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况概貌 >> 发展规划 >> 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十二五”规划

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十二五”规划

2014/12/17 10:18:57    作者:  来源:  吴江发改委    【字 号:  】   点击量:3961

“十一五”期间的突出成绩

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一是建立了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领导机制、责任机制、督查机制和政策体系;二是就业状况发生深刻变化,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人数从05年底的12.56万人增至09年底的11.95万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24.41万人;三是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成效,08年开展的“三个创建”全部通过省、市检查团考核验收。四是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2、职业培训事业快速发展,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蓬勃发展。2005年至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3.42万人增加到7.18万人。二是再就业培训不断深化。2005年至2009年,全市各级参加再就业培训的人员从0.6万人增加到1.39万人。三是职业培训鉴定事业全面推进。2006年至2009年,全市职业能力考核鉴定的工种由2006年的23个增加到09年的41个,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人数累计2.4万人。四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和2008年两年,累计培养高技能、技师人才1968名。

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一是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单位:万人)

社会保险险种

2009年末参保人数

“十五”期末参保人数

养老保险

49.06

38.98

医疗保险

42.34

29.19

失业保险

31.6

19.22

工伤保险

31.4

18.51

生育保险

31.6

18.97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提升新水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接轨城镇养老保险工作全面推进。三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至2009年,围绕社会保障水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整待遇的政策文件,让城乡居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四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日趋完善。

3、劳动关系逐步规范, 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一是网格化监察成效明显,劳动保障监察方式得到创新。2009年底,划入网格用人单位4392家,共累计采集单位人员基本信息9878次,采集单位用工情况信息10207次。二是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大大提高。建立10个劳动关系监测协调站,共受理简单劳资纠纷88起,成功调解84起,涉及职工91人,金额31.22万元。三是争议仲裁处理重心实现下移。全年全市10个仲裁办事处办结劳动争议案件3871件,追讨工资4179万元,涉及职工7653人,全部调解结案。

4、劳动保障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化进程加快。一是劳动保障政策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围绕涉及劳动保障的全市性重点、难点问题和全局的中心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改革方案。二是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劳动关系)。实现所有行政审批服务“零收费”;《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贯彻执行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全面启动了“金保工程”建设,形成三大网络,即社保征收业务专网;医保结算专网;企业网上申报业务网。升级运行“吴江市就业新干线”网站;开通“12333”劳动保障咨询热线。


“十二五”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量化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吴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建设“乐居吴江”的要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进一步完善制度,不断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在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同时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全面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在缓解当前突出矛盾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在推进各项制度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法制、规划、信息网络、监督系统、管理和服务体系等基础建设,加强对住房保障工作的统筹和指导,努力使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得到廉租住房保障,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

(三)总体目标

1.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2万人;外来劳动力就业1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到98%以上;困难人员再就业达到95%以上;外来务工人员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累计3万人。

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百分之百的社区(村)创建成充分就业社区(村)。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十二五”期间,要把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和提高社会保险事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作为重点,建立一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统一规范、持续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力争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参保人员达到40万人;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缴费额度,做好农保(土保)、城保之间有效接轨机制;提高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水平;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出台新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政策,2011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逐步从按新旧办法同时计算养老金待遇水平过渡到按新的办法计发养老金待遇水平,确保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社会保险费征缴率达到99%以上,确保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医疗保险: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2015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逐步提高到98%以上,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9%以上,参保人数达到40万人;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完善企业单位医疗保险费率。

失业保险: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覆盖面,覆盖面达到98%以上,企事业单位职工参保率达到99%以上,逐步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

工伤保险:提高工伤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逐步完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保险制度。

生育保险: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企事业单位职工参保率达到99%以上,同时逐步扩大生育保险支付范围,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水平。

退休职工管理: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8%以上;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人员达到5万人以上;社区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5%以上。

3.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基本建立以工资集体协商为手段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工资增长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各类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率达98%以上。


“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作举措

(一)努力促进就业

1、组织实施“创业吴江”工程

一是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政策环境。其一,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重点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力、复员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以及“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员等群体,在税收方面给予必要优惠;设立“创业吴江”工程专项资金,由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按照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其二,建立创业风险化解机制,在创业者遭遇创业失败后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为创业者构筑可靠的缓冲带,让广大创业者没有后顾之忧、敢于放手一搏。

二是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其一,建立完善的创业培训体系,合理设置创业课程,落实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创业者,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职业创业培训补贴。其二,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增强创业培训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其创业能力。

三是搭建“创业吴江”工程服务平台。其一,健全服务组织。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并完善其创业服务功能,有组织地推动创业咨询及指导工作的开展。其二,不断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其三,提供必要的用工用地服务。组织各类培训机构按照用工需求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创业企业提供急需对路的人才,为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政策便利,促进创业促进就业份额比例、求职者创业比例明显提高。

2.完善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

一是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就业政策一体化。研究制定进一步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制度性障碍;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政策,不断扩大就业总量,优化就业结构;优化失业调控手段,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十一五”末最低水平,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

二是完善就业援助扶持制度体系,增强就业岗位开发的针对性。着力稳定困难群体就业体系建设,至“十二五”期末,建立完善的稳定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其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建立覆盖各类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失业调控制度,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裁员行为。

三是健全促进就业工作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市、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就业工作体系,培育好一支覆盖我市城乡的专职协理员队伍;健全各方参与、动态管理、标本兼治的监管机制;健全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就业失业登记证》登记管理,实现劳动用工、参加社会保险、劳动合同备案、退工的实时联动。

3. 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做好调优经济结构工作,优化就业结构。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把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增加就业容量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各种规模企业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二是强化劳动法律宣传贯彻落实工作,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交纳、劳动权力维护”三个全覆盖,形成人人有社保,个个有保障的良好局面。

