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13 15:00:19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8405
同里河网交错、湖荡密布,水上交通便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裕青洪记轮局开通上海至同里航线,这是吴江县境内最早的轮船客运。民国时期,有客运二班(芦墟和莘塔班),直至20世纪90年代停航,往返于集镇与农村之间的主要是民间船只。货运主要靠苏申内、外港等航线;小量的运输,主要靠是木帆船,60年代后用机动船。1979年和1981年曾两次进行对苏申外港线移道工程改造,2003年对苏申内港线进行改造,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和年运输量。公路运输方面,民国28年(1939年)12月1日,(吴)江同(里)公路通车,民国34年6月运河桥坍塌,公路中断。直至1980年,吴同公路通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公路建设迅速发展,至2004年有高速公路、市、镇、村四级公路17条,总长度111.57公里,加上村内公路,公路密度为1.18公里/平方公里。全镇19个行政村(含划入吴江经济开发区的村),分别由农村公交车和客运班车通达,通达率为100%。在同里任何地方乘车,10分钟之内可上高速公路,1小时之内可达上海虹桥机场。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同里设全盛合记信局,为同里最早的邮政机构,主要传递信件物品。民国9年(1920年)同里为三等邮局。民国15年12月由庞文彬发起成立大达电话公司,先后开办电报、邮政、电话业务。2003年邮政主要业务是函件、包件、汇票、储蓄、报刊、集邮、物流等。
同里电话出现于1926年,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经历了人工(磁石)交换、程控(自动)交换、宽带上网等几个时期。1993年,栅桥成为吴江市第一个电话村起,只有5年时间,到1998年全镇村村实现电话村(含屯村),至2004年电话达到11668部,百人电话达到22部,移动电话达到12569部,百人移动电话达到23.6部。1996年开始拨号上网,2001年宽带网站开通,从此电脑走进百姓人家,正日益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第一章 交通
同里为水网地区,历史上以水上交通为主,船只是主要交通工具,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形成以陆上交通为主,水上交通为辅的运输局面。
第一节 水上交通
一、航道
苏申内港线通过吴淞港,起点瓜泾口至苏申外港线交叉口,长为3.05千米,6级航道,可通100吨船舶(苏州市瓜泾口为起点,终点昆山市三江口,全长61.3千米,其中同里境内3.05千米。)2003年整治后,水面宽度近200米,水深为2.5米,300吨级船舶畅通,年运输量从1000多万吨提高到3000多万吨,是苏南经运河通往上海的水上通道之一。
苏申外港线 北起西操,原经屯浦塘、马家塘、大南港、沐庄湖、上急水港到白蚬湖。1979年12月至1981年2月,投资56万元,在屯村镇南新开河600米,底宽40米,后河底加宽至60余米,缩短航程2公里。1981年6月新开河通航后,该航道改由屯浦塘经新开河直通上急水港,为5级航道,长14.81公里,可通100吨级船舶,是苏南地区经淀山湖通往上海的水上主要通道。
吴芦线 松陵玉洲桥至芦墟,经(同里)前港、南星湖、屯村,前往芦墟,为7级航道,可通50吨级船舶。
同里-屯村线 西起渡船桥,经(同里)后港、同里湖、屯浦塘至屯村,长6.45公里,9级航道,可通25吨级船只。
同里市河线 前港—小川港—同里湖,为9级航道,可通25吨级船只。
屯村-芦墟 北起屯村,经盐船港、直港(金家坝)至芦墟,为9级航道,可通25吨级船只。
二、渡口
叶明渡 口京杭运河叶明处,担负着镇西南部村民到松陵、北坼摆渡业务,日渡1000人次左右,此渡口于2000年11月撤销。
后浜渡口 此渡口在吴淞港后港处,担负着镇北村民到车坊、苏州摆渡业务,此渡口于1983年撤销。
罗星洲渡口 此渡口在同里湖西南角处,主要担负游客(烧)香客去罗星洲观光及烧香拜佛之人群,年摆渡量50~100万人次。
南埭渡口 此渡口在南园茶社西处、北岸为洪字圩,南岸为南荒圩,1953年建造木桥(人民桥)后,渡口撤销。
仪塔渡口 此渡口在吴淞港仪塔处,主要是仪塔、厍浜去苏州、郭巷摆渡之用。
叶泽渡口 此渡口在叶泽、凌益处,主要是同里南部村民与北坼北部村民摆渡之用。
星湖渡口 是湖南、双庙等村赴同里的主要渡口,1976年围垦叶泽湖,建桥后撤销。
小湘渡口 西岸位于瘦字圩,东岸位于人字圩,主要是小湘、梅湾、裴厍等村人员往来。又是小湘、双溇村民赴屯村集镇的主要渡口。
双溇渡口 西岸位于子字圩,东岸位于人字圩,双溇与谢港,胜旗等村人员往来摆渡。
盐船港渡口 西岸位于仪字圩,东岸位于仪字圩,主要是三友、邱厍等村人员去屯村摆渡之用。
方港渡口 西岸位于草字圩,东岸位于申母圩,方港之西村及屯村人员去同里摆渡之用,随着同里至屯村公路通车后撤销。
屯村(镇)东渡口 西岸位于东关圩,东岸位于奎字圩,主要屯村之东的村民去屯村之摆渡。
急水港渡口 北岸沛字圩,南岸八百圩,主要解决急水港两岸人员来往。
大南港渡口 北岸为亏字圩(沐庄),南岸为北港圩,主要解决大南港北面的村到屯村摆渡之用。
三、港口码头
三元桥码头 位于文安浜,1987年同里港务站建,征地9亩,投资20万元,新开港池1个,可容纳100吨级船舶2个,码头吊机2台,建仓储500平方米、生产(办公)用房600平方米。1994年又投资100万元,新建综合楼面积1200平方米。
方港码头 位于屯村市河西侧,在方港村,2002年5月同里土石工程有限公司建,占地12000平方米(18亩),泊位水深6.5米左右,可停泊800吨级轮船卸货,货场堆放面积8000多平方米(12余亩),仓库面积500多平方米。码头有岸吊、船吊机械5台、装载机械3台、输送机1台、送货汽车10辆,发电机1台(150千瓦),计量地磅1台。办公楼300多平方米,及一系列办公自动化设备。
另外还有南港桥东、西码头,供销社仓库码头(位于文安浜),屯村轮窑厂码头等。
四、水运
1.客运
(1)轮船客运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裕青洪记轮局开航,航线为上海至同里,这是吴江县境内最早的轮船客运。
