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况概貌 >> 发展规划 >> 吴江市“十二五”文广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吴江市“十二五”文广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4/12/17 10:12:54    作者:  来源:  吴江发改委    【字 号:  】   点击量:4527


2011至2015年,是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富民优先,率先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吴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乐居吴江”总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确保全面完成这一时期各项目标任务,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文化广播电视及文化产业工作实际,特制定《吴江市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及文化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1.群众文化事业。在顺利通过全国先进文化县(市)复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创建“文化强市”和建设“乐居吴江”的战略目标,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抓手,努力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广泛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展览”下乡活动,扎实推进基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区域文化联动”在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并入选“2009年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区域文化联动”暨长三角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新购置流动舞台车的优势,将优秀节目送到全市各镇(区)的行政村,把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在做好品牌活动和大型专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全市各种群众性文艺演出层出不穷,基本上做到了重大节日有晚会,大型活动有演出。全面完成农村电影放映的国家“2131工程”,每年免费放映3000多场次。草书《姚鹓雏诗》获文化部“群星奖”,弹词选回《真假太子·告状》获第三届中国评弹艺术节表演银奖、第五届中国曲艺节表演奖和节目奖;弹词《牡丹缘·践约抛花》、《无题》先后获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书(节)目奖;木偶昆曲《游园》获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银穗杯。汾湖镇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称号,吴江市被评为“江苏省民间艺术(戏曲)之乡”,盛泽镇文化服务中心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文化站”,盛泽镇被评为“苏州市民间艺术(戏曲)之乡”。全市苏州市级民间艺术之乡达4个,苏州市级优秀业余文艺团队达23支。

2.文化阵地建设。重点推进市区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完成了市图书馆新馆、吴江人民剧院相关建设工作。全市“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达3个。市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全市各镇文化服务中心均达苏州市“六个一”标准。镇级公益性文化设施室内总面积达74216㎡,全市100%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全市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0.13平方米。市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查,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达101万册,人均藏书1.3册。市图书馆藏书50万册,成为全省县级市中第一个免费借阅的图书馆。在全市各镇和社区建立18个图书分馆,实行“一卡通”服务。实现了全市“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吴江博物馆被确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柳亚子纪念馆开辟了南社纪念室。博物馆和柳亚子纪念馆从20084月起向公众免费开放。

3.文化遗产保护。柳亚子旧居、师俭堂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运河古纤道、三里桥、安民桥、安德桥作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文物点,同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目前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吴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汾湖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南厍等3个古村落被苏州市政府公布为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图书馆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开展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不可移动文物254处,新发现文物点264处。提请市政府设立了300万元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全市国保单位、省保单位、市保单位的完好率分别达到100%90%75%。先后编纂出版《吴江对联集成》、《顾野王》、《汾湖》、《桃源》、《苏州师俭堂》、《吴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巡礼》等书籍。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编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吴江市资料汇编》二卷。全市共有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个,苏州市级9个,省级2个(同里宣卷、芦墟山歌),捆绑列入国家级1个(芦墟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位(杨文英),省级“非遗”传承人2位(芮时龙、王剑秋)。苏州市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3个(芦墟山歌馆、先蚕祠·吴江丝绸陈列馆、苏南酒文化馆)。

4.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工作进一步推进,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同里、震泽、盛泽等镇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景点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相继建成了肖甸湖、静思园、宝塔街、“丝博园”等一系列旅游景点。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异采纷呈,成功运作了CCTV星光大道、CCTV激情广场、“百年南社·世界吴江”亚洲媒体汇演等具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文化创意产业初见成效,汾湖经济开发区尝试综合性的文化创意园区规划和建设。印刷产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印刷经营单位267家,其中包装装潢类印刷企业108家。2009年末,全市印刷业固定资产达6.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77.8%2009年全市印刷业完成产值11.53亿元,实现利税2.07亿元,分别增长85.7%3倍。

5.广电新闻宣传。广播电视宣传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强时政新闻、做深主题报道、做活经济文章、做优民生宣传,切实提升舆论引导力。广播电台自办24个栏目,每天播音32个小时。电视台开设有新闻社教、服务、联办三大类共12个栏目,方言栏目《吴江闲话》成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方言的新平台。两台每年自采新闻用稿一万多条,外发稿录用一直在省内同级台中名列前十名。与省电台合作采写的《“掌上宝”种水稻》,在获江苏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奖一等奖的同时,还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成为迄今为止我市新闻界获得的最高荣誉;《七色花》栏目荣获全国优秀少儿广播栏目一等奖,《金土地》栏目被评为江苏省十大名专栏并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节目提名奖。坚持宣传管理例会制度和新闻节目抽查制度,及时反馈监听监视情况。建立社会监评员队伍,健全广电宣传监督机制。加大对广告内容的审核力度,规范广告播出行为。

