木结构未变,外貌有所改变。其它都保持原状。

    现庸德堂内有私房4户22间414平方米,公房21间367平方米,共43间781平方米。

    九、澄思堂

    位于南旗杆同里历史文化陈列馆西侧,面河朝南,建于清末,在民国19年(1930年)由钱莼荪继承舅舅吴传生的房产所得,共有房屋三进9间195平方米。

    澄思堂第一进是一间墙门间,对外是4扇竹丝墙门,中部原有退堂门,上方小阁上过去是家堂;第二进为一间走路间,1963年曾因屋檐塌落而大修,并隔出通道,东部做什杂间,80年代后由同里书法教师张建华辟为“寒石轩”书法室;第三进西部靠石皮弄,是3开间楼房,楼前天井东窄西宽,天井西部有一间厢房,厢房南还有一个灶间是南邻顾炳生家的。各进房屋今已无门楼和雕刻,但墙上有过去关库门用门闩洞,两个天井都用小石子铺设。1970年房改时没收,1981年落实政策时留房3间,位于第三进西部一楼一底及一间厢房,登记在钱铭书名下。

    澄思堂房屋无变动,现有公房6间138平方米,私房1户3间57平方米。

    十、允綦堂(李星北宅)

    位于东柳圩,东接顾家花园;南临同知衙门;西通仓场弄,为正门;北靠石皮弄。该房前两进建于清代,第三进由李星北在清末建造,共有房屋三进34间649平方米。

    允綦堂解放初由李星北长孙李屏南掌管,1954年吴江县人民法院判处没收为公产。

    允綦堂第一、第二进朝西,第一进是平屋4间,墙门间在北起第二间,以5扇墙门对外,南边有备弄,备弄里有2间阁楼。第二进是3间平屋的大厅,厅中原挂有“重游泮宫”的匾。第一进东面带厢房,第二进西面带厢房,厢房互为连接,厢房中天井用墙分隔成前、后天井。第三进堂楼靠石皮弄朝南建造,由于建造时地形关系,为充分利用土地,房屋建成平形四边形,为四楼四底,房内用退堂门分隔前后,楼下间与间之间用固定落地长窗分隔,对院子是长窗或半窗,窗上都有花纹木雕。本处房屋的显著特点是原楼下地面,在方砖地上还有木凳式地板,十分考究,现木凳式地板无存。另一特点是楼前的大石板天井,不但天井大,而且石板大,显得豪爽。在第二进的南面还有两进2开间的附房,西南角是一块较大的院地,东面院子里有3小间厨房间等。

    允綦堂建成至2003年变动不大,基本都是原样,仍为初建时的门窗等,各进房都没有翻建过,属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只是在西南角院地上于1980年建造了一楼一底的房屋,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4平方米,1993年优惠售房给粮管所楚迪。1990年在东部院子里2间小厨房间接出1架壁,增加建筑面积6平方米。

    允綦堂内有私房1户74平方米,公房34间655平方米,共有房屋36间730平方米。

    十一、吴伯如宅

    位于西圩北旗杆,坐南朝北面河。东靠茂萱堂金家,南原与师俭堂王家房屋相接,西临陈家牌楼。房屋建于清末,是吴伯如的祖传房产,共有房屋6进30间756平方米。

    吴伯如宅六进房屋除第二进是2开间外,其余各进都是3开间,第一至第四进都是平屋,第五进楼房朝南两边带厢楼,第六进是朝东的三楼三底。1956年房屋由房管组代管,60年代办草织社时,第一进石库门旁挂草织社牌子,两旁2间做办公室,第一进后的天井两旁围墙与东面金家天井和西面陈家桃园打通,从那时起第一至第四进都用作厂房,先后是草织社、阀门厂、电机厂等,后两进用于居住。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1980年留房在第六进,是朝东三楼三底,共6间141平方米。留房后于1981年由吴伯如长子吴秉渊将房屋出售给同里税务所。

    吴伯如宅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砌在墙中的柱做成方形,四角上有线脚,柱下石鼓墩也做成方形,棱角处有线脚;二是窗多用铁摇梗(转轴)和铁楹子(转轴座),铁楹子形状像铁香炉,外形美观,现在虽都生锈,但使用自如。

    第一、第二进房屋在1992年拆除,翻建成两层混合结构的办公楼,第四进南面厢房在1990年左右东面全部拆除,西面拆剩一半。第三至第五进房屋为公房17间480平方米,第六进是私房1户8间155平方米,现存老式房屋为后四进共25间635平方米。

    十二、天放楼·红楼

    坐落于同里中学校园内。同里中学在镇之西北角,富观桥堍。天放楼始建于民国13年(1924年)初,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金松岑自号天放楼主人。天放楼为原同川学堂旧址,三楼三底,建筑面积156.22平方米。红楼建于民国元年,五楼五底,建筑面积347.73平方米。

    天放楼原为同川书院的旧屋,后作同川小学校舍。楼在校舍之东北隅,一楼一底,前后都有小天井,自成一小院落,早先是金氏读书之处,面积约三四十平方米,梁柱都比较粗,木色不涂漆,东南两面都有玻璃窗,是后来改建的。此楼毁于抗战时期,也没有照片保存下来,只有金文藻保存的一张水彩写生画可供参考。1948年同川校友为纪念“天放先生”捐款重建。重建后的天放楼是一幢两层建筑,朝东和朝西各有大门,朝西门上方挂有金祖泽民国37年题写的“天放楼”白石匾额一块。房屋为砖木结构,柱子包于墙内,立面简洁,呈黑白二色,窗洞上方拱形,为内开窗,底层被隔成一大二小的三间,大间为报刊阅览室,北为二小间,一为储藏室,一为办公室,楼梯设置在东间办公室内,是木质转角楼梯,楼梯上面有木板门盖,以便隔断,防止闲人上二楼。楼上没有任何阻隔,是一大间。

    红楼为两层楼,坐北朝南,屋顶为歇山顶,南面上下均有1.8米宽的走廊。整幢楼的外墙面及廊柱采用清水砖砌置,墙上底色为青砖,用红砖作装饰,并以灰浆勾缝,墙面整洁明亮。底层廊柱呈宽扁形,宽38厘米,长50厘米,底部比本身稍大一些,采用堆图鼓墩式承托拱圈,五拱相连。地坪为水泥地,楼板为木质,板厚8厘米,楼梯为木质直线型,宽约1米左右,一侧有扶手,踏步每级高度约16厘米。红楼建筑风格西洋化,用于装饰的红砖,便是“红楼”之名的来由。登红楼可望镇之北郊同川八景之一“长山岚翠”。

    天放楼与红楼相隔只有几米,像姐妹一样依偎在一个小庭院中。吴江市教育局1997年筹资20万元修缮天放楼和红楼,这两座楼同年被列为吴江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经笥堂(任氏洋房)

    建于民国初期(1912~1915年),系任韵秋(又名任元瑞)之父任申甫所建。位于西圩南旗杆,朝向南,共五进38间1161平方米。是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深宅大院。

    房屋的第一进是3开间的墙门间,大门外墙面用红砖扁砌而成,不粉刷,室内外地面高度差较大,大门前用三步石级,大门上方用半圆形装饰门框,风火墙上有一个做人民公社办公室时建的大五角星,旁边两间南部各带蟹眼天井一个,东部留有备弄,弄口是小石库门。第二进为3开间茶厅(大厅),厅前有轩,厅内有保存完好的雕梁画栋,棹木(官帽翅)上有人物山水雕刻,山幅云上有孔雀雕刻,大梁上凤戏牡丹雕刻,还有戏文雕刻等,该厅因50年代被同里公社做办公室时上面吊了顶,这些雕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吊顶封住得以完整保存。第三进是三楼三底的堂楼,两边是楼式厢房,中间是石板天井,天井南有砖雕门楼。第四进是六楼六底的红洋楼,也为砖木结构,在阳台、窗台上方有用红砖砌成的西式拱形洞,楼下一条长走廊;第五进平屋6间。另外还有披屋和零星小屋;还有大小天井多处,大的天井中筑有花坛。整个建筑第一、三、四进都具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1942年,经笥堂在吴江地籍登记归任韵秋和任周氏所共有(任周氏是任韵秋之弟任佩秋之妻)。1942年弟兄分家,哥东弟西,大厅及中间房屋、走道等共有。这样在任韵秋名下有20间,任周氏名下有18间。兄弟两户除经笥堂外在竹行街任家弄、现广场等处还有房产,被称作老宅。

    1970年房产被政府没收。没收前因兄弟俩已故世,房产实归他俩的9个儿子共有。至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给任韵秋在外地的5个儿子留房在经笥堂,为第一、第二进6间161平方米。任韵秋在本地的儿子任传济和任周氏3个儿子留房在竹行街。留房后由于兄弟5人有2人已故,同时分居各地不便管理,在1996年将留房出售给太湖风景区同里景区管理所。

    该房解放后除第一、第二进曾留作私房及后来被景区管理所购买外,一直由地方政府使用,作为办公地点和干部宿舍,故经笥堂被同里人称为“老公社”。

    经笥堂至今保存较好,其中第五进在70年代因房屋濒危被拆除,80年代翻建成砖混结构的五楼五底做干部宿舍,其余各进房屋原貌未变,特别是第一、第二进由太湖风景区同里景区管理所买下后,被修缮一新。2000年4月18日在同里旅游文化节上,谢铁骊写下了“同里影视摄制有限责任公司”,姚志强写下了“同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名称,做成两块牌子,镶嵌在大门外两侧墙上。

    十四、乐寿堂(薛家厅)

    位于字圩高地上,庞家祠堂西侧,坐南朝北面河。由薛天游等三兄弟出钱,其父薛凤钧于民国18年至民国20年间(1929~1931年)建造。共有房屋34间746平方米。

    乐寿堂的主房是两进5开间的楼房,楼房的两侧及中间有三座厢楼相连,中间形成两个石板天井,成特有的双走马楼形式,房屋高畅,山墙内用五柱落地式砖木结构,中间用抬梁式砖木结构。对外的石库门高大,还有小石库门,大小石库门在作粮食仓库时都被砌死。房屋原用于住宅,民国后期西部曾出租给金惠生做牙科诊所。1952年由粮管所将22间505平方米主房与庞家祠堂打通,一起用作粮食仓库。1956年其余房屋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列入私改。1980年落实政策时将房管所管理的12间241平方米全部发还。还有22间没收由粮管所使用。留房后分别于1981年、1984年卖给叶洪天和吴江桥梁工程队。现叶洪天和桥工队都将原房翻建过。

    现乐寿堂只有原归粮管所使用的老房子还在,第一进五楼五底,第二进三楼三底及东面和中部相连的两个厢楼,共剩房屋20间487平方米,在2000年与庞家祠堂一起划归珍珠塔景点使用,但没有修复,对外的窗都换成了仓库用翻窗,楼梯、楼板、屋面、内部门窗等都已破损。

第二节    鱼行街老宅

    一、计成故居

    在鱼行街会川桥东堍之东北隅。

    计成,我国明代造园专家,其生平参见《人物》卷。所著《园冶》为“世界最古之造园书籍”,该书内容简介参见罗哲文《园冶注释总序》(见艺文卷)。

    计成童年在同里会川桥边度过。计成故居五进共35间984平方米,清代时曾作过“当铺”,俗称“老典当”。此宅曾为其后裔计重兰等居住。

    1991年,园林学家陈从周来同里考察,提议建造“计亭”,以示永久纪念。

    二、潘氏墙门及潘氏旧宅

    位于漆字圩。其中朝西的西南角墙门间建于明末清初,其余房屋都建于清代,是潘姓的祖传房产。主房四进20间,朝向南,第三进西有朝南厢楼二楼二底,西面还有朝西平屋13间。至1980年共有房屋33间519平方米。

    潘氏旧宅主房朝南,共四进,都是3开间,第一、第四进是平屋,第二、第三进为两层楼房,现第二进楼下3间和厢房1间是潘维仁等5人的私房(为潘陶氏后代),第二进楼上是代管房;在房产登记时,潘维仁反映该房建于明末清初,最明显之处是楼上朝北的窗是古式的支摘窗,上窗扇的上部活动,向上开窗,开后要支撑,下窗扇可以摘下,窗上用冰裂式花格,用窗纸透光,现共存4扇,这种窗在同里镇已不多见。第三、第四进都用蛎壳窗。

    主房西南起沿街第一间是明代建筑潘氏墙门,原归潘陶氏所有,潘氏墙门外有竹丝墙门6扇,内有脊柱中线分隔前后,并建有玉兔墙,坤石上有马板,下有高门槛,上有门幛3枚,也称阀阅,为现有建筑中罕见之物。潘氏墙门阔3.73米,进深4.51米,建筑面积16.8平方米,总高4.65米。

    清末,潘氏旧宅归潘声阳、潘樊候、潘大金(女)3户所有,其南部有15间属潘声阳,15间中西南角有3间平屋在1966~1970年之间拆除,现为空地;中部9间是潘樊候的;北部14间是潘大金的,其中2间厢楼因危险在70年代拆除楼层改为平屋。至1930年前后,房产业主是潘陶氏(潘声阳妻)、潘樊候、潘福生(潘大金子)。至1970年房改时就按这三人立户,潘陶氏和潘福生是没收,潘樊候是私改。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潘陶氏名下留房4间60平方米;潘樊候名下留房3间55平方米,但因查不到潘樊候房产继承人的下落,留房作代管房处理;潘福生因其子潘维俊承继给同族陆家埭潘老好婆,而继承了陆家埭房产,留房在陆家埭,现并入耕乐堂景点。

    南起第二间北至第三间之间原是潘家的一块空地,在1974年由袁姓建造了两间平屋,建筑面积28平方米,建房面积近空地一半,还有部分成了袁家院子,是袁姓私产。

    南起第三、第四间原是向东一坡式的两间平屋,沿街屋面上还有风火墙,在1999年因风火墙将倒塌,危及平屋,故拆除风火墙,并为降低高度,将屋面改成两面落水。南起第四间北有一浅弄式走道,走道北还有两间平屋,走道西是厢楼改的两间朝南平屋。

    潘氏旧宅是保存较好的明清建筑。除上述有4处房屋变动外,其余房屋只是小修小补,没有变动。现潘陶氏留房是子潘维仁、女潘守箴及潘维天的3个子女潘善与、潘善美和潘善丽等5人的共有产,登记面积67平方米。现有公房29间452平方米。共有房屋33间519平方米(不含袁姓私产)。

    三、天主教堂

    位于洪字圩北埭,朝北面河,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20年代又添建住房等附属房屋,共有房屋三进26间498平方米,土地面积608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323平方米)。

    天主教堂从远处就能看到屋顶上立有铁制镂雕花纹十字架标志,第一进正门上方也有十字架标志,石库门两边有对联“敬天无须分中外,修德可以作圣贤”,第一进西边有备弄,弄口也是石库门,通后进房屋;房上窗台是整块石板,石板上有线脚;走进第一进是4开间礼堂,东墙上布置着圣台,圣台上供奉着天主画像,两边对联是“养我灵医我心主留体血;恃主宠赖主佑我献衷肠”,泥幔顶上挂着8盏宫灯,四周墙上有15个镜框,内是15幅教义画。堂后院中塑有天主像,周围种松柏等。

    天主教堂建成时全称“同里耶稣圣心分堂”,是教徒集合活动的场所,解放初仍有教徒在此活动,1953年后活动停止。1956年前本处第一、第二进(共17间)由鱼行街居委会使用,第三进租给居民居住,由当时天主教负责人蔡诤收取房租;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改造为公产;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处理落实宗教房产遗漏问题的通知》,于1981年还12间,位于前部,1989年还14间,在后部,分两次全部归还了房产。还房后产权归天主教,使用者不变,天主教堂仍委托房管所管理,40%租金交给教会,60%作房屋维修管理费。1989年房产登记时全称是“吴江县天主教爱国会”,法人代表钱俊元,住苏州阊门杨家桥天主堂。由天主教与吴江市政府协商后,吴江市政府规定所有房屋使用者只能出不能进。2000年鱼行街居委会撤出,恢复作教堂。

    现第一进及第二进东院子是教徒活动的场所,第一进大门向内缩进约1.3米,房屋经整修较好;第二、第三进房屋仍有居民居住,房屋较陈旧,两进都是楼房,第二进3开间,第三进5开间,长窗上雕有瓶、花等,楼上多数是裙风板和半窗;房屋间数及面积无变动,是同里镇现存唯一较完整的宗教产房屋。

    四、永安典当

    位于洪字圩,创办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同里清末三大典当之一,经理叫刘宜孙。房屋朝向南,前门在南埭,后门在北埭,前后房屋共十进,是同里现存清代建筑中进数最多的,按1978年第一进房屋翻建时统计,共有房屋73间1515平方米,而且除第一进外,第二至十进都是原清代典当房屋。

    永安典当在民国24年(1935年)是吴江县内13家典当之一,十进房屋不在一条中线上,其中第五进有8开间,第五进东部与前四进在一条线上,第五进西部与后五进在一条线上。当时第一至三进是店,第一进是墙门间,墙门间放有一个巨大的“当”字。第二进三楼三底是典当的营业大厅,高大宽敞,营业大厅中的高柜台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才毁掉。第三进称“归夜厅”,是典当掌柜等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第四至六进为库,是典当存放典押物的地方;房屋特点一是屋面上不用望砖,而用统长的望板,以防贼从屋面进入。二是窗多用木板窗,关上后不透光。第七至十进是宅,用于典当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居住。总体形成南店、中库、北宅的格局。

    抗日战争前永安典当关闭,将房产出售,南部五进在抗战初期由王秀夫买进,北部五进典当先卖给金姓,金姓又卖给张姓,至1941年由吴雅山买进。

    王秀夫买进南面五进后,第一至三进仍用于开店,开办了集成糕店和公泰糖行,王秀夫故世后传给两个儿子王裕庆和王钧庆,至1956年公私合营时,一至三进房屋作为投资成商业用房,商店改称公私合营公泰糖糕店,王钧庆出任私方经理,后任同里工商联副主任。60年代商店关闭,房屋先后用于办席厂、小五金厂等,小五金厂搬走后开办“国营同里生活商店”,1978年由于商店第一进房屋损坏严重,翻建成3开间楼下统间更适合于商店使用的楼房。1983年商店改为“吴江县百货公司同里批发部”,时有房屋三进24间515平方米。1999年单位更名为“吴江市同里百货公司”,2002年该公司破产,房屋出售给凌曦,凌曦买下后将房屋进行了仿古大修,沿街增建了廊。

    第四进只有两间平屋,屋南天井里有一座门楼,门楼上原有砖雕“视履考祥”四个字。第五进原是8开间,东部六楼六底,西部两间平屋,王秀夫买进后将四、五进改作住宅,因房屋暗、无晒场,在抗日战争时,将一些板窗改成玻璃窗,还拆除第五进东部三楼三底为院落,余10间245平方米,在1970年列入私改,1980年全部发还,1982年王介荣、王介禄(王裕庆子)和王正荣(王钧庆子)协商分家,王介荣和王介禄分得第四进2间平房和第五进东部一楼一底,(包括院落)共4间116平方米,王正荣分得第五进西部二楼二底和楼西2间平房,共6间129平方米,当年10月王正荣将分得房屋出售给吴江县糖烟酒公司同里商店(即谷香村),1993年后优惠售房给两户职工。