民国15年(1926年)1月,庞文彬、孙庆坤开设苏同轮船局,该船为兵舰式铁壳船,动力是70匹马力柴油机,另有3匹马力小发电机,船上还有特殊装置——驾驶室内设有暗铁箱,代钱庄和米行装运现银用,船上供应茶水、饭菜。停靠苏州、吴江、同里、屯村、周庄五个码头。后苏同航线上出现永济、苏同、协成三个航班,三方经营,竞争激烈,庞文彬辞职,孙庆坤接,并提议三方联合经营,后达成协议。
民国25年起,同里客运两班。芦墟班在苏州—芦墟之间对开,中间经吴江、同里、屯村、金家坝。莘塔班在苏州—莘塔之间对开,中间经吴江、同里、屯村、周庄。上述轮船客运,上下对开,一天四班,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陆上客运取代水上客运,于20世纪90年代初停航。
(2)航船客运 客轮出现之前,航船也是载客带货的主要运输工具。民国22年吴江县内开始有航船管理章程,管理境内有航线和无固定航线的手摇航船。直至20世纪70年代,航船客运一直是水上客运的主体。同里与周围乡镇及农村有固定航船,每天早上由村开出,中午在镇上停留,下午一时左右返航,有七八条航线,航船每天往返于农村与城镇之间,如叶建、屯村、张家港、严舍、梅湾、邱舍、裴厍等,这种航船既载客,又兼货物运输,深受沿途群众欢迎。
待客租船,这是另一种航船,停在镇上某处,等待客人前来租船,颇受欢迎。
(3)游船客运 随着旅游业兴起,同里古镇区内水上观光游船逐步增多,主要有三种:手摇小木船、游艇、游轮。(以下是2000年数据)
手摇小木船:40条,水上古镇游全年载客约25万人次。
游艇:即小汽艇,12条,乘汽艇主要游同里湖风光。全年载游客近万人次(25万营业收入折算)。
游轮:5条,每艘每次限额50~80人,主要是游客摆渡观光同里湖,摆渡票含景点门票之内。
2.货运
古时,田赋解缴都经水路,是最大宗的货运;民间货物交换,也靠水路运输。据《吴江县志》记载,民国7年(1918年),同里输出的白米五六十万石都从水路由固定船只运至上海,同里的“苏同白”约占上海全年食米供应的十二分之一。零星货运一般由船主与货主直接承运。
解放初期,同里镇货运仅靠4条100吨左右木船,从20世纪70年代起,农用挂桨机船逐步取代手摇木船,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农用机船是一个旺盛时期,据同里交通所提供的资料,同里每年登记农用挂桨机船250多只。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水上货运逐步衰退。
第二节 陆上交通
一、解放前陆上交通
历史上,农村道路都为狭窄不平的泥路。主要道路借助稍宽的田岸,晴天行走尚可,雨天泥泞不堪,桥梁多数为木桥和竹桥,行走艰难。通往县城的道路也是烂泥路。民国25年(1936年)4月10日江同公路动工,民国28年12月1日通车,这是县内第一条县道公路,民国34年6月后,跨越运河桥坍塌,通车6年后,公路被迫中断。
二、解放后的陆上交通
20世纪中期,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把灌溉渠道的路基改造成为乡村通道,70年代起,路面铺砖头及陶渣,90年代起,拓宽路基逐步改为沥青或混凝土路面。木桥改成钢筋混凝土桥,可通中型拖拉机和汽车。
(一)公路
分高速公路、市内公路、镇内公路、村级公路四级,共17条,总长111.57公里,桥梁164座。其中高速公路6.5公里,桥梁6座;市内公路4条,46.37公里,桥梁63座;乡村公路12条,58.7公里,桥梁95座。(各条乡村公路间有交叉,故公路和桥稍有重复计算。)在164座桥梁中,主跨度超过50米的有13座,主跨度超过70米的有7座。
1.高速公路
(1)苏嘉杭高速公路:路经同里仪塔、厍浜、小桥、彩字四村,同里段长6.5公里,1999年7月动工,2002年12月8日竣工通车。
2.市(县)公路
(2)松北公路:西起松陵镇,经过同里、屯村、金家坝,到终点站北厍。其中同里段全长15公里,14座桥梁、路基主路宽16米,非机动车道6米,隔离带3米。全线分三段进行,西段吴江至同里,1980年2月12日通车,中段同里至屯村,1982年12月通车,东段屯村至金家坝,1983年10月通车。吴江到同里段公路竣工通车是县政府1975年制定交通公路规划后,建成的第一条县办公路,道路初期为混合型碎石,路面宽8米,以后二次拓宽,现为混凝土路面、市二级公路。
(3)同周公路:2004年12月通车,为二级公路,路宽18米,桥梁22座,全长12.52公里,西起吴江市经济开发区,经九里湖村、湘溇村、斜港、沐庄、严舍、章浜、草里州、石头渠、陆家浜、肖甸湖南坝、(周庄)西殿渡等。
(4)八坼至幸二公路:为二级公路,路宽18米,桥梁6座,全长4.3公里。西从俞家湾、施家浜、双庙港、方家浜、小港里、北大港(叶泽)至幸二。
(5)苏同黎公路:2005年底通车。为一级公路,路宽25米,桥梁23座(包括厢涵),全长14.55公里,北经北联、三港、合心、屯溪、田厍、文安、叶建村。
3.镇内公路(乡村公路)
乡村公路,从1990年起,开始为碎石路面,现全部为沥青路面,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6)环镇公路:1995年竣工,全长6公里,共有8座桥梁,路宽18米,道路混凝土路面。2004年,路面拓宽至26米,桥梁也随之加宽。
(7)同里—北圩:路宽6米,桥梁15座,全长8公里,北从同里渔业村起,经栅桥、照浜、叶新、叶泽、叶建至北圩村。
(8)同里—双庙:路宽5米,桥梁9座,全长6公里,北从同里起,经文安、浩浪、湖南至双庙村。
(9)同里—后浜:路宽5米,桥梁9座,全长4.5公里,北从同里起,经九里、张塔至后浜村。
(10)同里—仪塔:路宽4米,桥梁6座,全长3.5公里,从环镇公路上大庙起经厍浜至仪塔村。
(11)同里—叶明:路宽4米,桥梁8座,全长5.5公里,从同里渔业村起,经栅桥、小桥至叶明。
(12)屯村—合心:路宽5米,桥梁7座,全长3.8公里。经谢巷、渔业村、夏具浜、沭庄至严舍。
(13)屯村—湘溇:路宽4米,桥梁7座,全长5.5公里,从谢巷、胜旗、双溇至小湘。
(14)屯村—旺塔:路宽5米,桥梁12座,全长7公里,从谢巷、胜旗、斜港、梅湾、裴厍、韩墅至旺塔。
(15)屯村—肖甸湖:路宽5米,桥梁6座,全长7公里,从厍头、草里洲、横港、张家港至肖甸湖公园。
(16)屯村—白蚬湖:路宽4米,桥梁6座,全长4.9公里,从东关桥、毛塔湖、旺东港至三合。
4.村级公路
(17)陆家浜—肖甸湖:路宽4米,桥梁2座,全长1.5公里,经陆家浜、凌家铺、东张家港至肖甸湖。
(二)公路桥梁
公路桥梁主跨度70米以上的有7座。
屯浦大桥:位于湘溇,横跨屯浦塘(即苏申外港线),达4级航道标准,3孔转体式结构,长149米,主跨72米,宽8米,荷载标准汽一20、挂一100。1995年10月18日合拢,1996年通车。2003年重建,主跨90米,长508米,宽18米,荷载标准不变。
