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8 16:31:4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8809
同里,历来崇尚教育。自唐宋至清末,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讲学肄业之所十分盛行,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大量的生员。据史料记载,自宋至清末,同里先后出了状元1人,进士42人,举人90余人。清末,科举废止,同里开创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金松岑创建同川学堂,光绪三十年及三十二年,金松岑、任传薪分别创办明华女校和丽则女校。民国31年(1942年)薛凤昌等4人创办了同文中学。
解放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同里镇的教育事业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扫除文盲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成人业余教育转入高等教育阶段,自学考试吸引了广大青年职工。全日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1年同里镇提前一年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要求,1997年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1998年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验收,1999年11月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验收。
新中国成立后,同里籍科技工作者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20多人,教授级以上职称的有100多人。
第一章 旧式教育
第一节 书院 社学
一、书院
书院是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立的讲学肄业之所,始于唐代,明清仍盛行,大多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同里镇的书院,代有兴废。迨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陈奉苏州知府傅椿令,创建同川书院。陈捐俸购得富观桥北(今同里中学内)的朱姓土地三亩,作为书院基址,并倡议当地士绅捐金,共襄其事。历四月竣工,共费银五百四十九两七钱。建有讲堂、学舍20间,食堂、寝室等一应俱全。聘里人顾陶元任主教。顾陶元系同里孝廉,品学兼优,为里人所敬重。陈撰有《建同川书院记》一文,叙其本末,并勒石于同川书院中。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里人王士僧等募资重葺,知县沈名掞撰《修同川书院碑记》记其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邑人倪念祖出资二百四十五千有奇,里人合捐资六十二千有奇”(清嘉庆《同里志》),重修同川书院。嘉庆、道光、咸丰等朝屡有修葺。至清末,科举废,书院也随之消亡。
二、社学
社学为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系书院支流,属官方所办。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置学校一所,故名社学。明弘治五年(1492年),知县金洪奏革元时同里税课局,改建社学。八年,里人顾宽等负责修葺,三月后建成。设门庑、讲堂、斋舍。此后,清寒子弟就学、诸生肄业均能学有书斋,食有庖厨。里人史鉴作《同里社学记》,伐石镌词。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皆立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给廪粟。社学教学内容直接为科举服务。同治七年(1868年),在同里设社学一处,至同治十一年春裁撤。
第二节 义学 私塾
一、义学
也称“义塾”。旧时的一种免费私塾,是为教孤寒生童而办的学校,以读书习字粗通文墨为宗旨,多为民间自办,经费主要来源为地租及乡绅捐助的银钱。
同里义学,曾设在慧日忏院等寺院,也有在各姓义庄或祠堂设塾,延师教授平民子弟。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里人倪兆鹏捐田123.1亩,资助创建同里、盛泽等义学。学田原有儒官掌管,乾隆元年(1736年)奉旨责令义学田亩仍由捐助者本人经理,以防官吏从中侵吞。此后,义学掌教者岁给银24两,夫银4两,永以为例。光绪三十年(1904年),里人民妇张陶氏捐助学田100亩。
二、私塾
旧时私人办的学堂。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大户人家自设的家塾,也有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办的义塾。私塾塾师收取学费,生徒于端午、中秋及春节缴纳大米或银两。私塾没有严格的修业年限,学生年龄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就读于一室,不分班。课本都是坊间刻印的儒家书籍。教学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启蒙书籍。程度较高的读《四书》、《五经》。
同里的私塾兴起较早,明代已盛。陈王道(后任南京道监察御使)即就读于章化光所办的私塾。在众多私塾中,以“墙里陈家”(陈序创办)最为有名。清初,里人任大任,设训蒙学舍“莲浦书塾”。清代的陈祖范(后任国学监司业)、沈德潜(后任礼部侍郎)在未显贵之前,亦曾应聘到镇上的王氏、袁氏私塾执教。
清末,同里较有名的私塾有两所。其一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金松岑在“大夫第”西墙门的慎修堂创办的私塾,收学生10多人。其二是退思园女主人在退思园创办的私塾,陈去病执教,其学生都是任氏子弟。
私塾学童一般限于男童,但清末同里已出现女塾,称“群雅女塾”,地址在成字圩,专收女童入学。
清末民初,新学兴起,市镇私塾为适应潮流,亦作改良。据民国元年(1912年)5月“市乡教育状况调查”称:同里费氏私塾(在今西弄),塾师费哲甫,共收学生42人,其中女生3人。分堂讲授,分初一、二、三、四及高一级,教师共3人,课堂2间。有课程表,设修身、国文、算术、英语等科。读本也归一律,用商务印书馆版本。又有同里任氏私塾,在现漆字圩,塾师任杏生,收授学生26人,课程亦分修身、国文、算术等科,用商务印书馆版本及春风印书馆版本。同里和屯村的乡村私塾也较多,生徒大多在10人以内,均用《三字经》、《千字文》等为课本。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7岁时曾入屯村乡村私塾读书。
民国22年,开始对私塾进行改造。县教育局为“整理私塾,训练塾师”,举办过三届塾师训练班,通令各地塾师参加。参加培训者仅为塾师的三分之一。是年秋,在仪塔、陈家浜两村开办简易识字学校两所,以取代私塾。
抗战前后,同里镇上私塾主要有两所。一是范定时(号云仙)所办的云仙私塾,地点在北墙门丰亨堂,学生10多人。1939年因不愿教日文而停办。二是严慰庭1930年办在陆家埭的私塾,学生6~7人,1937年停办。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私塾也逐渐萎缩、消亡。但也有以其他形式断断续续地办至解放初期。据1952年11月教育情况统计,当时,同里区农村还有私塾形式的学校27所,塾师28人,学生859人。
第二章 学校教育
第一节 幼儿教育
同里镇的幼儿教育,以小学附设的形式为主。至今,同里镇中心幼儿园仍是同里镇中心小学的附设幼儿园。独立的幼儿教育尚未见记载。同川小学开创之初,即附设幼儿班(当时称半年级),以后,各小学基本上都附设幼儿班。民国34年(1945年),在南濠弄小学对面一平屋内,始设幼儿园。有2个年级,4间教室,教师是蒋金缄、陈素珍。解放后,各小学均设有幼儿园。1952年,幼儿班有5个,教员6人,幼儿228人。
20世纪70年代,在农村尚未有正规的幼儿园,通常是由大队、生产队安排老人、妇女照看小孩。1980年同里乡中心小学开始附设幼儿班,各村也开始办幼儿班(时称红幼班)。至1983年,同里农村有27个幼儿班。
1997年8月起,镇上两所小学合并,幼儿园也随之合并,由政府投资,新建幼儿园大楼,定名为同里镇中心幼儿园,园址在北图路24号。1998年9月1日开始启用。该园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户外绿化及活动场所面积6000多平方米。1999年,被评为吴江市一类幼儿园。2001年通过了“苏州市现代化示范幼儿园”和“苏州市常规管理先进幼儿园”验收。2004年12月通过江苏省示范幼儿园考核验收,2005年6月正式认定为“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
1982年春,屯村中心小学有附设幼儿班1个,后发展到3个,各村也办起了幼儿园(班),至1983年屯村乡有幼儿班28个。1999年,屯村中心幼儿园迁至经过改造维修的原屯村中学校园。现屯村中心幼儿园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6平方米,运动场所面积1200平方米,绿化面积3113平方米。1999年通过吴江市一类幼儿园考核验收。
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至2003年,同里镇(含屯村)有中心幼儿园2所,村幼儿班12个。
表15-1 同里、屯村1994~2003学年幼儿教育情况表 |
学 年 |
园数(个) |
班数(个) |
在园幼儿人数 |
教职工人数 |
同里 |
屯村 |
同里 |
屯村 |
同里 |
屯村 |
同里 |
屯村 |
1994~1995 |
2 |
1 |
38 |
32 |
967 |
722 |
38 |
32 |
1995~1996 |
2 |
1 |
33 |
31 |
909 |
744 |
42 |
35 |
1996~1997 |
2 |
1 |
33 |
31 |
1000 |
813 |
42 |
36 |
1997~1998 |
1 |
1 |
31 |
32 |
951 |
765 |
43 |
29 |
1998~1999 |
1 |
1 |
31 |
31 |
909 |
635 |
41 |
35 |
1999~2000 |
1 |
1 |
30 |
26 |
836 |
537 |
40 |
32 |
2000~2001 |
1 |
1 |
24 |
23 |
688 |
449 |
37 |
30 |
2003~2004 |
1 |
1 |
13 |
12 |
378 |
332 |
24 |
11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解放前的小学教育
1.概况
清末,科举废止,有识之士提倡新学。同里率先开创本县近代教育之先河。著名教育家金松岑先生先后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和光绪三十年创建了同川学堂和明华女校。光绪三十二年,任传薪创办了丽则女校。
民国建立,同里称市,同里市所属学校共12所(包括农村)。根据民国2年吴江县乡学校统计,包括同里市第一高等小学(即同川学堂)和11所初等小学。
民国13年上半年,同里为吴江县第二学区,有小学12所,具体情况如见表15-2。
表15-2 民国13年吴江县第二学区小学情况一览表 |
校名 |
校址 |
校长 |
教职员 (人) |
学生 (人) |
学级 (人) |
毕业生 (人) |
规定经费 (元) |
公立第二小学(后期部) (原同川学堂高级部) |
章家浜 |