    后五进西靠穿心弄,都是楼房,第六进是3开间加一条弄堂,第七至十进都是2开间,加上厢房等附房共有房屋39间755平方米。吴雅山买进后就搬入居住,吴雅山故世后传给子吴兼三,1946年吴兼三在第九、第十进开办中医咽喉外科诊所。1970年列入没收,留房二楼二底和1厢房上下6间118平方米,位于第八进,1980年增留相连2厢楼4间,共留房10间157平方米,1989年登记在张金珠(吴兼三妻)名下。

    永安典当在第五进西部现存古井一口。第六进西边在1993年由房管所建2间小屋15平方米,其余房屋无变动,现有公房31间613平方米,私房5户44间917平方米。

    五、周氏旧居

    位于洪字圩北埭。房屋朝北,是周松庭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向潘姓购买所得。以弄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是二进2开间楼房连厢房10间208平方米,西部是3开间三进楼房加厢房、附房有32间555平方米,共有房屋42间762平方米。

    周氏旧居第一进楼房外墙面就与众不同,基础石在地面以上有5层,石库大门向里缩进1米多,大门口有5条石级,可见室内外地面高度差很大。弄口是小石库门,连楼上对外的窗上也用的是石过墙;房屋的两侧与小街对面房屋之间建有门洞,门洞框用大条石制成,门洞上还有风火墙,估计是守卫房屋或封闭街路所用。西部的第一、二进是走马堂楼,中间是石板天井,两旁是厢楼,现存楼上对天井处都是裙风板和蛎壳半窗,楼下有半窗,也有落地长窗。原第一进朝南的8扇落地长窗上雕有“渔、樵、耕、读”组图,可惜现已无存。现存的窗上也雕有图案,只是图案内容难以识别,只能看出部分花木。第二进与第三进各有厢房,厢房相连,中有墙砌断,墙北面原有门楼一座,门楼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门楼下石库门因在没收归公房后租给国药业做仓库而拆除砌断,现要从南埭出入。

    周氏旧居在光绪年前归潘家所有,潘家用于开典当。光绪年间周松庭买下房屋后改为住房,用于自住和出租给居民、国药业等。周松庭故世后,传给独子周海如。1970年房改时立户人是周海如,当时留生活用房8间178平方米,位于弄东二进二楼二底。1980年房改复查时改成留房20间339平方米,位于弄西前二进,原留房收回与第三进一起没收为公房。2000年东部厢房倒塌,经大修修复,厢房面积减少11平方米。

    周氏旧居是同里镇有特色的古建筑之一,现走弄东全部和走弄西第三进是公房,共19间357平方米,西面第一、二进是周家私房20间384平方米,在第二进南原还有3间小屋21平方米,在2000年因倒塌而拆除成为天井。

    六、严文彬宅

    位于漆字圩范家埭。第一、二进和第四进房屋建于清代,第三进房屋翻建于20世纪20年代。朝向东,共有房屋四进34间588平方米。

    严文彬宅由严文彬妻任佩英的祖上自建,于解放前传给严文彬、任佩英夫妇。房屋共三进,都是4开间,第一、二进为平房,方砖地面,第一进中间2间同为墙门间,墙门宽敞。第二进临天井处带轩,轩中用弯椽,斗拱及月梁处木雕精美。两边带厢房,中间一个大天井。天井中用大花岗石板铺成,天井东有一座较大的门楼,门楼上有很多花纹砖雕,从现存残迹看,制作精细,年代较长。第三进是四楼四底的正屋,实为三楼三底和南边1个楼梯间,楼梯间上带1间小披屋,北面三楼三底两边带楼式厢房。第四进也是三楼三底加南面厢房,还有平屋2间。据范家埭的老住户反映,严家房前原有2组旗杆石,是做官人家建的房,2组旗杆石在60年代修路时挖掉。

    严文彬户在房改时共有房屋61间,1099平方米,分布在鱼行街漆字圩、南埭、北埭和东溪街凌家廊下。此外在苏州肖家巷还有房产。房改中列入没收。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留第三进楼房大小共12间186平方米。

    严文彬宅保存较好,各进房屋都是原来的结构。除第一进后天井东南角搭建一个小卫生间外,此处房产没有翻建过,总建筑面积及间数不变,现第一、二、四进为公房共22间403平方米,第三进是私房1户12间186平方米。

    七、东埭王家老屋

    位于洪字圩东埭。至1970年有房屋四进40间719平方米,朝向东。其中,南部店面房是王家祖传,中部房屋在清末由王忆庭所建,北部的楠木厅是祖传王姓公产。

    东埭王家老屋北部的楠木厅有3间约50平方米,1960年前归王忆庭、王元庭、王兰庭和王亚庭四兄弟共有,60年代国药商店建仓库时由房管部门拆除。其余房产在抗战前都归王忆庭所有,抗战时王忆庭将房产分成4份,南部店面房二进2开间楼房加厢房、天幔共12间194平方米留在自己名下,该房当时就出租给银行,1953年起出租给中国人民银行吴江支行同里营业所,故被称为“老银行”,70年代后期出租给五金商店;中部店面房是吴姓及邱姓的私房。前进住宅房主房是3开间楼房及两侧厢房,房屋的北面两墙角里砌有界石,界石上的字是“耘兰小筑”四个字;还有沿街1开间楼房、小屋等共14间256平方米分给长子王昌明;南部后进住宅房有7间112平方米分给二子王昌平;南部店面房后的房屋有7间157平方米分给三子王昌令。1970年都列入私改,除留少量自住房外都没收为公房。1980年分3户留房:王昌明留房13间248平方米;王昌平房屋全留;王昌令留房在第四进,一楼一底加厢房上下4间75平方米。

    2003年东埭王家老屋南部店面为公房,出租给同里镇旅游公司,还有中部第四进王昌令留房的东面有一楼一底是公房。共有公房14间281平方米,其余均为私房和五金商店翻建的仓库用房。

    八、范家埭世芬堂

    范家世芬堂在同里镇有漆字圩范家埭和西柳圩陆家埭两处。范家埭世芬堂是范君翊和范叔敦的祖传房产,建于清中叶。朝向东,共有房屋五进49间805平方米。

    范家埭世芬堂的备弄在南面,东通第一进房屋,西通北墙门朝天弄堂,与范敬心宅的备弄紧靠在一起,故称范家双弄。与备弄相连的第一进南面1间平屋由于被两备弄走破只能起墙门间作用,而真正墙门间应该在中间。第二、第三进都是三楼三底,楼房两边用楼式厢房相连,房屋间各天井用石板铺面,第二进东有一个普通门楼,门楼上无文字、砖雕,门窗都是老式的,有的还是蛎壳窗,有少量花纹木雕。第四进主房是3间平房,从屋架来看,建造时间应比前三进晚,北侧带3间平房,南部有厢房。第五进房屋改朝向为南,共有三进,都是平房,还带有厢房等,房屋间天井铺小石子,无门楼,有花坛,普通老式门窗,门窗上无雕刻。

    范家埭世芬堂分东西两部分。东部第一至三进是范君翊的祖传房产。西部即东起第四至五进是范叔敦的祖传房产。1956年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范君翊留房在陆家埭,与其胞兄范公亮等在一起。范叔敦留房在第四进靠备弄处,是平屋3间加相连披屋1间,共4间74平方米。范叔敦与范君翊是远房兄弟。

    范家埭世芬堂都是住宅,现第一进中间为私人理发店。房产变动不大,在70年代房管所添建2间平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其余无变动。

    原范叔敦留房现在卖给张建华,用作辅导学生书法的场所,私房面积74平方米。其余均为公房,面积为766平方米。

    九、范敬心宅

    坐落在漆字圩范家埭,朝向东。建于清代后期。共有房屋四进35间664平方米。

    房屋的第一进是3开间的平房,房屋较低矮,现经改造已不能分辨哪里是墙门间了。第二进也是3间平房,但开间和进深都比第一进大,地界向南移。第一、二进都不带厢房。第三进是四楼四底,地界又向南移,北面三楼三底两边带楼式厢,房西面有3间小屋。第一至三进的北面带备弄。第四进地界再向南移,南面是三楼三底,北面4间平房,要经天井后才能走备弄。前两个天井中各有门楼一座。在第一个天井中的门楼现存较好,上有四个砖雕大字“清俭家风”,上款五个字是“怀X老X家”,下款五个字是“X坡王曾翼”(注:X为难辨字),并有腰圆形章一方在上款处,方形章两方在下款处。第二进后的门楼较高大气派,门楼檐下有五个不同的“寿”字,两边贴面方砖等都保存较好,现该门楼被拆建至世德堂,现有门楼上的文字是拆建时由凌在纯(笔名思鲈)所书的“遗安世泽”四个字,两边砖柱挂落也在拆建时增添。

    范敬心房产来自祖传,1935年范敬心因缺钱,曾将第四进房屋的三楼三底加2间平屋共8间出典给任百川,典押金为500银元,期限10年。这说明在1935年前本处房产就归范敬心所有。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根据范敬心本人要求,留房在东溪街范敬心妻子家(即杨天骥故居内),为三楼三底,169平方米。

    范敬心宅至今基本维持原状,房屋结构没有变动,变动的只是一些附属设施。如第一进改换了门窗;为扩大第一进的居住面积,将原备弄与房屋拆通,与备弄砌断;为不影响出入,又将弄堂壁拆去,让后进房屋从相临的门房内出入,这样范敬心宅备弄与范君翊家备弄靠在一起,形成了“范家双弄”,有人将此双弄戏称为鼻孔弄。各进房屋之间的正门现都被砌断,只能从备弄出入。

    现范敬心宅全部为公房。

    十、费巩故居

    在洪字圩北埭,朝向北,建于清代,费巩父亲费树蔚就生活在此房屋内,50年代初期是费巩弟费也敏的祖传房产,1980年共有房屋四进36间718平方米。

    在解放初,费巩故居有房三进25间546平方米,第一进是3开间平房,中间有石库大门,西有备弄,弄口有小石库门;第二进是3开间楼房,楼前两边有轩,轩中木雕精细,雀替(柱与挑层间斜向支撑的构件)刻成竹枝形;这两进房后有门楼,上面砖雕已无;第三进是七楼七底加一个楼梯间厢房,楼房上朝南和朝北都是花格落地长窗,楼上是花格半窗与裙风板,南面有个大院子。1951年7月费也敏以不法地主案由,被吴江县人民法庭判刑2年。1952年夏,李人权(费也敏妻)带子女离同里去上海。1954年12月,吴江县人民法院判处没收家产,房产归公。

    归公后房屋用作鱼行街居民委员会,1960年3月,居民委员会搬出,开始在院内建浴室,7月停办,1964年继续修建并开办浴室,在南面院子里建造浴池间、锅炉间等,面积增至718平方米,此时第三进西部3间楼面租给国药商店做仓库。1989年建放砻糠灰房屋1间24平方米。1996年为增加小浴池和女浴室,第三进西部3间楼面也一起租给浴室,将灰间拆除翻建成一楼一底加披屋1间,面积增至783平方米。

    现费巩故居全部是公房,共39间783平方米。第一、二进中间留有通道,其余房屋租给居民,第三进及以后添建房原租给浴室,2004年底浴室关闭而空置。各进房屋都已十分破旧,第一进后的弄堂间已倒塌,老式门窗多数损坏,特别是第二进已达严重损坏程度。

    十一、漆字圩任家

    是同里任家重要分支,房屋东邻沈丹忱宅,南临街面河,西与潘氏旧宅相接,北至北墙门。漆字圩任家的中部203弄就叫任家弄,198弄称“老弄堂”,也是任家弄。房屋建于清代,朝向南,1970年时共有房屋3组四或五进101间1870平方米。

    漆字圩任家的房产保存较好的是西部一组,其第三进楼房前、环天井的木雕十分精美,雕有牡丹、荷花、佛手、桃等,长窗上雕有各种花瓶及花卉,如花瓶中牡丹组成“富贵平安图”,梅、兰、竹、菊组成“四君子图”,荷花和梅花组成“和和美美图”等,檐口有8只挂落花篮,雀替也雕成竹枝状。天井南有门楼,上雕“有道传家”四个字,现只有“家”字可见。第四进大院中还有树龄近百年的石榴树一棵。

    漆字圩任家可按弄堂分成东、中、西三部分,1970年房改前,东部(靠老弄堂处)的房产业主有任思诚、任润生、任百川、任孝载、任孝章及任氏公产等,堂号来复堂;中部和西部的堂号是信复堂,中部(203弄东)的房产业主是任杏生;西部(203弄西)房屋建于清末,房产业主是任翰章、任焕章兄弟俩。

    东部第一、二进是任思诚的房产,是4开间平房二进,1970年房改有留房3间53平方米,其余房屋没收为公房。第三进是任润生的3间平房56平方米,未房改,1961年传给女婿周剑英。第四进是5开间楼房,东边二楼二底加厢楼1间,共5间98平方米,是任百川的房产,1980年房改时全部留做私房;中间半楼半底和东部1厢楼间、走弄等为任氏公产,任氏公产所有者有任百川、任孝载、任孝章、任天启、任友忠等,其中1间厢楼底放仙老爷,称老爷间;西边第二间一楼一底加厢楼上下及半间与任氏公产合的楼底是任孝章的,共4.5间80平方米,房改后于1980年全部归还;西边一楼一底加1间附房半间与任氏公产合的楼面是任孝载的,共3.5间79平方米,1980年留房3间67平方米,现登记在其妻董巧玲名下。

    中部的房产业主原是任杏生,共五进23间415平方米,1970年没收时立户人是宋爱华(任杏生子任传爵大妻),1980年留房10间157平方米,1988年房产登记时为宋爱华和任杏生两女任传德、任传行3人的共有产;第三进东部原有1间平房20平方米,1981年由任百川女任友和卖给徐美珍,徐美珍于1982年翻建成混合结构的二楼二底4间132平方米。

    西部的房产业主是任翰章、任焕章兄弟俩,共有房屋四进29间623平方米,1970年列入没收,留6间96平方米,1980年增留4间,共留房10间217平方米,位于第一、二进,在1989年房产登记时,任焕章的子女弃权,登记为任翰章5个子女的共有产。

    现漆字圩任家房屋变动较多,主要是产权人的变动,房屋结构变动大的只有徐美珍一家,其余都是砖木结构,现西部一、二进由任孝澄开“长乐厅”民居客栈,其余都是住宅,至2003年有公房61间1110平方米,私房10户43间872平方米。

    十二、式谷堂(范家南墙门)

    位于前漆字圩,沈丹忱宅东,朝向南,建于清代,1949年前是范兰畹和范载与的祖传房产,共有房屋四进40间678平方米。

    式谷堂房屋可以走弄为界分成两组。走弄东二进3开间房屋,前进是平房,后进是楼房,原本沿街无门,只有窗,从弄堂内出入,窗户以蛎壳窗为主,无雕刻、门楼等,1970年房改时立户人是范严氏(范载与妻)。弄西第一进也是3开间平房,中间是墙门间,6扇戗檐墙门对外,墙门上方梁与二梁之间有木雕花板,墙门间内有二墙门及屏门分隔前后,退堂处两侧带落水眉毛天井,房后有1座门楼,门楼上砖雕文字被纸筋覆盖;第二进是3开间楼房两侧带厢房,中间碎石天井,楼中间方砖地,两侧地板间,窗户以蛎壳窗为主,房后应有石库门及门楼,已被拆毁用砖砌死,第一、二进房屋房改时立户人是范吕氏(范兰畹妻);第三进也是3开间楼房,两侧带楼式厢房,房前大石板天井,房屋较前进高畅,窗户都是玻璃窗,朝北的窗上砌有戗檐,应建于民国时期,房后石库门上有门楼,门楼上有“岁寒遗泽”四个字,上款前二字是“己未”,后二字难以辨认,下款“钱崇威”及章两方。第四进原来是二进2开间平房,80年代翻建成一进4间平房,房前院落较大,第三、四进房屋房改时立户人是范金蕴华(范载与小儿媳)。

    房改时3户都列入没收,范严氏共有房屋10间167平方米,范吕氏共有房屋11间226平方米,范金蕴华共有房屋2处18间295平方米,另一处在凌家廊下。1980年后,范严氏留房7间117平方米,现登记在吕伟娟(范载与大儿媳)名下,位于东部一组一、二进的靠东2开间及相连的厢房;范吕氏留房3间52平方米,现登记在李福裕(范兰畹外孙)名下,位于西部一组第二进的靠西一楼一底及相连的厢房;范金蕴华留房4间52平方米,现登记在金蕴华本人名下,位于西部一组第三进的靠西一楼一底及相连的厢房上下。

    式谷堂是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虽然现有的地面铺了水泥,有的库门及门楼被拆去,第四进房屋被翻建,但总体上无大的变动,现有公房26间457平方米,私房3户14间221平方米。

    十三、蔚文堂(范烟桥故居)

    坐落在漆字圩范家埭,坐西朝东。是范葵忱(范烟桥父亲)与范剑英的祖传房产。清代早期所建,朝向东,共有房屋四进34间636平方米。蔚文堂是近代名人范烟桥出生、生活和学习之所,故也称为范烟桥故居。

    蔚文堂的四进房屋都是3开间,第一进中间是墙门间,方砖铺地,6扇竹丝墙门对外;第二进平房东面有轩,轩内用硬木弯椽,月梁及月梁下有花纹木雕;第三进是三楼三底两边带厢房,南厢房有楼,对天井是老式落地长窗或半窗;第三进也是三楼三底两边带厢房,北厢房有楼。在一、二进的南面还有小的二楼二底和2间平房。天井里用花岗石的石板铺成,天井东有普通门楼,门楼上未见文字和雕刻。不少窗可以看出制作时是用蛎壳透光的。

    在抗战前蔚文堂房产归范葵忱与范剑英远房叔侄共有,抗战期间范葵忱将同里的房产传给了四子范系千。1956年蔚文堂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房改前蔚文堂房产归范剑英与范系千远房弟兄所共有,房改中列入没收。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给范系千留房在第三进,三楼三底和楼厢房平厢房各1间,共9间169平方米。范剑英留房在东溪街,共2间58平方米。

    蔚文堂房屋没有变动,没有翻建或改造过,各进门窗都还维持原状。主要变动是各进间的正门都被砌断,后进房屋只能通过北面的备弄出入,此外原严文彬宅的第四进房屋也由此备弄出入。

