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删除 >> 经济类 >> 吴江县蚕桑丝绸史话 >> 第二章 丝绸织造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 丝绸织造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

2014/11/19 14:21:00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781

 第一节  农村缫丝织绸与市镇行商的关系

奠定吴江蚕桑发展和丝绸织造业的基础,从史料分析,是在公元907—978年这一段七、八十年时期,也是从我县正式建县起。由于建立了行政体制,在生产发展中也开始,随着行政体制的建立而加强。从《江苏蚕桑盛衰演变》记述,唐后的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期间,江苏这块土地,划分成三个区域,大致说来,淮河以北,随着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更替。相继为五代所统治,淮河以南,太湖以东则先后属杨吴和南唐的版图。太湖东南的苏州、吴县、吴江昆山、太仓等几个县则绍终为吴越所有。

在五代十国和北宋统一全国以前的七八十年时期中,北方战乱频繁,南唐和吴越境内则比较安定。据史书记载;“吴越对兴修水利,发展蚕桑,更为重视”。所以在这段时期中,淮河以北的蚕桑生产历受推残,苏南地区的蚕业则有进一步发展。

宋朝,在公元978年灭了南唐和吴越,基本上算是统一了全国。这时北方遭受战乱破坏的蚕桑生产,渐渐在恢复,并且有所发展,苏南地区的蚕桑生产,五代十国期间一直在发展着,此时当然就更加繁荣了。

宋朝把浙江全省和苏南太湖地区各县划为一路称“两浙路”,两渐路每年向北宋政府缴纳的租税,和上供的绫、绢、丝绵,却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可见当时两浙路蚕桑生产在全国所占的比重。

至于两浙路中,属于江苏的各州县所缴纳租税和上供的绢帛,在这路所缴纳的总数中占多少。支书上没有记载,但有这样两个数字。

(1)公元10744年两浙路上供绢帛98万匹;(2)公元1080年苏州所属约吴县、长洲(现并入吴县及苏州市)、昆山、常熟、吴江五县,上供绢帛8万匹.这两个数字虽不是同一年的,但中间只相隔六年。8万匹约为98万匹的十二分之一。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太湖五县在两浙路中,只占很小的一片.面积,与两浙路中其他各县相比,可见蚕桑生产也是十分发达的。

公元1127年金兵攻宋灭宋朝。宋皇室赵构偏安杭州为南宋,当金兵南侵时,大批黄淮地区的人口流亡南来,这就促使苏南地区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南宋一百多年间,吴江与其他太湖地区各县的蚕桑生产,始终保持着繁荣的局面。

从历史演变发展过程,吴江县蚕桑生产的发展,有悠久历史,并且出现千年以上持续兴盛的局面。从五代以来,始终对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蚕桑丝织技术上的进步,交流着江、浙两地经验,而获得了发挥,甚至在宋、元以来分享了江、浙两省的盛誉。从县志和地方志的记载,我县蚕桑丝织,人体可划分三个阶段。

明熙宣年间邑民始渐机丝:

一、蚕桑丝织技术传人民间,开始了自给工艺生产阶段,在北方蚕桑技术的传人,又经我县地处太湖东南与浙江嘉湖接壤,在吴越国统治者七、八十年间大力的提倡,接着由北宋设两浙路,统一行政区划后,吴江与浙江各县的交流更为广泛,从更远年代看,当地人民,主要以丝帛绢类和麻类向统治者上供纳税以及为解决衣着而经营蚕桑,甚至有很多农民采集野蚕茧,将制野蚕丝织成绸称之为锦绸,制作衣服之用。

由此蚕桑、缫丝、织绸.几千年来,成为当地农家必须经营的一项传统副业,并在代代相传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紧密与风俗习惯相结合,可以说,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县农村中的传统技艺;并相沿世代繁延,技术上获得了不断进步,因此,在我县建制前,村村“蚕织”已是普遍经营的了。

二、丝织品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品,列为贡品阶段。

封建统治阶级.对蚕桑生产的屡见重视提倡,目的是,丝绸织物.为当时的上等衣着原料,华美轻软,鲜色光彩,因此,对蚕桑丝织地区,叫民上供、逐渐形成以租税形式,每年向朝廷提供丝织物(贡品),由于封之皇朝的横征暴敛,蚕丝业,一方面被迫只好量发展,另一方面,经营蚕桑丝织的农民,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被剥削者。获利不丰,困此,蚕丝业的发展,长期处于自给性状态。

