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学会学术 >> 吴江南社社员作图寄意说(一)

吴江南社社员作图寄意说(一)

2015/2/4 20:15:00    作者:  李海珉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161

提要:清末与民国年间,南社社员为寄托种种思想情绪,有作图寄意之举。此类作图寄意,不会少于百件,据调查,说得上名称的有58件,笔者亲眼见到的(包括照片)约十来件。作图寄意融文章、诗歌、词曲、绘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于一体,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丰富的艺术含量。近年来,在吴地,出现过一些零星的册页,虽然一麟半爪,但价值依然非常。本文探讨之余,更想抛砖引玉,挖掘得更多的遗存。

关键词:吴江南社社员 作图寄意 社会内容 艺术价值

南社社员个个善于撰写文章、创作诗词,大多数社员都是善书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擅长丹青。在这文人成堆的圈子内,诗词唱和、书信互答之外,又酝酿出了一股作图寄意的风气。大抵是先描绘一幅图画,请朋辈题写图名、撰序写跋、作诗填词谱曲,然后汇集装订,多数成为册页,也有裱成手卷的,少数画幅虽是中堂,征集的题咏也是小件,仍然可以汇编成册。那图画少数由自己画,多数请人按照创意而描画。一本册页之中,有一幅图,一幅题名,一个序言或跋语的,也有多幅图画多幅题名多幅序跋的。图画的主人,总是希望社友同好题咏多多益善,因此,一图作成,诗词题咏少则几家,多的可达好几百家。柳亚子是作图寄意的热衷者,请人作有十多种图。其中《分湖旧隐图》自1913年起至1920年止,7年之中,图画21幅,或水墨淋漓,或浓笔淡彩;题耑38幅,真篆隶草琳琅满目;诗词234首,豪放婉约,各显神通,总数293件,编订成厚厚的的册页,至今完好保存在苏州博物馆。

这作图寄意,寄寓着南社成员丰富的情思,有的积极奔放,豪情满怀;有的独善其身,清高孤傲,有对国家形势的深沉忧思,有对亲戚朋友的深切怀念,总之每一件都充溢着读书人在那特定时代的思想与情趣。

吴江历来被称为南社的“大房”,一则,三个发起人有两人在吴江,二则,南社、新南社成员最多,有120余员。虽然并不能说这些南社社员人人都有过作图寄意之举,不过根据社会调查,吴江南社成员为寄意而作的图画不下一百件。可惜由于历史风云的激荡,多数已经湮灭不存。现在,据不完全统计,真正能够看到画幅及题诗的不足10件,通过查找资料,能够叫得出名称的有58件。对于这些图画,时过境迁,现在一般人已经难以捉摸,因此本文对所作之图略作介绍,再联系南社成员的生平思想,从作图寄意的社会内容,南社部分成员在吴江的活动,社友之间的交谊,社员个人的情趣及其喜怒哀乐等方面,作一简单剖析。

首先,吴江南社社员的作图寄意,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反映社会内容最深广的主要有如下几图:清朝末年的《燕筑图》,民国早期的《如此湖山图》,民国早期的《渡江击楫图》,国共分裂时期的《秣陵悲秋图》,抗日战争时期的《东都谒庙图》,这五幅图简直就是半个世纪的历史记录,内容十分丰富。《东都谒庙图》直到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还有人撰写续篇。

芦墟许康侯(18911956)绘《燕筑图》,作于民国十二年,当时他血气方刚,运用高渐离以筑砸击秦王的典故,用以自励。此典简述如下:战国时期,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在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行刺秦王失败身死,高隐姓埋名,凭借击筑的高超技艺进得秦宫,有人认出他就是高渐离,秦王赦免了他,命人将他双眼薰瞎,要他为自己击筑。高暗中将铅填塞在筑内,又到击筑时,猛地用筑狠砸秦王,可惜没有击中,最后杀身成仁。青年许康侯,激昂慷慨,血气方刚,他与当时的南社社友一样,把暗杀看作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弱如柳亚子,尚且在20岁时,进入上海理化速成班学习制造炸弹,就为搞暗杀。身强力壮的许康侯,深谙医道,他想恃仗自身一技之长,进入权贵府第,有朝一日,干出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那就死而无憾了。

同是芦墟镇的吴抗云、赵君达二人,他俩的《如此湖山图》作于1918年。当时吴、赵新婚燕尔,如胶似漆,可是辛亥革命以来,世乱如麻,眼看国事无可为,身居分湖侧畔的这一对新人,望着滔滔翻滚的湖水,大有残山剩水,地老天荒的感慨。请人作了《如此湖山图》,以示闺中虽乐,不忘国家大局。对此,柳亚子为他们作了《<如此湖山图>记》,肯定他俩的忧国情怀。

黎里蔡寅(18741934)的《渡江击楫图》,运用了祖逖之典。祖逖,东晋名将,他率领跟随他南下的流人队伍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船到中流,眼望滚滚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热血涌动,他敲着船楫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逖传》)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就如这滔滔东去的江水,决不返回!蔡寅在1924年底,追随孙中山北上商谈是事,当时冶民兴奋异常,准备有所作为。可是天不假年,1925312日,孙中山逝世,蔡寅无奈只得南返,船达浦口,想到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他对着大江发誓:终身不复北辙,誓不与北洋军阀合作!一轴《渡江击楫图》,不仅留下了蔡寅那时那地的思想印记,更留下了当时中国军阀专权混乱的印记。

