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大运河吴江段留下哪些重量级宝贝?

“吴江通”连续三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大运河吴江段概述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2014年6月,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的“中国大运河”被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局部).jpg

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局部)


大运河沿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27个河段,31个遗产区,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其中大运河吴江段的运河古纤道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点,三里桥、安民桥、安德桥于2007年5月23日由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印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通知》中明确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


2大运河纵贯吴江城区.jpg

大运河纵贯吴江城区


京杭大运河全程分七段,其中镇江到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全长约400千米,是最南的一段。其中吴江段是江南运河江苏境内最南的一段,北起松陵镇刘河浜口,南至吴江区与浙江省嘉兴市交界的油车墩,全长40.8千米,流经吴淞江分水墩、三里桥、运河古纤道、八坼、胜墩等节点,穿过太浦河,流经平望古镇区,穿过莺脰湖东侧水面,往东南经盛泽黄家溪,至麻溪出口,然后去浙江王江泾、嘉兴,再至杭州,此为正线。1970年代后为避免通过平望古镇区和缩短航线,大运河至太浦河往西再折向南,在平望镇西新开短河(平望人称之为新运河),通至草荡,连接起始点为竺光桥的烂溪(亦名澜溪),流经盛泽、坛丘、南麻、铜罗、桃源等地,至江浙两省交界处的鸭子坝,然后经浙江省的乌镇、新市、练市、塘栖等地至杭州。这一条复线近些年不断拓宽,现运输量最大,被交通部门视为正线。全长28千米,其中斜港至浙江乌镇北栅14.8千米为江浙两省界河。


3大运河吴淞江分水墩.jpg

大运河吴淞江分水墩


4瓜泾口水利枢纽.jpg

瓜泾口水利枢纽


5大运河平望段(局部).jpg

大运河平望段(局部)


7澜溪(烂溪).jpg

澜溪(烂溪)


另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尚有支线,名頔塘。頔塘,原名荻塘,又称西塘(故平望镇临頔塘的那条街称之为西塘街;浙江湖州则称之为吴兴塘、东塘),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航道及泄洪通道。頔塘源于浙江天目山区,流向西南至东北,西起浙江省湖州市二里桥,吴江段西起浙江南浔镇东栅,流经境内震泽、八都南、梅堰、平望等地,东至平望京杭大运河口,泄入莺脰湖。頔塘全长56千米,吴江境内为24千米。


8頔塘.jpg

頔塘


6连通三条运河的平望莺脰湖.jpg

连通三条运河的平望莺脰湖


大运河流经吴江现辖的松陵、平望、盛泽、桃源、震泽等镇,沿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点运河古纤道和三里桥、安民桥、安德桥这三处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外,另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震泽,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平望、桃源和众多毗邻运河两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和未定级的文物点。


9大运河支流长桥河(松陵).jpg

大运河支流长桥河(松陵)


10烂溪支流严墓塘(铜罗).jpg

烂溪支流严墓塘(铜罗)


除此之外,大运河吴江段沿岸历史上尚存有许多古迹。




大运河吴江段文物遗存


京杭大运河,于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翌年5月23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印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通知》中明确吴江的4处文物保护单位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具体为:运河古纤道、三里桥、安民桥和安德桥。


图1:227省道、京杭大运河并行.jpg

227省道、京杭大运河并行


1

运河古纤道


运河古纤道,位于吴江城区南郊,即吴江汽车站东侧运河西岸。2014年6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2运河古纤道旧影.jpg

运河古纤道旧影


现漫步松陵镇南郊京杭大运河西岸,那里的景色甚为旖旎诱人:一条宽阔的绿化带自北向南逶迤,带内香樟吐翠,红花争艳,池水涟涟,小桥曲折,假山嶙峋,凉亭飞翘,更有那用一块块大青石垒筑而成的运河古纤道舒展着雄健的身姿,舔吻着阵阵碧波,向前蜿蜒着。


3运河古纤道近影俯瞰.jpg

运河古纤道近影俯瞰


据吴江地方志载,自唐宋起,吴江境内的塘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平望至浙江南浔,叫荻塘;一条是县南太湖滨至浙江湖州,叫湖塘;另一条是县北至浙江嘉兴,这是一条江浙要道,全塘又分为五段,自南关至彻浦桥这一段名为石塘,全长约为九里,故又名“九里石塘”。唐元和十五年(820)开始修筑,宋庆历八年(1048)增石修治,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复以巨石修筑,故又名为“至正石塘”。修筑时所垒的巨石由石工凿成统一尺寸,长1.8—2.2米,宽0.6米,厚0.4—0.5米。路基用直径10—12厘米的杉木梢打入土中,路体内外有两道石墙,中间填入泥石。九里石塘堪为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其构筑的讲究和科学,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明永乐年间大水连绵,吴江塘路多遭破坏,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数块石歪斜。后来,由于统治者没有再组织整修加固,至清雍正年间,石塘路已大半废没,不少巨石沉入了水中……20世纪30年代苏(州)嘉(兴)公路筑成后,石塘路便成了单纯的纤道。改革开放后,九里石塘迎来了新生。1984年,当时县里有关部门组织能工巧匠,将散落在原址的旧青石集中进行局部修复,共两段,计长1.66千米,以“运河古纤道”的名称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5年4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起,吴江区人民政府组织文物等部门对运河古纤道现存的1.66千米按原貌进行全程修缮,于翌年竣工,并对纤道周边进行环境整治。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塘路_副本.jpg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塘路