金曾灿 |
14 |
134 |
5 |
19 |
3250 |
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 (原丽则女校高级部) |
荷花荡 |
严 琳 |
12 |
77 |
3 |
14 |
1850 |
公立第二小学(前期部) |
富观桥 |
袁文田 |
5 |
139 |
4 |
26 |
1368 |
区立第二初级小学 |
盐店埭 |
顾遇春 |
5 |
103 |
3 |
8 |
1015 |
区立第三初级小学 |
铁匠弄 |
严 琦 |
5 |
113 |
3 |
7 |
1086 |
区立第四初级小学 |
陆家埭 |
金延熙 |
3 |
62 |
2 |
5 |
718 |
区立第五初级小学 |
同里屯村 |
曹心侠 |
2 |
32 |
1 |
3 |
280 |
区立第六初级小学 |
同里杨家村 |
叶季英 |
3 |
33 |
1 |
1 |
578 |
区立第一女子部初级小学 |
西 弄 |
顾凤昌 |
6 |
95 |
3 |
7 |
1029 |
区立第一义务学校 |
同里油车港 |
俞光耀 |
2 |
48 |
1 |
5 |
330 |
私立二铭初级小学 |
西 弄 |
费传基 |
5 |
86 |
3 |
4 |
748 |
私立丽则女子初级小学 |
荷花荡 |
任传薪 |
12 |
135 |
4 |
21 |
2113 |
民国24年秋,同里区又新设3所乡村小学:守雅乡初级小学(校址在屯村贝厍港)、新农乡初级小学(校址在小叶港)、东林乡初级小学(校址在东厍港)。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因战乱等原因,学生不稳定,学校无法正常发展。至解放前夕,章家浜小学称“国民学校”,其余都称“保国民学校”。镇区有小学5所。
2.主要小学简介
同川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八日(1902年4月25日),金松岑在同川书院的基础上创办同川学堂。同川学堂为吴江新式学校之始。光绪三十三年正月,改为“同川两等公学”。
同川学堂分初、高两部分。高级部即“同川自治学社”,由金松岑主持校政,并建立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从属于上海中国教育会。
同川学堂开设的课程与上海“爱国学社”相同。初级部设修身、算学、理科、国文、体操等;高级部设伦理、算学、物理、化学、国文、心理等。后又组织“军国民教育会”,在高级部增设“军训课”。
民国初,学制改变,初级部和高级部分开。初级部改为市立第一初等小学(民国初年,同里镇称同里市)。高级部改为吴江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简称“二高”。
历任的知名校长有金培真、钱叔度、徐麟。北伐战争后,初高小合并,改称同里小学。同川学堂自创办至20世纪30年代,在江南颇负时誉,“图书仪器,花木园林,美无不备”,“他邑人士来观光者,谓普通中学均远不逮焉”(《修理同川学校校舍募捐启》,载1946年7月28日上海《文汇报》)该校建校十周年纪念碑由蔡元培撰文、章太炎篆额(附一)。
民国8年(1919年),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恒源视察同川小学,为同川小学授“江苏省模范小学”奖牌,并书“乐育英才”匾额。建校三十周年时,《申报》为此制作画刊特辑,刊登各种纪念活动的照片,该校获得了极高的社会评价。
据《吴江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二十周年成立纪念录》记载,从光绪三十四年到民国9年,共有毕业生13届156人。同川学堂的创办,培养出如柳亚子、王绍鏊、范烟桥、金国宝、严宝礼等一批知名人士。据《同川小学三十周年纪念碑》中记载,同川小学“先后贡国内外大学、受博士学士位者,都三十有五人”。
金松岑为同川小学亲自制定了校歌,原文:“千寻木,始于苗,百川水,朝宗遥。君不见,同川千里水影湖光相环绕。湖山毓出英灵早,诗书秀出人材妙,数到吴江,学界先河,后海还是同川导。学生联翩,宛虹长离,先后出发,相照耀。师范中学商船实业,工科大学今也到。入校惟闻弦诵清,出校但闻名誉好,名誉好兮是我小学校。新中国,少年军,新学界,少年人。君不见,我校教育第一宗旨先拿定。庄严法律,养成人格,鼓吹道德,成新民,共和精神,纪念讲台,日夜暮鼓晨钟声。使我学生,人人爱国,个个尚武,有精神。曾记开校春风三月,旗章宠把花王赠。花开花落校旗在,更有成绩年年新,成绩佳兮是我小学生。”歌词在民国20年由时任校长范系千改成:“千寻之木始萌亥,百川之水朝宗海,我同川小学名誉江南最,三十年春风时雨,培植起百辈英才。我学生,须勤学,大家把肩膀担起来,中华民族兴旺前途快,需要你多少出群才。出群才,出群才,学校里,一年年,增光彩。”
民国16年至民国23年间,同川小学更名为同里小学;民国24年至抗战又易名为章家浜小学。民国27年,日军入侵同里,学校为日军所据,其后迭驻伪军,校舍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又更名为章家浜国民学校。
丽则女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建校,由任传薪(味知)创办。
任传薪(1887~1962),字味知,为退思园第二代主人。早年就学于同川自治学社,和柳亚子是同学,他们一起参加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一同参与编印《自治报》(后改名为《复报》),宣传反清思想。任传薪在金松岑、陈去病等人爱国思想的影响下,深感广兴学校是中国富强的必经之路,而女子教育尤为迫切。他认为,只有女子获得了近代知识和经济上的独立,才能取得与男子一样平等的参政权利,才能有真正独立的人格并走向社会。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在其母亲的支持下,以退思园为校舍,聘请名师,创办私立丽则女学。当时,园内的退思草堂是一年级教室,桂花厅为五、六年级教室,二、三、四几个年级的教室是新建造的,琴房作音乐室,在内宅南侧建造了操场,师生的宿舍就设在“坐春望月楼”里,后来的师范班开在“岁寒居”。办学之初,困难重重,任传薪慷慨解囊,毁家兴学,捐赠家藏书籍50000余册建图书馆一所,开设自然实验室、小工厂等,并在校外建雨中操场一处。学校还购买了大量新图书和实验设备,其中包括《大英百科全书》一套、自然实验仪器全套、动植物标本一套、钢琴一架,后出国考察时从德国带回电影放映机一部。这些教学设施在当时江南同类学校中是少见的。
任传薪开始办学时,年仅19岁。不久他又与柳亚子、任守梅等人入上海健行公学继续读书,校务主要由其母亲管理。后任传薪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又自费赴日本、德国等国考察女子教育,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回国后,他又在丽则女校增设女子艺术教育,开设艺术专修课。宣统元年(1909年)开设了师范本科班,专为家乡培养女性师资。当时上海出版的《东方杂志》曾刊载专文,介绍丽则女校所设教科“悉照日本女子师范规程办理”,可见师范班的教育是非常正规的。为了提高师资水平,任传薪不惜出高薪,延聘名师来校任教,使丽则女校令人瞩目,声名鹊起,“远方童女也担簦负笈而来”。
民国4年(1915年)7月师范本科班停办,继续办丽则女子中学。从丽则女校高小部毕业的学生可直接升入中学,丽则女学成为一所集中小学于一体的女子学校。民国3年8月,高小部(5~6年级)收归县立,称“吴江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初小部(1~4年级)仍为私立。宣统三年和民国5年,小学扩充,任传薪“不吝其私囊”,“相地得刘姓基”,耗银元八千三百,建三层教室大楼于退思园之东,以后又续建新楼一座及附属用房。新大楼落成时,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傅增湘曾亲自到校参加庆典,并题“诚勤朴爱”四个大字,此匾镶嵌于大楼墙体正中,现仍为同里镇中心小学的校训。钱基博撰写了《校宇记》,蓝公武也应邀出席了庆典。此后,又在教学楼北建造两层楼房一幢,并将校外的雨中操场搬迁至校内。
先后在丽则女学任职的知名教师有:
钱基博,江苏无锡人,著名国学家,《围城》作者钱钟书之父,1913年应邀来校授国文。
任传鹤,字守梅,早年就学于同川自治学社,复旦大学文科班毕业,教授英语等科。
顾乃行,字品叔,同川自治学社社员,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教授理化等科。
顾乃复,字启仁,同川自治学社社员,教授常识、书法等。
钱祖翼(祥春),字云翚,书法家,亦长于绘画、音乐,教授美术等科。
范烟桥,著名作家,教授国文。
丽则女学不仅设施齐全,而且教学质量和办学成绩也属上乘。民国4年,丽则女校学生的绣品在巴拿马赛会上获银奖。民国10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新时代国文大观——全国学校成绩》,收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200篇,其中丽则女学有薛元雁、倪代军、叶芳祚、殷侠英、柳均权(柳亚子的妹妹)等8人14篇作文入选。
民国5年《吴江县教育月刊》第15号褒扬任传薪“学识甚富,见地独高……其手创私立丽则女校规模宏大,学子众多,历年捐资已达万金以上,为全县独一无二之人。所办师范及甲种,造就女学师资,亦能济市乡女学之用,直接女界受福,间接地方得益。牺牲无限之精神、财力,尽力于私立学校,自是教育界有名人”。任传薪获得中央政府以大总统名义颁发的八等嘉禾奖章。
民国4年5月,袁世凯卖国求荣,与日本政府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消息传到丽则女学,百余名师生召开声讨大会,写血书抗议,并自筹款项,建碑明耻。这就是著名的“五九”国耻纪念碑(附二)。此碑现仍竖立在丽则女学中,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丽则女学的校歌由钱基博作词:“庄严灿烂,扶舆淑气,钟毓女国民,质美嗟未育,此间责任是何人;循循善诱,一秉至诚,风气开家庭,小学定基础,自由焕发启文明;愿我同学倍相亲,诚勤朴爱励精神,四月丽天,江河行地,亘古永垂名。”
民国16年,丽则女学改名为国民女子学校,民国19年改名为南濠弄小学,抗战时期,学校曾一度被日军占据为营房,抗战胜利后,校名仍为南濠弄小学,直至解放。
明华女校
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金松岑创建。是吴江县内第一所女子学校,由西弄内的2、3间民房作为校舍。教师由自治学社教师兼任,金松岑亲自教国文、音乐。金松岑亲自为女校撰写了《女学生入学歌》:“二十世纪女学生,美哉新国民。校旗妩媚东风轻,喜见开学辰,展师联队整衣巾,入学去,重行行。/脂奁粉漉次第抛,伏案抽丹豪。修身伦理从教师,吟味开心第,爱国救世宗旨高,入学好,女同胞。/缇乐木兰真可儿,班昭我所师。罗兰若安梦见之,批茶相怀期,东西女杰益驾驰,顾巾帼,凌须眉。/天仪地球万国图,一日之摩挲。理化更兼博物科,唱歌音韵和,女儿花发文明多,新世界,女中华。/紫裙窣地芳帅糸,戏入运动场。秋千架设球网张,皓腕次第攘,斯巴达魂今来乡,活泼地,女学堂。/鱼更之跃灯花红,退习勤功课。明朝休沐归家同,姐妹相随踪,励志愿作女英雄,不入学,可怜虫。”明华女校的毕业生中有杨纫兰、费达生等人。该校后称西弄小学,民国19年二铭初级小学并入该校。
正则学堂
校址在南濠弄北口,后易名为东溪桥小学。民国18年11月,学校旁边一被封的草庵拨充为东溪桥小学校舍。民国19年改名为东溪初级小学,直至解放。
二、解放后的小学教育
1.概况
