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北厍“前葫芦兜五子”轶事

北厍“前葫芦兜五子”轶事

2020/5/11 0:06:05    作者:  査文荣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3877

  “葫芦兜里景清幽,水面风来暑尽收。一叶扁舟随意泛,绿阴深处好勾留”。这是“后葫芦兜五子”之一的张农所写的《泛舟》诗。本篇讲的是“前葫芦兜五子”,他们是张农的曾祖辈。

  葫芦兜位于北厍南部,毗邻分湖,是典型的江南水村,河道四通,枫林红映,槲叶黄堆,村里有一小漾,两头浑圆,中间细细的,似一葫芦形状,据说是铁拐李将宝物抛落在此,便有此风景秀丽的葫芦兜小村落。

  明末,张维善自安徽歙县迁吴江北厍葫芦兜,其子孙承泉、晋卿、永嘉、永康世守耕业,至四世家道殷实,始涉足文艺,与当地文人颇有交往。五世祖紫山公对其子张孝嗣严以督教,孝嗣聪明好学,因慕分湖前贤张翰思鲈之情,遂号忆鲈,善绘画,尤工蝴蝶,故又号蝶憨。张孝嗣的五个儿子被后人称为“前葫芦兜五子”。

  张孝嗣长子张与龄(1796~1825),字芳遐,号杏初,秉承家训,十岁便能作诗,故孝嗣苏家港的好友朱容照有“堪夸小凤亦能诗”之句,将与龄比作稚凤清吟。与龄后勤攻举业,诗书画印亦无一不精,持家有矩薙,诸弟皆敬重之。与龄之母染疾,祷梓潼神像前,愿减自己的寿数以益其母。后得呕血病医治罔效,乃悉谢外事,闭户焚香,每晨起诵《金刚经》一卷,而以画终不肯废,曾曰:“吾心游于古人妙迹,胜服参苓也”。四年后竟不起,卒年29岁。张与龄刻《克复要言》等书以劝世,著有《十二碧琅轩诗抄》四卷。胜溪柳树芳闻与张与龄为忘年交,与龄谢世的前一年年末,张与龄赠送给伯父柳树芳梅花一盆。柳树芳喜莳花种草,家中紫藤被虫所蛀,异常叹息。见到盛开的腊梅花,如见友人的高洁之情。下一年当听到与龄英年撒手,满含痛惜之情写下了《悼张杏初》诗:“少年性不爱风华,淡远门庭处士家。一夜罗浮吹梦醒,清寒到死哭梅花。”

  张与龄之子张文睿,号元梓,在母亲的督教下,17岁中秀才,其性冲淡,不善言谈,天姿俊拔,对于史汉之书,洞窥其奥,为文高简浑厚,学者争相倾重,曾被黎里望族汝家聘为塾师。同治六年(1867)考取举人,七年中进士,便自镌一章名“丁戊联捷”(同治六年为干支纪年的丁卯年,七年为戊辰年,两年合称为“丁戊”)以志喜庆。后被任命为兵部武选司主事,因才非所用而弃官还乡,先后到震泽由页塘书院、芦墟切问书院执教。他埋头于学问,寒暑不辍,受过他教育的人大多功成名就,远近时人谈到做诗为文育人诸道,首推远梓先生。

  张孝嗣次子张修龄,字子逸,少为制举,喜集虚斋以为笔,有化工,复厌弃而读张仲景灵枢素问等书,建树殊深,在江浙一带颇具盛名。治一人大小溲,易位出曰得之大怂,醉饱清浊淆乱痛名交肠,以明矾腐衣裹吞,数十日痊愈。一村民周身肉出如锥,痛不能忍,张修龄谓此血壅,不急治则将溃浓血而亡,即以赤皮葱烧成灰以淋洗,饮以豉汤数杯而愈。一人寒热,四肢坚如铁,石击之如钟鸣,张修龄用茱萸木香等分煎饮之即愈。

  张孝嗣三子张益龄,字进元,又字仲仁,号子谦、碧萝主人,诸生。少而颖敏,父作画时,于旁细心观察,后所绘蝴蝶竟超过其父,有“张蝴蝶”之称,时人竞相觅之。能弹琵琶吹洞箫。张益龄家藏珍贵图书字画极多,曾藏有明代董其昌《天马赋》书法真迹一卷,每于遐日与同仁展卷玩赏。在同辈和年龄相当的朋友中,他与钱小敏、沈南一、殷兆镛、陆日爱、柳松琴等最为合契。他在《寄怀钱小敏》诗中云:“颇多乡关想,年年事远征。飘然仗书剑,劳矣此风尘。迹类飞鸿寄,诗能倚马成。遥怜刘阿士(谓松琴)契合极平身”。

  张益龄不但诗画兼善,其文赋亦脍炙人口,在题柳少湄的《花烛词》时有一小记,以赋的形式出现,读来朗朗上口,现节录于下:“暖炉令节,庆会良辰,遣陇西之羊车,圆河东之玉镜。一日千里,群夸柳恽多才,左史右经,共羡李彪有女。时则辉腾旖席,春暖青庐,岭梅与金鸭分芳,篱菊共玉卮一色。葭莩之亲毕集,缟纻之友咸来。燕贺联翩,鸿文络绎。或金声掷地,谱房中之雅章,或斑管生花,当帘前之贽币。固已琳琅满室,珠璧生辉矣。仆也谊附同岑,情切折简,馈之酒食,殊惭齐国滥竽,叩以词华,复愧楚郊哑鼓。搜兹枯腕,集厥芜词,或者楼上笙箫,不鄙无腔曲子,料得壁间歌唱,难描有脚阳春”。可谓大雅之才,妙思泉涌。

