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水韵吴江 >> 百湖集萃 >> 黄泥兜

黄泥兜

2022/11/12 3:07:50    作者:  姚洪玺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0713

黄泥兜位于同里镇东北角,与吴中区交界,湖底高程0.9米,11条港口,总面积370公顷,西由吴淞江过境,向东流入澄湖。黄泥兜,沿湖共有8个村,盛得、姚盛、赞头、沙塔、严舍、沐庄、梅湾、黎明。河港有,西边是黑桥港,北边有大姚港港,东边有瑶盛港。湖东北两棵茂盛的千年银杏,仿佛在叙说着这个湖泊的前世今生。

同里、甚至吴江一带的水域地名,有湖、荡、漾、塘等的,却很少称“兜”。“黄泥兜”一名成因无考,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恰似一个三角的爱心形状湖泊。把湖取名为兜,这在苏州境内也是很少有的,若东面要不是有“小桥头”、“严舍”这么一个堤岸与澄湖相隔,黄泥兜也真有点像一个三角形的大网兜。

黄泥兜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湖东一侧的坝基坚固。木桩、石驳岸抵挡着大澄湖的风浪冲刷;在没有防护的湖岸边,水流对湖岸的塌坍有明显的作用。

黄泥兜的湖底与其它湖泊一样,分布着可燃性矿藏泥炭。在燃料紧缺的年代,曾经有人把湖底的黑泥挖出来,晒干了,当柴烧。只是黑泥不比煤炭来得好烧,火候也不大。

渔民们在湖里扒蚬子、耥螺蛳的时候,除了会把砖瓦钯上来,还会把湖底的“石乱子”钯上来。“石乱子”锈迹斑斑、坚硬如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曾经被人用作炼钢铁的原料,大量开采;可是,钯上来的“石乱子”虽说也是矿藏,可它根本就化不了多少铁水,炼了几回,也就不了了之。

据老人们说,同里的东北部,就在黄泥兜往东的那个地方,原来有个陈州府。陈州府的大门外有座青石桥,桥上雕刻了一对石狮子。离桥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居住着母子俩人,母亲是个盲人,儿子是个大孝子,叫阿大,他靠在黄泥兜等湖泊里扳罾抓鱼,供养着他年迈的老母亲。

一天晚上,阿大在城外的河叉口扳罾。忽然听见附近有两个人在议论。一个说:“坏了,陈州府将要沉没了。”另一个说:“快了,待等桥上的石狮子眼睛里出血,陈州府便要沉没了。”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阿大听得见声音,却见不到人影,他在想,这是真的吗?出于好奇,他便杀了一条鱼,把鱼血涂在石狮子的眼睛里。不料,石狮子的眼睛一亮,大地就开始晃动、下沉了。随着豁落豁落的响声,大水便漫上地面来。阿大急了,他拔腿就往家里跑,背起老母一路逃命。他逃啊,逃啊,可他身后却在一个劲的地塌水漫……逃到一个大硬上,再也走不动了,他跪地求上苍:“老天爷饶饶我吧,救救我的老娘吧”。于是,大地还真就不再下沉了,母子俩终于保住了性命。天亮时,阿大定睛一看,自己和娘已经站到了黄泥兜滩边,陈洲府已是茫茫一片,这就是被后人叫做“澄湖”的地方。

又听老人说,曾经有个叫张三的渔民摇着一条小网船在黄泥兜打鱼。他的船刚出了黄泥兜,天慢慢就暗了下来。他顾不得这些,只顾一路撒网,收网,取鱼;他摇啊摇,前面越来越亮,居然把船摇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城市。进了一条市河,他把船靠在沿街的一个石驳岸边,拿出绳子系在缆船石上;从船艄拿一只鱼篓,把鱼虾打在篓子里,拎到繁华的街市上去卖。鱼虾很快就卖完了,他买回一袋大米,还打了一瓶老酒,上了船,盖上船棚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他打开船棚往外一看,船停在一个芦滩上,系在一根芦柴上。买来的大米、老酒还在,可是繁华的街市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自家的船却还在黄泥兜岸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刚实行改革开放的那年头,同里盛产的珍珠畅销海内外,价格也一路走高;以此为产业链的湖蚌也就非常走俏,于是就有民众放船去湖泊钯蚌,或者有人干脆脱去衣服下湖摸蚌;一天的工钱挣不到几块钱,而一只小小的蚌就值几毛钱的那年头,要是做起湖蚌贩卖的生意的,确实大有赚头。令人稀奇的是,凡是从黄泥兜弄上来的蚌,因其壳色红润、鲜亮、个体适中等优势,一路畅销。究其原因,发现黄泥兜的湖蚌是吃了苏州过来的肥水长大的,因此与众不同。因为从黑桥港过境的肥水多,如今的黄泥兜也是出水产较高的一个湖泊。

倪平宝为首的养鱼老板已经在黄泥兜湖泊承包了两年。他说,“光承包金一项就要364万元。这些承包金60%归屯渔村,40%归吴中区的瑶盛村”。对这么一个承包湖,细算一下,加上鱼种、蟹苗、拦鱼设备等,总成本不下一千万;至于收获嘛,他笑了笑说,“近年来黄泥兜的过境肥水少,鱼虾的生长也已大不如前了;只是承包期未满,还有二年奔头,挣钱的机会还是有的”。

是的,光蟹就能产出8万斤,花白鲢能出产200余万斤的黄泥兜,又何尝养不活这帮肯吃苦的养鱼人呢?

在一个晴好的星期天下午,我们几个朋友相约造访了这个湖泊。那天虽说只是西北小风,湖面上已是浪花翻滚,下风口更是白浪拍岸;向东望去,与那万顷碧波的大澄湖相分隔的,竟是一个由北而南的宽阔堤岸;堤岸上有“黑树口、小桥头、严舍”等菱葑满野的坝上人家。只见杨柳与水中的芦苇随风而舞;蓝天白云下,游鸟成群,时而随波逐浪,时而下湖戏水,一派江南的好风光。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