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10:30:00
作者:
来源:
吴江发改委
【字 号:
】
点击量:10195
第一章总论
一、规划背景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吴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由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建设滨湖城市”的发展构想,制订了城市“西进南拓”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构想中,滨湖新城的规划建设成为核心任务。同时,东太湖综合整治、苏州轨道交通吴江段的建设、部队农场的置换等开发建设条件的逐步成熟和得天独厚的优良资源,使得滨湖新
城建设成为了吴江
城市发展非常迫切的需要。
根据《吴江“十二五”市域空间布局研究》,城市空间扩展“西进南拓”,在完善中心城区用地结构调整基础上,有序启动滨湖片区的开发,带动城市向西扩展,打造临湖空间。
图1-1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
二、规划期限
2011年—2015年
三、规划范围
滨湖新城位于吴江老城区西部,西临太湖,东至内苏州河一线,北至牛腰泾河,南抵云龙路西延伸段,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四、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2005年)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吴江市总体规划(2006-2020)》
《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报告》
《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吴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其它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范
五、规划重点
结合滨湖新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本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开发时序实施措施等内容,以期作为指导“十二五”期间滨湖新城发展的实施规划。
第二章滨湖新城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节滨湖新城发展的机遇
一、长三角空间发展格局演变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目前获国务院批准,新区域规划确定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新区域规划提升了长三角的区域功能,优化了区域空间格局,对新湖新城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区域功能引导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将引导区域经济格局的重构,其战略意义在于有效地参与全球经济的分工,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近二十余年的发展趋势和城市化历程来看,长三角地区是全球变化最为迅速的城市群之一,也是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的战略定位应该是整合周边地区,致力于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
从目前我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及整个地区的总体成长状况和制造业的发展惯性来看,长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将继续以制造业为依托。今后,长三角地区将以建设世界级的服务业、制造业中心为战略目标,同时通过跨越式发展,提高产业内部产业档次,转变内部结构,最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世界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之一。
要成为世界级的先进服务业、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地区必须以土地、劳动力、资本拉动型发展模式向知识技术型拉动模式转变,其核心就是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长三角地区的目标是形成若干个世界级的研发中心、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世界级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在该地区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完整创业、创新体系,推动中国以知识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为特征的发展转型。
(二)空间格局变化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的一级空间发展轴线仍然是以沪宁——沪杭——杭甬三条新城发展主轴构成的“Z”字形发展格局。在建设全球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中心的推动下,长三角城市群在空间形态上开始走向网络化。长三角城市群内包括县级城市在内的各级中心城市逐步融入到全球分工中去。吴江作为县级城市,不仅仅是县域的中心,其生产和销售已经通过区域平台逐步融入到全球市场。
二、对接上海,寻求合作
上海已经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工商业城市向现代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变,并提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贸易、经济和航运中心,向世界城市的目标迈进,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参与国际竞争。世界城市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人文资源,在国际上或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上海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城市的可能性。同时,需要积极培育若干个次核心层面的中心城市,与周边的中小城市形成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从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通过整体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竞争力,将给吴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滨湖地区是吴江未来的魅力新城,应牢牢把握上海辐射产生的良好机遇,积极寻求与上海的合作机遇,促使产业实现联动发展。