    现蔚文堂第三进应为范系千私房,但范系千已故世,应由在美国的5个儿子共同继承。其余各进房产均为公房,面积不变。

    十四、丰亨堂

    位于漆字圩北墙门走弄东,房屋朝向南,建于民国初,由范汇如在民国时期承继范瑞轩的房产所得,今存老房子二进8间143平方米。

    丰亨堂是北墙门范家的堂号,原丰亨堂包括北墙门走弄西的墙门间、大厅及平房、楼房,1970年分成8户人家,现大部分房屋被翻建,已非原貌,今存老房子西院东宅。西部院子较大,院中有一口井及花木。东部第一进向南出入,是两间书房,房屋较低,屋内用轩结构,无雕刻,屋后是一个石板天井,无门楼。第一、二进间被砌断,第二进要向西出入,是3开间楼房,屋前有披屋,披屋内用轩结构,轩内原有雕刻今已无存,房内楼下第一架壁又用轩结构,成双套轩,房内轩中有斗拱,月梁上有雕刻,雕有扇型花木,还有双蝠捧寿云层图等,楼上有16扇屏窗,其中12扇的腰板上是全套《西厢记》木雕,可惜人物的头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这12扇的裙板及4扇屏窗的腰板和裙板上共有20幅风景木雕,完好无损,十分精美。

    1954年范汇如子范定时、范定允及长子范书诚的儿媳妇杨秀娟立分家契时,后进三楼三底分为杨秀娟的房产,前进2间书房及北墙门走弄西3间平房为范定允房产,范定时的房产在太平桥堍;1970年范书诚的房产列入没收,共有房屋11间189平方米,其中8间在鱼行街(含丰亨堂后进三楼三底),3间在新填街,房改时全部没收为公房,1980年留房3间53平方米,位于北墙门走弄西。范定允、范定时的房产未列入房改。1985年范定允将2间书房23平方米卖给国家。

    丰亨堂今存老房子保存较好,西部院里靠楼房处于80年代由国营同里孵坊建造1间厨房,面积16平方米,其余无变动,现有私房1户二楼二底及1间厨房100平方米,还有公房一楼一底和2间平房59平方米。

    十五、沈丹忱宅

    坐落在鱼行街前漆字圩。朝向南,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共有房屋三进39间754平方米。

    沈丹忱宅第一进是5开间平房,第二进是5开间两层楼房,第三进是4开间三层楼房,其中间及北面还有一些附房。第一进东面1间有出入备弄,备弄口是小石库门,中间是墙门间,对外是大石库门,三进房屋间有两个石板天井,天井南都有门楼,现门楼上已无雕刻;前二进都是仿清代建筑,第二进楼前有轩,轩内有花草及花篮雕刻,雀替雕成竹枝状,房内也有少量木雕。第三进是中西合璧的三层建筑,室内地面与天井地面高度差达1米多,用5层条石石级通行,地板下每间都有圆形通风口,清水墙,窗洞门洞上用砖拱过墙,墙厚达50厘米,室内都用泥幔顶。

    沈丹忱宅初建时为旅馆用房,解放初由街道、税务所等行政单位占用,1956年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1980年发还南埭房屋7间163平方米,沈丹忱宅全部为公房;1981年沈丹忱宅转让给县工商银行,用于开办工商银行同里办事处;1990年经县局批准调换留房,将本处第三进的2~3层作为留房共8间163平方米,收回南埭房屋。调留房后私房仍出租工商银行至1994年办事处搬迁以后,2000年做鱼行街居委会,2002年做鱼行社区用房。

    沈丹忱宅现为鱼行社区办公、活动地,内除社区办公室外,还有健身房、娱乐室、乒乓室等,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房屋经修理保存很好,仍保持原有面貌,只是整修后的门楼上已无砖雕和文字,室内有些木雕也不在了。现房产除第三进的2~3层楼上归沈姓所有,登记在沈铭盘(沈丹忱子)名下外,其余房产归工商银行同里办事处所有。

第三节    上元街老宅

    一、盐公堂及其明厅

    是同里严姓的房产之一,民国10年范烟桥等编的《同里乡土志》记述:“……盐公堂之盐本县各区皆仰给焉。”盐公堂位于西柳圩蒋家桥堍,东靠陆家埭,南是苏家宁远堂,西连周家玉虹堂,北为司前,房屋朝向东,建于明代,原有房屋五进50多间。

    盐公堂明厅的房屋特点是:房屋低矮,檐高只有2.6米,柱石用青石制成,用抬梁式砖木结构,屋架上三架梁、五架梁及矮柱用方木制成。西面仿明厅建筑结构上都相同,檐高稍高,约2.9米,南面第二间朝东用6扇门,南面第三间朝东用6扇长窗,两进房屋都无雕刻、斗拱等,也无门楼。

    盐公堂原大门在陆家埭,墙门上面有四块雕刻的方砖,墙门内有两只雕刻的古青石石板凳,第二进房屋(包括3间平房及南部厢房)在民国时就拆除成一个大天井,但北部的圆堂间和灶间没有拆除,第五进有一间宽大的佛堂间,原严家在此烧香求签等,还有一口古井及一个小花园,都在近司前处。1970年由房管所拆除墙门间及圆堂间和灶间,翻建成沿街6间平屋及屋后2间平房。

    第三进(解放后成第二进)大厅因建于明代,称“明厅”,原明厅为5开间平房,严家平时不用,族中有婚丧喜事时使用,房前天井中曾有一棵上百年的金桂(今无)。在1986年曾以“明厅”名称定为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取消文物控制。第四进4开间为仿明厅建筑,结构与明厅相似,两进房屋共9间219平方米。

    明厅5开间平房,1970年前1间是盐公堂公产,4间产权人是严继冲、严长浩与严长沛;1970年房改时盐公堂公产没收为公房;其余4间对私改造为公房,1979年因北部危险由房管所拆除1间接建2间平房,成为共6间平房。1980年将南起第二间还给严继冲,南起第三、第四间还给严长浩与严长沛,1991年又收购为公房。第四进4间平房原都是地板间,在1970年前1间是盐公堂公产,其余严树德、严树椿、严树生各1间,1970年后没收为公房。

    盐公堂的房屋解放前曾住过十七八户人家,解放后至60年代是竹业社工场,70年代后大部分房屋被翻建,其明厅及后进仿明厅建筑保存较好,今为居民住宅,房屋上的门窗等已被改变,6扇门、6扇长窗等都已不复存在,现明厅及后进仿明厅建筑都为公房,面积不变。

    二、承恩堂及严氏旧宅

    坐落在西柳圩陆家埭,朝东面河,河边有跨街廊棚。共有房屋五进29间443平方米(不含跨街廊棚),是严姓的祖传房产。其中第三、第四进楼房建于明末清初,各3开间,包括相连厢房共16间225平方米,在1986年以“承恩堂”命名为市文物控制单位。其余房屋都为平屋及附屋,至全国解放该房为严姓三房所有。

    严氏旧宅在1963年,经镇调解委员会及上元街街委参加,将房屋分成3份,分授给王汉云(严其昌母)、严宝善和范国华(严宝德妻)。墙门间及跨街廊棚作公用。

    王汉云分房后将第一、第二进平房传给长子严其昌,严其昌于1993年故世,房产由女儿严方继承,2001年严方将第一进1间平屋及厢房共2间30平方米出售给吴江汇华笔厂的蔡光,余第二进平屋2间39平方米现登记在严方名下。第四进楼房5间55平方米传给次子严其喆。

    现承恩堂房屋分前后两进,各3开间,中有厢房相连,前进从木结构看应建于明代,房屋的结点上都有斗拱,童柱下有荷叶墩,楼上脊柱有木雕山幅云,雕有仙鹤、云层、鱼等,月梁制作精细,檐口用蛎壳半窗和裙风板,楼下全部用落地长窗。后进从结构看应建于清代中后期,五柱立帖式砖木结构,无精细雕刻,也用落地长窗和蛎壳半窗。房屋之间有厢房连接,中间是一个天井,天井地面用石板和小石子铺设,天井中门楼已损坏。

    严氏旧宅都是私房。房产经再析产、赠与、翻建、买卖、继承等后,现产权人有严其喆、严君豪、严进、吴敏芬、袁福英、程继平、严方、蔡光等,共有房屋32间570平方米(不含跨街廊棚)。

    严氏旧宅第一进后有门楼,门楼上的雕刻已损坏。第一进公用墙门间是6扇竹丝墙门,门槛上也钉有竹丝。

    三、敬余堂

    位于西埭汤家桥堍,又称桥弯里金家,是金家的祖传房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1949年是金钰生、金煜生和金杏生三兄弟的房产,朝向南,共有房屋三进37间721平方米,其中第三进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翻建。

    敬余堂东部是主住宅,原房屋共五进,第一进建在河边,第二进是跨街楼,解放前第一、第二进拆毁;现有房屋三进,每进都是4开间楼房。第一进进门是一个小天井,天井南围墙上有个小门楼,上有花纹无文字;第一进房后是第二座门楼,门楼上有砖雕“竹苞松茂”四个字,上款“己未夏日”字样,下款“孙健书”,还有一些文字已难看清。第二进房后是第三座门楼,门楼上有砖雕“世德惟修”四个字,其余已难看清。第三进楼房宽敞,高于前两进,楼下4间是一个大厅,文化大革命前大厅中挂有“敬余堂”匾;第一架壁内用轩,轩内月梁、方木弯椽、斗、花纹木雕齐备;第三进楼下东边1间里有6扇屏窗,屏窗上雕刻精美,雕有蝙蝠、葫芦、花瓶、屏风、搁几、果品、花木、云层等;第三进房后是第四座门楼,门楼上雕刻被纸筋灰覆盖,无法辨认。第三进后是个大天井,天井中有一棵本地少有的杜仲树,直径有30厘米,树龄40年。

    西部是两进平房,是民国时期添建的柴间和灶间,两进房后和房西是大院子,房后大院子里有一棵黄杨树,根部很粗,已有300多年。

    民国时期敬余堂是金仲云、金叔钦、金季华三兄弟的房产,后金仲云生3子,金叔钦生2女,金季华无子女,金仲云将两个儿子分别过继给金叔钦和金季华,并继承他们的房产,即金钰生、金煜生和金杏生,金煜生改名金锡嘏,金杏生改名金锡珪。

    金家房屋众多,号称金半街,据1970年时统计,金钰生有南埭席庄、肉店、油酱店(1974年翻建为百货二店和食品公司)、南荒圩租给电厂住宿和其他两处住宅房、敬余堂四楼四底2平2披;金锡嘏有南埭同润酒酱店、下岸稻香村糖果店、上岸陆稿荐酱鸭店、竹行埭昇平肉店、昇平油酱店、阿发馒头店、敬余堂四楼四底2平2厢房;金锡珪有东埭茶馆店和住宅、竹行埭王家洗染店、敬余堂三楼三底2平2厢房等。金家老宅1970年列入对私改造;1980~1982年给金钰生留房15间380平方米,其中南荒圩4间,敬余堂11间257平方米,位于第三进四楼四底2厢房1平屋;金锡嘏留房8间147平方米,位于敬余堂第一进西部三楼三底及厢房上下;金锡珪留房8间137平方米,位于敬余堂第二进西部三楼三底及西厢房上下。

    敬余堂是保存较好的清代早期建筑,共有公房10间180平方米,私房3户27间541平方米。

    四、陆家埭世芬堂

    位于西柳圩陆家埭。陆家埭世芬堂是清初仿明代建筑,朝向东,至1970年房改时,共有房屋三进29间,建筑面积625平方米。

    陆家埭世芬堂的第一进是三楼三底,北边厢房沿河岸建造,为使路人能通行,在北面楼房下让出一角为通道。第二、三进位置向南移1间房的地方,都为三楼三底,北面另有一楼一底和2间平屋。在三进房屋间有两个天井,天井东都有门楼一座,第一个天井中门楼上砖雕花纹很多,其中还有“鲤鱼跳龙门”等,中间文字砖雕已无存,两边有戏文砖雕,有人有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第二个天井中的门楼上没有花纹,但中间砖雕的“纯嘏尔常”四个字十分清楚,上款处四个字,只能辨出后一字是“冬”,估计是书匾或建房年代,另有腰圆形砖雕章一枚,下款处四个字,前三字为“愚亭王”,后一字难辨,估计是书匾人名字,另有砖雕章两方。第二进楼下第一架壁有轩,轩内及对天井的窗上都有古式花纹木雕。陆家埭世芬堂是同里镇保存较好的明清时代的深宅大院之一。

    陆家埭世芬堂是范公亮之父范晋钦在清末向承恩堂严姓买入,并改称世芬堂。至民国时期陆家埭世芬堂的房产业主是范公亮、范君翊、范云谭、范山琴四兄弟。

    由于在1951年范云谭因恶霸地主罪被判刑,1953年第三进房屋没收为公产。1970年房改时前两进房屋也列入没收。至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留房给范公亮4.5间126平方米,范君翊2间44平方米,范云谭4间50平方米,范山琴2.5间61平方米。这样第一进北面一楼一底和第二进全部为范姓私房。第二进房屋在1983年订立“明确房产权协议书”,房产明确为下一代范开明、范永明和范乐明3人所有。范乐明所得房产于1992年卖给侄范立雄,范立雄在当年解危翻建。

    陆家埭世芬堂三进楼房正屋未变,两座门楼俱在,附楼虽经翻建,总体还较协调。现共有私房4户13间313平方米,公房17间328平方米,共有房屋30间641平方米。

    五、礼善堂

    位于西柳圩太平桥堍严家廊下,房屋朝向南,1970年时共有房屋四进51间1004平方米,其中第一、二进始建于民国20年(1931年),完工于1933年,建造人任蓉裳,工匠头俞龙祥;第三、四进于清光绪初由任湘隐建造(1875~1878年);至解放初,产权人有任蓉裳、任翰仙、任竹贤、任大钧4人。

    礼善堂南部沿街第一进是5开间楼房,楼房两角上各有砌在墙中界石一块,界石上是“任礼善界”四个字,东起第二间处有条备弄,备弄东前两进是2开间楼房,后两进是平房,备弄西是四进3开间楼房。1970年房改时,任蓉裳有12.33间268平方米,主要位于西部第二进;任翰仙有12.33间209平方米,主要位于西部第三进;任竹贤有14.33间292平方米,主要位于西部第四进;任大钧有12间236平方米,主要位于东部前两进;还有西部第一进和东部后两进是公有的墙门间及各户柴间、什杂间等。1970年任翰仙和任竹贤房产列入没收,任蓉裳和任大钧房产列入私改;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任翰仙留3.75间103平方米;任竹贤留房在苏州;任蓉裳和任大钧全留。

    礼善堂朝南有3个石库门,分别称东石库门、西石库门和弄堂口石库门,东面第一进房后和西面前三进房后都有门楼,可惜上面古迹已无存,现存稍好一些的是西部第一进后的门楼,上面总体尚存,还有残余砖雕吊篮及两块雕有石榴(喻多子)、桃子(喻长寿)的花木砖雕,门楼上都无文字,东面第一进后的门楼上原有“厚德载福”四字,是同里著名中医师吕葆岳所书。

    第二进楼房内房前轩两头有保存很好的书卷式砖雕四块,从东到西分别嵌砌两边墙中,上书“习勤”、“师俭”、“留余”、“知足”,是《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副主编叶祥苓之父叶颂林(又名叶庆华)所书。在嘉荫堂整修时,曾将“习勤”、“师俭”两块复制在其衍庆楼内。

    整个礼善堂没有翻建,房屋总体保持原貌,现有私房6户29.5间687平方米,公房21.5间448平方米。

    六、崇雅堂

    位于西埭,朝向南,解放前是顾炳生和顾菊生的房产,1970年时共有房屋五进35间645平方米。

    崇雅堂房屋可以分为两部分,东部从沿街第一进至第四进东面三楼三底为一部分,这些房屋有23间389平方米,在清光绪末(1900~1908年)由顾朗秋建造,1945年弟兄分家时分给顾朗秋二子顾菊生,1946年顾菊生去世后由其妻张凤娥管理,1970年列入私改,留8间125平方米自住房,其余被收为公房,1980年落实私房政策时全部发回。1984年卖给同里机电站,90年代同里机电站分批优惠售房给职工,其中第一进房屋在1994年优惠售房给职工凌铁石后,由凌铁石翻建成砖混结构的二楼二底,其余各房屋都保持原状。

    第四进的西部有二楼二底、北面第五进朝西二楼二底及小屋为另一部分,这些房屋有12间256平方米,顾朗秋建于民国4年(1915年);1945年弟兄分家时与南旗杆房屋一起分给顾朗秋长子顾炳生;1956年房产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房改时在顾炳生名下有房屋29间549平方米,全部列入没收;1980年留房9间163平方米,其中5间在南旗杆,崇雅堂留房4间79平方米,位于第五进朝西二楼二底,归顾炳生长子顾贤奇所有。

    崇雅堂房屋第二进处有一座门楼,今门楼上已无文字和雕刻,原来上有“武林遗风”四个字,其“武林”二字是顾氏家族祖先的郡名,在明代大户人家先有郡名,郡下面设“堂”;上款为“朗秋先生留存”,下款是“钱祖翼题”。第四进西部楼下有6扇屏窗,屏窗的腰板和裙板上各有一幅银杏板戏文木雕,共12幅,上面雕有山水、人物、房屋、月墙及树、桥、牛、井、桶、亭等,裙板上木雕四周还有角上蝙蝠、上下圆形“寿”字及两边双钱等装饰,12幅戏文木雕现可以说出戏名的有“磨房产子”、“李三娘教子”及“关羽望嫂”等,这些木雕保存尚好,除在“文化大革命”中人物的脸部被毁之外,其余都清楚可辨。

    崇雅堂除第一进已被翻建、2001年因危险将第四进西部的东厢房拆除外,其余房屋都保持原状,现第一进至第四进东部都是原机电站职工私房,第五进朝西二楼二底是顾贤奇私房,第四进西部及第五进平房是公房8间166平方米,共有公私房屋36间669平方米。

    七、宁远堂(苏家厅)

    位于东柳圩陆家埭,在耕乐堂北,是同里苏德昌绸布店老板家,朝向东,分为苏家新宅和苏家老宅两部分,苏家老宅建于清代,苏家新宅于民国9年(1920年)翻建,至抗日战争时期都为苏信忱所有,共有房屋三进30间662平方米。

    宁远堂在陆家埭有二个石库门,一个在南侧,门内是备弄,可通至后两进;一个在中部,是苏家正门。第一、二进苏家新宅由苏信忱之叔父翻建,是两进3开间楼房,两侧由楼式厢房相连,中间是石板天井。苏信忱于抗日战争时继承叔父的房产。苏家老宅位于第三进,是4开间楼房,南面三楼三底两侧带楼式厢房,是苏信忱的父亲传下来的。老宅与新宅之间有两间朝南的灶间。老宅内都用蛎壳窗,无雕刻。新宅内都用梅花格玻璃窗,楼上是半窗加裙风板,楼下是落地长窗;楼下厢房长窗内有雕花栏杆,雕有“寿”字、桃、花草等,厢房内槅窗上雕有扇子、金钱、瓶花等。第二进第一架壁及楼上厢房内都用轩结构,轩中用硬木弯椽,雕有芝兰、花草等。第二进房西有一座门楼,今上面砖雕已无,下面石库门尚存。