宋、元以来,由于北方战乱,蚕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太湖地区仅仅一小块地方,要满足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又以丝织品作为向金国的赔款,由此,民间的丝织,就不得不三令五申催税逼赋,同时为了贡品的花样和质量提高,在织绸技术上有了不断的翻新,广大劳动人民,就不断创造了绫、罗、纱、绸等花色品种。

县志记载:“绫紬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绢挽成宏、而后土人亦有精其出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镇黄溪四、五十里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红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明俞琬编络丝妇诗有钩悬,细细及丝绝巧辰添询》,故儿女自十岁以外,皆蚤暮拮据以糊其口,而丝之丰歉,绫紬价工低昂,即以民有岁无岁之分也。”

明清两朝,封建统治者对丝织品的需求越来越普遍,逐步由贡改为赋税形式交纳.甚至,以丁纳绢的力、法,对蚕农的剥削越来越名目繁多,使农夫经营蚕织更为负担深重。

三、丝织从贡品赋税形成交给统治者,逐步发展为市场商品开始了市场贸易。

公元1280年南宋被元朝灭亡,元朝是蒙古游牧民族,崛漠北,当他们长驱南下的时候,曾给北方的农桑生产以沉重的摧残,同时元朝的强盛,国盛大振,免除了宋末腐败无能每年向外的赔款所须的丝绸.但不久他们懂得破坏农桑生产,不利于巩固他们的统治,所以当他们占领江南的时候,对江南地区的蚕桑生产没有多大破坏。仍然保持着兴盛发展的趋势。

但是棉花的传人我国.并经元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广大人民从衣着上获得更大的便利所接受。由于广大人民的衣被原料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从元初一一明朝前期,全国棉花种植已普遍,蚕桑生产在全国来说,受到棉花的普遍替代了衣被原料,而更形萎缩,但是。丝织品也有它特有优点,它比棉布纤丽华美,丝棉比棉花轻暖、社会上对它仍有需要,丝织品不可能全被棉织品所取代,我县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有悠久的传统技艺,为太湖地区的主要丝织品生产地,由此,在棉花传人的同时,丝织手工业却独特地发达起来。

当许多地方蚕丝业普遍哀落的时候,全国丝织品,几乎集中地向太湖地区取求,当时出名于湖州丝织品,但其中产销市场,南浔、震泽、盛泽三大镇较为集中,并跨江、浙两省,由此,正逐渐形成了江苏著名的独特的新兴的丝绸市场,农村缫制的生丝、供应大城市的丝织手工业、农村中并逐步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绡绸的一条龙生产形式。由于当时统治者的不善经营和技术进步的缓慢,使蚕桑生产从纯农业经营,逐步进入农工结合的手工业发展阶段。从史料记载,明朝,我县盛泽镇有织机八千部,当时盛泽镇是一个不到千户的小村镇,拥有八千部织机,十分清楚是包括了周围农村的家庭手工副业发展在内。由此,从明朝初期的不断发展,逐步使丝织品进入了商业市场,商人也开始经营绸缎绫紬,进而经营生丝。逐步在我县建立了较为深厚的丝绸行商的经营基础。

在明朝中期,海上交通发展,国外大量需要我们的丝织品,从而使我县盛泽镇出现了一个迅猛发展的全盛时期。“据同治《盛湖志》卷。寺观中丞词记,在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丝绸买卖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第二节  织绸业的发展对农村蚕桑生产经营的影响

我县丝织业的发展和蚕桑生产始终保持一定经营水平的历史演变,从元代棉花传入.在人民衣被原料经过划时代的改革以后,仍然丝绢品在全国保持了一定的地位,并由于其它地方的衰落,向更趋子集中的形势下,出现了茧、丝、绸,几乎是一个同步发展的新时期。

从公元十三世纪至十八世纪,四百多年间,在江苏境内,蚕桑生产比较发达的就算吴江县了,他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与浙江、,湖州接壤,形成了一小块的丝织业基地。二是地势低洼,水利设施基本上没有,洪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而蚕桑却能维持农村经济不致破产,尚能维持生计。三是农民经营了自缎、自织,有一部分工业利润落入农民手中,逐步形成丁农村手工业生产形式。