三、苏州的影响
(一)苏州城市空间扩展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从东西延伸走向南北拓展,提出构建南北通廊的城市空间格局。特别是要加强南北向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其南北向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而吴江滨湖新城正是苏州“南北通廊”上的重要节点。苏州空间发展为吴江城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轨道交通建设
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的南延伸段,经过滨湖新城,是带动滨湖新城的开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四、吴江城市发展的需要
根据《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吴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由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建设滨湖城市”的发展构想,制订了松陵城区“南进西拓”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构想中,滨湖新城的定位为商务、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是吴江未来发展的魅力所在。
同时吴江拥有丰富的历史与地域文化资源,对于推动城市休闲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州的产业发展也到了升级换代的阶段,其方向为向高端化发展、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即大力发展包括商务办公、研发创新、休闲度假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滨湖新城具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的绝佳区位,为吴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五、太湖景观资源
滨太湖优良的景观资源,是吴江城市发展潜在的重要的财富。滨湖新城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进行功能和空间形态组织,建构环太湖区域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滨湖城市区域。
东太湖的治理也是滨湖新城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太湖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滨湖新城的居住宜居度提高;另一方面,东太湖整治是滨湖建设的直接推力,随着整治的不断深入,滨湖新城的各项建设也会又好又快地展开。
总之,吴江在长三角区域、对接上海、融入苏州具有俱佳的优势,而滨湖新城是吴江未来的发展方向,除自身环境优越,承担着吴江产业转型的重任,具有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发展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图2-4滨湖新城区位条件
吴江市东邻上海,西接太湖,南连浙江,北依苏州,地处长三角腹地,为苏南门户,地理位置优越。
新城毗邻太湖,东接吴江城区,遥望同里古镇,为吴江“由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的城市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
二、交通优势
滨湖新城通过苏震桃一级公路至苏州仅需15分钟车程,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南延伸线穿越区域,进一步促进新城与苏州间的一体化发展,而位于京杭运河以东的苏嘉城际轨道(预留)将使滨湖新城紧密融入长三角城市网络之中。内部三条横向城市干道与吴江主城区和南部新城紧密连接,使得新城与吴江城区在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上能够完美融合、相互补充。滨湖新城具有的绝佳交通优势,必然能够承担起未来吴江走向“太湖时代”的历史重任。
三、历史文化优势
——塑造城市主题文化引领滨湖新城崛起
滨湖新城所在的吴江,历史悠久。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建县,县治设松陵,属苏州。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复为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设震泽县,偏东地为吴江县。
吴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其中国家级3处,江苏省级18处,吴江市级80处。具有典型江南水乡气息的同里古镇,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尤以退思园的精巧构思、独特布局和绝伦神韵而名闻遐迩。退思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与“两堂三桥”(嘉荫堂、崇本堂和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融成一体,相得益彰。明清商业街、罗星洲、南园茶楼、珍珠塔和陈去病故居等都已成了同里景区的新亮点。同时吴江荟萃了盛泽先蚕祠、震泽慈云寺塔、黎里柳亚子故居、松陵垂虹桥遗址等一大批人文古迹和风景名胜。吴江的古运河风光带、环太湖旅游圈和肖甸湖省级森林公园以其自然的优美景色和妩媚风光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回归自然的胜地。
