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吴江与水

吴江与水

2023/1/23 3:46:05    作者:  陈志强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7561

 

吴江,太湖东岸的一颗明珠。全市水域面积267.0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一个因水而生的名字

  吴江境内河港交织,湖荡密布,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和烂溪纵穿南北,连接太湖、黄浦江的太浦河和由页塘横贯东西,分湖、同里湖、莺脰湖、元荡、三白荡、麻漾、长漾等大小数百个湖泊如星星点缀在沃野上、城乡间。

  自古以来,吴江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得名便来自于吴淞江这一条河流。吴淞江是现今大上海的一条母亲河,亦名苏州河,古称松陵江、松江、吴江,是太湖流域通向该市的重要航道。它的起始点就在吴江市区北侧的瓜泾口。多少年来,这里一直作为测量太湖、吴淞江水位的一个基准点。而在唐代以前,南起浪打穿(今横扇镇菀坪),北至瓜泾口,都是吴淞江的上源。唐宋以后,进水口逐渐北移,便以垂虹桥为要口。历史上,吴淞江岸上修有众多名胜古迹,包括白居易、杜牧、陆龟蒙、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杨维桢、唐寅等历代名人都对吴淞江及江边松江亭、垂虹桥、钓雪滩、华严塔、鲈乡亭等吟诗咏词,留下了许多名篇。而吴淞江的历史远比这些名篇悠久。后汉赵晔在所撰的《吴越春秋》中写道:“……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明日,将战于江……越王追奔攻吴,兵入江阳松陵……”这其中的“江”指的就是吴淞江,而“松陵”即是现吴江市区所在地———松陵镇。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鏐请割吴县北地、嘉兴北境置县,其名就取吴淞江古名之一的吴江。

  吴江县(市)名来源于水,其集镇也大多因水而名。盛泽、震泽、汾湖、桃源、庙港……这些地名的字面上就带着水;同里亦名同川,黎里亦名黎川……这些地名的别称上带着水;梅堰、金家坝、南麻(“麻”指麻漾)……这些地名关联着水;平望取自“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横扇意为“沿横港有上下二扇”……这些地名寓意中带着水。

  吴江与水在“名”上是如此的紧密,在“实”上更是如胶似漆。许多镇不仅河流众多,而且湖荡密布。走进古镇同里,只见镇四周由五个湖泊环抱,15条大小河流将镇分割为七座岛屿,像七张荷叶飘浮在阵阵碧波之上。街道依着纵横相间的水路而建,曲曲弯弯,盘绕迂回,人家临水而筑,家家傍河,户户通舟,处处有河埠。站在镇郊湖岸上,纵目望去,波光渺渺,烟云茫茫,芦苇青青,白帆点点,耳畔不时飘来阵阵渔歌。放眼水巷深处,人们或把盏品茗,或隔河拉着家常,或相对而坐在剪鸡头米。市河之中,不时摇过卖红菱、卖水鲜的小船,一条条河浜里,游着一群群追逐嬉闹的红掌白鹅……

  一座千桥卧波的小城

  “水多桥也多”,清乾隆时吴江有“桥梁数千”,至今在一泓泓碧水上,尚浮卧着200余座拱形、梁式古石桥,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与水一起向人们展现着一幅幅旖旎隽丽的风景图画。

  在大运河与由页塘交汇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石拱桥,名叫安德桥,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该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咏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的诗句。站在古运河东岸,隔河而望安德桥,只见一方桥孔把古镇人家尽揽腹中,《人民画报》曾在上世纪70年代把这一雄姿介绍给了海内外广大读者。与安德桥遥遥相望的是安民桥,此桥也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至今已近400年,但依旧巍然屹立着,一种名叫薜苈的蔓生植物攀满了整座桥梁,远远望去,犹似一条苍龙横卧在碧波之上。

  而吴江的古镇,是不能没有桥的,就拿黎里来说,一座座小石桥躺卧在纵横交错的碧水河上,紧紧地把镇上人家连在一起。细看这些桥,有紫石青石砌的,有花岗岩垒的;有露于清波之上的,有藏于绿树丛中的;有桥连着桥的,有桥中有桥的……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透过桥洞而望,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岸上人家炊烟袅袅,一派诗意盎然、怡情悦性的江南水乡风光。

  一部大运河写出的史书

  吴江众多的河流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可算是母亲河。大运河吴江段自松陵镇刘河浜口起,南至麻溪出口止,全长40.8千米,流经松陵、同里、平望、盛泽等4镇。千百年来,吴江就是以大运河为中心水路将万匹华绸运往四面八方的。同时,大运河吴江段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在吴江市区南侧,沿大运河西岸至今逶迤着一条长长的古纤道,以前全长约为九里,故又名“九里石塘”,始筑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宋庆历八年(1048年)增石修治,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年—1347年)复以巨石修筑,故又名“至正石塘”。1984年,吴江有关部门组织能工巧匠,用统一的旧青石对九里石塘进行局部修缮,两段计长1.66公里,以“运河古纤道”的名称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4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两岸,也曾演绎过荡气回肠的史事。明代时建有三座抗倭敌楼,其中一座在平望镇盛墩村袅腰桥附近,就是在这里,当时吴江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一举歼灭前来进犯的3000余名倭寇,从此,盛墩易名为胜墩。大运河在穿过平望镇往南去时,经过江南名湖莺脰湖。这莺脰湖相传为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所游五湖之一,湖中小岛———平波台四周景色十分宜人,包括张志和、颜真卿、张先、杨万里、清高宗在内的历代名人途经平望无不吟诗填词作赋。清代作家吴敬梓在著名小说《儒林外史》里更是以浓重的笔彩将莺脰湖的夜景描述得出神入化。莺脰湖东北侧临大运河畔有江南名刹小九华寺,该寺为我国近现代名僧太虚法师的出家之地,在佛教界拥有特殊的地位。