吴江从蚕桑开始发展以来一千多年间,紧紧都与丝织相联系,因些从吴越国开始,即称之为“蚕织”,由此不仅有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更兼有缫丝织绸的传艺<c>从此为蚕桑生产历千年而不衰落根本也。相传家育蚕结茧即自行缫丝。初用手摇木车缫丝,至近代改为脚踏大?木车,用锅煮茧,直缫上丝。由于吴江濒临太湖,河港水流与太湖相通,水质特佳。妇女从幼即随母学缲丝技术,出嫁到婆家第一季缫丝,新媳妇丝车放第一部,左右邻舍都要观赏,如新媳妇的续丝技术优良,获得亲邻好评,并都很尊敬他,向他传学。由此母、女技术,竞相提高。

我县蚕区农民能直接掌握缫丝技术后,使蚕茧生产直接制成了半成品或商品.有织绸技艺农家,就自己干成经,自己织绸或自己用或上市继续卖。缺乏织绸技艺的,可以直接出售土丝。由此大部土丝都售于盛泽四乡,农民织绸,或经商贩售于苏州、南京等织造作坊,被誉为上等原料,称我县土丝为北庄丝、至近代成为行销国外的优质丝。

如市场不景气销路呆滞,农民可以储藏生丝,待价出售,由此,农民对发展蚕桑生产,没有销路的威胁,经济收入稳定,并在生产技术上,不断提高。

经明、清两朝,两百多年的经营,曾在一百多年中,成为全国的主要丝绸集散地,从行销全国向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巩固太湖地区蚕区,提高栽桑、养蚕技术,普及缫丝织绸技艺,为近代蚕桑丝绸的发展,打好了巩固的基础。

 

第三节  土丝经营和行商集散

“土丝”这一名称,是现在对古时‘‘丝”质量的统称,说明不是用机械缫制的,由于农家分散自行抽缫,因此都是鲜茧直接缫丝,不经烘成千茧,成本轻。

但是我县从明朝万历年间普遍出现,丝的买卖,从而使一部分劳力多的或织绸技艺离的,就通过市场购丝织绸,以争得更的钱。逐步成为富户。而且这时土丝进入市场后,对农村蚕桑发展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使农民从自给性生产扩大到商品生产,在当时农村经济结构中,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蚕桑生产的经济地位更大大提高了。

《从省蚕桑盛衰历史演变概述》记述:“我省的吴江县和湖州接壤,明朝中期以后,江苏大多数县的农村中已很少人家栽桑养蚕。而吴江靠近湖州一面的农村中蚕桑业却十分兴盛。吴江在十几个市镇是明朝中期以后百多年间,因蚕丝业的发达,由小村庄发展起来的”。

在这一段历史发展中,随着丝绸生产的曰益商品化,由于农村丝绸生产技能的传统,逐步演变成以盛泽镇为中心,在清朝中后期,达到全盛时期。周围有木织机四万余台。历史上被誉为“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其次是以震泽镇为中心,经营土丝业,并在土丝中经外商认为上品的辑里湖丝,名牌产品为国际上的上等生丝,在十八世纪前后六十年中,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以辑里丝了生丝出口,在盛销期间,震泽镇每天收购生丝达1000箱运往上海出口,几乎是在世界生丝市场上占重要地位。对当时的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

在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年代,杭嘉湖受战乱破坏严重,以此丝绸业在当时太湖地区,数我县盛泽、震泽为兴盛,丝业以震泽与湖州南寻相联结,成为江、浙交界的主要土丝区,在当时土丝已出口印度,其后逐渐推销至法国里昂、美國纽约,国外称为“辑里干经”,盛名于一时。主要是丝质柔软,丝条匀,光泽洁白,并以震泽、南寻分为南北庄,南寻以南为南庄丝,丝包红,丝质差。震泽以北包括七都、八都、庙港、横扇(一部分)、梅堰等二十五里范围内为北庄,主要丝色洁白、柔软,条干较匀,质量上等。

蚕农缫成土丝后,由各乡至震泽镇的航船,运往集镇,介绍至土丝行。土丝行收购后,大部份发给摇经农户,加工成经丝。主要是适合洋行出口标准,初时则摇成“大经”。其后进一步做成干经。

