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越纵览 >> 上海记忆 >> 景点集萃 >> 青浦区 >> 朱家角镇

朱家角镇

2020/3/20 0:27:4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9150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淀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2001年与之合并),北与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接壤。朱家角镇东距青浦镇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国道贯穿镇境。全镇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含水域)。朱家角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1991年,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及“沪郊好莱坞”之誉。

 

一、基本简介

朱家角镇位于淀山湖畔,东与盈浦街道、夏阳街道接壤;南与练塘镇、松江科技园区、佘山镇交界;西依淀山湖,与金泽镇相连;北与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毗邻。交通便利,处于上海市与江苏、浙江交界处,是上海通往江苏、浙江的重要通道。东西向有“318”国道、沪青平高速公路、沈砖公路,南北向有朱枫公路,依傍同三国道,南接沪杭高速公路,北通沪宁高速公路,村村通道路。水路交通横有淀浦河;纵有拦路港、西大盈港、朱泖河,均为6级航道,可通行100-500吨船只,直通黄浦江,并与太湖水系相通。全境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含水域),其中,耕地面积2110.84公顷。

古镇朱家角历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已形成村落,宋、元时形成集市,名朱家村。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曾以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再次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1991年,被列为上海市四大名镇之一,也是上海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2001年,被上海市委、市府列为重点发展的“一城九镇”之一。2002430日,总体规划8.14平方公里的中心镇建设正式启动,目前新镇区道路网格已形成,基本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04年,古镇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验收。2006年,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和国家卫生镇等荣誉称号。2007年,通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审。2008年,获得国家园林城镇、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示范街(镇)、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达标街道(乡镇)等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和国家卫生镇(复审)等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第三批“全国文明镇”称号。[2]

朱家角镇基础设施完备。供电来源属华东电网,镇内建有22万伏变电站1座,11万伏变电站1座,3.5万伏变电站3座。朱家角处于太湖流域下游,淀山湖水源丰富,水质二级,现有大规模的自来水厂3座,日供水为10万吨;有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污水1.75万吨。有现代化通讯交换机局十六处,应用光缆电话通讯总装机容量为3.5万门。西气东运的新疆天然气已通到朱家角。

 

二、历史追溯

早在宋元期间,朱家角地区已形成集市,后因水运方便,商业日盛,逐渐形成集镇,至明万历年间遂成繁荣大镇。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业之盛已列青浦县之首,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庆《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 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至抗日战争前,镇上商贾云集,人烟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为商业中心,从一里桥元号油厂至东市街梢,街长三里多,店铺千余家,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之誉。民国时米市极盛,青角薄稻米名闻遐迩,其时漕港两岸的米厂、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届新谷登场,河港几为米船所壅塞,其盛况可见。加以镇上商业行业齐全,网点遍布,货源充沛,营业兴盛。

明代中叶,就因盛产棉布名闻四乡,纺纱织布成为家庭主要手工业,农家“工纺织者十之九”。清代,镇上各种手工业店铺、作坊、工场林立,且较具规模。民国时期,开设有造船业、水木业20余家。至解放初,镇上还有铁铺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个行业。朱家角镇工业起始于清末,机器碾米厂、油坊纷纷建立,粮油加工业迅速发展。至解放时,尚有碾米厂7家、油厂2家,煤球厂、电灯厂、面粉厂、铁厂各1家,从业人员达400人左右。解放后,特别是1958年以后,大办工业,兴建了各种工厂企业。工业有仪表、冶金、塑料、造纸、酿酒等5家市属厂,食品、油脂、印刷、仪表、服装、家具、制绳、碾米、饲料等12家县属厂,电器、仪表、水泥、烘漆、丝织、灯具等10余家镇属厂。1988年,全镇厂房面积达24万平方米,职工5639人,产值16912万元,利润2425万元。淀山湖酒厂的蜜清醇、上海黄酒、淀山湖啤酒深受消费者欢迎,义仁泰食品厂的酱油、乳腐等产品远销海内外,著名土产有美味醉蟹、鳝燠面、五香熏鱼、卤汁豆腐干等均已恢复生产供应,市场更加繁荣。

19911月,乡、镇合并。1992年底,农、副、工产值53074万元,全镇固定资产已达18090万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2569元,农村人均收入1833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镇工业生产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引进高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辟600亩建立工业发展园区。至199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77家,形成了有色金属、化纤、轻工机械、丝绸服装四大行业集团。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21.83亿元,工业利润7460万元。