古往今来,吴江大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间,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据资料反映,属吴江籍或长期生活在吴江的历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汉词赋家严忌、严助父子,西晋文学家张翰,南朝梁陈间文学训诂学家、画家顾野王,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宋代进士谢景初、谢涛,明代诗文家史鉴、沈颢、园林建筑师计成,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文学家吴兆骞、词曲家徐曦、医学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诞育了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诗人柳亚子,革命烈士张应春,国学大师金松岑,文学家范烟桥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吴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鲜明的吴文化特色。吴江民间文学源远流长,蕴藏丰厚,尤以芦墟山歌的高亢嘹亮、感情真挚朴实、曲调优美清新、乡土气息浓厚,在吴中独树一帜。流传的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工艺流派纷繁,各呈千秋。吴江人主食以大米为主,杂粮仅用作调节口味,其中盘龙糕、闵饼、麦芽塌饼、熏豆、震泽黑豆腐干等都是吴江颇具特色的名吃名点。
吴江最著名的同里景区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距苏州城18公里,全镇总面积62.54平方公里,人口3.35万。同里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为太湖十三大景区之一。
今年上半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依据《规划》,长三角洲地区发展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世界级城市群。吴江毫不例外地成为这世界级城市群中的一员,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中的佼佼者,亟需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精确提炼地域特色文化,努力创新规划理念,快速穿越文化时空,积极寻找城市的“灵魂”,把城市主题文化的概念渗透到城市规划的“骨髓”中,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动感城市的无穷魅力。
主题文化是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资源,城市则为主题文化的提炼提供了继承与展示的舞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文化名城皆因特色鲜明、风格迥异而名扬天下,如水都威尼斯、笑城保加利亚卡尔洛沃市、足球城大连、不夜城中国黑龙江漠河、动物城埃及首都开罗、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等等。我国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正从经济走向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文化决定城市品牌,起到升华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城市形象的塑造不仅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紧密结合,而且要让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运用好城市文化内涵的元素塑造城市特色非常重要。
水文化是揭开吴江滨湖新城的魅力面纱,吴江滨湖新城是由水托举起的新兴城市,水具有众多自然特性,可以增添城市的美感,可以谱写城市的诗篇,老子说“上善若水”,赞颂水的“美德”;大禹治水诉说的是水的汹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水文化是古人以水为意境,建立居住环境的思想渊源之一,城市特色的塑造应重视本土固有元素的培育与开发,吴江滨湖新城的打造理应围绕水、湿地、文化这一系列资源,设计出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区别于周边城市的都市文化圈,更多的是让人们认识“我是谁”,而不是让人们误认为“我像谁”。
吴江具有鲜明的“吴文化”特色,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看,是孕育在长江下游杭、嘉、湖、苏平原上,以太湖周围为密集区的良渚文化及其前承和后延的总称,所以又有人称之为“吴越文化”。虽然地域概念上的吴文化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吴江地处吴文化的核心地带是无可厚非的。明朝中叶,“吴地”人民生生不息的物质积累和文化积淀厚积薄发,各种文化门类空前繁荣,无论在经学、史学、经济、科学、文学、宗教、戏曲、美术、建筑、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这一时期是吴文化发育最繁荣、最成熟、最完备、最能代表吴文化特色的时期,并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历史上全国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地区之一。有专家认为,吴江是水乡泽国,水是孕育着吴文化的生命之源,吴江城市的“文化视频”魅力=(水文化+渔农文化+稻田文化+丝绸文化+园林文化)ד城乡一体化”的创新方程式。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吴文化的价值,揭示吴文化在其成长过程中,对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让建设者知道,要利用好前人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比过去更加辉煌、更具特色的城市,使吴江从世界级城市群中异军突起,以城市主题文化引领太湖明珠——滨湖新城的崛起。
四、后发优势
环太湖已经开发了诸多新城,其开发过程和经验教训都值得滨湖新城认真学习,并能够形成特色,打响品牌。另外环太湖特殊的环境特征也使得滨湖新城能够认真考虑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的关系。
2008年3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提出“努力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的殷切希望。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同年,国家水利部和省政府也联合批复《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