湘溇大桥:位于小浩,主跨度75米,长89米,宽18米。2004年建,荷载标准汽一20、挂一100。
同里湖大桥:位于大浩,主跨度80米,长89米,宽18米。2004年建,荷载标准汽一20、挂一100。
屯村大桥:详见《镇村建设卷》第二章第二节屯村集镇建设。
屯溪大桥:位于屯村集镇西端,横跨屯浦塘(即苏申外港线),桥主跨度140米,全长653米,宽25米,2005年建,投资4098万元,是至今(即2005年)吴江市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公路桥。
南尾圩大桥位于浩浪,主跨度116米,长124米,宽25米。
南星湖大桥穿越南星湖,桥跨度594米,宽25米。
屯溪大桥、南尾圩大桥、南星湖大桥同在苏同黎公路上,2005年建,荷载标准汽一超20级、挂一120。
公路桥梁的名称、方位、跨度见表10-1、10-2、10-3。
(2)松北公路 |
(3)同周公路 |
(5)苏同黎公路 |
桥 名 |
跨度(米) |
桥 名 |
跨度(米) |
桥 名 |
跨 度(米) |
燕浜桥 |
15 |
长纤路桥 |
48 |
北溇浜厢涵 |
14 |
海渔桥 |
15 |
九里村桥 |
18 |
旺塔厢涵 |
16 |
迎燕桥 |
24 |
石坝头桥 |
14 |
金水荡桥 |
18 |
中元港桥 |
35 |
面上港桥 |
12 |
罗田田桥 |
35 |
张公桥 |
10 |
群益村桥 |
15 |
湾板头桥 |
14 |
大港桥 |
15 |
同里湖大桥 |
80 |
裴厍桥 |
26 |
俞厍港桥 |
40 |
湘溇村桥 |
75 |
南港(杀头坎)厢涵 |
16 |
三渡江桥 |
20 |
新屯浦大桥 |
74 |
梅湾桥 |
16 |
方港桥 |
50 |
张家溇桥 |
14 |
叶石溇厢涵 |
18 |
周水港桥 |
30 |
盈鹤溇桥 |
20 |
蛇洞浜桥(黑杭港) |
35 |
盐船港桥 |
50 |
大南港桥 |
56 |
湾里桥 |
18 |
罗星石桥 |
20 |
沐庄村桥 |
20 |
大南港桥 |
55 |
五厍泾桥 |
60 |
东青港桥 |
25 |
塘柳村桥 |
19 |
邱舍港桥 |
20 |
宝剑港桥 |
18 |
虹桥港桥 |
34 |
|
|
严舍桥 |
28 |
加泾港桥 |
13 |
(4)八坼—幸二公路 |
木梳湾桥 |
40 |
屯溪大桥 |
140 |
北大港桥 |
40 |
油车港桥 |
18 |
东尾圩桥 |
6 |
小港里桥 |
16 |
横港桥 |
40 |
中尾圩桥 |
45 |
方家浜桥 |
16 |
草里洲桥 |
16 |
南尾圩桥 |
116 |
双庙港桥 |
24 |
叉口桥 |
8 |
南星湖大桥 |
594 |
施家浜桥 |
34 |
凌石浦桥 |
30 |
清水桥 |
20 |
俞家湾桥 |
15 |
白蚬湖桥 |
24 |
庞山桥 |
20 |
|
|
|
|
杨家桥 |
20 |
桥 名 |
跨度(米) |
桥 名 |
跨度(米) |
桥 名 |
跨度(米) |
(6)环 镇 公 路 |
坟头港桥 |
20 |
(10)同里——仪塔公路 |
中元港桥 |
40 |
刘古港桥 |
12 |
南港大桥 |
62 |
前陆港桥 |
50 |
|
|
北港大桥 |
34 |
石棉厂桥 |
12 |
(8)同里——双庙公路 |
渡船桥 |
40 |
湾板头桥 |
12 |
陈家浜桥 |
18 |
十七图桥 |
20 |
北港大桥 |
34 |
计家浜桥 |
18 |
横港桥 |
15 |
南港大桥 |
62 |
浦家浜桥 |
18 |
姚家浜桥 |
18 |
海渔桥 |
15 |
浩浪桥 |
19 |
|
|
迎燕桥 |
24 |
大浩桥 |
45 |
|
|
|
|
马家舍桥 |
9 |
|
|
(7)同里——北圩公路 |
孙家湾桥 |
17 |
(11)同里——叶明公路 |
长生桥 |
14 |
北岭召桥 |
14 |
长生桥 |
15 |
澄字圩桥 |
14 |
庞家甸桥 |
14 |
澄字圩桥 |
14 |
北大角桥 |
20 |
|
|
北大角桥 |
20 |
照浜桥 |
14 |
(9)同里——后浜公路 |
东桥港 |
14 |
狭江里桥 |
12 |
南大港大桥 |
62 |
小桥头桥 |
16 |
方尖港桥 |
17 |
北港大桥 |
34 |
方尖港桥 |
20 |
光明庵桥 |
12.2 |
湾板头桥 |
12 |
米船港桥 |
18 |
施家澜桥 |
26 |
乌金桥 |
12 |
叶明桥 |
24 |
小港里桥 |
12 |
陈家桥 |
14 |
|
|
浩里桥 |
12 |
坝 桥 |
14 |
|
|
西庞家舍桥 |
15 |
钱家泾桥 |
15 |
|
|
东庞家舍桥 |
16 |
和尚浜桥 |
12 |
|
|
荡滩上桥 |
15 |
后浜新桥 |
13 |
|
|
桥名 |
跨度(米) |
桥名 |
跨度(米) |
桥名 |
跨度(米) |
(12)屯村——合心公路 |
(14)屯村——旺塔公路 |
(15)屯村——肖甸湖公路 |
加泾港桥 |
11 |
加泾港桥 |
11 |
东关桥 |
52 |
虹桥港桥 |
19 |
虹桥港桥 |
19 |
厍头桥 |
18 |
塘柳村桥 |
11 |
夏具浜桥 |
13 |
湾里桥 |
15 |
大南港桥 |
32 |
南港桥 |
48 |
中堂港桥 |
31 |
沐庄桥 |
22 |
斜港桥 |
20 |
横港桥 |
25 |
东青港桥 |
15 |
新丰桥 |
22 |
清水港桥 |
15 |
宝剑港桥 |
15 |
朱家浜桥 |
13 |
|
|
|
|
夏家浜桥 |
18 |
(16)屯村——白蚬湖公路 |
(13)屯村——湘溇公路 |
里庄桥 |
34 |
东关桥 |
52 |
加泾港桥 |
11 |
罗田上桥 |
24 |
厍头桥 |
18 |
虹桥港桥 |
19 |
旺塔桥 |
28 |
杨家浜桥 |
13 |
夏具浜桥 |
13 |
韩墅桥 |
12 |
石浦港桥 |
18 |
河屯浜桥 |
11 |
|
|
陆家浜桥 |
16 |
屯浦大桥 |
74 |
(17)陆家浜——肖甸湖 |
凌家浦桥 |
18 |
双溇桥 |
16 |
陆家浜桥 |
16 |
|
|
雪塔桥 |
13 |
凌家浦桥 |
18 |
|
(三)公路运输
1.客运
客运公司班车 吴江汽车客运公司、苏州汽车客运公司,每天有班车始发或途经同里开往上海、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常熟等大中城市。
旅游班车 苏州火车站,有4-6辆中型客车,每天上午6:00—下午6:00,每隔半小时一班,来回于同里与苏州火车站之间。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直接发往同里(散客)旅游车,根据当天游客数量,确定每天发的车辆数量,如:上海发往同里旅游班车,多的时候一天要有30—40辆,人数达到2000人左右。
