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菀坪人与春联

菀坪人与春联

2023/12/6 3:49:35    作者:  朱根华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1574

  每逢过年,菀坪人对贴春联都相当重视,这与吴地的风俗迥然不同。较早移民来的老一茬菀坪人在贴春联上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自于与当地人的比较,这种比较来自于一个传说,对这个传说我是这样想象的: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除夕,空中似乎回响着“北风吹,雪花飘”的旋律。饥寒交迫的讨饭花子朱元璋背着破包、端着破碗,行走在漫天风雪之中。他听到了一户人家除夕的爆竹炸响,看到了贴在人家门框上的大红的春联,闻到了空气中漫延的腊肉的香味。于是,他精神一振,快步走近那户人家,倚靠门框上。“行行好,施舍点吧”,朱元璋怀着满腔希望。那户的主人端起大碗干了一碗横酒,横眉怒目:“滚,臭要饭的,别把我门框靠坏了。”朱元璋悻悻离去,对着苍天大喊:“天哪,给我们穷人一条活路吧。我若当了皇帝,不准这里的人家立门框。”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投靠了义军,后来当了皇帝,立即下诏,不准吴地的人家立门框。没了门框,春联自然也就没了贴处。老一茬的菀坪人说起这个故事,眼睛里面总是眯出一缕狡狤的笑。后来,我看到吴地的老式房子,的确没有门框,不得不佩服老一茬菀坪人编故事的才能,虽然据说过年贴春联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下令的。

  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而识文断字又能拎得动毛笔的人少之又少,在改革开放之前是这么解决的。过年前三五天,不识字的人家,买上两张红纸,捎上一包好烟,去请会写的帮忙。会写的人指着墙角一堆红纸推说没空,于是来请的人端着笑脸,先数落自己的先辈没让自己读书,然后再许诺一顿肉饭。人家都骂自己的祖宗了,会写的人也就不再计较,答应抽空帮下这个大忙。承诺的一顿肉饭,正月十五前反正是要轮流请的。后来市场化出现了,年前个把礼拜,就有人扛了八仙桌,闹市口一摆,明打明地做起了生意。上街打年货的人家记清了自家有几个门之后,按照门的数量采购。有现场写的,那个会写的文化人是相当风光。我见过一个写对联的,摆开两张大桌子,桌子上杵了十来支毛笔,穿一身笔挺的中山装,上衣袋里别了三支钢笔,虽然那手字勉强能交代清楚笔划,但神气却不亚于一个硕儒。镇上一个把写字叫做书法的人偷偷告诉我,这人原来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

  菀坪人贴春联,是有讲究的。有门的地方绝对不能少,家里的大门,要贴得大而醒目,房门、厨房门次之。谷仓、米囤、灶头、猪圈都要贴上。大门上的内容多是国泰民安之类的吉利话,门房多说些励志的语言,比如“呼儿早起勤耕种,教子夜半苦读书”。灶头上贴警示语“小心火烛”,猪羊圈是贴“槽头兴旺”。以前菀坪人的房子都有个正屋叫堂屋,堂屋里贴的叫中堂,中堂的内容可以分别主人的原籍。一般苏北人写的是“天地君亲师位”,可见苏北人是多神论者,一个头磕下去捎带上那么多的神仙、皇帝、长辈和师傅,一举数得。两边的对联写的是“金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喜气纷呈,美则美矣,然而总觉得不知所云。而原籍河南的人家中堂比较简单,只写上“祖宗昭穆神位”,两边的对联写的是“纸上墨为先祖面,炉中香似后人心”,把自己的上几代祖宗忽悠过去就行了,那么多的神仙皇帝显然管不了。家有喜事,即使不在年关,对联也是要贴的,那贴的内容与春联没什么两样。有一次在乡下,看到一户人家在撕对联,一问才知道死了人也与对联有关。菀坪人家有丧事时,人一断气就撕了门上的红对联,推敲下来,可能是起到了在邻里间报信的作用。服丧的三年中,一般不再贴对联,也有三年中用黄表纸、白纸、绿纸写对联的,意图可能是告诉人家,该家主人服丧中,已经到了哪个层次,舞狮子耍旱船的回避一下,如果人家服丧中你去搞闹,不仅对自己不吉利,而且会招来主人的臭骂。

  以前不识字的人家多,把春联贴错地方的也有。比较常见的是把猪圈的“槽头兴旺”贴在了房门上,年初一一大早,前来拜年的人一看哈哈大笑,不过那笑很善意。也有对联写得太诗意,主人家不解其意弄错的,我就看到过这样一副对联贴在房门上: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仔细想想,原来是说猪圈鸡棚。再一看他的鸡棚上贴的是:呼儿早起勤耕种,教子夜半苦读书。神了。当然,把上下联贴倒了则更是常有的事了。书上看到有文化人帮人写对联用暗语骂人的,但在菀坪我没有看到,菀坪人有一个共识,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生活走到一起来了,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绝不作兴搞损阴缺德的那一套。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