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7 10:40:01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8081
唐代,同里的屯村地区就有驻兵。自南宋绍兴初同里开始设巡检司,管辖同里、屯村及金家坝部分地区,以后一直沿袭至清末,其间约800年。民国以后,同里断断续续的有一些驻军。
同里人民有着抗击侵略者、保卫家乡的光荣传统。明代嘉靖年间的抗倭、明末清初的吴昜抗清、抗战期间的对日斗争,解放后的剿匪,都在同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解放后,地方先后实行志愿兵役制、义务兵役制、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兵役制,同里每年都为国家输送合格兵源。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应征入伍,并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英勇作战,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解放后开始组建民兵,民兵组织不断加强,在地方的“三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章 驻军
第一节 清代及清代以前驻军
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十四子李明被贬为苏州刺史时,在屯村驻兵镇守,易名屯市。宋建炎二年(1128年),驻跸长桥,守将臣师古,遣部将赵禹屯屯市。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遣其弟士德据吴江,分兵谭道济寨守屯村东关,控扼秀州、松江二要冲。
南宋绍兴初,同里始设巡检司。同里巡检司管辖今屯村、同里及金家坝部分地区。设巡检1名,负责招收“土军”(地方壮丁),教习武艺,巡防盗贼。巡检官每年俸禄42石2斗3升7合5勺糙米。后元朝承袭宋制,同里巡检司设巡检1名,秩九品,给官田1顷(100亩),俸钞银子10两,下设司吏1人。明朝巡检从九品官,初授将仕佐郎,后升授登仕佐郎,每年俸米60石。下设司吏1人,配备弓兵30名。清朝巡检官从九品,授登仕佐郎,每年俸银31两5钱2分,从乾隆元年(1736年)起,又给养廉银60两。下有攒典1名,弓兵17名,皂隶2名。宣统三年(1911年)同里设自治公所,实行自治,废巡检司。
宋、元、明时,同里巡检司署建在玉清洞真观(即大庙)西首。明洪武二年(1369年),巡检张保儿重修司署,火毁后,司署或租民房,或借庵观。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巡检刘衡珠在西柳圩建司署。雍正、乾隆年间,里人捐资进行了重修。
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绿营兵都称汛,其驻防巡逻地区称汛地。同里汛,有汛房3间,巡兵6名,巡船1艘。屯村汛,有汛房3间,巡兵6名,巡船1艘。另外,清代左哨把总署起初设在同里,租居民屋,后移驻县城都司署后,有巡兵2名,巡船1艘,坐马2匹。外委千总把驻屯村市,租赁民房,兼协防震泽县汛,随巡兵1名,马1匹。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驻同里。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撤离。
同治十三年,驻防吴江的清军里河水师淞南营前哨驻同里九里湖。
此外,同里又设水栅,初建无考。嘉庆十一年(1806年),巡检陈锡华改独木栅为马鞍栅,有姚家湾、东溪桥、汤家桥、富观桥、万贤桥、三元桥、江桥、长纤路8处。同里巡检司管辖的水栅还有屯村东桥、中桥、西桥3处。此类水栅,每日“辰启酉闭,设以防御,亦一镇之捍卫也。”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清末,同里镇已有民团存在。民国2年(1913年)7月,吴江县行政公署组织保卫团,编为3个中队,其中第三中队分布于芦墟、同里、北厍、屯村等地,后无形消失。民国12年军阀齐燮元、卢永祥为争夺对上海的控制权,影响到同里。同里镇民团每晚8时列队巡逻,晚10时、凌晨2时,再次巡逻。民国16年3月5日,北伐军刘峙部前锋到达同里,后继续向谢江前进。同年3月11日,直鲁联军165旅第3混成团1营1连及孙传芳的联军第13旅25团2营6连,由苏州调同里驻防,第165旅旅长赵亨宝同日到同里。3月17日,驻同里的直鲁军165旅岳团移至夹浦桥。3月21日,北伐军进驻同里。3月22日,从松江方面败下来的直鲁联军骚扰同里,何嘉禄部义勇军200余人至同里追击,后驻同里。民国23年5月,吴江临时保卫团第3中队8分队驻同里、屯村、周庄,直至抗战前夕。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0月,国民党军委会别动军忠救军5团1营驻同里。是年冬,国民党第21军145师434团1个营驻防同里。
民国36年3月18日,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第29军官总队部移至县城,第23、24中队驻防同里。6月4日其队员周天泉等5人,轮奸小学教师邹月娥致死,发生了轰动全国的“邹月娥惨案”。6月底,中训团结束训练,大部分成员遣散回原籍。