吴江有47公里的太湖岸线,拥有85平方公里的东太湖。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和太湖综合整治规划,逐步恢复良性生态系统,使东太湖成为水质良好、生态系统结构健康的湖泊,是吴江推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样,牢牢把握综合整治的机遇,以13.6平方公里的滨湖新城为龙头,将吴江的太湖岸线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生态滨湖带,对吴江城市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牢牢把握东太湖综合整治的机遇,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快推进滨湖新城建设,使吴江城市发展由千百年来沿京杭大运河发展的“运河时代”迈入沿太湖发展的“太湖时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水而居是人类的天性。从世界范围看,很多著名城市都是临水而建、临湖而建。作为环太湖可以进行高强度临水城市开发的最佳区域,滨湖新城建设预计可以带动300亿元以上的投资,未来能够容纳20万居民,成为集高端商务、创意研发、高端居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发展高地和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聚集临湖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滨湖新城将会成为南苏州乃至长三角最具吸引力的人居和创业区域。
第三节滨湖新城发展的挑战
滨湖新城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生态环境、区域竞争与合作、与吴江主城的关系、重大交通实施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考虑,会影响新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滨湖新城位于太湖之滨,属于高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协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新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也是吸引新城人气集聚的重要资源。在保护湖泊及河道基本形态、减缓湖泊自然沼泽化进程、维护水系生态健康的同时,处理好新城内部及周边的景观生态格局(斑块、廊道、基质)与新城发展的矛盾,正确把握城市与环境这一对“图底”关系,从而发挥经济与生态的综合效益。
二、注重与环太湖众多新城的协调发展
环太湖已经开发诸多新城,它们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开发模式,吴江滨湖新城要放眼长三角区域,从各新城的定位和发展经验中寻求突破,把它建成未来吴江城市的标志性区域。
突出特色与错位发展,即立足现有基础,通过长三角空间发展格局演变、上海的辐射、苏州“南北通廊”的发展战略、吴江“西进南拓”的发展战略以及东太湖的整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确定新城发展定位,与周围区域错位发展;同时,也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表2-1典型环太湖新城的功能定位与开发模式
新城名称
|
功能定位
|
开发模式
|
无锡蠡湖新城
|
城市旅游休闲商贸中心,主要是休闲度假中心和旅游观光的胜地。
|
挖掘历史文化,构建大型地标,与城市其它区域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
无锡太湖新城
|
集高端商务、金融机构、企业总部、专业服务、生活居住于一体的无锡新城市中心。
|
以景观轴线串联滨湖新城与主城区强调新旧城间的“联系与生长”。
|
常州太湖湾度假区
|
面向长三角地区高消费层次的商务休闲市场的湖滨度假胜地。
|
鉴于区域自身历史文化缺失,重视对数字文化的挖掘,形成新的文化发展要素。
|
宜兴东氿新城
|
以“山水江南、风景栖居、水网城市”为主题概念,生态型的江南水乡新城。
|
力求打造优美自然的新江南水乡小镇,摒弃了太湖滨湖地区大规模的高强度开发模式。
|
三、处理好新城与松陵城区的关系
滨湖新城如何定位,首先反映在与松陵城区的关系上。最理想的模式是滨湖新城凭借良好的生态资源与吴江的历史文化完美融合,互相借势、协调发展。在空间关系上,新城应强化与松陵城区的协同;在功能定位上,滨湖新城集商务办公、旅游度假和休闲居住于一体,成为充满城湖一体和水绿相依独特魅力的、集中展显“乐居吴江”品位的城市综合体,成为松陵城区城市活力的延续与提升区;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组织上,新城要积极谋求与松陵城区的一体化发展。
四、利用好轨道交通引导滨湖新城开发
新城与轨道交通同步发展,这在中国新城开发的案例中凤毛麟角。轨道交通不但使新城有机的融合到吴江中心城区的发展,而且直接融入到苏州都市区,为新城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新城内部采用独立轨道系统,与苏州规划交通网络接驳,推动新城各项经济社会要素快捷、高效地运转,从而进一步密切新城与苏州城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全方位联系。应用TOD开发模式,注重轨道站点周边用地的功能混合,滚动开发,带动新城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区域发展协调
第一节与上位规划的协调
一、《苏锡常都市圈规划(2001-2020)》的有关要求
(一)新城空间组织
在与周围区域协调发展上提出:协调吴江松陵城区、同里镇的发展,保护水乡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处理好新城发展与过境公路及京杭大运河的关系。
(二)旅游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有序组织太湖之旅、运河之旅、长江之旅、水乡古镇之旅、丝绸文化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本规划充分考虑将新城通过太湖、运河与苏州、浙江湖州以及上海等进行协调,共同建设江南水乡旅游休闲度假区。
(三)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加快太湖污染治理和泄洪工程建设,进一步整治太浦河,加大太浦河的泄洪能力,减轻太湖地区的防洪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对苏锡常、上海的影响。
二、《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有关要求
(一)苏州市域空间组织和空间发展战略
苏州市域空间结构,以中心城市和各级新城为核心,以干线交通系统为纽带,苏州市域形成“一心两轴一带”的空间结构。“一心”为苏州都市区,包括苏州中心城区、南北组团以及周边新城。“两轴”指区域中轴和南北发展轴。中轴是指沿沪宁东西新城聚合轴;南北发展轴是指沿苏嘉杭南北新城聚合轴,该轴依托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及规划苏嘉城际轨道交通,由苏州中心城市和常熟、吴江中心城区及沿途各镇组成,是苏州T型新城架构的纵向组成部分。