解放后,人民政府逐步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对私立学校采取维持改造的办法,办理申请立案手续,向公办过渡。解放初,同里镇区有4所小学,农村有5所小乡中心小学。据1952年11月统计,同里区共有小学42所,82个班级,教职工116人,学生3011人。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同里农村合并成立同里乡中心小学和屯村乡中心小学。1959年,同里乡中心小学一度并入同里镇中心小学,1962年又成立同里公社中心小学。因经济薄弱和农村中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影响,农村小学入学率较低。1964年开始,各生产大队办起了耕读小学,学校办到家门口,学生不收费,教师记工分,入学率有了大幅度提高。1966年,同里农村有耕读小学38个班,屯村有22个班,1968年耕读小学取消。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受到冲击,1966年下半年曾一度停课,1967年开始复课。1969年撤销公社中心校,成立公社教革组取代中心校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此阶段,小学学制为5年,1986年恢复6年制。在“普及初中教育”的号召下,1970年开始,农村小学开办附设初中班(俗称“戴帽子小学”)。1977年9月,同里农村有14所小学附设了初中班(当时初中学制为2年,至1980年恢复3年制),在校学生初一725人,初二581人,以后逐年整顿,直到同里第二中学成立。
1978年8月,恢复同里公社中心小学和屯村公社中心小学。
“文化大革命”后,学校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85年起,按照中央精神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学校由所在地方政府负责。1985年10月,成立同里镇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屯村乡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镇(乡)的教育工作,由分管副镇(乡)长任教管会主任,并配置文教助理员。随后,同里镇学校的校舍建设、教学设施开始迅速扩大、增置。1992年同里镇新建校舍9所,计7001平方米,改建校舍10所,新建围墙2055平方米,添置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共投资230.53万元。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号召下,单位、群众纷纷捐资助学,1992年,全镇共捐资131万元。1997年,同里镇政府决定调整学校布局,合并成立“四个中心”,即同里中学、同里镇中心小学、同里镇中心幼儿园、同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以后,逐年对村小进行撤并调整。2004年9月,同里镇共有同里镇中心小学、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即屯村中心小学)2所中心校;镇北小学、北联小学2所农村小学,东太湖教学点1所。
表15-3 解放后同里镇小学变化情况表(2003年止) |
时间 (年) |
解放初~ 1957 |
1957~ 1959 |
1959~ 1962 |
1962~ 1964 |
1964~ 1966 |
1966~ 1978 |
1978~ 1985 |
1985~ 1992 |
1992~ 1997 |
1997~ 2001 |
2002~ |
镇 区 |
同里镇中心小学 |
富观街小学 |
第二小学(1977年撤销) |
|
同 里 镇中心 小 学 |
同里镇 中心小学 |
南濠弄小学 |
东溪街小学 |
同里镇中心小学 |
东溪街初小 |
三元街小学 |
第三小学 |
第二小学 |
农 村 |
镇南乡中心小学 |
同里乡中心小学 |
1959年2月并入同里镇中心小学,1962年恢复 |
同里公社中心小学 |
撤销中心小学,成为大队办小学 |
同里公社(乡)中心小学 |
同里镇 第二中心小学 |
镇北乡中心小学 |
星南乡中心小学 |
屯村乡中心小学 |
屯村乡中心小学 |
屯村公社中心小学 |
撤销中心校,成为大队办小学 |
屯村(公社、乡、 镇)中心小学 |
同里镇 第二中 心小学 |
九里乡中心小学 |
2.主要小学简介
同里镇中心小学
解放后,章家浜小学定名为同里镇中心小学,1964年秋又改名为富观街小学,而将原东溪街小学定名为同里镇中心小学。
东溪街小学前身为丽则女校,民国16年(1927年)改称同里女子小学,民国19年改名为南濠弄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称为南濠弄保国民学校。民国36年6月,该校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邹月娥事件”。解放后定名为南濠弄小学。1958年学校更名为东溪街小学,1964年定名为同里镇中心小学。
1997年8月,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并入同里镇中心小学,校址迁移至同里镇南荒圩教育路原同里第二中学校园内。合并后的同里镇中心小学有办公大楼及教学大楼6幢,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有音乐室、美术室、阅览室、仪器室、自然室、资料室及多功能教室等专用教室与用房。班级与学生数量进一步扩大(见表15-4)。学校注重德育和教学教研工作,出版了校刊《求索》,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03年下半年,同里镇中心小学辖村小2所,共有36个教学班,学生1626人。其中中心校有26个班,学生1249名。学校占地19541.6平方米,建筑面积7098.14平方米,操场面积6150平方米,有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篮球场3片,排球场1片。绿化面积6868.8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5%。各教室“三机一幕”(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银幕)到位,并开通了单向闭路电视。
同里镇人民政府于2003年下半年起在同里镇北郊虹桥路南侧新建同里镇中心小学校舍,并于2004年8月正式启用。学校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2005年12月通过江苏省实验小学考核验收。
解放后,同里镇中心小学历任主要负责人为钱小鹤、李旭初、凌天锡、陆永欣、顾洪奎、顾祖华、沈叔文、蒋建平、钱立、周智民、张玉平。
1985年以来,学校多次被评为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卫生先进单位和省达标的庭园绿化单位。徐望苏老师曾于1964年和1977年当选为江苏省第三届、第五届人大代表。王曼瑜老师于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还有多名教师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1989届毕业生梁懿,自初小起即进行专门培训,在校时参与省级体育比赛。1990年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冠军。1996年9月23日在全国田径冠军赛上获女子百米冠军,1997年5月15日在第二届东亚运动会上获田径女子100米冠军。
附:原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
1957年,建立同里乡,设同里乡中心小学,校址在小叶港村。1959年2月,并入同里镇中心小学,1962年8月,重新设立同里公社中心小学,校址在大角圩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心校撤销,成立公社教育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8月,恢复同里公社中心小学。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后,更名为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负责同里镇农村小学的领导及管理工作,下辖4所农村辅导学校和18所农村小学。1997年8月,同里镇中心小学和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合并为同里镇中心小学,同时撤销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
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在办学期间,认真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1991年在县教育局的全县学校工作考核中获一等奖,1997年在市教育局转差工作考核中获一等奖,并多次被评为县(市)文明单位。
该校历任主要负责人:李星、朱涵生、吴鸿基、钱世泽、陈兆璋、沈叔文、周智民。
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
解放前后均名为屯村小学。1952年9月,仅有2个班级60名学生。1957年,成立屯村乡中心小学,1958年更名为屯村公社中心小学,校址在屯村社区屯村大街48号,有4个班级140名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曾一度被下放为生产大队办的小学。1978年8月,恢复屯村公社中心小学,1983年11月更名为屯村乡中心小学,1992年5月更名为屯村镇中心小学,2002年7月更名为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2005年6月更名为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1588平方米,建筑面积7597平方米。
1992年,屯村镇中心小学有班级8个,学生236名,下辖农村小学19所,全学区有学生1489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农村小学逐渐进行撤并。2003年9月,该校有班级26个,下辖农村小学3所,全学区有学生1451人,教职工83人。其中中心校有教学班26个,学生1147人。1998年起学校先后获得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全国尝试教育实验研究先进学校、苏州市优秀家长学校、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02年12月,学校被认定为新教育实验学校,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为学校授牌。
写字教学是该校的一项特色教学。1999年4月1日,《吴江日报》载文介绍学校写字特色教学。同年9月,全国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培训教育班的人员及江苏省教委艺教处领导先后到校参观、指导写字教学。2000年3月,该校有2名学生参加在苏州举行的中日友好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同年7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首期书法培训班在该校举办。2002年5月,该校师生书法展览在同里耕乐堂举办。2003年8月,该校师生又在苏州古籍书店举办书法展览。2004年先后有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会会议代表及广西、香港、浙江、广东、安徽、山东等省(区)的学校考察团视察了该校。
该校历任主要负责人为陈行、俞芝明、顾祖华、赵和生、陆金全、马毓贤、钮云华。
表15-4 1984~2003学年同里镇小学教育情况表 |
学年 |
学区 |
学校 (所) |
班级 (个) |
学生 (人) |
各年级学生(人) |
