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胜古迹 >> 园林老街 >> 江村故事 >> 费孝通如何改变开弦弓村?(二)

费孝通如何改变开弦弓村?(二)

2022/12/6 3:17:15    作者:  徐萧 来源:  澎湃新闻    【字 号:  】   点击量:5761

最学术的村庄


一进开弦弓村,就能看到一座醒目的牌坊,上面写着“中国江村”四个字。而在距离开弦弓村约七八分钟车程的庙港镇,当记者与一家饭馆的老板交谈时,老板知道记者是去开弦弓村采访后,马上就说,“是(关于)费孝通吧。”这时,你或许多少会理解费孝通对于开弦弓村的深刻影响。

费孝通来到开弦弓村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将其作为人类学田野调查应用到“文明”社区的实践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925年,费孝通取得公费留学资格,出国前偕妻子去广西大瑶山调查,不慎误入虎阱,妻子在呼救途中不幸身亡。翌年7月,费孝通伤势好转后,在姐姐费达生的建议下回到家乡吴江养伤。

他看到了开弦弓村的研究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开弦弓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因而可以作为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的代表性例子。除了研究价值的考虑外,姐姐费达生在当地打下了良好基础:她在1923就来到开弦弓村推广养蚕科学技术,后来又再1928年底,在开弦弓村组织、筹建了中国乡村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显然,这可以帮助费孝通更加顺利地取得村民的信任,方便调查。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费孝通完成了对开弦弓村各个方面的调研。1938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翌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因为这本书的研究跨越了“文野之别”,打破了当时对人类学只能用于研究野蛮社区的理解,所以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斯基称其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江村经济》的巨大影响,开弦弓村开始被中外学界视为了解中国农村的窗口。从1956年新西兰人类学家威廉·葛迪斯成为首次到访的外国学者后,各国和港台地区学者就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81年到2014年间,就有100余批世界各地学者到访江村。至于国内学者的访问、考察更是难以统计,尤其是在中国数十所高校以开弦弓村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后,每年假期都会有大批的学生来到这里进行调研,各种研究专著、学术报告不下20种。

1981年9月20日到24日,美国人类学家南希·冈萨勒斯到开弦弓村调研。

1984年3月3日,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代表团一行十人访问开弦弓村。

2004年3月,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博士常向群到开弦弓村调研。

长时间的“被”研究,以至于不少村民都或多或少知道些学术名词,如果你找对人,甚至能听到对方头头是道地给你讲讲谁是马林诺斯基,什么是苏南模式。甚至在2009年,原村干部姚富坤还与费孝通研究会副秘书长朱云云一道完成了《江村变迁》的调研,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而这次《开弦弓村志》的编纂过程,除了刘豪兴的主持外,也有赖于由姚富坤、谈雪荣等村民组成的编纂小组的共同努力。在赠书仪式上,70岁的谈雪荣告诉澎湃新闻,“编志书不像写小说,得讲求证据”,他们在编纂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材料收集的不易,以及针对矛盾材料的辨析和考证。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