柳亚子(18871958)的《秣陵悲秋图》,专为悼念张应春烈士而作。由于柳亚子的赏识与推荐,张应春先是参加了国民党,接下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时为国民党右派杀害。因此柳亚子大有“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伤痛。为了无尽的纪念,1928年开始,柳亚子请南社旧友陈树人、诸贞壮各绘了一幅《秣陵悲秋图》,请南社书法大家于右任写了“秣陵悲秋图”五字作题首,柳自己作了《秣陵悲秋图叙》,广征题咏,计有柳亚子自己、陈树人、诸贞壮、沈长公、林庚白等17人,诗84首,词19阕,曲4首。南社沈长公的儿子沈哂之,不仅题了诗而且画了一幅画,取名《悲秋》,内绘芙蓉和桂花,还有一只杜鹃不停悲鸣。芙蓉,“十月芙蓉应小春”,暗指“应春”;桂花,张应春牺牲时化名“金桂花”,从画面到题名处处点明题旨,哀悼张应春。柳亚子把这些题咏汇成一巨册,寄托了对张应春绵绵的哀思。秣陵是南京古称,张应春牺牲在南京;悲秋,柳亚子曾为张应春取字“秋石”,秋含肃杀之气,与鉴湖秋侠同调,此图道尽了柳亚子以及南社旧友对张应春为革命捐躯的无比悲愤与无尽怀念。柳亚子推荐张应春,是在国共合作时期,可是仅仅几年,国民党右派就实行清党政策。《秣陵悲秋图》及其题咏,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东都谒庙图》,柳亚子请尹瘦石作于1944年,是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预言,最终完成于194510月。东都,台湾的别称。柳亚子想象自己与夫人郑佩宜带领陈馨丽、林北丽2位义妹,廖梦醒、杨瑾瑛、谢冰莹3位义女,同去拜谒郑成功的延平郡王庙。这是一个长卷,总长710厘米,芯高32厘米,当时正在重庆国立戏剧学院任教的叶圣陶先生题写了篆书“东都谒庙图”五字为首。柳亚子自己撰写了《南明延平王三世庙谥议》、《东都谒庙图记》及《二十一叠九字韵》诗,以瘦金体行书写就。长卷融绘画、书法和史学论述于一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可是众所周知,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柳亚子想去台湾拜谒郑成功,直到逝世都没能成为现实。2005816日,唯一健在的图中人林北丽女士,为《东都谒庙图》撰写了续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回忆<东都谒庙图>》,由柳亚子的孙子柳光辽先生以行书写定,现在同《东都谒庙图》一起保藏于柳亚子纪念馆。林女士在《纪念》文中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了却柳亚子谒庙的夙愿。可是,一年以后,年过九旬的林北丽女士带着遗憾辞别人世。

以上是作图寄意最重要的社会内容,其次,作图寄意,留下了部分社员在吴江及苏州一带组织活动的雪泥鸿爪,这是南社地方性活动的社会内容。

吴江的南社成员,以黎里社友为中心,组织过酒社。黎里的黄娄生(?~1963)有《金镜寻梦图》和《闹红秋禊图》二图,就是纪念酒社之作。袁世凯专权,图谋复辟登上洪宪宝座。甲寅中秋,柳亚子在家乡黎里组建酒社,喝酒吟诗,长歌当哭。酒社自1914年到1923年,每秋必会,其中1921年因故停聚,存在了9年,实际聚会了8年,出席者主要是吴江的南社成员,还有昆山、吴县、嘉善等地,总共37人。酒社集会的地点主要在黎里镇西头的金镜湖。(郑逸梅的《南社丛谈》,把金镜湖误成金沙湖,因此《金镜寻梦图》误作《金沙寻梦图》。)酒社雅集,黄娄生是每集必到,后来黄赴北京任教,请周人菊手绘了《金镜寻梦图》以作纪念。1919年中秋前夕,黄专程从京师赶赴家乡,与全体酒朋诗友诗酒留连整整三昼夜。黄汇集当年酒社13位同仁50余首诗词,带回北京,因酒社所雇画舫名“闹红舸”,将诗集取名为《闹红集》。1946年黄请徐北汀、陈夷简各绘一幅《闹红秋禊图》,广征在京诸友墨宝,计有柳亚子、莘凌子所作的记各一篇,章行严、李根源、冒鹤亭、宋紫佩、寿石工、田名瑜等72人的题咏161首,装成巨册。此图此集,收藏大家张伯驹的《春游琐记》记载比较详细,后据郑逸梅老先生说图与集珍藏于北京张丛碧手中。

黎里还有销夏社,也是由部分南社社友发起组织的。黎里社友周云(18911951),家有开鉴草堂,三开间花厅,后面有天井,前面有池塘,池塘四周有梓树、假山,有半坡亭、拳石,两边建有偏屋卷室和旱船源艇。民国四年夏天,袁世凯紧锣密鼓上演洪宪帝制,痛苦不堪的黎里南社社友在此聚会,成立销夏社,品茗作诗,大发牢骚。周云请人画了一幅《煎茶消暑图》,社友们纷纷作诗填词。上文提到的酒社,当年秋季,在销夏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到冬季,又成立销寒社。

陈去病有《邓尉探梅图》,是他会同南社友人一起赴光福赏梅所作。邓尉探梅,明清两代已成苏州的一道独特风景。陈去病作为南社的老大哥,多次引领远道而来的南社同仁,赴姑苏西郊香雪海赏梅,事后请人作了《邓尉探梅图》以作纪念。

  吴江南社社员的作图寄意,留下了社友的交谊,这也是社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