5路公交车 同里小川东路东段同里湖度假村起至吴江圆通寺。途经同里镇政府、同里站、万紫千红、静思园、庞山湖、庞山湖农商行、云梨桥东交警中队、松陵公园等。
农村公共汽车 2002年~2005年有三条线路,分别开往肖甸湖、旺塔、叶泽是由私人经营。
镇内景点客运 镇内景点的客运以观光电瓶车为主,旅游三轮车为辅。观光电瓶车由镇旅游公司统一经营,2000~2004年有14辆,每辆限载11人,主要往返于古镇区与罗星洲、停车场之间客运,全年乘客人次35万左右。旅游三轮车是个体经营的,至2004年三轮车34辆,主要往返于各景点、古镇街道之间。
出租车、中巴车、小面的主要是个体经营,往返于苏州、吴江、屯村、金家坝、北厍、黎里、周庄等地,方便外出人群。
公车改革2003年之前,同里镇政府有公车8辆,供机关干部出差使用,2003年之后,用车制度改革,公车拍卖变私车,干部外出用私车。
2.货运
由于公路迅速发展,陆上运输成为目前的主力军。2003年底有1~5吨运输车辆200多辆,其中单位备车60多辆,另有电瓶货运车100多辆,每辆电瓶车载重量在0.5吨左右,主要装运零散货物。
3.运输工具
三轮车 三轮车分旅游三轮车和家用三轮车。旅游三轮车用于载游客,至2003年底有34辆。家用三轮车后面有拖斗,可载少量物品,为百姓家庭私有。
自行车 民国24年(1935年),约有10辆,部分用于出租。解放初,同里不足10辆,农村罕见。1978年后,随着经济发展,乡村道路的改善,自行车迅速增加,1988年,自行车超过10000辆。
机动车 1980年,吴江电机厂购卡车1辆,为同里镇第一辆货运汽车,1981年,吴江电机厂购吉普车1辆,为同里镇第一辆轿车。至2003年,有机动车3651辆,其中拖拉机58辆、货车220辆、电瓶车150辆、摩托车3100辆、客车3辆、轿车120辆。具体见表10-4。
表10-4 1985~2004同里镇车辆拥有情况表 |
年 份 |
货车 |
客车 |
轿车 |
拖拉机 |
三轮车 |
摩托车 |
1985 |
7 |
|
|
30 |
|
|
1986 |
12 |
|
1 |
34 |
|
|
1987 |
21 |
|
5 |
36 |
|
|
1988 |
45 |
|
8 |
41 |
|
|
1989 |
53 |
|
14 |
50 |
|
|
1990 |
60 |
|
20 |
56 |
|
|
1991 |
75 |
|
26 |
61 |
|
|
1992 |
82 |
|
30 |
78 |
|
|
1993 |
112 |
3 |
39 |
80 |
|
|
1994 |
120 |
3 |
45 |
83 |
|
|
1995 |
145 |
3 |
51 |
90 |
|
|
1996 |
160 |
3 |
60 |
112 |
34 |
|
1997 |
171 |
3 |
78 |
108 |
34 |
|
1998 |
182 |
3 |
85 |
87 |
34 |
|
1999 |
189 |
3 |
87 |
95 |
34 |
|
2000 |
191 |
3 |
92 |
89 |
34 |
|
2001 |
200 |
3 |
98 |
67 |
34 |
2200 |
2002 |
210 |
3 |
105 |
62 |
34 |
2800 |
2003 |
220 |
3 |
120 |
58 |
34 |
3100 |
2004 |
230 |
3 |
130 |
53 |
34 |
3480 |
(四)装卸、搬运
1950年,同里组成搬运小组,1953年7月成立同里搬运工会,归县工会管理。1957年改称装卸服务站,划归交通部门管理。1962年成立装卸合作社。1978年7月,县成立港务管理处,改称为吴江港务管理处同里作业区。1993年10月更名为同里港务实业公司。
解放前,装卸搬运全靠肩扛背驮,所用工具为扛捧、扁担、绳索、畚箕、箩筐。主要搬运货物,还兼办居民的婚嫁、丧事中有关事宜。
20世纪50、60年代,装卸社购买人力板车和简易运输机、升降机、吊杆等。70年代,装卸社及大的工厂、物资仓库码头安装电动吊杆,有的有升降机、堆包机、机动车等。21世纪初,装卸搬运逐步机械化,有的仓库码头有配有电子秤的吊机、输送机,与运输车辆配套等。
第三节 交通管理机构
一、同里交通管理机构
1.交通管理所
1964年10月建(公社及镇)交通管理站,设交通员1名,编制属运输社。
1979年吴江县交通局同里镇交通管理站成立,1980年吴江县交通局同里公社交通管理站成立。 1985年10月乡镇合并,交管站随之合并,名为吴江县交通局同里交管所,性质为集体事业,编制人员14人,办公地点迎燕东路30号,办公楼面积600平方米,自备轿车2辆,面包车1辆。
1985年7月,新设交通管理分所,与交管所合署办公。
1987年10月,将道路管理和交通监理交给公安机关管理,即吴江县公安局同里公安分局交通管理所。
管理职能主要是:对交通设施(公路、桥梁、航道、渡口、车站)的养护及管理。对车船等交通工具的管理和各种规费的征收,对驾驶员(车、船)考试,培训,初审、发证,各种运输票证的管理及开票。
2.交警中队
1987年10月,吴江县公安局同里镇交管所成立。
1990年4月,更名为同里交警中队,办公地点:同里建行西侧,入镇口石牌楼南面。交警中队主要管理职能是道路及车辆管理。2000~2004年同里交警中队共处理各类交通事故1035起,其中经济损失247.3万元、死亡32人、受伤754人。
表10-5 2000~2004年同里交警中队处理交通事故表 |
年 份 |
件 数 |
死亡人数 |
受伤人数 |
经济损失(万元) |
2000 |
174 |
11 |
130 |
29.26 |
2001 |
156 |
8 |
130 |
48.17 |
2002 |
136 |
4 |
100 |
36.15 |
2003 |
153 |
7 |
97 |
39.56 |
2004 |
416 |
2 |
297 |
94.25 |
二、屯村交通管理机构
1981年3月,屯村公社交通管理站成立。
1987年10月,设交通管理所,属屯村派出所。
吴江撤县建市,屯村交通管理站及屯村交通管理所,分别隶属吴江市交通局和吴江市公安局领导。其管理职能与同里交通管理机构职能相同。
第二章 邮政
第一节 机构沿革
一、同里邮政机构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同里设全盛合记信局,为同里最早邮政机构,地址成字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里、黎里、平望正式设邮政分局,隶属于苏州邮政总局。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邮政接管前清邮政,吴江县各邮政机构由省邮政局管辖。民国9年,同里为三等邮局直至解放。
