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袁家浜里的夏家人——访夏应祥孙女夏复春

袁家浜里的夏家人

访夏应祥孙女夏复春

2020/3/9 0:46:06    作者:  韦利红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248

汾湖芦墟古镇区有一个地方叫袁家浜,至今仍小有名气,因为《了凡四训》的作者袁黄就出生在那里。照理,袁家浜都是姓袁的人家,可偏偏有一家姓夏,而且那户夏家也有着传奇般的故事。 

 

  夏复春会不时看看父母的结婚照 

 

   夏崇本唐尚勤夫妇 

   夏家的飞行员

  夏家有一位南社社员,叫夏钟麟,字应祥。920日,当记者寻访到夏应祥的孙女夏复春,谈及她祖父以及南社的往事时,她的话题却是先从她父亲、夏应祥的儿子夏崇本开始。

  今年76岁的夏复春老人居住在南京市天津新村小区内,她虽然有些清瘦却精神矍铄。她说:“祖父为国家牺牲了他的儿子、我的父亲,而我与父亲相处的日子还没有祖父多,因为父亲离家时我还不到3周岁,妹妹还未出生。”

  提起父亲,那些风起云涌的往事和动荡的岁月再次在夏复春的记忆中翻开。

  “我1933年生在芦墟,两年后,弟弟也出生了。那时父亲在上海一家银行上班,待遇很不错,我们住在芦墟袁家浜,日子过得很平和。可是,随着日本鬼子入侵的深入,东北局势日益严峻,父亲便想着要去参军。母亲很是不舍,但父亲认为,如果国家都没有了,又怎么会有小家?去意已决的父亲不久就考入了杭州笕桥航空学校。1936年初,母亲送他去杭州,那是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聚。”

  夏复春介绍,父亲投笔从戎的意志很坚决,从航空学校毕业后,先去了重庆和迪化(今乌鲁木齐),跟随苏联教练实地学习飞行。在新疆时,父亲曾给家中寄过照片,他穿着飞行服站在飞机上,飒爽英姿;而随着战事的发展,父亲被调到了昆明,在昆明与日军展开激烈空战,此后便杳无音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上海相继沦陷,吴江也是沦陷区,一家人再也得不到夏崇本的点滴信息。

  对于父亲,夏复春只是留存着一种模糊的记忆。她感受过的父亲的温暖,是父亲喜欢把她在空中抛啊接、接啊抛的游戏;她不能忘却的父亲的声音,是父亲总爱唱的《大路歌》。她禁不住轻轻地哼了一句:“哼呀咳嗬咳……我们一起流血汗……”

  夏复春说,日本鬼子来了后,在乡村中烧杀抢掠,母亲带着姐弟三人逃难到了上海,后来又辗转到苏州,她是在苏州开始上学的。

  “获知父亲牺牲是在1944年,其实父亲早在1942年就不在了。自从父亲走后,我们一家人一直都在巴望他归来。在无尽的期盼与思念中,当年和父亲同在西南工作的一位亲戚给家中寄来一信,信中提及我的父亲,他用一句唐诗作了比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家人把信拿给我母亲看,母亲便明白了,于是她决定带着我们回转芦墟。”

  夏复春告诉记者,母亲叫唐尚勤,也是芦墟人,曾就读于苏州女子师范。父亲牺牲后,她一直孑然一身,直到2004年去世。

  夏复春拿出了一张照片,是父母结婚时的合影,摄于1932年。“文革”时,夏崇本所有的照片都被烧毁了,唯有这张照片,唐尚勤整整珍藏了72年,她是用自己一生的期盼珍藏着圣洁的爱情。如今,唐尚勤去世,这张照片便由夏复春保存了下来。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亲人的离去。母亲得知父亲牺牲后,去了一趟昆明,希望能找到一些父亲的遗物。到了那里,她才获知了更多关于父亲的事。1940年时,我父亲已经是当时国民政府昆明空军第四大队22中队的飞行员,他还担任了飞行小队长的职务。他驾驶的是苏式商用飞机改装的驱逐机,多次带领飞行小队,在保卫昆明的空战中迎击敌机,往往一天要起飞好几次,并以一架对敌机数架。在一次空战中,他带领的小队一举击中了3架日机,他本人也击落了一架。1942年春,一批美式新飞机从印度运到昆明,在训练时,父亲主动要求承担风险极大的试飞任务,孰料在飞行中发生失速(停机)事故,不幸坠地,机毁人亡,当时父亲只有32岁。事后,他的战友们寻找他的遗骸,只找到了一条腿,便把他安葬在昆明航空烈士墓中。”夏复春讲述了父亲的故事,这些故事像一部史诗,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时时阅读,并时刻铭记。

  她又告诉记者,1995年有关部门对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原航空烈士墓进行了扩建,建起了抗日战争航空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3306个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外航空烈士的名字,父亲夏崇本也在其中。

