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民风民俗 >> 其他习俗 >> 吴地赘婿俗语及其演变

吴地赘婿俗语及其演变

2020/11/24 0:13:45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769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农业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是以家族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七八亩地一条牛,老婆孩子热灶头”是农民理想的生活模式,牛郞织女是“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在神话传说中的反映。然而几千年来农民们总是在饥寒与温饱之间苦苦挣扎。《说文解字》:“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因此,“男”字本义就是指能在田间劳作的壮年男子。农业生产需要男劳力,农村家庭决不能缺少男劳力,因此凡是只有女儿的家庭必须招赘女婿,凡是寡妇都要再行招赘,否则家庭就无法维持下去。也因此在吴地就有了很多关于赘婿的俗语,如“布袋”、“填黄胖”、“填车轴”和“钻火井”等。

“布袋”,其实是补代的谐音。《猗觉寮杂记》云:“昔人家有女无子,恐世代自此绝,招婿以补其代,布袋系补代之语讹。”布袋之称在元代已见。元曲《薛仁贵》二折:“那刘太公菩萨女,却招了壮王二作布袋,交众亲眷插环钗。”也有写作“补代”的。《老生儿》一折:“赘婿张郞语:“无倒断则是营生的计策,今日眼睁睁都与了补代,那里也是我的运拙时乖。”封建时代的老人没有退休金保险费以养老,只有靠儿孙辛勤劳作来供养。假如膝下无子,仅有女儿,那么决不能把女儿出嫁或全部出嫁,否则谁来养老送终?旧俗云:“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出嫁的女儿只有为夫家尽心尽力尽孝的义务,却没有赡养自己双亲的权利。可见布袋之出是由旧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填黄胖”,吴地农民已经把它叫别了,准确的叫法应当是“填黄荒”和“防儿荒”。一个原本正常的农民家庭,由于失去了正值盛年的男劳力,再也无法正常生产,正常生活,只落得田荒地白的凄凉境遇。这时一旦有一个男劳力填补进来,田地就不再黄荒,家庭的生活应能够基本维持,因此就男方来说确是“填黄荒”。一个农民家庭男劳力万万不能少,如果男人亡故,寡妇孤儿必将挨饿受冻,有男劳力进门,前夫所生的子女就不会因无法正常耕种而闹饥荒。所以就女方来说就应称为“防儿荒”。

除了填黄胖之外,吴地还有两俗语:“填车轴”和“钻火井”,也都指男人到寡妇家去做上门女婿。

“填车轴”,不管是风车牛车还是人力车踏水车,车轴都是机械的中心,是旋转运动的重要组成部件,没有车轴,就无法传递动力,也就不能正常运转。一个年富力强的男劳力进入寡妇之家,就像为一辆失去了车轴的机车填补了车轴,使其恢复正常运转。不过填车轴,为一俗语的潜在意义似乎还很广,至少它使人联想到,为了整部水车这车轴将要不停运转,直至磨损、断裂。

“钻火井”,这个俗语的含义更明显了。“火井”,火坑也。上寡妇家去就等于跳入了火坑。这类男子的命运可想而知了。吴地风俗:家中有喜事,钻火井者上不得高堂,居不得首席,一旦操劳亡故,死不得居正屋,出丧不得走正门,而且不得与那位成婚多年的寡妇合葬。如果他生前已留下一子半女,那么命运或许会好一点,否则活着是孤伶伶的一个人,死了是孤伶伶一个坟。民谚云:“打光棍,钻火井,钻了火井烧自身,空手来呀空手去,回轮转世投光棍。”正是对钻火井者悲惨命运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实行集体化生产,家庭不再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就是分田到户的现在,家庭也不是生产单位,电力排灌站、拖拉机、收割机并不是七八亩田的农家所能置办的和适应的。生产力发展了,机械化和程度提高了,耕牛犁地、水车车水,稻床脱粒以及摇船罱泥等农活已经淘汰,即使缺少男劳力的农家也不再挨饿受冻,政府和社会都将予以帮助,而且乡镇工业的发展,农家收入稳步增高,即使一个妇女带一个孩子也能够维持生活,不必急急忙忙地拉郞配防儿荒。农家非男劳力不可的时代已经过去,“布袋”、“填黄胖”之类的俗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布袋”的词义在今天苏州四郊的农村已经扩大。上门的女婿固然名布袋,就是出嫁女儿的夫婿也叫布袋。近年来,吴地“四二二”结构的家庭已经出现,今后独子独女的婚配,不再是传统的嫁娶,而是“两头挂幡”。一对夫妇既继承四位老人的财产,也承担四位老人的一切义务。独子和独女结婚,政府允许生育二胎,如吴江黎里施家港施、杨两家联姻,大女儿随父姓,取名施杨,小女儿跟母姓,取名杨施,吴中区东山某村有沈乔两位青年刚刚结婚,双方议定,第一胎姓沈,第二胎姓乔,子女分随父母二姓这种风尚是布袋意识与计划生育政策相结合的好方法。填车轴和钻火井,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已从吴地民谚中消失,只有“填黄胖”这一被叫别了俗语偶尔还在老年人口中听到。因为被叫别,连使用该俗话的老人也多数说不上它的语源,更谈不上“填黄荒”和“防儿荒”的本义了。

民俗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当婚姻不再是为了传种接代养儿防老,那么男女间的婚嫁,志趣、感情的因素就会上升到主导地位。本文谈到的“布袋”和“填黄胖”是婚嫁中的民俗现象,由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过后,经济腾飞,这种世俗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故而前者词义渐渐扩大,后者趋于消亡。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