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简介 >>  >> 徐大椿 >> 洄溪老人

洄溪老人

2020/8/28 0:39:17    作者:  何笛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744

中医中药是一个近代概念,是随着西医西药进入中国而产生的,在此之前,只有医、药的区分,甚至于医、药是合在一起的,一些医生自己研制药物,这些药物的成分和配方不公开的话,就成了所谓有特异功能的独家秘制药物,直到今天,“云南白药”、苏州雷允上的“六神丸”仍是具有神秘色彩的中药。

    在中医发展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医学流派,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和重镇,吴江徐灵胎是该派清初的代表人物之一。

徐灵胎(16931771),原名大椿,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出生于松陵镇下塘街的毓瑞堂。徐氏为吴江望族,文苑世家,祖父徐釚是清初有名的词人,以《菊庄词》名噪一时,祖姑徐灿为中国古代十大才女之一。

徐灵胎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以医学著名,而他的学医,本是无心插柳之举。

文学世家出身的徐灵胎,幼承家学,博闻强记,七岁时入私塾,颇有奇志,不屑随人作生活计。年十四学习时文,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薄时文的思想,而舍终身以穷经学为志,尤以易学为最。徐灵胎《兰台轨范》序中说“年二十从学于周意庭先生。是岁县庠入泮。”精研《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可以说走的是传统科举出仕的道路。

为此,徐灵胎勤学苦读,他描述自己的读书生活:“终日遑遑,从没有一日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至夏月蚊多,还要隔帐停灯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轻放”。

如果不是生活的变化,徐灵胎可能会成为传统的文人,但是家庭的变故,他的三弟及四弟五弟在数年间接连患病乃至死亡,父亲也因此悲痛成病,“医药之事无虚岁”,这段时间,都是徐灵胎为家人亲自煮药。

俗话久病成医,徐灵胎每日同医生和药物接触,稍通医理,要更好地照顾病人,他把家藏的数十种医书拿出来阅读,刻苦自学,遇到问题,则向医生请教,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医学从无奈的了解到自觉的追求,达到通其大义的程度。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乃更穷源及流”, 广求博采,搜罗了自内经直到元明的几万余卷医书,徐氏自述:“五十年中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每过几时必悔从前疏漏”。算起来,已经读书破万卷了。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数十年间,以理论指导实践,又用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理论,著作成书,遗惠后人。他认为“学医必先明经脉脏腑”,著《难经经释》,“药性必当知其真”, 著《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治病必有其所以然之理”,著《医学源流论》,在他之前的各种伤寒论著作内容颠倒错乱,各人自持门户之见,于是著《伤寒类方》,针对当时很多医生不考察病的根源,不辨别各种病的名称及其差异,不懂得用药的法度,著《兰台轨范》,及《医贯砭》《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医学名著传世。

名医自然有典型的案例,通常是治愈疑难杂症和起死回生,史料对徐灵胎的记载概莫能外,如,张雨村的儿子生下来身上无皮,家里的人都认为这孩子不吉祥,是养不大的,不如及早抛弃,徐灵胎要他们将糯米磨成粉,用糯米粉将全身敷满,用绢包裹起来,然后埋在土中,仅使头露出,照常用母乳喂养,两天两夜后,身上的皮长了出来。再如,有任姓的妇女得了风痹症,大腿和屁股像针刺般疼痛,徐灵胎让他们家中准备厚的褥子,徐灵胎叫力气大的妇女用力抱住,告诉她们,不管她怎么样呼叫挣扎,不许放松,等到她出汗才可以,按照这样去做,没有用药病就好了。

徐灵胎最具传奇色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两次应乾隆之诏入京。

第一次,是乾隆二十五年九月,文华殿大学士蒋文恪患病。朝廷诏请海内名医,大司寇秦蕙田首荐徐灵胎,进京诊治,徐灵胎当时自己也在病中,推辞不去,至第二年正月,朝廷再次催诏,此时,徐灵胎已病愈,于是上京。到后即与其他太医共同会诊,蒋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乾隆亲临视察,徐灵胎据实以告,乾隆通过秦蕙田转达:徐灵胎学问既优,人又诚实,不知能否在京效力的意思。徐灵胎以年老多病为由,加以推辞。

第二次,是乾隆三十六年,因中贵人得病,再召徐灵胎入京师治病,但徐灵胎当时已七十九岁,自己感到年老力衰,正当卧病不起时,推辞已属枉然,只好叫儿子陪扶前往,并携带棺材上京,准备途中随死随殓,到京后仅三日,果然病死京中,死前自作墓前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至夜谈笑而逝。皇帝赏白金一百两,赠儒林郎。由其子扶棺而回,葬吴县(今苏州吴中区)越来溪的牒字圩新阡。

徐灵胎晚年在位于越溪的吴山(七子山)的画眉泉,筑室百椽,名曰“半松书屋”,隐居于此,为静养之地。袁枚在《徐灵胎传》中,曾提到画眉泉之胜:“先生隐于洄溪,矮屋百椽,有画眉泉,小桥流水,松竹铺纷。登楼则太湖奇峰鳞罗布列,如儿孙供持状。先生啸傲其间,人望之疑真人之在天际也。”他的许多著作便是在此完成。“画眉泉”依北朝南,石壁上刻满题词,崖石上鲜苔丛生,点点清泉从石缝中滋出。泉池已经被乱石湮没,正上方有“古画眉泉”几个大字,落款是洄溪老人,系徐灵胎本人所写。字迹浑厚有力、洒脱豪放。

