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 3:41:4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94
沈毓源(1884-1932)字咏霓,沈毓清(1885-1951)字咏棠,一对胞兄弟,出生于“无沈不成村”的芦墟镇。光绪二十七(1901)年,咏霓17岁,咏棠16岁,双双考得辛丑科秀才。后来沈家翻建住宅,四开间五进,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第一进船厅,紧接着就是气派的跨街楼,第三进正厅前精心建造一座砖雕门楼,镌刻“棣萼联辉”四字额语。棣萼,典出《诗·小雅·常棣》,兄弟之代称,专门为纪念咏霓咏棠年少进学这一荣耀。沈氏兄弟考上秀才没几年,清政府宣布取消科举考试,开办学校,于是兄弟俩以执教为业。
咏霓咏棠安份守纪,专以读书、教书为乐。芦墟镇南社中前后有两对“二沈”。“前二沈”是沈昌眉、沈昌直兄弟,沈咏霓与沈咏棠是“后二沈”。弟弟沈咏棠生性较为活跃,与沈昌直素有交情,民国元年之前昌直就介绍咏棠加入南社,入社号159。民国成立之后,哥哥沈咏霓也加入了南社,入社号486。
1916年,沈昌眉、沈昌直的学生吴庭表在吴门取有一妾名赵君达,“前二沈”对之大摇其头,芦墟镇上舆论也是一片谴责。沈毓清独持异议,认为吴庭表有眼光,赵君达是巾帼不让须眉。1917年开始,柳亚子搜罗乡邦文献。沈咏棠积极参与,于冷摊旧家搜罗藏书,积极抄录。一天,沈咏棠觅得了署名上元侍史费淑的《红梨阁诗草》抄本,认定此册孤本一定为柳亚子所看重,郑重借回后,专门请赵君达手抄一过,又通过黎里南社社友顾悼秋到黎里奉给柳亚子先生。果然,柳亚子阅后非常高兴,就是赵君达那一手小楷,读来也觉得舒心,为此柳亚子为《红梨阁诗草》一书作有一则笔记,同时请顾悼秋抄一副本留底,归还了原抄本。吴庭表知道了事情原委,径将如夫人赵君达的写本奉赠柳亚子先生。民国九年,柳亚子有《吴根越角集杂诗》之作,其中一首咏叹吴庭表(抗云)与赵君达:“拥髻笺愁句最芬,挥金荡子亦能文。平生未识赵君达,此日悭逢吴抗云(咏裳盛赞抗云姬人君达之侠义,惜余未见也,拥髻笺愁馆所居名。)”(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332页)
沈咏霓的夫人相夫教子,十分贤慧,对丈夫非常尊重,大有孟光对梁鸿的姿态。沈咏霓请人描绘了一幅《齐眉春泛图》,以示对夫人的感激。图成,咏霓请柳亚子题词,柳亚子填写了《金缕曲·题沈咏霓<齐眉春泛图>》:“春水芦花渚。甚君家无端收入,画图中去。绝代东阳夸瘦沈,濯濯灵和琼树。况相伴,潘娘眉妩。双宿双飞篷底稳,笑人间无限闲鸥鹭。只恐被,鸱夷妒。 算来我本移家误,况年时江湖载酒,飘零风絮。一舸重寻归计好,卜宅梨花深处,奈犹是,他乡羁旅。何日傍君分水住,便刘桢平视君休怒。环珮样,夸先睹。”(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1781页)
沈咏霓、沈咏棠兄弟终生以教书为业,平时与世无争。不过在关键时刻,比如1917年那场南社论诗斗争,兄弟俩挺身而出,支持柳亚子,使得蔡守等人企图分裂南社的阴谋无法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