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以商宏文的盛泽人

以商宏文的盛泽人

2024/4/22 3:12:46    作者:  萧海铭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2742

  盛泽历史上“代不乏读书守道之士” (柳亚子语),他们以织缣贩缯为业,在事业有成的基础上,大多重视文化教育,或致力于发展文化事业,进行文化积累。他们一部分固然是出于官宦之户、书香世家,但其中绝大部分,还是亦文亦商。这种情况的人家在盛泽可说比比皆是,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的沈氏家族。

  盛泽老八姓之一的沈姓,“元代即是一乡之望族”,入明以后,其中沈桧轩一支,其父“公让,勤俭营家而家声复振”,而且父子二人在盛泽担任了五十多年的税长,沈桧轩去世时,有三位四品大员联衔撰写墓志铭,其后裔沈登即以岁贡生的身份步入文坛,有诗词传世。入清以后,沈姓人中先后有8人以例仕(捐官)步入官场,就是靠了自身家族的一定经济实力。

  盛泽王氏家族,自南宋末迁入盛泽,本是望族、世家,清兵屠戮盛泽时,受创较大,到康、雍时王国佐、王濂一脉崛起,创“话雨楼”,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致力于收藏,重点培养第三代王楠,逐渐“收藏之富,名满江南”,而王楠、王鲲、王致望祖孙三代广交文友,延揽各方文坛巨子长期寓居,并著书立说,为盛泽创造了一段深厚的历史文化层,其在地方上的善举也不胜枚举,《盛湖志》中颇有记载。

  张氏家族,盛泽张姓之一支,明末自浙江湖州迁来,完全是靠织缣贩缯为业,又是典型的儒商之家。这个家族在盛泽绵延十余代,每一代都不废吟咏,并结成诗集,也不断有因举制业而踏入仕途者,历代也颇多善举,但他们的经济基础始终着落在丝绸上,尤其是假湖州真丝原料的便利,自织和经营原料曾是主业。这个家族对盛泽地方文化积累有很大贡献。

  盛泽郑氏,自晚清郑慈谷(字二贻,号式如;柳亚子岳父。)一代崛起,从事的也是丝绸经营,绸庄名“郑茂林记”,后还涉足金融,开钱庄,是盛泽最早的银行家,华建平收藏有郑氏家谱。他从事平民教育,“僻居宅、出私财、聘贤能”,改家塾为公学,在家中大厅创办起盛泽第一所新式学校———郑氏小学,公开招生,里人子弟争赴就读,到倡导新式教育,创办“盛湖公学”。在里中也颇多义举,舍茂林里房舍土地开辟成新开弄以祛灾利民,传颂至今。

  汪永亨绸庄。汪鞠如(18711949),盛泽绸业界领袖人物汪访庐之子。鞠如自己读书不多,成年后深感知识的重要,民国元年(1912)以盛泽商会会长的身份领衔创办私立绸业小学,校址就设在绸业公所内,并聘请前清秀才钮毓麒任校长。建校舍、置校具,1913年正式开学,为地方栽培桃李,建成了盛泽当年条件最好的一所学校,同时他爱交文人朋友,与邵力子、郑式如、吴昌硕、陆廉夫、倪墨耕、柳亚子皆友善,且亦喜绘事,曾画《菊隐图》,柳亚子为其题诗。

  汪永亨绸庄的丝绸“在意大利都灵赛会、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南京南洋劝业会和杭州西湖博览会上频频获奖,为盛泽丝绸赢得了极大声誉”(据《盛泽镇志》)。

  汪鞠如为人豁达豪爽、急公好义,两次出任盛泽商会会长,凡地方公益事业都能解囊赞助,诸如修桥铺路、架设电灯电话,无不参与其间。特别是盛泽培元公所(俗称绸业公所)1897年移址北大街登椿桥北堍重建时,年仅27岁的汪鞠如尽心竭力,“其门墙、广场、河埠等建筑均由他督率施工,建成后宏丽轩敞,为地方增色”。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