在画眉泉立一个石碑,上书“回溪摩崖石刻”几个大字。上款是:吴县文物保护单位。落款是:吴县人民政府;1986325日。众多石刻碑文一字排开,参差不齐。石刻以阳文为多,也有少数阴文。总计有25处之多。题字者除徐氏父子外,比较著名的有袁枚、王昶等名士,还有皇族亲贵的题词及僧人题词,这么多石刻题词集中一处,在苏州地区来讲也是不多见的。碑文内容,有描写景致的,有描写意境的,有描写泉水之胜的。面对这满山青松翠柏、茂林修竹、奇峰异石、摩崖石刻,回顾徐灵胎的一生,不禁让人感憾万千。

徐灵胎才华过人,又精于水利之学。吴江修治河道,多陈“开河事宜”,当事者从其议,往往事半而功倍。袁枚在《徐灵胎传》中记,雍正二年,吴江开挖塘河,打算开挖的深度在六尺,在塘岸傍起土,徐灵胎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开挖太深不但费用大,而且容易堆积淤泥,泥土靠着堤岸会造成崩塌,那样塘岸易倒塌。当局者认为他的意见正确,于是改短缩浅,在离塘岸一丈八尺的地方起土,工费省而塘岸得到保全。乾隆二十七年,江浙大水,江苏巡抚欲开震泽七十二港,以泄太湖水能顺流而下。徐灵胎再次提议,震泽七十二港,不是太湖水下泄的通道,只有近县城的十余条河港,是旧的河道,这才是应当开挖疏浚的,否则,既不能达到疏通河流解除水患的目的,又会伤害到百姓的利益,江苏巡抚将徐灵胎的意见汇报给皇帝,皇帝非常赞同,按徐灵胎所说的将工程交付下属的役吏办理,一点没有扰民。

徐灵胎不仅医名极大,而且文名亦不小。平日里与大名家袁枚、尤怡、王大猷等相往来,并和陈圣泉、潘文虎等相唱和,怡然自得。

徐灵胎通晓音律,所著《乐府传声》,论述唱曲字音的四声阴阳和抑扬顿挫等规律,是有关唱曲的重要参考资料。徐灵胎创作的《洄溪道情》传诵广泛,时称“黄冠体”,道情文体与乐府近而不同,既须通俗,又须高雅,内容所述,有益世道人心,自在不言中。灵胎述自称写道情颇难,云:“构此颇不易,必情、境、音、词处处动人,方有道气。”徐灵胎的道情,在韵文的语言和形式上,都给人一种新鲜活泼的感觉,他自觉地从事新诗体的试验,吸取民歌的精神,摆脱诗歌词曲的旧有规律的束缚,通俗浅显,抒写自如,句句如话家常,反而显得真实动人。这种积极的解放精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行医叹》:叹无聊,便学医。唉!人命关天此事难知。救人心,做不得谋生计。不读方书半卷,只记药味几枚。无论臌膈风劳、伤寒疟痢,一般的望闻问切,说是谈非。要入世、投机,只打听近日时医,相的是何方何味?试一试,偶然得效,倒觉希奇。试得不灵,更弄得无主意。若还死了,只说道:“药无错,病难医”绝多少单男独女,送多少高年父母,拆多少壮年夫妻。不但分毫无罪,还要药本酬仪。问你居心何忍?王法虽不及,天理实难欺。若果有救世真心,还望你读书明理。做不来宁可改业营生,免得阴诛冥击。

《时文叹》曰:读书人,最不齐,烂对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贤计,谁知变了欺人技。看了半部讲章,记了三十拟题,状元塞在荷包里。等到那岁考日,乡试期,房行墨卷,汪汪念到三更际。也不晓得“三通”“四史”是何等的文章,也不晓得汉祖唐宗是哪样的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离奇,眼目眯萋,脚底下不晓得高低,大门外辨不出东西。更有两个肩头,一耸一低,直头吃了几服迷魂剂。又不能稳中高魁,只落得昏沉一世。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得趣的是衙役长随,只有百姓门清遭晦气。劝世人何不读几部有用书,倘遇合有期,正好替朝廷出力。

《读书乐》:要为人,须读书,诸般乐,总不如。识得圣贤的道理;晓得做人的规矩。看千古兴亡成败,尽如目见耳闻;考九州城廓山川,不必离家出户。兵农医卜,方书杂录,载得分明;奇事闲情,小说裨官,讲的有趣。读得满腹牢骚文章,一身才具。收了心省得些妄念淫思;束了身断绝那胡行邪路。这是读书的乐,再说那不读书的苦。记姓名写不出赵李张王;登帐目写不出一三四五。听人说故事,颠颠倒倒记了回来;听人论文章,急急忙忙跑将开去。更有那有钱的闲不过只得非嫖即赌。到后来败了家私,遭了刑戳,我见他不但心情惨戚,又弄得体面全无。

《农家乐》:一顷良田,十亩桑园;两只耕牛,一对农船。柳杏桃李,篱间岸间;鸡犬猪羊,拦边树边。看了蚕收起丝绵,穿起来花样鲜,浑身软。过了黄梅把青苗插遍,到那稻花香日,又正是明月团园。收成好满场米谷,柴草接连天。手拥香炉,背负着睻,抱女呼男,擦背挨肩。宰一只鸡肥,捉几个鱼鲜。白米饭如霜似雪,吃得来喜地欢天。完粮日到城中买一面逢逢社鼓,只等贺新年。

徐氏死后先葬在越来溪黄字圩,后又迁葬吴江县大竞圩(今八坼田心里即凌益村)。现墓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有四柱石牌坊一座,上书“名世鸿儒”。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