民国15年12月,由庞文彬(即庞琴生)发起成立大达电话公司。民国29年,日伪华中公司强占同里、盛泽电话公司,改为电话局,民国35年1月同里成立电信营业处,民国36年4月,同里设电信局,与吴江电信局同属苏州区邮电管理分局。同年9月,撤同里、震泽、平望电信局为营业处,隶属于吴江电信局。
1949年5月,吴江军管会接管邮政局和电信局,同里邮政、电信分别隶属吴江邮政局和电信局。1951年8月1日,邮政、电信合一,称为同里邮电支局,地址在崇本堂,后搬至竹行埭。1953年11月,同里为邮电营业处,隶属吴江邮电局。1956年1月改称同里邮电支局,1970年1月1日,邮政、电信分设,1973年11月15日,再度合并,称为同里邮电支局。1998年9月,邮电再度分设。
二、屯村邮政机构
民国29~33年(1940~1944),列入吴江县城乡交换所网络,归同里邮电支局管辖。
解放初,屯村集镇南货店兼办邮政业务,经营报纸发行和出售邮票。
1958年屯村公社成立邮电所,办公地址在公社机关内,把邮政代办处接收过来。
1959年3月,人员增加到4人,邮电所从公社内迁移到屯村街上,正式开始经营邮电业务。农村投递员不专职,19个高级社设19个投递员。后来投递分四个片,每个片设一个投递员。
1964年为国营屯村邮电所,1970年1月邮电分设,1973年底合并,1984年改为屯村邮电支局,1998年9月邮电再度分设。
第二节 邮政线路及业务
一、同里邮政线路及业务
(一)投递邮路
清末至解放初期有2条邮路:苏州—同里、吴江—同里,每天分上、下午两班传递邮件。1955年增加同里、平望、黎里三地,开辟七乡镇隔日步班邮路。解放前同里镇至各居民点步行投递,同里镇至农村,无正式邮路,邮往农村信函等一般由航船捎带至附近茶馆,再由茶馆转交。解放后,送至大队(村)和生产队。20世纪70年代,邮件输送,市县由客轮及县邮政车投递到镇,市镇用自行车投递到户,为方便群众,镇区设6只邮政信箱和6处便利发行亭。农村投递至村办公室及小店,再捎转到户,农村分东、南、西、北四线,投递半径为5公里。
(二)邮政业务
同里全盛合记信局创办初期主要业务是招揽各商号店家物资运输及钱庄金融机构汇款,兼办民间通讯业务,收费方法由寄件人随寄件付清或定期汇总结算,收件人一般收到信件、包件后,另付“酒钱”或“送力”小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里正式设邮政分局起,主要经办信件,挂号邮件,快递邮件及包裹汇兑等业务,邮件靠内河轮船捎带,邮件接送靠肩扛背驮,封发邮件用火漆封志,称量信函包裹用钩子秆秤和戥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1950年接办报刊发行。1957年接办机要通讯,在此之前,党政机密文件传送,由专职通讯员。21世纪初,主要业务大体为平信、挂号、发行(报刊)、汇兑、包裹、货运、广告、特快专递、储蓄等九类,2003年邮政业务总收入为210.19万元,其中函件收入22.3万元,包件收入6.6万元,汇票收入9.46万元,特种收入13.62万元,储蓄收入130.26万元,报刊收入18.9万元,集邮收入8.1万元,代办收入0.94万元,物流收入0.01万元。
二、屯村邮政线路及业务
1946年,屯村只有一个邮政代办处,发行报纸和代买邮票,投递靠人顺带,邮运靠小航船到同里邮局去取。1958年,成立邮电所,把代办处接收过来。当时邮电所人员共8人,其中投递员4人,负责各村、学校、商店、工厂等单位的投递,挂号信送到户。自1965年起扩大发行要求,有条件的户和生产队直接送达。1968年起投递员亦工亦农,由4个投递员直接投递到生产队。当时步行投递,条件艰苦。1980年改为车班,用自行车投递,人员从4人减为3人,投递面扩大到部分小包小件,以改善服务。当时发行报刊费达到26万元左右。邮政储蓄业务,从150万元增加到1986年的400多万元。2003年起投递用摩托车,投递人员减为2人,邮政储蓄完成3000万元,其它各项业务发展良好。
表10-6 2000~2004年屯村邮政业务总收入表 |
年 份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合 计 |
69.36 |
72.86 |
81.45 |
96.47 |
116.46 |
函件收入 |
2.6 |
3.46 |
4.66 |
5.29 |
4.74 |
包件收入 |
1.6 |
1.99 |
3.7 |
4.14 |
4.06 |
汇票收入 |
1.4 |
1.66 |
1.88 |
2.86 |
3.95 |
特种收入 |
9.8 |
1.28 |
1.39 |
2.05 |
3.72 |
储蓄收入 |
36.97 |
47.58 |
46.25 |
62.42 |
88.77 |
报刊收入 |
5.9 |
6.61 |
6.05 |
5.58 |
6.27 |
集邮收入 |
10.11 |
9.18 |
16.98 |
8.4 |
1.9 |
代办收入 |
|
|
|
5.35 |
2.1 |
物流收入 |
|
|
0.09 |
0.04 |
0.54 |
其他收入 |
0.98 |
10.8 |
0.48 |
0.36 |
0.41 |
第三节 邮票、邮戳、明信片、邮册
一、邮票
2000年1月29日,国际集邮联合会副主席许少全、亚洲集邮联合会主席郑炳贤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史维林等陪同下考察同里,对同里水乡美景给予高度评价,为同里邮票发行打下基础。
2001年4月7日,吴江市人民政府、同里镇人民政府、吴江邮政局在同里镇退思园广场隆重举行《水乡古镇》邮票首发仪式。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水乡古镇》特种邮票一套6枚,画面分别为同里、周庄、甪直、乌镇、南浔、西塘,邮票设计者黄里。同里邮票以蒋家桥为创作背景,图案选用鲜红的“水乡”题字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水墨画,处处展现水乡的韵味。该邮票面值为80分,发行量2500万枚,另有《水乡古镇》小型张邮票同时发行,古镇同里以邮票形式首次登上“国家名片”,这是同里千年历史上的笫一次。水乡同里邮票发行,也是开创了吴江邮政的新纪元。
二、日戳
风景日戳,是由风景地区的邮政部门,经上级邮政部门批准制作的、刻有当地风景名胜图案、名称、地名、日期的一种具有邮政日戳功能的邮政戳记。同里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连续4次,有11处人文景观被采用为邮政风景日戳,实属罕见。
1995年8月15日,启用一枚“退思园”风景日戳。该日戳直径32毫米,活字钉可换日期,设计者凌在纯。