教职工 (人)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984 |
镇 |
2 |
15 |
601 |
115 |
118 |
120 |
118 |
130 |
|
52 |
乡 |
23 |
63 |
1866 |
292 |
307 |
303 |
465 |
499 |
|
84 |
1985 |
镇 |
2 |
16 |
620 |
135 |
119 |
118 |
124 |
107 |
17 |
56 |
乡 |
23 |
66 |
1845 |
414 |
277 |
315 |
281 |
425 |
133 |
93 |
1986 |
镇 |
2 |
17 |
636 |
112 |
134 |
120 |
115 |
117 |
38 |
57 |
乡 |
23 |
67 |
2086 |
578 |
389 |
293 |
299 |
261 |
266 |
82 |
1987 |
镇 |
2 |
18 |
695 |
96 |
118 |
131 |
122 |
112 |
116 |
55 |
乡 |
23 |
69 |
2162 |
430 |
526 |
384 |
280 |
287 |
255 |
81 |
1988 |
镇 |
2 |
18 |
663 |
122 |
93 |
114 |
127 |
111 |
96 |
62 |
乡 |
23 |
72 |
2387 |
516 |
420 |
523 |
373 |
274 |
281 |
85 |
1989 |
镇 |
2 |
18 |
658 |
107 |
116 |
94 |
112 |
125 |
104 |
62 |
乡 |
23 |
75 |
2433 |
378 |
490 |
424 |
501 |
369 |
271 |
92 |
1990 |
镇 |
2 |
17 |
614 |
72 |
106 |
115 |
97 |
108 |
116 |
62 |
乡 |
23 |
76 |
2254 |
115 |
373 |
483 |
415 |
498 |
370 |
115 |
1991 |
镇 |
2 |
16 |
546 |
57 |
73 |
102 |
113 |
95 |
106 |
64 |
乡 |
21 |
68 |
2022 |
143 |
126 |
373 |
476 |
413 |
491 |
115 |
1992 |
镇 |
1 |
15 |
506 |
70 |
59 |
74 |
99 |
111 |
93 |
57 |
乡 |
20 |
66 |
1793 |
273 |
137 |
132 |
368 |
470 |
413 |
114 |
1993 |
镇 |
1 |
13 |
523 |
|
|
|
|
|
|
50 |
乡 |
20 |
66 |
1744 |
381 |
263 |
134 |
133 |
370 |
463 |
113 |
1994 |
镇 |
1 |
13 |
502 |
96 |
93 |
76 |
58 |
79 |
100 |
52 |
乡 |
20 |
64 |
1636 |
395 |
365 |
253 |
135 |
126 |
366 |
112 |
1995 |
镇 |
1 |
12 |
497 |
99 |
96 |
96 |
75 |
54 |
77 |
51 |
乡 |
15 |
60 |
1636 |
378 |
393 |
360 |
251 |
134 |
120 |
109 |
1996 |
镇 |
1 |
12 |
506 |
91 |
97 |
97 |
94 |
75 |
52 |
40 |
乡 |
14 |
59 |
1850 |
346 |
372 |
386 |
364 |
248 |
134 |
106 |
1997 |
|
13 |
71 |
2586 |
421 |
429 |
462 |
474 |
458 |
324 |
134 |
1998 |
|
10 |
66 |
2861 |
445 |
423 |
423 |
456 |
479 |
455 |
123 |
1999 |
|
9 |
67 |
2578 |
364 |
443 |
423 |
423 |
448 |
477 |
117 |
2000 |
|
7 |
64 |
2470 |
395 |
355 |
438 |
417 |
417 |
448 |
131 |
2003 |
|
3 |
39 |
1626 |
181 |
190 |
301 |
318 |
285 |
351 |
89 |
表15-5 1984~2003学年屯村小学教育情况表 |
学年 |
学校 (所) |
班级 (个) |
学生 (人) |
各年级学生(人) |
教职工 (人)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984 |
28 |
69 |
1995 |
479 |
349 |
404 |
429 |
334 |
|
94 |
1985 |
26 |
68 |
1999 |
422 |
420 |
341 |
413 |
123 |
|
92 |
1986 |
21 |
70 |
2089 |
462 |
376 |
373 |
349 |
352 |
177 |
92 |
1987 |
21 |
69 |
2138 |
369 |
375 |
370 |
362 |
335 |
327 |
94 |
1988 |
20 |
73 |
2165 |
410 |
361 |
373 |
356 |
353 |
312 |
99 |
1989 |
20 |
73 |
2029 |
255 |
393 |
352 |
351 |
348 |
330 |
100 |
1990 |
20 |
71 |
1825 |
145 |
258 |
389 |
342 |
348 |
343 |
106 |
1991 |
20 |
69 |
1582 |
119 |
153 |
268 |
377 |
326 |
339 |
107 |
1992 |
20 |
66 |
1489 |
279 |
117 |
150 |
264 |
364 |
315 |
107 |
1993 |
20 |
68 |
1614 |
422 |
294 |
117 |
151 |
268 |
362 |
107 |
1994 |
20 |
68 |
1602 |
363 |
417 |
292 |
113 |
153 |
264 |
107 |
1995 |
20 |
67 |
1641 |
306 |
364 |
414 |
290 |
115 |
152 |
107 |
1996 |
16 |
68 |
1775 |
300 |
295 |
361 |
419 |
284 |
116 |
110 |
1997 |
12 |
61 |
1919 |
284 |
297 |
291 |
356 |
415 |
276 |
96 |
1998 |
8 |
55 |
1965 |
326 |
283 |
299 |
283 |
354 |
411 |
83 |
1999 |
8 |
54 |
1861 |
311 |
328 |
281 |
301 |
284 |
356 |
88 |
2000 |
8 |
50 |
1755 |
258 |
307 |
329 |
278 |
299 |
284 |
86 |
2003 |
4 |
39 |
1451 |
154 |
176 |
210 |
270 |
307 |
334 |
83 |
附一 同川公学十周年纪念之碑碑文
同川公学十周年纪念之碑
山阴蔡元培撰文 荣县赵熙书丹 余杭章炳麟篆额
民国元年三月朔,吴江金君天翮,致书其友蔡元培,书曰:岁庚子,国有大刑,士恫于庠,庶人愤于乡,思懋厥修,一洒群垢。天翮筮易得同人,又得革之彖辞。壬寅建同川学校。越岁,东之海上。获接颜色,公特奖偕,使助爱国学校之成,因得推究天人感应之理,族姓嬗蜕政治损益因革之迹。念种之沦澌,非学无以拯济。归里,益大诏弟子,布蠖斯文。悴精劬力,一秉公教,不懈益奋。先后举卒业礼所成就者:五百四十人。其以学业殊异,贡入北京工科大学,上海复旦、南洋公学,暨直省陆军、法政、商船、实业或师范中学校者八十二人。辛亥我族受帝祜诞建民国,公之志事及身而大舒,如天翮无状,行能不章,而犹有著门下之籍,躬亲出入于行间者,使天翮得奏铙吹,宣教泽传之无穷,抑云幸矣。惟乡之人与群弟子谓校成立十年,大绩不纪,惧无以昭示来裔。念非公不能信其辞。国事未定,诚不敢遽以私干。逡巡入壬子,乡之人与群弟子相督益急,故敢以告。元培受命谘所司,具如君言,乃制铭授君勒之壁。
洞庭之委,富土之村,哲人挺生,以昌其门。懿此哲人,遭际浊世。回澜障川,穹曜实誓。一旦植帜,奋集青毡。初颜自治,后榜同川。始时吴江,士习千禄。君战群魔,亭林是鹄。始时吴江,人溺厥文。君开实践,博野斯尊。宗吴悼潘,殉国殉史。杀身为仁,乐生为耻。爱造新命,宏我汉京。斩斩大义,莘莘式型。惟君之校,资之市榷。其用孔繁,其术大觳。惟君之家,不隃中人。惟校之故,时倾其囷。十年曰成,岁周复始。君泽既弘,心亦瘁矣。方春三月,杏花满坛。树之贞石,言告史官。
附二 五月九日国耻纪念碑碑文
【正面】
民国四年
【背面】
任立吴江丽则女校殷同薇等百四十人同立
国 耻 纪 念 碑 |
无锡钱基博撰文 |
桐城吴芝瑛写石 |
唯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东人不德,实启戎心,要盟是利,以蔑我宗邦,为号五,为件二十有一。我国人无拳无勇,亦既爱和平而薄武力,相忍为国,越三日诺焉。于是诸姑姊妹耻之,乃买石置础于校之南方,颜曰“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以明耻也。夫知耻近勇,君子以为难,况弱女子乎?呜乎!可以风矣。抑吾闻之也,土耳其贵主塞基氏,皇之妹也,作嫔于巴耐农典亲王。巴尔干之役,亲王总戎焉,再战再北。主以大戚,日夜跽神祝战胜。乃琢木为花,砌花成圈,用火燔焉。意盖祈国势之隆炽,炎炎如火也。既火炽弥烈,光彻霄汉,主奋身投火中,扬手言曰:“天不祚土,男子执干戈卫社稷者,亦既不能发愤蹈难,继绳我皇祖之武烈,用固疆圉。予虽妇人,私心实耻之。今不恤牺予身,以祀大神,庶其天鉴。予忱厉战阵无勇者,而奋其虓怒。”卒燔以死。呜乎!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兹者强邻不戢,日蹙国百里。岂唯吾党二三子之耻,抑亦诸姑姊妹之忧也。往者斯巴达妇人逢战争时,辄以盾与爱儿,曰:“以此尸敌而归,否则尸汝而归。”呜乎!此斯巴达之所以地方不逾百里,而兵无敌于天下者也。唯诸姑姊妹实图利之。
金匮杨文卿镌
第三节 中学教育
清宣统元年(1909年),任传薪在其创设的丽则女校附设师范本科班,三年毕业,相当于后来的简易师范。师范班先后办了两届,为本地培养了一批女校师资。该班毕业生杨宝瑜,解放前任苏州景海女中校长,后赴美国。民国21年(1932年)淞沪抗战时期以及“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时,因旅外师生纷纷返乡,镇上办过初、高中程度的短期补习班,如在北埭的费家厅办的初一班、在顾家弄堂的顾家花园内办的初二班。范烟桥、薛天游、钱慕云等在民众教育馆开办初中补习班,三个年级共六班,后本县其他市镇及苏州等地学生亦蜂拥前来,校舍拥挤不堪,民国26年迁至红塔埭任家祠堂。
以上都未能形成正规的中学,仅为同里镇开创中等教育的前奏。
民国31年起,同里开始兴办正规的中等学校。2003年,同里中等学校有同里中学及同里初级中学。
一、同里中学
民国31年,同里开始兴办正规的中学,即现在的同里中学。同里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私立同文中学时期(民国31年~民国33年)
日军侵华期间,同里为沦陷区。当时全国有不少学生和教师失学、失业,纷纷返乡,其中有一批是从各大城市回乡的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地方教育界前辈薛凤昌邀集薛天游、陈旭旦、严玉成等筹建私立同文中学,借庞家祠堂为校舍,于民国31年9月正式开学,薛凤昌任校长。全校共6个班:初一2个班(男女各1班),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各1班。虽在沦陷时期,英语课照常开设,而不开日语课。同文名声,风动四方,全县各镇的返乡学子,纷纷来同文就读,校舍十分紧张,就修葺同川小学旧校舍,于民国32年9月迁入。这时全校初高中各班齐全,是一所完全中学。学校欣欣向荣,大遭敌伪疑忌。一年以后,伪县教育局强行接收,改为县立吴江中学分校,薛凤昌仍任分校校长。但局方要派一日籍教员来教日语,被薛拒绝。民国32年11月,薛凤昌被日本便衣逮至吴江宪兵队,说他与县内抗日武装有联系,严刑逼供,不屈被害。