朱家角镇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为青浦、昆山、松江、吴江、嘉善五区(市)毗邻之中心,历来为江、浙、沪两省一市重要集镇之一。民国时期,三县联防指挥部等许多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境内公路密布,北通沪宁高速公路,南接沪杭线320国道,有沪朱、青平、青枫、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线,水路横有淀浦河,纵有朱泖河直通黄浦江,并与太湖水系相通。水运航道宽阔,四通八达。

朱家角镇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明代就办有书院、义塾等,清代以后,兴建众多学堂。民国时期开始兴办中学。解放后,不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而且在幼儿教育、中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及业余教育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学,镇区有中学3所,小学3所,幼托设施完善。至2000年,经过调整,有各类学校7所,在校职工619人,在校学生3874人。

朱家角镇因经济繁荣,文化倡明,宗教活动也源远流长,非常活跃。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淀山顶上就建有普光寺,为朱家角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寺院,具有相当规模,其佛事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明清期间为佛教活动全盛时期,有不同类型的庙宇20多处,规模较大的有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圆津禅院以典藏名家书画而成为清代名刹。位于淀山湖畔的报国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于明代,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后,二三百年香火不断,佛手极盛。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市佛教协会几次修缮扩建,现占地面积38.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气势恢宏,香客盈门,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处淀山湖畔,风景秀丽,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内外。另外,还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在朱家角镇建活动场所。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稣升天堂”是青浦县有影响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国34年(1945年)成为公堂,直属上海教区,并辖金泽等地6所小堂。现有信徒2000多人,教堂内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员2人,经费由上海教区发给。

 


三、风景名胜

朱家角古镇位于青浦区淀山湖畔,历史悠久,村落形成于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曾在1991年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名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显现出江南水乡之特色,山名叫淀山,山虽不高,名气极大,为浙西天目余脉,此山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赏。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有11个杭州西湖面积大。更具古镇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

(一)一桥

放生桥

指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气势磅礴。站在桥顶,看七月廿七摇快船,是再好莫属,而其他三十几座古石桥之壮美也并不逊于周庄,论构筑和工艺,朱家角中和桥和西栅桥较周庄双桥更坚,而那些特色桥更是周庄无法比拟的。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缩景观”的课植桥,“咭咯”作响的戚家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

(二)一街

那是沪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经沧桑,还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线天”独特构筑,令人啧啧称奇。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镇所望尘莫及的。

(三)一寺

是报国寺,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内缅甸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赠送的第一尊白玉观音及千年古银杏,称为报国寺“三宝”。

(四)一庙

城隍庙

是城隍庙,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翘角,吉祥葫芦,花格落地长窗,呈现古意盎然、香烟袅绕、肃穆壮丽的景象。其中“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及“中堂画轴”(现已废)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五)一厅

是席氏厅堂,集江南豪门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别“墙门砖雕”堪称一绝,其图案优美,雕花之精细,技法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六)一馆

即是“王昶纪念馆”,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刑部右侍郎,称为“吴中七子”的王昶的蜡人蜡像、诗字画、碑刻、织布机、老式床等近百件实物展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品位极高。

(七)二园

是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相映成趣。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园由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应园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而珠溪园,则建于1956年,占地70余亩,小巧玲珑,景色优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园,各具特色,还辟有儿童乐园、餐厅、茶室、商店,为休息、进食、购物、游玩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八)三湾

即: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是其他古镇难得一见的,非朱家角不能见到。

(九)二十六弄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名镇朱家角迷人之处还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缆石、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土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画僧语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园造宅,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风火墙、石库门、墙门人家随处可见。“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还有席氏厅堂、陆氏世家、陈莲舫故居、仲家厅堂等数十处,还有无数沿街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明清风格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