民国38年2月9日,联勤总司令部第252医院,奉令调驻吴江,担任伤员的收容治疗工作。随院迁来伤员1000余人,后从吴江移驻同里。
民国38年4月,国防部青年报国团江南第2义勇总队2大队1中队驻吴江同里,不久就逃离吴江县。
附:日伪军
民国27年1月31日(1938年农历正月初一),日军入侵同里,同里沦陷。日军一个小队进驻同里南濠弄小学。据1990年版《吴江县大事记》载:“民国27年3月28日,吴江汪伪维新政府成立,下设绥靖部。其中,第二区司令部设在同里。”民国31年4月,伪陆军3师教导旅驻同里。
第三节 解放后驻军
1949年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260团小分队进驻同里,同里解放。接着,部队往屯村方向追击匪徒,屯村解放。
1949年6月,解放军某部86师进驻同里镇,同时,解放军华东警备8旅3营进驻同里。以剿匪任务为主,同时协助地方党政部门开展工作,建立并保卫区、乡政权,于年底撤离。
1967年3月,解放军6307部队支左小分队进驻同里,开展“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工作,年底撤离。
第二章 兵事
第一节 明清兵事
一、抗击倭寇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倭寇由昆山进犯吴江。知县杨芷派飞舰截断上游,阻止倭寇西窜,击杀倭寇18人。翌年,倭寇进犯黎里、同里,杨芷率水兵战船尾随跟踪,并会同嘉兴浙军在王江泾战倭寇,擒斩倭寇22人。
据《屯村志》记载,明嘉靖时,屯村有一个叫许昶的人,有膂力,在抗击倭寇时被推选为队长。一日,倭寇已至严舍(位于屯村东北角)将犯屯村。他驾小舟击歼其前锋,其余的倭寇因害怕而全部逃退,使屯村集镇免受了倭寇的劫掠。
二、吴昜抗清
吴昜,字日生,别号惕庵,松陵镇柳胥村人。少负才气,兼好兵法。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中进士,看到朝廷政治腐败,乱象已成,不愿为官,遂未参加谒选就回家了。第二年,京师失守,清帝即位,五月明福王朱由崧(即弘光帝)在南京建立小朝廷,吴昜写了“讨贼复仇”四个大字贴在自己的门上,作为誓词。同时又作了《恢复中兴末议》四篇,准备抗清复明。年底,他从苏州出发,第二年农历正月到扬州,谒见督师史可法。史可法很赏识吴昜,推荐他做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纪军前。不久,吴昜奉史可法之命,到苏州筹集粮草。不料他才到江南,就传来扬州失守、史可法阵亡的噩耗。吴昜即指挥战舰,驶往吴江,移军东太湖,与好友孙兆奎商议反清事项,于顺治二年(1645年)农历六月初一树旗起义,建立江南第一支义军,吴昜被推为首领,三天内招募3000士兵,驻扎在长白荡,准备先收复吴江。六月十一日,吴昜侄子吴鉴被明县丞朱庭佐捕杀。吴昜带4名义军,夜闯县衙擒获朱庭佐,十二日晨,由吴鉴之父将朱庭佐斩首。吴昜夜闯县衙擒杀降清县丞朱庭佐后,屯军长白荡。八月,清吴胜兆征讨吴昜,被打败。第二天,清军冒大雨向他进攻。因没有设防,全军覆没,吴昜的父亲、妻子投河自尽,他孑然一身逃命。顺治三年,重整旗鼓。这年元宵节,他第二次攻入县城,杀清知县孔允祖。江宁巡抚土国宝派副将汪茂功来征讨,八百清军无一生还。清廷闻讯,即派清兵前来歼击。三月二十六日双方交战,吴昜的军队一举击败清兵,溃兵退止庞山湖,吴军追击40里。隆武帝得捷报后,下诏授吴昜为兵部尚书,晋封忠义伯。不幸的是于当年农历六月初在嘉善被捕,十五日壮烈牺牲在杭州,年仅35岁。里人哀其忠义,在九里湖滨的北摄圩立祠庙,小屋一间,刻石像树壁间,以留纪念。当时,因惧清廷禁毁而祸及乡人,故隐称为吴日(生)夫人庙(此庙在民间因谐音讹称为渔夫庙)。此庙现已坍,仅剩一块约40平方米的宅基地。1907年,陈去病特写“吴长兴伯传”一首,刊入他所编印的《吴长兴伯集》之首。1929年又增补一次,改名《长兴伯吴昜传》。中国统计学权威、最早翻译列宁著作的译作者、同里籍人士金国宝曾吟下一首七绝:“同里湖通九里湖,孙(孙兆奎)吴(吴日生)于此拒东湖。南风不兢英雄死,野寺而今聚勃始。”
三、乙酉同里兵灾
清顺治二年(1645年,农历乙酉年)六月,清兵进同里,同里遭兵祸。六月二十六日,清兵在东溪桥两岸夹攻湖船,船民死50多人。八月二十六日,清兵冲入长白营,屯村湖一带被害乡民不计其数。其时妇女的遭遇更为惨烈。里人太学生马捷之妻,因乘船避兵在九里湖遇清兵,遂投于水。清兵把她钩起,许氏大骂清兵,被清兵杀害,两个船夫也同时被杀。里人陈启瀛及其妻沈氏路遇清兵,启瀛被杀,沈氏藏于竹林之中,后被清兵搜捕,沈氏持竹与清兵对抗,清兵断其腕,并将其左臂断为两截,右臂断为七截,真是残忍之极。据嘉庆《同里志》记载,乙酉年被清兵杀戮的妇女就有10多人。
四、太平军进驻同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十三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建立了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苏福省。四月二十四日(6月13日)攻克吴江县城。