2.吴江中学第二院时期(民国33年~民国36年)
薛凤昌被害后,学校改称“县立吴江中学第二院”,校长由县中校长曹淮飞担任,另外任命严万里为二院主任。江中二院名义上是县立,实际上经费由同里镇各界筹措补贴。二院不设高中(原高中并入吴江中学),计有初一2个班,初二、初三各1班,共计4班,学生140人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县教育局派金仲禹任二院主任,负责接收续办,其名称、体制等不改。1945年春,王绍鏊由沪返乡,曾来校参观,并与师生座谈、讲话。同年,金松岑来校视察,并作演讲。
3.私立仁美中学时期(民国36年~1956年)
由于国民党政府急于应付内战,削减教育经费,二院停办。地方各界人士协商,由杨天骥出面发起,范烟桥具体负责组成私立仁美中学校董会,聘地方知名人士严宝礼,延任传榜、费璞安、薛天游、钱自严等为校董,推定杨天骥为主任,范烟桥为常务干事,聘任费家骍为校长。民国36年秋季,正式公布校名,开学上课。校舍、设备沿用原“江中二院”。
其时,内战频频,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危机严重,纸币大幅度贬值,国民政府所办的公立学校又经常拖欠教师的工资,公立学校教师的收入,远不如私立学校(仁美中学教师工资当时折发实物——白米,一般级任教师实发大米一石七斗到二石多),公立学校的教师纷纷转投私立学校,当时仁美中学的师资,可谓是人才济济,学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民国37年学校由校董会筹集资金,建新楼一幢,名为“念修楼”。“念修楼”三字为钱慈念手书,乡人邹儒伯捐部分遗产购置古籍,在念修楼内创办“儒伯图书馆”,馆内藏有古今图书近万册。
民国37年到38年间,在校长费家骍的倡议下,发行油印小报《美报》,报导时事新闻,传播解放区的信息,对澄清当时社会上的流言、谣言,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1949年春季开学,全校有5个班(初一、初二各2班,初三1个班),学生总数达280余名,教职员工20多人。此为解放前同里地区中学生最多的一年。
解放初,校董会解散,经费无着落,校务停顿。在校的师生员工推出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任传济为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县文教局批示,正名为校长。当时,校长、教职员工每人每月一律为大米八斗。同年,省教育厅督学吴又明来校视察,号召师生生产自救,并拨款购置生产工具。当年,师生一起试种了十亩水稻。
解放初,仁美中学师生在各项社会政治运动中,均走在前列。1955年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宋云旃曾来仁美中学,主要是总结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经验。
1955年春,国家文化部组织专家团南下访求古旧书籍,时任团长、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曾来仁美中学察看藏书,认为一所初级中学能有这样丰富的藏书,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些藏书在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散失甚多。
时间 |
班级(个) |
学生(人) |
教职员工(人) |
1950年7月 |
3 |
93 |
11 |
1951年7月 |
4 |
167 |
10 |
1952年7月 |
5 |
308 |
13 |
4.同里中学时期(1956年至今)
1956年7月,仁美中学正式由私立改为公办,同时更名为同里初级中学。当时同里中学为初中双轨,共6个班,学生总数为330余人。
国家接管后的同里中学获得了新生。学校认真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走向社会,深入工厂、农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积极向上、知识丰富、有劳动技能的有用人才。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学校除招收本地区和屯村、金家坝的学生外,还向黎里、盛泽等地招生,班级数翻了一倍多,共有13个班级,学校还辟有仓场弄、章家浜宿舍和食堂。1962年后,学校恢复双轨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67年,在“文攻武卫”的口号下,社会上出现了武斗,同里中学的一名教师在武斗中死亡。1968年学校开始复课。1966、1967、1968届学生被下放到同里、屯村、金家坝等地。1968年8月,经县文教局和镇政府批准,原同里育青民办中学并入同里中学。学校一度改名为同里镇工农五七中学,由米厂派“工宣队”进驻。
1969年2月,吴江中学在同里中学设一个高中班,主要招收同里地区的学生,1970年7月该班学生毕业,同年又招收第二届高中生,从此学校逐步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0年8月,更名为同里中学。同时,初中班级猛增,一个年级多达六七个平行班。当时师资奇缺,学校曾向社会借调了一批人,以充实师资力量。
学校曾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1974年,学校开辟了九里湖农场,占地近30亩,集种、养于一体,并雇有2名专职人员。80年代初,农场停办。
1977年,同里中学有21个班级,学生1000多人,教职工近百人。镇政府将原第二小学(富观街小学)的校舍划归同里中学,建立分部。
1981年,由学校理化教研组设计制作的“单根导线切割磁力线演示仪”在中国物理学会举办的广州展览会上荣获三等奖。
1986年,学校进行了第一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共评出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29名。1989年,学校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和省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
1992年10月2日,学校开展“庆祝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特为此题词:“崇德、明志、好学、力行。”
1997年8月,同里中学和同里第二中学合并,同里中学的规模逐渐扩大。
1997年,同里中学教育现代化进程开始。拓宽校园,在东面原操场上新建了两幢四层教学大楼,有24间教室。到2000年,学校占地44798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1367平方米,建立和完善理化生实验室5个,仪器室10个,音乐、美术、劳动等专用教室7个,图书室1个,图书42816册,阅览室2个,40台电脑的微机教学室1个,56座的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投影仪34台。学校还装备了闭路电视系统,建成了学校主页。
2000学年度,同里中学有班级30个,学生1432人(初一456人,初二418人,初三300人,高一93人,高二56人,高三109人),教职员工118人,专任教师82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33人)。
表15-7 同里中学历任主要负责人名录(2005年止) |
学 校 名 称 |
姓 名 |
职 务 |
任职时间 |
私立同文中学 县立吴江中学分校 |
薛公侠 |
校长 |
1942年~1944年 |
县立吴江中学第二院 |
严万里 |
校长 |
1944年~1945年8月 |
县立吴江中学第二院 |
金仲禹 |
校长 |
1945年~1947年7月 |
私立仁美中学 |
费家骍 |
校长 |
1947年7月~1950年1月 |
私立仁美中学 同里初级中学 |
任传济 |
校长 |
1950年1月~1958年5月 |
同里初级中学 同里中学 |
胡宝璠 |
校长、书记 |
1958年5月~1972年1月 |
同里中学 |
杨信忠 |
校长、书记 |
1972年1月~1982年8月 |
同里中学 |
刘修律 |
校长 |
1982年1月~1986年5月 |
同里中学 |
沈才余 |
书记 |
1982年8月~1996年8月 |
同里中学 |
薛春明 |
校长 |
1986年5月~1987年8月 |
同里中学 |
陆永欣 |
校长 |
1987年8月~1990年8月 |
同里中学 |
吴祝民 |
校长 |
1990年8月~1995年8月 |
同里中学 |
单振立 |
校长 |
1995年8月~1996年8月 |
同里中学 |
史永康 |
校长、书记 |
1996年8月~2002年8月 |
同里中学 |
杨佰良 |
校长、书记 |
2002年8月~2004年8月 |
同里中学 |
钱火金 |
书记 |
2004年8月 |
同里中学 |
傅伟荣 |
校长 |
2004年8月 |
附:
1.同里第二中学
位于同里镇西南。1982年正式成立,校名为同里公社中学。1986年8月更名为同里第二中学,1997年同里中学与同里第二中学合并,同里第二中学撤销。
在办学的十多年中,该校以质量达标,向管理要质量,率先在全市(县)教育系统中实行目标管理,形成良好校风。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市初级中学中名列前茅。校长史永康,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江苏教育》第九期刊登两篇专题文章,推广该校办学经验。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1992年被评为苏州市德育教育先进学校。该校历任主要负责人有陆永欣、史永康、钱火金。
2.育青民办中学
1955年,樊刚(祖籍广东)以部队转业费资办。最初在松陵镇,开始称为育青民办初中补习班,1956年7月迁至同里,校址在人民广场西侧尤家弄中(现嘉荫堂及原印刷厂旧址)。1957年8月,经县文教局批准,正式定名为同里育青民办中学,1959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当时学生全部来自吴江县。以后,校址几经迁移。1968年,经吴江县文教局及同里镇人民政府批准,该校并入同里中学。时有教师8名,学生近200人。
二、同里初级中学
同里初级中学前身是屯村公社农高中,创建于1970年8月,校址在今厍头圩杀人浜东。建校时仅有几间平房,一个班级。1971年9月,增加到两个班级。1973年9月,学校始设初中班和高中班,同时更名为屯村中学,学校迁到现屯村社区西南面的王基角处。1985~1992年间,学校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1998年,由屯村镇政府投资,在屯村花泾浜建造新校舍,1999年5月新校舍正式启用。2002年7月屯村中学更名为同里初级中学。据2000年统计,学校占地30071平方米,建筑面积7056平方米。除了普通教室外,学校还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3个,音乐室、美术室等专用教室2个,另外还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184座阶梯教室1间,配有56台微机的多功能网络教室2间。学校设有运动区,建有250米标准环形跑道及篮球场、足球场等。学校有教职员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本科17人,大专35人,中师、高中及以下5人)。有班级21个,学生1021人(初一358人,初二401人,初三262人)。学校以其较高的办学水平,稳定的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200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2004年被评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和北大附中远程教学示范学校。
