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南社 >> 南社名录 >> 夏钟麟

夏钟麟

2024/4/13 3:38:4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558

夏钟麟(18731954),原名麐,字应祥,别号楦耳,芦墟人,南社早期社员,入社号17

夏钟麟与沈昌眉、沈昌直兄弟自小一起长大。沈昌眉在诗句中自注:“予幼时与弟居芦墟之北袁家浜,夏子(钟麟)居南浜,每日必偕游。迨暮色苍然,夏子送余至小石桥头而别,因呼桥头为南浦。”(《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38《上已偕妻弟夏楦耳弟次公近游》)后来,沈昌眉娶夏钟麟的姐姐为妻,夏、沈两家成为姻亲后,越发亲近。因而沈昌直有云:“余与夏子应祥,生同里,少同学,长同游,情等昆弟。重以亲戚之谊,故于幼日,即得登堂拜母,时亲色笑。母慈祥恻坦,余盖已耳熟能详矣。”(同上239页《跋夏母传后》)

由于二沈与柳亚子的关系,故而夏应祥加入南社也很早。沈氏兄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发起成立“分湖文社”,民国五年至九年(1916年到1920年)又成立“分湖诗社”,夏应祥都是积极的参加者。平时,夏以读书教课为业,乐在其中,可以说足不出户。他作为南社社员,南社18次雅集,他竟连一次都没有出席。不过,1917年,有人想扳倒柳亚子,分裂南社,这位一向与世无争的好好先生,旗帜鲜明地站在柳亚子一边,签名支持柳亚子,投票选举柳亚子连任南社主任。

早在庚子之前,夏应祥就已经进学成为秀才,后来赶赴金陵,参加南纬举人考试,可是连续二次不中,从此绝意仕途,在家设馆授徒。由于夏应祥兢兢业业,对学生非常负责,因此每年的学生都不少。一份束脩,倒也足以维持全家的生计。昌眉的儿子有威,昌直的女儿九兰,都在应祥的教育下启蒙成长,应祥的女儿湘秋也在父亲处读书,夏、沈两家不仅上一代相处得很好,下一代也非常和谐。

夏应祥雅好书法,一手楷书,酷似欧阳询,35岁起以清秀的蝇头小楷写作日记,数十年不辍。1912年,夏作有一篇《日记序》,刊登于《南社丛刻》第五集。试录数语如下:“(余)有时著犊鼻裈蹀躞市廛,肤垢爪腻,作贾人状;有时握珠盘,与田舍翁屑屑计收获之丰歉,作催租之田部吏;有时矮屋纸窗,手卷咿唔,环坐五六儿,读书习字于其间,俨然冬烘学究之家风;有时与家人妇子絮絮语琐事,竟日无所为,中酒熏熏,一梦蘧蘧,又似天壤之惰民。一人之身,忽清忽浊,忽闲忽剧,士不士商不商,身世如此,当亦自笑其不伦。而又欲举猥琐鄙俗无足重轻之状况,历历笔之于书,不几唐丧墨汁而贻笑大雅乎。”上述数语,可以窥见夏应祥生活之一斑。

1915年,夏应祥在南袁家浜购买一块地基,构筑起较为宽敞的新宅,二沈纷纷撰诗祝贺。昌眉专门拟作了一副对联:“此地是灵芬馆旧址,其人与玉樊堂同宗”,夏应祥非常高兴,当即悬挂起来。对联写得非常贴切,南袁家浜是家乡前贤郭麐居住过的地方,玉樊堂是松江夏完淳的堂号。夏应祥单名麐,正好与郭频伽同名,于是依据郭氏的灵芬馆,为自己取堂名灵芬别馆,从此夏师招收的学生更多了,教学也更认真了。

夏应祥谈不上有多富裕,不过他有数量可观的藏书。沈昌直有《寄应祥》二首,且录其中第二首如下:“自昔文章憎命达,如君福慧几生修。登高舒啸陶元亮,插架藏书李邺侯。五夜静听儿子读,一编闲与古人游。堂前更有天伦乐,老健双亲未白头。”应祥安于一隅,没有非份之想,因此昌直把他比作陶渊明,由于多藏书,又以唐朝李泌李邺侯相喻。积极培养学生,闲来督责儿子课读。应祥又是个孝子,侍奉双亲尽心尽力,49岁那年应祥升格为爷爷,双亲依然健在。

夏应祥生性淡泊,心态平和,此老长寿,享年81岁安然离世。留下了大量日记,历经多次变故,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不知这些日记还能找得一二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