清朝官绅组织反动武装,妄图与太平军对抗。早在四月底,同里镇在同里巡检司、士绅的发起主持下,成立民团、圩团及练勇、保卫局等地方武装,招募团勇一百余名,并借调雪巷巨富沈仲廉拥有的私人护院武装,号称“济勇”,拥有大炮8座,分别驻守在庞山湖东口的塔婆庵(称水营)和庞山湖南口的王家木桥、长生桥(称旱营)这两处由运河到同里的水陆要隘,妄图阻止太平军进驻同里。
五月初九日(6月27日)起,太平军用船五六只,四五十人的小部队向同里塔婆庵与王家木桥前哨作过多次试探性进攻。五月十一日(6月29日),太平军战士9人被同里的地方武装捉拿,并杀害于同里巡检司司署前。十四日(7月2日)又有2人被俘。十六日(7月4日)黎明,太平军三四百人至王家木桥与团勇、圩勇等地方武装进行战斗。战斗中,太平军战士2人牺牲,而地方武装中新招募的圩勇哄逃,几至大败。太平军即刻撤离。十八日(7月6日)黎明,太平军数百人用门窗搭浮桥,在王家木桥又与地方武装进行战斗。由于同里比较富裕,保卫局筹饷,派富户出钱,不断充实防卫能力,太平军未能攻入同里。
五月二十八日(7月16日),忠王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攻占吴县车坊。这支包括大小船约三百余只,领兵官数百的太平军部队,当天晚上进入九里湖,湖的南岸就是同里镇,清军官兵称同里镇“形势危急”,并派兵船分守湖口。
五月二十九日(7月17日)黎明时分,九里湖樯帆如织,旌旗蔽天,太平军前驱八浆船数号、发大炮,声震天地,以小部队佯攻塔婆庵,大部队从防卫较弱的九里湖登陆,一直打到傍晚时分,攻克同里,并于第二天撤出。至六月初九(7月26日)及六月二十一日(8月7日)同里派人分别到苏州和吴江太平军驻地进贡投诚。太平军进驻同里。八月二十九日(10月13日),太平天国在同里建立基层政权,设前军军帅衙门于财神堂(地址在今尤家弄),军帅金大昌接印任职,张贴安民告示,并正式办公。
太平军攻占同里,必须经过乌金桥(此桥在九里湖南岸)。据传,太平军进驻同里前,百姓恐惧太平军而拆除该桥。后见进驻的小股太平军秋毫无犯,同里人民仅花一夜功夫就把乌金桥恢复原状,迎接大部队,并在桥面中心方石上特意刻了一幅“马上报喜”图,以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这虽是个传说,但据有关人士考查,“马上报喜”图确确实实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作品。(见下图)
太平军进驻同里后,八月初六(9月20日),镇上派4人去太平天国苏福省应试,经两场考试后里人钟志成、计吟香、任小宝3人中式,名新科博士(相当于举人)。到八月二十一日(11月3日),钟志成被授于江震两邑监军(相当于县长)。十一月十五日,钟志成至吴江接印,衙门设在城外倪宅,护将10名。(钟后被清军程学启所抓,杀害于昆山)。翌年三月,同里又有23人参加县试(全县仅48人)。军帅金大昌上任后不久,告示禁开烟灯,还枷了3个违禁售鸦片者。
同治元年六月十三日(1862年7月9日),李秀成击败盘踞在同里的地主武装头子费玉成(金家坝雪巷人)。
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下旬,李鸿章令太湖匪徒金玉山部为向导,指派费玉成之子费金绶的抚标水师新后营和孙金彪的魁字副营为前驱,淮军程学启部淮军13个营和戈登洋枪队的“常胜军”,从昆山出发顺吴淞江水陆并进,攻击江震。一路上烧杀抢掠,实行“三光”政策,二十五日到达九里湖扎寨。二十七日清晨,程学启开拔,留2个营扼守九里湖口,以防同里太平军活动,其余的进取花泾港,至夹浦,与太平军进行战斗。从同里、吴江县城、宝带桥来的三路太平军增援部队与清军展开激战,但夹浦桥太平军营垒终被清军所占。随即,清军刘士奇等驻守花泾港,程学启率兵渡九里湖进取同里。太平军同里守军和别处来援的军队严阵以待。二十八日,程部从九里湖攻击同里,以大口径洋炮席卷式轰击太平军工事,太平军早已伏兵湖口,排好大炮,顽强抵抗。战斗中,因钟志成受伤被俘,太平军重要将领被击中,阵脚大乱,清军遂取得同里。程学启攻占同里后,屠杀了3000多太平军战士和农民,他们把人绑在树上,一刀一刀地割,剖腹挖心,借此取乐。扬王李明成驰救同里。虽然苏州及吴江、平望各路太平军救援队涌来,终因受两面夹攻及限于武器装备不足而撤退。李明成部驰救同里未成,退回吴江。八月初六,荣王廖发寿、会王蔡元隆和贵王陈德胜配合扬王李明成残部约三人,奔袭江震。荣王廖发寿率先在庞山湖运东地区向清军发起攻击,收复同里、北厍等地。十四日,清军何安泰、张志邦率部向太平军发动攻势,迫使太平军从同里退却。同年,清兵炮轰屯村保恩寺洗心庵,驻屯村的太平军伤亡严重,有1000多名太平军军士阵亡,被埋在界泾港南岸的一个大坑中,后人称为“千人坑”。
太平军在同里治镇三年,纪律严明,减轻赋粮,严禁鸦片,买卖公平,在老百姓中间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第二节 民国兵事
一、北伐军进驻同里
民国15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7月12日,攻占浙江,逼近吴江县。
民国16年,国民革命军由浙江向平望进攻,3月5日,其刘峙部前锋到吴江同里镇,然后继续向谢江前进。