2000年4月18日,为配合“同里之春”旅游节暨中国电影剧本创作研讨会在同里镇开幕,启用一枚“同里三桥”风景日戳。该日戳直径30毫米,活字钉可换日期,设计者顾久亨、钟浬。
2000年10月21日,为配合吴江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启用共8枚(同里镇、嘉荫堂、崇本堂、罗星洲、陈去病故居、五九国耻纪念碑、思本桥、耕乐堂)风景日戳。这8枚日戳直径30毫米,活字钉可换日期,设计者顾久亨、钟浬。
2001年4月7日为配合2001-5《水乡古镇》特种邮票发行,启用一枚“同里镇”风景日戳。该日戳直径30毫米,活字钉可换日期,设计者顾久亨、钟浬。
风景日戳,犹如微型的画卷,浓缩的景观,配上文字介绍,使读者会有一种亲临其境浏览同里的自然、历史、人文风光的感觉,得到无限的乐趣和精神享受。
三、明信片
1999年5月,经国家邮政局批准,在全国率先制作了加印“牡丹”邮票的明信片景点门票,该明信片景点门票由邮政部门印制,正面是景点图案,反面是明信片,面值60分,至2002年10月,共发行108万张。
2001年3月,经国家邮政局批准,发行由钮泉娜摄影的“退思园”、“三桥”五连张“牡丹”邮资明信片,发行量2500张。
2001年3月,由国家邮政局发行“水乡古镇——同里”本票及(国内)“牡丹”邮资明信片和(国际)“月季”邮资明信片二种,其图案展示了镇标石牌楼、退思园、思本桥、泰来桥、蒋家桥、三桥、普安桥、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世德堂、明清街、罗星洲、同里湖、南园茶社、穿心弄、丽则女学、五九国耻纪念碑、陈去病故居、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纪念碑等22个景点,由钮泉娜、潘福官摄影,殷丁元、夏建华、钟浬设计,发行量国内组5000册,国际组5000册。
四、邮册
2001年4月7日,为配合《水乡古镇》邮票发行,由江苏省集邮公司、吴江邮政局制作专题介绍同里地理位置、历史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和同里旅游等情况的《同里邮票专题册》,发行量5000册。
2002年5月20日,为祝贺退思园被列入“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增补名单,发行《退思园邮册》4100册。其图案为退思园、天桥、闹红一舸、退思草堂等。
第三章 电信
第一节 电 话
一、同里电话
电话发展一般有磁石、共电、纵横制(机械自动)、程控自动交换几个时期。同里电话从民国15年(1926年)起步,至2003年经历了近80年的变迁发展,经过人工(磁石)、自动交换机、固定与移动市话并存、宽带上网几个时期,没有经历共电和纵横制。
1926~1985年为人工交换(磁石和笛簧式)时期,共分三个阶段:
民国15~29年(1926~1940年)为起步阶段。民国15年(1926年)12月由庞文彬发起聚资2600元,成立大达电话公司,先用干电池试办,后改设100门磁石交换机一座,装电话机59部。总机地点:新填地同益钱庄内。民国18年11月1日,同里、南厍、北坼、梅堰、震泽、严墓、吴娄、五都、横扇与苏州(江苏省建设厅所属吴县长途交换所)开通营业。
1940~1970年为衰退、停顿阶段。民国29年(1940年)吴江沦于日军侵占前后,部办长途电话撤离,城乡电话交换机解散,全县仅同里、盛泽、黎里民营电话公司存在,同里改称为同里电话局。这阶段属衰退时期,直至解放,电话电信业务,还没有恢复到抗战前的水平。民国38年(1949年)5月县军管会接管,全县国营农村电话交换点,有盛泽、平望、同里、八坼等5处,磁石交换机(全县)5座,170门,实装116部,1951~1958年,同里各年度电话机为29,29,26,22,20,25,28,71部,磁石交换机3座,150门,线路与广播线合并,杆子用毛竹竿,广播播音时,暂停电话,并实现每个单位和大队都安装电话,1959年后,电话又进入衰退阶段。
1970~1985年为发展阶段。1970年开始发展载波线路,1975年为3路载波,1978年为12路载波,1979年为24路载波,1980年改装笛簧式400门复式交换机,交换机(笛簧式)改进及线路(载波)的改善,为电话机发展打下了基础,到1985年装机量达到336部。
人工交换时期,即20世纪20~80年代间,共60年。交换机(总机)是手工操作,线路是裸体的,装机量相对少,通话质量差。
程控电话
程控电话即自动交换机,直拨自动电话,从全市来看,分纵横制(即机械)和程控(电子)两类,而同里没有发展纵横交换机,而直接发展程控(电子)自动交换机,程控电话从1985年起的这二十年中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1.1985~1994年为起步阶段。 1985年设500门准电子交换机,与县城半自动拨号,12月实现全国直拨电话。1990年1月,开通国际直拨电话。 1992年设1000门河南洛阳256程控交换机。1994年电话增至1704部,市电信局提供资料,1993年栅桥成为吴江市第一个电话村。线路从1992年开始由电缆、光缆逐步代替裸体线。
2.1995~2003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这阶段主要标志为:设备更新,用户增加,(通话)质量提高。
1994年设2000门程控(进口)交换机,替代国产设备,
1995年增至6000门程控(进口)交换机,全镇栅桥、群一、九里、文安、仪塔成为5个电话村,电话用户为3187部,电话号码12月17日由6位升至7位。
1998年3月为1万门的程控自动交换机,线路市至镇更新为光缆,镇到用户为电缆,全镇25个村全部成为电话村,电话机增至7307部,电话号码2002年由7位升至8位。
2003年固定电话机总量为11521部(不包括屯村),其中:公共电话129部、单位电话2907部、住宅电话8422部。公用电话有998卡机、投币电话、计价器电话、磁卡电话等。(1985~2004年同里电话情况,见表10-6)。
程控电话普遍使用,全国直拨、国际直拨电话开通,缩短了通话时间,特别长途电话接通时间从原需几小时缩短到几秒钟。
无线市话
它是由无线电控制和有线电话装置的产物,俗称“小灵通”。2003年4月3日,无线市话开通,至2004年有无线话塔35只,无线市话2270部,小灵通作为固定电话延伸业务,它具有话费低,通话方便等优点,不少家庭妇女和老人,也有小灵通。
宽带上网
1996年拨号上网开通(163,169即因特网,省互联网),2001年宽带上网开通,很多用户安装了可视网上电话。在网上通话,可以看见对方通话人的表情(视频通讯),同里宽带区域网建立,设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同外界联系、查阅资料、购票订货、娱乐活动。医保、银行、商店、宾馆货币结算,也采取租用电信线路,进行自动化管理。