图34 运河古纤道(1)_副本.gif

运河古纤道


自石塘南关至彻浦桥原有三江桥、安邑桥、观澜桥、惠政桥、仙槎桥、庙泾桥、万顷桥、定海桥(北七星桥)、三山桥、甘泉桥(南七星桥)、通津桥、龚家桥、彻浦桥等13座桥梁,现尚存北七星桥、三山桥、南七星桥等。北七星桥原为一般的平桥,因年久失修,吴江市政府于1995年组织有关部门,依照盛泽白龙桥将之改建为一座宏伟多姿的三孔石拱桥,还在桥的东西两侧镌刻了四副对联,其中有一副为:“轻撩水北三江薄雾;畅饮桥南四品甘泉”。上联中的“三江”,一是指北七星桥北面的三江桥,该桥也是运河古纤道的一座纤桥,现今在它的西侧尚有一座同名的公路桥,一是泛指吴江北面吴淞江、瓜泾港、大窑港等江河;下联中的“四品甘泉”,指的是北七星桥南面的“甘泉”,唐朝时,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纯白,日夜喷涌,当时,“茶圣”陆羽慕名前来品尝,评之为“天下四品甘泉”。


4北七星桥.jpg

北七星桥


5三山桥.jpg

三山桥


6南七星桥.jpg

南七星桥


运河古纤道周围的早上景色尤是宜人,只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驱散着弥漫在河面、塘岸、石桥上的水气,徐步走去,一边轻拂着迎面而来的薄雾,一边观赏着由运河、纤道、小桥、花树、亭石组成的水乡风景画甚是怡然自得,如学着当年“茶圣”陆羽的样子,带着茶灶和书籍、笔床等物驱舟来到南边的甘泉河边,一边舀水煮茶品尝那“天下四品”的甘泉,一边对景吟诗,那更是其乐融融矣。




2

三里桥


大概是由于受到马致远之句“小桥流水人家”的影响吧,在人们的印象中,江南的桥多为纤巧玲珑,可位于吴江城区北门外、横跨京杭大运河的三里桥堪称恢宏雄伟,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达12.5米,其规模在全区200余座古石桥中位列首席。


2三里桥近影.jpg

三里桥近影


据清乾隆、光绪年间刻印的《吴江县志》《吴江县续志》载,三里桥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明天顺六年(1462)、清嘉庆二年(1797年)两度重建,从该桥南北两侧桥身所镌文字中得知,在光绪十一年(1885)又予以重建。屈指算来,现存的三里桥距今也已历130余个年头了,可依然似一条雄健的苍龙浮卧在古运河上。细数一下桥的石阶,西堍为45级,东堍则达47级,桥的两侧砌置着厚厚的栏石。登上桥顶,只见桥面石上镌刻着“轮回”图案。这图案自中心点分六道向外逐渐扩展,最终呈车轮形状。古代在桥上雕刻“轮回”,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具体反映,让人们在过桥时经常看到“轮回”图案,记住要时时从善不作恶,以广积功德。


吴江三里桥(50年代).jpg

三里桥(摄于20世纪50年代)


三里桥除了高度雄居吴江诸桥之首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东桥台建有纤道,纤道台前宽1.15米,南北侧宽0.80米,来往船只上的背纤人可沿着这纤道直接从桥下通过。


3三里桥东堍纤道.jpg

三里桥东堍纤道


以前,三里桥东有一座顾公庙,祀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江人,幼年即好学,12岁随父到建安(今福建建瓯),便撰《建安地记》两篇,以后,学识涉及经史、天文、地理、占卜、训诂、书画等,无所不精,特别在文字训诂上成就颇高,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有《玉篇》三十卷,他初仕梁,陈时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据乾隆年间刻印的《吴江县志》载,顾公庙初建无考,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改建,明宣德二年(1427)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间数度重建、重修,最近一次重建是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消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2006年,在吴江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三里桥东建造了顾野王纪念馆,与三里桥一起构成了“桥庙相映”的景观。