    1948年苏信忱长子苏公望结婚前,苏信忱将第三进南面三楼三底加两侧厢房,还有南埭店铺给苏公望。1949年后,宁远堂作为政府代管房,第一、第二进楼下8间用作粮食部门仓库,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留房2间55平方米,位于第三进北部一楼一底,给苏信忱夫妻居住;1976年粮食部门占用房屋由房管所收回,并给上元街居民委员会使用;1980年留房6间127平方米,位于第一进三楼三底(不含楼下备弄),1983年又出售给同里镇街道办事处,2001年耕乐堂整修时将第三进老宅拆除;2003年成立社区时,上元街居民委员会搬走,房屋由同里镇政府整修,整修后房屋焕然一新,西部和北部增添了部分围墙,北面添建了1间小屋。房屋中重新铺设了石板天井等。

    现宁远堂只有新宅,新宅后两间朝南的灶间及南面备弄还在,有公房13间319平方米,同里镇街道办事处房6间127平方米,另有北面添建了1间小屋约10平方米。

    八、严家廊下春晖堂

    位于严家廊下的房屋是春晖堂叶家的主住宅,在清末是叶正安的祖传房产,朝向南,1990年后有房屋两进28间680平方米。

    严家廊下春晖堂又称叶家墙门,现存房屋只有两进,第一进东部是5开间平房,西部是4开间楼房,两边带平厢房,房前天井用大块碎石铺设,天井南有一座小门楼,门楼上无雕刻;第二进东部是4开间平房,房前天井里有一棵50年以上的含笑花树,西部是5开间楼房,房前天井也用大块碎石铺设,房屋上的窗大部分是蛎壳窗,楼上朝北的还有木板窗;第二进后还有一个大院子。原来在现第一进西南还有两进老房子,是叶朱氏(叶正安妻)和钱马氏合有的,1990年被房管所拆除翻建。

    严家廊下春晖堂在1949年时所有人是叶朱氏,房屋除严家廊下春晖堂外,还有住宅、店面房17处。在民国15年(1926年)前叶正安分给两个儿子叶茀康和叶夏标,严家廊下春晖堂是叶茀康的房产;叶祉祚是叶正安二女儿,1950年与周炳星离婚后常住娘家,1970年房改时是严家廊下春晖堂管业人,当时列入没收,给叶祉祚留房1间26平方米,其余没收为公房;1980年在叶朱氏名下改成留房4间101平方米,位于第二进楼房东部二楼二底,现登记在叶祉祚名下。

    严家廊下春晖堂除前两进于1990年拆除翻建外,房产无变动,现有公房24间579平方米,私房1户4间101平方米。

    九、蒋家桥积善堂

    建于清代,东是西弄,南是严家廊下,西是铜匠浜,北是河东堂薛家,至民国时期是陈兆熊和徐洪甫家的房产,陈家在东部,徐家在西部,朝向南,有楼房两进及披屋、平房等共32间583平方米。2001年《水乡古镇》邮票上曾以蒋家桥及东堍的积善堂为题材,以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水墨画代表古镇同里的形象。

    积善堂东部是两进3开间楼房,第一进楼房后有一座门楼,门楼经修理保存较好,但门楼上雕刻已无。两进楼房间是个石板天井,天井两侧是厢楼,将两进楼房连在一起。两进楼房西有一条弄堂,弄堂口南靠桥、西靠河,有座1开间的小楼,小楼屋顶三面落水,成为局部庑殿式屋顶。楼北弄西是4间西边沿河平房,屋边有向河挑出的石条组成的河桥,可就近取水;弄堂北还有1个天井、2间小屋及2间平房。

    在1970年房改前,第一进东部二楼二底、第二进楼房、相连厢房及楼房后披屋共19间是陈兆熊的房产;第一进西部一楼一底、桥旁小楼、中部走弄、弄西及北的房屋共12间是徐洪甫的房产。

陈兆熊的房产在1965年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在陈兆熊的名下列入没收,1980年留房3间66平方米,位于第一进东部二楼一底。徐洪甫的房产1970年在徐叶氏(徐洪甫母亲)的名下列入没收,1980年留房2间42平方米,位于第一进西部一楼一底,现登记在徐均和(徐洪甫长子)名下。

    积善堂房屋无变动,是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现东部第一进三楼二底为私房,其余27间475平方米都是公房。

    十、西弄文笥堂

    位于西弄,朝向东,建于清代,民国初是邹儒柏的祖传房产,共有房屋两组,北部平房两进15间232平方米,南部3开间楼房加两侧厢房及1间平房共10间236平方米,两组共25间467平方米。

    文笥堂北部一组是两进平房,各5开间。第一进中间是墙门间,对外是6扇老式竹丝墙门,用小青砖铺地,房屋低矮,北部接出1间,与第二进房屋间有3个小屋相连接,中间形成四个小天井,称蟹眼天井。第二进房屋也较低,房内过去用方砖铺地,立帖式砖木结构,房后有一座门楼,门楼上部无雕刻,北及西各有一个院子,西面院子较大,院子边有4间平房,民国36年(1947年)的“邹月娥事件”就发生在此。

    南部一组进门就是一个大天井,天井后是3开间朝东楼房,楼房两侧带楼式厢房,楼房前天井用碎石铺成六角形图案,两天井之间有围墙分隔,围墙上也有石库门楼,房屋上原来都用老式蛎壳窗,楼房与厢房间两边还各有一个小蟹眼落水天井。

    文笥堂是邹儒柏家的堂号,邹儒柏在民国初共有4处房产,1937年邹儒柏死后,两处归小老婆吴氏,两处归大老婆严氏;4处房产在1956年和1961年先后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在邹儒柏的两个老婆名下被没收;1980年留房时并作1户留房5间77平方米,1982年应业主要求分开留房,留房位于严家廊下,西弄的房屋全部为公房。

    西弄文笥堂南部第一个天井的南部在70年代由租户——国营同里米厂建了一个灶间16平方米,于1987年交换给房管所,其他房屋无变动,现有房屋都是公房,共26间483平方米。

    十一、河东堂

    位于东柳圩西弄,东靠西弄,南是积善堂,西为铜匠浜,北近文笥堂,在民国初由薛绶夫建造,共有房屋13间279平方米。

    河东堂建造者薛绶夫是薛凤昌之兄、薛天游之叔,所建房屋只有一进,是三楼三底两侧带楼式厢房,西部3间平房。主房朝向南,开间较大,间宽达4.6米,房屋上原都是老式玻璃窗,现楼上半窗和裙风板不变,楼下的落地长窗大部分都已换掉,楼下用方砖铺地;房屋由东厢房下出入,入口处为一个大石库门,房屋两个墙角里砌有两块界石,界石上有“河东薛界”四个字;3间平房为柴间与灶间,灶间在南部,灶间里向西开门可以上河埠,河埠为内河埠,上方有出檐屋面遮盖,下雨天也可上河埠洗东西。

    河东堂房屋在1940年薛绶夫死后,由其妻沈梅芳掌管,解放初期楼下大厅3间由粮库使用,其他用于自住和出租;1970年房改时在沈梅芳名下列入没收;1980年留房2间58平方米,1989年登记在薛绶夫孙薛侣金名下。

    河东堂房产无变动,面积不变,今有公房11间221平方米,私房1户。

    十二、司前金家

    位于蒋家桥西,因路南是原同里巡检司所在地而称司前,金家在路北,东是敦彝堂李家,西和北为原吴江制药厂,朝向南,于民国21年(1932年)由金福成所建,共有房屋两进15间265平方米。

    司前金家第一进3开间,东面1间是平顶平房,屋顶可用作晒场,西面2间是楼房。中间是墙门间,墙门间里地面铺方砖,两侧是地板间。大石库门对外,石库门两边各有一只朝南小阳台,成半圆形,用水泥做栏杆。现东面小阳台只剩阳台面,西面小阳台完好。第一进后有一座门楼,门楼中间有“竹苞松茂”四个字,上款是“壬申年”,下款是“夏茗题”,还有方形章一枚。第一、二进间是一个石板天井,第二进是3开间楼房,两边带楼式厢房,楼上都是长窗,窗内有“卐”字花纹栏杆,栏杆上方还有桃及花草木雕;楼下中间也用长窗,窗内无栏杆,两侧用半窗,所有老窗都是菱形格玻璃窗。

    司前金福成家是同里章家浜“大夫第”金家后人,至1949年,金福成在同里有两处房产,一处在章家浜,是祖传房屋,共8间;另一处在司前,是自建房屋,共15间。1970年房改时司前房屋15间列入没收,立户人是吴宝华(金福成妻),1980年留房5间67平方米,位于第一进,留房后因同里无人而卖给吴江制药厂。

    司前金家房屋无变动,都保持原状,现有公房10间198平方米,单位房5间67平方米。

第四节    竹行街老宅

    一、伍家弄福如堂

    位于秵圩伍家弄古银杏树西侧,建于清代初期,民国时房产登记的所有人是徐泉声、徐莲僧和徐樑,现存房屋为东部三进楼房和西面紧靠楼房两进,还有一些附房,共39间799平方米。

    福如堂原有房屋较多,东至伍家弄,南至竹行埭,西至同泰弄,北至忏荡浜。同泰弄西是徐平阶和徐雪聪的房产,也称福如堂(参见“同泰弄福如堂”)。伍家弄福如堂分成三房,1970年房改时都列入没收。据当时统计(含共有房分摊),长房徐泉声有34间560平方米,二房徐梅生有25间458平方米,三房徐莲僧有23间426平方米,共82间1445平方米。其中包括竹行埭谷香村糕点工场、天泰茶庄、锡箔庄3处店面等是三房共有产。住宅房,大房在伍家弄处;二房在近同泰弄处,天泰茶庄、锡箔庄北;三房在糕点工场北。

    徐泉声户共留房10间184平方米。1988年登记在徐泉声2子徐桢、徐深和2女徐佩容、徐望苏名下,为4人共有产。

    徐莲僧户,还有三楼三底和1间平房共7间163平方米,位于中间一进西,现登记在徐莲僧子徐深、女徐佩礼名下,为2人共有产。

    福如堂房产已大部不存,谷香村糕点工场1969年翻建烟糖商店时拆除,天泰茶庄、锡箔庄及后面一进房屋于1987年拆除翻建,原沿忏荡浜及中部房屋于1990年拆除翻建。现存房屋公房22间452平方米,私房2户17间347平方米。

    现伍家弄福如堂房屋都较陈旧,无门楼、雕刻等。

    二、尤家弄尤家

    位于希古堂叶家西侧,正门在尤家弄,后门在道士埭,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清末是尤培昌的祖传房屋,共有房屋四进40间586平方米。

    尤家弄尤家第一进三楼三底,楼中间5扇墙门对外,北边带厢房,东边一个天井,用来做后进房屋出入通道,西边是2间平房,面弄房前无天井。第二进三楼三底,两侧带厢楼,房前是石板天井,天井南有一座门楼,门楼上雕刻精美,上方是由2枝笔、1只银锭、1只如意组成的“必定如意”图,两边是百吉图,中间是“长发其祥”四个字,上款“丙寅桂月”,下款“李笕桥”,还有章一方;两旁雕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从左至右分别是花盆中兰花、花瓶中梅花、花瓶中菊花、花盆中竹子。这进房屋自民国27年(1938年)起尤培昌长期押租给唐晋,故第二进与第一、三进平时不通。第三进也是三楼三底,只有西边带厢楼,房内立柱做成正方形,石柱墩也做成正方形,西部1间有一个缺角。第四进原也是三楼三底,在1949年前东部一楼一底倒塌,成二楼二底及一个天井;两侧原本带厢楼,现东边厢楼不连接,成了第三进的北厢房;房前天井用碎石和瓦片铺成梅花形,无门楼、雕刻等。

    尤家弄尤家房屋在1951年曾是竹行街居民委员会和同里镇清洁管理所的办公地点,1969年11月列入私改,1980年留房18间286平方米在闵家湾。

    尤家弄尤家现全部是公房,租给居民用于住宅,建筑面积解放后无变化。

    三、同泰弄福如堂

    同泰弄坐落在秵圩竹行埭至尤家弄,弄的西部(含暗弄)均为福如堂。弄的北部与尤家弄相交处的房屋,于清末民初由徐平阶翻建(称新宅)。其余均为徐姓祖传房产(称老宅),建于清代。至抗战胜利时,房产所有人是徐平阶和侄女徐雪聪。1980年有房屋五进50间1133平方米。

    福如堂为普通老式砖木结构房屋,无门楼和精美雕刻,其老宅部分多用蛎壳窗,有少量的木雕及斗拱。新宅部分房屋较高,风火墙很高,朝北是石库门,解放后曾是派出所、竹行街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办公地。

    福如堂北部房产归徐平阶所有,中部房产归徐雪聪所有,南部原是同泰烟纸文具店及同泰印刷工厂,归徐平阶和徐雪聪合有。现同泰烟纸文具店及同泰印刷工厂已无存,店面房于1979年由房管所翻建成三层同里旅社等用房,同泰印刷工厂也于80年代由国营商业拆除翻建。

    1970年房改时2户均列入没收。徐平阶户全镇共有房屋10处50.5间1235平方米。1980年给该户留房9间173平方米,是三楼三底2平1厢房,位于同泰弄中部,现登记在徐平阶5个子女名下。徐雪聪户有30.5间696平方米,1980年留房4间138平方米,是二楼二底,位于同泰弄北面第二进。

    现同泰弄福如堂内有公房37间822平方米,私房2户13间312平方米,其中徐家共有产有2间平屋在2002年倒塌,现剩两面山墙和一堆乱砖。其他老宅房屋也较陈旧,新宅部分保存良好,楼上曾开民居客栈,进行过装修,大门外也加了对联等。

    四、有余堂潘家

    坐落在秵圩尤家弄,东依有余堂顾家,南邻袁家厅,西靠尚志堂朱家,北接尤家弄,朝向北,建于清代,共有房屋三进12间203平方米。

    在清末,本房屋主人叫潘醉岩,是同里镇南北货商店职工,妻金氏,因无子,立同族潘钧玉为嗣,并传给房产。潘钧玉当时在新填地以开肉店为生,于民国11年(1922年)中彩票而致富,民国13年在本处第三进南向项周氏买进院地一块,1930年到苏州司前街购房24间476平方米,并去苏州居住,同里房产就传给独生子潘重远。民国37年的《土地所有权状》记载:“土地所有权人——潘重远,坐落——秵圩,面积——贰分叁厘叁毫。”1959年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在潘钧玉名下没收;1980年潘钧玉留房在苏州,同里不留房。1983年因《土地所有权状》是潘重远产权而照顾留房2间46平方米,所留房屋于1985年卖给房管所。

    现有余堂潘家内全部是公房,无变动,第一进进门处有小型雀宿檐门楼,门楼上已无各种雕刻,起披檐作用,墙下用石基,外墙较厚,约40厘米,因原是生意人家的房屋,房内无雕刻、装饰。2003年第三进房内住户作了装修,有吊顶、护墙、地砖等。

    五、正谊堂

    在清末是姚姓祖传的怀德堂,坐落在秵圩道士埭,朝向北,与同里镇文物陈列馆隔河相对。民国15年(1926年)由陈幼祥买下后改称正谊堂,共有房屋二进24间477平方米。

    正谊堂房屋只有两进,第一进是6开间平房,西起第三间原是墙门间,现房南尚存关墙门之门闩铁环;东有备弄,即竹行街90号弄,通至第二进5开间楼房;第一进的朝北两墙角各砌有一块界石,界石上刻有“怀德堂姚”字样。据“执业田单”记载,清末产权人叫姚秋山和姚秋水,分别有地8分5厘8毫和2分6厘。在民国15年卖给陈幼祥时的契约记载:“四址东至任屋(指任筱珊屋),南至柳姓界墙(指嘉荫堂)和财神堂墙脚(指原印刷厂址),西至柳姓(指嘉荫堂),北至官河驳岸、东任姓驳岸、西柳姓驳岸。”并写上“驳岸边树系古迹切实保存”字样。

    民国26年时,陈幼祥除留自用房外,将其余房屋都分给3个儿子陈祖荫、陈祖武、陈祖德。1959年,除陈祖德房外其他房屋都由房管组代管,陈祖德因长期生病而于1963年投河自杀,1964年陈祖德房也列入代管,1970年全部在陈幼祥名下列入没收。1980年在陈幼祥名下留房5间103平方米,位于两进房屋的西部一楼一底加厢房上下及平屋1间。

    现正谊堂有私房2户8间137平方米,公房16间330平方米。房屋没有翻建,没有雕刻和门楼,都是老式门窗,墙下是石基,楼房朝南西部3间廊棚仍在,有的蛎壳窗、裙风板已换成玻璃窗和砖墙,南面院地无围墙,与周围院地合成大院。

    六、道士埭任家

    有东、西两条任家弄,东任家弄通现广场(原荷花荡),西任家弄通第三进庆善堂。所有房屋都坐南朝北,建于清代,共有房屋五进97间1737平方米。1970年房改时,主要产权人有任筱珊、任小苏、任传济、任芹生、任庆林等。

    在东、西两条任家弄之间的4开间的头厅(其中东面第一间归任庆林所有,东面第二间是墙门间)、3开间的贰厅、3开间的串堂楼下是任姓公产,共11间204平方米,用于在此办理族中大事,也称祠堂,解放前由任小苏管理。1956年房产由房管组代管,曾是房管组(所)的办公地点,1970年没收为公房。

    头厅、贰厅又称老厅,串堂又称北楼,是清初任东林所建。

    串堂楼及东部相连的桂花楼楼上共7间136平方米,属任传济所有。1970年列入私改,1980年全部发还。1998年任传济故世后登记在其妻王振娟名下。

    桂花楼楼下3间61平方米归任芹生所有,原是其弟任纯九的,在1955年法院判没任纯九房产时判给任芹生,1970年也被没收,1980年留房全还。2003年何志军将房屋翻建,2004年后由徐家作“德春堂”民居客栈。

    西任家弄西侧有房22间322平方米,属任筱珊所有,共三进,第一进是5开间平房,第二进是4开间平房,第三进叫“庆善堂”,共六楼六底,西面三楼三底归任筱珊,东面三楼三底归任小苏。解放前任筱珊房屋由外甥媳庞凤英出租经管,1956年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列入没收。1980年留房10间163平方米,1986年落实侨户私房政策时全部发还,1987年全部收购为公房。

    任小苏共有房30间487平方米,在东弄堂东有森桂堂平屋7间,其中原西面靠弄堂处3间是统间,上挂有“森桂堂”匾额;还有西弄堂处1间书房,曾借给金书玉做药室;此外还有庆善堂、庆善堂南两进平房、旱船、小弄及弄堂边小屋等。庆善堂楼内及楼前平屋中的屏风窗上雕有夔龙、福寿、梅花、菊花等。1956年房产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全部没收,1980年留房8间190平方米,包括森桂堂7间及其北面1灶间,1984年全部收购为公房。

    姚迎春除头厅1间外,还有房15间329平方米,位于东弄底部第四、五进东部,其中在串堂南有各为3开间两进,紧靠这两进房还有一幢3开间楼房和3间平屋。1980年留房3间62平方米,在东部第四进一楼一底和第五进1间平房。