移动电话,无线寻呼
1992年模拟蜂窝式移动A网开通(开头号码903),当年装机21部。1995年B网(开头号码909)开通,接收塔2只。
1992年开通无线电寻呼业务(即BP机),(开头呼号为127,128或127120),1996~1998年达到最高峰BP机用户近5000只,到21世纪初,基本停止。无线寻呼业务由吴江市电信无线寻呼公司管理。
1996年数字移动电话c网开通,基站2个,(开头号码135-139)。移动电话形成数字和模拟两个系统并存,直至2001年12月模拟蜂窝式移动网关闭。
1998年,联通公司在同里有基站2个、光缆21千米、管路7千米。1998年后每年装机数量大幅增加(见表10-7)。
表10-7 1985~2004年同里电话情况统计表 |
年份 |
电话(部) |
无线电话 |
电报收入(元) |
|
电话 |
上网 |
小灵通 |
移动 |
联通 |
|
|
1985 |
336 |
|
|
|
|
|
|
1986 |
386 |
|
|
|
|
|
|
1987 |
525 |
|
|
|
|
|
|
1988 |
729 |
|
|
|
|
|
|
1989 |
733 |
|
|
|
|
|
|
1990 |
738 |
|
|
|
|
|
23318.96 |
1991 |
796 |
|
|
|
|
|
22941.27 |
1992 |
1238 |
|
|
21 |
|
|
20257.14 |
1993 |
1266 |
|
|
|
|
|
265242.2 |
1994 |
1704 |
|
|
|
|
|
|
1995 |
3187 |
|
|
189 |
|
|
|
1996 |
6001 |
|
|
|
|
|
|
1997 |
6458 |
|
|
420 |
|
|
|
1998 |
7307 |
|
745 |
298 |
|
|
|
1999 |
7720 |
|
1265 |
506 |
|
|
|
2000 |
8218 |
|
1960 |
784 |
|
|
|
2001 |
|
|
|
2675 |
1204 |
|
|
2002 |
10129 |
148 |
|
4361 |
2200 |
|
|
2003 |
11521 |
941 |
1356 |
5866 |
3520 |
|
|
2004 |
12121 |
1012 |
2676 |
7269 |
5300 |
|
|
备注: |
1.1992年,无线电寻呼机开通。 |
2.1992年,模似蜂窝式移动网开通。 |
3.1996年,拨号上网。 |
4.1996年,数字移动电话开通。 |
5.1998年,(联通)移动电话开通。 |
6.2001年,宽带上网开通。 |
7.2003年4月3日,无线市话开通。 |
二、屯村电话
民国29年(1940),屯村乡政府有一门电话,列入吴江县城乡交换所网络,属同里邮电支局管辖。1958年8月,安装磁石落地式电话交换机20门,1959年3月发展到30门,全乡19个大队和市镇各单位全部装电话机,电话线与广播线合用一根毛竹竿,一条线装3~4只电话机,广播播音时通话暂停。1965年发展到50门,1975年为100门,电话广播合用一线一杆逐步分开,一线多机改为一线一机(电话机)。
1982年1月,安装600门哈克斯模块程控总机,从手工向自动化操作转变,装机从单位发展到户,装机费根据距离计算,从800~5000元不等。1988年7月,安装1000门自动程控电话总机,线路从裸体线改为电缆线,年底住宅装机600多户。1995年8月扩容到2000门总机,个人装机1200多户。1995年3月肖甸湖村为屯村邮电支局第一个电话村,1998年实现全部电话村。2000年自动程控总机发展到3000门,住宅装机2300户。2003年3月屯村宽带网站开通。2004年底,住宅电话6186户,其中单位1055户,个人5131户,小灵通1022只,(2004年3月底有塔14只)。
第二节 电 报
一、同里
民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电报通过电话线路传输。1981年开通吴江至同里、黎里专用电报线路各一条。1989年,同里分局安装电报传真机。
民国时期电报业务:主要以官署军政、新闻、书信为主,后来增设加急、特急电报。解放后,电报业务范围扩大。20世纪80年代,电报主要有普通电报、新闻电报、公务电报、汇款电报等。其收费公务电报免收,新闻为普通电报的一半,加急是普通电报的2倍。1999年末,停止办理电报业务。收费标准:详见表10-8。
年 份 |
普遍 |
加急 |
特急 |
新闻 |
军政 |
备 注1 |
民国 |
1942年前 |
0.5 |
加倍 |
4倍 |
|
|
|
1942年后 |
4.00 |
加倍 |
4倍 |
|
|
|
1949年8月 |
0.80 |
加倍 |
4倍 |
0.133 |
|
|
1950年3月 |
0.60 |
加倍 |
4倍 |
0.15 |
0.20 |
|
1950年11月 |
0.09 |
加倍 |
4倍 |
0.0225 |
0.03 |
|
1955年3月 |
0.09 |
加倍 |
4倍 |
0.0225 |
0.03 |
|
1958年1月 |
0.03 |
加倍 |
|
0.01 |
|
|
1983年12月 |
0.07 |
加倍 |
|
0.02 |
|
|
1998年4月 |
0.013 |
|
|
|
|
|
说明:1.出省收费在本省基础上增加50% |
2.不足10字按10个字计算 |
3.公益与新闻电报收费相同 |
4.1950年11月普通电报费按旧币为900元 |
二、屯村
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开办电报业务。是利用电话线话传电报,至20世纪末停办电报业务。
第三节 电讯资费
电讯资费分为两个部分:(1)月租费安装机电话局的等级和不同用户种类及使用业务类别每月收取。(2)装、移机费按用户装、移机的机线类别分别收费。具体种类分为固定电话、宽带、小灵通、移动电话等。收费标准,解放后至21世纪初基本上在吴江市范围内是统一收费标准。
一、固定电话资费
1.月租费、通话费
民国15年(1926年)每机收取月租费7元。
民国24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公布《市内电话营业通则》。电话用户依其性质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分种收取电话月租费。甲为住宅户7元,乙为商业户8元,丙为繁忙户9元,丁为机关7元。
民国37年7月21日,改市话分级收费办法,月租费价目改为四级:500户以内的局为第一级;501~2000户的局为第二级;2001~5000户的局为第三级;5000户以上的局为四级。同里属第一级,按此标准收费。