  “那时,母亲还健在,她终于有了可以祭奠父亲的地方。每年清明节,母亲会带着我们,去祭扫,去给父亲献花。当母亲伫立碑前时,我能感受到她对父亲深深的爱。”

  夏家的老秀才

  为国捐躯的夏崇本是夏应祥的第二个儿子。1944年,唐尚勤把丈夫牺牲的消息带回芦墟时,已经71岁的公公沉默无语,只是老泪纵横。

  “父亲牺牲后我们一家人回到芦墟,在失去亲人的悲怆中相互慰藉。而我也得以在芦墟念完了小学六年级。那段时间,是我可以记事后与爷爷相处得最长的日子。”夏复春的印象中,爷爷总是留着山羊胡须,常教育孩子们要多读书,并且要求大家从小要练好毛笔字。也正是那段时间,夏复春知道了爷爷是晚清的一位秀才,开过私塾,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夏家一家的家业也是靠爷爷在支撑着。

  民间百姓言谈,私塾中的老先生都是严格而严厉的,且常怀一把责罚学生的“戒尺”,所以学生们都会心生害怕。但在夏复春的心中,爷爷非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她说,爷爷要求她做人要“忠厚、宽厚”,这种训导从小便植入到了她的内心,长大后,她也常常以此来衡量自己的为人处世。继而她又介绍,自从回到芦墟后,母亲先在芦墟小学教书,由于当时姑父是浙江嘉善中学校长,母亲不久又带着弟妹去了嘉善,在嘉善中学当老师。

  夏复春13岁小学毕业,考入了当年母亲就读的苏州女子师范。平时在学校寄宿,寒暑假回芦墟与家人团聚。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较忙、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好几年没有回家。1954年,她找得机会回了一次家。那时,爷爷夏应祥已经躺在床上不能起来了,生活起居都由他的大女儿照顾着。这次看望,也成了夏复春与爷爷的永别。她说:“我看望爷爷回到南京没几天,他老人家就去世了。”

  夏复春介绍,爷爷活了81岁,生有4个孩子,两儿两女,伯父夏崇朴,也名夏蕴文,后来成为苏州中学的著名语文老师,曾任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两个姑姑一直生活在芦墟,孝顺、照顾爷爷,直至爷爷终老。她认为,祖父为国家贡献了一个儿子,其他子女也是真诚朴实、宽厚待人的好人,这与祖父的家教密不可分,即使到了孙儿这一辈,仍不敢忘却。

  夏家的后继者

  作为孙女的夏复春,她是带着祖父的教诲与父亲的壮烈开始自己的人生路的。

  1951年,夏复春从师范毕业那年,苏南行署文教处要求各师范学校选送毕业生参加教育普查工作,新苏师范(即原苏州女子师范)选送了2名,夏复春是其中之一,一年多后,普查工作结束,她被苏南行署文教处留下,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苏南、苏北和南京市合并建立江苏省,夏复春成了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并于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她又调入江苏省委宣传部;1986年,调任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直至1991年退休。

  夏复春的路没有先辈那样曲折,虽然换了几个工作单位,但基本上一直在省级机关工作。“文革”中,夏复春和大多数机关干部一样,下放到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种地、挑粪样样都干,后来又去工厂当过车工。夏复春觉得,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自己的一生是顺利而充实的,而且这种充实一直延续至今。

  她拿出了一些照片,大多是她退休后的生活写真,而每一张都记录着一段精彩。她穿着红色的运动服,举着牌子,稳健地走在华东六省一市老年人乒乓球比赛的开幕式上;她手握球拍,挥臂拼杀,英姿绰约。她又告诉记者,1996年和2002年,她先后因乳腺癌和胃癌两次开刀。问及当时的心情,她笑言:“我是不当一回事的,有病治病,治好了就好了,我照样运动,照样做事。”

  早在1991年,夏复春退休之初,她就应邀参加了省关心下一代协会(后改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乳腺癌开刀后,她暂离了一段日子,过了四年又应邀去帮助工作,直至胃癌开刀回家休养。如今,她还是省级机关老年体协的副秘书长,热衷于组织和参与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她说,如果要总结自己的一生,她感到值得骄傲的是自己做到了:清白做人,宽厚待人,坦诚一生。

  “父亲没有辱没祖父留传的家风。我们这一代也还不错。”谈及祖辈家风对后辈的影响,夏复春说到了自己的弟妹,“抗美援朝时,我弟弟夏熙春继承父亲志向,参军从戎,转业后到华东地质勘探队工作,先在连云港,后来去了安徽。弟弟是最像我父亲的,与父亲一样篮球打得特别好,在安徽时被六安市体委看中,退休前是六安市体校副校长;妹妹夏应春读的也是师范,后考入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陕西省教育厅,后来又调到西安交通大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夏复春认为,夏家的第三代人对事业都有所追求,无论是在职时还是退休后,生活过得都很充实,这是足以告慰先辈的事。

  图片摄影:韦利红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