    现共有私房5家21间381平方米,公房76间1356平方米,本处只有何志军一家翻建,其余房屋都保持原貌。

    七、袁家厅

    位于秵圩旧称袁家白场,堂号培德堂。是袁姓祖传的清代建筑。房屋总体朝向西,布局较灵活,有近半房屋朝向是南,房产较多,1970年房改时共有房屋93间1673平方米。

    袁家厅的主房在其中部,为五楼五底。其房屋高大宽敞,梁柱粗大,中间的主柱直径达40厘米,柱下石鼓墩用青石制成,高30厘米,最粗处直径达50厘米,梁下有多种精美木雕,有多个三层斗拱装饰,木雕花纹有云状的,有花草状的,也有鸟兽状的。楼下梁头处有棹木(官帽翅),但形状不同于嘉荫堂等,它是根部(榫头处)窄,向外逐渐增宽,前部成圆形,并向下弯曲挂落,像过去官员戴的纱帽翅,上面雕有麒麟、喜鹊等。2003年保存完好的棹木还有3块。内部装折的窗上也有花、草等木雕。是保存较好的明清建筑。

    其主楼东有朝西的小四楼四底和朝南的二楼二底。主楼南有两进楼房,朝向南,南边一进为三楼三底,进门天井口朝东有门楼一座,门楼两旁有成片的八卦图案在粉刷层上。北边一进为四楼四底,两进都用老式门窗,窗上有木雕花板。主楼西有两进平屋和一块空地,平屋朝向西,应是袁家厅的正门所在,原袁家厅的正厅在60年代拆除,其北部朝南建平屋3间。在这3间平屋的西北原来还有一些小的楼房,在1997年拆除翻建商品房1套出售给包锋。

    主楼北还有五楼五底的老房子,朝向南。整个袁家厅各幢房子建造时间有先后,有的房子上的窗还用蛎壳,有的是玻璃窗;有的房屋很低矮,有的高大;有的房屋虽旧但屋架完好。

    袁家厅在民国初期的房产业主叫袁果山,因袁果山无嗣,在1939年立袁健钦之二子袁啸菊为嗣子,并将房产全部传给了袁啸菊。袁啸菊又无嗣,在解放前立胞兄袁永梅之三子袁仁为嗣子,立嗣时袁仁改名袁自复。1967年袁啸菊死后袁家厅传给了袁自复。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在主楼留房三楼三底共6间185平方米。1981年,袁自复将留房出售给国家。这样袁家厅全部成了直管公房。

    主楼东有二楼二底在1985年大修,在1988年和1997年还搭建2间小屋,变化较大。但袁家厅现存房屋都是砖木结构。袁家厅的西端沿街在80年代增建了围墙,围墙上有圆形门洞,第一进房屋不再沿街了。现袁家厅有公房78间1633平方米,有私房1户139平方米,共有房屋84间1772平方米。

    八、闵家湾尤家

    位于坝基上,朝向南,建于清代,在民国初由尤培昌用前妻家的钱买下,民国29年(1940年)前妻死后,传给前妻所生子尤辰荣,原有房屋四进20间307平方米。

    闵家湾尤家东依姚家房屋,西邻金家房屋,北与袁家房产相接,南面沿街面河,解放前是尤培昌家的自住房屋,解放初期此地开过联合诊所(医院)。前三进房屋都是楼房,第一进2开间,楼上朝南是蛎壳窗和裙风板,朝北是木板窗;楼下一间是走弄,弄口是直拼门,弄中部有腰门,腰门中部的绦环板上有笔、丝带、如意等构成的“必定如意”图;另一间出租给大饼油条店。第二进也是2开间,西部带厢楼,在民国时期整修过,都用老式玻璃窗,室内地面用水泥方砖,至今完好无损,朝北有一组(2扇)窗,分上下两部分,中部重叠,上部的窗向外开,下部的窗向内开,设计精巧,较为少见。第三进是3开间,为清代普通楼房。第四进原为4小间平房,是柴间、灰间等,在70年代拆除成一个大天井,各进天井都用碎石铺地,房屋间无门楼、斗拱等装饰物。

    尤培昌名下房产在1970年时共70间947平方米列入私改,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闵家湾尤家房产全部在尤培昌名下留作私房,第四进拆除房屋也作了经济补偿,现有16间277平方米登记在尤培昌名下。

    九、有余堂顾家

    位于秵圩尤家弄,坐北朝南,东邻同泰弄福如堂(原街道办事处),南接袁家厅,西是有余堂潘家,北为尤家弄,在嘉荫堂斜对面。建于清代,在清末是顾信孚的祖传房产,共有房屋四进13间287平方米。

    有余堂顾家房屋共四进,都只有1开间,一至三进是楼房,第四进是平屋。第一进双大门对外,木门框,门上有戗檐门楼,门楼两边各雕有一个门神,现戗檐门楼和门神座还在,门神像毁于“文化大革命”中。门下室内外高度差较大,进屋要走3个石级,室内用小青砖铺地。各进间有厢房和天井相连,越向里地势越高,两只楼梯都在厢房中。第二、三进楼下用方砖铺地。第三进楼上朝北的窗是木板窗,关闭时不透光,用木窗闩向下闩住,其他朝南的和厢房上的多数是蛎壳窗,内部无门楼,雕刻也很少。

    顾信孚原在镇上开咸货店,后又开桐油店等,第一、二进房屋顾信孚在民国初翻建过,后两进房来源于祖传。

    顾信孚在1970年房改时共有房屋三处,另两处分别在南湾塘和北埭,共有房屋27间498平方米。1980年留房14间290平方米,分别在南湾塘和本处前两进。1983年在继承房产时发生争执,经吴江县人民法院民事调解,本处第一进及厢房4间91平方米归顾庆生所有;第二进2间98平方米归顾志强所有;顾映寒和顾祥生得南湾塘留房产。

    现有余堂顾家内有公房7间99平方米,私房2户6间188平方米,房屋外貌及建筑面积无变动,公房仍由顾家后人租用,部分房屋内部进行了吊顶、换铝合金窗、铺地砖等装修,房屋结构不变。

    十、希古堂叶家

    位于秵圩嘉荫堂西邻,前门在道士埭,后门在尤家弄,朝向北,是叶庆华岳父家于清末所建,1970年有房屋四进25间660平方米。

    希古堂叶家第一进是一个院子,院子东原有朝西3间平房,第二进原是平房4间。1995年,修复嘉荫堂时,拆除第一进朝西3间平房和第二进东部平房2间,共5间113平方米,为嘉荫堂北入口处。现房屋第二进2间平房,第三进是希古堂主屋,三楼三底带两边楼式厢房,中间是大石板天井,进屋处有石库门,门后有砖雕门楼,上有“石林余荫”四个字,上款前两字难辨,后两字是“秋日”,下款“金曾灿”及两方图章,门楼上还雕有寿字、花草、葡萄等,有两块人物砖雕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楼房上的木雕也十分精美,檐口雕刻有花篮挂落、云雾、芝兰、花木、竹支撑等,楼上半窗都是冰裂格花样的蛎壳窗,楼下落地长窗上雕有花瓶、暗八仙、梅花、兰花、竹、菊花等。第一架壁用轩结构,轩内有斗拱、花卉木雕,厢房的半窗及梁下雕有荷花、牡丹、水仙、梅花等,1984年上海电视台曾在此取景拍摄《红楼梦》剧情。第四进靠尤家弄,三楼三底带两边平屋厢房,东部有备弄,备弄口也是石库门,南面两墙角里砌有界石,界石上是“希古堂叶”四个字。

    希古堂叶家在民国初的业主是叶庆华,1956年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列入没收,1980年留房3间60平方米,位于第四进西部一楼一底及相连的平屋厢房1间,1983年卖给国家成为公房。第三进1981年还房给史锦荣,共10间253平方米,由史鸿飞、史海林兄弟继承,1983年兄弟俩分家,1984年到希古堂居住。

    希古堂叶家是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现第一进围墙处新建披屋,为嘉荫堂景点的附设物,至2003年共有私房2户10间253平方米,公房10间248平方米。

    十一、尚志堂

    位于秵圩尤家弄西部,东接有余堂潘家,南依袁家厅,西邻原吉利桥头,北靠尤家弄,朝向西,在民国初(1912~1915年)由朱哉春建造;共有房屋五进45间791平方米。

    尚志堂建成后由朱哉春一家及朱哉春之母朱静开居住。民国11年(1922年)朱哉春妹朱秀贞将第四进三楼三底及1灶间1柴间典入,并搬入居住。朱哉春于解放初死后,只有朱静开一人及朱秀贞家居住,部分房屋先后出租或借给同里运输站、同里浴室、街道食堂等。1962年房产由房管组代管,1963年朱静开去世时,因房屋危险,由朱铭绶(朱哉春子)拆除位于第四进西南的厢楼一楼一底;1970年房改时,被宣布典入无效,房屋在朱王氏(朱哉春妻)名下列入没收。1980年落实政策时在朱王氏名下留房8间164平方米,经协商靠东一楼一底及厢楼上下归朱秀贞,靠西二楼二底归朱王氏;经买卖现都登记在柯金锋名下。

    该房西部第一进是3开间平房,中间是墙门间,原石库门对外,房角上用石柱,现朝西大门砌掉改窗,各进房屋都向北开门,由尤家弄出入,西部在80年代添建了围墙。第二进是3开间的大厅,大厅第一架用轩,轩内弯椽弯曲度大,接点上有斗拱,月梁上有花木雕刻,月梁上方还有扇形花雕装饰,檐口梁下也有木雕花板;两侧墙上都有风火墙。第三进是3开间楼房,两侧带厢房,中间是石板天井。第四进3开间楼房朝向南,沿尤家弄有灶间和柴间,是小平房。第五进平房8间,1990年由房管所拆除翻建成砖混结构的四楼四底8间188平方米。尚志堂在1986年曾公布为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撤销。

    现尚志堂第一至三进及第四进沿弄小平房是公房,共28间528平方米;第四进三楼三底及厢房是柯金锋私房,经整修为8间180平方米,用于开金锋民居客栈,整修后在由尤家弄出入的门口新做了门楼,内部装饰古朴,采用老式家具;第五进为朱仕根、程万鼎2户私房,朱仕根96平方米,程万鼎92平方米。

    十二、修德堂

    位于原荷花荡(今广场)东,是同里任家大户任元锡(字纯九)家的堂号。现存修德堂只有影剧院北、工会东的两进房屋,朝向东,始建于民国初期,1996年前是平房10间250平方米。

    今存修德堂大厅是一座精美建筑,房屋高大,为5开间150平方米;屋脊砖雕今无,屋面坡度大,檐口有飞椽;屋里有轩,轩较宽敞,正梁下有山幅云;山幅云、轩、梁及门窗上都有精美的木雕,山幅云上雕有凤凰、万年青、云雾、灵芝等,梁及轩内雕有花木、扇形图案等,门窗上雕有梅花、竹子、荷花、兰花、菊花等。

    原修德堂应包括现同里影剧院、同里镇工会等一大片,其中不乏中西结合的“洋房”建筑,如房上的砖拱、西式的立柱,室内的壁炉等,这些房产于1955年由吴江县人民法院判决没收为公房,在1956年后建工会、影剧院等房屋时被拆除。今存原修德堂房产只有中式结构的大厅,1955年时由同里商会使用,1957年起产权归吴江县工商联合会同里组。第一进房屋被工商联合会同里组于1996年11月拆除翻建为砖混结构的店面房四楼四底348平方米,南面一楼一底86平方米卖给张泓韬,相连的一楼一底80平方米卖给顾平华,余下的二楼二底173平方米作店面房出租。

    修德堂今第一进为店面房,南面二楼二底166平方米为2户私房,现用于开办乐惠酒楼及状元蹄店,北面二楼二底173平方米是工商联的公产,现用于开办任家饭庄及苏州丝绸店;第二进5间150平方米也是工商联的公产,现用于开办棋牌室。工商联全称吴江市工商联合会同里组,共有房屋9间323平方米。

    十三、渭起堂(吕鉴青宅)

    位于秵圩坝基上,是同里谷香村创办人吕鉴青于民国14年(1925年)所建,朝向南,共有房屋三进25间331平方米;1970年房改时是吕鉴青子吕公侠和吕炳元的共有产。

    渭起堂建成后,吕鉴青用作自住房,后第一进楼下出租给豆腐店,其他房屋仍用于自住。第一、二进都是小的3开间楼房,两侧有厢楼相连。第一进楼下用店板,楼上是老式窗及裙风板。第一进后有一座门楼,门楼有两层屋面,上层屋面下原雕有和合二仙及花木、云彩等,现花木、云彩还在,和合二仙被毁;下层屋面下有文字砖雕,现被纸筋灰覆盖,两侧有花木雕刻。第二进第一架壁用轩结构,轩内有斗拱,月梁上有木雕,柱旁还有挂落花篮,楼下大梁上也有花木雕刻。第三进只有一楼一底,开间较大,房屋西部原有一个较大的院落,现部分被供销社建房时占用,成为一个天井。

    吕家在1970年房改时在全镇有房屋3处33间427平方米,留房15间159平方米,位于渭起堂,其余没收;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全部发回,但有8间118平方米于1970年已拆除,作了经济补偿。留房后,1981年吕公侠和吕炳元弟兄分家,以中线为界,吕公侠在东部,吕炳元在西部。吕炳元在分家当月就给两女吕赐鳞和吕美琳分户立据,第一进给长女吕赐鳞,第二进给次女吕美琳。1984年吕公侠死后,其房产经竹行街调解委员会调解,长子吕德心得第一、三进房产,次子吕元珪得第二进房屋。

    现渭起堂有5户私房,除周兰英的59平方米用于开同里坝基日夜商店外,其余都是住宅。还有4户私房是:吕德心31平方米,吕元珪71平方米,吕赐鳞47平方米,吕美琳115平方米。

第五节    新镇街老宅

    一、侍御第

    位于东圩新填地烂树头,朝向南。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同里顾家大房顾宽(号感梅)始建。由于顾宽无子,立弟顾宏(号愚闲)长子纲为嗣,传至顾纲之孙顾曾唯(号鲁斋)时,始称侍御第,因顾曾唯是明嘉靖癸丑(1553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广西巡抚。清初业主叫陈觐符。清咸丰元年(1851年)房产归刘姓所有,东侧备弄也从此叫刘家弄至今,房产叫刘家墙门。共有房屋六进97间1344平方米。

    侍御第基本都是平屋,楼房只有2开间一幢。古建筑物有墙门间里的斗拱,下层一只斗稍大,上层四只斗稍小,成一斗托四斗的形状;备弄中有放灯用的龛等。

    1949年,本处房产业主有刘振华、刘家杰、刘玉泉、刘竞永、顾伯庭、沈自强、郑守贞、计孝礼、夏德宝及刘姓公产等。刘振华房屋主要位于西部、中部和后部;刘家杰的房产位于东部、中部;刘玉泉和刘竞永的房产位于第一进墙门间东;顾伯庭的房产位于第三进西部;沈自强的房产位于第一进和第二进,刘家弄口西,徐玉麟房东;郑守贞的房产原是刘振华和刘家杰的共有产,解放前典给郑守贞,位于第二进中部;计孝礼的房产位于刘家弄底第六进;夏德宝的房产原是刘家杰的,位于刘家杰留房前进。

    刘姓公产在1970年前共10间171平方米。分成4股,刘振华2股、刘家杰0.5股、刘玉泉1股、刘竞永0.5股。房屋有:墙门间4间44平方米;祠堂3间24平方米,原位于第一进中部;刘家厅3间103平方米,原位于第三进中西部。

    侍御第东位于弄口是陆家私房,后面靠延恩堂周宅和大墙门;南是街路;西是文保单位务本堂;北是原中心小学,现性文化博物馆。

    侍御第翻建、搭建等较多,房屋有变动,至今仍是古房的有墙门间、走弄及大部分公房,周堃、顾小牛、顾勤和刘声锵等4户私房。现共有私房9户58间867平方米,公房42间559平方米,共有房屋100间1423平方米。

    二、务本堂

    旧志载:“在成字圩,(明中期)乡饮宾顾宏宅,陆宇题额,中有浣松轩、勤补堂。诸生顾我锜、乾隆甲子举人顾我钧所居。”

    现务本堂宅地位于新填地中段,原为顾姓产业。据《叶仲甫太府君行述》记述:“购得东圩顾光禄旧址,建造新屋,始于光绪十九年癸巳年(1893年),竣工于光绪二十一年。”竣工后“颜其堂曰‘务本’。”又称尚义堂、勤补堂,俗称为“叶家墙门”。

    叶仲甫,名嘉棣,字鄂常,一字颂乎,号仲甫,晚号梦鹿老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清封通奉大夫,正三品封典,庚申重游泮宫试用训导,吴江县增贡生”。以书生而熟悉商情,早年即为典业董事,继为米业总董。

    务本堂建筑保存较好,大体上一仍旧貌。坐北朝南,面街临河,前后共五进,占地约两千多平方米。一条深长的备弄,将几十间房厅隔为东、西两区。据传务本堂叶氏会看“风水”,此建筑群的形制,犹如一只朝南伏卧的仙鹤,居中而狭长的备弄谓之鹤颈,一进又一进的房厅即是鹤身。而备弄东西两区的建筑群,就是仙鹤的翅膀。最后为厨房和佣人住房,亦即鹤尾。

    东区,为门厅、轿厅、正厅、戏台、堂楼及前庭厢房。正厅北向建筑略朝后庭伸出部分,为看戏之用。该处是接待客人的关键所在,建制恢宏,雕梁画栋,气派非凡,为全镇厅堂之冠。

    西区,为房水廊、旱船(船厅)、花厅、房厅、堂楼及厢房。其中船厅构筑颇富特色,别具匠心。因该宅房屋密集,建船厅以象征宅内绿水盈盈,似游江湖。船厅刻意仿效画舫,厅内分隔成五舱,舱之间全用雕花窗棂遮隔,左右船舷为轩,船窗全为明瓦,古色古香。用竹竿撑搁船窗,俨然似游艇荡漾于湖光波影之中,富有诗情画意。

    在建筑构制上,东区的戏台与西区的花厅后,有一横弄沟通。主人居住的东西堂楼,构成前低后高的走马堂楼,采光好,室内明亮。务本堂构筑精美,规模宏大,布局有特色(鹤形平面),有创意,堪为江南水乡民居集形制布局、风水理论、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典型范例。

    东区第二进大厅里曾有一额,为“乐善好施”四字,系民国初年大总统黎元洪所题,这四字是当年叶氏接贫济困的写照。第三进正厅里有一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表示了叶家谦让、平和的为人处世态度。

    务本堂现为民居,住户有三十多家。

    三、亨复堂

    位于东圩,从新填地至书场弄一带。原也叫荷花荡任家老宅及任家新宅,任家老宅又称任家北账房,任家新宅又称任家南账房,此外还有亨复堂公产。北账房的房产建在退思园之前。南账房的房产于民国9年(1920年)左右翻建。房屋分布不规则,多数房屋朝南,也有朝东和朝西的,难分几进,共有房屋78间1770平方米。