6.广电技术事业。基本形成有线、无线、因特网并用的广播电视综合传输覆盖网,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完成有线广播电视双向网改造,建成市、镇、村一体化的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业务信息网络平台。在成为全省第二个“户户通有线电视县(市)”的基础上,完成城乡一体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用户达到23.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普及率达到97%以上,成为全省第二批“城乡一体化有线数字电视户户通”县(市)。广播电台设备更新,基本实现数字化。新开通调频96.9MHZ新闻综合频率。电视台更新摄录制作编播设备,实现摄录设备全数字化,编辑制作设备全数字化与网络化,电视播出硬盘化,发射全固态化。新增电视数字转播车一辆。网络中心通过了新一轮的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七都、横扇、同里、汾湖网络分公司新机房相继投入使用。汾湖网络分公司成为苏州市首个基本现代化广电站。全面推行有线数字电视维护“接报即修”活动,以优良的作风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7.文化市场管理。全市共有网吧230家,娱乐场所172家,营业性演出场所5家,美术经营单位5家。经营规模、档次逐年提高。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建立健全稽查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监管质量;实行行政处罚网上公开运行,行政执法更趋合理、透明。注重专项治理常态化,与相关部门协同工作形成机制,适时开展各项治理活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注重行业组织作用,协会的自律功能、协调功能、维权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坚持经常性、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出版(版权)执法检查和“扫黄打非”集中行动,维护出版物市场秩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加大对非法销售卫星电视接收设施的整治力度,遏制非法卫星接收设施反弹的势头。巩固和提升“两集中、三到位”成果,行政审批服务进一步提速。

8.人才智力支持。不断探索符合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与时俱进、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文化广电人才队伍。到“十一五”末,全系统工作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达28%,大专学历达60%。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70%,“两台一中心”新闻传播管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2 %、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到17%,文化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1%、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2%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我市建设“乐居吴江”的目标,以宣传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繁荣发展文化为重点,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公民文明素质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公益性文广事业为主题,以进一步创新机制和整合资源为动力,全面推进全市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及文化产业的新发展,为全市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三、“十二五”发展基本原则

1.正确导向原则。坚持党对文化广播电视工作的领导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服务服从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2.以人为本原则。围绕“三贴近”,以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核心,切实尊重、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精神文化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紧紧依靠群众创造,促进文广事业的更快发展。

3.协调发展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标准推进文化广播电视建设,以文广事业建设的新成果新成绩,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化城区文化广播电视的幅射延伸功能,大力扶持镇村文广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同步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加快文化广播电视产业化,以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事业的大繁荣。

4.注重特色原则。围绕建设“乐居吴江”的总目标,把吴江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建设,特别是水文化,放到突出战略位置,把吴江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竞争优势,要加强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积极发展城市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注重人文环境的打造,提升“乐居吴江”的文化认同感。

四、“十二五”发展具体目标

1、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每年推出一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以“区域文化联动”被列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为契机,深入开展“一镇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完善、拓展区域文化联动的形式、内涵和范围,建立科学合理并具有示范性的长效机制和构架体系,使其向国际型、社会型和产业型拓展。新打造12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全市各镇(区)每年组织大型文艺演出12次,市文化馆每年创作、辅导演出有一定质量的节目23台,力争有作品获全国“群星奖”、省“五星工程奖”,有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或其它奖项。每年组织23次全市性重大文化艺术活动和传统节庆文艺活动,精心办好全市文化艺术节,协助各镇(区)办好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市艺术团、评弹团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的演出机制,全市演出场次不少于900场(含评弹团)。积极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重大文艺活动任务,坚持送戏下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文广传媒中心工作,发挥其在策划、承办大型文化活动中的整体优势。

2、巩固发展全国文化先进市成果,努力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特色文化镇村建设,并把特色文化建设延伸到社区、学校、企业中去。至2015年,力争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由3个发展至6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由2个发展到5个。吴江市争创江苏省及中国民间艺术(文学)之乡;确保吴江市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成功。苏州市优秀业余文艺团队由22支发展到30支。巩固和完善市、镇、村(社区)三级文化网络,切实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和各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主阵地建设,提升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能力,全市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0.16-0.18平方米。文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镇(区)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专职文化干部4名以上。市图书馆在收藏印刷型图书的同时,逐步建立数据库,增强数字资源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古籍的保管和利用;市图书馆藏书达100万册,全市人均公共藏书达2册;积极打造“垂虹讲坛”,使其向品牌化发展。建成图书馆计算机服务网络,完善文化部文献信息共享工程和苏州图书馆吴江远程数据查询站的服务功能,实现与乡镇、社区图书分馆的联网,努力成为全市文献信息中心。各镇(区)、社区图书分馆平均藏书达4万册以上,通过联网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异地借还。进一步完善图书分馆建设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建设“四位一体”(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3.以“乐居吴江”为目标,推进全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市文广传媒大厦、吴江博物馆新馆、市文化博览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文广传媒大厦规划用地54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在2014年建成使用,成为市区的地标性工程。在滨湖新城规划建设市文化博览中心,规划用地5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2万平方米。在老城区和滨湖新城分别建设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功能于一体的5万平方米和10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各一个。吴江博物馆筹建新馆,规划用地4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4.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制定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健全分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进一步传承、保护蚕桑丝绸文化、芦墟山歌、同里宣卷等文化遗产,并力争有项目与传承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级项目传承人名录;建立5个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争取有3个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1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