大经:由于农民都系鲜茧缫丝,因上簇到化蛾仅十五天左右时间。由于时间紧促,缫丝技术粗放,不懂做定粒,造成粗细条纹不匀,汤色不一律,丝色驳杂,糙块不及扬除,丝手触也差,而且鼓角围着,不利于织绸。为此土丝行收购后,原发给摇经农户,加工复摇,是为“摇经”。

摇经方法:先是“调丝”,分别粗细、光泽,分成若干档,同时除去糙,接好断头。从竿子上摇到牵经车,?周长147—148公分。用微火烘干,每斤丝重3—4两,再包装。用丝双摺,两头紧缚,(绵头丝)装入经箱。每60条,装成一箱,善后交由士丝行售与经行。震泽镇后也设立经行。可直接运销上海洋行,另一小部分经丝,销给当地盛泽绸机户织绸。

干经:在土丝加工技术的基础上,调丝改为摇纡车。细,为了适应出口,分成正牌、副牌、中干、下干。正牌20/22一一28,/30。但尼尔。色泽洁白,手触柔软,糙头较少,?角亦逐渐改狭。副牌次之。均有商标,分级定等,由当地洋经行收购,运销上海出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盛销一时,并得到国外用户的好评。中干、下干、销于国内盛泽、苏州、南京等地,用作织绸缎、绫、帛等原料。

当时震泽镇丝行林立,为太湖地区一大著名丝市,由于周围出丝质量高,以此名声高于浙江南寻。

各类丝行数约计如下:

洋经行(出口丝行)30家左右

乡经行(土丝收购)每年春季天业100天,20家

苏经行(双丝打线)20家、主要是内销丝行

绸机行(主要盛泽用粗丝)l0家左右

小撮行(摇纡下脚加工)2—3家

土丝行发给农民加工做经时,规定土丝100两,交还经90两,不得短缺/)加工费1,80元,为了保证不亏损,每十户一组,使消耗盈亏,互相调济,另设一包头人,负责凋济事项。大的包头最多触包十组。从中获取很多中间利润。

干经价格:因受洋行操纵,时有涨落,但当时丝价稳定在每担土丝价6的两(银子;左右,由此对当时蚕桑生产的推动很大,经营土丝的行商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丝商均成暴富。总之,甚之,一些丝行掮客也逐渐上升为经营上丝的富南大贾。

 

第四节  蚕桑事业的发展与辑里干经的历史地位

十八世纪以后,海上交通勃兴,这时期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正在上升阶段。西方商船,东来的日益频繁,他们迫切需要购求我国蚕丝。而当时我国蚕桑业发达,盛产丝绸的只有湖州及其附近很小一个区域。这里所产蚕丝王要又是提供国内丝织手工业用的。因而远远不能满足外销的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一方面促进了其他兄弟地区蚕桑生产的大发展,而另一方面,我县农民经营蚕桑缫丝织绸就更为获利,而技术日趋向前发展,特别是外商,对我县西南部的生丝,信誉很高,认为品质优良,由此探求其产地为太湖湖丝,而辑里丝的名牌就打开了国际的畅销。几乎一个世纪左右,对我县蚕桑生产几乎出现了几百年来未有的兴盛局面。

一、辑里丝名称的由来

在我县七都公社与浙江交界处,有一小村名辑里湾.近有一桥名砥停桥,水流到桥边,便分界一面流向太湖,一面流向金鱼漾,金鱼漾为三千多亩面积的一个沿太湖的小湖泊,水很深,因此,经常清澈如镜,水质特佳,同时这里周围农民缫丝技术也很精巧,因此,所出之丝质地特佳,丝条匀,丝质柔软。

辑里丝,既为国际上商人公认的名牌产品,纷纷要求订购,在此情况下,即以震泽、南寻周围百里,所产之丝,均加工成干经,出口均名为辑里干经,从而江浙两地均分享了辑里丝的盛名,同时,现有地区包括嘉湖在内,所以能长期不衰地发展着蚕桑丝绸,辑里丝的名牌产品,运销国外向过渡了土丝阶缎,是一重要基础。