三是河埠、缆石、茶馆多。朱家角是水的故乡,水多桥多,河埠多,紧挨在一起的缆船石,也不计其数,那造型各异的水桥,那千姿百态的缆船石,布满全镇的大河小巷,这些江南水镇特有的景观,细细欣赏观察,不觉令人兴趣盎然,耐人寻味,简直是历史、文物、建筑、风情、艺术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有凸出石驳岸的“两面河滩”,有凹进石驳岸的“单面河滩”,更有“人从前门进,河滩从屋后出”的“隐身河埠”。而那些镶嵌在水巷石驳上的花岗石浮雕缆船石更是琳琅满目,趣味无穷,有的雕成牛角,有的凿成宝剑,有的刻成怪兽,面目狰狞,有的琢成如意,呈现吉祥、古朴的美,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将古镇点缀得更具风韵。古镇茶馆,大多集中在放生桥、北大街一带,不下十几爿之多,有豪华型新辟的“放生桥茶楼”,有年代久远古老的“俱乐部茶楼”,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楼”,也有排门板门面、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简易廉价的农家茶馆,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馆开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馆”,分为两层,舱内顶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还备有电视、扑克、象棋、干湿点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名镇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桥,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体现“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古镇朱家角,桥多、弄多、角多,显露出无限的水乡文化气息。朱家角因水而秀,因水而盛,数百年造就了无数豪杰,今天,朱家角人又不断延伸了这条悠悠文化之源。于是,朱家角诞生出许许多多"特色角",说是自娱自乐也罢,说是群众文化也罢,总之,"特色角"小荷才露尖尖角。比文化功底,讲文化品味,行文化消遣,吮文化内涵,已经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时尚,犹如绿叶衬牡丹,给水乡泽国添上重重一笔。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四、主要看点

朱家角镇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休闲设施闻名中外。名山名湖有淀山湖和“九峰”之祖——淀山;名园有课植园和珠溪园;名庙有朱家角城隍庙和关王庙(报国寺);名街有北大街,又称“一线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名桥有放生桥、泰安桥(何家桥)、平安桥(戚家桥)、福星桥(西栅桥)、永丰桥(咏风桥)和廊桥(惠民桥);名店有涵大隆酱园、义成泰酱园、童天和国药号和俱乐部茶馆;名胜古迹有清华阁十二景之—圆津禅院、清华阁十二景之二—慈门寺、席氏厅堂、“三泖渔庄”及王昶纪念馆、柳亚子别墅——福履绥祉等等。

(一)慈门寺

--即清华阁十二景中的“慈门杰阁”,为朱家角著名古刹,位于放生桥畔、漕港河边,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原名“明远庵”。明嘉靖中毁于兵祸,隆庆五年,行脚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宝殿,民间称为新殿。据传正殿如来佛的一对眼睛看上去像活的一样,夜里还会发光,是用“猫儿眼”宝石镶嵌,如来佛座垫下有一暗室,直通淀山通灵泉。大殿朱檐石柱、内塑十八罗汉,二十诸天于壁,凡所应有,无不毕具,寺遂成为大刹。

明万历三十九年,敕赐寺名为“护国明远慈门寺”,并赐乌斯藏大士一尊,经二十部,为此寺内特地建造观音阁和藏经阁,以珍藏这二件御赐的镇寺之宝。由此慈门寺名声大振,香火旺盛。明崇帧元年(1628年)殿左建一座钟楼,楼高六丈二尺(20米),钟重二千五百斤,撞之声闻二十余里。每当风晨月夕,钟声隆隆,震于太空,鸣鸣遥闻,闻者肃然而醒,惶然以思,止恶而兴善,于警世之教,亦深有裨益。

几经战乱,慈门寺逐渐衰落,民国期间,寺被改为医院,四十年代末仅存大殿、钟楼等建筑。五十年代初在原寺址建成县人民医院,现为朱家角人民医院住院部,旧址上仅存雌雄古银杏各一株,依然挺拔苍翠。

(二)慈门街

--现慈门街是在原基础上重建的,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的后院,内有文昌阁、九碑廊、龙泉地等。现为集商业、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商贸城。

(三)珠溪园

--珠溪园位于镇东首318国道的入口处,建于解放后,是朱家角镇上除西井街的课植园外的又一座园林。珠溪园原名共青公园,建于1956年。原为镇上富户蔡氏墓地,占地70多亩,内有池塘、小河,把墓区分成3个圩头,以小桥相通。墓区内竹林、树木成片,花卉簇拥,栽有松、柏、梅、榆、棕、铁树等名贵树木和各种花卉。

(四)课植园

--青浦区朱家角镇是上海西部水网地区的一个大镇,19913月被公布为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课植园园址建在镇西井街147号,这是一处庄园式的园林建筑,园主姓马,名维骐,自号农圃。园取以“耕读”之意,题名“课植”,俗称马家花园。民国元年(1912年)始建,历时15年,花银30万元。花园坐西朝东,正墙门面对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驳岸。整个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部分组成。各种建筑200余间,占地5.3万平方米。