当时江浙一带,孙传芳等军阀部队混战。3月11日,直鲁军第165旅3团1营1连及孙传芳的联军第13旅25团2营6连,由苏州调同里驻防,第165旅旅长赵亨宝同日到同里。3月17日,北伐军与联军第13旅26团在龙王庙交战,驻同里的165旅移至夹浦桥一带。3月18日,北伐军得悉军阀部队退出吴江,21日,国民革命军21师63团由水路进驻同里。北伐军纪律严明,深受群众欢迎。他们只住庙宇、祠堂等空屋,决不打扰学校及民房。进入同里后,他们驻在翊灵道院(即北观),北观的看楼上住满了兵士,脚上穿的都是麻线打成的草鞋。他们还教群众唱歌:“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22日,在何家坟召开群众庆祝大会,庆祝北伐军进驻同里。北伐军进驻同里后,下令学校立即复课,对群众秋毫无犯,社会人心安定。
二、田岫山突袭日据点
民国27年(1938年)初,同里沦陷。3月,日军一支小分队以南濠弄小学的三层楼为据点,驻扎同里。
同里镇镇民刘金龙当时参加了田岫山领导的太湖抗日游击队。当刘金龙看到日军盘踞在南濠弄小学三层楼这一情况后,迅速告知太湖抗日游击队。
4月13日清晨,田岫山率部队百余人,突袭日军据点。田岫山手持驳壳枪冲锋在前,其部下有轻机枪、步枪等武器,穿便衣,从镇西秘密入镇。入镇后,俯身前进,由得春桥(现公园桥)冲到周家坟头(南濠弄西入口),在周家坟上架设轻机枪,然后分南北两路包抄日军驻地南濠弄小学三层楼。部队冲到小学大门口,但日军却全部龟缩在三层楼上,紧闭门窗,以便保存实力。游击队向三层楼内的日军喊话,引诱日军出来,但日军不动声色。刘金龙提出用火攻的办法引日军出洞。他从附近的商店里买来了两桶火油,冲进大门,把火油倒在大门上和走廊里。此时,日军为防止游击队靠近三层楼,从三楼窗口开火,以重火力还击。游击队无法前进,就引火烧了起来,并向三层楼射击。双方枪战一段时间后,在短时间内无法攻下日军盘踞的三层楼,又担心日军吴江援军赶到,田岫山决定马上撤退。这次突袭日驻军,伤日军3人。虽没取得满意的效果,但起到了震慑日军的作用。
三、周凯元击毙汉奸邱纠生
民国26年(1937年)冬,苏南各县先后沦陷。12月,苏州维持会成立。同月,日军宣抚班到吴江,成立吴江维持会。1938年1月,在日军宣抚班的操纵下,推选朱元直(后为王连卿)为吴江伪县长。下属各区伪区长的人选也在拟议之中。其中黎里为邱纠生,平望为王嘉道。
民国27年1月25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邱纠生和王嘉道一同秘密来同里,准备与倪颂和接触,征询倪是否愿意出任同里的保董事(即伪区长)。邱、王此行,为原国民党同里区区长周石泓(1942年2月16日,被日军杀害于松江宪兵队)所知道。在周石泓的授意下,部下周凯元持枪在倪家后门的一个草堆中守候。下午四时半左右,秘密商议结束,邱、王两人从倪家后门出来。走过刘家船舫,准备向石皮弄走去。当邱、王走近袁宅时,埋伏在草堆里的周凯元举起手枪,向邱纠生奔来,邱见状慌忙向金宅方向逃去。邱纠生当场饮弹毙命,倒在稻田之中。另一汉奸王嘉道在周凯元追击邱纠生时,往南沿田岸狂奔,朝石皮弄方向逃去。在王即将进入石皮弄时,周凯元大喝一声,向王射击。子弹从王的左眼角下方擦过。王忍痛狂奔到陆家埭福民医院求治,因伤势不太重,侥幸活了下来。
这次锄奸除恶的行动,为同里人民所拍手称快,令欲当汉奸者心惊胆寒。尽管吴江各区镇日伪维持会已先后建立,但同里镇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
四、钱水奴冒死救乡亲
民国28年(1939年)3月7日中午,驻梅湾村金家溇的日军,获悉屯村西操村一带有抗日游击队活动的情报后,如狼似虎地直奔西操村“扫荡”。西操村河浜交叉,村民见日军进村,纷纷乘小船外出躲避。四五个日军追到河边,举枪向小船射击。在这危急关头,躲藏在河边的钱水奴不顾自身安危,奋力向一个日军扑去。她一边高喊:“不要开枪!不要开枪!”一边牢牢地抓住一个日军的枪杆。日军被钱水奴突然而来的行动惊呆了,一时停止了射击。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小船已靠北岸,村民安全地转移了。日军把怒气发泄在钱水奴身上,把她打得奄奄一息,然后离去。
附:日军罪行
民国27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一,正当人们处在过年的气氛中,黄昏时分,一小队十几个日军官兵,荷枪实弹,枪管上系着太阳旗,由镇东栅口进入镇内。同里随即沦陷。三月,日军选中全镇建筑最牢固、最宽敞、最舒适,并认为能俯瞰和控制全镇的南濠弄小学整幢三层楼作为据点,驻扎一个小队的兵力。
日军侵入同里后,烧杀抢掠,罄竹难书。现将部分史实记录于下:
日军侵入同里后的一天,维持会派夫吆喝人们去镇北郊的何家坟(现同里石棉厂旁边)开会。当人们来到何家坟时,看到二三十个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押着三个绳捆索绑的“犯人”,日军说这三个人是土匪。随后,大部分日军士兵散开在预先挖好的泥坑周围持枪警戒,另几个士兵强行将3个举步维艰的“犯人”分别按在3个泥坑边沿,为首的日本军官手扶日本腰刀,大声嘶吼,在一旁的翻译说:“皇军为了维护治安,今天要处决3个土匪,大家要拍手鼓掌。”接着日本军官抽出军刀,凌空猛劈,并发出命令。只见一个端了刺刀的日本兵跑步冲向坑边的一个男“犯人”,刺刀捅进“犯人”胸膛,“犯人”就仰跌在身后的泥坑里。紧接着另一个日本兵同样持刺刀向中间的女“犯人”刺去,第三个男“犯人”也同样被处死。
日军所称的三个“土匪”实际上是三个平民百姓。那个被杀害的女“犯人”是屯村人,在本镇仓场弄富户张姓家帮佣。日军入侵同里前,主人合家外逃,后来,有无赖向日军告密,说张家藏有无数财宝。日军遂拘捕女佣,拷打询问,并挖地三尺搜查,结果一无所获。日军因自己的奢望落空而恼羞成怒,施以暴行解恨。
