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24 3:36:38
作者:
张建林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3187
来到庞山湖畔,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很难想象,不远处便是繁华的都市、喧嚣的马路,而眼前,是一片清澈的湖水,几棵枝叶茂盛的大树,湖边杂草丛生。雨中的村庄隐约可见。我怀疑自己误入了桃花源。
由于围垦运动,庞山湖已被吞噬得只剩下可怜的一角了,如今,站在湖岸边,已很难想象古庞山湖的浩淼与苍茫了。
一年一度的中秋庙会正在庞山湖边举行,主其事者,是沈氏堂门公子社班主沈全弟。庙会通常要进行三天时间,从八月十三开始至八月十五结束。远近村民、渔民闻风而动,规模越来越大。
那天是庙会的最后一天。虽然气温骤降,还下着零星小雨,湖边的沈氏堂门前依然聚集了数百名村民。庙会举办多年,已成了庞山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民间信仰活动。活动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宗教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前一天,张舫澜先生打来电话,说沈全弟邀请市文联、民文协会的领导来观摩庙会,热心于吴江民俗文化的张老师当然也在邀请之列。他约我一起去看看,说是机会难得。我愉快地答应了。我只在有关民俗文化资料上看过一些介绍,真正的庙会活动从未见过。
吴江地区的庙会主要有猛将会、朱天庙会、十样景庙会、顾公庙会、三庙庙会等,其中以猛将会的规模最大。猛将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初五举行。刘猛将军俗称“刘王老爷”,是灭蝗虫的有功之神,相传是宋元时人。老百姓感念敬重刘猛将军灭蝗除害、为民造福的恩泽,每年举办猛将会,以示敬奉纪念。江浙地区有很多刘王庙。汾湖庄家圩的刘王庙,明叶绍袁的《湖外隐史》中已有记载,据称建于明中叶。庄家圩猛将会历久不衰,在“文革”中中断,“文革”后又恢复活动。
庙会的主要形式是出会,也称行会,就是将供奉在祠堂或寺庙中的老爷(民间将神仙或佛通称为老爷)请出来,坐在轿子中,到四周乡村巡游。
沈氏堂门祠供奉着苏州城隍、上方山太太、莲泗荡刘王、史家厍小公子、沈氏堂门先锋神等五尊神像。出会从上午9点钟开始,出会队伍抬着老爷向附近村庄田野游行,一路浩浩荡荡,颇有声势。轿子前面举着“肃静”、“回避”的木牌开道,随后是刀斧手、刽子手、旗牌手等,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犹如古代官员出巡的场面。所谓出会,其实跟现在的上级领导视察工作一样,是例行公务。出巡的目的,是表示关心人民生活,祈福消灾,保一方平安。
沈氏堂门庙会,以演唱神歌为主。神歌又称赞神歌,是流布于东南沿海的吴语地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现象。神歌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已有记录。沈氏堂门祠的神歌已传十几代。由神歌先生主持祭祀仪式,为人们消灾逐疫,祈福求佑。这种仪式的基本格局是“请神—酬神—送神”。主要内容有两大类:一、仪式歌:包括请神、坐神、敬神三部分,庙会结束时送神。二、神歌正本:《刘王神歌》、《十二亲伯神歌》、《太姐神歌》、《卖鱼娘子神歌》等十多部。
出会时,同时有各种民俗活动:烧香点烛、放鞭炮、跪求磕拜等。还有赞神歌、宣卷、民间小戏曲、串龙、打连厢、荡湖船、挑花篮、扭秧歌等多种文艺表演。表演的目的是娱乐,即娱神和娱人,表演形式多样,欢快活泼。有趣的是,在打连厢时,伴奏音乐播放的是《中国年》等现代流行乐曲。看来,宗教文化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自觉地进行调整的。这种现象,很值得引起注意。
中午,我们和参加庙会的群众一起,在露天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会餐。沈全弟尽管忙得不可开交,还是来给我们敬酒,他总是显得很热情的。
与我们同席的,还有一位苏州职大艺术系副教授杨海滨先生,他是张舫澜先生的朋友,专业从事音乐研究,多次参加吴江的非遗调查活动,协助采录小组对芦墟山歌、同里宣卷的曲调进行记谱,现在,神歌的记谱也由他负责。他的夫人刘燕是苏州古筝协会会长。杨教授非常敬业,我们还在吃饭时,他又拿着摄像机去忙着拍摄民间小调、打连厢、秧歌表演了。
协助本次庙会活动的,还有太湖老兴隆社的徐家公门神歌班,班主是徐贵祥。不久前,他们看到吴江电视台的《吴江闲话》节目中,连续八期播放了对沈全弟和公子社神歌班的跟踪采访。于是,主动与沈全弟取得联系,并要求参与这次庙会。
同时参加的还有同里“秋凤社”丝弦宣卷班,班主徐荣球,是吴江本土派徐银桥徐派的传人,弟子有计秋萍和金春凤。即将出版的《中国·同里宣卷集》,收录了他们演唱的《玉珮记》、《金锁缘》两部长篇宣卷。
沈全弟还邀请了萧山的越剧班前来表演节目,下午演出的剧目是《双女救国》。黑板上已写了预告。开场之前,沈全弟与计秋萍即兴演唱了锡剧《珍珠塔》选段。沈全弟手拿折扇,神情自若,唱得韵味十足,博得全场一片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