表15-8 同里初级中学历任主要负责人名录(2005年止) |
学 校 |
姓 名 |
职 务 |
任职时间 |
屯村中学 |
金民海 |
校长、书记 |
1973年8月~1986年8月 |
屯村中学 |
詹耀中 |
校长、书记 |
1986年8月~1992年8月 |
屯村中学 |
沈红钢 |
校长、书记 |
1992年9月~1995年8月 |
屯村中学 |
诸雪林 |
校长 |
1995年8月~1996年8月 |
书记 |
1995年8月~1997年8月 |
屯村中学 |
傅伟荣 |
校长 |
1996年8月~1999年8月 |
书记 |
1997年8月~1999年8月 |
屯村中学 |
王如荣 |
校长 |
1999年8月~2002年8月 |
屯村中学 同里初级中学 |
王如荣 |
书记 |
1999年8月~ |
同里初级中学 |
潘明明 |
校长 |
2002年8月~ |
表15-9 1986~2003学年同里(屯村)中学教育情况表 |
学年 |
学区 |
初 中 |
高 中 |
教职工 (人) |
班级 (个) |
学生 (人) |
各年级学生(人) |
班级 (个) |
学生 (人) |
各年级学生(人)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1986 |
同里镇 |
7 |
372 |
108 |
112 |
152 |
6 |
311 |
113 |
105 |
93 |
75 |
同里乡 |
18 |
861 |
265 |
317 |
279 |
|
|
|
|
|
46 |
屯 村 |
16 |
649 |
199 |
241 |
209 |
|
|
|
|
|
59 |
1989 |
同里镇 |
5 |
211 |
90 |
92 |
29 |
6 |
270 |
88 |
75 |
107 |
72 |
同里乡 |
18 |
697 |
254 |
231 |
212 |
|
|
|
|
|
66 |
屯 村 |
14 |
636 |
265 |
235 |
136 |
|
|
|
|
|
53 |
1992 |
同里镇 |
6 |
277 |
87 |
99 |
91 |
6 |
194 |
87 |
73 |
34 |
74 |
同里乡 |
22 |
1057 |
466 |
355 |
236 |
|
|
|
|
|
91 |
屯 村 |
17 |
875 |
309 |
301 |
265 |
|
|
|
|
|
57 |
1994 |
同里镇 |
6 |
270 |
98 |
88 |
84 |
5 |
178 |
45 |
56 |
77 |
74 |
同里乡 |
27 |
1273 |
440 |
386 |
447 |
|
|
|
|
|
87 |
屯 村 |
18 |
904 |
346 |
288 |
270 |
|
|
|
|
|
58 |
1995 |
同里镇 |
6 |
255 |
74 |
94 |
87 |
5 |
157 |
61 |
41 |
55 |
71 |
同里乡 |
25 |
1183 |
373 |
446 |
364 |
|
|
|
|
|
88 |
屯 村 |
17 |
856 |
252 |
344 |
260 |
|
|
|
|
|
57 |
1996 |
同里镇 |
6 |
236 |
69 |
74 |
93 |
5 |
167 |
65 |
62 |
40 |
70 |
同里乡 |
20 |
933 |
119 |
368 |
446 |
|
|
|
|
|
86 |
屯 村 |
15 |
733 |
151 |
252 |
330 |
|
|
|
|
|
57 |
1997 |
同里镇 |
18 |
780 |
174 |
182 |
424 |
7 |
274 |
161 |
53 |
60 |
122 |
屯 村 |
11 |
508 |
112 |
145 |
251 |
|
|
|
|
|
57 |
1998 |
同里镇 |
16 |
655 |
308 |
168 |
181 |
8 |
314 |
119 |
147 |
48 |
112 |
屯 村 |
12 |
524 |
270 |
110 |
144 |
|
|
|
|
|
57 |
1999 |
同里镇 |
19 |
890 |
421 |
302 |
167 |
7 |
312 |
57 |
113 |
142 |
122 |
屯 村 |
16 |
778 |
400 |
267 |
111 |
|
|
|
|
|
56 |
2000 |
同里镇 |
24 |
1175 |
458 |
419 |
298 |
6 |
261 |
95 |
56 |
110 |
116 |
屯 村 |
21 |
1017 |
354 |
399 |
264 |
|
|
|
|
|
59 |
2003 |
同里镇 |
22 |
1085 |
332 |
348 |
405 |
8 |
412 |
98 |
170 |
144 |
113 |
屯 村 |
18 |
813 |
259 |
280 |
274 |
|
|
|
|
|
54 |
第四节 职业教育
同里镇职业技术教育开创甚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里自治学社附设理化讲习所,半年即可毕业。翌年,同里自治学社改设法政讲习所,同里丽则女校开办艺术专修科,皆仅一届。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丽则女校开设师范本科班,1915年7月停办。据《吴江县志》记载,这是吴江县师范教育的开端。
同里公社农业中学,1958年开办,校址在章家浜。学生主要来源是高小毕业或相当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少年。修业年限为三年,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知识四门课程,实行全日制学习。1961年迁至上元街育青民中校园内。1962年6月底停办,时有3个班级,教工5人,100余名学生。
同里镇农业中学,仅办一年,校址在退思园内。
1984年,同里公社中学(即后来的同里二中)始设职业高中班——财会班。学制三年(二年学习,一年实习),设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会计原理、财会经济法、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珠算及微机等课程。面向全县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1986~1987年曾办过两届电子专业班,以后仍为财会专业。
1993年开始,同里中学开设美术职业高中班,学制三年(二年学习,一年实习),课程设置除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课外,专业课方面主要设有彩色、素描、三大构成、平面广告、POP广告、模型设计制作、室内设计、效果图、图案、美术字。开班时间虽短,但教学效果显著,学生作品曾在吴江市美术展览上获奖,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2名;1994年承担“江苏新型建筑材料厂产品展示室”的设计制作和中国旅游节江苏厅吴江馆模型设计;1995年,设计制作了吴江市中小学运动会大型会标,学生作品先后在《吴江报》、《苏州日报》上发表多幅;书法美术全国展览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书法美术香港展览获一等奖1名。1995年,吴江市教育委员会认定为“艺术职业高级中学”。
表15-10 1994~2000年同里镇职业教育情况一览表 |
年 度 |
学 校 |
班级(个) |
学生(人) |
1994 |
同里中学 |
2 |
47 |
同里二中 |
3 |
158 |
1995 |
同里中学 |
2 |
42 |
同里二中 |
3 |
142 |
1996 |
同里中学 |
2 |
29 |
同里二中 |
3 |
111 |
1999 |
同里中学 |
2 |
28 |
2000 |
同里中学 |
2 |
28 |
第五节 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根据中央文件和法规,同里和屯村党委、政府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同里镇政府先后下发了3个文件,召开全镇性会议4次,提出了1991年同里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达标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调整了学校布局,镇第二小学并入镇中心小学,3所农村联中全部合并到同里第二中学,22所村小合并为19所。镇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还大力开展“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全力以赴,在学校内部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991年,同里、屯村分别通过了吴江县和苏州市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验收。1992年,又通过了江苏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验收。其后,上级部门每年都对学校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进行年审。
表15-11 1992年同里、屯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情况一览表 |
项 目 |
同 里 |
屯 村 |
小学 |
中学 |
小学 |
中学 |
学龄(人) |
2226 |
1395 |
1263 |
919 |
已入学数(人) |
2226 |
1360 |
1263 |
874 |
入学率(%) |
100 |
97.5 |
100 |
95.1 |
辍学率(%) |
0.19 |
0.2 |
0.44 |
1.7 |
毕业生(人) |
578 |
316 |
337 |
206 |
全科合格毕业生(人) |
555 |
212 |
320 |
135 |
毕业生合格率(%) |
96.1 |
67 |
95 |
65.5 |
体育合格毕业生(人) |
569 |
313 |
322 |
197 |
毕业生体育合格率(%) |
98.5 |
99 |
95.5 |
95.5 |
专任教师(人) |
126 |
68 |
94 |
41 |
合格专任教师(人) |
117 |
55 |
80 |
37 |
专任教师合格率(%) |
92.9 |
80.9 |
85.1 |
90.2 |
校长培训率(%) |
100 |
100 |
100 |
100 |
校舍面积(平方米) |
11402 |
8126 |
9081 |
3937 |
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平方米) |
4.96 |
6.1 |
5.74 |
4.5 |
图书(册) |
19925 |
21382 |
14296 |
13125 |
学生人均图书(册) |
8.67 |
16 |
9 |
15 |
教学器材(万元) |
11.7 |
8.98 |
6.04 |
4.07 |
国家所拨经费(万元) |
69.7 |
50.01 |
26.84 |
20.73 |
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基金(万元) |