同年农历四月十三日(5月12日),田岫山率游击队突袭日军同里据点,伤日军3人后撤离同里。下午,日军增援部队从吴江驰来,追击游击队,登上了同里湖中的罗星洲。增援的日军抓不到人,便迁怒于罗星洲上的葱郁树木,说他们挡住了视野,便施放硫磺弹进行焚烧。此时正值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宁静的同里湖湖面上,浓烟滚滚,烈火熊熊,直冲天际,几十里外都能看见,镇上居民无不惊慌恐惧。这座始建于元代、素有“蓬莱仙境”之称的胜景就这样被毁于一旦。
同日,同里镇福泰米行无端惨遭日军纵火焚烧,库存糙米二千多石、菜籽一千多石及柴油27吨,全部付之于火。大丰、东广丰米行及周围数十家民房也被部分烧毁。
日军除放火外,还连夜搜捕居民近百人。敌军随意指点13个无辜老百姓,抓到南濠弄小学日军据点,硬说是游击队,当晚进行严刑拷打。次日凌晨被杀害在据点附近的和尚浜。
民国31年(1942年)7月17日(农历六月初五),正是酷暑难当之时。这天凌晨,日军吴江警备队来同里,以搜查新四军和忠义救国军(国民党军队)的便衣队为名,令伪区公所胁迫全镇16岁以上男性到北观(城隍庙)集中,作为人质。在恐吓和威逼下,全镇数千名男性被囚禁在北观戏台与大殿中间的一片长方形的弹丸之地中,挨肩接踵。在戏台前沿两侧柱子边地上,上好弹夹,作好射击架势,同时又有狗腿子们堆放许多麻绳,还拎来七八桶火油和一大堆木柴。日军军官声嘶力竭,又是恐吓,又是利诱,要镇民交出新四军和便衣队。中午,骄阳直射,毫无遮挡,如置于火坑里,暑热炙人,每个人的前胸后背,无不汗水湿透。许多人从清晨起,粒米未进,滴水未喝,又饿又渴,当场有二十余人中暑倒下。与此同时,日军挨家挨户进行搜查,寻觅有无男性公民藏匿,并翻箱倒柜,趁机掠夺财物,无一家幸免。
1938年3月9日,十多个日军士兵到屯村、澄墟一带游春,遭国民党军队袭击。日军小队长肩上中了枪弹,扫了游兴。于是就向老百姓疯狂报复。
第二天(3月10日),天还未亮,日军从同里调集大批日本兵向澄墟进发。澄墟、娄里、雪巷、段头浜的村民遭受大难,有的被枪杀,有的被刺死,有的被烧死,还有的被活活淹死,这天,共死难72人,其中男32人,女40人,烧毁房屋80余幢,300多间。
同一天,日军还在狭港村杀害母子2人,烧毁房屋40多间。
第三天(3月11日)凌晨,日军又调集部队包围屯村,用机枪扫射。日军举着火把,挨家挨户进行搜查,把全镇居民都押至猛将庙内。年轻人被当作“支那兵”,先遭打、踢、掼,然后押至厍头圩进行屠杀。用活人当靶子,进行刺杀练习,每人身上都被刺上几刀,再被踢入河中,这条河浜成了一条血河。后来,这条河被称为杀人浜。这天被日军刺死34人,其中报恩寺和尚9人。其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第三节 同里解放
一、同里和屯村解放
1948年4月,中共澄锡虞工委政治交通员许丽娟到吴江工作。许以合法身份为掩护,在同里镇立足。10月,中共地下党员朱帆等人多次到同里镇附近农村中察看地形,熟悉水陆交通路线,以备开展秘工、武工两条线的斗争。是年底,中共地下党员王彦萍对同里的乡长开展工作,党员许丽娟对同里镇自卫队排长开展工作。1949年初,中共吴江党组织在各地进行策反工作,在同里散发、张贴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传单。4月初,朱帆、王彦萍、吴阿根等人暗藏短枪及手榴弹,到同里朱斌(中共地下党员)家附近的农村公开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公开宣传解放军即将过江、国民党即将垮台的形势,公开号召农民们团结起来,反对交租、抓丁,反对苛捐杂税、高利贷剥削,开展保丁、保粮、反剥削。4月28日,中共地下党组织派张根生到同里与国民党区长谈判,要其维持秩序,保证照常开店营业,保护同里镇的安全,等待解放。区长接受条件,表示投诚。
1949年4月30日,在澄锡虞工委地下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260团3营为前锋进驻同里。同里解放。接着,部队往屯村方向追击残敌,屯村解放。
5月1日,正式成立同里区人民政府,同时成立中共同里区委,张贴安民告示。仁美中学(现同里中学)全体师生列队,由鼓乐队为前导,前往区公所祝贺,并送上“人民救星”锦旗一面。
5月17日,肖永俊等7名南下干部来同里接管旧政府。
二、屯村剿匪
土匪头子尤德华,人称尤德歪,原在汪伪军中。抗战胜利后,亡命屯村,与当地的地痞流氓为伍,成了地头蛇的蛇头。
同里解放前夕,尤德华纠集手下300多亡命之徒,设司令部于西庙,并冒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在屯村进行沿江拦劫,扰害人民。
中共屯村地下党员管富达、钱川东、管振威、管琴荣等人看到尤德华这种罪恶行径后,急报上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1949年5月初的一天,吴明率两个连解放军,由管富达等四人为向导,星夜奔赴屯村。将到屯村时,听得两声枪声,指挥员当即令解放军匍匐前进,由钱川东、管夫达等四人引导,将屯村包围,然后再由钱川东等带路直冲西庙土匪司令部,但只捕得6个土匪,大部分土匪因早已风闻解放军将到屯村,已四散逃窜。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得知匪徒向苏州逃窜。在苏州方面解放军的协同下,不出数天,在苏州上方山、石湖附近将土匪悉数擒获。