  张孝嗣四子张聃龄,字是龙,号李仙。张氏五子各擅一艺。与龄以画,修龄以医,益龄以文,太龄以制举业,而聃龄独以书称。他初学九成宫,继得力于云麾碑,每见古碑帖善,辄双钩摹之,纤毫不爽。尝谓:“临古人书,当相其笔势,揣其神理,如自己出,下笔乃有冥合处”。每有名人墨迹,零缣寸纸,藏而宝之。亦擅做诗,洒脱尘氛,时作性灵语,虽工诗者无以过之,家藏钱箨所绘松画一幅,聃龄题以长诗:“长松搀天龙起立,云气绕身鳞甲湿。芝兰在根石在旁,谁欤写此钱侍郎。不多着墨韵有余,苍秀在骨非形模。古来画松数张操,双管生枯一齐好。毕宏卫偃各染奇,品题屡见老杜诗。箨翁学术通儒通,余艺亦复超凡庸。其人其诗足不朽,以画寿友友斯寿。即今祖泽留奇赏,画里松年亦增长。连朝阴雨催春残,卷帘谡谡天风寒。临风展画坐相对,恍有涛声落烟翠。”

  乾隆时,黎里周元理官至工部尚书。其曾孙周兆勳(字隽夫,又字少裳,号广文)肆力于学,自经史诸子汉魏以来文赋诗词无所不涉,尤酷嗜文辞,一日不涉其事则窘然不乐。有志于捐田赡族,达千有余亩。虽出乎大族,朴素如寒儒,故乡邑士大夫均喜与之交。张聃龄与他相交亦深,两人讨论诗词娓娓不休。周兆勳著有《红蕉馆课艺》并征集阴陟文制艺镂版行世。当时老师宿儒均以大器期之。道光三十年五月,竟以染微疾而卒,年仅三十四岁,黎里镇上万余人,不管老壮贤愚,贩夫走卒,皆叹息泣下,既数月而不止,群相讹言,以君为成神矣。吴江陈福畴为其撰写《广文周君少裳传》,张聃龄为之书丹。由于张聃龄书法上乘,诗词隽美,众多画家均请他题诗。他题有顾觉芗的《蒹葭秋水图》、顾小洲的《绕屋梅花图》、《题西泉小影》、《题读书图》等。曾题《拥炉图》诗五首,其中一首:“苦寒天气逼残年,故纸生涯各弃捐。笑我有炉偏不拥,日烘冻墨写春联。”所以,张聃龄去世后,友人陆曦叔写了《挽张李仙》诗,诗云:“断绡残幅暗生尘,满纸龙蛇笔有神,凄绝蚬江同听雨,对床今夏向何人。”

  张孝嗣五子张太龄(一作泰龄),字季生,号小憨,又号筱庵,著有《十二吉祥相书屋诗稿》。北厍大港上柳清源之子柳以蕃(字价人,号子屏)是张太龄的学生,尝授经黎里周氏红蕉馆,与张文睿为兄弟交,曾写《立秋前一日偕穆仲丈被酒张元之(文睿)斋中赋赠》诗,诗中谓张太龄师:“因含吾师老羁泊,破书残剑益萧条”。原来,咸丰年间江南发大水,葫芦兜张家五子萍飘到雪巷等地,张太龄、张聃龄寄迹沈家,帮助沈懋德刊书校订。当时正值咸丰之乱,青浦陆日爱避居芦墟、赵田、雪巷等地,张太龄则热情相招,所以陆日爱作《酬小憨留别绝句》:“分干十里碧无际,蓑笠烟波作钓徒。此日输君乡梦稳,散人漂泊尚江湖。”另《赠小憨》:“怅触愁怀拨不开,荆枝憔悴肺肝摧。槎枒撑腹书千卷,磈磊浇胸酒一杯。人在芦中呼欲出,诗从天外忽飞来。相逢莫漫轻离别,不识此身晤几回。”

  道光二十九年,洪水泛滥,田庐飘没无数,金泽等地尤为严重,都抚既奏请发币赈灾,又劝乡民量力而捐。张太龄好友陆日爱奉母命输捐若干,夜襄事亦力。陆母沈太恭人系雪巷沈翠岭之胞姐,是年正欲作七十大寿,遇此天灾,陆母道:“幸生太平七十年矣,未尝睹此灾也。”咽絮而鲠,吞泥而哇,遂撤寿宴,移所费以资赈贫户。至冬复施襦絮。寿宴是没有办成,陆日爱即请娄县姚建木(春木弟)以纪徽美,并请在姑苏的好友陈克家作序,于是亲戚乡党与旁县士友咸做诗词志庆。陈梦琴、张鸿卓、金朴夫、陈子松、沈人杰、陈洪诰、柳兆薰、费实甫、沈曰富、徐茹芗等纷纷题诗,便汇成了一册《寿萱集》。张太龄作《陆母沈太恭人七十大寿》诗二首,其中一首:“婺星辉映苎溪红,锦幛云屏想象中。八咏名门娴德象,一堂和气蕴庞鸿。桂兰能博慈颜喜,鞶帨全蠲世俗风。贱子疏慵迟菊卺,谨将蔓语志葵衷。”诗中洋溢着对陆母的崇敬之情。

  纵观“前葫芦兜五子”,他们虽各擅一技,但他们在同“分湖派诗人”如郭麐、郭骥、陈梦琴、柳清源、柳树芳、许竹溪等的密切交往下,秉承张氏懿德,能融会贯通,故诗、书、画、印、琴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综合的体现,对“后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能够有像张农、张贡粟、张季让等饱学爱国志士绍继,从而孕育出一代女杰张应春,高级工程师张季仁、高级统计师张君燕、清华大学教授张福范、音乐家张希仁等,从而延续葫芦兜张氏的文脉,成为分湖的一道灿烂的风景线。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