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党史 >> 红色故事 >> 日伪统治下的平望商业

日伪统治下的平望商业

2020/5/19 0:15:06    作者:  吴国钧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205

  1937年12月,平望日伪维持会成立后,先组织人员收尸,后劝诱外逃居民回镇,声称凡平望居民只要向维持会领取“良民证”,就可凭证在平望自由出入。自此,外逃居民纷纷返回。这样,平望镇居民就逐渐多起来,并有了商业活动,但绝大部分还走避在外。回镇的商店,最初怕日军骚扰都在靠近维持会一带设摊开店(启昌弄至泄水桥),寥寥无几,有歇脚茶店,充饥饭店,烟杂小店一爿和一些零星香烟杂货摊贩。

  1938年春,平望社会秩序渐趋安定,外迁店商感到长期在外谋生终非良计,陆续着手回来开业。平望商业自泄水桥逐步向东发展到西塘街,延伸至扇子街和南大街宁泰坊(太通桥至姚家弄)。同时,镇北乡脚很大,农民出入日众,北河西街(自石家港桥至北木桥)和北大街北段纷纷设店。1939年4月,苏嘉铁路整修完毕通车,平望水陆交通要道,信息灵通,对商业有很大优势。那时,外迁在黎里的商店除个别已立足黎里外,都连续迁回平望,很多商店在废墟上搭建房屋重操旧业。从而,镇南商业自姚家弄向北发展,镇北商业向南发展,南北两条大街除有零星瓦砾空地外基本连接。但商店的规模和市场销售与战前相比。大有逊色。商业的兴立,带动了居民的回镇,除部分定居外地外,回镇有1000多人。

  沦陷时,十里三卡,商店货源奇缺,加上日商开设小岛洋行,垄断五洋百货棉布经营业务,商店受到一定的影响。有些商店只得依靠“跑单帮”从上海、苏州等地贩运零星货物作为补充。他们风险大获利厚,众相仿效,“跑单帮”日益增多,商品交易五花八门,平望市场一片虚假繁荣。

  平望米业历来最为兴旺,是全镇的主要商业。但受日军侵扰,损失惨重。沦陷时期,较大米行都无力复业,先后只有10多家米行开业,由于资金不足,业务不大,利润甚微。1941年日军开始清乡,交通受阻,地区之间粮价差距较大,外运销售其利较厚,粮食市场开始活跃。加上1942年起日军为支撑侵略战争,向农村强行征购军粮,由米行代购和加工,行家可以从中渔利。从此,米业蒸蒸日上,西塘街和东溪河二地米行林立,最多时有20多家。每家经常装运白米外销,竞相经营,甚至个别行家为了争夺货源,雇船至镇外设庄收购。每天来镇粜米购物的农船塞满市河。米业的畸形发展,使全镇酒酱、南货、棉布、百货和其他行业相应得到繁荣,并出现新店开张,范围较大的有达隆酱园、升罗庄南货店、大华绸布号、三利百货店、得禄斋糖果店等。特别酒酱业的酿造业务迅速发展,最盛时有6家酒坊制造黄酒、白酒运销上海等地。

  平望是苏、浙、沪交通要道。沧陷期内,平望设有江苏省竹木专税、江苏省纸张专税、江苏省箔类税和其他征收机构,凡物资过境,都得停留办税或受检查,少则1天,多则数天,对平望商业不无裨益。特别浙江毛竹是一项庞大的物资,它是靠水上撑运,大的竹排有长达数里,都须经过平望运往上海、苏州处地。毛竹是数量大、利润好,省、县日伪军警十分重视竹排过境,都千方百计来平敲诈勒索。远近竹商都云集平望采取各种手法与日伪军警接触,使竹排顺利通行无阻。在此情况下,平望的旅馆、茶馆、菜馆成为双方联系场所,立时蓬勃兴起,五步一家,十步一户。就拿旅馆来看,最盛时较大的先后有群乐、东方、平望、远东等四家。当时,旅馆通宵达旦,菜馆高朋满座,茶馆茶客盈门,盛极一时,加上烟馆林立,市场一片乌烟瘴气。

  平望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南宋以来至太平天国止,遭受兵燹之灾经历5次兴毁。每次由毁而兴均须数十年始得复苏起来。在日伪统治时期,平望虽凭借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使商业呈现一时繁荣,但与抗战前市容相比,截然不同。抗战前,全镇大、中型商店居多,沦陷期颠倒过来,变成小商店居多,主要是大中商店受灾惨重,无力复业。抗战前,全镇闹区店铺肆市鳞次栉比,熙熙攘攘,沦陷期商业发展有限,南北大街尚有少数空地未曾建屋设店,有损观瞻,呈现萧条景象。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