    亨复堂房屋在清末属任姓祖传房产,南账房翻建的房屋主房是五楼五底,东、西各带弄堂间,南部两边有大的2开间厢楼,厢楼与主楼间都有小天井,此外还有一些附房。这些房产至解放前归任孝胥和任孝祺所有,加上公产分摊,南账房共有房屋40间849平方米。1970年列入没收,1980年落实政策留房8间180平方米,为任孝胥和任孝祺的共有产。

    亨复堂其余房产归北账房所有,主房为北部三楼三底和位于书场弄的六楼六底,另外还有不少附房。在清代属退思园主人任兰生之弟任艾生(号友濂)所有,任艾生妻严氏所生2子任励石和任敏农,分给广场口新填街190号内房产,共17间519平方米(含公产分摊),1970年列入没收,当时给任励石媳陈岑先留平房1间30平方米。1980年给陈岑先户和任敏农孙任孝逵户一起留房4间202平方米,于1992年出售给李秀琴,现为根和民居客栈。

    任艾生续妻华氏生3子,为任传砚、任传鹤和任传燕,分给书场弄房产,共有房产21间402平方米(含公产分摊),1970年列入私改,1980年给任传砚子任嘉尧和任传燕留房10间177平方米,1986年落实侨房政策时全部发还。

    任传鹤之子任家宝因土改时单独立户,又使用南部房屋,故在1982年给任家宝留房4间114平方米,在主房三楼三底中靠西一楼一底及北面厢房上下,现登记在任家宝妻王伏莲名下。

    任氏公产位于新填地,原同丰南货店(1970年做缝纫社的店面房)及南账房东侧的平屋,共10间157平方米,按南、北账房各二分之一分摊。

    亨复堂内现有公房36间709平方米。南账房中有私房1户8间180平方米。北账房中有私房3户15间447平方米,私房院内花坛中有树龄约200年的山茶花树一棵。书场弄内有14间280平方米,已出售给商业职工。亨复堂公产中,其店面房后进因危险于1990年将后进楼房改为平房,改建后共7间172平方米,于1999年转让给江阿金,2002年翻建,现登记在江新民名下,为状元蹄店。

    四、世德堂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位于东圩新填地(今明清街),坐北朝南,面街而筑,原房共六进,依次为墙门、轿厅、大厅、堂楼、后楼、下房,布局为前店后坊,与其它民居有异。内宅设“财神堂”,供奉赵公元帅,建“寿仙真人”阁,供白胡子胡仙。占地1300多平方米。

    世德堂建成后,为曹氏旧居,取祖辈德行世代相承之意而命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设“曹益隆”酱园,将沿街改建为6开间店铺,其精制风味独特的“白元酱油”和“本绍酒”一时风靡乡镇,远近驰名。在清末曹氏旧居出售给敦仁堂钱家,1935年又卖给张文伯,张文伯将房产传给其子张月槎,张姓将一、二进出租给益隆门市部,三、四进租给烟糖业做作场和仓库,五、六进自住和出租给住户。解放后第一进出售给供销社生活商店,益隆门市部搬至本街171号处。二至六进在1970年由政府没收,没收前房产所有人是张月槎的长子张克俊和张克俊的继母周龙珠(1950年分家),二至六进共36间815平方米,1980年本处给周龙珠留房8间102平方米,位于第五进。张克俊留房在鱼行街。1983年供销社将店面房翻建前,向房管所买下第二进5间平屋,并一起翻建日什商店用房。留给周龙珠的私房于1996年由房管所向其子张克荣、张克骥收购,并出资将三至五进房屋一起大修。1997年旅游公司将其作为景点对外开放。1999年8月供销社房产出售给同里镇旅游公司。2001年8月改为世德宾馆。

    世德堂第六进是平房3间、天井2个、水井1口,在1997年建新明清街时与周围房屋一起拆除翻建。2003年,后三进房屋共26间752平方米,前两进房屋为18间581平方米。

    世德宾馆首进为大堂,同第二进一起翻建过;第三进恢复了“财神堂”,其它各进立面原状不变,修缮状况良好。西面将原供销社仓库翻建了世德宾馆住宿区,有楼房4幢,还有绿化区、荷花池,池上有三曲桥,池旁有假山。各楼之间有走廊相通,环境优雅。

    五、典当场内王宅

    位于东圩烂树头,原建筑机械厂厂址处。王宅在典当场西北部。东与南是典当场,西与何家旧宅相连(同一结构),北是磨坊弄。1970年有房屋14间330平方米。是王耐园于1947年向庞元复购置的,建于清代后期。

    在民国时期,整个典当场又称为庞家墙门,是庞姓的祖传房产。1947年庞元复将祖传房产卖给王耐园,当时应有七楼七底加两边厢房上下,还有4开间大厅一个。1948年王耐园将西部三楼三底及厢房卖给何嘉瑜(见“何家旧宅”)。1970年房改时有四楼四底加一边厢房及4开间大厅一个被没收为公房。70年代初,房管所在院内搭建了灶间。1995年将大厅拆除翻建三层商品房一幢。

    王耐园在同里镇有4处房产,1980年王耐园留房在同知衙门处。典当场内王宅都为公房。

    2003年,典当场内王宅尚存四楼四底和东厢房上下,为抬梁式砖木结构,三架梁、五架梁、矮柱等都完好,无雕刻、斗拱。从厢房下小石库门出入,天井中原有门楼,今门楼下大石库门还在,门楼已无,而且不能通行。现还有房屋12间230平方米。

    六、何家旧宅

    坐落在东圩南濠弄,大门朝西,房屋朝南,建于清代。东是原王姓住宅,结构上相连,南是原南濠弄小学,西是南濠弄,北是磨坊弄。共有房屋24间389平方米,在1970年房改前为何嘉瑜所有。

    何家旧宅主房共两进,都是三楼三底,另外还有一些平屋、附房,都是由何嘉瑜在40年代买入的。其中后进房屋在1941年向庞姓购得,前进房屋在1948年向王姓购得。1970年房改时列入私改,全部没收。1980年留房7间127平方米,1984年所留房屋出售。1993年钱明将旧房拆除,翻建成三楼三底楼上带阁楼、东与南都有阳台的混合结构房屋。由于阁楼较高,按规定要计算建筑面积,故翻建后为9间250平方米(含3间阁楼)。

    何家旧宅前进房屋西有一方天井,天井中原有一棵古银杏树,高大粗壮,该树在1972年房管所办钢窗厂时砍去,用于换取钢材。

    何家旧宅朝西有4间平屋,其中南面1间是墙门间,原是石库门对外,现石库门无存,只有地下石条还在;原有银杏树的天井因金菊英户翻建,天井变小;两进主楼只有前进古建筑尚存,砖木立帖式结构,楼上都是裙风板加半窗,窗上有花格,楼下中间是落地长窗,两边是半窗,为普通老式玻璃窗,无门楼、斗拱,有少量木雕。现有公房17间262平方米。私房已为混合结构。

    七、烂树头积善堂

    烂树头是小地名,位于东圩新填地东,积善堂在磨坊弄北,与金氏诊所相邻,建于清代,朝向东南。共有房屋三进6间96平方米。

    积善堂原是同里春晖堂叶家房屋的一部分,陈明德在1944年3月向叶家购买后改称积善堂。前产权人是叶与露等3人,民国37年(1948年)陈明德用陈景明的名字在县登记,领取“土地所有权状”,1954年用陈明德名领取“房地契”,地基6厘。

    积善堂共三进,都只有1开间。第一进平屋是墙门间,原有6扇墙门。第二进是客堂间,上面有阁楼,两进间有天井及灶间。第三进是楼房,原楼下有暗间,暗间无窗,门与墙壁相同,上面暗藏双层屋面,很难被发现。双层屋面的中间和暗间是用来藏贵重物品的。楼房前的厢房原是楼梯间。

    陈明德在同里镇共有房屋3处11间174平方米,1970年房改时列入私改,1980年因改造房出租数不足起点而全部发回。

    烂树头积善堂都是私房,仍登记在陈明德名下。房屋经几次修理已难寻古迹,老式墙门、暗间、双层屋面等都没有了,连地面的方砖、地板也成了水泥地。

    八、金氏诊所

    坐落在东圩大东溪桥北堍,建于清代,在民国38年(1949年)1月立契由叶家卖给金家。朝向东南。共有房屋三进14间253平方米。

    金氏诊所原是两东溪桥堍的叶家大墙门(春晖堂)房屋的一部分,原房主叫叶履仁,民国时期曾将房屋出租给米行及其他住户。1949年卖给金家。金家买下后就请顾锦堂师傅将房屋大修,当年3月金氏诊所开业,由金慎安妻吴保和与长女金韵兰当医生,用吴雅山(吴保和父)传下的医术和中药配方看咽喉外科。

    金氏诊所全部是平屋,第一、二进都是5开间,第一进中间原是墙门间,第三进只有西部1间。当时有墙门、石库门,窗上有花瓶、人物等雕刻。据房屋买卖契约附属装修记载:第一进墙门6扇、板壁门3堂、地板1堂、半窗2堂、东西披厢半窗2堂、库门2扇、腰门全,第二进天井口长窗1堂、半窗2堂、室内纱窗1堂、玻璃板半窗东西2堂、板壁3堂、地板2间,第三进靠西平屋长窗1堂、半窗2堂。可惜这些装修大部分已不在了,基本上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毁掉的。

    1970年房改时,房改立户人是金慎安,全镇共有房屋2处16间302平方米,留生活用房5间86平方米。至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增留房3间(含小厢房实为4间)65平方米,两次留房都位于西部,其余房屋没收为公房。

    金氏诊所为老式普通民居,内部古式门窗、雕刻等已不存在,天井里种有花木盆景等,房屋没有翻建过,仍是老式立帖式五柱落地的砖木结构,用于居住。西部有私房1户9间159平方米。东部有公房5间94平方米。

    九、延恩堂

    位于东圩大墙门口西侧,建于清末民初,是周仁基之父在民国时期向金慎安购买所得。该房土改时户主是周仁基。实是周仁基与两个妹妹周秀鸿、周秀珍的共有产。1970年房改时有房屋16间241平方米。

    延恩堂第一进原是3开间平屋,周家买下房产后,在全国解放前将平屋改成楼房,并在房后添建门楼一座,门楼上雕有“业精于勤”四个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楼下墙门向里缩进约50厘米,石库门对外。第二进也是三楼三底,由于地形原因,房屋不规则,东面一间北部少一角,成五边形,西面一间北窄南宽成梯形,楼下不隔断是一个大厅。1960年起延恩堂做新填街居委会,曾多次在大厅内召开居民会议。当时居委会用房11间,周家用5间。厅前中间是石板天井,东厢房是楼房,西厢房是形状不规则八边形的平屋灶间。楼房后有一个大天井,种有许多花木,天井北还有一个柴间。

    1970年房改时周仁基已死,房产列入没收,房改立户人是鲍瑞英(周仁基妻)。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延恩堂在鲍瑞英名下留房9间160平方米,为后进楼房、东厢房及后天井北柴间。

    现延恩堂第一进楼房及西厢房(灶间)是公房,共7间99平方米,用于居住。所留私房仍登记在鲍瑞英名下。

    十、磨坊弄春晖堂

    位于磨坊弄北,朝向东南,建于清末民初,1949年前是叶巩祚的祖传房产,共有房屋两进12间231平方米。

    磨坊弄春晖堂是从大东溪桥至小东溪桥春晖堂叶家大墙门房产的一小部分,其东和北都是原叶氏家族的房屋。房屋原所有者叶巩祚解放前是同里房产大户之一,他在同里镇房屋达11处146间。1956年房产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由房管所接收53间964平方米,其他房产由粮管所接收。1980年留房5间83平方米,位于南旗杆。

    磨坊弄春晖堂前进是3开间平房,后进是3开间楼房,两进房屋间天井用围墙分为前后两个。前天井北部有灶间,围墙旁有小披屋,天井地面用小青砖铺设,围墙上有1座小门楼,门楼上有如意结花纹砖雕,门楼下是石库门。后天井地面用条石铺设,楼房楼下中间用方砖铺地,两侧是地板间,柱架上用五架过梁、抱头梁,各房梁两头有雕花托几,楼房后门也是石库门。

    磨坊弄春晖堂房屋无变动,据住户反映,房屋质量较好,不需经常修理,几十年来筑漏都很少,现都是公房。

    十一、余德堂

    位于成字圩中部,是周松庭在民国16年(1927年)建造,面向西北,2003年有房屋四进89间1855平方米。

    余德堂房屋原可分为东、西两部分,1970年时共有房屋110间2613平方米。东部有朝东的三楼三底及3间平屋、朝南的3开间平屋一进和5开间平屋一进,东部房屋于1992年全部拆除。

    西部是现存正屋,屋西有朝天出入走弄,第一进是7开间的门厅,正中是双库门的石库门,两边是单库门的石库门,西走弄内至后面各进的边门也都是石库门;第一进后面带有抱厦,两边有小天井,抱厦后面有一座完整的门楼,门楼上雕有“玉和遗轨”四个字,上款书“民国丁卯皋夏”,是指房屋建造时间,下款书“金祖滜”,还有两方印章。第二、三进是7开间的走马楼,楼下环天井有一圈轩,轩内有硬木弯椽,轩梁上有云、蝙蝠、花草等木雕,楼上只在厢房内有轩,两侧对外的窗户上都有戗檐;沿天井楼层裙风板下方有多层木雕花边装饰,有花叶形、菱形、云形、半圆形等;窗都是民国时期的梅花格窗。第四进是八楼八底,两边两间形状成梯形,轴线偏转,房屋也低于前两进,楼前有走廊,只有很少雕刻。此外,还有部分附房。

    周松庭在同里镇房屋较多,1970年房改时立户人是周海如(周松庭子),共有房屋5处255间5085平方米。1980年周海如留房在北埭。

    余德堂建成后就遇到战乱,战争期间房屋供军队使用,解放初作当时的区政府。以后就由供销社使用,供销社将西部第一进作门面、第二进作仓库、第三进为办公室、第四进做职工宿舍;东部作竹木材商店。1970年房改时余德堂没收为公房,继续租给供销社使用;1986年供销社搬至东新桥堍,余德堂西部除第一进外都改为居民住宅,第一进先后用于建材仓库、木材经营部、哺坊等。

    2003年,余德堂只有西部房屋,其中有公房72间1464平方米,私房5户共17间391平方米。东面是一块停车场,南和西面是原苏州求精机械厂厂区,北沿街面河,河边石驳岸上中间是淌水大河桥,东边是横砌小河桥,西边是竖砌小河桥,正好与三个石库门对应。在余德堂前道路与停车场之间还新砌了一座牌楼。

    十二、大墙门内吕宅

    位于东圩大墙门弄底部。该房在民国24年(1935年)由吕钰生所建。朝向南,有房屋三进30间564平方米。

    大墙门内吕宅第一进是3开间平屋,原中间石库门对外,西有备弄,备弄口是小石库门。第二进是3开间楼房,两边是厢楼,中间是石板天井,天井南原有一座门楼,现门楼还在,门已砌断,雕刻全无。第三进是四楼四底,第二、三两进楼房都在后进的东厢房作楼梯间上下。第三进楼下第一架壁用轩式结构,轩内有硬木弯椽,房屋结点上有斗拱,月梁边有花纹木雕,雕有花木、童子献寿图等;楼房上多数是梅花格玻璃窗;有的是落地式长窗,有的是裙风板和半窗;山墙都是五柱落地,中间用矮柱、五架梁、三架梁。厢房对天井处有花格栏杆,楼上都是长木楼板,楼下是方砖铺地。第三进楼房后还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后天井。

    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房改立户人是吕钰生儿媳沈佩文,1970年留房3间42平方米,位于第一进墙门间及墙门间两侧,1980年增留房小屋1间,位于第一进东侧。共4间61平方米。

    2003年,大墙门内吕宅中有公房26间503平方米,其中24间484平方米没收于沈佩文,还有2间是70年代在天井里搭建的灶间。后两进现仍保持原样,变化不大,就是公用部分破损较大。第一进私房经修缮,中间前后石库门被封后,但库门石仍在墙里,换成钢窗和小门,后进房屋只能从备弄出入。

第六节    东溪街老街

    一、恩泽堂

    坐落在东圩凌家廊下,是凌姓的祖传房产。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朝向南,横向布局,西宅东院。原恩泽堂东是和尚浜,南是一片白场,称第二广场,西是承启堂凌家,北是五福堂项家。共有房屋25间397平方米。

    恩泽堂在解放前是凌翔云、凌志源兄弟的房产。全部都是平屋。两兄弟以正宅中心线为界,界线所在3间房屋每间一家一半,东面产权是兄凌翔云的,西面产权是弟凌志源的。解放后任吴江县第一任副县长的朱帆等共产党员,解放前在同里搞地下工作时曾居住在恩泽堂。

    凌翔云的房产在60年代除现有房屋外,在其北面还有5间平屋,其中3间在1968年作价给房管所,剩余18.5间325平方米在1970年列入私改,被改造3.5间,其余留作私房,至1980年全部发还。1989年房产办证时,在凌翔云妻柳翠华名下有房屋14.5间227平方米。1992年由四子凌在纯经手在院东北部拆去两间平屋,翻建了混合结构的二楼二底,房产面积增至297平方米。

    凌志源有房10.5间170平方米,1970年被列入没收。没收后其北部的4间平屋在70年代建煤球厂时拆除。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留房2.5间54平方米,还有4间为公房,在恩泽堂的西部。

    恩泽堂东和尚浜在50年代填没,70年代在原和尚浜和第二广场位置建吴江晶体管厂。故恩泽堂东及东南、东北为江晶厂原址,南为弄,西及西北为煤球厂原址。

    恩泽堂房屋因是清代普通民居,无雕梁画栋,无门楼、斗拱,也无轩及门窗上的雕刻。但其院子内有古花木多棵,其中一棵黄杨和一棵黄天竹已有二百多年,还有腊梅、广玉兰、红天竹和夜来香花各一棵,树龄都在百年以上,还有柿树一棵、棕树二棵等都有近百年历史。

    2003年,恩泽堂东部是住宅,中部是恩泽堂民居客栈,西部是公房。恩泽堂民居客栈房屋整修一新,大门口新做了门楼,上塑有福、禄、寿三星等,房屋内也装饰了各种雕花板,家具用品都为古式。现有私房2户18间351平方米,公房4间59平方米,共有房屋22间410平方米。

    二、叶家旧宅

    位于东圩盐店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坐北朝南,北面面河,现存房屋两进11间173平方米。

    叶家旧宅都是平屋,光绪年间(1875~1908年)叶仲甫称之为“东溪老屋”。原西面紧靠和尚浜,室内有河埠,由于房的西北角是和尚浜上的仁寿桥,故民国时期称“小桥头叶家”。原房在紧靠和尚浜还有1开间两进及附属房屋,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由政府拆除。后和尚浜填没、仁寿桥拆除,为吴江晶体管厂厂区,吴江晶体管厂破产后,翻建成居住用房。