辑里丝不仅外观洁白,手触柔软,其主要特点是,富于拉力强,条千粗细均匀,丝条本身柔润,外商购去丝绸,获利更丰,由此,纷纷求购辑里干经,从而成为国际上的名牌丝。

辑里丝所以质地好,除得天独厚的太湖水源的水质特佳是一独特条件,但主要的是,我县西南部地区农民,有长期积累的缫丝传统技术。由于丝价高,从而促使农民栽桑、,养蚕,更加重视,一般农户养蚕3—5张,都能鱲丝二车至三车+把经营蚕桑收入作为致富之路。

同时养好蚕结好茧后,家家户户,即装车自缫,直接把鲜茧缫成生丝,当时虽系手工缫丝,但十分精细,注意缫丝锅中的水经常添换,大豔车下面设有炭盆,使缫出的丝,由于下面炭盆微热,立即得到烘干,丝色更显清白。

由于缫丝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户收入的大小,由此户户竞相精益求精。技术高的农户,并逐步从自缫丝,自作经,更提高了品质、为当时出售辑里干经,获得了经久的声誉的主要因素。

 

二、蚕桑生产的发展

由于土丝畅销.特另I是辑里干经在几十年内。成为国际上名牌产品.由此,蚕农经营获利甚丰,蚕桑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据县志记载,在土丝外销已经衰落的二十世纪初期,全县有桑园面积十二万亩,估计在清末,远远大于此数。当时在全县水利年久失修、水旱灾害频繁的岁月中,农民以发展蚕桑丝绸,藉以维持生计,以求获利,成为经营之方向。由此,蚕桑生产在我县西南部,以震泽为中心的周围二十五里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小场栽桑养蚕缫丝的传统副业,蚕桑生产的基础,也孰成为我省唯一的久经兴盛而不衰的一十著名老蚕区。


第五节  辑里丝的制缫和外贸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为商埠,吴江震泽、湖州南寻的土丝,更由于外商直接在上海开设洋行收购,更促使蚕桑丝绸业的发展。

辑里丝之出口,历史甚久,远在清朝道光以前,惟是时出口者,均为粗陋之土丝,至于设厂缫制,如所谓白厂经、黄厂经者。则为民国以后的事。大概以民国五一六年间为最盛,以是时丝销畅通。获利丰厚,甚有不及建厂,因陋就简,租赁小屋数间,即便招工缫制者。

在此时外商在上海设厂缎丝所谓丝厂,但在厂丝竟销时代,辑里丝独能屹然存在,不为厂丝排除以去者,盖自有具不可兼优之点。

一、辑里丝之唯一特点,即富于拉力、色泽洁白,丝身柔润,以厂丝比较似有逊色,此何原因,不得不从辑里丝之制缫方法说起。

无论其为厂.丝或辑里丝,蚕儿均由衣家饲养,以至于成茧,当地农户视为当时茧价之高低,及丝市之盛衰,如茧价高,则茧子售之于厂家趸当收买,就烘灶将蛹烘死,以便长期储藏,为全年生丝原料之需。假使是时茧价过低。蚕农无利可图。或虽有利而不及售丝之价格大,则蚕农必不将茧子售之厂家,而由自己出资制丝是即所谓土丝,丝成则视丝价之高低待价而估,售之丝经行。

二、辑里丝由蚕农养蚕结茧后,直接鲜茧缫丝,由于每家蚕农产茧数量小,只需缫制三、四日,阅即可制成丝。在此短时间内,蛹不及化娥,因此鲜茧不需烘于,缫丝,故解舒好,拉力强,绝非厂丝所能及之、而色泽较厂丝洁白,二是大部衣户缫丝、均用湖水盛之于缸,使其杂质沉淀,取其纯洁水,煮汤缫丝,加上湖水本质纯洁.故辑里丝的光泽、拉力好于厂丝,所以驰誉中外。

由于以上制作方法,辑里丝之成本,较之厂丝可以大为减少。厂丝原料用干茧,鲜茧与干茧有其烘折,重量一与三之比,干茧一斤平均可做丝一两半,计算,则缫折需六百斤。鲜茧需十八担,而农民自己缫制,对于原料自较厂中工人特另9爱惜,故缲折自低,约十六担鲜茧,同时农民自缫不计工价,由此成本之低,非厂丝可以相比,同时三百五十两即可成经一扭。由此辑里丝为丝厂所乐于经营,而能获更大的利润也。