顾野王纪念馆(1)_副本 - 副本.jpg

顾野王纪念馆


在三里桥的东边,过去尚有一座颇有名气的古石桥,名为浮玉洲桥。此桥为三孔,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顺治十三年(1656)、嘉庆五年(1800)重建、重修,桥身上的对联颇具诗情画意,其一是为:“一弯月影映垂虹;十里波光连宝带”,如果此桥尚在的话,可一睹其与东边的垂虹桥共映月影、与北边的宝带桥同连波光的美景,那更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了。



3

安民桥


江南水乡古镇平望湖荡密布,港汊交错。“水多桥也多”,镇区在清代道光年间有桥35座,至今尚有25座各种桥梁躺卧在一泓泓碧水之上,其中横跨镇北京杭大运河上的那一座叫“安民桥”。


8横跨大运河的安民桥_编辑.jpg

横跨大运河的安民桥


安民桥,拱形单孔,东西走向,全桥除武康石间壁和青石金刚墙外,其余由花岗石砌置,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成,券石上刻有信士捐银造桥、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的图案。桥总长36.7米,宽4.6米,跨度9米,矢高8米,其矢跨比为1:1.125,在江南水乡是少见的陡拱桥,东、西侧石阶分别为32级和35级,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正中心桥面石系一块颇大的长方形武康石,上面刻着图案,但已分辨不清。该桥由当时的僧人圆真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崇祯二年(1629),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以前,桥东堍有弥陀殿寺,清顺治初年该寺曾在桥上建了一座关帝阁,后圯。安民桥重建至今已历近400个春秋,但依旧巍然矗立着,一种名叫薜苈的蔓生木本植物攀满了整座桥梁,远远望去,犹如是一条苍龙横卧在碧波之上。


图十三  安民桥.jpg

安民桥


安民桥,当地人呼为北渡桥、北大桥,这桥名是相对于它的南面还有一座石拱桥——南渡桥(南大桥)而叫的。南渡桥正名叫通安桥,一名赛安桥,也跨京杭大运河,三孔,该桥又名画眉桥,相传“桥初成,藏一石画眉于内,舟有画眉经其下者,辄无声,知者携笼从岸而过”。


3安民桥侧影.jpg

安民桥侧影


安民桥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东西两堍也有着古老的地名。西堍是铺基弄,明代时曾设急递铺于此,后来毁了,但其“基”尚在,故“铺基”之名流传了下来,再后来,这里开过哺坊,遂也谐音叫为哺鸡弄。东堍不远处是城濠里,这地名的由来与元末的张士诚有关。张士诚在扩地期间,曾在平望下塘修筑了一座土城,以作窥视嘉兴等地之用。土城周围三里,东为旱门,南、北、西三门水陆并通,后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所破,其旧址被称为“城濠里”,一直沿袭了下来。


2安民桥近影.jpg

安民桥近影



4

安德桥


平望镇区东南,京杭大运河正线与支线頔塘交界处矗立着一座挺拔高耸的古石桥——安德桥。该桥由花岗石构成,拱形单孔,南北走向,全长49.8米,宽4.5米,矢高9.3米,跨度11.5米。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则安着靠背栏石,供过往行人小坐歇息,桥顶正中心桥面石上刻着佛教“轮回”图案,这与桥的南堍有着一座江南名刹——小九华寺相呼应。桥的北堍是城隍庙,庙的西侧原来设立着巡检司署,故署门前的那条街名为“司前街”。


1安德桥旧影.jpg

安德桥旧影


安德桥亦名平望桥,农舟商船,日夜不绝。桥下水道为莺脰湖的泄水主道,故水势甚是湍急。桥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766~779),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明成化十九年(1483)、清康熙、乾隆年间数度重建,现存之桥为同治十一年(1872)由当时的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安德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为全镇35座桥中最高的一座,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曾游平望,写下了《登平望桥下作》五言诗,中有“望极与天平”之句,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曾作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之句。站在古运河的东岸,隔河而望安德桥,只见一弯桥孔把古镇人家尽揽腹中。《人民画报》曾在上世纪70年代把安德桥的这一雄姿介绍给了海内外广大读者。安德桥始建年代确切,至于那时是由谁营建的则不得而知,但在镇上流传着两个造桥的传说。


2安德桥近影.jpg

安德桥近影


一个传说是说这里的渡工经常向渡客苛收渡钱,一位穷书生因付不起渡钱而被迫淌水过河。几年后穷书生做了高官,为民请命,在这里造了桥,当地以巡按之名“安德”作为桥名。另一个传说是说“安德”是一渡工,很有善心,恳求一位高官在这里造桥,却遭县官迫害致死,最后百姓为他申冤,以他的名字作为桥名。


3安德桥侧影.jpg

安德桥侧影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钱晓燕、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潘福官、汝迪昌、许金荣、陈志强及馆藏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东太湖斫茭草、划茭杆

2、从八十年前的爱国壮举开始,憬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从通起来、用起来到治起来、美起来, 太浦河带给我们什么?

4、吴江西横头人的“晒秋”

5、秋味庙港

我就知道你“在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