《苏州市域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强化区域中轴、打造市域核心、构建南北通廊、保育生态绿心”。其中,构建南北通廊指依托苏嘉杭通道,联系浙北、辐射苏北。强化大苏州的市域中心地位,提升苏州未来在区域中的竞争力。吴江滨湖新城为苏州市域南北通廊上重要节点,应积极呼应苏州市域南北的轴线开发,加强与浙北地区的经济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环境保护等;保育生态绿心指严保市域三级绿心,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严格保护具区域唯一性的绿心结构,构建以绿心为骨架的生态绿楔系统,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
(二)苏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
苏州都市区空间发展20字“和合战略”——东进沪西、北拓平相、南优松吴、西控太湖、中核主城。
吴江滨湖新城规划中将贯彻苏州市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重点加强与苏州在新城空间利用、旅游发展空间、生态空间上的协调,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充分发挥滨湖新城在构建苏州市域南北通廊和苏州都市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苏州市域产业空间布局策略
规划提出苏州市域将形成“四沿”的产业空间格局,即:沿路高新技术及商贸商务产业带,一条是沿沪宁线以电子信息、通讯、电气机械、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另一条是沿苏嘉杭北接苏北、南接浙北以商贸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纺织丝绸业为主导的产业带;沿江港口物流及重型产业带;沿沪浙特色产业带,重点吸引上海产业扩散或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面向上海市场的房地产、休闲娱乐和大型超市购物等产业,沿浙地区则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沿太湖旅游休闲带,以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以旅游休闲及相关服务业为重点,充分利用太湖山水和古城、古镇、古村等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产业群,同时发展创汇农业、观赏农业。
滨湖新城产业突出表现在临沪地区产业发展、沿太湖产业发展和沿苏嘉杭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与苏州其他县市及上海、浙北形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有关要求
新城作为吴江“由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城市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应依托自然景观优势,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和房地产业,突显滨湖城市景观风貌。
松陵主城区总体布局——以京杭大运河为界,形成“东工西居”的布局,由“运河城市”走向“滨湖城市”。
西进:利用太湖资源,由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建设滨湖城市。
南拓:是在南部城区现有建设基础上,生活用地顺应向南延展。
按照吴江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滨湖新城加强与松陵主城区和南部新城分工协作,利用濒临太湖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商务服务和房地产业,突显滨湖城市的景观风貌。
第二节与周边区域的协调
协调原则、一
——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融入土地开发利用的每个环节,形成集约、理性、高效、有序的开发格局,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协调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主城和新城的关系。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在重大区域间利益关系中政府要通过健全法制、确定战略、编制规划、制定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突出特色与错位发展
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确定新城发展定位,与周围区域错位发展;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二、与上海协调——依托上海、服务上海
——依托上海,服务上海,培育吴江休闲、度假等优势服务业
图3-4新城与上海
|
|
吴江江南水乡旅游资源和上海的都市旅游有着很强的互补性。目前,吴江旅游界与上海签订了“区域旅游协议”。上海世博会将给吴江旅游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这也将为吴江新城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吴江滨湖新城应发挥水乡旅游资源的优势,充分挖掘同里、震泽等水乡古镇的人文和生态旅游资源,借助太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上海等大都市提供休闲、度假的最佳人居环境,以水乡古镇文化和滨湖景观来吸引全球的眼光。
——加强与上海基础设施协调建设,融入上海核心影响区
基础设施协调建设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滨湖新城要在道路交通、输水通道、泄洪通道、旅游线路组织等方面与上海的邻近地区进行协调,并处理好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新城建设之间的关系,融入上海核心影响区。
三、与苏州协调——接受辐射,融入苏州
——接受苏州的经济、技术、文化辐射带动,融入苏州都市区
从吴江在苏州市域中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来分析,重点是要充分挖掘滨湖新城的水乡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在空间形态上,吴江与苏州南部城区连为一体,加上便利的交通联系,基本已经实现与苏州市区的同城化。因此与苏州市区分工合作,并逐步融入苏州都市区,作为苏州都市区的补充功能,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度假、商务服务并适当发展高端居住产业。
——共同打造苏州水乡生态风貌区
吴江滨湖新城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旅游空间组织中,与苏州市区共同打造环太湖旅游休闲度假区。作为苏州市域东南部地区重要的水域生态空间,该地区强调滨水观光和旅游度假。
——交通对接
图3-5 新城与苏州
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与苏州对接,在土地空间利用上进行协调。滨湖新城与苏州主城区实现无缝对接,苏嘉城际轨道、苏震桃公路、苏嘉杭城际铁路的贯通,苏州轨道交通四号线的修建,即将实现与苏州交通的一体化和同城化。