但辑里丝,由于农民土法煮缫、没有准确的定位和条纹检定,因此粗细不匀,匀度不准,这是其致命弱点,后逐步为厂‘丝所替代,而完成历史使命而逐步前途黯淡而致消失其作用。

当时经营辑里丝商,虽有震泽南寻和上海洋行建有丝业工会,但经营土丝商人,各谋私利,各自联络外商,并各自立牌经营,各种牌号都有上、中、下等级.以及造成分类既杂,件数又少,不足以应海外大量生产之需要。而且各国之间,侧重不同,如美国重视丝质匀度,不讲牌号以质量为主。而法国重生丝牌号,但每次要货来电,平均三十包为多。而美国不问牌子如何在所不计,一次要货都在二一三百包,由此辑里丝商,难以满足外销,同时时代不断前进.生产越来越集中,机械缫丝越来越普遍而改进。故辑里丝陈旧制作方法,无法越出土丝范围而逐步为世界所淘汰。

据震泽开弦弓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理事长陈杏生先生估计、震泽全区二十五个乡,每乡平均六仟八百户,每乡姑以生丝三千车(通常一绞丝曰一车重量平均三十两)计,则有七万五千车,以今春惨落之丝价,(三十元/100两),每车只售十元。共计七十五万元。苟以六十元之丝价,即使农户损失…倍之收入。何况摇经,做经等尚可收入二十一三十万元,其将损失近百万元,以此对蚕桑生产和农民生计打击,可谓重矣。

今年就丝市言之,丝业历年不振,今竞每况愈下,去年尚有辑里丝经行十六家,资本约自五万至十余万元不等,就其资本仅及往年之四、五家。去年一年中,十六家丝经行共亏本达百万元云。

丝市之衰落.更可就其出口数量测之,最近五年间,由震泽出口之辑丝就丝业公会之纪录。数额如下;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一,~-000包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八,000包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五,四00包

民国十九年{一九三0年)二,八00包

民国二十年(…九三一年)二,六OO包

以上系指震泽镇出口而言,其中有装出口销至欧美各国者,有转口至奥者,有本国内地绸厂.(如美亚织绸厂以前买辑里丝七八百包,去年仅购二、三百包而已)、从数字上看,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土丝即辑里丝的外贸和内销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进入萧条,同时厂丝质量占了优势。辑里丝不仅丝价连续暴跌,而出口数量上进入了日暮途穷之境。

三、辑里丝外销情形

据查美国以最近十年(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七年)从中国进口生丝5’7366,了15磅之巨,在美国市场而言;美国年销世界生丝总产额的百分之五十。而曰本竟销仅占美国生丝需要量之百分之九十五。而我辑里丝之外销仅比匡区残额耳<:>故世界生丝市场当以美国为独大。吾国生丝在欧州销路,颇有基础,但需谨防日丝竞销,而奔去市场,而应大力开拓,格外注意。

一九三0年我国出口生丝120664担。大部系辑里丝之丝牌。但所宜注意者欧州市场,但国外丝织厂。十分注意丝牌,重视条分,美国订出规格。生丝匀度要在八十分以上。方有人选资格,对丝牌则不计.因此辑里丝之匀度,决不能达到标准。由此,销路逐渐为日丝所代替。华丝几乎排挤出了世界市场。

辑里丝历史既极悠久.而经营此营者,洋经行(以运销国外为目的),此外有粤经经行运销两粤称为广经行。及推销苏州之苏经行.规模较小,丝商经营。资本不一,有二万者,以至于二十万元不等。或力合作组织.或独资经营,绝无公司组织者,吾人视其组织之陈旧,知其不足以图进取.苟能维持现状、斯为幸矣。由于组织散漫.洋经行之丝牌又多层出不穷.现就较著者,概论如下:

震泽一市。于去年一年中,销欧州及印度者二千包。美国几至绝迹。而一九二七年则共销数一万二千包,其中至美国者约有八千包。相去诚不可以道里计矣。瑞士本为辑里丝之老主顾,年销千余担之伙。惟近以英国取销其传统之自由贸易政策,一切丝织品入口税.负担颇重,故瑞二亡之丝织品.销路遂以不畅.以致生丝原料锐减。去年来电只销百余担耳。近来同昌经行之纺织牌(虫名)风行于法国瑞士一带,凡每月均有来电,平均十五担一月。年销二百包.颇有信誉,以前次等丝销运法国者.为数亦巨。自人造丝勃兴,市场遂为所夺。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