5.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力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文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和总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6.5%。深化文化产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突出作用,致力于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力争将我市建成省内及长三角区域具有独特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基本确立我市“5108”文化产业发展框架,“5”为主导产业,分别是文化旅游、新兴传媒、广播影视、休闲体验、印刷复制;“10”为培育产业,分别是研发设计、动漫游戏、会展广告、演艺娱乐、艺术经营、民间民俗、体育健身、文化制造、创意农业、文化服务外包;“8”为近、中期实施的文化产业的东太湖文化产业带、文化创意设计谷、汾湖高科技文化产业功能区等8个重大项目。营造1-2个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品牌。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规划、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推动和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形成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丰富、多元投资旺盛、市场需求繁荣的发展格局,努力建成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生态文化特征、江南历史人文底蕴、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和支撑功能的文化产业体系。

6.严格贯彻《文物保护法》做好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加强和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网络,完善保护管理措施,落实保护管理责任。积极向上争取文物保护经费,合理利用好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全市国保单位、省保单位、市保单位的完好率分别达到100%90%75%。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十二五”期间国保单位增加35处,省保单位增加58处。配合做好大运河申遗工作,同里古镇增补列入“江南水乡古镇”国家申遗预备清单。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体保护规划,加强全市古镇古街区古村落保护,积极协调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博物馆加强书画藏品和出土文物的抢救修复工作,增添库房馆藏设备,保证文物藏品安全。柳亚子纪念馆积极向上申报功能提升工程,做好周边环境的整治工程。博物馆和柳亚子纪念馆办好馆藏文物陈列展览及各种临时展览活动,继续做好展览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7.按照“发展”和“管理”两手抓的方针,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市场。网吧、游艺厅、歌舞娱乐场所的布局、数量、质量要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各经营场所的档次,大力推行网吧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建设;现有网吧要提升规模改善设施,促进存量的升级换代,新办网吧全部连锁化,存量单体网吧逐步向连锁化发展,至“十二五”末,连锁网吧的比重要接近100%;提升娱乐场所的经营层次,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力争每年有1-2家旗舰型企业落户,带动吴江娱乐业经营层次的全面提升。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连锁经营的发展方针,探索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新的经营模式。重点扶持新华书店在盛泽、汾湖等地新建、扩建2-3家营业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门店。积极扶持连锁商业超市增加出版物、音像制品零售业务。鼓励发展邮政报刊亭,方便群众阅览。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理顺体制、强化执法,确保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组织功能,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组织举办版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版权意识。继续深入推进企业使用软件正版化工作。开展版权登记服务,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强化版权执法,规范版权行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健全完善“扫黄打非”组织网络,发挥市“扫黄”办的牵头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扫黄打非”,严厉打击出版物市场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确保无大案要案。

8.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思路,弘扬主旋律,打好宣传主动仗。坚持“新闻立台”的方针,新闻节目提速增量,栏目求精求特,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和整体合力,不断扩大新闻宣传声势,高标准完成市委、市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和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任务。自办广电节目总体质量和水平,节目创优和对外宣传继续在全省县(市)级台中保持领先地位。整合全系统资源,加强新兴网络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进一步调整广电广告播出结构,不断提升品位层次,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化、便捷化的广告信息资源,使广告成为提供优质消费资讯、引导高品质生活的有效传播途径。

9.全面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和技术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安全播出协调指挥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广播电视监测新业务,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信息传输安全和节目播出秩序。做好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管理,严防安全播出事故发生。全面加强应急广播能力建设,实现应急信息、组织动员、紧急救灾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广播体系。

10.加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广电公共服务能力。2012年基本完成市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任务,2015年基本完成有条件城镇的数字影院建设及改造任务。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放映队,普及数字化流动放映。在全面完成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基础上,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思路,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电影放映服务长效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加快形成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建立高清节目制播体系。完善全市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加快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基本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NGB)网,使之成为吴江信息化建设主要基础网络,使电视机成为家庭数字化信息终端。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工作。积极拓展广播电视网络综合业务和互联网接入、互动电视点播等新的增值业务,努力实现广播电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进程,促进广播电视全面向多功能业务服务的信息网络行业发展。推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应用,实现在全市各个城区、旅游景点和交通干线沿线用手机等小屏幕终端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开发手机电视、公共视听载体、IP电视、网络电视等多种新媒体业务。建设基于广电网络的镇到村视频会议系统和村委会与农户双向互动的村级政务网站。加快“基本现代化广电站”建设,到2013年全部达标。完成各网络分公司新机房建设,实现全市所有广电服务网点的标准化建设工作。

11.建立一支适应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大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继续强化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到2015年,全系统工作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达50%,大专学历达45%。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75%。“两台一中心”新闻传播管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10%、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到45%;文化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5%、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60%。通过深化干部制度和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培育机制,真正造就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播音、名主持、名演员及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