65.81 |
42.92 |
表15-12 2001~2002年同里镇义务教育情况一览表 |
项 目 |
同 里 |
屯 村 |
小学 |
中学 |
小学 |
中学 |
学校(所) |
14 |
2 |
14 |
2 |
班级(个) |
105 |
46 |
96 |
42 |
在校学生(人) |
4004 |
2286 |
3751 |
2078 |
平均每班容量(人) |
38 |
50 |
39.1 |
49.5 |
学龄数(人) |
4004 |
2288 |
3702 |
2078 |
已入学数(人) |
4004 |
2286 |
3702 |
2078 |
入学率(%) |
100 |
99.9 |
100 |
100 |
年内辍学学生(人) |
0 |
6 |
0 |
2 |
辍学率(%) |
0 |
0.26 |
0 |
0.1 |
实际毕业学生数(人) |
730 |
559 |
796 |
815 |
毕业率(%) |
100 |
97..5 |
100 |
99.63 |
专任教师(人) |
211 |
120 |
187 |
128 |
教师学历达标率(%) |
97.2 |
97.5 |
100 |
96.1 |
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平方米) |
5.2 |
7.27 |
5.06 |
8.2 |
学生人均图书(册) |
22 |
20 |
21 |
21 |
7~15周岁残废儿童入学率% |
98 |
100 |
教育经费财政拨款(万元) |
970 |
1095 |
财政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百分比(%) |
33.98 |
30 |
第六节 教育现代化乡镇的创建
1992年,同里、屯村分别通过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后,根据吴江市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进入了创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两镇分别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任领导、分管镇长具体负责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规划,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屯村镇把20所农村小学合并为5所,同里镇原有的两所中心小学和两所中学分别合并成一所中心校小学、一所中学。各校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校舍建设和教育设施得到了加强,专用教室各项设施配备齐全,除“三机一幕”(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银幕)进入教室外,还建立了微机室、语音室,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同里镇创建教育现代化总投入为1421万元,屯村镇投入了1700多万元。1998年,同里、屯村分别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验收,1999年11月,两镇又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乡镇的验收。
表15-13 1999年11月同里、屯村教育现代化情况一览表 |
项 目 |
同 里 |
屯 村 |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
9.28年 |
9.38年 |
18~21周岁青年中大专以上学历比例 |
16% |
12.68% |
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 |
157人 |
160人 |
每万人中高中(中专等)以上学历人数 |
2179人 |
1866人 |
建国后出生的青壮年非文盲率 |
99.21% |
99.37% |
乡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 |
8.2% |
9.65% |
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 |
100% |
100% |
每所小学平均服务人口 |
3604人 |
3714人 |
小学“三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 |
100% |
100% |
残疾儿童入学率 |
100% |
100% |
初中入学率 |
100% |
99.51% |
初中毕业班毕业率 |
100% |
100% |
上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93.22% |
100% |
上届高中毕业生省级会考全科合格率 |
93.62% |
- |
从业人员培训率 |
44% |
51.9% |
电教应用 |
广泛 |
广泛 |
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
95% |
96.9% |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
98.3% |
100% |
初中专任教师达标率 |
95.6% |
96.15% |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标率 |
85.7% |
- |
成教专任教师达标率 |
100% |
100% |
上年度乡镇教育经费总额 |
1292.76万元 |
709.51万元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成人初等教育
一、民众教育馆
民国18年(1929年),同里创建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具有民众教育的性质,除了阅报、办壁报外,也举办夜校,进行识字教育、文化补习等活动。还经常不定期的组织演讲会,宣传科普知识。
二、扫除文盲工作
1949年4月底,同里解放,同里区立即配备业余教育专职人员,在农村开办冬学,教育对象主要是农村青壮年干部中的文盲,后改称民校,又称夜校。
1951年,同里镇工会办起职工夜校,校址在退思园内宅的十楼十底。夜校开设的扫盲班配备了专职教师1名,同时以能者为师,聘请群众教师,学习推广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
1952年上半年,县人民政府在松陵镇举办扫盲实验班,全县七镇共选出识字不足500的工会积极分子首先入学,参加者有320名,其中同里镇选送76名。
1954年开始,同里镇广泛开展扫除文盲的宣传教育,扫盲工作取得空前成效。1958年同里人民公社成立,公社配备兼职扫盲干部1名,各生产大队另配有1名领导兼职分管扫盲工作。主要抓青壮年的识字教育,教员由各大队小学教师兼任,要求识字量在500字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处于停顿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扫盲工作又掀高潮。1980年,同里公社配备业余教育辅导员。同年2月,成立扫盲突击分队,由24人组成。突击分队深入各生产大队,广泛开展农村青壮年的扫盲工作。做到农村队队有夜校、文盲人人有课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后几年,扫盲工作持续开展,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其中农村栅桥村非文盲率为99.05%,市镇南新街非文盲率达99.66%。
据1993年的统计,同里镇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为97.34%,达标行政村24个,达标率为100%。1994年,通过江苏省扫盲工作检查,扫盲巩固率为100%。同里镇的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被评为省级先进。此后,又在农村开展了各类培训活动。同里镇因成功开展了农村妇女“双学”(学文化、学技术)活动而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单位。
|
总人数 |
15~40岁 |
13~14岁 |
15~43岁 非文盲率(%) |
人数 |
文盲人数 |
人数 |
文盲人数 |
其中丧失学能 |
农村 |
13168 |
12618 |
1379 |
550 |
3 |
3 |
96.41 |
市镇 |
3667 |
3508 |
64 |
159 |
|
|
98.26 |
合计 |
16835 |
16126 |
1443 |
709 |
3 |
3 |
96.91 |
三、职工业余教育
在开展扫除文盲工作的同时,1954年职工业余学校开设政治短训班。当时,办有初小、高小年级共有7个班,专职负责人1名。有的企业自己单独办班。1960年,国家遭受暂时困难,入学职工锐减。1964年上半年,职工业余学校开始按“结合生产、全面安排、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办学原则不断发展。1965年下半年,职工业余学校结合文化技术教育,全面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
“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业余学校被迫停止。
1975年后,工会活动逐渐正常,职工业余教育再度复兴,但教学形式已逐步趋向中等教育及专业技术培训。
第二节 成人中等教育
1975年,同里镇职工业余学校恢复,开设初中文化和机械、电子技术中专课程。1981年,掀起初中文化补课热潮,主要课程为语文、数学。形式多样,有的为大企业自办,也有小企业单位的职工集中职校,最多的时候达9班。职校还开办业余高中,开设文、理两班。此外还有各类短期培训班,基本上是利用晚上及周末的休息时间上课。其时,有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大都是聘请的同里中学教师。
1985年,同里乡镇合并。是年,开办行政管理专业班,入学者均为乡镇机关干部和各单位骨干,有20多人。1986年开设机械专业班,学员有30人。
1988年3月,同里镇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校”,校舍租借工会职工业余学校。
1988、1989、1992年,先后开办了机电、化工、外贸经济等电视中专班,学制一般为三年,全日制办学形式,属苏州市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每班30余人。1990年开设企业管理专业班(业余)。这一阶段,学校配有专职教师4人。
1997年8月,成人教育中心校搬迁到新育路原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校内,占地约5.2亩,建筑面积1262平方米。同年,成教中心校设置全日制艺术职高班2个,配有教职工7人。2002年学校开展了电脑、会计电算化、种植、养殖等各类培训,约有8000多人次参加培训,2003年参加培训的达1.1万人次。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
1976年3月,吴江电机厂(同里)开办“七二一”工人业余大学。18日,开学典礼在镇工人俱乐部举行,县经委和文教局的领导出席典礼。首届学员40多人,于1977年12月结业。