四、与湖州的协调——优势互补,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共同做强环太湖旅游区和水乡旅游区、与湖州在环太湖旅游组织、湖生态空间保护利用、旅游道路建设等方面协调发展;充分发掘该地区水乡古镇集中的优势,包括吴江的同里、震泽,湖州的南浔,嘉兴的乌镇,以及上海的朱家角,昆山的周庄等,以滨湖体验旅游为特色,丰富水乡古镇旅游区的旅游主题和线路。
——加强基础设施、新城空间协调
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空间布局、新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水利防洪等方面要进行主动协调,既可以减少成本,又利于提升该地区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与松陵城区内其他片区的协调
图3-6新城与吴江
合理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使各片区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协作,形成功能完整、结构合理的新吴江。滨湖新城凭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旅游度假、高端商务、生态居住等功能,成为吴江的门户。
|
表3-1吴江松陵城区五大片区的功能定位比较
功能片区
|
功能定位
|
运东片区
|
工业拓展的主要区域。加强松陵与同里在空间和产业发展对接。
|
老城片区
|
城市中心,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业、文化、教育、体育等公共设施以及休闲产业配套设施,择机进行旧城改造。
|
城北片区
|
主要发展工业。规划加强工业区内部环境改造,原则上规模不再拓展,内涵式发展为主。
|
南部新城片区
|
规划为具有现代文化、行政综合、生活配套、教育科研、生活居住等功能的综合区,现代化城市新区。
|
滨湖新城片区
|
凭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生态居住、吴江门户、休闲商业等功能。
|
六、与太湖的协调
(一)环太湖开发现状
太湖沿岸环境优美,环湖开发热度高涨不减,从时间上来看吴江滨湖新城的开发相对于周边新城来说较晚,这样有利于总结其它新城开发建设的得失,具有后发优势。太湖沿岸可供城市建设和开发的优质地块已经较少,因此滨湖新城的开发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目前各地区的滨湖新城缺少特色,产业项目雷同,功能单一,新城之间除了承担所在城市的部分功能外,各太湖新城之间旅游线路缺少联系,水上交通滞后,很少考虑统一规划和协调。
(二)吴江滨湖开发现状
吴江虽濒临太湖,但城市建设一直远离太湖,并没有显示出临湖城市的城市特色和环境优势。而且吴江滨湖地区是整个东太湖沿岸仅剩的优质未开发用地,因此也就有了借鉴其他地方开发经验的机会,具有后发优势。
(三)协调措施
面临太湖开发热潮的激烈竞争,滨湖新城要实现“环湖突围”、不被边缘化,必须采取错位竞争策略,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和亮点,发挥生态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旅游度假、生态休闲和高端商务服务业。
第四章滨湖新城的目标与定位
滨湖新城建设应在重点把握其滨水特质,融合地方特色,结合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紧临太湖的优势,形成与其它片区功能互补、充满活力和文化魅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滨湖新城区。
第一节发展定位
一、上位规划对滨湖新城的定位
按照《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空间“西进、南拓”的发展战略,吴江城市空间主要分为三个片区:主城片区、南部片区和滨湖片区。按照吴江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滨湖新城加强与松陵老城片区和南部新城片区分工协作,利用濒临太湖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商务服务和房地产业,突显滨湖城市的景观风貌,形成“东工西居”总体布局结构。
根据《吴江“十二五”市域空间布局研究》,主城居住空间南进西拓,在完善中心城区用地结构调整基础上,向南以新行政中心的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南部新城区的建设,同时有序启动滨湖片区的开发,带动城市向西扩展,打造临湖空间。塑造滨湖新城优美宜人的独特形象,打好生态牌、文化牌,走好生态路,构筑好“疏密相间、城湖一体、碧水新城、水绿相依”的新城总体景观风貌,最终形成“功能最优、交通最畅、景观最好、形象最棒”的魅力人居环境。
二、本规划对滨湖新城的发展定位
(一)功能定位
综合考虑滨湖新城的资源禀赋、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将滨湖新城功能定位确定为凭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商务办公、旅游度假和休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充满城湖一体、水绿相依独特魅力,集中展显“乐居吴江”品位的城市综合体。
(二)目标定位
滨湖新城建设的总目标为:具有旅游度假、商务办公、居住休闲综合功能的,现代化与传统共生共存的太湖明珠。建成面向长三角的太湖东岸旅游胜地,面向苏州市区的现代化商务办公集聚区和立足吴江的滨湖生态乐居名城。
——面向长三角的太湖东岸旅游休闲胜地
滨湖地区应该立足吴江面对整个区域,可凭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结合吴江、苏州市区的旅游资源,打造长三角的旅游休闲胜地。
——现代化商务经济聚集区
以商务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将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发展商务经济是吴江增强为区域服务能力,提升区域地位的必然选择。
——湖滨生态乐居名城
滨湖地区首先是吴江的,应实现吴江从“运河城市”到“太湖城市”的愿景;是疏解松陵城区中心功能和人口、接纳区域人口郊区化的重要地区。
将滨湖新城定位为生态保护优先、功能复合多样、新城特色凸显和传承地方文脉的长三角地区高品质、现代化的居住、休闲、商务和旅游胜地。
根据滨湖新城的发展态势和建设的发展思路,本次规划提出滨湖新城建设口号是:“亲水、乐居、生态、繁荣”。
第二节发展目标
一、发展总目标
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出形象”的发展步骤,到“十二五”末,“两心、一带、三节点的空间布局”。到2025年左右,将滨湖新城打造成为环太湖城市圈重要节点,苏州市生态型滨湖新城。
二、分类目标