北部为厅堂区,第一进为轿厅,其余为头厅、二厅、三厅和迎宾厅四进。二厅为二层楼建筑,楼上为马氏生活区。迎宾厅北为书城楼。围墙上饰有城垛,似小城楼。围墙中间和两旁有圆形月洞门。正南面月洞门后建一拱形旱桥。南部为假山区。假山区内有打唱台、逍遥楼、观戏厅、荷花池、藕香亭、课植桥、钓鱼台、蝙蝠亭等。园内建筑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布局优雅。登上高五层的逍遥楼顶,远眺四方,全镇景色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长长的碑廊内,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书写的“梅花诗”等碑刻数块,文徽明“游西山诗”、唐寅、周天球的诗文石刻共12块。经过十年动乱,还能如数完好保存实在有幸。

荷花池西为园林区,亦称稻香村。内有数十亩的各种花卉树木;北部有“耕九余三堂”,西南角上是小游览区,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桥和倒挂狮子亭等。

(五)泰安桥

泰安桥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为单孔拱形石桥,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刹圆津禅院门前。高且陡,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桥堍竖立旗竿石两块,系悬路灯所用,是往来船只的航标,桥两旁青石扶手上的"飞云石"浮雕,古朴淳厚。

用于建造何家桥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桥栏浮雕"飞云石",都酷似元代之作,桥前圆津禅院也建于元代,故对此桥的历史,造桥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清代名士曾有诗:"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诗中描写日落黄昏,渔歌唱晚,经过一天酷暑,人们轻摇蒲扇,步上桥头,尽情享受晚间清凉。真是一幅生动的古代消暑纳凉图。这里写了"古寺一桥通""古寺"即圆律禅院,"一桥"就是泰安桥了。

(六)圆津禅院

--为清华阁十二景之一,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系禅宗曹溪一脉,淞吴名刹,因院内供奉观音菩萨,故又名“娘娘庙”。禅院北临漕港,东傍珠溪,院舍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

禅院是历史上为重要的文物储藏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禅院成了明清时期文人酬唱往还之所,文化底蕴深厚。清初住持语石大师擅长丹青金石,广交翰墨。此后凡七传二百余年,悉以书画名世。王时敏、王原祁以及王昶、刘墉、郑板桥、钱大昕、董其昌、徐乾学等诸多名人均来过禅院泼墨挥毫、留下诗画墨迹。其中王昶亦曾为禅院撰写碑文等,并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书板及其他许多故物。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寺院进行了大规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禅”、“息躬室”、”清华阁”、”航斋”诸建筑,其中以“清华阁”最负盛名,它不仅是名人文士珍藏书画之处,而且环境优美,登上清华阁远眺近望,珠溪胜景尽收眼底。西自淀山湖,南及余山。东至三汾荡,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见于云树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渔舟商舶之往来,得一览而尽之”,故有清华阁十二景之称。

圆津禅院内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战乱,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四十年代末期,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青浦县博物馆。五十年代初,禅院被拆,现还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重修大殿记”石碑,成为禅院遗留下来的仅有文物。为了再现禅院昔日景观,在圆津禅院修复委员会的主持下,由上海云湖集团、青浦广宏房地产公司鼎助,于20005月动工修“三圣殿”,重建“圆通宝殿”等,同年九月竣工。

(七)涵大隆酱园

涵大隆创建于1886年,现在墙上的店名仍是当年开业时写的。

清朝中期,朱家角的酿造业发展迅速。以涵大隆为首的一批酱园作坊将酿制的酱菜畅销各地。酱菜很快就成为了朱家角价廉、味美的特色产品。涵大隆生产的各种酱油、酱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独特的工艺。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双料酱油分别获奖,后来又在南洋劝业会和国货展览会上分别获奖。1956年,涵大隆和镇上另外几家大酱园合并,组成酒酱合作商店,总称涵大隆。

 

五、旅游贴士

(一)新水乡访古游

停车场 → 银杏树广场 → 上海远古文化馆 → 美周弄 → 戚家桥(平安桥) → 大清邮局 → 城隍庙 → 廊桥 → 北大街 → 上海手工艺展示馆→稻米乡情馆 →泰安桥 → 圆津禅院 → 北大街 → 放生桥 → 翰林匾额博物馆 → 西井街 → 全华艺术馆 → 课植园。

(二)鱼米之乡探访游

停车场、上海远古文化馆、美周弄、北大街、稻米乡情馆、放生桥、西井街、全华艺术馆、课植园、珠里广场。

(三)民俗风情游

停车场、银杏树广场、上海远古文化馆、美周弄、戚家桥(平安桥)、大清邮局、廊桥、北大街、放生桥、西井街、课植园。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