    叶家旧宅第一进东起第二间是墙门间,用4扇墙门对外,地上铺小青砖。第二进4开间叫“圆堂(厅)”,上面从清代起就挂有“务本堂”的匾,该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天井中都铺有长石条,厢房上还有部分蛎壳窗。

    房产来源于祖传,1970年未列入房改。在1982年有4个共有人,分别是叶荣光、叶国钧、叶国栋和叶子藩。1982年四家立“祖传房屋分配协议”。各分得52平方米、37平方米、37平方米、60平方米,分房后叶国钧和叶国栋因本地无人,将分得房产转让给叶荣光子叶锦林和叶子藩子叶炳荣,形成东部归叶炳荣、西部归叶锦林、墙门间等两家共有的现状。

    2003年,叶家旧宅全为私房,叶锦林6间93平方米,叶炳荣5间80平方米。主结构未变,大部分门窗已更换,退堂门更换成墙壁,房内无砖雕、门楼、斗拱等,梁下和窗上有少量木雕,雕的是花木。

    三、慎修堂

    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位于南秘圩新驳岸,面河朝南,是金氏家族的祖传房产。共有房屋106间2099平方米。

    慎修堂系明正德庚午年(1510年)举人、辛未年(1511年)进士、监察御史金符的故居。在清咸丰年间,由章家浜金氏分支接过金符故居的房地产,在此新建、修建宅第,并用章家浜西墙门之慎修堂名称,后又添建了部分房屋,形成规模。至1949年本处房产归金氏“老三房”的人所有,1956年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房改时共有业主金绍文、金文藻、金渠钧、金燮钧、金世澄、金传钧、金仁钧、金正予、金衡之、金一士等10人和金氏公产,都列入没收。

    慎修堂包括东、西两条金家弄及弄旁房屋,其正屋是中间四进房屋,四进房屋中有三个天井,每个天井南原来都有门楼,门楼上有砖雕字画和人物,“文化大革命”中全被砸坏。现第一进门楼处只有地下两块石条;后两座门楼下面用方砖贴面的砖柱和砖柱上下的石条还在,上部古迹无存,原第三进门楼上四个字是“呆叟贻谋”。第三进门楼东有一个花坛,花坛中种有天竹。

    慎修堂内自1970年以来共增建房屋5间。东金家弄内场地处过去也都是房子,在1949年前拆掉。2003年,有私房9户35间723平方米,公房74间1589平方米,共有房屋109间2312平方米。

    四、敦本堂(宋家老宅)

    坐落在南秘圩新驳岸,宋家弄东。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朝南面河,房屋共五进37间905平方米。是宋家祖传房产。

    敦本堂在解放前,是宋念萱、宋兰阶兄弟的共有产。房屋前三进都在宋家弄边,前两进是4开间平屋,第一进东起第二间是个大墙门间,对外是6扇竹丝墙门,门口4个石级,墙门间宽4.07米、进深10.7米,单独一间建筑面积就达44平方米。第二进屋面坡度大,像庙宇的屋面,且用筒形的屋脊,较为少见。第三进是3开间楼房,该房楼下50年代由粮食部门做粮食仓库,恢复住人时大修过,已看不出原貌,楼上仍都是裙风板和蛎壳窗。后两进位置偏东,与宋家弄之间有一块较大的院地,第四进是4开间平屋,第五进是7开间平屋。敦本堂无门楼,雕刻很少。

    1970年房改时被列入没收,立户人是宋任氏(宋念萱妻)和宋兰阶,当时他们在同里全镇有6处62间1347平方米。留房3小间平房加1间厨房间共74平方米为生活用房,位于本处第一进东的附房。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在宋任氏和宋兰阶名下留房8间233平方米,位于第一、二进西部各3间及相连两厢房,收回原留房。1988年堂兄弟姐妹6人立分家书,分家后宋康年、宋康仙、宋康廷、宋黎英4人得3.33间88平方米,宋康仁得3.66间101平方米,宋康义分得1间墙门间44平方米。

    敦本堂范围内没有混合结构的建筑,保存相对较好,1970年后面积总数无变动,2003年有私房4户11间286平方米,公房26间619平方米。

    五、饮马桥堍顾家

    位于东圩凌家廊下北端饮马桥堍,共有房屋五进28间420平方米,朝西面河,建于清代,在民国初是顾志先、顾翰香、顾秉言三兄弟的祖传房产。

    原顾家房屋五进都是3开间,第一进中间是墙门间;第二进是楼房,在二、三进之间有个较大的天井,天井南部有一棵老桂花树;第三、四进都是平房,开间较窄,第五进平房开间较宽,宽出部分所对的地方也有一个天井,天井中有一棵枣树,枣树和桂花树都是古树,粗有一抱以上,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砍伐。各进房屋上很少雕刻,无门楼等装饰品。

    顾志先在抗战前去世,在世时曾分家,得13.5间188平方米,抗战时只有其孙顾春阳还在,后顾春阳参加革命,行踪不明,房产由顾秉言代管,解放前由顾秉言长子顾启明承继。顾翰香得11.25间183平方米,在民国26年(1937年)的土地所有权状上所有人是其子顾昌雄。顾秉言得3.25间49平方米,房产传给三子顾吉人。

    1970年房改时,立户为顾昌雄、顾启明和朱秀茬(顾秉言妻)3户,顾启明为私改,还有2户为没收,1980年顾昌雄留房6.25间106平方米,还有2户全留。留房后于1992年3户23间343平方米一起卖给朱学敏,朱学敏在1995年将四、五进翻建成混合结构的三楼三底。2003年,有公房5间76平方米,私房1户,公私房屋共四进18间382平方米。

    六、东溪桥头王家

    坐落在果字圩、小东溪桥北堍,朝向西南,东是原大丰米行,解放后为米厂车间,南是东溪桥及道路,西是史家弄,北为米厂职工宿舍。是王家祖传房产,共有房屋8间122平方米。

    王家房屋仅存三楼三底和2间披屋,但式样古老,楼屋前披中有轩,轩梁上有花木雕刻。楼房山墙砖尺寸是30×17.5×5.5(厘米),砖的一头有4.5×2.5(厘米)的印章,印章上刻有“沈府定造,细洁光彭”八个字,这是过去官窑烧制的砖的特点,一般人家有钱也买不到官窑砖,一定要在官场有身份的人才可以买到。据图章推测,此房始建时应是沈姓的房产。查民国37年(1948年)的地籍登记:当时登记号—2122,宅地所有人—王士愕,土地面积—0.449亩。至1949年所有人是王锡祚、王锡祜兄弟俩。因传言面对桥的房屋是凶宅,解放初王家人搬到叶家墙门租房居住,该房空关一段时间,50年代出租给蔬菜大队办公和做食堂,当时蔬菜大队将沿街门面改建成围墙及有门头的大门。1970年前王家搬回居住,房改时未受冲击。1989年登记为叶文英(王锡祚妻)和王锡祜的共有产。

    王家房前、房后各有一个院子,土地登记面积338平方米,全部是王家私房,无变动,南面院子里现搭有一些临时建筑,对桥开窗洞做小店。

    七、杨天骥故居

    位于红塔埭,面向南。建于清末,共五进35间692平方米。

    杨天骥故居是民国9年北京政府国务院秘书、社会活动家、南社社员杨天骥(号千里)的宅第(详见《人物》卷),故也称杨千里故居。此处也是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之母杨纫兰(杨天骥之妹)的娘家,费孝通幼年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1970年房改时房主叫蔡瓞绵,列入没收。1980年将第四进靠西三楼三底带走廊披屋留给范敬心(杨家女婿),共9间163平方米;第五进2间平屋49平方米留给蔡瓞绵。

    杨天骥故居所在的街上,以前有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的红塔,故地名为红塔埭。整个故居有房屋五进,形制似一条船,第一进为船头,第二、三进为船舱,第四进是船尾,第五进好似大船后拴着一条小船。原房还有亭子间和花园,现亭子间和花园早已无存。五进中第一至三进都是平屋,第一进3开间,中间是石库门的墙门间,石库门较高大,两边两间带蟹眼天井。第二进是4开间,第三进5开间。第四进是四楼四底,楼前带轩廊,连通左右侧厢房,轩廊月梁用斗拱托起,斗拱旁、栏杆上、梁头下有花纹木雕装饰。第五进是2开间平屋,并有个较大的院子,院子东有厨房间等附房,附房中小天井里有一眼古井。后进附房有朝北后门,也是石库门,用双重库门,尚存。

    2003年,杨天骥故居大门口的石库门已改小,石头门框仍在,门框内用砖砌小,库门已换掉。房屋较陈旧。内有私房2户11间212平方米,公房24间511平方米。

    八、贻谷堂

    位于东圩,前门在盐店埭,后门通南濠弄。侧门在走弄内,坐南朝北,房屋建于民国初期,抗战前由陈家楠卖给黄慕芗。共有房屋四进30间647平方米。

    贻谷堂房产在1946年黄慕芗故世后由其妻黄菊仙管理,1961年黄菊仙故世后是其两个儿子黄起龙和黄起凤的共有产。1970年房改时,房屋列入没收,留生活用房2间56平方米,位于第四进西部。1976年第三进黄家厅有房屋6间169平方米被调拨给同里粮食管理所使用。1980年增留房5间116平方米,位于原留房东;共留房7间172平方米,即整个第四进及第四进北部附房。

    贻谷堂都是平房,没有门楼、砖雕等。第一进4开间,东起第二间是墙门间,由于室内外地坪高度相差较大,墙门间至室外道路间有5级石级,对外4扇墙门缩进近1米,西部有备弄;第二进也是4开间;第三进是黄家厅,于2000年倒塌,现为一块空地。第四进留作私房后,1988年登记在黄起龙、黄起凤名下。

    现贻谷堂东是公房和叶姓私房,南是自来水厂房屋、走道及原吴江晶体管一厂厂区,西是一条走弄和沈姓私房,北是盐店埭街。内有公房19间303平方米;黄家私房7间172平方米,2004年由黄起龙的4子1女继承为共有产;粮食管理所房6间165平方米(已倒塌)。

    九、庆善堂

    位于南秘圩永安桥北红塔埭,后门通新街上,朝南面河,是陈雅初、陈翰秋兄弟的祖传房产。建于民国13年(1924年),共有房屋四进62间1371平方米。

    在民国时期陈雅初、陈翰秋兄弟就已分家,兄陈雅初分得北部及东部共25间,弟陈翰秋得南部及西部共27间,还有10间公用。民国35年陈雅初全家迁居苏州时,同里房产托弟陈翰秋管理。

    庆善堂是精美的民国建筑。主房是三进楼房,楼房外墙厚达40多厘米,第一进后就有庄严的砖雕门楼,石库门对外,东部有备弄,备弄口是小石库门。第二进除3开间楼房外,西面又添两进1开间楼房,第三进也是3开间楼房。在后两进楼房前天井处都有精美的木雕,花纹细密,特别是后进,楼上对天井三面都挑出约1米,挑出处檐口有装饰花板,栏杆上有花纹木雕,连木柱上也雕有图案,各种雕刻花式繁多。楼上厢房内屋面下再用轩结构,制作考究。前进门楼上雕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后进门楼痕迹无存。1952年由陈翰秋经手,除留出在西南角自用房外,将其余庆善堂房屋出租给同里联合医院(后称中心卫生院),作诊所及住院部等。1956年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房改时,留了3间自用房给范侠云(陈翰秋妻),其余没收为公产。1980年给范侠云增留房1间,共留房4间67平方米。给陈雅初留房4间78平方米,位于西部第二进平房,范侠云留房北。卫生院曾作妇产科用。1992年卫生院门诊部搬迁至后面新建房屋内。1993年前两进楼房经整修,改为住宅,主要由卫生院职工租用。后进楼房楼下用于打针输液,楼上办公。约1995年起后进楼房空关。

    庆善堂除主房外还有很多附房,主要在房西,北部和东面也有。房屋北是60年代末为建精神病院而围起的大院,大院占地约45亩,以后卫生院建造的精神病院、住院楼、门诊楼、办公楼等都在此大院内。

    庆善堂房产变动主要有:1991年卫生院建门诊楼前拆除东面3间平屋46平方米;1993年为扩展新街上道路拆除平屋1间10平方米;1994年因空关损坏塌掉小披屋1间5平方米,位于第三进主楼西北角。其余房屋无变动。2003年,有私房1户65平方米,卫生院房4间78平方米,公房49间1165平方米。

    十、五福堂(项家小洋房)

    坐落在东圩盐店埭。建于民国13年(1924年)。坐北朝南,北面面河,共有房屋5间184平方米。

    据民国17年(1928年)财政部验契纸记载,所有人叫项博卿,土地面积3分2厘,当时呈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田单一张。

    五福堂有一幢小洋房和2间小屋。房屋有几个特点:一是屋面不用瓦,而用菱形水泥片盖成,水泥片边长约40厘米,盖成歇山顶,四面落水;二是用清水墙,不粉刷,外墙转角处有砖墩;三是室内(包括屋檐下)上面都用天花板,中间天花板上有阁楼,阁楼上开有窗,窗开在歇山顶屋面上,室内地面都用统长地板;四是房屋不大,整幢洋房建筑面积只有158平方米,北部有一块房屋呈六边形。

    该房建成后在房的西北种有一棵含笑花树,该树至今有80余年历史。五福堂原为项姓居住用房,1959年经政府动员,项家搬出,在此开办镇敬老院。“文化大革命”时期做过医院的传染病住院处和东风街居委会办公处。以后做吴江晶体管一厂的托儿所。吴江晶体管一厂破产后改为居民住宅。

    1970年房改时,立户人是项传德,他在同里镇有2处房产,1980年留房在三元街。

    五福堂仍保持原貌,作为公房出租给3户居民使用。

    十一、袁氏旧宅

    坐落在东圩南濠弄口,房屋朝向东,由南面出入,是袁啸菊于民国22年(1933年)在祖传屋基上翻建的。共有房屋12间194平方米。

    袁氏旧宅主房以条石为基础,立帖式砖木结构,花格式落地长窗或半窗。用于出入的1间平屋为厨房间,还有1间平屋称亭子间,东、西向有门,亭子间东有一个院子,院子南面有个大的花坛,种有无花果、石榴等花木。

    1970年,袁氏旧宅有房屋37间620平方米,还有部分房子在解放后由袁姓拆卖,未统计在内。袁氏旧宅在清代是袁爱虑的房产,袁爱虑传给2子袁健钦和袁雨初,袁健钦又传2子袁永梅和袁啸菊,袁雨初又传3子袁淡雨、袁竹贤和袁士廉。民国时期是袁永梅等堂兄弟5人的共有产。现存袁氏旧宅袁啸菊在翻建时,由于当时南面是周家坟,故朝东建造,主房是三楼三底,建成后赠给3个侄儿袁化、袁任和袁仁,每人一楼一底。后袁仁为袁啸菊继子,改名袁自复,继承竹行街袁家厅房产。1970年列入没收或私改。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给袁化留房一楼一底加厢房上下共4间65平方米;还有二楼二底加1厢房上下及2间平屋留房给费奇珍(袁任妻),共8间129平方米。其余袁姓老房子在建钢窗厂和翻建镇食堂时全部拆除。

    袁氏旧宅保存情况良好。全部是私房,南部现产权人袁雪君(袁化女),房产登记是4间65平方米。其余8间是袁振霄、袁振亚和袁振民兄弟3人的共有产,登记面积为141平方米。共有房屋12间206平方米。袁雪君户在南面沿街处改了店板,上面搭了雨篷遮挡阳光,90年代开杂货小店,现作店面出租。袁氏旧宅东为私房,南隔路是广场戏台,西靠街临河,北为乐乡饭店(原镇食堂)。

第七节    三元街老宅

    一、朱宅及五鹤门楼

    位于冲字圩。为明末清初建筑,朝向南。堂号是寿山堂,是朱念萱、朱知稼兄弟的祖传房产,共有房屋三进24间464平方米。

    朱宅第一进只有1间墙门间,两边是院子,对外是4扇老式墙门。第二进是3楼3底两边带厢房,楼层梁架结点上有山幅云,童柱上有斗拱,下有荷叶墩。月梁制作工整,楼下双步梁刻有“如意”。通面阔10.88米,进深8米,总高7.4米。第三进是5开间的楼房。东面有备弄供出入。

    三进房屋间的两个天井南都有砖雕门楼。前进门楼就是五鹤砖雕门楼,通面阔2.95米,总高4.95米,门楼的门额上刻有“太岳遗徽”四字,其上则是透雕的五只仙鹤,构图简洁,线条流畅,五鹤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中,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两旁还有两块砖雕,现被灰浆封住,据说雕的是“麒麟送子”等。后进门楼的门额上刻有“人伦月堂”四个字,无花纹砖雕。

    朱宅在解放前属朱念萱、朱知稼兄弟所有。兄朱念萱过世很早,1970年房改立户人是其妻宋静琴。一、二进和第三进东部归朱知稼所有,共18间381平方米。第三进西部归宋静琴所有,有6间106平方米。房改时列入没收,至1980年朱知稼共留房13间261平方米,现登记在朱知稼1子7女名下,为共有产。宋静琴共留房4间67平方米,其中2间在1970年由国家收购,还有2间34平方米现登记在其独生女朱惠文名下。

    该宅是保存较好的明末清初建筑,基本保持原状,只是在90年代初在东南角有1间小披屋因倒塌而拆除9平方米。现朱宅内有私房2户15间295平方米,公房9间169平方米。

    二、希古堂项家

    位于中川桥堍,小地名木弯上,朝向北,原在马家弄东,现靠中川路,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共有房屋三进33间711平方米。

    希古堂项家第一进是3开间楼房,楼中间石库门对外,西部走弄口也是石库门,走弄通至第二进后,第二进是4开间楼房。两进房屋间是石板天井,两边由楼式厢房相连,对天井的窗户都是菱型格玻璃窗,这两进房屋由项筠松于民国23年(1934年)翻建。第三进进门处是个大石库门,上面门楼的门额上雕有“五凤呈祥”四个字,上款“道光辛丑X冬”(X为难辨字),下款“沈日彬书”,两边原有“三国人物”砖雕,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第三进房屋是4开间楼房,窗户都是蛎壳窗。

    1970年房改前,一、二进房产业主叫项筠松,他在同里镇有三处房产共31间563平方米,房改时列入没收,1980年留房两处,一处5间85平方米,在希古堂第二进中部二楼二底和1间厢房楼底,1983年项筠松死后归大妻顾秀英及其所生子女;另一处在富观街西宅别业内,归小妻顾昌汉及其所生子女。

    第三进房屋未列入房改,原都为项姓所有,在民国30年(1941年)以后西部二楼二底及附属厢楼由项全官分别典押给张家荣、李小金、李德山3户人家;东部二楼二底4间123平方米为项如芬、项玉英、项璇珠三姐妹的共有产,后三姐妹相继故世,房产为项玉英之子凌峰所有。