1979年,国家广播电视大学开办。经苏州地区教育局批准,同里镇设立一个教学班,开设电子、机械两个专业,收看电视大学的课程,并请苏州市电大、苏州地区电大、苏州职大、江苏师范学院的教授及冶金机械厂的高级工程师担任辅导老师。学员参加电大组织的统一考试,教育质量名列省市前茅,多次被评为苏州地区和江苏省的先进教学班。其中杨建明、顾熊田两名学员被评为省优秀学员,他们的毕业设计均被评为省优秀设计。1982年7月,同里镇首届电大生毕业。其中毕业28人,结业3人。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部分学员走上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
1987年2月15日,屯村“吴江胀管器厂·吴江化工设备厂职工大学”开学,开设“机械工程”专业,学制二年。当年招收学员30名。
1998年初,同里成教中心校开始办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务,1999年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务站”。同年开办2个经济管理大专班。2000年和2003年,先后开办二年制财会大专班各1班。
第四章 科技
第一节 科学普及
解放前,同里先后出版了十余种报刊,提倡平民教育,宣传科学、卫生等知识。民国9年(1920年)创办的《同川学会》杂志,设有科学栏目。民国18年同里设立民众教育馆,对民众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民国20年4月12日,范系千宣讲《水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水的认识。
解放后,科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50年代中期,同里区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面向广大农民,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化肥、农药的使用,帮助农民进行优良品种的繁殖及选留,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等。50年代末,米业、油料加工业及传统手工业的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6年,政府专门设立科技办公室,配备助理,同时成立了同里镇科学技术协会。从1989~2003年,连续15年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周活动(每年一次),利用广播、黑板报、图片等对广大群众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2000~2003年,每年都在退思广场开展大型科学普及展览,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驻足观看。同里镇街道及各社区都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的分会,对居民进行科普教育,每年开办科普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近千人次。1997年,同里镇通过吴江市科委等部门的检查验收,成为“吴江市科技先进镇”。1998年,同里镇又获得“苏州市科技文明镇”荣誉称号。
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实施科技扶贫,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其项目主要有会计电算化、电脑、种植、养殖、消防安全、环保等。2001~2003年每年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0多期,有8000多人次参加。2000年11月,同里张塔村二组农民凌晓华在江苏省科协、科技厅、农林厅、卫生厅、农科院联合举办的“红太阳”杯百万农民学科学知识竞赛中荣获特等奖。
第二节 科技研究
一、工业科技
清末民初,同里已出现了利用柴油机动力碾米,1914年同里开始出现电灯,随后又出现了第一台电话交换机。
20世纪50年代末,同里镇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国营同里米厂成功地实行稻谷加工连动化生产一条龙,成为当时省内同行业中机械化程度最先进的企业。1960年,省粮食厅组织省内部分粮食加工厂、米厂工作人员来同里米厂参观学习。1965年,同里油厂采用千斤顶榨油。1969年油厂进行了技术革新,采用蒸气加热等科学方法,形成了一条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使工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业产量也比原来翻了两番。70年代,同里电机厂与上海电气成套自动化研究所合作,成功地研制出了3KG·M宽调速直流伺服电机,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1977年1月,同里电机厂召开“全国小型直流电动机新结构、新技术经验交流会”,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电机的主要生产厂家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同时,同里电机厂还成功试制了JD11-4型矿用调度铰车及配套的11-4KW防爆电机,并受到国家煤炭部的重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同里镇各企业进一步重视科学技术。1994年,同里爱富希建材有限公司被批准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江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也被批准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至2005年,同里镇共有9家民营企业被批准为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在此期间,同里镇有许多科研项目被列入江苏省科技发展计划。此外还有一些科研项目在省市乃至国家的科研评比中获了奖。
1985~1999年同里镇共有30项科研项目获得吴江市(县)科技进步奖。
1985~2005年同里镇共有23项技术申请了专利。其中建材有限公司受理5项。北联村四组木工邹冬生的“雨感自动关窗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产品名称 |
生产单位 |
获优(奖)名目 |
CT811高压瓷介电容器 |
吴江晶体管一厂 |
1985年苏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
1984年吴江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
复方硝苯吡啶片 |
吴江制药厂 |
198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
螺旋藻营养液 |
吴江制药厂 |
1986年吴江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
脱氧核苷酸钠原料及片剂 |
吴江制药厂 |
1989苏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
贵稀金属表层保护膜及其工艺 |
吴江眼镜一厂 |
1990年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
硫化物产品 |
澄湖化工厂 |
1991年江苏省环保科技进步奖 |
磺化酞菁鈷脱硫醇催化剂 |
同里石油催化剂厂 |
1992年苏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爱富希牌”FC纤维水泥加压板 |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
1987年苏州市四等科技进步奖 |
1990年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LCFC板 |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
省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
NALC板 |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
1999年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
二、农业科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里镇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各村设农业辅导员,负责提供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新品的推广等农业科技情报。1962年,公社成立同里农业科技推广站(简称“农科站”),各大队辟有农业科学试验田,开展农业科研活动。70年代,同里万红大队宋其铭进行高梁稻试验成功,使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该科研项目在1978年召开的江苏省科学大会上获得科技成果奖,宋其铭也因此于1978年4月2日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在屯村开始进行三麦、油菜免耕法的试验,经过几年的努力,试验成功。1982年,同里大面积推广三麦、油菜免耕法,获得成功。该项栽培技术在苏州市范围内是领先的。采用免耕法,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项种植技术不久就在全县、市范围内推广。1984年同里镇成立农业公司,设农业技术推广站,广泛宣传农业科学技术。1989年,同里镇开始进行栽桑养蚕的试点工作,一举获得成功,1990年迅速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开来。在农村科技活动中,群益村和三友村先后被评为1989年度和1990年度吴江县级科技进步先进村。1999~2001年,同里镇“高密度、高速度生长深水栽培蔬菜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被列入江苏省农业科技计划项目。2002年同里镇中草药科技示范基地被评为吴江市五个科技示范基地之一,其中中草药“白花蛇舌草”等10多个项目被列入吴江市科研项目。
三、其他科研
1.“同里古镇生活污水的收集与研究”2000年列入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南京工业大学吕伟娅副教授为该项目主要负责人,于2003年在南京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2.同里镇各中小学均设立教科室,指导师生的科技工作。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宣传,橱窗内展出科普文章及图片,征订《科学大众》等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金钥匙”杯科学竞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同里是一个旅游胜地,各类景点较多,在修复过程中,聘请有关专家对施工队伍进行科技指导,使工匠们在施工过程中逐渐掌握园林建筑的技艺,从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人才。1984年7月,退思园的修复工作获得吴江县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