第三章 兵役
第一节 解放前的兵役制度
清末,基本因循前代的“三丁一”募兵制,后因招募困难,遂演变为抽丁。
民国初,军阀连年混战,百姓深受战乱之苦,都不愿当兵,民间流传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口语,兵员征集方式为派兵和抽丁。民国22年(1933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兵役法,实行征兵制,分配征兵名额交由乡镇办理,按每户“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原则抽签,决定征集兵员,这就是“抽壮丁”。中签者为应征壮丁。中签后,有钱人家可以出钱买人代替当兵,无钱买壮丁而又不愿当兵者,只能东躲西藏,叫“躲壮丁”。躲不掉的只能被绳捆索绑解至部队充任兵源。政府为完成征兵任务,派军警缉拿,这叫“拉壮丁”。当时,因贪官舞弊,“买壮丁”、“躲壮丁”、“拉壮丁”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人被“买壮丁”、“拉壮丁”后,到部队时间不长,就都逃了回来。解放战争时期,群益村有5人被“拉夫”,2人被“买壮丁”,在解放前夕都逃脱部队,讨饭回家了。
第二节 解放后的兵役制度
建国初,国家实行志愿兵役制。1950年冬,在中央人民政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广大青年自愿报名赴朝鲜参战。同里镇有303人报名参军,后来批准入伍的有24名。其中有7名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这7名战士是吴海生、张木根、吴凤昌、张洪富、翁元泉、殷德泉、王金生。屯村有2名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他们是朱阿来和凌继生。
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实施,将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征兵工作一般每年一次,由镇党委、政府成立征兵领导小组,由镇人民武装部征集兵员,按应征兵额逐级动员,自愿报名,目测评议,体格检查,政治审查,与县(市)征兵办公室、接兵部队共同商定入伍对象。
1984年10月1日起,国家施行新兵役法,实行以义务兵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兵役分为现役与预备役。1998年12月,国家对兵役法进行修改,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并将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一律改为两年。
1956年秋冬,按《兵役法》在民兵中进行预备役登记,同里458名适龄民兵全部进行了登记。1958年停止预备役登记,以民兵代替预备役。1981年恢复预备役,这样,就把民兵制度和预备役制度结合起来,把平时民兵工作和战时兵员动员工作结合起来。
表19-1 1980~2003年同里、屯村征兵入伍情况表 |
年 份 |
同里 |
屯村 |
1980 |
19 |
|
1981 |
39 |
|
1982 |
18 |
|
1983 |
16 |
14 |
1984 |
16 |
19 |
1985 |
18 |
13 |
1986 |
16 |
10 |
1987 |
17 |
14 |
1988 |
17 |
14 |
1989 |
18 |
14 |
1990 |
22 |
11 |
1991 |
22 |
13 |
1992 |
18 |
10 |
1993 |
15 |
10 |
1994 |
15 |
10 |
1995 |
16 |
10 |
1996 |
18 |
12 |
1997 |
22 |
12 |
1998 |
21 |
10 |
1999 |
33 |
12 |
2000 |
28 |
12 |
2001 |
28 |
|
2002 |
28 |
|
2003 |
21 |
|
第四章 民兵
第一节 建 制
解放初期至1953年,同里区及所属各乡镇均无人民武装部(简称“人武部”)。区常备武装力量是区中队,由中共同里区区委书记领导,称“教导员”。乡镇一级的武装民兵由乡镇一级的主要党员干部领导,称“指导员”。军事训练由区中队长、民兵排长等负责。
1954年10月,同里区设立区人民武装部。
1958年9月,成立同里公社及屯村公社,随后建制同里公社人民武装部和屯村公社人民武装部,负责民兵整组,编有团、营、连、排、班。1962年,从同里公社分出同里镇,同里镇组建了同里镇人民武装部。1985年,同里镇乡合并,设同里镇人民武装部。2001年10月,屯村镇并入同里镇,人民武装部也相应合并为同里镇人民武装部。
人武部受吴江市(县)人武部及镇(乡)政府双重领导,平时负责对民兵进行整组、训练,征兵时负责组织兵源,保证好中选优,完成上级下达的征兵任务,同时也参加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
