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津津有味”何处来?黎里毛氏《曲律》跋

“津津有味”何处来?黎里毛氏《曲律》跋

2019/9/10 0:09:06    作者:  查文荣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407

  明朝万历丙戌年(1586年),黎里毛以燧的父亲毛寿南(字宇徵)高中进士任山阴(今绍兴)知县。在五年的任期中,两袖清风,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当离任时,百姓号泣攀辕,沿途争为挽纤,之后为其立生祠并建“去思碑”等,轰动一时。毛寿南在司职之余,喜与当地文士交往,其中王骥德与他最投机。

  王骥德(15401623年)字伯良,号方诸生,山阴人,是昆曲“吴江派”的中坚人物。他出身于戏曲世家,早年受学于徐渭,矢志词曲,为此浪迹四方。因慕毛氏博学清素,遂与之结交,二人亦师亦友,并在毛氏官邸设帐谈艺,与毛氏三个儿子及吴炳等研讨词曲,自比为古食客。他作有戏曲论著《方诸馆曲律》四卷,传奇《题红记》、《离魂记》、《救友记》、《招魂记》等四种,杂剧《男王后》等五种及散曲数卷,他还校注过《西厢记》、《琵琶记》等。

  毛以燧字允遂,诸生,入太学,曾受业于吴江沈琦,与周宗建、吴焕等八人被称为“松陵八骏”。他的两个兄长毛允煃、毛允享分别为万历庚子举人和甲辰进士,任职直隶和州学正和河南陈留知县。而他九赴棘闱不售,乃放情诗酒,游洞庭、登泰山、谒厥里,结社吴中,集一时诗衲及少俊名流,分题酬唱,品略风物,居然坛坫。后与一代才女兼画家的妻子汝文淑偕隐苏城葑溪,他的《粲花馆诗集》由叶绍袁、沈珣(早年曾受业与毛寿南)等作序。

  毛以燧在山阴期间,当时名流四集,吴江沈珣的堂兄沈璟也是座上宾,毛以燧和王骥德也深得其教诲。后来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与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为戏曲创作中文辞与格律开展激烈竞争时,二人对竞争双方作了合理的评价。

  黎里向来是个莺歌燕唱之地,尤其是每到节日庙会等,各种地方戏曲和小调民歌依次登场,吸引了戏曲研究家沈璟、冯梦龙、王骥德等人的到来,对昆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王骥德一度小住黎里毛家,对小镇黎里特有的民风作亲身的体验,临别时毛以燧的长兄作《送王季声孝廉还山阴》诗三首。

  王骥德的散曲《方诸馆乐府》二卷完成,毛以燧读了以后,认为他在实践创作中已经很好也贯彻了作曲的原则,做到词律并重。王骥德《西厢记》校注本插图系出自毛以燧妻子汝文淑之手。

  毛寿南山阴任职期满,归里不久,因病离世。王骥德闻讯后,来到祠前写下了《过宇徵先生祠》:“潇洒山阴署,竹树控高寒。翩翩诸公子,五载共盘桓。使君重相识,燕婉家人欢。一去持白简,三疏动长安。竭来卧笠泽,倥偬成哀端。匍匐酹埏隧,感伧多汍澜。岿然遗祠在,三见荣春兰”。回想当时融洽的情谊,看到祠前高寒的竹树,王骥德不禁潸然泪下。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王骥德继而完成了《曲律》的写作。直至天启三年(1623年)秋,王骥德大病,方才托毛以燧、毛以煃兄弟助其刊刻。就在该书刊刻的过程中,王骥德病殁。而他临终所作的《别毛以燧》正是向友人告诀绝笔诗。毛以燧则写下了《哭王伯良先生诗十三首》,其中一首:“盈盈如带一江分,每到相思怅暮云。犹记别时莺水畔,槐风梅雨泣离群”。

  《曲律》于天启五年(1625年)春天刻成,卷首毛以燧托好友冯梦龙作序,自己亲自作跋。在毛以燧的跋文中有:“余不谙词法而酷好词致,犹忆弱冠之念,侍先君子(毛寿南)山阴署中,获同王伯良先生研席,先生与读艺之暇,每及词曲,津津乎有味其言之......

  跋文肯定了王骥德对于词曲研究的情深,而文中的“津津乎有味”一词,便是毛以燧的首创。

  《词源》对“津津”有这样的注释:满溢貌。《庄子·庚桑楚》:“然而其中津津乎有恶也”。至于“有味”一词,则最早产生于汉代王褒《洞箫赋》:“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但之后一直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

  直至明代,毛以燧首先将“津津”和“有味”联系起来。后来,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之一的朱之瑜在他的《答野节书之十七首》中:“佳作愈读愈觉津津有味,可见理胜之文,大胜他人词致美好也”。朱之瑜虽然将此熟语更臻简练,从而被划入“成语”的范畴,但其实质性的创造者当归功于先前黎里的毛以燧。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