三是做好深化“二项创建”工作,打造体面就业品牌。以创建活动为抓手,以打造我市体面就业品牌为目标,统筹城乡就业,强化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组织体系、工作平台、考核办法等,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100%的社区、村创建成充分就业社区、村的目标。

4.强化对就业、失业的宏观调控

一是开展就业状况的基本普查,建立人口、劳动力资源、就业人口、失业人口统计信息体系。二是全面推行用人单位招、退工备案制度,建立劳动合同管理信息网络。三是加强失业调控。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规模性裁员,加强对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裁员的指导。

5.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建设培养5个人力资源有形市场和覆盖城乡社区行政村的网上市场,实现市、镇(区)、社区(村委)就业服务机构信息联网。抓紧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的建设,实现养老、医疗、就业、培训、退管和有形劳动力市场等服务于一体。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业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社会需求的岗位提供适合的劳动者。

6.提高劳动者技能与素质。

一是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继续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工种)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快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二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教育引导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机构、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使外来劳动力集中输出基地成为培训基地。三是加快制定扶持民办教育培训发展措施,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四是不断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五是建立实训基地,完善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大力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二)完善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逐步实行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科学有效地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纳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市级统筹。强化社会保险参保征缴措施。建立工商、地税部门社会保险联动登记制度和社会保险登记联合检查制度。建立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月缴费制度。严格执行用人单位参保人员断保审核制度。

2.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险政策。

(1)养老保险:

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加大养老保险费征缴力度,稳步推进扩面征缴工作,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增强调节作用,提高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养老保险财政支持力度,降低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基金支付风险;以补缴自愿的原则鼓励续保,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率;鼓励发展企业年金,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改进并完善参保对象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制度和办法,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完成审批退休工资取消新老对比的计算方法,直接采取新的办法审批退休,改革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征缴管理机制。

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逐步理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加大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相结合,适应我市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

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缴费额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基础性养老金与缴费挂钩的待遇发放方式,提高农民养老待遇水平,力争待遇水平超过本市最低生活保障线;

(2) 医疗保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合作(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稳步推进扩面征缴工作,研究企业缴费基数由原来按统一基数缴费变按上年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申报得办法;探索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医疗保险两种模式合并的办法,适当增加门诊统筹待遇,尤其是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待遇,增强社会医疗救助能力;探索建立征地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使失地农民大病无忧切,实解决困难人群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加强医保基金管理的科学化,建立信息统计指标和管理质量评估指标;加强医疗定点单位的检查考核和结算的科学化管理,探索聘请社会专业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检查和监督;研究吴江和苏州医保大并轨的办法措施,以此推进实现“五个统一”,即覆盖范围的统一、保障项目的统一、待遇标准的统一、医疗救助办法的统一和管理制度的统一。

(3)失业保险: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加大对促进就业的资金调剂;安排失业保险基金合理比例;建立正常的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失业保险金申领制度。

(4)工伤保险: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工伤保险参保率,强化工伤预防工作,建立工伤快速处理机制,强化用工单位对职工工伤处理的责任,加强农民工工伤后的法律援助和经济救助。

(5)生育保险:逐步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改变生育保险发放方式,生育保险待遇与单位缴费基数挂钩,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定期调整,逐步扩大生育保险支付范围,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水平以及支付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1.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报告的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解除、终止实行全程监控动态管理,规范劳资双方依法签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监督劳资双方对劳动合同的严格履行;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管理,规范劳务派遣运作,明确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劳动者三者的责任、权利、义务;针对当前灵活就业复杂的形势,探索研究非全日制用工的管理模式。

2.积极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以推行集体合同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重点,加强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建立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专业的指导员队伍,强化对企业履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3.发挥协调作用,强化监察执法力度。一是健全三方协调机构,充分利用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加强对各类企业劳动关系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和调节。二是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量,提高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与劳动者的比例,推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三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在平时巡查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四是开展“劳动保障诚信企业”评选活动。重点是完善以书面审查为载体的诚信制度建设,明确和统一评信标准,提高劳动保障诚信评价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五是积极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完善以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为主,公安、工商、建设、税务、城管、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监督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

4.提高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水平。一是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优化内部结构,实现立审分离,完善办案工作流程,不断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处理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规范办案程序,改革庭审方式,改革办案方式,简化办案程序,健全重大疑难案件合议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按照实际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专职仲裁员,逐步提高仲裁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劳动仲裁监督制度,树立良好的仲裁形象。

(四)加强劳动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劳动保障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一是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轮岗的力度,促进干部成长;建立健全公正公平、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二是提高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加强领导干部队伍、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干部职工的知识面,改善素质结构,不断提高干部的履职能力。三是大力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切实帮助基层单位和群众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四是实行服务承诺,优化窗口服务,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劳动保障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夯实劳动管理工作基础,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劳动保障职能作用。二是细化劳动保障的职责功能、业务工作、办事程序,健全社区(村)工作平台工作制度,强化协调职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把劳动监察延伸到基层,实现重点要素在信息空间上的精确管控,努力把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的矛盾解决在基层。

3.加强劳动保障依法行政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推进建设诚信单位;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公开制度化建设,依法公开劳动保障政务信息;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错案)责任追究制和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通过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强透明度,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劳动保障行政管理体制。

4.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数据管理、网络维护、信息发布等各项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建立健全目标考核、网络使用等责任制,提高网络的利用效果。二是继续推进业务网络和数据中心建设,做好省市联网工作、基础业务数据的整合、资源整合和强化管理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门户网站、劳动保障开放式综合业务平台和吴江市就业新干线平台的建设,探索网上办事模式,提供网上下载和数据查询服务。四是不断加强数据管理,及时维护、备份相关数据信息,建立数据管理登记制度,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保密性,做好数据分析预测等工作。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