20世纪末,加强基层人武部的正规化建设。同里镇人武部在正规化建设中,达到“一旗”(基干民兵营营旗)、“二室”(办公室、资料室)、“三牌”(人武部牌子、办公室牌子、资料室牌子)的要求,并完善了8类资料共91页。各基层民兵营(连)都有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面旗子、一个柜子、一本簿子、一套资料、一个活动场所。
1967年春,同里镇、公社及屯村公社均由人武部成立生产办公室,指挥生产和处理日常事务,直到1968年3月,镇、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为止。
姓 名 |
任职时间 |
任职机构 |
张三毛 |
1962~1972 |
同里公社人武部 |
马意德 |
1972~1978 |
同里公社人武部 |
顾全福 |
1978~1979.5 |
同里公社(乡)人武部 |
高寿林 |
1962~1979.5 |
同里镇人武部 |
周胜荣 |
1979.5~1983.1 |
同里镇人武部 |
李掌观 |
1983.1~1992 |
同里镇人武部 |
吴新华 |
1992~ |
同里镇人武部 |
姓 名 |
任职时间 |
任职机构 |
庞云甫 |
1962~1970.09 |
屯村公社人武部 |
于光华 |
1979.09~1978.04 |
屯村公社人武部 |
王福忠 |
1979.04~1983.09 |
屯村公社人武部 |
施根泉 |
1983.09~1991 |
屯村乡人武部 |
江见学 |
1991~1995.10 |
屯村乡(镇)人武部 |
陈志庆 |
1995.10~2001.10 |
屯村镇人武部 |
第二节 组 织
1951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同里区开始建立民兵组织。小乡设民兵中队,村设民兵排。镇区组建民兵中队,以街道为单位,每条街道编有1个班。民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类。当时民兵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政府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经济建设。
1958年,根据“大办民兵师”号召,扩编民兵组织。1960年,同里和屯村公社分别成立民兵团,下辖营、连、排、班。每个生产大队编为1个营,每个生产队编为1个连。团长由人武部长兼任,政委由公社党委书记兼任。民兵分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和持枪基干民兵。同里公社民兵团下设15个营168个连569个班,屯村公社民兵团下设9个营108个连212个班。
1962年8月,同里镇为县属镇。同里镇设人民武装部,组建民兵团,下设5个营15个连28个班。现根据原民兵组织情况统计表附表于后:
民兵总数 |
其 中 |
民兵分类 |
男 |
女 |
基干民兵 |
普通民兵 |
8184 |
4182 |
4002 |
4020 |
4164 |
单位 |
总人数 |
民兵总数 |
基干民兵 |
普通民兵 |
总数 |
其中 |
总数 |
其中 |
男 |
女 |
男 |
女 |
第一营 |
1795 |
753 |
324 |
172 |
152 |
429 |
231 |
198 |
第二营 |
1593 |
582 |
302 |
155 |
147 |
280 |
150 |
130 |
第三营 |
2920 |
1506 |
632 |
322 |
310 |
874 |
433 |
441 |
第四营 |
1509 |
489 |
104 |
69 |
35 |
384 |
264 |
120 |
第五营 |
2096 |
610 |
301 |
149 |
152 |
309 |
140 |
169 |
第六营 |
2162 |
674 |
351 |
157 |
194 |
323 |
199 |
124 |
第七营 |
2790 |
1015 |
500 |
214 |
286 |
515 |
238 |
277 |
第八营 |
1345 |
521 |
225 |
68 |
157 |
296 |
148 |
148 |
第九营 |
1795 |
730 |
334 |
185 |
149 |
396 |
201 |
195 |
合 计 |
17983 |
6880 |
3073 |
1491 |
1582 |
3806 |
2004 |
1802 |
单位 |
总人数 |
民兵总数 |
基干民兵 |
普通民兵 |
民兵干部 |
总数 |
其中 |
总数 |
其中 |
男 |
女 |
男 |
女 |
工业营 |
430 |
294 |
66 |
52 |
14 |
228 |
134 |
94 |
27 |
工程营 |
236 |
146 |
92 |
90 |
2 |
54 |
49 |
5 |
22 |
商业营 |
726 |
320 |
112 |
93 |
19 |
208 |
199 |
9 |
20 |
文卫营 |
564 |
202 |
125 |
76 |
49 |
77 |
32 |
45 |
19 |
街道营 |
4549 |
393 |
178 |
56 |
122 |
215 |
49 |
166 |
19 |
捕捞连 |
404 |
144 |
61 |
40 |
21 |
83 |
48 |
35 |
12 |
合 计 |
6909 |
1499 |
634 |
407 |
227 |
865 |
511 |
354 |
119 |