(一)经济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滨湖新城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202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
(二)社会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初步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2025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高效运行、功能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服务体系。
(三)人民生活目标
到“十二五”末,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等基本生活指标达到苏州平均水平,2025年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
(四)城市建设目标
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滨湖新城框架,建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2025年建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个性鲜明的滨湖城市。
(五)生态环境目标
到“十二五”末,各项指标优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标准;2025年达到生态城市标准,环境保护综合指标达到国际标准。
第五章“十二五”时期新城空间布局引导
滨湖新城建设是吴江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抉择,它标志着吴江由运河时代迈向太湖时代。滨湖新城的发展要以太湖为依托,突出城市综合功能的培育,将滨湖16平方公里规划区作为一个整体,以城市经营的全局意识和塑造典范的精品意识,围绕实施“对接区域、点轴联动”的空间发展战略,科学处理城市各功能要素关系,形成“双核双轴多点,一带两廊三楔”的空间布局结构,最终将滨湖新城打造成休闲商务业发达、生态宜居的滨湖新城。
第一节新城发展类型与战略
一、新城的发展类型
根据新城形成的核心驱动力和新城城市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新城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田园新城,在政府主导下的由新城开发公司进行规划建设的新城。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址的选定、提供资金以及处理与开发公司的关系等方面。第二类:边缘新城,是指伴随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加速,中心城功能逐步外迁而在大都市边缘逐步形成的功能比较完善,且相对独立于大都市的新城镇,这类新城是大都市郊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类:TOD新城,是指以捷运系统导向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城建设,其主要通过捷运系统与城市中心区快速连接来缩短交通时间,吸引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转移,达到分散城市中心区居住功能的目的。第四类:产业新城,是指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工业园或产业园的形式上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一般和大都市距离稍远。第五类:副中心新城,是通过分担核心区部分城市功能来实现城市多中心结构的目标。副中心通常与城市中心区保持快捷便利的交通联系,从空间分布来看,一般与城市中心区保持合理的距离。
根据以上分类,滨湖新城属于综合性的新城开发,属于城市空间扩展的需要产生的,但是吴江市的郊区化过程并不明显,不属于边缘新城;新城的建设需要承担部分中心城市的职能,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在这种意义上讲属于副中心新城;另外,新城的开发建设伴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通过捷运系统与城市中心区快速连接来缩短交通时间,吸引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转移,滨湖新城属于TOD新城。
二、空间发展战略
新城未来空间的发展是内生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其发展是在主动承接外在机遇,发挥内在优势基础之上。
(一)依托松陵
松陵作为吴江的中心城区是滨湖新城发展的基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会起到类似“母体”功能,未来随着新城建设的完善,将形成一个组合中心,公共承担区域服务中心的职能。因此,我们的思路是强化主城区与滨湖新城的交通联系,保证新城与主城区的功能衔接。
(二)错位发展
环太湖新城众多,竞争十分激烈,我们的思路是实行错位发展,强化比较优势,立足于挖掘本地资源特色,发展休闲商务经济,并最终实现各个新城从“错位”走向平衡。
(三)交通引导
首先,要进行道路建设,打通与松陵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缩短时间距离,强化新城的区位优势,提高新城的可进入性。其次,组织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接入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促进新城与苏州市区频繁的日常联系。在新城内部主要线路组织中小运量型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定点定线,优化新城内部的交通联系。
(四)优化生态
滨湖城市风貌营造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于现有自然环境的保育。事实上,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认为在维护现有生态系统的健康基础上,既可以享受生态系统的自然服务,保障地区生态安全,同时也可以取得开发的经济效益。我们优化生态的思路是构建新城区域的景观生态水网格局、采纳紧凑型城市发展策略即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达到土地集约节约低碳利用,最终实现新城的全域生态化。
第二节发展容量分析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新城区域内生态环境优越,农田、耕地、湿地、水网是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二、人口规模预测
