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学会学术 >> 吴江方志要积极参与吴江文化事业的建设——学习“以档弘文”后的体会

吴江方志要积极参与吴江文化事业的建设

学习“以档弘文”后的体会

2015/1/28 13:31:00    作者:  朱廷忠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577

內容提要:最近李克强总理在第五次全国方志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实质上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志是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文化是地方发展的软实力,只有很好地发展了这个软实力,才能真正落实李总理的发展地方综合实力,担当起“以启未来” 的历史重任。因此,“天之将降大任于斯”, 我们吴江方志就要积极参与吴江文化事业的建设。全体方志同仁应秉持修吴江方志,问吴江综合实力发展之道,开启“美丽中国梦”吴江辉煌篇章的崇高信念。

【关键词】:地方志   地方文化   “文化吴江”

2014年419,笫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工作作了重要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实质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志是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地方文化是地方综合实力发展的软实力,只有很好地发展了这个软实力,才能真正落实李总理的发展地方综合实力,担当起“以启未来” 的历史重任。因此,“天之将降大任于斯”, 我们吴江方志全体同仁就要积极参与吴江文化的建设。全体方志同仁应秉持修吴江方志,问吴江综合实力发展之道,开启“美丽中国梦”吴江辉煌篇章的崇高信念,让全体新老吴江人民共享“吴江文化发展成果”。我们汾湖方志办在这方面已作了些有益的探索与思考,现把我们的作法和想法写出来、拋砖引玉,以求方家指正。

我们的着力点是积极探索吴江方志在“文化吴江”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毫无疑问,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必须牢固地植根于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中。只有打造出这样的地方特色文化,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生命之树常绿,生命之水常流”。一言以蔽之,吴江方志就必须是吴江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她真实、全面地展现了吴江的历史长卷和文化风貌,极大地丰富了吴江社会的文明內涵。因此她是全面、完整地研究吴江区域文化成因、发展、壮大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文化吴江”品牌的建设,也就是吴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的继承和弘扬。那么,我们吴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是什么呢?那就是“吴风越韵”。我们只有全面、实质地继承了这个根基,才能创造出当今新老吴江人民宝贵城市精神“精诚致远”。“ 吴风越韵,精诚致远” 这个宝贵的吴江城市精神,是辩证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发展的典范,是当今一百多万新老吴江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

因此我们吴江方志工作者在“以档弘文”, 用方志积极参与吴江文化事业的建设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大力宣传“吴风越韵”,弘扬“精诚致远”。让全体市民通过读志、用志知道:“吴风越韵” 一方面明确地揭示了吴江地处古吴国和越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展示了吴江人蓄吴越之精华,集两地之优势,既融汇了吴文化中的崇文重教,尚德爱智,灵慧聪秀,坚韧儒雅的特质;同时也吸纳了越文化中的宽容豁达,开放进取,勤劳精明,敏锐灵活,百折不挠的个性。在这方面的宣传,我`们黎里的志书同仁做得很好。朱振林先生的《从黎地宗教遗存看里人意识的积极方面——兼析方志地情资料的思想性》,就是一篇深有见地,大力宣传“吴风越韵”的力作(此文荣获2014年苏州市地方志学会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相信在先生和其他同志的不懈努力下,不久的将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黎里定会走向世界,黎里定将和已名闻天下的“世界同里”成为吴江旅游的两朵骄傲的并蒂莲。我们北厍方志的同志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正积极响应参与区档案局组织编写的《吴江名门望族》,紧锣密鼓地着手整理北厍地区的叶氏家族、徐氏家族、柳氏家族、张氏家族等名门望族,并准备从中挖掘整理出“四大名门望族”的家风。因为积极的家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当然在这方面吴江市志办的同仁,还有松陵、同里……这些同仁,他们的工作比我们做得更好、更早,我们吴江方志全体同仁就是这样在积极宣传继承“吴风越韵”,同时又在大力弘扬“精诚致远”。“ 精诚致远”就是真诚的态度,执着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内核。她表现的是我们吴江人民崇文明礼,厚德守信,精益求精的一种质朴民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结协作,诚信为本,以诚待人的基本理念。“致远”反映的是我们吴江人民既立足现实又放眼未来,体现出追求目标之高大,理想之深远的卓越精神境界。“千层高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宝贵的吴江城市精神就是在吴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我们吴江方志除了挖掘、整理、展示吴江优秀传统文化外,更要为“文化吴江” 品牌建设提供智慧,当好“智囊团” 和参谋。“文化吴江”品牌建设是一件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由吴江区政府组织倡导,利用吴江方志等载体资源,结合城市村镇的拆迁,把各镇(区)历史文化中的亮点,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是可行而又有积极意义的好事,是打造“文化吴江”品牌的最佳切入点、最根本有效的措施。例如,去年秋天结合吴江县城老东门(盛家厍)的改造,由吴江区档案局和《吴江日报》牵头,发起组织了盛家厍的征文、搜集有关盛家厍老照片、文物等一系列活动,旨在盛家厍拆迀前最大限度地原汁、原味、原生态地保留盛家厍的历史风貌,同时更是为今后改造重建后的盛家厍注入勃勃生机活力。笔者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吴江县中学高中学生,有幸和盛家厍结下了三年的深情厚谊。我根据这段生活经历,写了“难忘舌尖上的盛家厍”。想不到拙文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他们盛情邀请我和吴江电视台的两位资深编辑、记者,一起拍摄了盛家厍这档电视节目。在这档节目里我们跳出了原先只讲盛家厍美食框框,而是站在盛家厍古老的石桥上,看滚滚东来的太湖水,想到了自明清以来,盛家厍就是日益壮大的移民城市,因而盛家厍的美食就是中华美食的大融汇,而决不是吴地一家的小美食。由盛家厍出发,更从深层次上反映了我们吴江历来就是胸襟广阔,海纳百川的优秀城市,才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广纳各路英才,改革开放后才能创造出吴江神话、吴江速度、吴江模式……这就从哲学上“量的积累,上升到了质的飞跃。”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为了写好“难忘舌尖上的盛家厍” 和协助吴江电视台拍摄盛家厍这档节目,我多次翻阅《吴江县志》和乾隆《震泽县志》等书籍。我对自己的付出一点都不悔,令我欣慰的是从中我还悟出了:利用志书等载体,是更能为“文化吴江”品牌建设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的。群众收看了我们拍摄的盛家厍这档节目后都说“将盛家厍改建成体现出吴江厚重文化之地,将盛家厍历史街区建设成为集中展示吴江老城文化积淀,反映吴江老城风貌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群众的评议,就是对我们志书工作的最好奖励。利用吴江方志的宝贵资源,是完全可以开启“美丽中国梦”吴江辉煌篇章的美好未来。

参考资料:《吴江县志》、乾隆《震泽县志》、叶绍袁《午梦堂全集》、《吴江日报》、《徐灵胎文集》、《柳兆薰日记》、《葫芦吟草》。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