1962年同里镇民兵团中设持枪基干民兵1个排,分4个班,有持枪基干民兵22人,配有38式步枪20支、重机枪1挺、弹药100发。
1965年冬,进行组织整顿,原民兵中的持枪基干民兵改为武装民兵。
1966年3月,同里镇民兵团下辖5个营,有17个连40个排,民兵总数为1533人,其中基干民兵610人,普通民兵923人,还有武装民兵55人。
1979年以后,民兵组织精悍化,镇乡撤销民兵团建置,镇乡组建民兵营。将民兵调整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1982年,同里和屯村分别成立基干民兵营,由社镇主要负责人担任民兵营政委,人武部主要干部任营长。
1996年,同里镇基干民兵共530人。其中通信连185人,汽车连130人,步兵连185人,应急小分队30人。
2000年,同里镇基干民兵营有460人,其中通信连1个46人,步兵连2个314人,防化连1个60人,应急小分队1个40人。普通民兵营23个,连69个,共有普通民兵4301人。
屯村镇1996年基干民兵有316人,其中通信连2个200人,应急小分队1个30人。1999年基干民兵有186人,其中通信连1个45人,防化救援队15人。2000年基干民兵有162人,其中通信连20人,防化救援队15人,军械修理15人。普通民兵1995年有2160人,1996年有1960人,2000年有2000人。
2001年10月同里与屯村合并。2002年,同里镇有基干民兵420人,普通民兵5423人。2003年开始,根据中央军委提出的三个同步(即民兵预备役建设与军队同步建设、同步训练、同步发展)的总要求,同里镇编有基干民兵389人,普通民兵2618人。成立防空分队、步兵分队、反恐分队、通信保障分队、支前保障分队。同时,还在10家民营企业中建立了民兵组织。
应急通信连 |
1个 |
46人 |
镇应急分队 |
1个 |
40人 |
电力抢修分队 |
1个 |
50人 |
运输保障分队 |
1个 |
60人 |
步兵 |
2个连 |
174人 |
14.5高机连 |
1个班 |
7人 |
57高炮连 |
1个班 |
8人 |
陆上对空观察连 |
1个班 |
4人 |
第三节 训练和活动
《兵役法》规定:“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并规定了三项任务:“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各项任务”;“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持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
解放初期,积极参加剿匪肃特、斗争恶霸、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社会大变革运动。站岗放哨、夜间巡逻是民兵组织的经常性活动。民兵训练项目有队列、射击、刺杀、手榴弹投掷等项目。训练对象主要是基干民兵和民兵干部。民兵中队长以上干部参加县人武部训练。
1958年,贯彻“以劳为主,劳武结合”的原则进行训练,开展小型、就地、分散和适当集中相结合的军事训练活动,基干民兵实行一年一度的冬季集中训练,时间在一个月左右。训练项目有列队、单兵战术、刺杀、爆破、投掷、射击、救护等。人武部长每年均要参加军分区组织的军事训练一期,民兵营长每年冬季到县里参加训练。
20世纪60年代中期,民兵训练仍以小型、就地、分散训练为主,课目有游泳、防空、武装泅渡、政治教育、军事知识、野营等。同时还组织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1979年以后,训练人数逐渐减少,训练对象是武装民兵,训练内容有步兵六大战术、以打坦克为主的“三打”和以防化学武器为主的“三防”。
1985年起,基干民兵训练由县里统一组织进行。同里人武部在1989~199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吴江县民兵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1991年3、4月间,同里作为县人武部“反腐蚀、反渗透”的一个教育试点,在基干民兵中开展教育活动。
在1996年5~6月的吴江市基干民兵训练中,同里基干民兵排通过考核,其参训率、合格率均达100%,总评成绩优秀,又被评为吴江市先进基干民兵排。
199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颁行,同里、屯村人武部及时组织基干民兵进行学习。
从2002年开始,民兵训练的中心实施了战略性转移,以高技术战争为重点,围绕军事斗争的准备工作做好人民防空工作和维持社会稳定。2003年3月,同里镇人民武装部抽调10名基干民兵和黎里等镇抽调的基干民兵组成民兵通信分队,代表苏州市进驻常州预备役通信团,进行省军区组织的通信专业训练,参加通信团组织的有线、无线、报话3个专业29个课目考核,取得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同里、屯村的民兵干部还去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在90年代中期到2002年,同里人武部协助同里中学对高一新生进行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