  濒临大运河的黄家溪、新杭等处早在明代时就是丝绸生产和集散中心,由于清咸丰年间战乱等原因,遭到毁坏,由此,其地位由离运河稍远的盛泽所替代。但至今在黄家溪还保存着一座可作为吴江丝绸历史和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的实物佐证的古桥———泰安桥。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起,受人雇织的人每天早晨立在此桥上,待人雇织,名曰“走桥”,又曰“找做”,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末。

  众多的陈迹,有10多处记载着吴江的历史,其中好几处就是碧波粼粼的水面。同里的九里湖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即发现陶片和石器;震泽的蠡泽湖,1983年发掘出土了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陶片;平望的唐家湖,经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调查,又经去年10月文物考古队踏勘,确定为一处留有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古遗址,200812月,吴江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2000多年的太湖故事

  吴江的母亲湖当推碧波万顷的太湖了。自古以来,吴江与太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部重镇震泽的名字就是太湖的古称,现今松陵、横扇、七都这三镇均濒临太湖,湖岸线共计长达50余公里。在吴江沿太湖地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越绝书》云:“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禹贡》之震泽。”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奔走在今太湖流域,现古镇震泽东端尚存有一座纪念大禹治水的古桥———禹迹桥,桥北堍有一座初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的慈云寺塔,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现七都、庙港一带在吴越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因此,首当其冲成为吴越争霸的战场。吴越5次水上大战均与七都、庙港有关,至今,七都镇庙港社区尚有一个名为“吴越战”的自然村。从吴江博物馆的藏品中也可看出当时吴江沿太湖地区确是吴越相争的主要战场,七都、庙港、横扇、松陵等地共出土、收集到铜矛、铜戈、铜刀、青铜剑等春秋时的兵器10余件。

  如今,吴越争霸的硝烟早已散尽,迈步吴江沿太湖地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飘溢着阵阵纯朴民风的古村落。松陵镇的南厍村,港水清澈见底,港岸上弯弯窄窄的青砖街道与玉带似的廊棚贴着斑驳的石驳岸连绵逶迤着;横扇镇的四都村,一棵五六人合抱的千年古银杏树高高耸立着,遮荫面积近700平方米,撑起一把吴江独一无二的“绿色保护伞”;平望的溪港村,那条承载着当年范蠡遣军、兵士抛掷韭菜这一古老传说的小溪挨着民居,驮着小桥,舔着水田,汩汩向前……

  澄澈的太湖水为吴江孕育了色彩斑斓的蚕桑丝经文化。龙南村落遗址和袁家埭遗址曾出土纺轮,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吴江先民就已从事纺织了。唐代时,今七都、庙港、震泽一带家家养蚕,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的诗句“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就是对当时这里蚕事的真实写照。明清以来,吴江沿太湖地区的蚕桑丝经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

  “民以食为天”,太湖水也向吴江人奉上实实惠惠的美食。吴江沿太湖地区除了盛产白鱼、白虾、银鱼这“太湖三白”外,还盛产太湖蟹、梅脐鱼、鳗鲡、鲃鱼、莼菜、茭白等,在品味这些珍馐的同时,耳畔还会不时听到诸如箬塌鱼、金睛银鱼之类的民间传说。

  一种永恒流淌的水乡文化

  不知你留意过没有,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记载,吴江的水与历代名人紧紧相连。震泽镇的蠡泽湖相传大禹曾在此治水力斩黑龙,故原名斩龙潭,又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西施在湖畔隐居,遂改名为蠡泽湖;松陵三里桥东,在梁陈间曾筑有一室,名为听江轩,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就是在这里撰下了与《说文解字》并重的我国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庙港陆家港东的养鹅浜,相传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当年曾在此养鹅,故而得名;西起浙江湖州、东至吴江交通枢纽平望镇的由页塘,原名荻塘,因唐代苏州刺史于由页修缮塘岸而改名……吴江的水与历代名人所留下的名作佳篇更是息息相关。从东晋大司马东曹掾张翰的“三千里兮家未归,吴江水兮鲈正肥”到北宋龙图阁直学士陈尧佐的“平波渺渺烟苍苍”、“扁舟系岸不忍去”,从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到南宋诗人姜夔的“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无一不是在水上泼墨着彩,无一不是在水上妙笔生花。

  吴江的水也带来了精湛的艺术,那些虽经流水数百年的冲刷、浸润,但仍是那么坚实、整齐的石驳岸便是。石驳岸上镶嵌着的一块块系船石,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后,各种雕刻仍然精致细巧,栩栩如生,或“笔(必)锭(定)如意”,或“瓶(平)笙(升)三戟(级)”,或“犀角双胜”(寓意“接连胜利”)……让人目不暇接,赏玩不厌。市河岸边的河埠也值得一览,上面的石阶,有如“人”字的一撇,向左斜伸入水里,有似“人”字的一捺,向右斜插入水中,甚是轻盈、灵巧。如走得有点热了,可踏着石阶,下得河边,捧着清澄的河水往脸上一抹,顿觉清凉透彻,游兴倍增。

  吴江的水,以她特有的灵气和风韵,滋润、装点着鲈乡大地,与小桥、人家一起,组合成一幅出神入化的江南风景画。

  题图摄影:钮泉娜

  配图摄影:沈国平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