由于滨湖新城地区只存在少量的现状人口,且处于待开发的状态,同时新城的建设是从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人口规模无法通过常规的发展趋势递推。考虑到基地现状基本是农田,各种客观约束条件较少。因此,本次规划拟用土地容量为主要因素的环境容量法预测。由于滨湖地区是吴江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按照节约用地和集约发展的原则,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100平方米/人,滨湖新城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因此滨湖新城片区未来可容纳人口约为16.3万人。
第三节空间布局结构
一、空间发展模式
根据以上新城的类型和发展战略,滨湖新城采用TOD引导的组团滚动开发模式。
TOD引导:以捷运系统导向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城建设,主要通过轨道交通系统与吴江中心城区和苏州市区快速连接来缩短交通时间,吸引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转移,达到分散城市中心区部分功能的目的。
滚动开发:符合新城建设的客观规律,同时与基地的有效空间供给有较好的衔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框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均给予了关注,有利于区域平衡发展;强调新城、产业、旅游综合的有序和协调发展,形成不同主导功能的发展走廊,从而减少相互干扰,有利于整体形象的确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较为有利,通过组团隔离绿带和水网格局的构建,现有湿地资源可以得到保护。
二、空间布局结构
在“TOD引导的组团滚动开发模式”的渐进式空间结构框架下,滨湖新城划分为“双核双轴多点,一带两廊三楔”。
双核:滨湖游憩商务中心和片区综合服务中心。
双轴:东西向以学院路、人民路、高新路为城市发展和景观复合轴线,串联片区综合服务中心、滨湖游憩商务中心,并与主城区公共服务中心相连;南北向以思齐路和轨道交通为主要公共交通联系廊道,串联各功能组团,形成复合的功能联系轴线。
多点: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主要干道交汇处布置居住社区中心,形成相对集中布局的功能节点。
一带:以沿湖滨景观道串联游憩商务中心、康体休闲中心等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公共活动带。
两廊:沿苏震桃一级公路和内苏州河形成两条南北向的绿化休闲廊道,串联各功能组团,既起到美化环境、保持生态的作用,又可成为贴近生活、充满活力的休闲带。
三楔:是指由湖面至主城区的三条楔形绿色空间,强化主城区与滨湖生态开敞空间的联系。其中,三船路河与顾家荡处的绿楔是整个城市的“绿肺”,将对调节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城市发展中的“白地理念”,两个商务组团中间暂时定位弹性用地,根据新城的发展趋势确定为商务组团、高档居住或者综合功能组团。
图5-1滨湖新城空间结构图
图5-2滨湖新城规划方案综合图
图5-3滨湖新城公共安全防灾规划图
第四节生态景观结构构建
一、斑块
斑块是基质环境中的块状异质景观,具有明显的边界和空间尺度范围,其边界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地貌和人类活动干扰状况决定。滨湖新城生态系统的斑块主要包括绿色斑块和水体斑块。
绿色斑块主要为:绿化广场和停车场绿化。
绿化广场:结合景观轴线,设置若干绿化广场,通过乔、灌木的栽植,提高绿化覆盖率,塑造通透、开敞的绿化广场景观环境。
停车场绿化:结合各个地上停车场设置。通过乔、灌木绿化对停车位加以遮挡和分割,以美化环境,提高绿地率;居住区与单位附属绿地:加强居住区和科研、办公单位附属绿地建设,改善生活区小环境;屋顶、立体绿化:鼓励进行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水体斑块主要指新城开挖或者保留的池、湖水面。
滨湖新城的建设与开发即将大规模展开,各种自然斑块可能不断被侵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受到威胁;应准备相应的保护对策,妥善处理斑块与周边基质的生态关系,加强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廊道之间的生态联系。
二、廊道
廊道是基质环境中的线状异质景观,它们往往与斑块相连,引导斑块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滨湖新城廊道可分成两大类:
(1)以水体为主的蓝色廊道。利用滨湖新城多水优势,打造蓝色景观廊道,主要包括苏州河蓝色廊道和沿湖蓝色廊道。
(2)由防护绿地和生态绿地构成的绿色廊道。主要为中央绿带廊道、滨湖绿地廊道、滨河绿带廊道。
——中央绿带:沿景观主轴设置连续的带状绿色空间;
——滨湖绿地:沿太湖绿地最宽处规划建设100米绿化带,普通段为35米;
——滨河绿带:沿苏州河两侧建设不少于50米滨河绿化带。
这些廊道将滨湖新城内主要生态斑块连接起来。
三、生态景观网络
滨湖新城在滨河(苏州河)生态廊道、滨湖大道廊道等绿色廊道将绿色斑块、水体斑块以及景观节点连接起来,形成网状景观生态结构。
四、滨湖新城开敞空间营造
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开敞空间体系的完善程度。滨湖新城的定位决定了开敞空间的重要程度。因此,需要建设一系列的滨湖公共空间,最大限度的体现城市滨湖滨水的景观特色。
新城开敞空间是指城市边界范围内的非建设用地空间,其主体为绿地系统。城市开敞空间作为城市中人和自然的媒介,作为城市居民身心放松的场所,可以改善区域的小气候和满足城市居民的休憩需要。滨湖新城利用丰富的滨水条件以及湿地、河流等多种生态用地建设宜人的开敞空间,主要包括:绿地空间、岸线空间和湿地生态空间。
——太湖岸线空间。沿太湖岸线滨水地区不仅视野开阔,是旅游、健身和其他户外活动的绝佳场所,同时也满足人们亲水的本能,悠闲地沿着河流漫步,在水边休息以享受其声其景,或通过河流到达彼岸。滨水空间环境的处理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1)适用性:功能上能满足新城和公众的多种需求,形式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滨湖地带适当开发阳光步道和休闲旅游用地。(2)开敞性:保证水边的空间能够全年向公众开放。(3)延续性:通过沿河及护岸等的综合设计,建立起连续的滨水步行系统和水上观光线。
——湿地生态空间。滨湖新城湿地为建设滨湖新城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也是打造湿地生态空间的绝佳机会。湿地生态空间可以开发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
滨湖新城开敞空间的对接需要满足自然通道、生态廊道的功能要求,以生态核心区为基础,各生态开敞空间通过生态廊道、交通廊道衔接起来。避免这些开敞绿色空间被城市建设侵占,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控制和规划生态型绿地整体发展,加强城市空间的开敞性,增加城市的环境容量。
图5-4滨湖新城生态保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