    希古堂房屋基本保持原状,第三进房屋项家大修过。2003年,有公房16间316平方米,私房4户395平方米。

    三、蔡家老屋

    位于冲字圩三阳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蔡兰兴开米行发财后建造,房屋众多,都在三阳田,朝向南,解放前后5次卖掉、送掉房屋20间,1970年房改时还有房屋四进38间600平方米。东与五鹤门楼寿山堂朱家相邻,南与西邻河,北是邹家房产。解放后都归蔡五宝(蔡兰兴媳)所有。

    蔡家老屋的上岸房屋可分为两组,东边一组有四进24间,第一、二进各三楼三底,两侧由楼式厢房相连,是个小走马楼,房屋上都是蛎壳窗,有的是落地长窗,有的是裙风板半窗,中间是小石板天井。第三进是3间平房,房前是小石子天井,两个天井南都有门楼,现门楼下的石库门框及做在墙里的门闩还在,上面雕刻等全无。第四进只有一楼一底,楼前小天井里种有花木。西边一组是两进14间。第一进门口是个大石库门,位于3开间楼房正中间。第二进也是3开间楼房,房屋上也都是老式门窗,无雕刻,两进楼房之间有一道墙壁,将天井分成两个,墙壁中间有个大石库门,石库门上原有门楼现无存,但3条石条宽的门框及做在墙里的门闩还在。

    蔡家老屋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蔡五宝因靠房租生活,留房1间居住,每月补助生活费8元,并约定所居住房屋在蔡五宝死后归公;1980年留房在蔡五宝名下1间18平方米,1985年留房卖给国家为公房。

    蔡家老屋现都是清代老房子,都是公房,只有1994年房管所在西部后天井里建有1间灶间,现有公房39间604平方米。

    四、敦仁堂(三阳田钱家)

    位于任家弄南,前门在三阳田,后门在铁匠弄,朝向西,建于清代,在解放前是钱诒善、钱诒德、钱诒祚三兄弟的祖传房产,共有房屋七进78间1535平方米。

    敦仁堂可以走弄为界分成二组。南面一组七进,第一至五进及第七进都是3开间楼房,第六进分成朝南和朝北二部分,各一楼一底和2间平房。两组房屋中间位于第一进处有1间任姓私房,第二进后连在一起。北面一组四进,第一至三进都是1开间楼房,第四进朝北3开间楼房。南面一组第一进的楼中间是墙门间,墙门间以石库门及2扇竹丝墙门对外。第一至三进房屋后面都有门楼,原第一进后门楼最好,高至楼房檐口,上雕有八仙、鹤、松树等,现门楼屋顶拆低并在门楼屋面上边开窗,雕刻都被纸筋覆盖。第二进后门楼的门额上雕有“外明内润”四个字,上款“光绪丙子桂月重修”,下款“严鸿X书”(X为难辨字),两边各有一块砖雕,南边雕的是鹿、松树、花、枫叶、假山等,北边雕的是狻猊及鹤身、鸡腿、小翅、短嘴的鸟,还有芭蕉树和一棵不明树木。第三进后的门楼只有墩子,上面无存。

    敦仁堂房屋原在西部北面还有跨街楼和出租给成衣店的沿河房屋,南面有跨街风火墙,风火墙上有门洞,这些均在50年代拆毁。敦仁堂房产是3户合有的,钱诒祚(号恒之)由钱铎生所生,占一半房产,钱诒善(号川荪)和钱诒德(号绍屏)由钱铎生之弟所生,二人合占一半房产,解放前房产都已分好,有的房子明确为某人所有,有的房子则三人合有。1964年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房改时3户都列入没收,房改立户人是钱恒之、钱川荪、钱绍屏;1980年后钱川荪和钱绍屏各留房3间57平方米,位于西部第一进三楼三底;钱恒之留房6间117平方米,位于北部一组的第二、三进及相连厢房。

    敦仁堂是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除第一进街上风火墙及跨街楼被拆外,各进房屋都没有翻建过。2003年,有公房66间1304平方米,私房3户12间230平方米。

    五、安丰堂

    位于冲字圩,东靠铁匠弄,南邻街,西与五鹤门楼寿山堂朱宅相接,北是王宅等,朝向南,由蔡来生之妻于民国17年(1928年)所建,原有房屋三进,1970年有房屋两进21间627平方米。

    安丰堂第一进是三楼三底,东面楼下第一间是墙门间,墙门间对外是大石库门,门内用泥幔顶,房后有一座高大的门楼,门楼上砖雕文字、砖雕图案处被纸筋覆盖,花篮挂落已无存。第一进两侧风火墙向南延伸1米,墙底部都有界石,界石上是“安丰堂蔡”四个字,在铁匠弄原第三进房屋处的风火墙北部也有这样一块界石。墙门间东在民国17年时是钱家房屋,蔡来生想买进后建五楼五底与第二进一起构通成走马楼,但钱家不卖,只能放弃,推迟了建房;至1949年由钱家骝卖给詹爱珍,詹爱珍于1975年翻建成平瓦房屋。

    第二进是5开间的楼房,两侧带楼式厢房,两侧楼房中有阁楼,房屋高大宽敞,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层高最高的房屋之一。房前是一个大石板天井,楼房上都是梅花格玻璃窗,楼上裙风板外有雕花栏杆,楼下梁上都有木雕图案,雕有芝兰、牡丹等。第一架壁用轩结构,轩内有斗拱、扇形木雕,月梁上有木雕,梁下有雕花托木,图案分别是芝兰、云层、花草等,房后也有一座门楼,现无雕刻,上面长有树。

    第一、二进房屋的楼板都用又长又厚的木板加机口榫制成,楼上的水不会漏到下面;第三进房屋原是一排平房,分别是灶间、柴间、灰间及弄,于60年代拆除,成为一个大院,院中有井一口。

    安丰堂于民国22年(1933年)由蔡来生长女蔡锦安主持分家,分给蔡来生的三个儿子蔡宝铭、蔡宝钧和蔡宝钰。解放初期三个房产业主外逃,房屋先后用做粮食仓库、三元街居民委员会等,1956年由房管组代管,1959~1964年开办绣花厂,还做过上海驻同里油库工作人员宿舍,60年代中期改成民居。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1980年留房6间157平方米,蔡宝铭、蔡宝钧和蔡宝钰各得一楼一底,位于第一进。

    2003年,安丰堂第二进及厢房为公房,有房屋15间470平方米,第一进有私房1户4间101平方米,商业职工住房2间56平方米。

    六、庞氏新宅

    位于冲字圩厂滩头原三元桥北堍,朝向南。在民国20年(1931年)由庞元润(号二如)建造。造后给承继弟庞仲康的五子庞文模。共有房屋四进28间778平方米。

    庞氏新宅是指庞二如在同里镇的多处房产(如庞家墙门、庞氏宗祠、大丰米行等),三元桥北堍房屋建造年代最晚,为区别于他处,故称新宅。

    庞氏新宅第一进为楼房,石库门对外。一至四进都是3开间。第二进是平屋,第三、四进都是楼房,两楼房之间西部有厢房相连。第二、四进房前天井南都建有门楼,门楼上有砖雕,现损坏严重。在第三进西面还有4间平屋和1间厢房,通铁匠弄,北部是院地。

    庞氏新宅在1954年由镇政府征用,作为办公用房及干部住宅等。1970年房改时没收。1981年落实房改政策时,留房6间123平方米,是第一进除走弄外的三楼三底。

    庞氏新宅房产变动不大,除了后面院地上在1990年建造了财政所办公楼、现为文广中心的办公地点外,其余各进房屋均无变动。只是各进门楼等附属设施损坏较严重。房产面积除新建的文广中心办公楼外也没有变动。

第三章    古建筑维修

第一节 政府投资

    一、退思园

    维修见《退思园》卷。

    二、嘉荫堂

    从1993年6月至1996年9月对房屋维修,修复费用168万元,主要修缮门厅、大厅、衍庆楼(内宅堂楼)、“厚道传家”门楼;重建水秀阁、西大门;新建曲廊、庭院、灶间、走廊;庭院内叠湖石花坛、种植罗汉松、含笑、桂花、广玉兰、红枫、天竹等。

    三、崇本堂

    从1991年至1992年对房屋维修,修复费用80万元,主要修缮门厅、大厅、前楼、后楼及下房,重建“崇德思本”、“敬侯遗范”两个门楼,天井内叠湖石花坛,种植红枫、天竹等。

    四、耕乐堂

    从1998年6月至2002年6月分两期对房屋维修,第一期工程至2001年10月结束,对游人开放,2002年6月第二期工程结束。共支出302万元,其中110万元是购房费;分别由太湖风景区建委办公室补助25万元,同里镇旅游发展总公司投资277万元。

    大修堂楼、绣楼、鸳鸯厅、环秀阁、燕翼楼、下房、大厅等7处1375平方米;重建跨街廊、门厅和三个门楼(乐善家风、耕乐小筑、耕读传家)212平方米;为拓宽游览空间,提升文化品位,动迁10户居民,在后花园新建花厅、墨香阁、古松轩、三友亭、半亭、两座砖雕门楼(竹苞松茂、得返自然)和双层廊、曲廊、碑廊、西墙门、洗手间、风火墙等432平方米;修复荷花池,扩大了池塘面积,并建三曲桥一座,为改善池内水质,池底挖井一口,直径12米,深9米,池边用湖石叠成高低起伏石岸,池东池南叠湖石花坛,池西立湖石山峰;对原有的白皮松、黄杨、金桂等名木加以保护,新增银桂、石榴、罗汉松、黄杨、广玉兰、白玉兰、紫薇、腊梅、月季、天竹、紫竹、芭蕉、山茶、红枫、杜鹃、铁树等花木20余种。

    五、陆家埭和严家廊下

    于2001年9月至10月重建廊棚,全长200米,投入资金20万元。

    六、丽则女校

    于2003年底至2004年5月,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及修缮,总投资350万元,其中新建仿古建筑500平方米,丽则女校主楼未动,其余为整修。

    七、宁远堂

    俗称苏家厅,由同里镇人民政府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对房屋修缮,修复费用20万元。修缮内容:大修前楼和厢楼,后楼楼上北边1间及楼下3间,包括重铺屋面、重做屋脊、整修门窗及油漆,重铺石板天井,疏通阴沟,室内新铺方砖,新建灶间及走廊。

    八、松石悟园

    2002年6月至2003年4月初进行整修,同里镇人民政府投资150多万元,重点大修、布置了七个展厅,重建了门厅。

第二节 单位投资

    一、明清商业街街

    全长160余米。1996年同里镇人民政府为发展旅游事业,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将原新填地开发为明清商业街,对整条街进行古建筑风貌的修复,修复由产权单位或产权人进行,也可由镇人民政府代办。同里房管所的公房占50%以上,支出经费8万元。整修内容包括统一用木店板,木或布制的店牌、广告,用古式的门窗,屋面平瓦一律改土瓦,无屋脊的重做屋脊等,同时对危房进行解危修缮。

    二、同里历史文化陈列馆

    历史文化陈列馆是留耕堂的一部分,1996年10月至11月,由同里镇街道办事处、同里镇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吴江市博物馆对房屋进行修缮,同里镇街道办事处负责修缮房屋,同里镇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实物资料征集、安全设施、日常管理,吴江市博物馆负责提供实物、陈列布展,房屋修缮共花费5万元。修缮内容有:更换部分梁、柱、楼板,屋面翻修,重做屋脊,全部门窗整修,部分不能整修的重做,重铺石板天井,墙壁粉刷,木构件油漆等,此外还增设了楼梯一只。

    三、世德堂

    为增加旅游景点,从1997年3月至12月对房屋维修,共耗资近200万元,其中第一、二进由同里镇旅游公司对房屋维修,第三至五进由同里房管所对房屋维修,修复费用42万元(不含收购私房11.44万元)。主要修缮内容有:整修大厅、内宅堂楼、厢房、灶间、走廊,重建两座门楼(世德贻燕、崇朴尚俭)、财神堂、轩廊、风火马头墙等。整修后第三进屋脊上有双鹤及松树泥塑,第四进屋脊上有福禄寿三星泥塑,全部古式木门窗,天井全用大石板重铺,屋内楼下都是方砖地,楼上用统长木楼板,轩廊中有花篮挂落、木雕花纹等。

    四、南园茶社

    1999年4月,同里房管所根据中共同里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的要求,从发展旅游景点资源的需要及直管公房的解危实情出发,着手对南园茶社进行大修。大修前上级领导提出了“不折不扣、原样修复、结构不能改变、精雕细作、原有材料利用”等五条指导性意见。

    大修的内容有:

    1.东山墙是筑在石驳岸上的,原石驳岸底部木桩腐烂,驳岸内泥土流失,是造成地基下沉、房屋危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修理中,第一项工作是重做石驳岸。驳岸基础在水下,围坝后挖至实土,不再用木桩,改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长度在原山墙两边各延长30厘米,然后用条块石砌至条形基础底面标高处,再在块石上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连接前后墙的条基。

    2.由于原墙基下土质都是松土,向下挖1米以上还是松土和乱砖、碎石等,为了保证大修后房屋的牢固度,达到六级防震要求,故在墙基下增浇30厘米厚的混凝土条形基础,将原33厘米厚的老式十二寸空斗墙改为一砖半的实砌墙。

    3.墙内立柱和楼井四角的四只中柱(高8.5米),有的腐烂严重,有的榫眼处折裂、倾斜,必须更换。而搁栅等尚好,仅需少量更换。在这种情况下,房管所用毛竹将立帖式屋架撑住紧固,取下檩条,按照从东到西、自南至北的顺序依次逐根置换。对底部标高1.6米以下腐烂,上部仍较好的立柱,采取N型倒正相反交叉拼接方法修理,拼接长度大于50厘米,N型根部开榫眼5厘米深,用桐油刷至看不出拼接痕迹,提高了原有木料的利用率。

    4.原有木楼板长度不一致,厚度在3厘米左右,而且损坏严重,必须更换,为保证公共场所活动安全,在大修时,除对楼面整平外,全部换成4米长、5.5厘米厚的长板,同时将楼搁栅适度加密,扶梯因断裂按仿古式样重做。

    5.底层地面原为部分泥土、部分混凝土预制板铺设,大修时全部改为小青砖人字形铺设。地面基础夯实后,先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后用1∶3水泥沙浆边捣边铺,这样做与铺方砖相比,既符合三十年代茶馆店的面貌,又降低了大修费用,牢固程度也好,视觉效果极佳。

    6.屋面全部重铺,材料近50%是利用原有的,新添的刻意与原有的保持一致,屋面斜沟内增设0.5毫米厚镀锌白铁皮,彻底解决了该类建筑斜沟易渗漏的缺点。屋脊、屋沿施工做到既与环境一致,又不过多增加房屋负重。

    7.房屋上原有的木窗经历年多次修理改动,变得高低大小不一,而且全部严重损坏,故全部换成同规格,高低一致、款式一样的老式木窗。为减少磨损,在木楹子内和窗摇梗头上安装铁楹子和铁摇梗。窗台面用方砖铺设,窗槛下按原样补做裙风板,看起来整洁大方,古典雅致。

    在对茶楼实施修复的过程中,始终围绕保护古建筑的要求进行施工,并且精心注意每一个细微构件的处理,包括木柱下使用的石鼓墩,木窗上使用的老式搭扣,油漆的色调,楼梯栏杆,门外侧砖铺面等,均充分考虑保持原有风格。修复中,既做到利废节支,又注重牢固耐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房屋修好后,同里镇旅游公司请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技术人员,按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风格对茶楼进行了布置,于2000年1月31日重新营业,成为古镇同里的又一景观。

    五、陈去病故居

    第一期工程于1994年由文物部门为保护文物进行整修,支出13万元,主要整修了绿玉青瑶馆。

    第二期工程于2001年为开发旅游景点由同里旅游发展总公司、吴江市房地产管理处同里管理所、吴江市同里镇文物保护管理所三家共同投资进行大修,三家分工,旅游公司主要负责旅游景点开发及管理,房管所主要负责房屋维修、居民拆迁等,文保所主要负责实物资料征集、陈列布展、文物保护管理。其中房管所大修房屋共支出经费14万元。修理内容有:

    1.百尺楼,基础加固,楼层重建,改墙体原南5寸墙、北12寸墙统一为10寸墙,楼板加厚,楼下西立面拆除墙体,恢复落地长窗,地面重铺方砖,楼梯加宽(原0.8米,改为1.1米)等。

    2.半亭,根据原半亭在风火墙上的残迹及相关记述,重建歇山顶半亭。

    3.家庙,屋面拆除按原样重建,地面基础条石整平,屋架牮正,拆除南墙体,恢复落地长窗及半窗,重砌内折墙,地面重铺方砖。

    4.风火墙,对倾斜、裂缝部分拆除重砌。

    5.重铺下水道,天井地面用小石子及瓦片等组成花纹重铺。

    6.绿玉青瑶馆,对地板、门窗、墙面粉饰等进行维修。

    六、竹行埭、东埭、南埭

    2001年为进一步恢复古镇风貌、改善旅游环境、扩大旅游空间、延长旅游线路,对街道及两边房屋进行整治。整治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自竹行埭东起经东埭街至南埭街人民桥东止,第二期工程自人民桥西至会川桥止,整治方法是沿街房屋全部按明清时代格调进行改建、修缮。具体是:

    1.所有店面房一律用排门板,店牌、广告一律用木、布制作,广告以老字号命名为主,门前不搞现代装饰,雨篷统一规划,营造水乡古镇的民俗氛围。

    2.所有商业门面房屋由产权人按规划要求整修。空关商业用房,由产权单位整修后,部分由镇旅游发展总公司租下经营旅游特色项目。

    3.涉及公共设施、路面的整治及电力线、通讯线、闭路电视线的整治均由同里镇人民政府负责。

    “三街”整治自2001年3月由同里镇人民政府发通告,至2002年12月结束。

    七、天放楼·红楼

    1997年9月吴江市教育局出资20万元,由同里中学组织大修。修理内容有:天放楼屋面翻修,整修门窗及东、西两只半亭,地板加层,重做楼梯,楼上吊顶,木构件油漆及墙面粉刷等;红楼屋面翻修,整修门窗,楼上重新吊顶,楼板上加拼木地板,走廊楼板改为水泥制作,栏杆改为上面木制扶手,下面铁制花纹护杆,楼下地板改地砖,新做楼梯,木构件油漆及墙面重新勾砖缝等;还在楼前立了“天放楼·红楼”保护单位石碑,给红楼前两棵腊梅砌了花坛,并种了桂花、竹子、月季、白玉兰、日本樱桃、枇杷、芭蕉、冬青、棕树等花木。

2002年4月由吴江市高级中学支付2万元在天放楼中布置金松岑纪念室,作为德育教育基地。

    八、陈氏旧宅、庞氏宗祠

    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同里镇人民政府与苏州凯达房地产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700万元(苏州66%股份、同里34%股份),对陈氏旧宅、庞氏宗祠两处文物建筑进行维修,重建园林、亭、台、楼阁等成为珍珠塔景点。

    重建中利用了部分原有房、厅、祠堂进行修复及改建,其它部分根据《珍珠塔》故事情节设计重建。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