1950年,市话按甲、乙两种收费。1953年3月5日起取消市内公用电话以5分钟为一次通话时限。
1958年,《江苏省县内电话营业暂行通则》的规定,农村集镇电话不分用户种类。
1962年,《江苏省农用电话管理简则》规定,在县内一律按次计费(以每3分钟为一次,不足3分钟,亦按一次计费),15公里以内每次话价0.10元,15公里以上每次话价0.15元。
1979年7月,国家邮电部《农村电话业务规定》,集镇电话分甲、乙两种。甲为农村生产大队(村)、生产队及所属单位,乙为除甲种用户外的其它用户。
1980年8月,江苏省邮电管理局《农村电话业务规程实施细则》规定:县境内叫发、受话两地通话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不分距离远近,每3分钟作1次计算,话价0.15元,超过按次递加,加急电话按普通电话加倍收费。并规定党、政机关和学校等单位属甲种用户。
1985年9月,江苏省邮电管理局、江苏省物价局规定:1.在县境内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2.通话费分二级收费,以线路长度计算,20公里以内(含20公里)为一级,20公里以上的二级。3.通话费的基本收费一级首次3分钟为0.4元,超过3分钟的每分钟为0.10元;二级首次3分钟为0.5元,超过3分钟的每分钟0.15元,尾数不满1分钟按1分钟计算。4.加急电话、传呼电话附加费不加倍。
1992年,吴江邮电局规定:电话月租费甲(住户)为7.60元,乙(单位)为12元;通话费本地0.20元/3分钟,本市0.60元/3分钟,苏州0.90元/3分钟。
1996年3月26日,苏州邮电局规定:节假日及夜间实行半价收费;本地电话网内每次收取通话费0.10元,每次通信建设费0.20元,城市建设附加费每次0.10元,乡镇之间(含农村)每次0.60元(不含通信建费),党政团体、财政拨款单位减半收取;公用电话收费,第一级为0.30元/3分钟,第二级为0.30元/分钟,第三级为1.00元/分钟。
1997年,吴江邮电局规定:基本月租费,甲种用户从每月7.60元调整到11.60元,加上20%通信建设费,即每月9.12元调整为13.92元,乙种用户,从每月12元调整到18元,加上20%通信建设费,即每月14.40元调整为21.60元。通话费:甲类区内0.30元/3分钟,区间0.60元/分钟;乙类区内0.31元/3分钟,区间0.90元/分钟;长途(不分种类)每分钟:省内0.60元,省际800公里以内0.80元、以外为1.00元。
2001年,吴江电信局规定:甲类(住户)月租15元,乙类(单位)30元。通话本地0.20元/3分钟,后0.10元/1分钟;区间0.50元/分,长途0.70元/分。
2003年,市电信局规定:住户月租15元,单位月租30元;通话本地0.20元/3分钟,后0.10元/1分钟;区间0.50元/分,长途0.70元/分。
2.初装费
1962年1月,江苏省邮电局规定:初装费由手续费和材料费二部分组成,每部手续费8元,附件3元,材料费和人工按实计算,人工不足4小时按半工计算。
1985年9月,江苏省邮电局规定:每部初装手续费15.00元,附件5.00元,改名5.00元,列名15.00元,选号每户10.00元,记账挂号每户20.00元。
1988年4月28日,同里镇政府投资110万元,将全镇手摇式电话全部并入吴江通信网,改为程控电话,每部电话机增出资2000元。
1988~1998年同里市镇农村住宅电话初装费:电话村2315元/台,散户按距离长短收费。具体见表10-9、10-10。
类别 |
|
|
初装费 |
工料费 |
手续费 |
押金 |
话机 |
按档费 |
小计 |
农户 |
集装 |
1400 |
500 |
15 |
200 |
200 |
|
2315 |
散装 |
2千米以内 |
2500 |
500 |
15 |
200 |
200 |
|
3415 |
2千米~5千米 |
2500 |
500 |
15 |
200 |
200 |
500 |
3915 |
5千米以上 |
2500 |
500 |
15 |
200 |
200 |
1000 |
4415 |
市户 |
集装 |
1400 |
500 |
15 |
200 |
200 |
|
2315 |
散装 |
2千米以内 |
3150 |
500 |
15 |
200 |
200 |
|
4065 |
2千米~5千米 |
3150 |
500 |
15 |
200 |
200 |
500 |
4565 |
5千米以上 |
3150 |
500 |
15 |
200 |
200 |
1000 |
5065 |
类别 |
工料费 |
手续费 |
按档费 |
小计 |
农话 |
350 |
15 |
|
365 |
市话 |
350 |
8 |
|
358 |
1998年,吴江电信局规定:甲类3150元/部,乙类4500元/部。
1999年,吴江电信局规定:每部初装费为2200元。
2000年,吴江电信局规定:每部初装费为1000元。
2001~2003年,吴江电信局规定:装机308元,移机208元,同楼移机108元。通话费,月租15元,区内前3分钟0.2元、过后每分钟0.1元,区间每分钟0.5元。
二、宽带上网
2002年,初装费500元,住宅月租费150元,单位初装费500元,月租费600元。
2003年,初装费300元,住宅月租费150元,单位初装费300元,月租费600元。
2004年,初装手续费8元,资费住宅每月60元,单位每月90元。
三、无线市话(小灵通)
2003年4月,资费分月租或无月租二种:月租20元,通话0.16元;无月租0.25元。
2005年3月,取消月租,通话费每3分钟为0.20元。
四、移动电话
1.资费
1998年4月,通话费0.60元/分钟,漫游费0.80元/分钟。
1999年3月,通话费0.70元/分钟,漫游费0.70元/分钟。
2000年3月新增,预付资费,
主叫通话费0.60元/分钟,主叫漫游费0.80元/分钟。
被叫通话费0.60元/分钟,被叫漫游费0.80元/分钟。
2001年2月,通话费0.40元/分钟,漫游费0.60元/分钟。
2.初装费
1996年,初装费5000元,并且还加话费预付2000元,购机约8500元、注册100元。
1997年,模拟网5000元,数字网3000元。
1998年4月,模拟网5000元,数字网2200元。
1998年11月,模拟网1000元,数字网1800元。
1999年3月,模拟网500元,数字网1000元。
1999年9月,模拟网100元,数字网550元。
2001年2月,数字网200元。
2001年6月,取消初装费。
2002年1月,模拟网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